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21 古诗词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1页
【核心素养目标】21 古诗词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2页
【核心素养目标】21 古诗词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3页
【核心素养目标】21 古诗词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4页
【核心素养目标】21 古诗词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核心素养目标】21古诗词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21.古诗词三首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品味古诗词之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言运用:有感情地诵读三首古诗词,能借助注释、插图等说说大意。

思维能力: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审美创造:在反复朗读中想象诗词画面,体会诗词意境,并拓展阅读类似的古诗。

【课前解析】

关注课文:本课有两首古诗和一首词,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枫桥夜泊》用动景衬静景,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长相思》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思乡之情。

关注写作背景:三位诗人以为经历不同,写作背景不同,传达出的情感也不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相关资料以及三首诗词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和体会情感。

关注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三首诗词中都抓住了主要景物或静或动写出了画面感,表达出了诗人真挚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想象体会诗句的动静之美,体会诗人不同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重难点)

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书写“孙、泊、愁、寺”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调动积累

1.读一读单元导读页,了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习作要点。

2.四时有景,诗中更有景,你会背诵哪些写景的古诗?

二、学习《山居秋暝》

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描绘了不同的景,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山居秋暝》。

1.理解诗题:借助注释说说“山居秋暝"是什么意思。

点拨:诗人在山林的居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的景色。

2.介绍作者。

3.自读古诗,相机指导。

4.学习一首古诗,你一般会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意呢?

(1)结合注释理解;(2)结合插图展开想象。

5.合作自学,试着借助注释和插图试着理解每一句的诗意。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①“空山”指空旷的山林,可通过字义组合,或者借助之前学过的《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来理解。

②“晚来秋”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秋天的傍晚的天气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③诗意: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意: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

(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①点拨:“竹喧"指竹林里传来喧笑声。“浣女”指洗衣物的女子。“莲动"指莲叶晃动。“下渔船”指渔船顺流而下。

②诗意: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

(4)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①点拨:“春芳"指春天的花草。“王孙”指诗人自己。

②诗意: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长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

6.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7.读诗的首联、颔联,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预设:雨后初晴图、明月松林图、明月清泉图。

8.朗读指导,再读古诗。

9.结合关于王维的资料,品读尾联,想一想此时诗人心中生出了怎样的情感。

点拨:山中的生活悠闲自在,生机勃勃。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美景的喜爱,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自主学习《枫桥夜泊》

1.解诗题。

引导:“枫桥"表示地点。“夜”表示时间。“泊"是事件。谁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点拨: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边。

2.介绍作者。

3.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自学提示:①读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②说一说:根据注释,说说诗意。③画一画:画出诗中的景物名称。④想一想:诗句让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运用学习《山居秋暝》的方法,根据学习提示,小组合作学习。

4.学生交流难懂的词句,教师相机点拨。

(1)月落: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会渐渐沉落。

(2)霜满天:是诗人身处深秋夜里的一种感觉,形容天气很冷。

(3)对愁眠:诗人忧愁地对着江枫渔火难以入眠。

5.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6.品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这首诗写在什么时间?诗人看到了什么?

点拨:诗中描写的景物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客船。诗中描写的声音有乌啼、钟声。

7.眼前的景色给你怎样的感觉?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此刻的情感?

点拨:场面清冷、寂静,能感受到诗人因为避难他乡、远离故土而产生的孤独感。“愁”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此刻的情感。

8.教师小结:在这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外的枫桥。江南水乡清冷、幽静的夜景,令诗人愁绪万千。此时,又听到钟声悠悠传来,引发了诗人悠远的思绪和无尽的感慨,怎一个愁字了得!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慨,再来朗诵这首诗。

四、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1.主题概括。

2.小结:这节课我们诵读了王维的《山居秋暝》和张继的《枫桥夜泊》,还学习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三首诗。

2.课堂演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准确认读“榆、畔、聒”,读准多音字“更”,会写“畔"。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长相思》。

3.借助教材注释和插图,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复习:背诵《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

2.过渡:这两首诗都是写景诗,而且都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样的描写能让我们想象到更具体生动的画面,领会诗歌的意境。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长相思》。

板书诗题(长相思),学生齐读诗题。

回忆有关“词”的常识,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回顾“词"的知识:观察《长相思》和前两首诗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点拨:《长相思》是一首词。“长相思”是词牌名,词分上阕和下阕两个部分,词的句子有长有短。

2.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朗读《长相思》,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长相思》,随文指导学习认字。

(1)更(gēng):此处读一声。“更"是夜里的计时单位,整夜分为五更,每两小时为一更,如“三更半夜”。读“gèng"时,可组词“更加”。

(2)聒(guō):由“耳"与“舌”组可以想象成有一根舌头在耳边不停地说话,耳边感觉嘈杂。“聒"就是“声音嘈杂”的意思,这里指风雪声。

四、借助注释,了解词意

1.默读《长相思》,结合注释和插图,疏通词的大意,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地方。

点拨:(1)“山一程,水一程"指翻过一座座山,蹚过一道道河。这里指的是将士们跋山涉水,行军艰辛。(2)“风一更,雪一更”指风吹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这里形容风雪交加,天气恶劣。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大意。

五、边读边想象,体会作者情感

1.边读上阕边想象“山一程,水一程"的画面,讨论交流:词人“身”在何处?思考为什么强调“身"?

点拨:词人和将士们身在征途之中。板书(身在征途)“身”点明行进的方向,突出了身心分离之苦。

2.展示北京到山海关的地图,让学生直观感受两者之间的距离,想象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将士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的情景与艰辛。

3.想象将士们“山一程,水一程"的画面。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点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的山。波涛滚滚、巨浪滔天的水。从中感受到了将士们行军的遥远与艰辛。

4.借助课文插图,想象“千帐灯”的画面。

5.指导朗读上阕:边读边想象行军队伍的壮观,征途中的艰辛,缓慢而深情地读。

6.边读下阕边想象:“风一更,雪一更"描绘的是怎样的场景?

展示风和雪的图片,播放风雪交加的音频,帮助学生想象,从而感受天气的恶劣和“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意味。

7.追问:你是怎样理解“碎"字的?

点拨:“碎”意为零星,不完整。这里指将士们的思乡梦碎,思乡心碎。(板书聒碎乡心梦不成)

8.交流感悟:难道将士们的家乡真的没有风雪声吗?诗人在家里听到风雪交加的声音和在塞外征途中听到有什么不同呢?

点拨:家里是温暖舒适、宁静祥和的。家乡有亲人、朋友相伴,不会觉得孤单、冷清。但是在这塞外,听展示风和雪的图片到的却只有嘈杂的风雪声。(板书心系家乡)

9.有感情地朗读下阙,边读边想象关外风雪交加与故园宁静美好的夜景图,低沉而悲伤地读出词人思乡的柔情。

六、主题概括,巩固练习

1.结构梳理、主题概括。

2.课堂演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五年级的学生人生经历较少,如何让他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揣摩情感,这是最为困难,也是最为关键的。所以我在教学时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倾听他心灵深处的声音。

教学《山居秋暝》时我分三步走:第一步,交流对王维的认识和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意;然后是题目,从题目中感受时间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