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基于社会历史研讨法的认识综述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虽然已经有了较为公认的的分类,但是我们认为每种方法都有其长处又不可避免地有自己的不足。如果在研究的时候仅仅偏重于其中的某一种或两种的话难免会使我们的研究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而且由于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人水平不同、阅历不同、接触面不同、研究目的不同,所以即使是用同一种方法进行研究,也难免会有高低深浅的差别。同很多的入门者一样,我认为要进行古代文学的研究,最普通但又是最经典的方法应该是社会历史研究法。“所谓社会历史研究法是一种按照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去解释文学活动的文学研究法”。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社会历史研究法”这个术语,但事实上由古至今的研究者却一直在使用着这一方法。从最早的“诗言志”开始,人们就注意到了文学的特殊功用。他们认为文学是可以用来沟通天人关系的,与民族、家庭、政治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文学的社会功用从来都没有被人们忽视、放弃过。孔子提出诗可以“兴、观、群、怨”,孟子说要“知人论世”,而后世的作家也积极强调文学要“入世”。班固直言文学的目的就是“观风俗、知得失”,于是,文学的社会功用就一直被作家们自觉强调着。“社会历史研究法则更为注重‘论世’,即把作家、作品放到得以产生的社会、时代、事件等周遭世态中去考察。要理解作品,须先弄清作家,而要弄清作家,又须弄清周遭世态。这样,弄清周遭世态似乎是理解作品的关键”。
在西方,很早的时候,柏拉图就开始强调要注重文学的社会功用,而社会历史研究法的代表泰纳主张“文学研究像自然科学一样从事实出发,精心研究具体材料,在此基础上解释文学。不是从‘主义’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不是‘提出’法则,而是‘证明’法则”。在这样的认识中,泰纳提出了三要素的概念,即:种族、环境、时代。从人的关系、遗传因素,人生于世的自然、社会环境,人所受到政治、哲学、艺术、宗教影响等诸多方面入手来认识作品、作家,认识文学。在中国,有许多研究者也认识到了这一点,陈寅恪先生作为一代史家,就曾注意在文化环境中关照历史事实,以诗文证史,发现背后的文化因素。虽然,陈寅恪是从历史学家的角度对诗文进行诠释,但他采用的这种文化背景分析与文史互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却为文学界以传统的“知人论世”心态进行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白居易所作的《琵琶行》虽然历来都为世人所称道,但是有不少人也对白居易夜听独居商妇弹奏琵琶是否符合封建礼法提出了诸多异议。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第二章“琵琶引”中,分析白居易夜中听独居的商人妇奏琵琶并非不合礼法,指出。惟其关于乐于此诗者有二事可以注意:一即此茶商之娶此长安故倡,特不过一寻常之外妇。其关系本在可离可合之间,以今日通行语言之,直“同居”而已。……此即唐代当时士大夫风习,极轻贱社会阶级低下之女子。
视其去留离合,所关至小之证。是知乐天之于此故倡,茶商之于此外妇,皆当日社会舆论所视为无足重轻,不必顾忌者也。……二即唐代自高宗武则天以后,由文词科举进身之新兴阶级,大抵放荡而不拘守礼法,与山东旧日士族甚异。……乐天亦此新兴阶级之一人,其所为哪些,固不足怪也。陈寅恪正是从当日的社会风俗与白居易之出身分析了其行为的合理性。也使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既能对白居易的行为有所理解,也通过这一背景,更加增添了琵琶女命运的悲剧性。又如周勋初在写《李白评传》时,也是大量的运用了社会历史研究法,将李白置于其所处的地域、家庭、时代文化中,说明了李白在深受西域文化,蜀地方化以及道教文化的影响下,其思想屡屡与主流的儒家文化产生冲突,最终论为文化冲突的牺牲品。《评传》对于李白甘心随从永王璘的行为与心态,也从他所承爱的文化传统进行分析。……在李白看来,似乎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局面又要重现了,“书读纵横,则思诸侯之变”,个人实现政治抱负的时机终于到来了。可见李白的纵横思想决定了他必然会下山随从永王。李白这种异乎寻常的举动,还与他所承受的文化背景有关。前已说明,李白生长在一个胡化影响很深的家庭,对于儒家之道,时有不恭之词,因而对于礼制中规定的王位继承原则,并不认真对待;对于王室内部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未能清醒而合适地加以处理。……李白在诸王分镇中横遭厄运,从他的家庭背景来看,从他年轻时学习的纵横学说来看,遇到混乱的时局出现时,必然会下山随从永王璘,企图一现身手。他在政治上的失败,亦属必然。作者将李白回归于素习的纵横家学说及其家庭的胡族文化背景中,指出造成李白悲剧命运的必然性。也使我们对李白的人生遭遇有了更清晰明了的认识,在叹息李白人生际遇的同时,也更理性去解读李白。
以上两个例子中,我们看到,只要将被研究对象放归到其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历史之中,我们就可以把许多在现在看到很不可思议的东西明朗化、清晰化了,也使被研究对象的最终结果有了必然性的因素。而社会历史研究法的用处不仅在于可以认识事件发生的因果,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使我们更清楚的认识事实真相,动摇那些看似已被定性了的结果。《孔雀东南飞》这一部作品中,有一个被大多数人公认的内容是:刘兰芝之所以被焦仲卿的母亲赶走是因为刘兰芝与仲卿婚后很长时间没有生过孩子,而秉持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焦母要休弃兰芝。正是由于这一公认的“事实”,焦母历来都是我们批判的不二对象。但是回过头来仔细想想,兰芝是一个勤劳又贤惠的媳妇,在当时那种生产力还不是特别发达的情况之下,一个壮劳力是何等的珍贵,焦母又为何要放弃这一资源呢?而且,在当时,并没有规定说男子只可以“一夫一妻”,也就是说,焦母如果真的是想抱孙子,其实并不一定要赶兰芝走,只要给他纳个妾就可以了。这样不但孙子有了,还可以留住兰芝这个壮劳力,岂不一举两得?而且从当时的习俗来看,兰芝也不可能会对仲卿娶妾表现很大的反抗,以至要被休弃。杨树达先生在《汉代婚丧礼俗考》中“妾媵”一节写到:男子于正妻之外,有小妻,《汉书》五十一《枚乘传》云:乘在梁时,取皋母之小妻。乘之东归也,皋母不肯随。乘怒,分皋数千钱,留与母居。有小妇《汉书》九十八《元后传》云:王凤知其小妇弟张美人已尝适人,于礼不宜配御至尊。《御览》六百三十九引《风俗通》云:沛郡有富家公,资二千二百余万,小妇子年裁数岁顷,失其母。有少妇《后汉书》七十二《董卓传》云:卓朝服升车,即而马惊堕泥,还入更衣,其少妇止之,卓不从。有妾《西京杂记》云:司马相如将聘茂陵女为妾。小妻傍妻有不止一人者《汉书》八十一《孔光传》云:时定陵侯淳于长坐大逆,长小妻等六人皆以长事未发觉时弃去或更嫁。若无子买妾《意林》及《太平御览》三百八十余,又八百三十六引《风俗通》云:陈留有富室,公年九十无子,取田家女为妾。如此看来,如若焦仲卿纳妾,那是合理合法的,而且身为府吏,焦仲卿也完全有能力纳妾,焦母又何必非赶兰芝走呢?所以,仔细想想,因此婚后无子并不能解释兰芝被休的真正原因。而原先的那个“公认”似乎也有再被核实的必要了。通过以上的几个例子,我们应该可以对社会历史研究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社会历史研究法往往要跳出作品之外寻求更深层次的理解,而非一般地直觉。“社会历史方法善于透过作品而试图窥见其所得以产生的宏大社会历史背景,并根据这一背景去解释作品。因而这种方法的主要魅力便在于探索作品背后的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