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经济学真题15含答案_第1页
考研政治经济学真题15含答案_第2页
考研政治经济学真题15含答案_第3页
考研政治经济学真题15含答案_第4页
考研政治经济学真题15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政治经济学真题15

一、概念题

1.国民收入

答案:国民收入(NI)是社会总产品的一部分,是指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

所生产的全部净产品。它也有两种表现形式:在实物形式上,表现为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用来补偿已

消耗的生产资料以后所剩下的生产资料和当年新生产出来的全部消费资料;在价值形式上,表现为物

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当年新创造的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

答案: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

分配的最终成果。一个国家常住机构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在初次分配过

程中主要分配给这个国家的常住机构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

的非常住机构单位。同时,国外生产单位所创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

分配给该国的常住机构单位。从而产生了国民生产总值概念,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本

国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把握国民生产总值的内涵,

需要注意下列几点:

(1)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时限通常为一年。凡是当年生产的商品和劳务,都应纳入它的计算范围,♦凡

是往年生产的商品,即使转到当年来出售,也不能列入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2)国民生产总值只计算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而不包括各种中间产品⑹消耗的价值。

(3)国民生产总值是以货币为计量尺度,因此必须剔除价格上涨的因素,以便真实反映当年的国民经

济活动水平。

3.国内生产总值

答案:国内生产总值指扣除了国外要素净收入后的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国土原则进行统

计,即不论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凡是通过在本国范围内的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都计算在内,

但不包括本国居民利用在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也有三种核算方法。即生产法(将各部门生产的产品或获得的营业收入的增加值相加,

得出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将工资、地租、利息、利润、税金及固定资产折旧费相加,得出国内生

产总值)、支出法(将个人购买的物品和劳务、政府及团体购买的物品和劳务、固定资产投资和净出口

相加,得出国内生产总值),以上三种方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可以互相验证。

4.产业结构合理化

答案: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两个基本目标之一。它是指一国产业结构中各产业或行

业之间总体上保持较密切的有机关联性和比例协调性,使结构不均衡的损失最小化或协调性效益最大

化,引导经济增长过程朝稳态运行。

5.产业结构高度化

答案:这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两个基本目标之一。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通过知识与技术的创新和扩

散,使资源或要素在各产业间的配置格局,即产业结构由低度水准向高度水准演进,进而促进产业结

构效应显著提高的过程。

6.社会福利制度

答案:社会福利制度指国家和社会为实现“社会福利状态”所做的各种制度安排。社会福利制度的特

征是其具有象征性、记忆性、心理性、结构性以及实际性。社会福利制度的定位是界定在个人与社会

之间的媒介,具有相互关系与角色期待的特性,也就是价值基准的提高与综合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体

系。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包括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三者之间既有区别、

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各种社会保险,以“防贫”为目的,是社会福

利中最基本的制度;社会救助主要包括救灾、救济、扶贫等,以“济贫”为目的,是社会福利中最基

础的制度;社会福利服务主要为优抚对象,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特殊群体提供福利和服务,以扶

老、助残、救孤为目的,是社会福利中急剧发展的事业。

7.三次产业分类法

答案:指按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序列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划分产业顺序的办法,把全部经

济活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种分类方法反映了社会生产的历史阶段和产业结构

的演变规律。一般来说,第一产业指农业,第二产业指制造业、矿业、建筑业等,第三产业包括运输、

通讯、商业、金融业、居民服务业、文教科研、卫生保健、乃至政府机关等行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

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变化的一般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质量日益提高;

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但是,由于研究产业结构的角度和目的多

种多样,各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不完全一致,归纳起来有三种分类办法:

(1)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分类办法。第一产业包括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矿业;第二产业包括

制造业、运输业;第三产业包括商业、金融和保险、不动产、个人服务业。

(2)日本1947年《经济白皮书》的分类办法。第一产业包括林业、渔业、水产养殖业;第二产业是

制造业、包括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煤气、自来水、运输业和通讯;第三产业指服务业,包

括质量、金融、不动产、个人服务、商业、家务、职业服务、政府和国防。

(3)在我国第一产业指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指工业(含矿业、制造业、自来水、电

力、建筑业等);第三产业则指商业、服务业、邮电通讯业、金融保险业及科研、文教、卫生等行业。

另外,现已出现第四产业的说法。所谓第四产业,即对传统产业通常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

产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某些新兴产业的概括称谓。它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对产业结构的一种划分。主要

包括:设计和生产电子、计算机软件的部门,应用微电脑、光导纤维、激光、遗传工程等新技术部门,

以及高度电子化和自动化的产业部门等。

8.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答案: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是国际上通用的也是我国目前国民经济核算中采用的

最重要的总量指标,二者反映社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制定国民

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主要指标。

①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居民和单位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的

用于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的总和。它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不存在重复计算的

问题,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本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是进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最有用的综

合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支出+社会消费支出+固定资产形成+库存增加+出口-进口

②国民生产总值(GNP)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其核算方法主要包括三种:第一,

生产法。即从生产角度,把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所有部门新增加的价值汇总起来,再加上国外

净要素收入而得出。第二,分配法。即从收入分配角度,把生产和服务中形成的各种收入,也就是工

资、利息、利润、租金、固定资产折旧和间接税加起来而得出。第三,最终使用法。即从国民生产总

值的最终用途角度,把居民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企业国内总投资支出以及净出口加起来而

得出。

我国目前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国民收入+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非物质生产部

门的工资、利润、利息、租金、税金等纯收入的价值。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范围,包括本国居民在国

内和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但不包括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财产和劳务的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国内生产总值包括非常住居民在本国从事生产经营和投

资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但不包括常住居民在国外从事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的“增加值”。而国

民生产总值则相反,包括常住居民在国外从事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的“增加值”,但不包括非常住居

民在本国从事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的“增加值”。二者的关系是:GNP=GDP+常住居民在国外的要

素收入一非常住居民在本国的要素收入=GDP+来自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9.总供给

答案: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全社会使用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根据不同分析的需要,社会总供给可以分为广义的总供给和狭义的总供给。

广义的社会总供给,是包括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和服务在内的总供给,在国民经济统计中以“总产

出”为代表。它反映一年内一个国家(地区)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总成果。

狭义的社会总供给,在国民经济统计中可以以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即“总产出”减去

“中间投入”为代表。它反映一年内一个国家(地区)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在量上仅包括最终产

品和服务的供给。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广义的社会总供给和狭义的社会总供给还应加上进口值和出口值的差额。

10.通货紧缩

答案: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概念,指由于货币供应量相对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等

要素减少而引致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和经济衰退等现

象。

通货紧缩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在实体经济中的根源是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偏离,或现实

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当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或现实经济增长率持续低于潜在经

济增长率时,则会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通货紧缩的特征表现为物价水平的持续与普遍地下跌。这个物价水平,严格说来应包括资产价格如

股票、债券、房地产及商品和服务在内的价格指数,但碍于统计上的局限性,一般在国内用全国零售

物价上涨率,在国外用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度量指标。如果全国零售物价上涨率在零值以下,且持

续时间超过6个月,人们通过在理论上就将其界定为典型的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的影响:①加剧了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不公平,使消费总量下降。②使资源大量闲置、浪费。

③加重债务人负担。④形成银行大量不良资产。⑤市场信号失灵,严重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通货紧缩的对策建议:①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货币流通速度。②防止信贷紧缩。③增加对中小金

融机构的再贷款。④采取有效措施刺激国内需求。⑤消除体制性退出壁垒。⑥建立高效的产业组织。

⑦刺激出口,提高国际竞争力。⑧扩大政府合理支出,建立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

11.社会总产值与国民生产总值

答案:社会总产值,是社会各个物质部门生产的产品价值总量。它可分为三个部分:⑴在生产过程中

已消耗并转移到产品中去的生产资料价值(C);(2)劳动者在为自己的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V);(3)

劳动者在为社会的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M)。

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国民经济各部门所生产的、以货币

表现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通常用GNP表示。

两者共同之处:都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数。

两者不同之处:第一,价值构成不同。社会总产值是指一国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年内所生产的用货币

表现的物质产品的总和。这里讲的物质生产部门,是指工业、农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含饮食

业和物资供销业)。社会总产值就是这五类物质生产部门中所有独立核算企业的产值之和。在各个企

业的产值里面,计入了全部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不但包含了固定资产折旧费,而且包含全部中间产

品的价值,因而以此为基础而计算出的社会总产值含有不少重复计算的部分,随着社会分工和专业化

生产的发展,重复计算的部分越来越大。而国民生产总值指的是经济社会最终产品的劳务市场价值的

总合。所以,相比之下社会总产值和工农业总产值指标不能真实反映物质生产部门的总成果和总水平。

第二,核算范围不同,社会总产值只计算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而国民生产总值对物质生产部门

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都进行计算。

12.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答案: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指在生产部门中进行的国民收入分配。参与收入分配的主体主要有三个:政

府、企业和个人。(1)政府的收入。主要表现为财政收入,其来源有:各种形式的税收、各部门上缴的

利润,以及政府凭国有产权获取的收入,如国有企业上缴的折旧基金、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费等。(2)

企业的收入。初次分配中企业的收入是指企业销售收入减去各种成本,再减去企业应向政府缴纳的各

种税收和利润。初次分配中企业的收入加上企业从政府获得的各种财政补贴形成了企业的可支配收入。

⑶个人收入。个人收入是指个人劳动或由于提供各种要素所得的收入减去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后的收

入,如纳税后的工资、利息、利润、经营所得、知识产权所得等等。经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后,形

成了政府集中的纯收入、企业各类基金和要素所有者的个人收入三种基本的原始收入。这是国民收入

再分配的出发点。

13.产业结构

答案: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每个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以及

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和互为条件的关系。换句话说,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质的组

合和量的比例。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研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

二、简答题

1.用国民生产总值(GNP)衡量国民经济活动的缺陷是什么?

答案: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

分配的最终成果。一个国家常住机构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在初次分配过

程中主要分配给这个国家的常住机构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

的非常住机构单位。同时,国外生产单位所创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

分配给该国的常住机构单位。从而产生了国民生产总值概念,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本

国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国民生产总值GNP是现代

国际社会用来衡量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极为重要的标准。虽然GNP概念被普遍运用,但是它在衡量各

国经济活动时,却并非一个完美无缺的标准。作为衡量一国经济水平的标准,GNP有以下几个缺点:

(l)GNP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真实生活水平

因为GNP的统计数据基本是根据市场交换而获得的,那些虽没有经过市场交换,但却对人们生活水

平有重大影响的经济活动就不能通过GNP反映出来。例如,在一个自给自足程度较高的经济社会,其

GNP数据一定低估了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所以,由于每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结构不同,GNP便不能作

为一个精确的衡量标准加以比较。另外,人们的休息、娱乐也是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GNP

却对此不能进行反映。假如GNP的下降幅度不至于严重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那么当减少劳动时

间造成GNP下降时,人们可能会因获得更充足的休息时间而感到幸福。

(2)GNP不能反映一个国家的产品和服务的结构

比如两个国家的GNP相同,其中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多在于制造导弹、武器等军用品;另外一个国

家却主要在于建立学校教育设施、文化体育中心以及公园等娱乐场所,贝WNP无法对两者差别作出反

映。而这两个国家在产品和服务上结构的不同,对各自国家人民的生活影响很大。

(3)GNP不能反映产品和服务的进步

由于GNP的数据是根据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统计而得,而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可能会降低产品和

服务的市场价值,因而GNP不能反映出这种技术水平的进步。例如现在生产出来的汽车要比半个世纪

以前生产的小汽车质量、性能都好的多,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现在的生产成本可能比过去低的

多,而GNP对此却无法进行反映。

(4)GNP的统计有一定的误差

GNP许多数据是根据抽样调查得出来的,其中包含一定的误差。有些是根据人们的申报得出来的,

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申报时往往并不反映真实情况,因而统计出来的数字存在一定程度的虚假成分。

此外,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具体的政策规定不同,统计出来的GNP并不基于同样的标准。

2.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如何通过收入分配政策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答案:收入分配政策是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进行调节的政策,是政府根据既定的目标而制定

的个人收入总量及结构的变动方向,以及政府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社会主义经济中

实施收入分配政策的目的,是促进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避免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促进分配的公平

和效率,避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收入分

配政策是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

第一,政府规定最低工资标准,以保障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水平。

第二,通过财政预算的方式,对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和工资总水平进行调节,使工资总量保持在合理

的幅度内,在通货膨胀情况下提高工资水平,在通货紧缩下降低工资水平。

第三,税收是实施收入分配政策的重要手段,在实行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高效率的分配政

策的同时,对个人收入征收累进所得税,征收高额财产税和遗产税等,可抑制一部分人收入过高,有

利于实现分配的社会公平,防止收入分配差距的过分拉大。同时,将征收的税收用于公共投资,也有

利于增加就业,降低失业率。

第四,采取转移支付和其他各种福利措施,如对失业者、待业者和低收入阶层发放失业、待业补助

金和救济等,以改善低收入者的处境。

针对我国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收入分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在运用收入政策进行调控时,要有一

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即要尽可能做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在初次分配上更多地体现效率,又要

在再分配时更多地体现公平;既要鼓励一部分人和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最后达

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又要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特别是要防止由非劳动因素造成的收入分配悬殊。

收入政策常常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联合运用,以达到综合调节经济运行的目标。

3.简述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与作用机制。

答案:货币政策指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货币政策的手段

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措施。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

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

目标。

(1)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

①公开市场业务。所谓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

少商业银行准备金的一种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的最经常使用的政策手段,也

是最灵活的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不足,因而失业

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使政府债券价格提高到现有市场价格以上,

而债券价格的上涨就等于利率的下降。利率的下降会引起投资上升,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上

升。反之,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过大,因而价格水平有持续上涨的趋势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

卖出政府债券,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下降。

②改变贴现率。中央银行也给商业银行贷款准备金,但商业银行必须用商业票据或政府债券作担保。

现在通常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叫做贴现,把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叫做贴现率。中

央银行逆经济风向改变贴现率。当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就降低贴现

率,扩大贴现的数量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投资。贴现率降低时,股票和债券的价格一般都

会提高;贴现率提高时,股票和债券的价格一般都会降低。中央银行的贴现率的变动成了货币当局给

银行界和公众的重要信号;贴现率的下降表示货币当局要扩大货币和信贷供给,贴现率的上升表示货

币当局要收缩货币和信贷供给。中央银行在降低或提高贴现率时,用控制银行准备金的办法迫使商业

银行相应地降低或提高贷款利率。

③改变银行准备率。银行准备率是银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例,由于这一比例是法定的,因而又名法

定准备率。中央银行可以在法定的范围内改变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准备率来调节货币和信用供给,如

果要突破法定准备率的最高限或最低限,就必须请求立法机构授予这项权力。改变法定准备率被认为

是一项强有力的手段,这种手段由于影响太强烈而不常使用。中央银行逆经济风向改变银行准备率。

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可以降低银行准备率,使商业银行能够按更低

的准备率,也就是按更多的倍数扩大贷款;也使商业银行形成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扩大了商业银

行增加信用的基础,增大了贷款能力。反之,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有持续增长的趋势

时,可以提高银行准备率,使商业银行必须按更高的准备率也就是按较低的倍数扩大贷款;也还使商

业银行准备金不足,从而减少了贷款能力。不过,目前西方国家一般不主张提高银行准备率。

除了上述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和改变银行准备率三种重要政策手段外,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

有时还采用一些次要手段,例如,道义上的劝告、选择性控制和证券信贷的控制,以及分期付款信贷

控制和抵押信贷控制等。

(2)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

货币政策的实施是国家再分配货币资金的主要渠道,是在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再分配基础上的一种

再分配,主要是通过信贷规模的伸缩来影响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进而引导资源流向效益好的领域。

与财政政策相比,货币政策则更多地偏重于效率。

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通常有三个:信贷配给途径、利率途径和国际经济途径。这三种途径在整个政

策传导中的作用大小,取决于开放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经济开放程度的变迁。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中央

银行主要依赖信贷配给和利率途径。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增强了国际经济途径在货币政策传导途径

中的作用。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调节国内利率水平后,一方面,国外资本的套利活动能够影

响国内货币总量;另一方面,利率波动引发的国内供求状况变化会导致国际收支状况的变化,国际收

支的变化会影响到宏观经济活动水平。套利活动、国际收支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

引起汇率的调整和国内货币供求变化。当前,国际经济途径对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性趋于上升。

从货币供应的扩张的角度看,开放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促进了本币资金运行“时滞”

的缩短。在对外开放程度有限的宏观环境下,中央银行基础货币从投放到扩张要经过从中央银行到商

业银行一系列信贷活动,以及从银行体系到企业体系的存款一贷款转化过程,具有较长的时滞。开放

经济的发展,特别是1994年汇率并轨,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重要渠道,而外汇占款能够通过

银行结售汇体系将基础货币迅速转化为企业存款,这导致货币供应量扩张速度的加快和调控时滞的缩

短。

4.简述通货膨胀对投资的影响。

答案:通货膨胀最初指因货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纸币流通

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

价就会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中才会出现,因为金银本身具有价值,做

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量中的货币量。宏观经济中,通货膨胀主要指价格与工资的普

遍上涨。通货膨胀对投资的影响要视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而定:一般而言,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投

资的增加,而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尤其是恶性通货膨胀)会使投资减少。

⑴温和的通货膨胀对投资的影响

影响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实际利率:一般而言,实际利率较高,则企业借贷资金的成本较高,投

资的机会成本较高,企业就可能会减少投资,•反之,实际利率较低,企业会增加投资。根据费雪效应,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一通货膨胀率,因此在温和的通货膨胀下,实际利率较低,这会有力地刺激投资

需求,从而增加经济中的投资量。

(2)恶性通货膨胀对投资的影响

恶性通货膨胀(尤其是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会对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会造成经济中的收入和财富

的再分配作用,这会给债权人带来损失,给债务人带来收益。因此,债权人有可能会减少对债务人的

借贷,从而使债务人获得的资金减少,投资也就减少了。此外,恶性通货膨胀也会增加经济中的不确

定性因素,从而减少投资需求。

5.试论通货紧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政府应采取的一般政策。

答案:⑴通货紧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通货紧缩,即相对于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而言,流通中的货币量不足,从而导致物价总水平持续地

下降。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通货紧缩的情况并不多见,但自1997年后,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

响,我国持续几年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物价持续下跌;社会消费占GDP的比重持续

下降;净出口(国外需求)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年降低;货币政策已陷入被动紧缩的境地;财

政支出亦呈紧缩态势。

如果一种经济长期陷于这样的通货紧缩状态,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企业,由于供给过剩,企业的产

品要么卖不出去而造成积压,并由此导致资金周转不灵,甚至不得不停产或减产;要么就将产品降价

销售,那么企业就会减少盈利甚至发生亏损,严重者可以导致破产。其次,居民也受到严重影响,由

于企业的停产或减产,整个经济陷于不景气状态,社会就业机会明显减少,一部分劳动者将从就业的

岗位上被排挤下来,陷于失业或待业,其收入会受到严重影响。即使仍处于就业状态的劳动者,也会

由于企业的不景气而使工资水平下降,从而导致生活水平下降。最后,对于整个国民经济而言,由于

供给大于需求,生产将被迫缩减,经济将陷于停滞状态,而一旦陷于这种状态,经济的发展、效益的

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则都无从谈起。

(2)政府应采取的一般政策

①结构调整。通货紧缩的物质基础是过剩经济产生大量的“多余”产品。这些产品由于超过了正常

的社会消费以及社会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储备而成为多余的,从而形成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在供

需总量矛盾的背后,通常隐含结构性矛盾,这在我国的宏观经济中表现的就更为突出。因此治理目前

的通货紧缩也必须从调整结构入手。

首先,调整所有制结构。通过所有制结构的战略调整,对那些长期亏损的国有中小企业进行彻底清

理,收缩国有企业的战线,把主要力量放在提高质量、提高水平上,而不是放在外延型的规模扩张上。

通过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会有大量的产品无市场的国有企业退出竞争领域,将有助于减轻市场积压产

品的压力,减少一部分无效供给。

其次,调整行业结构。应果断地减少对煤炭、纺织、制糖等传统行业的投入,加大电子、航空、新

材料、计算机等代表新兴技术领域的投资力度。在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时,也必须向高新技术产品倾

斜,以求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

再次,调整产品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就是要将那些假冒伪劣商品淘汰出局,特别是对那些直接威胁

消费者健康和生命的产品,要通过工商、技术监督、卫生防疫、公安等部门的联合行动,运用行政、

经济、法律等手段强制收缴、销毁,对那些制假、贩假者予以严厉处罚,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必须追究

其刑事责任,从而达到净化市场、减少无效供给的目的。

最后,调整技术结构。虽然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其技术结构都存在高、中、低三个基本层次,但

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中低技术在整个技术结构中占有比重过大,不能单纯为解决就业而过度

依赖劳动密集型技术。调整技术结构就是要顺应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规律的要求,不断增加新技术

在商品中所占的比重,减少落后技术提供的产品在市场的比重,从而减少部分无效供给。

②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一般是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和

信贷条件,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两项内容:货币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所谓货币政策目标是指货币政策要达

到的最终目标,即经济发展的目标、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

工具是指要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手段,一般包括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和法定存款准备率等。

在发生通货紧缩情况下,政府应当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回升,例如通过公开市场业务

向市场投放货币,降低贴现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使商业银行增加贷款。根据情况灵活运用三

种货币政策工具,来达到调节经济,增加投资的目的。

③扩张性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与税收。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公共工程支出、

政府购买以及转移支付。政府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其他税收。财政政策就是要运用

政府开支与税收来调节经济。具体说,在经济中存在通货紧缩,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

政府就要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开支与减税,政府公共工程支出与购买的增加有利于刺激私人投资,

转移支付可增加个人消费,这样就会刺激总需求。减少个人所得税(主要是降低税率)可以使个人收入

增加,从而投资增加,这样也会刺激总需求。

④解决供需问题应与推进体制转轨和结构调整相结合。综上所述,要解决我国经济活力减退或通货

紧缩问题应创造一个既有利于缓解总量问题,又有利于推进体制转轨和结构调整的宏观经济环境。

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两个主要方面。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拉动作用明显。尤其

是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增加投资对带动经济增长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扩大内需,是为了解决经济总量不平衡,实现短期经济增长,而结构调整,则是为了国民经济的长

期发展。应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组织结构和地区经济结

构。应着眼于21世纪的产业竞争,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的挑战,抢占制高点,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等

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就目前来说,应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我国已全面启动住房消费,然而,具体做法仍需

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应该消除住房消费中的各种体制和政策制约因素。

6.试比较分析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表现及其经济后果。

答案: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亦即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

币量与发行的数量不平衡造成的。

(1)两者的表现

通货膨胀指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数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的现

象。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条件下常见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纸币流通所特有的经济规律。在非限制

性市场条件下,纸币的过量发行会直接表现在物价上涨、纸币贬值上,因而被称之为公开的或显性的

通货膨胀。在限制性市场条件下,由于价格受到人为控制,因而纸币的过量发行不能通过价格上涨反

映出来,通常表现为商品供不应求,如凭票供应、限量供应或有价无货,被称之为隐蔽的或隐性的通

货膨胀。通货膨胀的程度一般都是用物价上涨率来表示。

通货紧缩指由于货币供应量相对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等要素减少而导致的有效需求严重

不足,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和经济衰退等现象。

通货紧缩的特征表现为物价水平的持续与普遍地下跌。这个物价水平,严格说来应包括资产价格如

股票、债券、房地产及商品和服务在内的价格指数,但碍于统计上的局限性,一般在国内用全国零售

物价上涨率,在国外用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度量指标。如果全国零售物价上涨率在零值以下,且持

续时间超过6个月,人们通常在理论上就将其界定为典型的通货紧缩。

两者的表现在物价的升降上、纸币的升降值上是相反的,但都会导致社会经济的不稳定发展,两者

对人们实际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的影响不可一概而论,需要分析实际通货膨胀率和实际的通货紧缩率。

(2)两者的经济后果

通货膨胀的出现,直接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如果人们的实际收入没有增长,生活水平就会出

现下降,购买力降低,商品销售困难,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通货紧缩,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

上对人民生活有好处,但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导致市

场销售不振,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通货膨胀会产生严重的后果:首先,它会使经济陷于过热状态,损害经济增长。在供给既定并合理

的情况下,通货膨胀有几种可能:或者是消费适中而投资膨胀,或者是投资适中而消费膨胀,再或者

是投资消费双膨胀。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将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损害经济持续增长机制并导致结构

扭曲,劳动浪费。其次,还会导致经济超常波动。通货膨胀所导致的经济过热状态难以维持时,国民

经济运行就会由热变冷,由此形成经济超常波动。再次,还将导致价格扭曲,使资源配置非合理化。

由通货膨胀所造成的价格上涨,使价格既不能反映价值,也不能反映供求关系,从而形成市场的扭曲

信号,在这样信号的引导下,资源的流向也将是扭曲的。最后,通货膨胀所导致的物价上涨还会使居

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

通货紧缩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一种经济长期陷于这样的失衡状态,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企业,

由于供给过剩,企业的产品要么卖不出去而造成积压,并由此导致资金周转不灵,甚至不得不停产或

减产;要么就将产品降价销售,那么企业就会减少盈利甚至发生亏损,严重者可以导致破产。其次,

居民也受到严重影响,由于企业的停产或减产,整个经济陷于不景气状态,社会就业机会明显减少,

一部分劳动者将被从就业的岗位上排挤下来,陷于失业或待业,其收入会受到严重影响。即使仍处于

就业状态的劳动者,也会由于企业的不景气而使工资水平下降,从而导致生活水平下降。最后,对于

整个国民经济而言,由于供给大于需求,生产将被迫缩减,经济将陷于停滞状态,而一旦陷于这种状

态,经济的发展、效益的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都无从谈起。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所造成的经济后果虽然有很大区别,但都造成了社会经济的不稳定和不平衡发

展,造成社会经济总量和结构的难以平衡,这也说明了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7.产业结构变动的阶段及其变动的影响因素。

答案:⑴产业结构变动的阶段

社会生产门类的划分,形成产业结构。所谓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每个产业部门内部

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和互为条件的关系。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

化地区的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动大致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①第一产业占绝对主导地位的阶段。这个阶段也是为进入现代经济增长准备条件的阶段,即工业化

初期积蓄能量的阶段。由于总体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水平较低,不可能形成稳定的、较高的资

本积累率,也就不可能形成完备的工业物质技术基础和具有出口竞争力的主导产业群——这一时期主

导产业是农业,农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这时工业化刚刚起步,各个国家一般采

用农业支持工业化的方法来发展工业,也即通过农业和工业的剪刀差来为工业积累资金。

②农业一工业(矿业和轻纺工业)为主导产业的阶段,即以投入活劳动为主的产业,产业结构处于由

落后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向工业化结构转化时期。基本特征包括:a.第一产业在GNP中的比重逐步

降低,但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农业劳动力在总就业人口中仍占绝对份额;b.第二产业处于建立和初

步发展期,成长速度有加快趋势,但基本是指轻加工工业,制造业远未成为主力军;c.带有明显的

二元经济结构特点,即趋向现代化的非农产业与十分落后的传统农业并存,先进城市与落后农村并存,

少量现代技术与大量传统技术并存;d.资源密集度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不仅资本增长率与劳动增

长率相比只占微弱优势,几乎无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呈粗放型,产业结构低度

化。同时,产业间关联作用弱,产业组织形式是小型化和分散化。

③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阶段。这时工业化处于中期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同时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得

到飞速发展,大大改变了产业结构。而且这一阶段第一产业——农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越

来越小。但是第二产业的地位得到加强,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大大增加,三大产业的基本结构已经形

成。

④信息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即后工业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时代。这是信息业、高科技制造业与其他

新兴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社会,以知识为根基的信息化导致产业整体素质的提高,这一阶段的特

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a.主导产业群发生质的飞跃。主导产业知识化与信息化成为大势所趋,现代

制造业与高素质新兴服务业一体化而成为主导产业群。b,产业结构性质趋“软”。从经济增长依靠

提高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的方式转变成以智力劳动者的知识生产率为核心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先

导产业;知识与技术创新在产业间的传递全方位化;制造业生产方式由大批量、少品种和不稳定的低

效率型转向它的反面,社会生产从机械化制造,发展到信息化制造。c.知识的使用具有非极限性和

非独占性,知识复制越多,成本越低,边际效益越高;以知识产业为结构主体的知识经济增长具有连

续性,衰退周期被知识与技术创新的连续性、扩散性和产业化所淡化。d.工业经济步入知识经济,

知识产业取代传统的制造业居于产业结构的核心地位,知识和人才资源成为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

定性因素,产业经济向低消耗型、资源循环再利用型和绿色经济转变,整个社会经济真正实现可持续

发展。

(2)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①需求结构的变化

需求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变动的影响最为直接。

首先,产业结构变动取决于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一个产业的中间需求越大,该产业部门就

越具有原材料性质;最终需求越大,就越具有提供最终产品的性质。

其次,人均收入水平不同阶段上的个人消费结构。当收入极为有限而不能满足所有层次需要时,居

民自然倾向于把有限的收入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主要是引导或带动了农业和轻纺工业优先发展。在

人均收入中等水平阶段,随着收入的增长,需求结构的重心由必需品转向非必需品,使提供资本物品

的产业也发展起来,并反过来推动农业和轻工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从而促进了产业结构高度化。

在人均收入高水平阶段,个人需求趋向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和时尚化,促进高加工度化和以信息

咨询业等高科技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个人消费结构是对产业结构变动

影响最大的需求结构因素。

再次,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在最终需求中的消费和投资的比例直接决定了消费资料产业同生产资料

产业的比例关系,前二者比例的变动直接引起后二者的比例变动。

最后,投资结构。投资结构,即资金投向不同产业方向所形成的投资配置量比例是改变原有产业结

构的直接原因。

②供给结构的变化

首先,生产要素的拥有状况和它们之间的相对价格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只要固定资产

的生产能力能够承受,中间产品供应能够保证,一个新的或扩张中的产业部门拥有的劳动力越多,该

部门就能得到较快发展。

资金供应状况是通过资金总量和资金投向两方面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在其他条件不变下,一个产

业部门拥有资金愈是丰富,愈是能够得到加快发展。同时,资金在不同产业部门的投向偏好会通过影

响社会资产总量在各产业配置构成的变动,而影响产业结构动态。

其次,技术创新与技术结构变动是产业结构优化变动的决定性因素。技术结构在同一产业内部反映

了资源的组合方式,在产业间反映了资源的转换关系。技术创新在本产业内部的传递与在相关产业间

的扩散,从而技术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的程度直接关联着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

最后,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对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农业、采掘业、轻纺工业的发展有不同程度影响。

③国际贸易

开放条件下,一国产业结构的形成和调整还受其国际贸易状况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国际比较利

益机制来实现的。一国产业结构在国际交换过程中,出口产品通常是由于国内市场价值小于国际市场

价值,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商品则相反。开放程度越高,国内产业结构与他国的产业结

构关联程度也越高,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国内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使得本国产业既可能利用

他国产业弥补自身发展不足,也有可能因依赖外向关联而抑制了本国产业的自身发展。可见,产业结

构是贸易结构的基础,决定了一国贸易结构的水平,而贸易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反映,并引导着一国产

业结构的变动。

④制度安排

经济体制模式决定了产业结构的调节或转换机制,并通过国家与企业的关系直接或间接影响产业结

构变动。产业结构调节机制是指在经济系统内部,通过各产业部门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来实现产

业结构从失调到协调,从低级状态向高级状态演进的手段和方法。现代经济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

产业结构在横向(合理化)和纵向(高度化)演进过程中,产业结构调节机制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

性质、功能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式和效果。根据体制因素可将产业结构调节

机制分为:政府调节机制和市场调节机制。

产业结构优化是自发与自觉的双重调节过程。在明确市场对资源配置、调节结构的决定性作用的同

时,政府有必要制定合理而有预见性的产业结构政策,鼓励优先发展的部门和需要援助的衰退部门,

确定主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的发展顺序,在增强政府监督与引导功能的同时,注意减少政府

干预的效率损失,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和经济结构整体素质。

8.如何理解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