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全国用)含解析_第1页
第5节 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全国用)含解析_第2页
第5节 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全国用)含解析_第3页
第5节 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全国用)含解析_第4页
第5节 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全国用)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节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全国通用)第八章诗歌鉴赏第5节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古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都渗透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在高考中,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考查角度是分析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寄寓的感情,并且有时和形象鉴赏、表达技巧结合在一起。题型一评价思想内容高考卷中,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围绕提炼情感主旨和理解诗句意义两个角度命题。(一)古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怀1.人生理想与人生道路古代诗人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和“功成身退”。“儒”和“道”成了诗人的两大思想主流。“穷”即政治失意,人生不得志,怀才不遇;“达”即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其中,“独善其身”,可视为身退,就是出世人生;“兼济天下”,可视为功成,就是入世人生。古人“身退”的前提是“功成”,但有作为的诗人大多不能“功成”,只好走三条路:其一,愤世嫉俗,郁闷伤感(多信奉儒家思想),如屈原、杜甫;其二,黯然退隐,悠然闲适(多信奉道家思想),如陶渊明、孟浩然;其三,愤世嫉俗,不得不退隐,却又心有不甘,饱受出世与入世矛盾的煎熬(多信奉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如李白、苏轼。“身退”后,不再关注天下,而是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品性,在“未功成”和“退隐”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2.喜怒哀乐的缘由(二)古代诗歌情感常见类型1.忧国伤时具体内容举例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杜牧《过华清宫》反映国家离乱、山河沦丧杜甫《春望》、文天祥《过零丁洋》同情人民的疾苦白居易《卖炭翁》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杜甫《登楼》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2.建功报国具体内容举例建功立业的渴望陆游《书愤》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报国无门的悲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屈原《涉江》3.思乡怀人具体内容举例羁旅愁思温庭筠《商山早行》思亲念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边关思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4.生活杂感具体内容举例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王维《山居秋暝》昔盛今衰的感慨刘禹锡《乌衣巷》借古讽今的情怀李商隐《贾生》青春易逝的伤感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品格气节的自白于谦《石灰吟》谈禅说理的感慨苏轼《题西林壁》5.别离愁绪具体内容举例依依不舍的留恋柳永《雨霖铃》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坦陈心志的告白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6.贬谪失意具体内容举例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民,但又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屈原《离骚》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苏轼《定风波》整体情感题高考要求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整体情感类题目是面向整篇的考查,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要求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需要整体把握,结合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综合分析。规范答题“3步骤”1.基本题型的解答步骤2.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题的解答步骤词句情感题词句情感题是对关键词句的考查,诗歌的关键词句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关键句是最能表现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概括分析词句情感题“2步骤”题型二评价观点态度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对作者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的态度进行评价,也包括对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评价。另外,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做出正确的判断。评价观点态度“3要求”1.明确自己的观点。提炼观点,一定要通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2.结合诗(词)句进行细致分析,找到诗(词)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来阐述理由和原因。3.分析评价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具体剖析。规范答题“3步骤”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陪裴使君登岳阳楼杜甫湖阔兼云涌,楼孤属晚晴。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①。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敢违渔父问②,从此更南征③。注:①谢宣城:谢朓,南朝齐诗人,并善辞赋和散文。《谢朓传》中记载:除秘书丞,未拜,仍转中书郎,出为宣城太守。②引自《楚辞》:“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渔父见而问之。”③引自《离骚》:“济沅湘兮南征。”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写登岳阳楼见湖阔云涌、楼高晚晴、丛梅并发、春草萌生,可谓阴晴迭换,丰富多彩,但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相比,少了宏阔的意境。B.诗人漂泊流落,在岳阳有人能够盛情礼待于他,因此作者通过“楼孤属晚晴”中的“晚晴”表达了不再感觉那么孤独,甚至心头还有些许暖意的慨叹。C.“诗接”一句写登楼唱和的情形,诗人将裴使君比作南朝诗人谢宣城,既表现了作者对裴使君的赞誉之情,也由此可知裴使君具有文人的风采雅兴。D.本诗为五言律诗,用韵工整。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紧密关联,用典和想象的手法运用为诗歌增色不少。全诗情感基调压抑低沉,意旨表达含蓄内敛。2.本诗的主要写作目的是什么?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有人认为杜甫《登岳阳楼》的思想境界远远超越本诗,试结合诗句举一个例子,并作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雨后赠斯远赵蕃①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揩摩病目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注:①赵蕃(1143~1229)南宋信州玉山(今属江西)人,江西诗派殿军人物。靖康之变后,居信州玉山。师从刘清之,曾为太和主簿。后居家三十三年,问学于朱熹,诗宗黄庭坚。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已是霜凝更雨湿”,交代赠诗的时节和天气,渲染了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基调。B.“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虚实结合,说虽然草木依旧枯萎,但梅花一定会悄然开放。C.“穷日日”“遍村村”,从时空角度强调新春发现之难,表现出诗人探春寻春心情之急与信念之坚。D.尾联的“揩摩病目”,写出了诗人拭目以待,期盼着朋友斯远的诗作,希望得到友人的理解和鼓励。4.古人评价首联中的“春其渐起但无痕”一句,为“一篇之警策(警句)”更是“熔诗情和哲理于一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中的“警策”与“哲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出塞曲二首张琰①其一腰间插雄剑,中夜龙虎吼。平明登前途,万里不回首。男儿当野死,岂为印如斗。②忠诚表壮节,灿烂千古后。其二朝发山阳去,暮宿清水头。上马左右射,捷下如猕猴。先发服勇决,手提血髑髅。兵家互胜负,凡百慎前筹。【注】①张琰,南宋末年名将李庭芝帐下军士,扬州人氏,后殉于扬州守城之役。②印如斗:斗大的印章。喻高官厚禄。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开篇气势不凡,形神兼具,奠定全诗感情基调,读之令人感奋。B.第一首诗塑造了义无反顾奔赴前线、忠诚豪迈视死如归的宋军勇士形象、C.第二首诗宽慰主帅胜负乃兵家常事,只要勇猛顽强,定能赢得最终胜利。D.这两首宋诗采用乐府古题进行创作,古朴而厚重,颇有慷慨悲壮之美。6.这两首诗都是写边塞军旅生活的作品,但是各有侧重,请分析两首诗在内容和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不睡文天祥频搔白首强忧煎,细而青灯思欲颠。南北东西三万里,古今上下几千年。只因知事翻成恼,未到放心那得眠。眼不识丁马前卒,隔床鼾鼻正陶然。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频搔白首”是诗人忧心如焚的表现。古人常以“搔首”表达忧思之重,如杜甫的“白头搔更短”就是这样。B.颔联从时空角度落笔,以“三万里”“几千年”呈现诗境之开阔,表现诗人在历史长河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开阔视野,为下联的感慨做铺垫。C.诗人以“不睡”为题,并由这一生活细节展开想象,心游万仞,思接千载,最后回到现实,结构严谨。D.整首诗语言典雅,语意旷达,意蕴丰富,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与自我的和解。8.有论者以为尾联构思新巧、表意丰富,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学门肇开为诸兄弟刘

宰几年黉宇①傍城隈,礼乐文章蔽草莱。逵道一朝随地辟,宫墙数仞倚天开。举头日月清光近,入眼湖山秀气来。寄语乡邦头角上,龙门此去会风雷。【注】①黉宇:古称校舍。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傍城隈”“草莱”表明了诸兄弟读书之所的偏僻。B.颔联运用想象,虚写了大道开辟、宫墙倚天而开的场景。C.颈联写举头可近日月清光,暗合此次诸兄弟考试的成功。D.跃“龙门”“会风雷”指参加考试,照应题目“学门肇开”。10.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木兰花慢秦观过秦淮旷望,迥萧洒、绝纤尘。爱清景风蛩①,吟鞭醉帽②,时度疏林。秋来政③情味淡,更一重烟水一重云。千古行人旧恨,尽应分付今人。渔村。望断衡门。芦获浦、雁先闻。对触目凄凉,红凋岸蓼,翠减汀蘋。凭高正千嶂黯,便无情到此也销魂。江月知人念远,上楼来照黄昏。【注】①风蛩:风中蟋蟀鸣声。②吟鞭:本指诗人的马鞭,可指行吟的诗人。醉帽:本指醉汉的帽子,可指醉汉。③政:同“正”。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使用多种手法写景,如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虚实结合等。B.上片末两句承上启下,既紧承上文,实现情感转折,又引出下文的景与情。C.下片末两句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江月早早升上天空来慰藉词人,以景结情。D.这首词写了词人经过秦淮河时的所见、所感、所思,情景交融,辞情兼胜。1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一首明词,完成下面小题。点绛唇·春闺①(明)陈子龙②满眼韶华,东风惯③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梦里相思,芳草王孙路。春无语,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④。[注]①选自《倡和诗余》中的《湘真阁存稿》。《倡和诗余》收录了陈子龙等六人在顺治四年(1647)暮春的唱和之词。②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1637)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清兵入关,他坚持抗清斗争,被俘后投水殉国。③惯:照例。④“杜鹃啼”二句:鹃啼凄厉,能动旅人归思。又传其啼至哀,能至血出。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风雨摧落满日春光,使人徒生“花难护”之慨,以百花凋零的衰败景象,奠定了凄凉惆怅的情感基调。B.如果说上片紧扣题目中的“春”字来写的话,下片则重在落实其中的“闺”字,写出了闺中人的相思与幽怨。C.“王孙”在这里指纵情声色、乐游忘归的贵族子弟,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D.“春无语”意味着春天将尽,也暗示闺中人青春不再;“杜鹃”“不如归去”的哀鸣,并没有唤回恋人的归来。14.这首词字面上属闺怨之作,但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家国之思。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酬张少府①王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注]①《酬张少府》:这首诗是王维晚年居辋川时与友人的应和之作。②北阙:帝宫。③青阳:春天。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中“松风”“山月”意与境相谐,主客观一体,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B.王诗尾联即景悟情,一问一答,以“渔歌”正面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C.孟诗第二句中的“南山”并非实指,而是诗人化用“悠然见南山”的典故。D.孟诗中“白发”青阳”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当地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感情。16.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情感上的异同点。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周德万携孥赴龙舒法曹,道过水阳相见,留别女弟范成大草草相逢小驻船,一杯和泪饮江天。妹孤忍使行千里,兄老那堪别数年。马转不容吾怅望,橹鸣肯为汝留连?神如相此俱强健,绿发归来慰眼前。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交代丁本诗的创作背景,点明了本诗的题材,也英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B.第一句中“小驻船”突出了此次兄妹相逢的匆忙,也与诗歌第五、六句相互照应。C.第三句中“忍”字与《鹊桥仙》“忍顾游桥归路”中的“忍”字用法有相同之处。D.最后两句表达诗人的愿望:大家能身体健康,即使满头白发时相聚亦可得到安慰。18.请结合诗句分析“一杯和泪饮江天”中“泪”包含的复杂情感。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冬夜即事宋·曾巩印奁封罢阁铃闲,喜有秋毫免素餐。市粟易求仓廪实,邑狵①无警里闾安。香清一榻氍毹②暖,月淡千门霿凇③寒。闻说丰年从此始,更回笼烛卷帘看。冬夜即事④曹雪芹梅魂竹梦已三更,锦罽鹴衾⑤睡未成。松影一庭惟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女儿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注】①邑狵(máng):毛多色杂的狗。②氍毹(qúshū):织有花纹的毛毯。③霿(méng)凇:即雾凇。谚曰:“雾凇重雾凇,穷汉置饭瓮。”以为丰年之兆。④这是《红楼梦》中贾宝玉作的一首诗。⑤锦罽(jì):织有花纹的毛毯。鹴(shuāng)衾:绣有鹅鹏花纹的被子。1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诗以小见大,明写仓廪充实、闾巷静寂,暗写百姓富足、国家安定。B.曾诗颈联虚实相生,由眼前一榻之暖想到千门之寒,愧疚之情油然而生。C.曹诗写松影、鹤、满地白雪,体现出冬夜之幽静,与首联“三更”呼应。D.两诗都从细节中寻觅诗意,“卷帘看”“试茗”等真实生动,画面感强。20.两首诗歌为同题之作,体现的人生志趣却不相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题目。采桑子欧阳修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①。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注:①金觥:大酒杯。②此词是作者受诬陷、弹劾后于宋神宗熙宁四年退居颍州后所作。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白风清”四字色调明朗,给人的想象是美好广阔的。B.“老去光阴速可惊”作上片结语,语言质朴无华,斩截有力。C.上片末二句精力弥满、笔势劲挺,下片前两句凄然欲绝、情绪低沉。D.结尾二句紧承前句,与首句互相呼应,使全词结构完整严谨。22.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23.本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以情语取胜,请分析下片抒发了作者那些情感。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题刘朝英进斋杨万里灯火三更雨,诗书一古琴。唯愁脚力软,未必圣门深。莫笑云端树,初如涧底针。不应将一第,用破半生心。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灯火三更雨”写做学问辛苦,接着用“古琴”做伴来写读书之雅趣。B.颔联设喻,将艰苦学习过程比作通向圣门之路,流露出作者担忧之情。C.尾联诗人希望刘朝英即便耗尽半生心血也要积极争取科举仕进的成功。D.这首诗通俗易懂又饱含真知灼见,体现出诗人对后辈谆谆告诫的真情。25.这首诗颈联饱含哲理,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2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品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过骊山作杜牧始皇东游出周鼎①,刘项②纵观皆引颈。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黔首③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注]①周鼎:指周代传国的九鼎。②刘项:即刘邦和项羽。③黔首:秦代对百姓的称谓。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周鼎”指国家政权。第一句是用比喻手法指出秦始皇统一了天下。B.颈联的“黔首”与“独夫”形成对照,讽刺了秦始皇推行愚民政策反令自己被囚困。C.尾联引述一牧童为寻羊而将秦始皇陵墓中的殉葬品烧毁的传说,更增添讽刺的意味。D.本诗借古讽今,借秦亡的教训劝谕唐朝当代统治者应关爱百姓,以免引起人民反抗。28.对于颔联的理解,有人认为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让天下百姓都变得贫穷了;也有人认为此联主语应为刘邦、项羽,他们“辛勤地”推翻秦朝统治,而其身份不过是“道旁穷百姓”……你认为哪一种理解更符合作者本意?请结合本诗有关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枕上作陆游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壮日自期如孟博①,残年但欲慕初平②。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注】①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②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记载他“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余年。其兄初起就初平学,共服松脂茯苓,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2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幽寂写起,诗人于孤寂难眠中,听到城楼上的更漏已经报过三更。B.颔联写深夜里穴鼠出没和邻犬夜行,以动衬静,正面描绘了诗人夜不能寐的情景。C.颈联“壮日自期”和“残年但欲”对比强烈,抚今追昔,诗人真想能够像黄初平那样修道成仙,远离尘世。D.诗的后四句,由回首往事生发开去,排宕开阖,波澜迭起,反复吟咏,只觉得无限辛酸。30.对尾联,有人说是超脱之语,有人说是愤激之言。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洗竹王贞自道院竹繁教略洗,鸣琴酌酒看扶疏。不图结实来双凤,且要长竿钓巨鱼。锦箨裁冠添散逸,玉芽修馔称清虚。有时记得三天事,自向琅玕节下书。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洗竹”指删减竹枝,“扶疏”是对删减后竹子形态的描写,“鸣琴酌酒”表现出观赏“扶疏”的心情。B.诗题有“竹”,诗中也有点题的词语,除了首句中的“竹”之外,还有“锦箨”“玉芽”“清虚”等。C.“锦箨裁冠”写诗人所见,“添散逸”写诗人所感,虚实结合,含蓄表现诗人隐居道院的散逸情怀。D.琅玕本指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其实似珠,诗中用来指竹,暗示读者竹子在诗人心中的地位之高。32.隐居,有人以之为目的,可视为真实心志的表达;有人却以为终南捷径。该诗中的主人公属于哪一类型?明确写出你的判断,并简述你的理由。

第八章诗歌鉴赏第5节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古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都渗透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在高考中,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考查角度是分析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寄寓的感情,并且有时和形象鉴赏、表达技巧结合在一起。题型一评价思想内容高考卷中,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围绕提炼情感主旨和理解诗句意义两个角度命题。(一)古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怀1.人生理想与人生道路古代诗人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和“功成身退”。“儒”和“道”成了诗人的两大思想主流。“穷”即政治失意,人生不得志,怀才不遇;“达”即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其中,“独善其身”,可视为身退,就是出世人生;“兼济天下”,可视为功成,就是入世人生。古人“身退”的前提是“功成”,但有作为的诗人大多不能“功成”,只好走三条路:其一,愤世嫉俗,郁闷伤感(多信奉儒家思想),如屈原、杜甫;其二,黯然退隐,悠然闲适(多信奉道家思想),如陶渊明、孟浩然;其三,愤世嫉俗,不得不退隐,却又心有不甘,饱受出世与入世矛盾的煎熬(多信奉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如李白、苏轼。“身退”后,不再关注天下,而是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品性,在“未功成”和“退隐”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2.喜怒哀乐的缘由(二)古代诗歌情感常见类型1.忧国伤时具体内容举例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杜牧《过华清宫》反映国家离乱、山河沦丧杜甫《春望》、文天祥《过零丁洋》同情人民的疾苦白居易《卖炭翁》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杜甫《登楼》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2.建功报国具体内容举例建功立业的渴望陆游《书愤》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报国无门的悲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屈原《涉江》3.思乡怀人具体内容举例羁旅愁思温庭筠《商山早行》思亲念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边关思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4.生活杂感具体内容举例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王维《山居秋暝》昔盛今衰的感慨刘禹锡《乌衣巷》借古讽今的情怀李商隐《贾生》青春易逝的伤感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品格气节的自白于谦《石灰吟》谈禅说理的感慨苏轼《题西林壁》5.别离愁绪具体内容举例依依不舍的留恋柳永《雨霖铃》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坦陈心志的告白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6.贬谪失意具体内容举例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民,但又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屈原《离骚》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苏轼《定风波》整体情感题高考要求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整体情感类题目是面向整篇的考查,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要求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需要整体把握,结合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综合分析。规范答题“3步骤”1.基本题型的解答步骤2.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题的解答步骤词句情感题词句情感题是对关键词句的考查,诗歌的关键词句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关键句是最能表现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概括分析词句情感题“2步骤”题型二评价观点态度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对作者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的态度进行评价,也包括对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评价。另外,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做出正确的判断。评价观点态度“3要求”1.明确自己的观点。提炼观点,一定要通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2.结合诗(词)句进行细致分析,找到诗(词)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来阐述理由和原因。3.分析评价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具体剖析。规范答题“3步骤”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陪裴使君登岳阳楼杜甫湖阔兼云涌,楼孤属晚晴。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①。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敢违渔父问②,从此更南征③。注:①谢宣城:谢朓,南朝齐诗人,并善辞赋和散文。《谢朓传》中记载:除秘书丞,未拜,仍转中书郎,出为宣城太守。②引自《楚辞》:“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渔父见而问之。”③引自《离骚》:“济沅湘兮南征。”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写登岳阳楼见湖阔云涌、楼高晚晴、丛梅并发、春草萌生,可谓阴晴迭换,丰富多彩,但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相比,少了宏阔的意境。B.诗人漂泊流落,在岳阳有人能够盛情礼待于他,因此作者通过“楼孤属晚晴”中的“晚晴”表达了不再感觉那么孤独,甚至心头还有些许暖意的慨叹。C.“诗接”一句写登楼唱和的情形,诗人将裴使君比作南朝诗人谢宣城,既表现了作者对裴使君的赞誉之情,也由此可知裴使君具有文人的风采雅兴。D.本诗为五言律诗,用韵工整。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紧密关联,用典和想象的手法运用为诗歌增色不少。全诗情感基调压抑低沉,意旨表达含蓄内敛。2.本诗的主要写作目的是什么?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有人认为杜甫《登岳阳楼》的思想境界远远超越本诗,试结合诗句举一个例子,并作分析。【答案】1.D2.作者的主要写作目:渴望得到裴使君赏识,能够被收留与重用。诗人将裴使君比作礼贤下士的陈蕃,自比徐孺子,运用渔父问屈原的典故,对自己能被收留和重用心存希望。思想境界:本诗表达了自己受到礼遇的喜悦之情。诗人来到岳阳受到当地使君的接待,登楼赏景,充满喜悦。而《登岳阳楼》除了表达了老来贫病漂泊的苍凉落寞之叹,更表达了不忘边关战事的忧国忧民情怀,如“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情感基调压抑低沉”错误。裴使君对杜甫礼遇款待,一同登楼共赏湖光山色。此时此刻,杜甫心情愉悦中透着激动。而杜甫到岳阳对裴使君来说,也是十分高兴的。本诗情感基调高亢激昂,作者对此行是持乐观的态度的,心中满怀期待。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写作目的和思想情感的把握能力。诗歌的颔联写到“礼加徐孺子”,意思是裴使君把我当徐孺子那样对待礼遇有加,诗人将裴使君比作礼贤下士的陈蕃,把自己比作徐孺子。尾联写到“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意思是我哪敢违背渔父的关问呢?我从此就要更改我原来的念头不再像屈原那样去南行,运用渔父问屈原的典故,表达希望自己能被裴使君收留和重用心存希望。所以这首诗中作者的写作目的是渴望得到裴使君赏识,能够被收留与重用。本诗是作者来到岳阳,受到当地的使君的接待,陪裴使君一同登楼共赏湖光山色,并且借陈蕃礼遇徐孺子的典故表达对裴使君礼贤下士的感激,借谢朓的典故表达其才华横溢,对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运用渔父问屈原的典故,对自己能被收留和重用心存希望,所以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受到礼遇的喜悦之情。而杜甫的《登岳阳楼》中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由上文表达的老来贫病漂泊的苍凉落寞上升到对国家边关战事的担忧,体现的是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所以从境界上来看,杜甫《登岳阳楼》的思想境界远远超越本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雨后赠斯远赵蕃①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揩摩病目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注:①赵蕃(1143~1229)南宋信州玉山(今属江西)人,江西诗派殿军人物。靖康之变后,居信州玉山。师从刘清之,曾为太和主簿。后居家三十三年,问学于朱熹,诗宗黄庭坚。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已是霜凝更雨湿”,交代赠诗的时节和天气,渲染了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基调。B.“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虚实结合,说虽然草木依旧枯萎,但梅花一定会悄然开放。C.“穷日日”“遍村村”,从时空角度强调新春发现之难,表现出诗人探春寻春心情之急与信念之坚。D.尾联的“揩摩病目”,写出了诗人拭目以待,期盼着朋友斯远的诗作,希望得到友人的理解和鼓励。4.古人评价首联中的“春其渐起但无痕”一句,为“一篇之警策(警句)”更是“熔诗情和哲理于一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中的“警策”与“哲理”。【答案】3.A4.(1)警策:“春其渐起但无痕”这句意思是说,春天正逐渐临近,只是还没有全部显露出来,表现了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精神,感情细腻,寓意深远,为全诗定下明朗向上的基调。(2)哲理:希望往往孕育在艰难困苦之时;对未来应充满信心;对新生事物应多加呵护;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A.“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基调”错。诗歌颔联的“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写虽然草木依旧枯萎,但梅花一定会悄然开放。颈联“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表现诗人探春寻春心情之急与信念的坚定,全诗写诗人于初春时节写诗赠友,借自己寻春觅春的执着坚定,表达对时政和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生活的殷切期待和无限希望,开篇的景物描写,从情景关系来看属于“以哀景衬乐情”。故选A。4.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作答本题需要抓住题干中的“警策”与“哲理”两个关键词来分析。警策方面:“春其渐起但无痕”,意思是春天正在逐渐临近,只是还不见一点痕迹,作者在这里的意思是春天还没有机会全部显露出来,此句为全诗定下了明朗向上的基调,流露出诗人内心对春意的敏感与追求,表现了乐观进取的精神,熔诗情、哲理于一炉,感情细腻,寓意深远。哲理方面:因为“春”又象征着“希望”、“新生事物”等,因此,本诗也就有了相应的哲理意味。哲理方面可以结合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突出内心的惜春感受,表现出其坚定的信念。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坚定信念,喜迎未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对新生事物应多加呵护等。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出塞曲二首张琰①其一腰间插雄剑,中夜龙虎吼。平明登前途,万里不回首。男儿当野死,岂为印如斗。②忠诚表壮节,灿烂千古后。其二朝发山阳去,暮宿清水头。上马左右射,捷下如猕猴。先发服勇决,手提血髑髅。兵家互胜负,凡百慎前筹。【注】①张琰,南宋末年名将李庭芝帐下军士,扬州人氏,后殉于扬州守城之役。②印如斗:斗大的印章。喻高官厚禄。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开篇气势不凡,形神兼具,奠定全诗感情基调,读之令人感奋。B.第一首诗塑造了义无反顾奔赴前线、忠诚豪迈视死如归的宋军勇士形象、C.第二首诗宽慰主帅胜负乃兵家常事,只要勇猛顽强,定能赢得最终胜利。D.这两首宋诗采用乐府古题进行创作,古朴而厚重,颇有慷慨悲壮之美。6.这两首诗都是写边塞军旅生活的作品,但是各有侧重,请分析两首诗在内容和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答案】5.C6.内容上:第一首诗以出征为中心,书写战士从军参战的目的和决心;第二首诗以征战为中心,塑造了勇武超群、有胆有识的英雄形象。情感上:第一首诗侧重于表现将士忠诚报国、视死如归、不计个人名利的战斗豪情,第二首侧重于表现将士蔑视敌人、坚信胜利、慎重筹谋的丰富情感。【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第二首诗宽慰主帅胜负乃兵家常事,只要勇猛顽强,定能赢得最终胜利”错,由“凡百慎前筹”可知,第二首诗是告诫主帅战前要认真慎重做好筹划。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内容上:第一首诗以出征为中心,书写战士从军参战的目的和决心。雄剑是传说中干将所铸宝剑之一。“中夜”即半夜。《拾遗记》《殷芸小说》《世说新语》等书中都有关于名剑作龙虎吼的记载,这里拿剑的吼叫思动反衬佩剑者杀敌守土的壮志。第三四句写进军。作者以“不回首”承接“平明”、“万里”,这样,不但在艰苦的行军中突出了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而且在极艰苦与极高尚之间留下空白,形成悬念,因而自然地导入后半篇。五六句用“当”与“岂为”配合,“野死”与“印如斗”对照,从侧面点明没有个人打算;最后两句以“壮节”“千古后”作结,从正面交代作者的追求与目的。这首诗出自一个州牙兵的手笔,其不为“印如斗”的思想情操,足使古往今来千百篇“卒使功名建,长封万里侯。”第二首诗以征战为中心,塑造了勇武超群、有胆有识的英雄形象。一二句中的“山阳”、“清水”不但是两个地名,而且同其他词语配合,使诗中有山有水、有朝有暮,进而从时间和地域两方面写艰苦而神速的进军。“上马”两句写主人公高超的武艺,可以同“左射右射必迭双”(《李波小妹歌》)、“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曹植《白马篇》)并读。五六句说取胜。其中前一句是因,后一句是果。同时,“勇决”承上四句,“先发”启末两句;而且句中用上“血髑髅”这样骇人视听的字眼,还有突出主人公性格的作用。最后两句中,“凡百”泛指一切事,这里是指军事而言;“前筹”这里是策划、谋划的意思。这两句点明作者的立意:“兵家”句退一步说胜败并不足怪,“凡百”句接着说只要当权者对战略、战术精心策划,那么,骁勇的战士就一定能夺取胜利——张琰生当南宋末年,在那风雨如晦的日子里,能够有这种雄心壮志和远见卓识,无疑是难能可贵的。情感上:第一首诗“万里不回首”“男儿当野死,岂为印如斗。忠诚表壮节,灿烂千古后”等句子活现出一位以身报国而不计较个人名利、勇猛顽强、武艺超群、有胆有识的英雄形象,侧重于表现将士忠诚报国、视死如归、不计个人名利的战斗豪情,读来慷慨悲壮,大有盛唐边塞诗的气势。第二首“先发服勇决,手提血髑髅”,勇敢果决先发制人,手里立刻就提着血髑髅,侧重于表现将士蔑视敌人、坚信胜利;而“兵家互胜负,凡百慎前筹”则更是强调慎重筹谋,富有远见,情感丰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不睡文天祥频搔白首强忧煎,细而青灯思欲颠。南北东西三万里,古今上下几千年。只因知事翻成恼,未到放心那得眠。眼不识丁马前卒,隔床鼾鼻正陶然。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频搔白首”是诗人忧心如焚的表现。古人常以“搔首”表达忧思之重,如杜甫的“白头搔更短”就是这样。B.颔联从时空角度落笔,以“三万里”“几千年”呈现诗境之开阔,表现诗人在历史长河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开阔视野,为下联的感慨做铺垫。C.诗人以“不睡”为题,并由这一生活细节展开想象,心游万仞,思接千载,最后回到现实,结构严谨。D.整首诗语言典雅,语意旷达,意蕴丰富,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与自我的和解。8.有论者以为尾联构思新巧、表意丰富,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简要分析。【答案】7.A8.前三联直接写自己,尾联宕开一笔:①以马前卒眼不识丁而能陶然酣睡与自己因“知事”而不睡对比,突出了诗人系心国事的强忧。②表面上有羡慕马前卒酣睡之意,实质是写诗人忧思无可倾诉、无人理解之恨,暗示了他的孤独寂寞,意蕴更加丰富。【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和情感的能力。B.“表现诗人在历史长河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开阔视野”错,颔联从时空角度落笔,以“三万里”“几千年”呈现诗境之开阔,表现诗人忧思之深广。C.“并由这一生活细节展开想象”错。“频搔白首强忧煎,细雨青灯思欲颠。南北东西三万里,古今上下几千年”,诗人写自己在雨夜难以入眠,独守青灯忧思国事,并联想到广阔的历史时空。并未由“不睡”展开想象。D.“整首诗语言典雅,语意旷达……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与自我的和解”错,表现了诗人因国事而忧心如焚,忧思深重的孤寂之情。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构思技巧及思想内容的能力。前三联直接写自己。首联“频搔白首强忧煎,细雨青灯思欲颠”,写雨夜无眠,青灯下白头人因忧思国事而内心饱受煎熬。颔联“南北东西三万里,古今上下几千年”,写诗人展开阔大的历史时空的联想。颈联“只因知事翻成恼,未到放心那得眠”,写自己因关心国家时政而心有烦恼而不能安然入眠,交代了自己不睡的原因。尾联“眼不识丁马前卒,隔床鼾鼻正陶然”,宕开一笔,以正陶然入睡的马前卒来烘托不能安睡自己,笔法灵活,曲折有致,增强了艺术表现力:一是以马前卒眼不识丁而能陶然酣睡与自己因“知事”而不睡形成鲜明的对比,意在突出了诗人系心国事的强忧,体现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二是“隔床鼾鼻正陶然”写马前卒甜美酣睡的状态,烘托自己的忧国愁思。表面上有羡慕马前卒酣睡之意,实质是写诗人忧思无可倾诉、无人理解之恨,暗示了他的孤独寂寞,意蕴更加丰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学门肇开为诸兄弟刘

宰几年黉宇①傍城隈,礼乐文章蔽草莱。逵道一朝随地辟,宫墙数仞倚天开。举头日月清光近,入眼湖山秀气来。寄语乡邦头角上,龙门此去会风雷。【注】①黉宇:古称校舍。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傍城隈”“草莱”表明了诸兄弟读书之所的偏僻。B.颔联运用想象,虚写了大道开辟、宫墙倚天而开的场景。C.颈联写举头可近日月清光,暗合此次诸兄弟考试的成功。D.跃“龙门”“会风雷”指参加考试,照应题目“学门肇开”。10.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9.C10.①对诸兄弟才华的赞赏。诸兄弟虽然在城内偏僻处的学校学习,但是礼乐文章的学问并没有落下。②对诸兄弟美好未来的祝愿和期待。颔联、颈联通过想象,写出诸兄弟一朝成名之后的场景,表达了诗人的祝福。③对诸兄弟即将科考的鼓励。诗人对诸兄弟寄语,此去参加风雷之试,一定要展露头角。【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暗合此次诸兄弟考试的成功”说法错误。此诗是考前所作,当时考试尚未进行,所以不可能“暗合此次诸兄弟考试的成功”。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在诗的首联“几年黉宇傍城隈,礼乐文章蔽草莱”的意思是你们学习的校舍在城墙边上,虽然此地荒芜偏僻,也掩不住你们的满腹学问的光辉。作者写兄弟们学习的地方偏僻荒凉,但对他们的学问做出了高度评价,表现出对诸兄弟才华的赞赏。“逵道一朝随地辟,宫墙数仞倚天开。举头日月清光近,入眼湖山秀气来”,作者在颔联中进行了想象,想到诸兄弟一朝成名之后的场景,那时兄弟们从偏僻的学校来到京城,参见皇帝主持的考试。表达了作者对诸兄弟美好未来的祝愿和期待。最后,尾联中“寄语乡邦头角上,龙门此去会风雷”,是说此次考试中,兄弟们一定会考出好成绩而展露头角。此处作者寄语诸兄弟,他们一定会取得成功。体现出作者对诸兄弟即将科考的鼓励。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木兰花慢秦观过秦淮旷望,迥萧洒、绝纤尘。爱清景风蛩①,吟鞭醉帽②,时度疏林。秋来政③情味淡,更一重烟水一重云。千古行人旧恨,尽应分付今人。渔村。望断衡门。芦获浦、雁先闻。对触目凄凉,红凋岸蓼,翠减汀蘋。凭高正千嶂黯,便无情到此也销魂。江月知人念远,上楼来照黄昏。【注】①风蛩:风中蟋蟀鸣声。②吟鞭:本指诗人的马鞭,可指行吟的诗人。醉帽:本指醉汉的帽子,可指醉汉。③政:同“正”。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使用多种手法写景,如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虚实结合等。B.上片末两句承上启下,既紧承上文,实现情感转折,又引出下文的景与情。C.下片末两句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江月早早升上天空来慰藉词人,以景结情。D.这首词写了词人经过秦淮河时的所见、所感、所思,情景交融,辞情兼胜。1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案】11.A12.①上片描写词人经过秦淮河时见到的辽阔、清幽的秋景,体现出词人舒畅、旷达的心境。②上片最后两句写仿佛千百年来行旅的愁苦都总和起来,施加在现在的羁旅之人(词人自己身上,表达了词人深重的羁旅之秋。③下片描写凄凉、萧瑟的秋景,写词人登高望远,表达了词人的孤独、思乡之愁。【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上片使用……虚实结合”错误,上片写景没有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上片描写的景色均为眼前实景。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词人上片写到经过秦淮河,见到的秋景“旷”,景色辽阔,风中还有蟋蟀的鸣叫声,词人边走边吟诗,缓慢地走过树林,展现的是一种悠闲、旷达的的心境,心情是舒畅的。最后两句“千古行人旧恨,尽应分付今人”很有新意,说从古至今所有行旅之人漂泊的愁苦都施加在了自己的身上,采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达出词人身上羁旅之愁的浓重。下片写景“芦荻浦、雁先闻。对触目凄凉,红凋岸蓼,翠减汀。凭高正千嶂黯”,长满芦荻的水滩上,传来大雁的哀音。红蓼花已在凋残,萍草的翠绿也减去了几分,满目凄凉撼人心神,凭高极目,千山黯淡。词人登高望远,所见皆凄凉之景,更加触发了思乡之愁。阅读下面一首明词,完成下面小题。点绛唇·春闺①(明)陈子龙②满眼韶华,东风惯③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梦里相思,芳草王孙路。春无语,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④。[注]①选自《倡和诗余》中的《湘真阁存稿》。《倡和诗余》收录了陈子龙等六人在顺治四年(1647)暮春的唱和之词。②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1637)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清兵入关,他坚持抗清斗争,被俘后投水殉国。③惯:照例。④“杜鹃啼”二句:鹃啼凄厉,能动旅人归思。又传其啼至哀,能至血出。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风雨摧落满日春光,使人徒生“花难护”之慨,以百花凋零的衰败景象,奠定了凄凉惆怅的情感基调。B.如果说上片紧扣题目中的“春”字来写的话,下片则重在落实其中的“闺”字,写出了闺中人的相思与幽怨。C.“王孙”在这里指纵情声色、乐游忘归的贵族子弟,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D.“春无语”意味着春天将尽,也暗示闺中人青春不再;“杜鹃”“不如归去”的哀鸣,并没有唤回恋人的归来。14.这首词字面上属闺怨之作,但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家国之思。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答案】13.C14.①词的上片描绘的春天落红狼藉的凋零景象,寓指大明江山势已去,抗清复国事业的前景不容乐观,体现了作者的忧患情绪。②“只有花难护”既有对春光逝去的无奈,也能令人感到作者在国家败亡之际无力回天的沉痛。③“王孙路”可以指游子的旅程,也令人联想到江山代易之时明朝那些王公贵胄流离失所的没落之路。④“杜啼”可以是春天逝去的标志,也可以令人联想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的传说,饱含亡国之痛。【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王孙’在这里指纵情声色、乐游忘归的贵族子弟”理解错误,词中“王孙”表面指思妇心中远游不归的恋人,本意则更接近杜甫《哀王孙》中所说的“可怜王孙泣路隅”。在清兵南下之际,朱明的宗室子弟,或流离道路,或辗转沟壑,唯有少数人如唐王朱聿键、鲁王朱以海等仍在企图反抗。此处作者对明代王孙魂牵梦萦,实际上是将复兴明代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本词上阕,起二句,先扬后抑。此时词人举目所见,是“满眼韶华”,一片春光。继而东风乍起,落红遍地。这一顿挫,表现了自然界的变化,从而也折射出时代的变化。陈子龙生当明清易代之际,对明王朝怀有深厚感情。在他看来,明代江山无限美好,正如满眼韶华。可是清兵南下,“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犹如骤起狂风,将万紫千红摧残殆尽。在这里,词人用的是比兴手法,描绘的春天落红狼藉的凋零景象,寓指大明江山势已去,抗清复国事业的前景不容乐观,体现了作者的忧患情绪。下面二句,以“几番”照应前面的“惯”字。说明东风之摧残百花非止一次,而是经常如此。“烟雾’二字,补足前句未及写出的“雨”字。春天的风雨连绵无尽,常常呈现烟雾迷蒙的状态。在东风肆虐、烟雨茫茫的天气中,百卉凋残,一片凄凉,于是词人不禁发出由衷的慨叹:“只有花难护!”前几句造足蓄势,至此词人的感情迸发而出,力抵千钧。在生活中,他奔走呼号,出生入死,力求挽救明朝的危亡,结果毫无效果。因此这一句正是反映了词人内心深处的亡国之痛。下阕“王孙”一辞,通常被理解为贵族子弟,这里的本意却更接近杜甫《哀王孙》中所说的“可怜王孙泣路隅”。在清兵南下之际,朱明的宗室子弟,或流离道路,或辗转沟壑,唯有少数人如唐王朱聿键、鲁王朱以海等仍在企图反抗。“王孙路”可以指游子的旅程,也令人联想到江山代易之时明朝那些王公贵胄流离失所的没落之路结二句进一步渲染出这种悲哀情绪,哭出了国家将亡的忧思。句中的“杜鹃”,又名杜宇,相传是古蜀国的君主望帝之魂所化,它隐于西山,日夜悲啼,口吻常常出血。后人常用杜鹃啼血借指失国之痛。这里说“泪染胭脂雨”系由“啼血”转化而来,则杜鹃悲鸣时流出血泪,洒在飘扬落花的风雨中,红雨满天,景象壮丽而又悲惨。“杜啼”可以是春天逝去的标志,也可以令人联想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的传说,饱含亡国之痛。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酬张少府①王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注]①《酬张少府》:这首诗是王维晚年居辋川时与友人的应和之作。②北阙:帝宫。③青阳:春天。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中“松风”“山月”意与境相谐,主客观一体,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B.王诗尾联即景悟情,一问一答,以“渔歌”正面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C.孟诗第二句中的“南山”并非实指,而是诗人化用“悠然见南山”的典故。D.孟诗中“白发”青阳”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当地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感情。16.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情感上的异同点。【答案】15.B16.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和选择归隐、远离官场的情怀。不同点:①王诗侧重自述“好静”的志趣,表现出自己对闲适生活的快意及对天地间的感悟,故作轻松之态。②孟诗侧重以自怨自艾的形式写出了愁绪萦绕、焦虑难堪、怨愤难解之情态,感情基调低沉,抒情更强烈。【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的能力。B.“以‘渔歌’正面作答”理解错误,应是以“不答”作答,诗人答非所问,隐约其辞,并未正面作答。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王诗颔联“自顾无长策”道出诗人理想的破灭和思想上的矛盾、痛苦,在冷硬的现实面前,深感无能为力。既然理想无法实现,就只好另寻出路。入世不成,便只剩下出世一条路了。“空知返旧林”中一个“空”字,包含着几多酸楚与感慨!王维此时虽任京官,但对朝政已经完全失望,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颈联写的是诗人归隐“旧林”后的通达适意。理想落空的悲哀被“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闲适所取代。这既含有消极因素,又含有与官场生活相对照、隐示厌恶与否定官场生活的意味。孟诗首联两句“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颔联两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可见,两首诗情感上的相同点是都表现了诗人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和选择归隐、远离官场的情怀。不同点:王诗是一首赠友诗。全诗写情多于写景。此诗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诗人伟大抱负不能实现的矛盾苦闷心情。颈联写隐逸生活的情趣,情景浑成,物我两忘,以动写静,为高人达士作了传神的写照。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全诗着意自述“好静”之志趣,写自己对闲适生活的快意,并表示自己对天地间的大道理有所领悟,已经能超然物外,从表面上看似乎很达观,但从诗意中,还是透露出一点点失落、苦闷的气息。孟诗系诗人归隐之作,诗中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首联两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颔联两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颈联两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尾联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内容侧重以自怨自艾的形式写出了愁绪萦绕、焦虑难堪、怨愤难解之情态,感情基调低沉,抒情更强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周德万携孥赴龙舒法曹,道过水阳相见,留别女弟范成大草草相逢小驻船,一杯和泪饮江天。妹孤忍使行千里,兄老那堪别数年。马转不容吾怅望,橹鸣肯为汝留连?神如相此俱强健,绿发归来慰眼前。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交代丁本诗的创作背景,点明了本诗的题材,也英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B.第一句中“小驻船”突出了此次兄妹相逢的匆忙,也与诗歌第五、六句相互照应。C.第三句中“忍”字与《鹊桥仙》“忍顾游桥归路”中的“忍”字用法有相同之处。D.最后两句表达诗人的愿望:大家能身体健康,即使满头白发时相聚亦可得到安慰。18.请结合诗句分析“一杯和泪饮江天”中“泪”包含的复杂情感。【答案】17.D18.①久别重逢,喜极而泣。兄妹二人在水阳相见,泪中含有惊喜。②为妹妹长途奔波的劳苦和孤寂而担忧。“妹孤”是第一层,“忍使行千里”是第二层,两种担忧叠加一起,因而流泪。③因刚见面就要匆匆分别的伤心,更因要再次久别而悲伤。“马转”“橹鸣”的催促让我“怅望”,想到自己渐渐老去而又要久别,不禁流泪。【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满头白发”错,“绿发”应该理解为“黑发”,可联系“绿云扰扰”。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为相逢而落泪。从“草草相逢小驻船”可知,虽心有悲痛,但兄妹二人能够重逢,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点“喜事”了,诗人喜极而泣,泪中含有惊喜。②担忧之泪。“妹孤忍使行千里,兄老那堪别数年”表现出兄长与妹妹一别数年,为妹妹长途奔波的劳苦和孤寂而担忧,兄妹情深,语极沉痛。酒泪相混,无语而饮,显得极为沉痛,③伤离别之泪。“马转不容吾怅望,橹鸣肯为汝留连?”兄妹相逢的匆忙,表现诗人很快就要与妹妹分别的悲伤与不舍。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冬夜即事宋·曾巩印奁封罢阁铃闲,喜有秋毫免素餐。市粟易求仓廪实,邑狵①无警里闾安。香清一榻氍毹②暖,月淡千门霿凇③寒。闻说丰年从此始,更回笼烛卷帘看。冬夜即事④曹雪芹梅魂竹梦已三更,锦罽鹴衾⑤睡未成。松影一庭惟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女儿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注】①邑狵(máng):毛多色杂的狗。②氍毹(qúshū):织有花纹的毛毯。③霿(méng)凇:即雾凇。谚曰:“雾凇重雾凇,穷汉置饭瓮。”以为丰年之兆。④这是《红楼梦》中贾宝玉作的一首诗。⑤锦罽(jì):织有花纹的毛毯。鹴(shuāng)衾:绣有鹅鹏花纹的被子。1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诗以小见大,明写仓廪充实、闾巷静寂,暗写百姓富足、国家安定。B.曾诗颈联虚实相生,由眼前一榻之暖想到千门之寒,愧疚之情油然而生。C.曹诗写松影、鹤、满地白雪,体现出冬夜之幽静,与首联“三更”呼应。D.两诗都从细节中寻觅诗意,“卷帘看”“试茗”等真实生动,画面感强。20.两首诗歌为同题之作,体现的人生志趣却不相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9.B20.①曾巩诗:全诗写诗人在冬夜里的感受和心境,体现了诗人安逸闲适、对来年丰收的期盼和对民生的关切。②曹雪芹诗:诗着一“喜”字,使“趣”味全出。“新雪”一词亦极有表现力。雪水洁净,新雪尤是,烹茶味道清醇。诗中说“试茗”而不说“品茶”,是因为茶的品种不同,烹烧的火候也不同,“试茗”就有掌握火候使茶不失色的意思,体现了诗人浓郁的生活情趣。【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愧疚之情油然而生”错,曾诗颈联写了“榻”“氍毹”“月”“霿凇”等物象,室内选用清香的床榻,温暖的毛毯,为实写,给人舒适温暖之感。再想象着屋外面的情景,为虚写,室外凄冷的月光之下,霿凇闪现寒凉的色泽。虚实结合,自己在寒冷的天气里有温暖干净的住所,想到屋外的寒冷,由个人到百姓,表达了对百姓的关切。故选B。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曾诗首联“印奁封”“阁铃闲”“秋毫免素餐”,写完成公事收起官印,诗人感到轻松闲适,因有机会能为国尽绵薄之力而没有尸位素餐,内心的欢喜油然而生。领联写仓廪充实、里闾安定,透露出诗人作为治理一方的父母官的欣慰之情。颈联写室内“.一榻”之小与室外“千门”之大对比,室内“氍毹”之暖与门外“霿凇”之“寒”对比,突出诗人的安逸。同时运用视觉、嗅觉和身心的感觉结合,从不同角度给人丰富的感受。诗句“香清一榻氍毹暖,月淡千门霿凇寒”虚实结合,境界由小到大。通过对室内外景象的描写,寄托安逸闲适之情。由个人到百姓,表达了对百姓的关切。尾联“更回笼烛卷帘看”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表达了对来年丰收的期盼和对民生的关切。全诗写诗人在冬夜里的感受和心境,体现出诗人心系百姓、关心民生的心境。曹诗五、六句从人的感觉上写寒。“诗怀冷”,极言寒冷,连诗情也冷却了,可见寒冷的程度。六句的表达方式也是一样的,公子穿着金貂,喝着酒,可都仍不足以御寒。经过多方面的形容渲染,冬夜的严寒也就变得具体可感了。就在这严寒的冬夜,大观园中人却还有他们的“喜趣”,大家都忘却了冬夜的严寒,冒着飘舞的雪花,扫来新雪,烹煮清茶。诗的最后一笔,有如画龙点睛,使全诗的生活情趣跃然纸上。诗着一“喜”字,使“趣”味全出。“新雪”一词亦极有表现力。雪水洁净,新雪尤是,烹茶味道清醇。诗中说“试茗”而不说“品茶”,是因为茶的品种不同,烹烧的火候也不同,“试茗”就有掌握火候使茶不失色的意思。以上词语都使诗表现的生活情趣更为浓郁。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题目。采桑子欧阳修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①。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注:①金觥:大酒杯。②此词是作者受诬陷、弹劾后于宋神宗熙宁四年退居颍州后所作。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白风清”四字色调明朗,给人的想象是美好广阔的。B.“老去光阴速可惊”作上片结语,语言质朴无华,斩截有力。C.上片末二句精力弥满、笔势劲挺,下片前两句凄然欲绝、情绪低沉。D.结尾二句紧承前句,与首句互相呼应,使全词结构完整严谨。22.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23.本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以情语取胜,请分析下片抒发了作者那些情感。【答案】21.C22.①“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的角度,答成以乐静衬托愉悦心情也可。)②上阕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③虚实结合,虚写十年前纵饮时的喜悦,实写十年后忧患凋零中感慨年华逝去的迟暮伤感。23.①诗人用“心无改”直抒胸怀,表明自己虽年华渐老而壮志无改。②以年华老去鬓生华发的外表与未曾改变的壮志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老当益壮之情。③“旧曲重听”为实写,“当年醉里声”为虚写,虚实结合,沉郁而昂扬地抒发了一如往日的豪情。【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精力弥满、笔势劲挺”“凄然欲绝、情绪低沉”错误。“忧患凋零”四字,如今好友相继离去,忧愁疾患催人朽。接着以“老去光阴速可惊”写出了想起了往事,倍觉光阴流转如此迅速。可以说上片末二句凄然欲绝、情绪低沉。而“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写到词人鬓发虽已经变成了白色,但是内心的豪情壮志并没有改变。可以说下片前两句精力弥满、笔势劲挺。故选C。22.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手法的把握能力。“月白风清”意思是春风得意前途亮。这四字色调明朗,明朗美好的景色既象征处境的顺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悦,给人的想象是美好、广阔的,所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意思是十年前,酒席宴上我是客人。春风得意前途亮。这是对十年前美好生活的回忆,写出了自己愉悦的心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写到如今好友相继离去,忧愁疾患催人朽,想起了往事,倍觉光阴流转如此迅速。所以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这是对十年前美好生活的回忆,是虚写;“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这是对如今现状的描写,虚实结合,虚写十年前纵饮时的喜悦,实写十年后忧患凋零中感慨年华逝去的迟暮伤感。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鬓华虽改心无改”写到鬓发虽已经变成了白色,但是我的心没改变。“心无改”直接抒发了自己虽年华渐老而壮志无改的情感,属于直抒胸臆。“鬓华虽改心无改”写到鬓发已经变成了白色,内心的豪情壮志并没有改变,以年华老去鬓生华发的外表与未曾改变的壮志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老当益壮之情。“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写到旧曲重听心里觉着耳熟,就好似当年醉里听。“旧曲重听”为实写,“当年醉里声”为虚写,虚实结合,沉郁而昂扬地抒发了一如往日的豪情。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题刘朝英进斋杨万里灯火三更雨,诗书一古琴。唯愁脚力软,未必圣门深。莫笑云端树,初如涧底针。不应将一第,用破半生心。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灯火三更雨”写做学问辛苦,接着用“古琴”做伴来写读书之雅趣。B.颔联设喻,将艰苦学习过程比作通向圣门之路,流露出作者担忧之情。C.尾联诗人希望刘朝英即便耗尽半生心血也要积极争取科举仕进的成功。D.这首诗通俗易懂又饱含真知灼见,体现出诗人对后辈谆谆告诫的真情。25.这首诗颈联饱含哲理,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答案】24.C25.(1)颈联意为不要只是羡慕那些高耸入云的树木,它们并非生来就是如此高不可攀,刚开始时都像涧底的针一样细小(都是娇嫩的幼苗)。【或者不要嘲笑高耸入云的树(以为它们都是因为“地势”侥幸长得高),最初的时候它们身在山涧底部,细小如针。】(2)诗人以“涧底针”的细小和“云端树”的高大对比,用树成长的巨大变化过程鼓励刘朝英及人们,只要坚持不懈奋斗就一定会取得成功。【或诗人用比喻、夸张手法,以“云端树”喻人,极言其高大;以“针”喻云端树的幼苗,极言其细小;用树成长的巨大变化过程鼓励刘朝英及人们,只要坚持不懈奋斗就一定会取得成功】。【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即便耗尽半生心血也要积极争取科举仕进的成功”错误,尾联意思是“不能为了科第的等次,而耗费了半生的心血”。故选C。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颈联“莫笑云端树,初如润底针”,是说“那些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刚开始时就像深涧里的针一样渺小,不可轻视嘲笑”,因为作者清楚,那些高耸入云的树木,它们并非生来就是如此高不可攀,刚开始时都像涧底的针一样细小,因此告诉我们合抱之树,生于毫末,不能妄自菲薄。诗人用“涧底针”变成“云端树”做比,寓意着学习的过程是积少成多的,应坚持不懈,逐步积累而成。鼓励刘朝英和学子们要踏实求学,持之以恒,才能由“涧底针”成为“云端树”,最终取得卓越的成就。2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品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答案】(1)A(2)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所选的诗歌材料是一首七言古风,诗歌作者针对精卫填海这个古代神话中“精卫”这个人物展开议论,抒发自己的情怀。对于阅读面广、知道这个神话故事的学生,难度不大;但对于阅读面较窄、不了解这个神话故事的学生,则有一定难度。题中所给的四个选项,前三项分别就诗歌的内容进行赏析,后一项对诗歌的语言进行赏析。其中,A项说法涉及诗歌第一句,从诗的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可看出作者对精卫这个神话中人物的赞美,可知该项“作者对精卫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说法有误。点睛:解答此题,要注意几方面的结合。一是诗句内容的正确理解,二是作者通过全诗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三是对诗歌各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的正确分析,四是对相关诗歌的正确理解和赏析。比如D项,就必须对白居易的《观刈麦》的语言特点有正确的把握。【小题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设置开放性答案,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张力。由于时代的变迁、语言的变化,对一些古诗的解读是可以多元的,此题可以鼓励考生主动思考、发散思维,因此凡是能够言之成理的答案都可视为正确。这里介绍两种观点:观点一:同意。原因有:(1)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精神的一种自我抒发;(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继承遗志,生命不息,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原因有:(1)这两句咏赞了精卫坚忍不拔的壮志、奋斗到底的毅力,表达了作者的赞扬和崇敬。(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自我之身,成全精卫之志。点睛:这是一道主观性答题的试题。组织答案时,首先要读懂题目要求。题目要求对“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这个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答案要明白无误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含糊;而且都要说出具体理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过骊山作杜牧始皇东游出周鼎①,刘项②纵观皆引颈。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黔首③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注]①周鼎:指周代传国的九鼎。②刘项:即刘邦和项羽。③黔首:秦代对百姓的称谓。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周鼎”指国家政权。第一句是用比喻手法指出秦始皇统一了天下。B.颈联的“黔首”与“独夫”形成对照,讽刺了秦始皇推行愚民政策反令自己被囚困。C.尾联引述一牧童为寻羊而将秦始皇陵墓中的殉葬品烧毁的传说,更增添讽刺的意味。D.本诗借古讽今,借秦亡的教训劝谕唐朝当代统治者应关爱百姓,以免引起人民反抗。28.对于颔联的理解,有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