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2《登高》活动设计_第1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2《登高》活动设计_第2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2《登高》活动设计_第3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2《登高》活动设计_第4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2《登高》活动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登高》活动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2019)必修上册

一、活动课标分析

高中语文课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

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

理解几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登高》一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

作品之一,作者杜甫极具忧国忧民思想,本诗是诗人晚年寓居夔州孤苦无依,见

山河破碎、时局动荡,内心自然而然抒发出的复杂感情。学习本诗主要在于引导

学生通过知人论世,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同时通过反复朗读诗歌,提高诗歌鉴

赏的能力。

二、活动依托教材分析

《登高》选自部编版高一上册第八课,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结束后四年,作者

为我国伟大的爱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此时的他生活依然十分困苦,身体也非常

不好,在某一天登高时创作了这首律诗,被誉为古今七律之首,同时也是其“沉

郁顿挫”诗风的极佳范例。此诗的主题是借景哀时伤感,以抒发诗人心中的苦闷。

首联和颔联描写了诗人登高后所见之波澜壮阔的壮景;颈联和尾联中,诗人将自

己悲哀的情愫寄于景中,抒发了自己暮年两鬓斑白的感叹。诗的开头,一个“哀”

字便奠定了全诗的悲凉基调,“风急”“天高”四字简练生动地将诗写“活”;紧

接着,诗人向下转移视线,看到的是在清水白沙上迂回低飞的鸟群,与上半句结

合,形成一幅绝佳之景。“猿啸哀”“鸟飞回”,对仗极其工整,读起来具有强烈

的节奏感。颔联中,诗人的视野放得更加开阔,描写了秋景之中的落叶与长江,

“无边”“不尽”看似描写落叶之多、长江之阔;实际上更是用两个饱含悲凄之

意的意象隐喻了诗人内心的无尽愁思。“萧萧下”“滚滚来”,更是强烈地描写出

诗人内心的忧思之深切。接着,诗人便在颈联中实写出了自己晚年的孤独之景象:

“我只能拖着这羸弱多病的老年残体,独自登高来赏这万里悲秋。”安史之乱结

束了,“我”本该度过安定祥和的晚年生活,可惜地方军阀又顺势而起,逼迫“我”

只能过上如今这孤苦无依的漂泊生活,这教人如何不“哀”,不“悲”呢?尾联

的用词更加体现出诗人的悲愁,强烈地渲染了诗人忧思难以排遣和老年的寂寥与

无助。

三、活动背景分析

杜甫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学生初中就学过《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等篇目,对杜甫的诗歌风格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其思想并没有深入

了解。学生通过前几课诗歌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诗歌解读的方法,但对

如何真正读懂诗歌还是很迷茫,对诗歌的学习也没有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对知

人论世意识不强,对景与情如何融为一体,如何通过诗歌意象创造意境、表达情

感认知不足,对诗歌的典型意象分析以及诗人的情感把握存在困难。本活动作业

的对象为我校高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基础较为薄弱,但思维比较活跃,求知欲比

较高,乐于表达和交流。在活动作业过程中,结合学生已学诗文,通过添加多媒

体新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加强学生感受

诗情、领悟诗意的能力。

四、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五、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活动难点】感知抑扬顿挫的律诗中所沉淀的深沉情感。

六、活动过程:

活动第一阶段: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

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他的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

关吏》、《无家别》、《新婚别》、《垂老别》。杜甫的诗常反映社会现实,所以被称

为“诗史”,而杜甫本人也有“诗圣”的美称,因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诗歌

常呈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登高》这首诗又是怎么体现这种沉郁顿挫的风格的

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

活动第二阶段感知诗歌情感

1.通过诵读《登高》,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大家在读诗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如果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是

哪个字呢?“悲”。

2.宋代罗大经提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含有八重悲意,

请同学们结合文本品析。

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

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3.再次诵读颈联感受诗人的悲情。

活动第三阶段体会诗人经受的个人与国家的双重艰难。

自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经历了贬官、逃难、辞官再逃难这一系列的坎坷

后,终于到达了成都。在众人的接济下,修建了一座小草堂暂居,“八月秋高风

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个小草堂着实有点简陋,但毕竟在战时有了一个栖

身之所,但这安稳的日子并没有过太久。随着好友严武的去世,杜甫失去了生活

上的接济,重新陷入穷困潦倒之中。在诗坛上和他相互应和的好友也相继离世,

此时的杜甫真可谓是孤家寡人啊!漂泊了半生的杜甫决定,叶落归根,返回洛阳

老家。可是杜甫的身体实在是太差了,贫病交加,不堪长途跋涉,病倒在夔州。

他说“艰难苦恨繁霜鬓”,那仅仅是他个人遭际的艰难吗?不!还有国运之艰难,

杜甫是诗圣啊,他忧国忧民,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时候想的仍然是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那大唐的国运到底艰难到了何种地步呢?

知识链接:

(公元754年)是岁,户部奏:户九百六万九千一百五十四,口五千二

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

(公元764年)是岁,户部奏:户二百十余万,口一千六百九十余万。

一一《资治通鉴》

安史之乱结束一年后,有将近三分之二的人在战乱中失去了生命。更别说幸

存的人有多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了。

活动第四阶段感受诗歌意境

L当个人的艰难和国家的艰难交织在一起,诗人满腔悲愁,“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他登高望远,目之所及他看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2.品析意象,体会所承载的诗人悲愁。

3.为诗歌画面设计解说词,进一步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诗人的悲愁。

4.再次诵读,体会诗人笔下的萧瑟秋景。

总结:

诗人“借酒浇愁”不得,悲意更深一层。

正如王国维所说,“《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

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活动第五阶段:披景入情即分析诗中意象蕴涵的情感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思考:什么意象?什么特点?什么情感?(学生讨论略)

(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意境:清冷、凄凉;情

感:孤独、飘零)

急风一一使人感到非常冷,不仅是身体的,更是心灵的。

要传悲情,可用急风、寒风、西风、秋风。能想出一些含有悲情的秋风的

诗句吗?

某生展示:《蝶恋花》(晏殊)、《声声慢》(李清照)、《天净沙•秋思》(马

致远)、《湘夫人》(屈原)中的相应诗句)

高天一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一一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想想第三册中还有那些诗篇中有猿鸣的诗句呢?传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某生展示:《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琵琶行》(自居易)中相应的

诗句),所以,鸣猿在诗歌中常常传达一种哀伤凄厉的情感。

飞鸟一一到处盘旋,可能在寻找食物,也可能在寻找自己的巢,总之,是

一只孤独痛苦的鸟。杜诗中有不少鸟的意象,有传喜的,“自在娇莺恰恰啼”,

也有言悲的。想想有哪些诗句?

某生展示:(出示《春望》、《旅夜书怀》)

由猿与鸟,我们会想到谁呢?

(漂泊的杜甫,流离失所的人民)

小结: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组合在一起,给人清冷、凄

凉的感觉,浸透了作者孤独、飘零的情感。

2.领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方法同上,也从意象、意境、情感进行分析)

小结:通过仔细琢磨,我们发现,每一个意象都饱含痛苦,每一个画面都涂

满酸楚。无边的萧萧而下的落木,不尽的滚滚而来的长江,组合成一个萧条、广

阔、深远的意境,用它们来观照诗人自己,就会生发出宇宙无穷而生命短暂的悲

凉。

活动第六阶段情中析情

哪些语句较直接地写出了杜甫的感情呢?(颈联、尾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鬃,潦倒就停浊两杯。

下面我们来分析情语中的情。

(直接的情感词一一“悲”。有几重悲?

小组合作交流相互讨论

点拨:概括起来,这些悲主要是哪几方面的悲?

某生展示:

悲已一一漂沦西南衰老多病;

悲国一一动荡不安满目疮疾;

悲民一一颠沛流离受尽苦难)

小结:原来,病弱的杜甫竟装载了如此深重的痛苦!易安居士在《武陵春》

中说,“只恐双溪昨解舟,载不动。许多愁”,化用在杜甫身上,可以说:只恐

病弱杜甫身,载不动,许多悲。

活动第七阶段美读品情

有了对情感的把握,我想,同学们一定会比刚才读得更真实、更感人。当然,

还有个朗读技巧的问题。

1.指导诵读(按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分别进行语调、情感的诵读指导)

2.请同学们看音乐画面,一个画面一句诗歌,第一遍请同学们看着画面读出

诗句,第二遍请一位学生配合音乐画面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

3.推荐一学生配乐(动漫)诵读,小组长点评。

小结:如果说,唐史的深处是忧伤,那么杜甫的姿势就是匍匐。因为匍匐,

所以心存下层百姓;因为葡匐,所以眷顾祖国大地。正是这种念国念民、忧国忧

民的博大情怀,让后人备受感动。让我们铭记这份情,更传递这份情!

七、作业:

为《登高》写一篇文学短评,要求至少体现2个鉴赏角度,写出新意,不少

于200字

八、评价与反馈

本活动作业在过程中融入多媒体手段,通过放映诗人的人生轨迹图等引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朗诵法、讲析法等多种方法,较好的完成了本活动作业的目

标。学生在学习完活动作业后,能够做到熟读成诵。学生进一步掌握了诗歌鉴赏

融情于景的方法,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语言,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