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知识,梳理文本内涵。2.了解作者魏征和“疏”的文章体裁特点。3.把握各段内容及文章主旨,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4.赏析魏征高潮的劝谏艺术,领会魏征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精神品格。【教学重难点】1.积累重点文言知识,梳理文本内涵。2.赏析魏征高潮的劝谏艺术,领会魏征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精神品格。【教学过程】导入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初“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令世人瞩目。演绎这一盛世的重要人物有两位:一个有着敢讲的嘴巴,一个有着善听的耳朵;一个是犯颜直谏的良臣,一个是虚怀若谷的明君。君臣之间披肝沥胆,他们便是魏徵与李世民。让我们凭借《谏太宗十思疏》走进“诤臣”魏徵的情感世界。预习简介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隋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任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犯颜直谏,史有“诤臣”之称。死后赠司空,谥号“文贞”。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北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两百多次,达十万言,其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他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拓展: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在位23年(627-649)是唐朝第二代皇帝,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将领,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千古一帝之一,中国最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通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并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容许百姓休养生息,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此举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后人称他在贞观年间的统治为“贞观之治”。思考: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如何?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yào)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3.文学常识“疏”通称“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陈述意见的文体。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演变为“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它起源于汉代,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以用“疏”。如贾谊的《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等。属于古代奏议类的文章一类。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常见的有表和疏,表又称“奏表”,是用来向皇帝陈述衷情的,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讽、谏、谤、讥、诽”区别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谏直言规劝国君、尊长等,使改正错误。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公开指责。讥指责别人的过失,是微言讽刺。诽是背地里议论。4.字音求木之长(zhǎng)者 必浚(jùn)其泉源虑壅(yōng)蔽 正身以黜(chù)恶 塞(sè)源 载(zài)舟 谗邪(xié) 谬(miù)赏 5.解题①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②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③十思,是本文主要内容,即十个值得深思的问题;④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小结:魏征劝谏唐太宗的十条值得深思的意见奏疏。三、译读文本【第一段】臣闻(听说)求木之(取独)长(生长。这里指长得好。)者,必固(使动用法,使……稳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疏通水道)其泉源;思国之安(安定)者,必积其德义(德行和道义)。源不深而(表转折)望(希望)流之远,根不固(稳固)而(表转折)求木之长,德不厚而(表转折)思国之理,臣虽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这里用作谦辞),知其不可,而(表递进)况(何况,况且,表示更进一层)于(对于)明哲(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乎!人君当(主持、掌握)神器(帝位)之重(重,形容词作名词,重权),居(处在)域中(天地间)之大(形容词作名词,重要的地位),将崇(推崇)极天之峻(高峻),永保无疆之休(喜庆,福禄)。不念居安(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思危(形容词作名词,危难),戒奢以俭(戒奢侈,行节俭)【状语后置句,以俭戒奢】,德不处其厚,情(性情)不胜其欲,斯(这)亦伐根以(来,表目的)求木茂,塞(隔阻,堵)源而欲流长者也【判断句】。【译】臣听说,想要树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扎得稳固;想要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远,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行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很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将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无穷的福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德行不能保持深厚,性情不能控制欲望,这就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水流得远啊。1.阐述本段的行文思路首先,通过比喻论证,从正面连用三个排比提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中心论点。(三个排比也兼具“以宾显主”的技巧。“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是宾,陪衬主旨“思国之安,必积德义”)接着,运用对比论证,连用三个含“不”的排比,从反面突出进谏的主旨。最后,扣住君主的作为,再度从反面立说,指出人君应当“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才能积其德义。回扣开头,布局严谨,使立论步步深入。【第二段】凡百(所有的)元首(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天景(大)命(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莫(没有谁)不殷(深)忧而道(德行)著(显著),功成而(表转折)德衰。有善(好)始者(……的人)实(确实)繁(多),能克(能够)终(形容词作动词,保持到底)者盖(表示推断,大概)寡(少)。岂(难道)其取之(代词,指天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足够),何(为什么)也?夫在殷忧,必竭(竭尽)诚(诚心)以(来)待下;既得志(志愿),则纵(放纵)情以傲物(看不起别人。物,人)。竭诚则胡越(泛指古代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少数民族)为一体,傲物则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至亲)为行路(路人)。虽董(督察)之(代词,指人民)以(用)严刑(刑罚),振(同“震”,威吓)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句,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终苟(苟且)免而不怀仁,貌(名词作状语,在表面上)恭而不心(名词作状语,在内心里)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朽烂)索(绳索),其可忽(忽视)乎!【译】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很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将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百姓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能拥戴皇帝),也能颠覆船只(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视呢!1.阐述本段的行文思路首先,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强调人君之德多衰于功成志得之后,并提出取易守难的问题;然后,通过“竭诚”与“纵情”“傲物”对比论证,阐述取易守难的原因(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最后,将问题归结到“可畏惟人”“载舟覆舟”上,把国家安危与民心向背紧紧联系起来。并提出警告“奔车朽索,其可忽乎!”。2.作者进一步说明了君王与民众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原文回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第三段】君人者,诚(如果)能见可欲(看见自己贪图的东西)则(就)思知足以(来)自戒,将(将要)有作(建造,兴建)则思知止以安(使动,使……安宁)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谦虚)而自牧(养),惧(害怕)满溢(容器中水满而溢出,比喻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的意见)则思江海下(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百川,乐(喜爱)盘(快乐)游(游乐。这里指田猎)则思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谨慎)始而敬(慎)终,虑壅蔽(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则思虚心以纳(采纳)下,想谗邪(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形容词作名词,奸邪的小人)则思正(端正)身以黜(摒弃,消除)恶(形容词作名词,奸邪的小人),恩所加则思无因(因为)喜以谬赏(不恰当地奖赏),罚所及则思无因(因为)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光大)兹(这)九德(光大九德的修养),简(选拔)能而任之,择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而从之,则智者尽(形容词作动词,用尽,竭尽)其谋(谋略),勇者竭(竭尽)其力,仁者播其惠(仁爱,宽厚),信者(诚信的人)效(献,呈献)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巡为“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像赤松子、王子乔那样的长寿),鸣琴垂拱(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管理,掌管)职,役(役使)聪明之耳目,亏(亏损)无为(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之大道哉!【译】身为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见到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警诫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处于百川之下却能容纳百川;喜爱田猎就想到网开一面,捕杀有度;担心懈怠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可能出现谗佞之人就想到端正自身,贬斥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施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尚书》所讲的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加以任用,挑选好的意见而加以采纳,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德的人就能广布他的仁爱,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逐(效力),对君主来说便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的年寿,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说什么百姓就会被教化。何必自己耗费精神、苦苦思索,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的耳、明亮的眼,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呢!1.阐述本段的行文思路首先,提出“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从不同角度,提醒太宗从各个侧面进行观照。然后,再用四个排比,从“智者”“勇者”“仁者”“信者”的表现,来阐述“十思”的效果,句式工整,气势磅礴。最后,期待太宗能开拓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这里的垂拱而治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积极的求治,不是消极的以不治为治。)2.“十思”各是从哪些角度提出的?从五个角度提出了“十思”的具体内容: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思知足,戒贪欲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思谦虚,戒骄傲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思节制,戒放纵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思纳言,戒闭塞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思公正,戒主观3.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效果?(用原文回答)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鸣琴垂拱,不言而化。4.文章最后“总此十思,……大道哉!”可以删去吗?它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口述讲解,PPT不呈现)不能删去。因为它不仅是对“十思”的总结,而且是魏征向唐太宗巧妙地描绘出的“十思”后的美好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皇上“鸣琴垂拱”,也用不着“劳神苦思,代下司职”了。这样的境界是每一个皇帝都神往的,所以唐太宗也就较容易接受魏征的劝谏了。四、研读文本1.分析本文的论述思路?(总结)首先提出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第1段,作者在提出主要观点之前,用了两个比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作者用这两个比喻,是为了推理出主要观点。接下来,作者从反面论证了这个观点,如果国君不积德义,“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就像“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国家是不会安定的。然后,作者从历史的角度来证明观点。先以概述的方法指出历史上的君主“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告诫唐太宗“竭诚以待下”。又以对比论证的方法,分析了创业与守业时两种不同态度产生的两种结果:“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因此,要善待“下”,否则君主之“舟”,就有倾覆的危险。言辞之致,述理之尽,发人深思,耐人寻味。最后,作者指出“积其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只有积了“德义”,才能达到理想的政治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鸣琴垂拱,不言而化”。2.本文在论证过程中大量地引经据典,其表达效果如何?(拓展)①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第2段在分析历史现象时,引用《尚书·康诰》中的“怨不在大”,《荀子·王制》中的“载舟覆舟”,总结了历史教训,说明守业之艰难、安民之重要,说明人心的向背将决定皇室的命运。同时,在引述历史教训的最后,化用周公、荀子的话来进行小结,在证据上也显得更为庄重严肃,耐人寻味。②言简意赅,内涵更丰富。如在陈述“十思”内容时,作者又多次化用了《老子》《易经》中的话。这些经典中的话流传于世,早已被人奉为至理名言。现经作者援引,融入文中,用以阐明自己的观点,也有以少总多、言简意赅的作用,使文章的内涵更为丰富,也更具说服力。3.讽谏帝王,极其危险的事。批“龙鳞”,犯“龙颜”,逆“圣听”,导致比干挖心,屈原放逐。但魏征的奏疏之为何能被接受?①尽臣子之责,极尽忠诚。他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观察时政。他的“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充满对唐太宗自悟的期待。②显谏臣之智,言辞恳切,委婉得体。“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语重心长,又切中要害,令人警醒。说理透彻,语言简练而生动,特别是正反论述、前后对比、引经据典,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充分展现了他“能上、善上、敢上”的进谏艺术。③君主唐太宗虚怀若谷,善于纳谏。伯乐还需要千里马,作为一代明君,唐太宗励精图治,以国事为重,能容耿介直言的臣子,所以对于魏征的进谏大都能够虚心接受。五、文言现象总结1.通假字振之以威怒(振,同“震”,威吓)2.古今异义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承天景命古义:大今义:景致;风景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3.词类活用①名词用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在表面上;在内心里)②名词用作动词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③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重权)居域中之大(重要的地位)不念居安思危(安逸的环境;危险的情形)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邪恶的小人;奸恶的小人)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好的意见)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则智者尽其谋(用尽)能克终者盖寡(保持到底)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使…稳固)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4.一词多义①诚诚必竭诚以待下(诚心)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如果)②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哪里)不念居安思危(安逸的环境)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③信信者效其忠(诚信)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忌不自信(相信)④固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稳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本来) ⑤克能克终者盖寡(能够)彼竭我盈,故克之(战胜)公乃与克日会战(约定,限定)克己复礼为仁(约束)六、艺术特色①骈散结合。一方面本文充分利用骈文对偶、排比的形式来表达真情实感;一方面又突破骈文的形式束缚,它一不避三排,起句就是三句组成的排比句;二不避首尾虚字,如虽、终、诚能、何必、乎、也、哉等;三不避散句,如“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等。②运用比喻论证、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类比亲切生动、论述务尽其旨,语言朴素自然,精练鲜明。拓展探究1.比较我们学过的《谏太宗十思疏》《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几篇课文,比较主人公的劝谏艺术。八、成语垂拱而治:指不费力气就使地方或国家得到管理,安享太平。含褒义。鲜克有终: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善始善终:善始善终指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处理事情从开始到结束都很圆满。居安思危:居安思危指处在安定的环境中,也要想到可能产生的危难和祸害。九、小结伴君如伴虎。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名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太宗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我们感叹这对贤君良臣,也为魏征超人的勇气,高超的讽谏艺术所折服。

拓展:“十思”的针对性1.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近坠……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典型史实:王珪谏太宗出美人太宗尝闲居与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瑗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之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此妇人为是耶,为非耶?”太宗曰:“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今此妇人尚在左右,窃以圣心为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此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虽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2.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始,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已来,意在奢纵,勿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典型史实:张玄素谏修乾阳殿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宫乾阳殿以备巡幸,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及乾阳毕功,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深愿陛下思之……”太宗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且陛下初平东都,太上皇敕大殿高门并宜焚殿,陛下以瓦木可用,不宜焚灼,请赐于贫人。事虽不行,然天下翕然,讴歌至德。今若遵旧制,即是隋役复兴。五六年间,趋舍顿异,何以昭示子孙,光敷四海?”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己从人,恒若不足。顷年已来,微有矜放。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圣智之明,心轻当代。”典型史实:孔颖达谏太宗“其容若虚”贞观三年,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曰:“《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孔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上,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憔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夫帝王内蕴神明,外须玄默,使深不可知……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凌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4.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魏征评论:“陛下初践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上达,咸思竭力,心无所隐。顷年以来,多所忽略。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阙廷,将陈所见,欲言则颜色不接,欲请又恩礼不加。”典型史实:魏征谏太宗止泰山封禅贞观六年,匈奴克平,远夷入贡,符瑞日至,年谷丰登,岳牧等屡请封禅。惟魏征以为不可,对曰:“……陛下东封,万国咸萃,要荒之外,莫不奔驰。今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宁可引彼夷狄,以示虚弱?渴财以偿,未厌远人之望;加年给复,不偿百姓之劳。或遇水旱之灾,风雨之变,庸天邪议,悔不可追。岂独臣之诚恳,亦有舆人之论。”太宗称善,于是乃止。5.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魏征评论:“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视,事惟清静,心无嗜欲,内除毕弋之物,外绝畋猎之源。数载之后,不能固志。虽无十旬之逸,或过三驱之礼。遂使盘游之娱见讥于百姓,鹰犬之贡远及于四夷。”典型史实:虞世南谏太宗勿纵情畋猎太宗颇好畋猎,虞世南上疏谏曰:“臣闻秋狝冬狩,盖惟恒典;射隼从禽,备乎前诰。伏惟陛下因听览之余辰,顺天道以杀伐……天弧星毕,所殪已多,颁禽赐获,皇恩亦溥。伏愿时息猎车,且韬长戟,不拒刍荛之请,降纳涓浍之流,袒裼徒博,任之群下,则贻范百王,永光万代。”6.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导入使谏。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典型史实:魏征评太宗纳谏“慎始”而难“敬终”。陛下初即位,论元律师死,孙伏伽谏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曰赏太厚,答曰:“朕即位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人使谏也。后柳雄妄诉隋资,有司得,劾其伪,将论死,戴胄奏罪当徒,执之四五然后赦。谓胄曰:“弟守法如此,不畏滥罚。”——此悦而从谏也。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陛下恚曰:“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岁,乃称其意!”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于是,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此难于受谏也。7.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惟善是与。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