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2页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3页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4页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送东阳马生序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者写这篇赠序的背景,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识记作家作品。2.通过朗读,理解文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一、引用名言,导入新课(PPT播放视频:宋濂苦学成才)古语有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题)设计思路►通过古语、名言这种方式导入新课,能很好地为整节课营造浓郁、富有文化气息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检查预习,扫清障碍1.作者简介。作者宋濂生卒年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籍贯浙江浦江评价元末明初文学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作品风格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代表作品《宋濂全集》等。2.写作背景。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他应诏从家乡浦江(今属浙江)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明太祖朱元璋。其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了解到马君则是个“善学者”,便写了这篇序,叙述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珍惜现在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3.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之意,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赠序始于唐朝,用于临别赠言,多为劝勉鼓励之辞。赠序在赠人以言的同时,也往往抒发作者的某些志趣或情怀。本文的特别之处是作者没有做过多的议论,而是以类似史家的文字、自传体的表述,讲述了他本人艰苦求学的经历,字里行间充溢着真情实感。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朴实、亲切、自然,多用事实说话,少有空洞的说教,很好地达到了劝学的目的。这类赠序体散文,在古代一直与诗书的序跋体合为一类。直到清代的姚鼐编《古文辞类纂》,才把这一类文章独立出来。姚鼐认为,赠序文就是古代“君子赠人以言”的风流余韵,与序跋文明显不同。4.读准字音。嗜学(shì) 逾约(yú) 加冠(ɡuān)硕师(shuò)叱咄(chìduō) 负箧(qiè) 曳屣(yèxǐ) 皲裂(jūn)媵人(yìnɡ) 绮绣(qǐ) 烨然(yè) 缊袍(yùn)耄老(mào) 谬称(miù) 廪稍(lǐn) 冻馁(něi)谒(yè) 俟其欣悦(sì) 裘葛之遗(wèi) 撰长书以为贽(zhuàn)(zhì)设计思路►本文是一篇情真意切的赠序。学生对本文作者及赠序这一文体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对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相关文体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扫清阅读障碍,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听准读音,听清句读。范读旨在以教师的美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吟诵,培养文言语感,体味文言文的韵味。2.朗读、质疑。(1)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停顿恰当。(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能自行解决的,举手质疑。3.讨论交流。(1)落实下列加点词的意思。①无从致书以观(无从:没有办法。致:得到)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每:时常。假借:同义词连用,可译为“借”)③益慕圣贤之道(道:学说)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游:交往)⑤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待。欣悦:高兴。请:请教)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支:同“肢”。汤:热水。乃:才)⑦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穿。绮: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绣:绣花的衣服)⑧假诸人而后见也(假:借。诸:相当于“之于”)(2)积累文言虚词。①之eq\b\lc\{(\a\vs4\al\co1(弗之怠(代词,代指抄书这件事),当余之从师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②以eq\b\lc\{(\a\vs4\al\co1(以衾拥覆(介词,用),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俯身倾耳以请(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相当于“而”),以中有足乐者(介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因为;介词,相当于“把”或“拿”)))4.疏通下列句子的意思,并译成现代汉语。(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3)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明确:(1)(我)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2)(我)寄居在旅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3)(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设计思路在理解重点字词、语句意思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带领下,一字一句地对文章进行学习,进而理解课文内容。四、布置作业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背诵课文前两段。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2.分析细节描写,理解文章主旨。3.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和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教学过程】一、背诵课文,衔接导入1.学生齐背课文前两段。2.导入新课。经过上节课对本课字词、句子的理解,对文意的疏通,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感受了宋濂勤奋刻苦的求学精神。这节课我们继续从结构层次、文章主旨、表现手法等方面来探究这篇文章。设计思路►通过背诵,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另一方面可以让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此基础上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在顺畅的衔接中,让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也让老师在讲授新课时有所侧重。二、把握文章内容,梳理结构层次1.把握文章内容。(1)宋濂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明确:宋濂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①求书之难。这是“家贫”造成的困难。宋濂用借书、抄书的办法来克服。②求师之难。宋濂用跑远路拜名师、虚心求教的办法来克服。③生活之苦。宋濂历尽苦寒,穿破衣吃粗粮,但他以内心的充足、精神的强大来克服这一困难。(PPT播放视频:宋濂冒雪访师)(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情况进行对比的?明确:第3段内容与前两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进行对比。经过四个方面的对比,昔日作者求学的艰难和今日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显而易见。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业有不精、德有不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3)从本文看,作者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明确:勤奋好学,不怕艰苦;虚心求教,态度恭谦;粗食敝衣,乐在其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关心后学,谆谆教诲。2.梳理结构层次。第1段:讲述作者自己“嗜学”的故事,其中分两个层次叙述“嗜学”的情形:其一是成年以前,借书而读;其二是成年以后,外出求学,“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第2段:继续写作者求学的艰苦。先写求学旅途的艰难,再写求学生活的艰苦和充实。第3段:叙述从回忆转到现实,写今日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引出“劝学”的主旨。第4段:赞赏马生,点明自己写作本文的用意。设计思路►通过设置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三、分析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主旨1.找出宋濂克服求学困难的细节描写,说说从这些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具有什么样的精神。明确: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宋濂在严寒时节抄书的艰苦,简洁生动,如在眼前。又如“俯身倾耳以请”,仅用六个字,就写出了宋濂虚心求教的情态。再如,对“同舍生”豪华装束的描写,用了一连串的动词,颇为传神,之后再写自己“缊袍敝衣”,形成鲜明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奋刻苦、虚心求教、意志坚定等。2.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任举一例分析其作用。明确:示例一:“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不怕羞辱的学习态度。示例二:“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充实和求学意志的坚定。示例三:如今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突出专心学习的重要性。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明确:本文作者主要通过讲述自己年轻时艰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马生刻苦学习以求有所成就。◄设计思路仔细品味文章的细节,让学生对作者求学的艰苦有更深刻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艰苦求学的精神。对于文章细节的分析,有助于学生把握文中写作手法的运用。赏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有一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