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全国通)含解析_第1页
第4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全国通)含解析_第2页
第4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全国通)含解析_第3页
第4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全国通)含解析_第4页
第4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全国通)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全国通用)第八章诗歌鉴赏第4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概念说明作用示例赏析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词句巧妙地以“月”作比,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叫拟物。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其一》)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写白鹤爱梅情切,还未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偷看;“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断魂。把它们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3.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以设问作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4.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分为部分代全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身等。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如梦令》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与“花”,写出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了词人的伤感情怀。5.反问用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词人旷达的情怀。6.对比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震撼人心。“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深切,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7.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8.双关分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表达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晴”与“情”同音,以天气的晴朗、下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9.互文指诗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渲染诗歌的气氛,使诗句整齐、对仗。“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惊”“鸣”互文,正确的翻译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词的意境更显丰富幽美。10.叠字重复使用同一个字。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这七组叠词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在声律上急促跳动,铿锵有韵,有节奏感二、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1.景物描写的常见角度角度举例分析点面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远近结合“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前两句描绘远景,后两句描绘近景。感官结合“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从体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角度侧面写雪。动静结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前一句是静景,是所见;后一句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清幽怡人的风景画。声色结合“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其三》)两句中既有“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还有黄鹂的鸣叫,传达出欢快的情绪。正侧结合“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第三、四句则以环境的荒凉偏僻侧面烘托。白描“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本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出父子辛勤耕耘劳作、官家筑仓虎视以待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细节描写“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细节描写是诗人的精心设置和安排。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临发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2.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亡妻的怀念之情。(2)间接抒情借助景乐景写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以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的乐景抒发哀悼之情。乐景写乐情“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情与景会,意到笔随,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哀景写哀情“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以孤鸿、翔鸟写忧思伤心。哀景写乐情“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李颀《琴歌》)以室外凄清的秋景来反衬华堂上炉火融融、红烛高烧的温暖欢乐。借助物托物言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诗歌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凭借某种外在,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借助事借古讽今“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才调无伦的贾生喻指李商隐,诚问鬼神的文帝影射晚唐昏君。用典“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尾联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表明归隐之情。叙事抒情“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羁旅之人对家乡、对亲人那种无限牵挂的微妙心理,正是通过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表现出来的。三、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概念说明作用示例赏析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烘托的事物更加突出、形象。“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点染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点明的情感。运用点染法,会收到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点明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染,渲染了离别之悲、冷落之苦。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汉乐府民歌《江南》)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塑造一个典型。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比喻,塑造出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想象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赋予抽象的事物以形体,使平凡的事物显得奇特。“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选择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衬托衬托分正衬与反衬两种。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考试常考的是反衬,如用乐景反衬哀情,用动反衬静,用虚反衬实等。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其二》)诗人用碧绿的江水、青葱的山峦、火红的花和洁白的鸟勾勒出一幅色彩绚丽、意境优美的图画。以乐景衬哀情,抒发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之感和强烈的思乡之情。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这是一首贺婚诗。诗中以嫩红的桃花,比兴美满的婚姻,表达对女子出嫁的纯真美好的祝愿。虚实结合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虚实相映,激发联想与想象,丰富内容,拓展意境,鲜明突出,富于变化。“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虚,通过“行人”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借古讽今这在咏史、怀古诗中是最常见的,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向当权者提出忠告。委婉含蓄地表达主旨。“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面对赤壁之战怀古,诗人预感到唐朝将亡,发出慨叹。诗中蕴含哲理:兴盛与衰亡,有着历史的必然,但是谁成谁败,何时成何时败,也有偶然性。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作者个人的志向、意愿、情趣,借助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高洁、淡雅,秉持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四、古诗词的结构技巧概念说明示例赏析开门见山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揭示主题或全篇的主要内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首句概括写出数十年客居他乡的事实,有自伤“老大”之情,下联儿童的淡淡一问就在情理之中了。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最后两句写山上所望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卒章显志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心态。铺垫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做铺垫。首尾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内容做必要的回答,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长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或褒扬),而后透露自己褒扬(或贬抑)的真实意图。“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以小见大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鲜明对比,以小见大,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意象组合诗歌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诗人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写早行,情景鲜明生动。题型一一般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这三种表达技巧在答题技巧、方法上基本一致,所以放在一起讲解,结构技巧有其独特之处,故单独讲解。表达技巧答题“3步骤”虽然表达技巧分为四大类,每大类又分多种技巧,但从高考及解题实际看,其解题步骤是一样的,均需采用“3步骤”。第一步,明技巧品读诗歌,明确诗意,结合诗中相关信息,明确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二步,释运用结合具体诗句,说明诗歌是如何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第三步,析作用(效果)分析表达技巧在形象、意境、结构、情感等方面的作用。说明:(1)若题干中已明确了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一步”可省略;(2)作答时“第二步、第三步”可以合并,也可以调换顺序。题型二结构技巧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行文上的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都显示出诗歌篇章结构上的艺术。常见的结构技巧有铺垫、卒章显志、首尾呼应、以景结情、重章叠句、抑扬结合等。对此,高考命题时有涉及,经常会就诗歌的开头、中间、结尾、整体结构等设置问题。【答题技巧】结构技巧题的两大切入点:切入点一:明确思考问题的角度①线索的设置。②顺序的安排: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某种感情的变化为顺序等。③过渡照应。④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铺垫照应。⑤结构特点:倒叙、先抑后扬、重章叠句。⑥全篇构思:层层深入、一字贯穿。切入点二:掌握一般规律性的知识①诗歌开篇诗句的作用:总领全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照应题目、渲染气氛、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和下文的内容构成对比等。②诗歌中间诗句的作用:过渡、承上启下、呼应前面内容。③诗歌结尾诗句的作用:画龙点睛、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照应开头。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寄杜位①杜甫近闻宽法离新州②,想见怀归尚百忧。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干戈况复尘随眼,鬓发还应雪满头。玉垒③题书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④游。【注】①杜位,杜甫族弟,曾被贬新州。②新州,属唐代岭南道。③玉垒,山名,位于成都附近。④曲江,唐代长安名胜。杜位京中有宅,近曲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叙事,在杜位调离之时写下此诗。次句抒情,归期难料,难以相见。B.颔联以“已是十年流”强调杜位被贬时间长,族弟的遭际令人悲伤。C.尾联中“心绪乱”与首联中“尚百忧”相照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愁绪繁多。D.尾句想象两人过去同游曲江的快乐,表现了诗人对杜位即将归家的喜悦。2.颈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B.“自恐”句既表明了自己真的担心,也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4.本诗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勾画梅花的?结合本诗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中吕】普天乐·江头秋行赵善庆稻粱肥,蒹葭莠。黄添篱落,绿淡汀洲。木叶空,山容瘦。沙鸟翻风知潮候,望烟江万顷沉秋。半竿落日,一声过雁,几处危楼①。注:①危楼,高耸的阁楼。5.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写江边庄稼肥硕茂密,江渚上蒹葭萧疏秀美,显现出秋景的生机与诗意。B.三、四句中的“添”“淡”两字,生动展现出由夏入秋时大自然色彩的渐变过程。C.“山容”之所以“瘦”,是因为深秋时节木落千山,山峰才显露出突兀嶙峋的轮廓。D.整首曲写了作者江头秋行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句式整齐而又活泼。6.《江头秋行》是写景名作,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送张直公归南郑①拜省岑参夫子思何速,世人皆叹奇。万言不加点,七步犹嫌迟。对酒落日后,还家飞雪时。北堂②应久待,乡梦促征期。【注】①南郑:地名,今属陕西省汉中市。②北堂:古指士大夫家主妇居室,后代称母亲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交代了诗歌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岑参为送别友人归家探望父母所作。B.诗人写送别,却不落俗套,从极力赞美友人开始,语言富有盛唐的豪迈。C.颈联虚实结合,第五句实写两人分别,第六句想象友人回家路途的情形。D.尾联写母亲对友人的思念,但友人来不及陪伴母亲,又要踏上边疆征程。8.诗歌前四句是如何赞美友人文思敏捷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清溪行[唐]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9.在诗的结尾,诗人创设了一种怎样的境界?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10.请以“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两句为例,简要分析诗人是怎样描写清溪的清澈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南山田中行李贺秋野明,秋风白⑴,塘水漻漻虫啧啧⑵。云根⑶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⑷。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注释】(1)秋风白:古人以白色象征秋天。秋风又称素风,素的意思是白。(2)漻漻:水清而深。啧啧:虫鸣声。(3)云根:云雾升起之处。苔藓:青苔。(4)冷红:秋寒时节开的花。泣露:露珠凝聚,有如泪珠。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借用古代民间歌谣形式,在诗歌的开头三句运用了“三、三、七”的句法,长句连用两个迭音词,使得诗歌富有节奏感。B.四、五句描写了山中的苔藓和花,山间云绕雾漫,似有轻纱笼罩;六、七句描绘了秋天稻子成熟的特点和萤火虫在田埂低飞的热闹情景。C.诗歌的最后两句,展示了幽冷凄清甚至有点阴森可怖的境界,如“鬼灯如漆”令人毛骨悚然,不过,“点松花”三字又带有生命的光彩。D.诗人用富于变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秋夜田野图,它明丽、清新、幽冷,使人爱恋,却又叫人忧伤,突出地显示了李贺诗歌独特风格和意境。12.作者在诗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桂州腊夜戎昱①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晓角分残漏②,孤灯落碎花。二年随膘骑③,辛苦向天涯。【注】①戎:唐代诗人,荆南(今湖北江陵)人,少试进士不第,唐大历初年被镇守荆南的卫伯玉辟为从事,后漫游湘桂间。大历后期宦游至桂州(今广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的幕宾。这首诗是他到桂州第二年岁暮除夕之夜所写。②残漏:残夜将尽时的滴漏。漏,漏壶,古代计时器。③骠骑:骠骑将军的简称,这里借指诗人的主帅李昌巙。诗歌中间两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结合诗句加以赏析。1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晓至湖上厉鹗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水。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在表达技巧上,“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有共同之处,请简要说明。(限45个字以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成都大阅①陆游千步球场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令传雪岭蓬婆②外,声震秦川渭水滨。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属櫜③缚裤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④。[注]①大阅:对军队的大检阅,即大阅兵。②雪岭蓬婆:泛指岷山主峰一带的山峰。③属櫜(gāo):佩戴箭囊。④儒冠误此身:语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儒冠多误身”指满腹经纶的儒生穷困潦倒。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出阅兵场宽阔而又空气清爽的环境,烘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第二句写阅兵场外远处的山脉,“碧嶙峋”写出了山势的峻峭和山色的青碧。C.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旗影闪动,马蹄轻捷,衬托出阅兵将士们的飒爽英姿。D.诗的尾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句,感叹自己的无所作为。16.诗的中间两联分别是怎样描写大阅兵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冉溪①柳宗元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缧囚终老无余事,愿卜湘西冉溪地。却学寿张樊敬侯②,种漆南园待成器③。【注】①此诗作于柳宗元贬官至永州已历五年。②寿张,地名;樊敬侯,东汉人樊重,封寿张侯,死后谥号为“敬”,故又称樊敬侯。③樊重想做器物,但没有木材,便在南园栽种梓树和漆树。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少时、公侯、许国”等词可以看出,诗人从小就志在家国天下而非个人荣辱。B.“风波一跌”生动形象地写出诗人被贬官至偏远的永州任职的坎坷遭遇。C.“无余事”写出了诗人内心的闲适,也是下句“愿卜湘西冉溪地”的重要原因。D.全诗构思巧妙,结构严谨,脉络清晰,情感有起有伏,富有打动人心的力量。18.全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安顺道中陈荣昌①征车连日入山行,颇觉山中不世情。深树有禽学人语,穷檐将马代牛耕。石升屋上都为瓦,垱②立峰尖便近城。最好郊原新雨后,沿途不断是蛙声。【注】①陈荣昌,字筱圃,号虚斋,云南昆明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授编修,督学贵州,迁山东提学使。②垱(dàng):小土堤。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颇觉”一词有厌倦世俗之意,体现诗人对山间景物的喜爱之情。B.颔联“禽学人语”“马代牛耕”描绘山林景象,尽显作者归隐之志。C.颈联“以石为瓦”“垱立峰尖”是作者一路之所见,体现了地方特色。D.尾联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表达出同样的喜悦之情。20.本诗写景抒情有独到之处,请分析本诗是如何写景抒情的。阅读下面两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客意元好问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①见归途。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客中忆二女高启每忆门前两候归,客中长夜梦魂飞。料应此际犹依母,灯下看缝寄我衣。【注】①了了:了然,清楚。2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两首诗的标题都明白如话,“客意”指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之感与思亲之情,“客中忆二女”指诗人在旅途中思念家中的一双女儿。B.元诗首句手法独特,孤身一人,已甚孤寂,偏偏又是雪天客居他乡,一盏青灯相伴,孤枕难眠,用一“孤”字来渲染清冷、孤寂的氛围,奠定了全诗的基调。C.元诗语言平易、朴素、明白晓畅,优美而不尚浮华;高诗语言明白如话,不用典故,力求通畅,亲切动人。元诗比高诗语言更“平实”。D.高诗实写自己在客居他乡的长夜中,常常梦回家乡,想象着一双女儿依偎在母亲身旁,看着他们母亲为“我”缝制衣服。22.两首诗都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别房太尉①墓杜甫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棋陪谢傅②,把剑觅徐君③。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注】①房太尉即房琯,玄宗幸蜀时拜相。至德二载(757),为肃宗所贬。763年卒于阆州,死后赠太尉。②谢傅指谢安。③《说苑》载:吴季札聘晋过徐,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殁,解剑系其冢树而去。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有事在身,行色匆匆,但还是驻马暂留,来向亡友致哀,可见二人友情之深厚。B.颔联写诗人哭墓致哀,天上的云似乎也受到感染。“低”字强化了压抑哀伤的氛围。C.尾联写林花纷落,莺啼送客。“唯”字与首联“孤坟”照应,暗写房瑜身后凄凉。D.本诗既有对朋友的推崇和情谊,又有对朋友过世的哀痛,还有对安史之乱的忧虑。24.律诗有起承转合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既各自独立,承担不同作用;又彼此连贯,彼此照应。请分析这首诗颈联的独立性与连贯性。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蚕麦二首(其一)①苏辙疏慵自分人嫌我,贫病可怜天养人。蚕眠已报冬裘具,麦熟旋供汤饼新。撷桑晓出露濡足,拾穗暮归尘满身。家家辛苦大作社②,典我千钱追四邻。【注】①苏辙晚年因政见与当政者不和被免官赋闲在家,还曾一度被褫夺俸禄。一家老小主要靠种地为生。此诗即写于这一时期。②社:此处指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八月,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祀土地神报谢。2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风格清淡,既无华丽辞藻、难解词汇,又能对仗灵活、格律工细语言驾驭纯熟。B.首联说因为自己的懒散招致别人的嫌弃,好在老天有眼还肯眷顾我这贫病之人。C.颔联写蚕吐丝作茧,冬裘已备,麦子成熟新汤饼可供食用,表达了衣食不愁的喜悦之情。D.颈联表现了劳动的艰苦辛劳。农人早出采桑,露水湿足;捡拾麦穗,日暮方归。26.本诗衔接自然逻辑严谨,体现出七言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伤

春陈与义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①照夕烽。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②。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稍喜长沙向延阁③,疲兵敢犯犬羊锋。【注】①甘泉:秦汉行宫,在今陕西淳化县甘泉山上,此处代指宋皇宫。②飞龙:旧时以龙比天子,此处指宋高宗。③向延阁:长沙太守向子湮。2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借助匈奴入侵时,烽火可以直达甘泉宫的典故,直叙国事的危急。B.由“初怪”到“岂知”,既写出了诗人感情的变化,也展现了朝廷节节败退的局面。C.诗人白发如霜,漂泊异地,因国家动荡,虽睹烟花燃放之美景,也尽是满怀伤感。D.在庙堂无策的局面下,向子湮率军抗金,给人带来了一丝欣慰,让人看到了希望。28.后人评价本诗“此诗已在气味上逼近杜甫之诗”,请结合作品从思想情感与结构技巧两方面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日汪藻①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茅茨烟瞑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①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南宋文学家。2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的江南春日风景图,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B.诗的颔联和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都描绘了春日唯美最致。C.“桃花嫣然出篱笑”和崔护“桃花依旧笑春风”均用拟人手法、表达对春日的喜爱。D.尾联和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询一样,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30.诗中景物各自分立,作者如何让整首诗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清明①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徽宗崇宁二年(1103),蔡京、赵挺之等人对旧党的迫害愈烈,黄庭坚受到罗织。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清明”为题,既点出此诗写在清明节,又能从清明扫墓的习俗自然联想到人的生死问题,甚至扩而大之。B.颔联春雷启蛰、万物复苏,春雨充沛、润物无声,写出了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之景,引发下文作者对人世命运的思考。C.“乞祭余”用《孟子》中的典故:齐人偷吃了祭余酒肉不算,还要恬不知耻地回家向妻妾炫耀。这是对向蔡京之流的讽刺。D.尾联生发疑问:蓬蒿荒丘,遗骨一土,千载万世,谁知谁是贤愚?诗人内心迷惘,把世界看成微尘,流露出无限感伤之情。32.清人方东树说:“山谷之妙,在乎迥不与人,时时出奇”。赏析这首诗在行文思路上的艺术特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赠钱征君①少阳李白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秉烛惟须饮,投竿也未迟。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注]①征君:不应朝廷征辟的隐士。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诗人在风光明媚、景色优美的暮春时节独自饮酒的场景,营造了恬淡娴静的隐居氛围。B.颔联承接上联第二句,语带双关,既说春光将尽、余日无多,又暗示钱已风烛残年;“各”字突出了钱少阳两鬓斑白,人至暮年。C.颈联写典型的隐居生活,其中前句化用“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带有一种无可奈何、不得已避世饮酒的感怀。D.尾联反用吕尚渭水垂钓而遇文王的典故,收束全诗,在对钱征君才能称颂的同时,又对他不遇于时的遭遇略感惋惜。34.本诗在结构安排上颇为精巧,请结合全诗分析颈联在结构安排上的巧妙之处。

第八章诗歌鉴赏第4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概念说明作用示例赏析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词句巧妙地以“月”作比,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叫拟物。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其一》)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写白鹤爱梅情切,还未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偷看;“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断魂。把它们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3.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以设问作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4.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分为部分代全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身等。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如梦令》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与“花”,写出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了词人的伤感情怀。5.反问用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词人旷达的情怀。6.对比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震撼人心。“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深切,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7.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8.双关分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表达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晴”与“情”同音,以天气的晴朗、下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9.互文指诗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渲染诗歌的气氛,使诗句整齐、对仗。“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惊”“鸣”互文,正确的翻译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词的意境更显丰富幽美。10.叠字重复使用同一个字。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这七组叠词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在声律上急促跳动,铿锵有韵,有节奏感二、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1.景物描写的常见角度角度举例分析点面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远近结合“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前两句描绘远景,后两句描绘近景。感官结合“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从体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角度侧面写雪。动静结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前一句是静景,是所见;后一句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清幽怡人的风景画。声色结合“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其三》)两句中既有“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还有黄鹂的鸣叫,传达出欢快的情绪。正侧结合“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第三、四句则以环境的荒凉偏僻侧面烘托。白描“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本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出父子辛勤耕耘劳作、官家筑仓虎视以待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细节描写“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细节描写是诗人的精心设置和安排。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临发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2.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亡妻的怀念之情。(2)间接抒情借助景乐景写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以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的乐景抒发哀悼之情。乐景写乐情“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情与景会,意到笔随,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哀景写哀情“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以孤鸿、翔鸟写忧思伤心。哀景写乐情“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李颀《琴歌》)以室外凄清的秋景来反衬华堂上炉火融融、红烛高烧的温暖欢乐。借助物托物言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诗歌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凭借某种外在,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借助事借古讽今“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才调无伦的贾生喻指李商隐,诚问鬼神的文帝影射晚唐昏君。用典“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尾联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表明归隐之情。叙事抒情“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羁旅之人对家乡、对亲人那种无限牵挂的微妙心理,正是通过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表现出来的。三、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概念说明作用示例赏析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烘托的事物更加突出、形象。“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点染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点明的情感。运用点染法,会收到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点明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染,渲染了离别之悲、冷落之苦。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汉乐府民歌《江南》)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塑造一个典型。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比喻,塑造出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想象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赋予抽象的事物以形体,使平凡的事物显得奇特。“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选择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衬托衬托分正衬与反衬两种。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考试常考的是反衬,如用乐景反衬哀情,用动反衬静,用虚反衬实等。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其二》)诗人用碧绿的江水、青葱的山峦、火红的花和洁白的鸟勾勒出一幅色彩绚丽、意境优美的图画。以乐景衬哀情,抒发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之感和强烈的思乡之情。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这是一首贺婚诗。诗中以嫩红的桃花,比兴美满的婚姻,表达对女子出嫁的纯真美好的祝愿。虚实结合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虚实相映,激发联想与想象,丰富内容,拓展意境,鲜明突出,富于变化。“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虚,通过“行人”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借古讽今这在咏史、怀古诗中是最常见的,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向当权者提出忠告。委婉含蓄地表达主旨。“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面对赤壁之战怀古,诗人预感到唐朝将亡,发出慨叹。诗中蕴含哲理:兴盛与衰亡,有着历史的必然,但是谁成谁败,何时成何时败,也有偶然性。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作者个人的志向、意愿、情趣,借助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高洁、淡雅,秉持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四、古诗词的结构技巧概念说明示例赏析开门见山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揭示主题或全篇的主要内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首句概括写出数十年客居他乡的事实,有自伤“老大”之情,下联儿童的淡淡一问就在情理之中了。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最后两句写山上所望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卒章显志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心态。铺垫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做铺垫。首尾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内容做必要的回答,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长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或褒扬),而后透露自己褒扬(或贬抑)的真实意图。“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以小见大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鲜明对比,以小见大,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意象组合诗歌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诗人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写早行,情景鲜明生动。题型一一般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这三种表达技巧在答题技巧、方法上基本一致,所以放在一起讲解,结构技巧有其独特之处,故单独讲解。表达技巧答题“3步骤”虽然表达技巧分为四大类,每大类又分多种技巧,但从高考及解题实际看,其解题步骤是一样的,均需采用“3步骤”。第一步,明技巧品读诗歌,明确诗意,结合诗中相关信息,明确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二步,释运用结合具体诗句,说明诗歌是如何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第三步,析作用(效果)分析表达技巧在形象、意境、结构、情感等方面的作用。说明:(1)若题干中已明确了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一步”可省略;(2)作答时“第二步、第三步”可以合并,也可以调换顺序。题型二结构技巧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行文上的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都显示出诗歌篇章结构上的艺术。常见的结构技巧有铺垫、卒章显志、首尾呼应、以景结情、重章叠句、抑扬结合等。对此,高考命题时有涉及,经常会就诗歌的开头、中间、结尾、整体结构等设置问题。【答题技巧】结构技巧题的两大切入点:切入点一:明确思考问题的角度①线索的设置。②顺序的安排: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某种感情的变化为顺序等。③过渡照应。④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铺垫照应。⑤结构特点:倒叙、先抑后扬、重章叠句。⑥全篇构思:层层深入、一字贯穿。切入点二:掌握一般规律性的知识①诗歌开篇诗句的作用:总领全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照应题目、渲染气氛、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和下文的内容构成对比等。②诗歌中间诗句的作用:过渡、承上启下、呼应前面内容。③诗歌结尾诗句的作用:画龙点睛、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照应开头。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寄杜位①杜甫近闻宽法离新州②,想见怀归尚百忧。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干戈况复尘随眼,鬓发还应雪满头。玉垒③题书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④游。【注】①杜位,杜甫族弟,曾被贬新州。②新州,属唐代岭南道。③玉垒,山名,位于成都附近。④曲江,唐代长安名胜。杜位京中有宅,近曲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叙事,在杜位调离之时写下此诗。次句抒情,归期难料,难以相见。B.颔联以“已是十年流”强调杜位被贬时间长,族弟的遭际令人悲伤。C.尾联中“心绪乱”与首联中“尚百忧”相照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愁绪繁多。D.尾句想象两人过去同游曲江的快乐,表现了诗人对杜位即将归家的喜悦。2.颈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1.D2.以“干戈”代战争,以“雪”喻白发,运用虚写,想象杜位贬归途中的情形,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以及对杜位的同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D.“表现了诗人对杜位即将归家的喜悦”错误,尾联说“玉垒题书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游”,点明作者身在成都,感到心绪烦乱,因为不知何时才能够和族弟一起共游曲江,并非“对杜位即将归家的喜悦”,而是对回到长安得到重用,过上安宁、兄弟重游的美好生活的渴望,然而又因国家动乱,这次离别后未必能再次相见,更遑论一起重游,而感到愿望难以实现的烦乱、惆怅。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发比作白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发之多,表达了诗人对年华易逝、时光飞快的伤感。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干戈”指代“战争”,突出国家战争频发,诗人为国担忧。运用想象,诗人想象流放归来的杜位还是满头白发的样子,寄托了诗人对杜位深深的同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B.“自恐”句既表明了自己真的担心,也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4.本诗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勾画梅花的?结合本诗赏析。【答案】3.D4.①拟人。如“怕愁贪睡”四个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②用典。“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③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表达自己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手法、形象的能力。A.“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错误,应该是表达对红梅的赞美。B.“表明了自己真的担心”错误,该句并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表达不愿趋时的情感。C.“也透露出一丝无奈”错误,“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没有透露出无奈,而是说红梅斗雪凌霜的本性。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怕愁贪睡”“恐”等都是人的行为意识,此处用来写“红梅”,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赋予红梅人的特点,展现出红梅不愿意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结合注释“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可知,这里使用典故,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是说石延年根本不知道红梅的品格,只看重绿叶与青枝。而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红梅》诗的真谛所在。综合全篇来看,这是一首咏物诗,吟咏的对象是“红梅”,诗人以红梅自托,托物言志,诗中的红梅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所以又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中吕】普天乐·江头秋行赵善庆稻粱肥,蒹葭莠。黄添篱落,绿淡汀洲。木叶空,山容瘦。沙鸟翻风知潮候,望烟江万顷沉秋。半竿落日,一声过雁,几处危楼①。注:①危楼,高耸的阁楼。5.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写江边庄稼肥硕茂密,江渚上蒹葭萧疏秀美,显现出秋景的生机与诗意。B.三、四句中的“添”“淡”两字,生动展现出由夏入秋时大自然色彩的渐变过程。C.“山容”之所以“瘦”,是因为深秋时节木落千山,山峰才显露出突兀嶙峋的轮廓。D.整首曲写了作者江头秋行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句式整齐而又活泼。6.《江头秋行》是写景名作,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答案】5.D6.①从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角度来写。整首曲多处写作者站在江头所见之景,“一声雁过”则从听觉角度写出了乡情。②从空间角度来写。一、二两句作者从近处写平视所见之景;七、八句作者远望,先写仰视所见,再写平视所见,富有层次地写出了秋景的特点。③虚实结合。“几处危楼”为虚写,其余为实写。危楼并不具备江头的景物特点,作者因情设景,是想从传统的、触发乡思的意象,引出自己的羁旅思乡之情。④动静结合。“稻粱肥,蒹葭秀”是静景;“沙鸟翻风”写出鸟在秋风中翻飞的姿态。【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错,曲的前半部分抒发了诗人由所见之景引起的惊喜之情,但后半部分则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深沉情感。总体呈现的是恬静凄清。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景技巧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怎样写景,可以从观察视角、景物状态、修辞手法、语言特点(炼字)等方面思考。这首散曲描绘了一幅清朗明丽的秋景图,抒发了作者内心浓郁的羁旅乡思之愁。作者综合多种角度,采用比拟的修辞,立体地呈现秋景,观察细致,画面恬静凄清。视听结合。稻梁、蒹葭、木叶、山容、烟江、落日、危楼,皆是所见,雁声是所听;“几处危楼”为虚写,其余为实写。此处作者因情设景,以疏淡之笔将落日、飞雁、危楼等触发乡思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完成了整幅画卷的描摹。动静结合。不仅有稻梁之肥、蒹葭之秀、木叶之空、山容之瘦等静态景物的描写,而且有沙鸟翻飞,雁过危楼的动态之美。化静为动。“黄添篱落,绿淡汀州”,一“添”一“淡”,将秋天大自然色彩的渐变过程生动展现。由近到远,由下到上。近观稻梁、蒹葭,远望才显山容之“瘦”,烟江“万顷”的广阔。善用比拟,“肥”“秀”“瘦”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稻梁丰收、蒹葭秀美和山因树木凋零的峭楞。写景精准,炼字高超。只用寥寥几笔,便将各景物秋天的特点指出,比如,木叶的凋零稀疏之“空”,致使山变得瘦”等。分点作答即可。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送张直公归南郑①拜省岑参夫子思何速,世人皆叹奇。万言不加点,七步犹嫌迟。对酒落日后,还家飞雪时。北堂②应久待,乡梦促征期。【注】①南郑:地名,今属陕西省汉中市。②北堂:古指士大夫家主妇居室,后代称母亲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交代了诗歌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岑参为送别友人归家探望父母所作。B.诗人写送别,却不落俗套,从极力赞美友人开始,语言富有盛唐的豪迈。C.颈联虚实结合,第五句实写两人分别,第六句想象友人回家路途的情形。D.尾联写母亲对友人的思念,但友人来不及陪伴母亲,又要踏上边疆征程。8.诗歌前四句是如何赞美友人文思敏捷的?请简要分析。【答案】7.D8.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首联通过世人的赞叹来侧面描写,颔联正面写友人写文章一气呵成;②夸张。第三句写友人虽下笔万言,但瞬间一挥而就,无须修改;③用典,对比。第四句使用曹植七步诗的典故,并将友人和曹植进行比较,赞美了友人的才华。【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又要踏上边疆征程”理解有误,“征期”是指“远行的日期”,这里指亲人对友人思盼和思归,这种思乡之情促使友人想要早日返乡归家。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本题题干要求解答“诗歌前四句是如何赞美友人文思敏捷的”,考查指向的是诗歌手法,可以从修辞手法,描写和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答题。从修辞手法来看,有夸张和用典的手法。“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这里表示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万言不加点”中“万言”有夸张的成分。“七步犹嫌迟”,“七步”使用了曹植七步诗的典故。从表现手法来看,此“七步犹嫌迟”一句将友人和曹植进行对比,表示曹植七步成诗已是才华横溢,而友人“犹嫌迟”,进一步突出友人文采。从描写手法来看,首联“世人皆叹奇”一句,通过世人的赞叹来侧面描写,颔联正面写友人写文章一气呵成,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从而赞美友人文思敏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清溪行[唐]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9.在诗的结尾,诗人创设了一种怎样的境界?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10.请以“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两句为例,简要分析诗人是怎样描写清溪的清澈的。【答案】9.诗人创设了一个凄凉、清寂的境界。诗人离开混浊的帝京,来到这水清如镜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心”,是对于胸怀济世之志的诗人来说,终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所以向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一种落寞抑郁的情绪。10.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飞过,皆倒映在清溪之中。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人如身入其境。【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境和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理解诗歌的意境,要结合诗歌写到的意象:日暮、猩猩啼鸣,可见意境悲凉。诗人的情感由“空”“悲”二字显露出来。此诗是李白被“赐金返还”离开京城后游池州时所作,前六句从不同角度描写清溪水的清澈,末二句表现出悲凉的气氛。全诗创设了一个悲切凄凉的清寂境界,寄寓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流露出诗人因远离家乡、思念家乡内心的孤寂与落寞,以及胸怀济世之才的诗人内心难以言传的抑郁悲伤之情。“空悲远游子”,一个“空”字,显示出诗人的漂泊无依。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我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的诗人,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因此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就是在为他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意思是:人乘船如行于明镜之中,鸟好像飞在一扇屏风里。运用比喻修辞,以“明镜”比喻清溪,以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行岸上,影子倒映水中,如同对镜而自视;鸟飞山中,倒影在清溪之中,如同鸟儿穿行在屏风之中。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清溪美景,使读者如身入其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南山田中行李贺秋野明,秋风白⑴,塘水漻漻虫啧啧⑵。云根⑶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⑷。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注释】(1)秋风白:古人以白色象征秋天。秋风又称素风,素的意思是白。(2)漻漻:水清而深。啧啧:虫鸣声。(3)云根:云雾升起之处。苔藓:青苔。(4)冷红:秋寒时节开的花。泣露:露珠凝聚,有如泪珠。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借用古代民间歌谣形式,在诗歌的开头三句运用了“三、三、七”的句法,长句连用两个迭音词,使得诗歌富有节奏感。B.四、五句描写了山中的苔藓和花,山间云绕雾漫,似有轻纱笼罩;六、七句描绘了秋天稻子成熟的特点和萤火虫在田埂低飞的热闹情景。C.诗歌的最后两句,展示了幽冷凄清甚至有点阴森可怖的境界,如“鬼灯如漆”令人毛骨悚然,不过,“点松花”三字又带有生命的光彩。D.诗人用富于变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秋夜田野图,它明丽、清新、幽冷,使人爱恋,却又叫人忧伤,突出地显示了李贺诗歌独特风格和意境。12.作者在诗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1.B12.(1)动静结合。诗中前三句描绘了皓月当空,秋风万里,静谧的环境,但也写到了草中虫儿唧唧鸣叫的声音,充满诗情画意。(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中第五句,用“娇啼”一词,让挂着露珠的秋花,有了女性娇滴滴哭泣的特点,增添一种忧伤之感。(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中第九句把鬼火比喻成墓中的漆灯,花朵似的点缀着森林。使得整个画面充满着阴森恐怖的特点。(4)运用通感,多种感官相结合。“秋风白”“冷红”是从触觉方面来写,“池塘”“云”“苔藓”“花”“稻”“蛰萤”“鬼灯”是从视觉方面来写,“虫啧啧”“水流”是从听觉方面来写,“冷红”运用了通感,视觉通触觉。多种感官结合使得诗中意境清新而又冷凄。【解析】1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热闹”一词不妥,“蛰萤”是指藏起来的萤火虫,因遇冷而光不甚明亮的萤火虫,秋天的萤火虫本来就不多,这里不能体现热闹的情景。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技巧的能力。“秋野明,秋风,塘水漻漻虫啧啧”秋风掠过,秋野明净,池塘积水深又清,草中虫儿唧唧鸣。仿佛置身空旷的田野,皓月当空,秋风万里,眼前塘水深碧,耳畔虫声轻细,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充满诗情画意。山间云绕雾漫,岩石上布满了苔藓,娇弱的红花在冷风中瑟缩着,花瓣上的露水一点一点地滴落下来,宛如少女悲啼时的泪珠。写到这里,那幽美清朗的境界蓦然升起一缕淡淡的愁云,然后慢慢向四周铺展,轻纱般笼罩着整个画面,为它增添了一种迷幻的色调。“娇啼”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鬼灯如漆点松花”远处的磷火闪烁着绿荧荧的光,像漆那样黝黑发亮,在松树的枝丫间游动,仿佛松花一般。“鬼灯如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阴森森地令人毛骨悚然,描写的景是最幽冷不过的了。泉水是人们喜爱的东西,看着泉水流淌,听着它发出的声响,会产生轻松欢快的感觉。人们总是爱用“清澈”、“明净”、“淙淙”、“潺潺”、“叮咚”之类的字眼来形容泉水。运用视觉和听觉,描摹出此处泉水清幽而又滞涩的形态和声响,富有艺术个性,色调也与整个画面和谐一致。“冷红”运用了通感,视觉通触觉。多种感官结合使得诗中意境清新而又冷凄。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桂州腊夜戎昱①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晓角分残漏②,孤灯落碎花。二年随膘骑③,辛苦向天涯。【注】①戎:唐代诗人,荆南(今湖北江陵)人,少试进士不第,唐大历初年被镇守荆南的卫伯玉辟为从事,后漫游湘桂间。大历后期宦游至桂州(今广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的幕宾。这首诗是他到桂州第二年岁暮除夕之夜所写。②残漏:残夜将尽时的滴漏。漏,漏壶,古代计时器。③骠骑:骠骑将军的简称,这里借指诗人的主帅李昌巙。诗歌中间两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结合诗句加以赏析。【答案】①融情于景。以雪落竹林之声、残夜滴漏之声和孤灯断碎的灯花,渲染了冬夜冷寂凄寒的气氛,寄寓了诗人悲凉孤寂的思乡之情。②虚实结合(虚写、想象)。在雪落竹林的飒飒声中,诗人梦到了家中的情景,一实一虚,强化了思乡之情。③视听结合。诗人梦醒后再难入眠,卧听漫漫长夜的滴漏之声,静看青灯照壁、灯芯燃烬,一闻一见,衬托出诗人因思乡而孤独寂寥的心境。【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炼句和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颔联写三更以后诗人凄然入睡,可是睡不安稳,进入了一种时梦时醒的朦胧境地。前句说醒,后句说睡。“雪声偏傍竹”,描写雪飘落在竹林上,借着风传进一阵阵飒飒的声响,在不能成眠的人听来,就特别感到孤方凄清。雪落竹林的凄声,衬托出环境的寂静,暗示诗人长夜难眠,写出诗人孤独悲凉、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从听觉来写,是实写;“寒梦不离家”,虚写回归故里的寒梦,“寒”字扣题贴切,寒夜难耐,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能梦到家里的情景,梦字之前加一“寒”字,不只写出了寒夜做梦的情景,更反映了诗人由于思乡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凉孤寂之情。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漂泊在外、远离家乡的孤寂悲凉之情。1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晓至湖上厉鹗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水。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在表达技巧上,“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有共同之处,请简要说明。(限45个字以内)【答案】①都从声、色(视觉、听觉)两个角度进行描写。②写景都动静结合。③都使用了对偶手法。【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表达技巧的能力。储诗中从“色”“声”二字可看出,上句写视觉所见色彩,下句写听觉所闻声音;而厉诗中“折苇”摇动有声,是写听觉所闻,观山见“影”,是写视觉所见,可见两句都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两诗中“声”为动,“映地为天色”“遥山淡无影”为静,故也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此外,这两句以“映地”对“飞空”,“为天色”对“作雨声”;“折苇”对“遥山”,“动有声”“淡无影”。两句均运用了对偶修辞。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成都大阅①陆游千步球场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令传雪岭蓬婆②外,声震秦川渭水滨。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属櫜③缚裤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④。[注]①大阅:对军队的大检阅,即大阅兵。②雪岭蓬婆:泛指岷山主峰一带的山峰。③属櫜(gāo):佩戴箭囊。④儒冠误此身:语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儒冠多误身”指满腹经纶的儒生穷困潦倒。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出阅兵场宽阔而又空气清爽的环境,烘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第二句写阅兵场外远处的山脉,“碧嶙峋”写出了山势的峻峭和山色的青碧。C.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旗影闪动,马蹄轻捷,衬托出阅兵将士们的飒爽英姿。D.诗的尾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句,感叹自己的无所作为。16.诗的中间两联分别是怎样描写大阅兵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颔联从听觉角度写,用夸张手法,写阅兵将士们的号令,声传山外,声震远方,渲染出阅兵的盛大气势和雄壮军威。②颈联从视觉角度写,运用写实(白描)的方法,营造出阅兵场整齐、严肃、动中显静的氛围。【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有误,颈联中说“旗脚倚风时弄影”,“倚”意为“随着”,“时”意为“时而,偶尔”,“弄”意为“戏耍”,从“倚”“时”“弄”几字来看,风势应是不大。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具体来说此题考查的是诗歌写景的技巧。首先要回顾写景的方式方法,然后再看中间两联写了哪些内容。颔联“令传雪岭蓬婆外,声震秦川渭水滨”,“令”和“声”是将士们的号令声,阅兵时,将士们的号令声传到雪岭蓬婆外,震动了秦川渭水滨,这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阅兵时将士们的号令声音,突出阅兵时的盛大气势和雄壮的军威。颈联“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这两句写到“旗”和“马蹄”,主要是从视觉角度来写,使用白描的手法写了阅兵场上的情形,只看到旗帜偶尔随着风摆动,士兵训练有素,驰马轻捷,渲染出阅兵场整齐、严肃的氛围。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冉溪①柳宗元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缧囚终老无余事,愿卜湘西冉溪地。却学寿张樊敬侯②,种漆南园待成器③。【注】①此诗作于柳宗元贬官至永州已历五年。②寿张,地名;樊敬侯,东汉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