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家碾二路道路及市政管线工程项目设计说明_第1页
韦家碾二路道路及市政管线工程项目设计说明_第2页
韦家碾二路道路及市政管线工程项目设计说明_第3页
韦家碾二路道路及市政管线工程项目设计说明_第4页
韦家碾二路道路及市政管线工程项目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设计说明PAGE9第1页共14页设计说明一、概述:受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委托,我公司承担“韦家碾二路道路及市政管线工程项目”设计任务。拟建韦家碾二路道路及市政管线工程项目位于成都市金牛区,东侧临沙河·凤凰城二区,西侧临沙河·凤凰城一区,道路起点顺接现状双瑞一路,与现状双耀一路相交,终点顺接现状韦家碾二路,与现状韦家碾三路相交。拟建道路大致呈南北走向,全长230.02m(桩号K0+00~K2+30.02),规划红线宽度16m。二、设计依据和主要设计资料(一)设计依据1、本项目设计合同;2、业主提供的道路红线图;3、业主提供的本片区实测地形图;4、《韦家碾二路道路及市政管线工程项目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四川省川建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2022.3)5、《市政线性工程建设项目规划条件通知书》(成规设(2022)第0172号);6、《成都市金牛区住房建设和交通运输局关于韦家碾二路道路及市政管线工程初步设计评审的批复》(金住建交【20022】142号)7.《韦家碾二路道路及市政管线工程初步设计》(2022.10)(二)采用及参考规范《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GB55011-202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版)《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019-2021)《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2012版)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成都市人行道建设技术导则》(2012年版)《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三、主要设计技术标准:类别: 城市支路计算行车速度: 30km/h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标准轴载: BZZ-100交通饱和设计年限:15年路面设计基准期:10年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0年交通等级: 中等(I)净空: 机动车道≥5m,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2.5m视距:停车视距:30m会车视距:60m抗震设防烈度:7度四、对初设意见执行情况初设专家意见已于初设修编中进行修改完善,现就初设专家意见回复情况列举如下:1、应调查说明南北两端相接道路建设情况和技术标准,完善既有水泥混凝土便道不利用的原因。回复:按意见补充,详见设计说明第六节工程概况。2、补充《交叉口设置表》,明确起止点相交道路等级和交叉口交通组织形式,并完善起点路口灯控系统设计。回复:按意见补充,详见第七节平面设计,路口灯控详见交通工程施工图。3、车行道井盖采用铸铁可调式防沉降检查井盖,满足《球墨铸铁可调式防沉降检查井盖》DB510100/T203-2016要求;人行道井盖采用球墨铸铁方形井盖,满足《成都市城市道路人行道球墨铸铁方形井盖监督管理技术规定》(成井盖办[2017]14号)要求。回复:按意见执行。4、补充道路海绵设计和细化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计应满足《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019-2021)、《四川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办法》等相关规范和文件要求,并与建设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回复:按意见完善,详见设计说明第十二、十三节。5、进一步落实《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进一步提升我市建设工程装配式要求的通知》(成住建规[2021]5号)、《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房屋建造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设计和审查阶段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有关事宜的通知》(成住建发[2022]97号)及《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地下管线建设保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成办发[2022]39号)相关要求。回复:按意见执行。五、工程地质状况:5.1工程地质条件5.1.1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位于成都市金牛区韦家碾二路,北侧接韦家碾二路,南侧接双瑞一路,西侧为沙河·凤凰城一区,东侧为沙河·凤凰城二区,交通十分便利。项目具体位置见图3-1。场地地貌单元属于岷江水系Ⅱ级阶地。场地整体平缓。钻孔孔口标高为509.90~511.55m,最大高差约1.65m。图3-1拟建场地地理位置示意图5.1.2气象水文成都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11.6~983.9mm,丰水期为6~9月,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4%,枯水期为12~2月。多年年平均降水量916.7~1116.8mm,相对湿度多年年平均为82.1%。多年年平均气温为16.1℃,极端最高为39.3℃,极端最低-5.9℃。多年年平均风速为1.35m/s,最大风速为14.8m/s,极大风速为27.4m/s,最多风向为NNE。5.1.3地质构造及地震该区域构造属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坳陷中部东侧,处于北东走向的龙门山褶断带和龙泉山褶断带之间(见图3-2)。由于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两构造带相对上升,坳陷盆地内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冰水沉积层和冲洪积层,形成现今平原景观。在成都平原下伏基岩内存在北东走向的蒲江-新津断裂和新都-磨盘山断裂及其他次生断裂。但除蒲江-新津断裂在第四纪以来有间隙性活动外,其他隐伏断裂近期无明显活动表征。总体而言,不考虑隐伏断裂,该区域地质构造稳定,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已考虑龙门山地震带的影响,属相对稳定地块。图3-2成都平原位置及构造略图5.1.4岩土层工程地质特征本次勘察钻探揭露深度内,地层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的杂填土,其下由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的粉质粘土、细砂及卵石层组成。现将地层从上到下分别描述如下:(一)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1、杂填土①:褐灰色,灰白色,褐黄色等;松散~稍密;干燥~稍湿为主。以回填的卵石、碎石、砾石、路基土、粘性土及混凝土(沥青)路面为主,次为砂粒及粉粒,局部上部含少量植物根茎,建筑垃圾和混凝土块等硬质杂质含量大于25%。该层场区内普遍分布,钻孔揭露厚度1.8~2.2m。其中拟建道路里程0~0+120m为混凝土路面,混凝土路面厚约10cm,其下为回填路基土;拟建道路里程0+120~0+230.02m为沥青土路面,沥青路面厚约5cm,其下为回填路基土。(二)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2、粉质粘土②1:以褐灰、褐黄色为主,呈可塑状态,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含少量铁锰质氧化物,局部底部含砂粒较多。该层场区内普遍分布,层厚2.5m~3.3m。3、细砂②2:褐灰、褐黄、灰白色等,松散,湿~饱和;成份以长石、石英为主,含少量云母碎片及暗黑色矿物,局部底部混有砾石、卵石。该层场区内普遍分布,层厚5.4m~6.0m。4、卵石:褐黄色、灰白色、青灰色等,湿~饱和,卵石成分以岩浆岩为主,强风化~微风化状,磨圆度较好,分选性差,隙间主要由砂土及圆砾等充填,卵石直径一般2~15cm,个别大于20m,局部含有少量漂石。该层在场区普遍分布。根据《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及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将卵石层分为松散、稍密两个亚层:松散卵石③1:卵石粒径一般在2~10cm,个别大于12m,卵石含量约占总质量的50~55%,排列混乱,颗粒间大多相互不接触,隙间以砂及砾石充填,充填程度一般,N120动力触探试验指标值在1~4击/10cm之间,钻进较快。以层状分布为主,少量透镜体状分布。稍密卵石③2:卵石粒径一般在2~12cm,个别大于15m,卵石含量约占总质量的55~60%,颗粒部分接触,隙间以砂及砾石充填,充填程度较好,N120动力触探试验指标值在4~7击/10cm之间。以层状分布为主,少量透镜体状分布。该场地各土层的空间分布特征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5.1.5场地水文地质简况(1)地表水场地内及其周边未发现河流、沟渠及鱼塘等地表水分布。(2)地下水根据现场钻探及该区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场地地下水类型有第四系上层滞水、卵石层中孔隙潜水。上层滞水其主要分布于填土中,少量分布于粘性土中,无统一地下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水量不丰,多呈岛状分布,容易明排疏干,对工程影响不大。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卵石层中,是本场地的主要地下水类型,主要由周边水系及大气降水补给,水量丰富,对工程施工影响大。勘察期间为枯水期,在部分钻孔内测得场地地下水位埋深4.0~4.5m,标高506.77~507.55m。根据收集到的附近水文地质资料,场地内孔隙潜水水位随季节变化影响较大,年变化幅度在2.0m左右,预计场地内孔隙潜水年最高潜水位标高约为508.00m。根据成都地区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和我单位已有工程降水经验,建议该场地卵石层渗透系数K值取25m/d。场地环境类别为Ⅱ类,属强透水层。(3)水土腐蚀性经现场调查,拟建场地内无污染源分布,本次勘察在附件降水井中采取地下水试样2件作水质分析试验,采土试样2件作土的腐蚀性试验。试验结果详见附录《》,其分析评价详见表3-6。表3-6地下水、土对建筑材料腐蚀性评价表项目实测值评价标准腐蚀等级备注结论按环境类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SO42-(mg/L)33.6-43.2<300微环境类型为Ⅱ类微Mg2+(mg/L)7.3-11.3<2000微NH4+(mg/L)-<500微OH-(mg/L)0<43000微总矿化度(mg/L)146.3-149.8<20000微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SO42-(mg/kg)243.8-271.8<450微环境类型为Ⅱ类微Mg2+(mg/kg)12.35-16.6<3000微OH-(mg/kg)0<64500微按地层渗透性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PH值8.07-8.1>6.5微强透水层微HCO3-(mmol/L)1.22-1.35>1.0微侵蚀性CO2(mg/L)0<15微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PH值7.21-7.23>5.0微弱透水层微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腐蚀性水C1-(mg/L)7.7-8.4<100微干湿交替微土C1-(mg/kg)17.75-28.55<250微杂填土微由报告可知:场地地下水和土对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具微腐蚀性。5.2场地和地基地震效应5.2.1场地稳定性评价该区域构造属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坳陷中部东侧,处于北东走向的龙门山断裂带和龙泉山断裂带之间。由于受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的影响,两构造带相对上升,在坳陷盆地内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冰水堆积和冲洪积层,形成现今平原景观。在成都平原下伏基岩内存在北东走向的蒲江—新津断裂和新都—磨盘山断裂及其它次生断裂。场地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场地区域隐覆断裂的活动情况和龙门山、龙泉山褶断带的活动对成都市的影响。蒲江-新津断裂和新都-磨盘山断裂是影响成都盆地区域稳定性的主要断裂,但活动微弱。总体而言,成都平原属扬子地台区,该区域地质构造稳定,属相对稳定地块。5.2.2场地抗震设防烈度拟建场地位于成都市金牛区凤凰山街道,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的有关规定,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g为重力加速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0.45s。5.2.3场地类别划分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关于场地类别划分标准及现场钻探揭露、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通过收集各土层的剪切波速估计为:杂填土约130m/s,粉质粘土约230m/s,细砂约220m/s,松散卵石约300m/s,稍密卵石约350m/s,为软弱土~中硬土场地。估算场地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约235m/s,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20.0m,因此场地属Ⅱ类建筑场地。5.2.4场地土地震液化判别拟建场地的地貌单元属岷江水系Ⅱ级阶地,根据《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场地属Q3地层分布的细砂,可不考虑其液化性。5.2.5软土震陷评价本工程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场地内存在杂填土,属软土。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5.7.11条文说明,因本场地填土等效剪切波速均大于90m/s,可不考虑其震陷影响。5.2.6场地抗震地段划分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关于场地类别划分标准及现场钻探揭露、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场地无液化土分布,仅场地内局部地段杂填土较厚,杂填土最深处达2.2m,但杂填土属于原路基填土,可视为对建筑抗震一般地段。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第3.0.2条和第3.0.3条,拟建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标准设防类(丙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本工程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最终由设计确定。5.2.7特殊性岩土及不良地质(1)特殊性岩土根据勘察揭露地层,本场地除杂填土外无其它特殊性土,场地内填土厚度为1.8~2.2m,成分以回填的卵石、碎石、砾石、路基土、粘性土及混凝土(沥青)路面为主,次为砂粒及粉粒,局部上部含少量植物根茎,建筑垃圾和混凝土块等硬质杂质含量大于25%。施工时建议分层压实后作为路基持力层或挖除后重新换填。(2)不良地质现象及不利埋藏物拟建场地位于成都市金牛区凤凰山街道,据四川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场地地处地质灾害非易发区。经对场地及周边进行地质调查,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采空区、地面沉陷等地质灾害和不良地质作用。场地钻探深度范围内未发现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5.3岩土工程分析评价5.3.1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钻探成果,场地无断裂构造,稳定性良好,钻探深度范围内未发现埋藏的暗河、墓穴、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勘察区内及附近未发现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稳定性较好,适宜建筑。5.3.2地基土评价(1)杂填土①:为原回填路基土,分层压实后作为路基持力层。(2)粉质粘土②1:可塑状,层位相对稳定,工程性能一般,稳定性一般,可作为拟建道路路基及管线地基基础持力层。(3)细砂②2:松散,工程性能差,稳定性差,不能作为拟建道路路基、管线基础持力层,当作为拟建建筑下卧层时应进行必要的强度验算。(4)卵石:松散~稍密状,层位相对稳定,分布均匀性较好,工程性能较好,是拟建建筑良好的天然地基基础持力层和下卧层。5.3.3地基均匀性评价根据拟建道路情况,结合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剖面图,本工程的地基土均匀性呈现以下特点:场地内上部人工填土层厚薄不均,粉质粘土及细砂厚度变化较大,均匀性较差;各地基土层层面坡度以及工程性质的差异性造成卵石层以上的地基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匀性。土层下部卵石层在水平方向具一定的成层性及延展性,总体力学性质较好,对地基整体均匀性的不良影响小,卵石层均匀性较好。5.3.4道路工程地质评价(1)路基干湿类型根据《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第4.2.1条规定,路基土干湿类型判别见表3-7。表3-7路基土的干湿类型判定表土名稠度(Wc)土基干湿类型杂填土①0.60过湿粉质粘土②10.66过湿土的稠度按下式确定:Bm=(ωL-ωm)/(ωL-ωp)式中ωL—土的液限含水量(%)ωm—土的平均含水量(%)ωp—土的塑限含水量(%)(2)道路工程地质评价拟建道路场地为空地,施工前应对场地沿线的管线进行保护或改迁处理。场地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杂填土;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粉质粘土、细砂及卵石。拟建道路为已有道路,地形平缓,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无不良地质现象,稳定性好,原路基下土层为杂填土、可塑状粉质粘土,建议施工时清除混凝土路面及路面下的杂填土,对原路基土进行碾压夯实后以素土或砂卵石进行回填至设计标高,以回填夯实后的填土层作为路基持力层。路基换填(回填)应分层夯实,施工参数应经设计计算确定,施工结束后应按规定进行检测,检测方法及数量应符合规范规定。(3)管道工程地质分段评价拟建道路场地为空地,施工前应对场地沿线的管线进行保护或改迁处理。场地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杂填土;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粉质粘土、细砂及卵石。本工程污水管保持现状;雨水管局部明挖新建,拟建雨水管基底附近为可塑状粉质粘土,采用天然地基以粉质粘土作为拟建管道基础持力层。(4)区域渗水对路基影响评价及响应海绵城市相关要求区域渗水对路基的强度与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大气降水,这类水主要通过冲刷面层或渗入路基结构,从而对路基强度和稳定性造成危害;第二类是降落到路基边坡和路面上汇集到路基的水,这类水可能使路基土体遭受浸泡,增加土体含水量而降低路基强度;第三类是路基基地通过毛细现象上升至路床的地下水,这类水可以降低路床土体强度,软化路面下承基础,从而造成路基路面的损坏。因此在设计施工中建议充分吸取借鉴成功的经验,结合自然条件和成都市建设海绵城市的规划理念,因地制宜的优化设计,有效吸纳和利用降雨渗水,实现工程建设与环境协调共存的绿色发展道路。(5)基坑稳定性评价及支护建议拟建管道基坑开挖将形成最大高度达3.5m,管道施工时应采取简易支挡措施(如放坡),以保证管道施工安全。5.3.5与基础施工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1)路基基槽和管道基槽开挖而形成的的土质边坡,应视具体情况,采取简易的支挡措施。(2)路基施工时,应注意地下水、地表水、雨水对路基土的影响,路基开挖后应进行及时回填和封闭,以免降低路基土层的强度。(3)对基槽周边及部分外围设立沉降观测点,定时观测其沉降,掌握沉降量及变化趋势,并在管道完成使用后也进行沉降观测。沉降观测应专门记录报告,主要观测地基沉降量、沉降速率及基槽稳定情况。(4)本项目为市政工程,其勘探点间距较大,点与点之间地层钻孔并不能完全代表场地土层,因此施工开挖后应加强验槽工作。5.3.6地质条件和工程周边环境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经对场地及周边进行地质调查,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采空区、地面沉陷等地质灾害和不良地质作用。地貌单元属岷江水系Ⅱ级阶地,区域稳定性较好,无不良地质现象,场地内稳定性较好,适宜建设。(1)拟建场地现为空地,施工前应详细调查场地内及周边地下管网分布,并对现有的管网做有效的保护。(2)基槽开挖最深为3.5m,且道路两侧沙河·凤凰城小区正在修建,应进行相应支护设计,以保证边坡、基坑、施工及周边小区既有建筑物安全。(3)本工程位于闹市区,社会环境复杂,施工前应做好围挡和防噪音措施,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避免对行人及过往车辆造成不良影响。5.4结论及建议(1)场地地貌单一,地形比较平坦,钻探深度范围内未发现埋藏的暗河、泥石流、墓穴、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无其它特殊不良地质作用,建筑环境良好,场地及地基整体稳定,适宜建筑。(2)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g为重力加速度),抗震分组为第三组,设计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场地类别为Ⅱ类。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及《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附录P.0.1,本场地处于岷江水系Ⅱ级阶地,场地无液化土分布,仅场地内局部地段杂填土较厚,杂填土最深处达2.2m,但杂填土属于原路基填土,可视为对建筑抗震一般地段。(3)场地土和地下水及河水对混凝土结构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具微腐蚀性。(4)本次勘察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中的孔隙潜水,在部分钻孔内测得场地地下水位埋深4.0~4.5m,标高506.77~507.55m。年变化幅度在2.0m左右。(5)场地各岩土层的工程特性指标建议值详见表5。(6)挖方地段:建议以压实后的素土、可塑状粉质粘土作为路基及管线基础持力层;填方地段:以回填压实后的素土作为路基及管线基础持力层,其地基基础型式建议详见4.4节论述。(7)基槽开挖后应请勘察单位验槽,以对比、校核岩土层物理力学参数,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地质问题。经检验合格后的基槽,应及时浇筑封闭。基础施工过程中,应作好隐蔽工程记录,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各方主体到现场会商解决。(8)建议地基基础施工前,应进一步调查场地内及周边管网分布,对存在的管网采取迁改或保护措施。(9)施工时建议尽量避开雨季。(10)路基开挖后不宜长期暴晒,并应避免对土体的人为扰动,以免降低其地基强度。施工结束后应按规定进行检测,检测方法及数量应符合规范要求。(11)路基应采取严格压实措施外,建议进行沉降观测。(12)本报告可作为施工图设计之依据,地基基础施工中出现异常时,可通过施工验槽或施工勘察解决。表3-8岩土的工程特性指标建议值土名重度γ(kN/m3)承载力特征值fak(kPa)压缩模量Es(MPa)变形模量E0(MPa)粘聚力标准值Ck(kPa)内摩擦角标准值φk(度)土体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frbk(kPa)岩土与挡墙底面摩擦系数μ放坡坡率杂填土①18.5///5815/1:1.75粉质粘土②119.51405.0/2814450.201:1.50细砂②218.5805.04.0022500.301:1.50松散卵石③120.520016140281000.401:1.25稍密卵石③221.032028250321200.421:1.25六、工程概况拟建韦家碾二路道路及市政管线工程项目位于成都市金牛区,东侧临沙河·凤凰城二区,西侧临沙河·凤凰城一区,道路起点顺接现状双瑞一路,与现状双耀一路相交,终点顺接现状韦家碾二路,与现状韦家碾三路相交。拟建道路大致呈南北走向,全长230.02m(桩号K0+00~K2+30.02),规划红线宽度16m。本项目道路南段(桩号0+00~1+20处)现状为水泥路面,宽度约11m。由于管线新建需破除部分现状路面,且考虑到本次设计路面结构为沥青路面,为保持道路整体建设的一致性,建议破除全部的现状水泥路面,按新建路面结构考虑。本道路设计采用的坐标系为成都平面坐标系。高程基准为1985国际高程基准。七、平面设计1.平面设计原则(1)道路平面位置应按城市规划路网布设。(2)道路平面线性与地形、地质、水文等结合,并符合各级道路的技术标准。(3)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尽量采用大的曲线半径,尽量不设置超高、加宽。(4)根据道路等级和需求合理设置交叉口、沿线建筑物出入口、停车场出入口,公共交通停靠站位置等。(5)与道路定位、功能相符合。2.平面设计方案韦家碾二路:设计起点0+00,设计终点2+30.02,沿线涉及2处交叉口,分别顺接已建韦家碾二路和双瑞一路。道路中线全线均为直线。根据初设专家意见,在道路北端预留1处过街预埋管涵。为方便残疾人通行,在人行道及渠化路口上设置盲道和无障碍通道。本道路坐标系采用成都平面坐标系统。3.交叉口一览表编号相交道路桩号名称宽度(m)相交方式交通组织10+00双耀一路20十字口平交灯控22+30.02韦家碾三路25十字口平交灯控八、纵断面设计1.纵断面设计原则(1)根据道路功能定位,满足道路特有的交通性、景观性等要求;(2)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3)满足桥涵洞高、道路沿线防洪等要求;(4)设计时应对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气候、地下管线、排水要求综合考虑;(5)线性组合应满足行车安全、舒适,以及与沿线环境、景观协调的要求,并保持平面、纵断面线性均衡,保证路面排水通畅;2.纵断面设计方案道路纵断面设计主要有以下控制因素:片区道路竖向控制高程;已建/已设计道路交叉口高程;排水管线高程、土方等因素。本次道路纵断面设计标高为道路中线位置路面高程。道路纵坡坡度、坡长均满足规范及规划要求,起终点均顺接现状或已设计待建交叉口,具体情况如下:纵断面技术指标道路名称最小坡度(%)最大坡度(%)最小坡长(m)最大坡长(m)韦家碾二路0.5960.596230.02230.02具体线形详见纵断面设计图。本道路设计高程系采用85国家高程基准。九、横断面设计韦家碾二路道路红线宽16m,横断面为一块板,道路横断面布置情况如下:16m=3.5m人行道+9.0m车行道+3.5m人行道。其中,道路路面设计标高位置为道路中心线处路面标高;主车道为向外单向坡,横坡度为1.5%;人行道为向内单向坡,横坡度均为2.0%。人行道路缘石外露高度18cm。十、路基设计1路基设计标高路基设计标高为道路中线位置路基设计高程,即路面结构层底基层下底面高程。2路基压实度标准中交通要求路基顶面回弹模量≥30Mpa。路基回填时必须采用分层回填分层压实(每层不超过30cm),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超厚压实法压实。路基压实度应符合《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及《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相应标准,采用重型压实标准,压实度要求详见下表:路基填压实度表填挖类别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填方路基上路床0~30≥95下路床30~80≥95上路堤80~150≥94下路堤150以下≥92零填及路堑路床上路床0~30≥95下路床30~80≥95人行道采用重型击实标准,路床压实度≥90%。3路基土石方及填料要求各种处理所用换填材料一般可根据现场材料来源情况优先采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合理优质的填料回填。若采用细粒土,细粒土回填时的含水量应接近最佳含水量,当含水量过高时,应采取晾晒或掺入石灰、水泥、粉煤灰等材料进行处治,并根据设计要求碾压密实。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堤填料。有采用不同填料填筑路基时,应分层填筑,不得混填,强度低的土。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最小强度(CBR)(%)最大粒径(cm)上路床0~30610下路床30~80410上路堤80~150315下路堤150以下215零填及路堑路床0~3061030~804104路基边坡本工程道路沿线用地已开发,可结合建筑退距进行放坡。沿线地形起伏较小,对填方部分采用1:1.5边坡,挖方部分采用1:1.5放坡处理以稳定边坡;道路边坡采用对自然放坡形成的坡面进行生态形式的处理。5路基、路面排水本项目所在区域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热同季,降水较丰沛。水是危害路基稳定,造成公路病害的重要因素,为防止路基水毁及边坡冲蚀,边沟、排水沟、截水沟应保证连贯畅通,自成体系,保证路基路面水及时排出。(1)路基排水由于本道路两侧土地已开发,且道路填挖方较小,边坡水采用散排方式。(2)路面排水道面排水通过路面横坡及道路纵坡汇流后进入排水专业设置的雨水进水井收集后排入道路下的雨水管道系通。并且在凹形竖曲线、交叉口等特殊位置增设雨水进水井以加强路面水的排出。路面水通过设置在路面最低点处及路面边缘的雨水进水井汇集后排入道路下设置的雨水管道中排出。纵坡小于0.3%的路段采用加密雨水篦子或双篦以加强路面排水。6路基处理根据地勘,场地除杂填土外无其它特殊性土,场地内填土厚度为1.8~2.2m,成分以回填的卵石、碎石、砾石、路基土、粘性土及混凝土(沥青)路面为主,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采空区、地面沉陷等地质灾害和不良地质作用。场地钻探深度范围内未发现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依据地质勘查报告的结论和建议的路基处理意见,并结合相关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对本工程道路路基处理如下:本段道路设计纵断线与现状地面线基本平齐,基本无填方路段。道路全线路基设计标高以下清除杂填土等不良土质,其厚度按本段道路对应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确定,并至少保证路床顶60cm范围内(车行道)为天然砂砾石,对于不良土厚度超过路床顶下60cm的,全部清除不良土,采用素土分层回填。不良土处理具体情况见下表。桩号不良土类型长度m平均宽度m平均深度m处理量m3回填材料0+08~2+18杂填土210161.96384素土十一、路面结构设计1车行道路面结构道路面层采用沥青砼,道路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采用级配碎石。具体结构层如下:5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SBS)+7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0.6cm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ES-2+20cm5%水泥稳定碎石+20cm4%水泥稳定碎石+20cm级配碎石。车行道路面结构表车行道结构层名称改性沥青碎石混合料路面上面层5cmAC-13C(SBS)下面层7cmAC-20C下封层6mm改性乳化沥青(ES-2型)稀浆封层上基层20cm5%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20cm4%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20cm级配碎石总厚度72.6cm车行道设计弯沉为26(1/100mm),土基回弹模量≥30MPa,上面层细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劈裂强度1.4MPa,抗压模量≥1400MPa,中面层中粒式AC-20C沥青混凝土劈裂强度1.0MPa,抗压模量≥1200MPa。多层弹性体理论编制的专用程序进行结构厚度计算,下表为通过计算后采用的结果(弯沉值采用标准车双轮组单轴100KN,轮胎压强为0.7MPa,单轮轮迹当量圆半径为10.65cm测试)。新建路面各结构层弯沉值(BZZ-100标准)要求如下:道路结构层AC-13AC-20水泥稳定碎石水泥稳定碎石级配碎石垫层土基厚度(cm)57202020-弯沉值≤(1/100mm)24.627.83370.62402602人行道路面结构详见景观设计。3路缘石材料选用路缘石采用C40预制水泥混凝土块材。(二)材料要求:1、沥青混凝土(1)基质沥青:采用A级道路石油沥青,沥青标号采用70号。技术要求如下。指标单位沥青指标试验法针入度(25℃,5s,100g0.1mm60~80T0604针入度指数PI-1.5~1.0T0604软化点(R&B)不小于℃46T060660℃Pa·s180T062010℃cm15T060515℃cm100T0605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2.2T0615闪点不小于℃260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5T0607质量变化不大于%±0.8T0610或T0609残留针入度比不小于%61T0604残留延度(10℃cm6T0605(2)SBS改性沥青技术要求(I-D):指标单位沥青指标试验法针入度(25℃,5s,100g0.1mm40~60T0604延度5℃5cm/minCm20T0605软化点(R&B)不小于℃60T0606135℃Pa·s3T0625T0619闪点不小于℃230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T0607弹性恢复25℃%75T0662贮存稳定性离析,48h软化点差,不大于℃2.5T0661质量变化不大于%±1.0T0610或T0609残留针入度比25℃%65T0604残留延度(5℃cm15T0605(3)粗集料:采用的卵石须大型反击式碎石机轧制。为减少粉尘的排出量,建议在轧制石屑及碎石时,应调整碎石机,尽可能减少粉尘的产量。轧好的碎石应分开堆放,并做好防尘处理,保持碎石清洁。表面层粗集料采用玄武岩。具体质量技术要求见下表: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表面层中下面层石料压碎值%≤26≤28洛杉矶磨耗损失%≤28≤30表观相对密度≥2.6≥2.5吸水率%≤2.0≤3.0坚固性%≤12≤12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15≤18其中粒径大于9.5㎜%≤12≤15其中粒径小于9.5㎜%≤18≤20水洗法<0.075㎜颗粒含量%≤1≤1软石含量%≤3≤5磨光值PSV-≥40-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级≥5≥41个破碎面颗粒含量%≥100≥902个或2个以上破碎面颗粒含量%≥90≥80(4)细集料:细集料可采用天然砂、机制砂、石屑。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如下。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5坚固性(>0.3㎜部分),不小于%12含泥量(<0.075㎜的含量),不大于%3砂当量,不小于%60亚甲蓝值,不大于g/㎏25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S30(细集料的洁净程度,天然砂以小于0.075㎜的含量的百分数表示,石屑和机制砂以砂当量(适用于0~4.75㎜)或亚甲蓝值(适用于0~2.36㎜和0~0.15㎜)(5)矿粉填料:矿粉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后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的从矿粉仓流出。矿粉填料质量技术要求详见下表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表观密度,不小于t/m32.50含水量,不大于%1粒度范围<0.6㎜<0.15㎜<0.075㎜%10090~10075~100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1塑性指数<4(6)混合料的级配及性能指标要求(AC-13C关键性筛孔为2.36mm,关键性筛孔通过率应小于40%;AC-20C关键性筛孔为4.75mm,关键性筛孔通过率应小于45%)面层各层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类型通过下列筛孔(㎜)的质量百分率(%)31.526.519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AC-13C10090~10068~8538~6824~5015~3810~287~205~154~8AC-20C10090~10078~9262~8250~7226~5616~4412~338~245~174~133~7面层材料混合料性能要求:试验项目改性AC-13C普通AC-20C击实次数(次)双面各击75稳定度(KN)≥9≥8流值(0.1mm)20~40空隙率(%)90mm以内空隙率(%)90mm以下4~63~6沥青饱和度(%)65~75矿料VMA间隙率(%)11~16残留稳定度(48h)(%)≥85≥80冻融劈裂强度比(%)≥80≥75动稳定度(次/mm)≥3000≥1200马歇尔试验密实度(%)9797极限破坏应变(με)≥2500≥2000横向力系数SFC60≥50-构造深度TD(mm)≥0.5-注:“*”试验温度必须保持低于138℃(7)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与集料间粘结力,提高抗水损害能力,要求掺加抗剥落剂,抗剥落剂应采用:性能优良、稳定、持久、且施工易于操作,加入后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不低于4级。沥青抗剥落剂,建议其掺量为沥青重量的0.4%。沥青中加入抗剥落剂后,应进行一定程度老化(薄膜烘箱中加热96小时,有条件可在压力老化仪PAV中进行)然后进行粘附性试验,经过初期老化后的混合料须进行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8)平整度、抗裂性能等要求平整度要求:沥青面层应具有平整、密实、抗滑、耐久的品质,路用性能应符合JTGD50-2017表7.1.1。抗裂性能要求:面层宜在-10℃的低温条件下进行弯曲试验,检验其低温抗裂性能,技术指标按JTGD50-2006表7.1.8执行。(9)抗滑技术指标横向力系数SFC60≥54,构造深度TD(mm)≥0.55。2.基层基层为水泥稳定碎石和级配碎石。粗集料:碎石压碎值不大于30%,粒料中两个以上的破碎面的比例分别不小于70%和50%。细集料:有机质含量不超过2%。水泥稳定碎石:其水泥配合比根据成都市当地材料及试验确定,建议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采用5%42.5号水泥,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采用4%42.5号水泥。级配碎石:CBR不应小于80%,石料压碎值应不大于30%。水泥稳定碎石的级配范围:级配碎石级配范围:基层材料压实度(按照重型击实标准)及其7d(25℃条件下湿养6d、浸水1d类型压实度(%)抗压强度(MPa)抗压回弹模量(Mpa)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983~3.5≥1400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97≥2≥1300级配砾石≥96-≥2003.压实度要求沥青混合料:3%~6%(马歇尔试验空隙率)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98%,下基层≥97%(重型击实标准)级配碎石:≥96%(重型击实标准),CBR不应小于80%十二、无障碍设施设计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的无障碍设计是针对残疾人、老年人等的生理和心理的特殊需要,对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的有关部位提出的便于这类弱势群体行动和使用的一种系统设计。随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残疾人康复事业得到不断发展,传统的将残疾人与社会隔离的观念正得到纠正。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的无障碍设计,正是使残疾人尽可能建立正常生活、参与社会活动、获得与正常人相等权利的重要途径。人行道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人行道与车行道如有高差,就会给乘轮椅者的通行带来困难,因此,各种路口的人行道应设可供轮椅通行的缘石坡道。无障碍设施设计主要考虑缘石坡道的设计和人行道盲道的设计。在平面交叉口人行横道两端,缘石坡道采用三面坡型,其宽度可人行横道宽度等宽,位置相互对正。在小型路口或沿线单位出入口应采用单面坡型缘石坡道。缘石坡道坡度为1/10—1/12,正面坡的宽度不得小于1.20m,坡面要做到平整而不光滑,缘石坡道的坡口与车行道之间应无高差,以方便轮椅能行。人行道上的盲道可与缘石坡道衔接,但彼此应相距20-30cm。人行道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在行走中最方便和最安全的地带。在城市主要通道的人行道上需设置盲道,协助视觉残疾者通过盲杖和脚底的触觉,方便安全地直线向前行走。十三、海绵城市专章1、总体要求由于成都市中心城区尚无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上位规划及具体指标规定,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住房城乡建设部2014.10),成都市位于Ⅱ区(如图1所示),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达到80%~85%;根据遂宁等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经验,市政道路部分一般取径流总量控制率的低限。图1全国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布图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的要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推进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改变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增强道路绿化带对雨水的消纳功能,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扩大使用透水铺装,推行道路与广场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减轻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根据成重办发【2016】3号文件要求,推进道路建设的转型升级,引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2、设计原则1、考虑到成都市影响海绵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高温、降雨量大、部分区域土壤渗透条件差等,设计时不强调下渗回补地下水,强调以滞、净、蓄、用、排为主。2、道路人行道宜采用透水铺装,景观绿道可采用透水沥青路面、3、道路横断面设计应优化道路横坡坡向,路面与道路绿化带及周边绿地的竖向关系等,便于径流雨水汇入低影响开发设施。4、规划作为超标雨水径流行泄通道的城市道路,其断面及竖向设计应满足相应的设计要求,并与区域整体内涝防治系统相衔接。5、人行道排水宜采用生态排水的方式。6、低影响开发设施应采用必要的放渗措施,防止下渗雨水对道路路面及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造成破坏。3、海绵城市设计受现场条件限制,本次设计道路无条件新建海绵设施,本次海绵城市设计难以通过市政道路工程体现,建议通过周边地块统一考虑。十四、降噪路面设计道路交通噪声通常由车辆自身噪声和车辆运行噪声组成,其中车辆自身噪声包括发动机噪声、进排气噪声、发动机冷却风扇噪声和传动噪声。车辆运行噪声包括轮胎噪声及鸣笛噪声,以上占主要支配地位的噪声为发动机噪声、轮胎噪声、排气噪声和鸣笛噪声,其中轮胎噪音与车辆速度、轮胎纹理、路面类型有关,参考相关研究结论,车辆速度高于40Km/h时,随车速增加,轮胎噪音呈增大趋势。合理的路面设计对降低轮胎噪音有一定作用,路面设计对车辆自身噪声以及运行噪声中的鸣笛噪声影响较小。道路交通噪声的源头具有流动性,并与道路车流量、车辆类型、行驶车速、道路状况(道路坡度、路面粗糙度、桥梁伸缩缝、隧道截水沟、市政管线井盖)等密切相关。针对声源及传播途径的降噪措施:合理设计、改造和使用车辆,运用交通管制措施,设置声屏障、种植绿化林带,增大建筑退距。针对路面降噪设计,选用具备降噪功能的路面类型能有效降低轮胎噪音。常用的路面类型中,沥青路面相比于水泥路面、砌块路面,具有良好的降低轮胎噪音功能,路面设计中应优先选择沥青路面,且有较大的孔隙率、构造深度、高弹性沥青材料的沥青路面,能够更为有效的降低轮胎噪声。在设计中,可综合考虑车速、边界条件、经济性、耐久性等因素,合理选用路面材料。降噪主要措施:(1)本道路设计时速为30Km/h,车辆噪音主要来自发动机声音,综合经济性、耐久性及交通等级,道路材料采用SBS改性沥青AC-13C沥青路面材料,具备一定的降噪功能。(2)排水工程中采用井盖尽量避让车轮轨迹线、采用防噪音井盖等措施降低噪音。十五、施工要求及质量控制:(1)应进行场地硬化,材料分级堆放,对进场材料抽检其均匀性及质量指标是否符合要求。(2)均要求采用拌和机拌和,自动打印每盘的拌和记录,每天1次取样进行马歇尔试验,抽提试验及浸水马歇尔试验,每天检测的矿料级配与生产设计标准的级配的差应控制在:0.075mm±2%,≤2.36mm±5%,≥4.75mm±6%,如有偏差应及时调整级配。(3)摊铺:局部坑凼处治,可采用人工摊铺,段落较长时内、外车道挖补应采用摊铺机摊铺。(4)温度矿渣:对于普通沥青混凝土宜控制的温度范围:矿料温度160~180℃,沥青温度:150~170℃,混合料出厂温度:150~160℃,初碾温度:140~150℃,终压温度:钢轮压路机不低于70℃,轮胎压路机不低于80℃。局部坑凼处治时必须使用保温车,保证能按要求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