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城县第一中学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1页
江西省南城县第一中学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2页
江西省南城县第一中学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3页
江西省南城县第一中学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4页
江西省南城县第一中学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南城县第一中学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新高考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893年9月,上谕正式废除禁止海外移民的传统法令,并采取措施颁发护照,禁止地方官敲诈归国华侨。这一措施A.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B.打破了闭关锁国政策C.为百日维新营造氛围 D.打击了海外革命团体2.有关历史发展之动力的叙述,较为恰当的是A.地理环境制约着历史发展的进程 B.杰出人物引领着历史前进的方向C.决定历史走向和发展的是“合力” D.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加速度”3.西周前期,“王臣”主要为周王所有,平时在国都附近活动。西周晚期,“王臣”变得前所未有的扩大,整个周王朝除周王以外的人都应当属于“王臣”的范畴。王臣内涵的扩大表明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增强 B.天下共主理念日益凸显C.贵族世袭特权地位受冲击 D.周天子的权力得到强化4.晚清政府前期依然维持着朝贡体系,坐等夷狄前来朝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洋务势力的推动之下,内设中央外务统管机构总理衙门、外于各国设立使馆。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政府A.固守传统的外交观念 B.在外交领域主动与世界接轨C.开启向西方学习先河 D.抛弃了天朝上国的原有旧梦5.1958年以来,中日双边民间和半官方往来频繁;1960年5月,周恩来访问亚洲6国;1963年底至1964年初,又访问非洲13国;1964年1月,中法两国正式建交。这些外交活动立足于当时A.中国急于寻求外来经济授助 B.国际形势的一系列变化C.中国在第三世界的影响扩大 D.与西方关系正逐渐缓和6.公卿的族属是商周政治建构的重要因素。下列商周异、同姓公卿的比例差异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家国同构 B.等级森严 C.君主专制 D.官僚政治7.学者王加华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乡村工业大发展,工业时间日益取代农事时间成为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轴心,相应阳历历法体系、钟点时间亦日益在民众中普及开来,守时、时间就是金钱等观念在民众头脑中逐步建立起来,这归根于A.民众时间观念转变 B.民众生活习惯转变C.经济结构的变动 D.民众观念的西方化8.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A.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D.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9.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官不仅是管理系统中的工具,而且是一个有意识形态的群体。这里的“意识形态”发展为时代主流最早可以追溯到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西汉10.19世纪中期开始,求进步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20世纪初,梁启超、张东荪等一批知识分子却明确表达了对西方文明的极度失望。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 B.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C.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11.爱泼斯坦在《突破封锁访延安)中写道:(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常委会都由本地区最高权力机构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这些委员中只有八名是共产党,其他人中一名是国民党,一名是救国会,两名是“无党派人士”。这说明边区的选举A.削弱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 B.遵循了国民政府的有关规定C.服务于抗日民族统-战线 D.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原则12.《唐律》《宋刑律》均规定“亲亲可以相隐”,指可以袒护、隐瞒亲人的罪行。但谋反叛逆等重大涉及社会安全问题和杀人、重伤等重大刑事案件,则不准“隐”。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司法A.重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B.体现内儒外法的治国理念C.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意义 D.德治法治互补的治理模式13.如图漫画发表于1908年广州《时事画报》第九期以上漫画反映了当时A.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B.民主思想深入人心C.改良运动遭到压制 D.专制统治濒于崩溃14.罗马遗嘱继承法规定,遗嘱人可以自由安排他所控制的家族财产,后来又规定遗嘱人必须在给近亲属留足遗产后,才能根据自己意愿处分剩余财产,以保护家庭其他成员的法定继承权。这表明罗马法A.坚持折中调和的审判原则 B.侧重民事纠纷的调解C.关注权利主体的利益平衡 D.遵循权力制衡的原则15.有学者统计1371~1904年间14562名进士,根据他们曾祖父、祖父、父亲的中举和入仕情况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其中,明代进士出身平民者(即前三代中最高只出过生员的家庭)占49.5%;清代这一比例为37.6%。这表明当时A.世家大族垄断着政治权力B.社会发展严重倒退C.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D.选官制度亟需改革16.下表为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198229.2874.925.389.5817.01198823.28773.5295.58372.55623.23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正在迅速完成C.优先发展重工业合乎国情 D.第三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17.民间工匠的建筑技术、河工合拢堵口的治河方法等许多平民百姓的科技创造,得益于用笔记体裁书写的科学巨著流传下来。该著作是A.《梦溪笔谈》 B.《同文算指》C.《几何原本》 D.《泰西水法》18.图1和图2分别为1970年和2010年世界主要国家日炼油能力分布示意图。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了当今世界A.国际霸权的转移 B.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C.生产社会化加剧 D.石油资源分布的差异19.1763年,一位西班牙记者写道:“通过许多己流行而有害的书本,诸如伏尔泰、卢梭和爱尔维修所著书籍之影响,在这个国家中已感受到很多人对信仰的冷漠。”1768年,一位法国修道士在游历西班牙后说:“西班牙已普遍产生宗教漠视,甚至于不信宗教。”对上述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宗教改革开始扩展到整个西欧B.进化论传播动摇宗教神学权威C.理性原则得到一些知识分子认同D.民众觉醒推动资产阶级革命频发20.下表是某一年陕甘宁边区土布生产统计表,表中数据综合说明当时布厂(家)织机(架)年产布(匹)占总产量的比重(%)公营231852283220.7合作社营371792200020.0私营501501200010.9民间织户200005333448.4合计20514110116100A.社会主义改造趋于完成 B.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C.个体生产的效率仍较高 D.官僚资本挤压私人资本21.以下最能反映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探究商史提供第一手资料的是A.《礼记》 B.《诗经》 C.《封神演义》 D.甲骨卜辞22.汉初,丝织品专供贵族消费。到汉朝中后期,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奴仆婢妾皆可衣丝文绣。这一变化反映了A.贫富差距进一步缩小 B.等级观念的消亡C.先进纺织技术的推广 D.平民政治的发展23.“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持有银两者,可由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或在中央、中国、交通3银行兑换银币。”该法令旨在A.废两改元 B.协定关税 C.改订新约 D.法币改革24.德意志在平均劳动时间方面,由1872年每周72小时下降到1914年每周57小时,劳动生产率持续上升。产业工人实际工资在1871年至1913年之间翻了一番。人口平均寿命由1871年的37岁上升到1910年的47岁。这可以说明A.君主立宪政体利于德国社会的进步B.德国军国主义提高了国民生活水平C.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化国家D.工业化奠定了德国民主改革的基础25.20世纪60年代,美苏双方商定在对方首都举办展览。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看了很害怕;而美国人在莫斯科举办了美国家庭厨房展,苏联人大为震惊;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觉得美国人很幸福。这从侧面反映出A.美苏关系缓和,平等互利B.苏联经济结构的失衡C.美苏竞争重点在科技领域D.美苏冷战表现出新形式26.如下图是1984年创作的漫画《做实验》。“实验”的最终目的是A.实现国家统一B.推进改革C.调整外交政策D.筹建经济特区27.“当工业主义发现世界被分割成许多小的经济单元时,它就通过两种方式着手改变整个世界的经济结构了……一个就是减少经济单元的数目,扩大每一个经济单元的规模,另一个方式就是消除各个经济单元之间的贸易壁垒。”以下不能印证材料观点的是A.德意志在19世纪完成统一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C.欧洲国家联盟的创建 D.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签署28.18世纪60—80年代,北美地区“人民主权”的观念经历了一个从付诸实践到走向激进,再到被抑制的发展轨迹。这一变化表明,美国建国之初A.直接民主的弊端充分显现B.背离了启蒙思想的原则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D.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29.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过两种主要做法:一是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二是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影响上述两种不同“历史认识”的主要因素是A.资料来源 B.研究方法 C.史学观念 D.作者立场30.中山装由孙中山创制,是由日本的学生装改进而成的.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依据“四维”内容而确定中山装前襟有4个口袋,依据五权分立而确定前襟有5个扣子,依据三民主义的涵义而确定袖口为3个扣子。据此,以下各项表述中正确的应该是()A.服饰属于意识形态 B.服饰体现国家意志C.服饰变化受政治影响 D.服饰是西化的产物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中国的“华夷”现念,至少在战国时代已经形成,中国人在自己的经验与想象中建构了一个“天下”。他们想象,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荒茏,住在那里的民族也就越野蛮,文明的等级也越低。但是这种中心与边缘的划分并不完全是空间的,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但是,在北宋一切都变化了。民族和国家有了明确的边界,天下缩小成中国,而四夷却成了敌手…在关于“中国”的各种观念和话题里面,我们很可以看到当时人感受,焦虑、紧张的情绪,而这些感受,焦虑、紧张情绪所呈现的一般思想世界,就成了精英观念和经典思想的一个背景与平台,使他们总是在试图证明“中国(宋王国)”的正统性和“文明(汉族文化)”的合理性。——摘编自葛兆光《宅兹中国一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材料二:在对外关系中,整个嘉庆朝,“中国”的使用频率在微弱的增加,鸦片战争前后,“天朝”使用的次数减少,“中国”使用的频度相对增加;至光绪年间,“天朝”已经几乎不用。“天朝”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1905年后,“世界”一词的使用次数急剧增加。在1898年超过“万国”,1903年后超过“天下”;与此同时,“国家”和“民族”这两个关键词的使用也超过“天下”。——据邹明洪冯建勇《从传统天下到近代国家:清季近代国家观念之构筑一兼论民族国家构筑视野下的中国边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战国到宋代,“华夷”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简述其对宋代思想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对外关系中的称谓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两次“天下观”变化原因的相同点。32.古往今来,社会经济处于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并由此引发政治领域的相应调整及思想变化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多治丝麻葛捆布,此其分事也。——《墨子》(1)材料一反映的中国传统耕作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这种耕作方式的推广起到了什么作用?(2)材料二反映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基本模式是什么?具有哪些基本特点?(3)指出与这种生产模式相适应,长期在我国古代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和主流思想。材料三:我们发觉自己处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4)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世纪晚期西方工业生产发生了哪些根本性变化?请分析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材料四:(5)依据材料四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有何特点?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五:(6)依据材料五提供的历史信息,说明其理论宣传的各自特点和实践结果的不同。材料六: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就是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7)依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我国经济“濒于崩溃”及新时期“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33.(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70年,拉美21国通过了《拉丁美洲国家关于海洋法宣言》,宣布各签字国在200海里海域内享有主权和专属经济区的管辖权。美苏则鼓吹“公海自由”论,极力抵制拉美国家的海洋权主张。1973年,非洲统一组织通过了《关于海洋法问题的宣言》,宣布非洲国家有权建立限度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或管辖范围。同年,在美苏等国推动下,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开幕,拟缔结《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会期长达10年。1981年里根政府上台后,立即宣称对公约中的第十一部分“国际海底区域制度”不满。该部分规定,将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洋底土及其资源规定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建立“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行使这一权利。还规定海底资源开采者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无偿转让深海采矿技术,并要求开发海底矿产资源时要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到1982年,与会国最终以压倒多数通过了该公约,但美、英、法、德四国反对。——摘编自苗蓿蕾《美国未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之原因探析》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结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国反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行为。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A【解析】

废除禁止海外移民的传统法令,并禁止地方官员敲诈归国华侨,有利于国内外人员交流,同时为华侨回国投资提供保障,从而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故选A;打破闭关锁国政策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排除B;百日维新是在1898年,排除C;这一措施并非是为了打击海外革命团体,排除D。故选A。2、C【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决定历史走向和发展的是“合力”,故C正确;地理环境、杰出人物引领作用是影响历史发展的因素,科学技术促进历史发展,但ABD不如C全面,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由于历史内容极为丰富,并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史学方法也就不能单一化,而应该丰富多样,史学家在具体运用历史研究方法时,亦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3、B【解析】

“王臣”范围的扩大体现了对周王认同度的增强,说明天下共主理念日益凸显,故选B;材料仅提及“王臣”范围扩大,没有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增强和贵族世袭特权地位受到冲击,排除AC;西周晚期周王的权力应该是被弱化,排除D。故选B。4、B【解析】

据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洋务势力的推动之下,内设中央外务统管机构总理衙门、外于各国设立使馆。”可知,清政府在洋务势力的推动之下,内设中央外务统管机构总理衙门、外于各国设立使馆,体现了清政府外交领域的近代化,主动与世界接轨,B正确;A不符题意;开启向西方学习先河的是魏源的《海国图志》,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抛弃了天朝上国的原有旧梦”,D说法错误。【点睛】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标志着中国外交的近代化。5、B【解析】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而美国在1961年发起侵越战争,中国周边环境恶化,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与亚洲和非洲部分国家、日本及法国等发展友好关系,B项正确;非洲是中国的援助对象,A项错误;中国领导人访问第三世界国家,不能说明中国在第三世界的影响扩大,C项错误;中法建交不等于中西方关系缓和,D项错误。故选B。6、A【解析】

根据材料,从商到周,异姓公卿减少同姓公卿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出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的配合,西周的政治管理加强,具有家国同构的特点,A选项符合题意;公卿比例中同姓和异姓数据的升降,没有体现出等级森严的特色,B选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和官僚政治在西周时期尚未形成,CD两项错误。7、C【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村中阳历历法体系、钟点时间日益在民众中普及,守时、时间就是金钱等观念在民众头脑中逐步建立,这归根于乡村工业的大发展,即乡村经济结构的变动,故C正确;民众时间观念、生活习惯转变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原因,故A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民众观念的西方化,故D错误。8、C【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因此中美关系缓和一定程度上受到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影响,C选项符合题意。中国重返联合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美苏对峙的格局,不能说改变,A选项排除。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基本矛盾基本消除的说法明显错误,B选项排除。70年代中国遭受文革危害,没有强大到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D选项排除。9、D【解析】

所谓“有意识形态”指的是以儒家思想为骨架的价值观,而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D正确;春秋时期儒家思想刚刚兴起,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百家之一,并未成为主流,排除A、B;秦朝主流思想是法家,排除C。10、A【解析】

据材料“19世纪中期开始,求进步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20世纪初,梁启超、张东荪等一批知识分子却明确表达了对西方文明的极度失望。”并结合所学可知,自19世纪中期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不断地向西方学习,但一战结束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使中国人认识到西方列强的本质,A正确;B与材料无关;新文化运动时期国人提倡西方民主科学,而不是对西方文明的极度失望,C与材料不符,C错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与材料“明确表达了对西方文明的极度失望”不符,D错误。11、C【解析】

本题以爱波斯坦《突破封访延安》中的记载为背景,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边区政府和常委会的构成反映了其民主联合政府的性质,说明其属于抗日民主政权。体现了边区选举服务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中的选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决心和诚意,此举更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A项错误;边区选举是按照中国共产党的规定来执行的,而不是国民政府的规定,B项错误;材料中的选举具有民主联合性,这是新民主主义原则的体现,而不是社会主义原则,D项错误。12、A【解析】

涉及社会安全和杀人、重伤的重大刑事案件不适用“亲亲可以相隐”的原则,说明古代司法重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故选A;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主要是外儒内法,排除B;强调家庭伦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项题意无法体现,排除。故选A。13、D【解析】

1908年《时事画报》上刊登的《革命奈何》一画,形象描绘出面对革命的火山,清政府已经回天乏力,反映了当时专制统治濒于崩溃,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反映农民运动日益高涨,A项错误;民主思想深入人心是在辛亥革命以后,B项错误;改良运动遭到压制是在19世纪末,C项错误。14、C【解析】

材料“遗嘱人必须在给近亲属留足遗产后,才能根据自己意愿处分剩余财产,以保护家庭其他成员的法定继承权”表明罗马法即保护家庭成员的权力又保护了遗嘱人的自由,家庭和自由都得以保护。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法律的规定,未涉及折中调和的审判原则,A错误;一项内容不能概括整个罗马法重视民事纠纷,B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权力制衡的原则,D错误。故选C。15、C【解析】

从材料“明代进士出身平民者占49.5%;清代这一比例为37.6%”中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出身平民的进士所占比例比较高,这表明当时科举制可以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故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世家大族的地位,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度的状况,没有体现出选官制度需要改革,故D项排除。16、A【解析】

对比表中各行业的数据可知,与农业相关的数据有所下滑,而其他各行业的数据则大幅上升,这说明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了第二第三产业中,故选A;20世纪80年代为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差距是在逐步拉大的,而不是一体化迅速完成,排除B;第三产业也得到了极大发展,这体现不出对重工业的优先发展,排除C;D项只能反映材料的部分信息,不是最佳答案,排除。17、A【解析】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故答案为A项;明代李之藻、利玛窦编译的《同文算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欧洲笔算的著作,排除B项;《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所著的一部数学著作,近代被翻译到中国,排除C项;《泰西水法》是介绍西方水利科学的著作,由意大利在华传教士与明末士大夫徐光启合译,排除D项。18、B【解析】

1970年和2010年世界主要国家日炼油能力格局的变化,特别是中、俄和第三世界国家日炼油能力的提高,说明了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B项正确;世界主要国家日炼油能力的变化,与国际霸权的转移无关,不能体现生产的社会化,AC两项错误;世界主要国家日炼油能力的分布与石油资源的地理分布不同,D项错误。19、C【解析】

依据材料中“1763年”、“伏尔泰”、“卢梭”、“对信仰的冷漠”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场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启蒙运动,其思想核心是理性主义,材料体现的正是西班牙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6世纪在欧洲兴起的宗教改革反对的是教会的腐败,不是宗教信仰,与材料信息不符;B选项错误,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首次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思想领域对宗教信仰的漠视,并未涉及政治革命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0、B【解析】

由表格数据可知,陕甘宁边区土布生产中公营、合作社营、私营以及民间织户都占有一定的比重,这属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故B正确;由“陕甘宁边区”可知,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而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故A错误;民间织户的比重虽然占到48.4%,但是其织机却是2万架,因此个体生产的效率是比较低的,故C错误;陕甘宁边区没有官僚资本,故D错误。21、D【解析】

甲骨卜辞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是研究商朝的第一手史料,故D正确;《礼记》、《诗经》和《封神演义》均属于文学作品,史料价值需要严格考证,排除B、C和D。故选D。22、C【解析】

汉代丝织品从专供贵族消费到人人可用,反映出纺织技术的发展和丝织品产量的增加,C项正确;人人可以衣丝不能说明汉代中后期的贫富差距缩小,A项错误;汉代社会等级观念并未消亡,B项错误;丝织品应用的增多不能说明平民政治的发展,D项错误。23、A【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是国民政府1933年采取废两改元的币制政策,有利于防止白银外流,故答案为A;BC是与外国列强签订的条约,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法币政策是实行纸币,D错误。24、A【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帝国1871年宪法颁布后,德国确立君主立宪制,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德国逐渐成为工业化国家,故选A项,排除D项。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明显的军国主义特征,但军国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经济军事化,并不能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排除B项;材料并未把德国工业与美国工业作对比,排除C项。故选A。25、B【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苏联在宇航等重工业领域取得了较高的发展成就,但是在民生等轻工业领域发展较落后,这从侧面体现了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此时期美苏冷战加剧,并非关系缓和,平等互利;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两者发展的侧重点不同,不能说明他们的竞争重点在科技领域;D选项是材料直接反映出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6、A【解析】时间是1984年,注意漫画上的文字“台湾、香港”,结合所学知识应该是关于国家统一问题的“一国两制”,所以A项正确。27、B【解析】

据所学可知,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其是一个军事政治同盟,而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方面,B符合题意;据材料“……一个就是减少经济单元的数目,扩大每一个经济单元的规模”并结合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的统一,结束了诸邦分裂割据的局面,消除各个邦之间的贸易壁垒,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A不符题意;据所学可知,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沦为美国的附庸,为了对抗美苏争霸,西欧各国走向了联合,建立了欧共体乃至欧盟,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冲击了美苏两级格局,C不符题意;据所学可知,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签署,目的就是消除贸易壁垒,促进世界贸易自由发展,D不符题意。28、D【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建国之初,由松散的邦联体制到联邦制的建立过程中,过度的民主受到了抑制,中央政府的权力得到了加强。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人民主权并不等于直接民主,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建国之初没有实行直接民主制;B选项错误,美国并未否定“人民主权”思想,没有背离启蒙思想的原则;C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政治自由问题,并未涉及个人自由的问题。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9、C【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学研究方法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题中的意思是对待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有两种不同的认识,虽说只是时间不同,但第一种属于阶级斗争的革命史观,第二种属于文明联系的全球史观,所以正确的因素是C项的史学观念。考点:史学理论·史学研究·史学观念30、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四维”内容而确定中山装前襟有4个口袋,依据五权分立而确定前襟有5个扣子,依据三民主义的涵义而确定袖口为3个扣子”可知服饰变化受政治影响,故选C。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变化:划分依据从偏重文明到注重疆界;华夷之间的边界由模糊到清晰;对自身文明由自信优越到焦虑紧张。(其它言之成理亦可)影响:催生了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思想。(2)变化:“天朝”逐渐减少并消失,“中国”和“大清国”增加;“天下”逐渐减少,“世界”“国家”和“民族”日益增加。趋势:清廷逐渐抛弃传统的“天下观”思想,形成一种近代国家意识;逐渐形成世界意识;民族意识逐渐觉醒。(3)外部势力威胁统治者认识的变化;地位或实力的变化;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解析】

(1)依据材料“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荒茏,住在那里的民族也就越野蛮,文明的等级也越低。但是这种中心与边缘的划分并不完全是空间的,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在北宋一切都变化了。民族和国家有了明确的边界,天下缩小成中国,而四夷却成了敌手…在关于“中国”的各种观念和话题里面,我们很可以看到当时人感受,焦虑、紧张的情绪”结合所学可从划分依据的变化、华夷边界的变化、对自身文明的态度变化等方面概括从战国到宋代“华夷”观念发生的变化。依据材料“而这些感受,焦虑、紧张情绪所呈现的一般思想世界,就成了精英观念和经典思想的一个背景与平台,使他们总是在试图证明“中国(宋王国)”的正统性和“文明(汉族文化)”的合理性。”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催生了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思想。(2)依据材料“‘中国’的使用频率在微弱的增加…‘天朝’使用的次数减少,‘中国’使用的频度相对增加…‘天朝’已经几乎不用。“天朝”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1905年后,‘世界’一词的使用次数急剧增加。在1898年超过‘万国’,1903年后超过‘天下’;与此同时,‘国家’和‘民族’这两个关键词的使用也超过‘天下’”结合所学可从“天朝”逐渐减少并消失,“中国”和“大清国”增加、“天下”逐渐减少,“世界”“国家”和“民族”日益增加等方面概括晚清对外关系中的称谓发生的变化。结合上述分析可从清廷逐渐抛弃传统的“天下观”思想,形成一种近代国家意识、逐渐形成世界意识、民族意识逐渐觉醒等方面分析这些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3)依据上述问题的作答结合所学可从外部势力威胁统治者认识的变化、地位或实力的变化、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说明导致两次“天下观”变化原因的相同点。32、(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作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2)模式: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经营规模小;十分脆弱。(任答四点)(3)主要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主流思想:儒家思想(4)变化:①电力成为新能源,汽车、石油、电力等新兴工业出现;(或重工业取代轻工业成为主要工业部门)②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垄断组织应运而生。影响:①电气时代的到来和新交通工具的使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②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③环境污染日益严重。(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