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_第1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_第2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_第3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_第4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1、古诗三首

《绝句》教学反思

《绝句》是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描绘了春日的草堂周围生机盎然的春色,前

两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此时诗人的情绪是悠然的,而随着视线的转移、景物

的转换,江船的出现,心情有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是三

年级的孩子无法感受的,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鉴于此,我把本课重点放在欣赏春

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诗人的喜悦。

为了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中,我在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读懂古诗的基

础上,尝试把古诗与散文相结合,让经典润泽学生的生命,拓展古诗学习的空间,

拓宽美的视野,培养审美情趣,积淀文化底蕴。

首先,整堂课都努力创设春日的美好氛围,在课件的制作中,我始终以明丽

的色彩为背景,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突,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变静为动,变

无声为有声,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春的怀抱,感受春天的美好,进而体会诗人愉

悦的心情。

其次,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边读边想象,在想象中体会春天的美好,体

会诗人的快乐。

想象力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思维能力,语文教学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小学

阶段是进行想象力训练的良好时机。这堂课,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将古诗的内

容再现出来,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的脑海中,那么如何去展现呢,诵读是最好的

方式,教学生朗读时延长某些字的读音,就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想象余地。在不断

地朗读中,孩子们还可以进行创造想象,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飞向智

慧的乐园。

最后,从文学的角度,强化春天美

这堂课的设计尝试把散文与古诗结合,寻找散文与古诗的结合点。

我拓展了朱自清的《春》和郭沫若的《白鹭》。这两段文字与《绝句》一样

经典。《春》的片段勾起了学生回忆一一大自然多么美好,沟通了课内与课外的

联系。在由衷的赞美声中,学生进入到《绝句》的教学。郭沫若的《白鹭》对化

解“上”字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学生的反映来看,他们感受到了白鹭蕴

含的动态美、静态美。虽然这两段文字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有难度,但是

两位大文豪的文笔清新隽永,带给人美的遐想,相信在佳句美文的滋养下,孩子

们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美的熏陶,也希望能激起学生课后阅读的兴趣。这两次的拓

展是第一层次的,其目的是让学生欣赏美、感知美,培养审美情趣。

而关于春天成语的拓展和“迟日江山丽”的拓展是扎扎实实的,要为学生的

学习服务的,这两处拓展告诉学生:语文学习需要不断积累,需要掌握一定的学

习方法,需要将课内和课外链接起来,扩大学习的空间。

从课后学生的反映来看,孩子感受到文字所表达的春天的美好,体会到了作

者的情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韵味,这是本堂课成功之处。但是,本课也出现了

一些不足,如: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很多问题都是点到为止,没能深入;缺少大

型活动的经验,准备不够充分,忘记发画纸,造成环节缺失;而最大的问题在于

与学生的相处不够和谐。正如钱澜校长在评课中指出“学生与老师心灵的距离较

远”。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反思

讲完《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时,我有以下两点反思。

首先是正讲课时,有个学生提问:“老师,为什么不说春江水暖鱼先知?怎

么说鸭先知呢?"我当时一怔,有点措手不及,不过表扬了她之后,解释道:鱼

在深水中,水里的温度变化不大,鱼不太敏感,所以,还是鸭先知。如果在表扬

这位提问的同学时,也提出:对啊,同学们想想春江水暖,到底是鱼先知还是鸭

先知呢?诗人苏东坡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样一来就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从一时

一地一节课引入了广阔的生活时空及网络天地,从而实现综合性学习。学生探索

的意识与质疑精神也会倍加鼓励,且在年长日久间获得超升。可见只有开阔视野,

才会让师生都生成新的发现,生成新的行动。

其次,《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意境幽远,它深深地烙刻在我的记忆里,久

久不能忘怀。全诗用白描手法简洁的写出了最富有特征的景物,使人如沐浴春风,

如临其境。因此我从感性知识入手,通过读,以读解义、以读悟情。结合注释理

解了“三两枝"、"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的意思。从学生的已

有知识入手,巧妙点拨,横向迁移,最终化解难点。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

体会了诗的情感,进入了诗的意境。在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出现了意想不

到的效果。

由此,我想到每堂课只要精心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就能调动他们

的积极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衢道中》教学反思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

的客观规律,适应主体的学习能力,而使用富有审美价值的认识技艺所进行的创

造性教学活动。在《三衢道中》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想象“山中景

象”,做一回曾几吟诵这首诗,以其他景物为内容创造性的改写最后两句诗,丰

富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的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想象“山中景象”为学生进

行创造性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一串串生动美妙的词汇,那一个个有趣却不

无依据的猜想,把学生带入了诗中情境,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诗中的情感。领略到

诗文中“空白”的艺术魅力,深层次地诱发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创造性的改写最

两句诗,既是进行仿写古诗文训练,也是对学生前面想象的概括、升华。有的学

生一人改写出几句,发散思维也得到了培养。让学生表演《三衢道中》的故事情

节,使学生对全诗又一次加深理解。

学生们用他们的动作、神态、表情演绎了一段鲜活的故事,也是在表明自己

对这首诗的诠释,一举一动皆是创造,一颦一笑皆蕴感情,跨越了遥远的时空界

限,真正做到了读者与诗人的心灵沟通。学生学得开心、轻松,不知不觉中创造

性象限得到了发展。之前我还在担心上这样的拓展部分,反被冷冷清清的课堂给

弄得无计可施。然而今天这节课却让我颇有感触。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表达

得很好。多么精彩的话语呀。这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为什么这一课能让孩子

们的思维如此活跃呢?在古诗教学中设计拓展环节,孩子们会感到“易”“趣”

“活”,课堂上不再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

问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

课堂上学生们兴趣盎然,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能想的想,能画的画,能说

的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这一活动,每位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都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绘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同时让学生把富有诗意的语言摘抄在采蜜本上,目的就是让孩子有意识的积累,

而积累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会运用,会自如的用在平时的语言交流中,运用到

平时的写作中。语文课堂应做到“美如诗”,教师应善于开启学生主体感受文本

之情怀,能够美如诗,关键在“缘于情”,在善于激发“情意”的那种功力。课

堂是因学生生成而精彩的,这也是我们教育者一直追寻的境界。

2、《燕子》教学反思

《燕子》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在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本

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可爱的外形,飞行的轻快,休息时的优雅,

都一一跃然纸上。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该年级的教学要求,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位

于以下几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3自然段。

2.理解课文,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

气勃勃的景象。

3.正确读写“燕子、赶集”等词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3自然段。

教学难点是: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

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以读为主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我

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

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的

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

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想象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

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

“入境悟情”是我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

二.情境的创设在语文教学,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学生对课文叙述的一切,只有在情境中调动起学生的各路感官,让他们在情

境中积极地观察、感受、操作,才能实现对语文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本课教学中

我在情境的创设上是花费了一番心思的:

1.以生活体验情境。这课要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春天的特点。我播放了燕子

飞行和休息时的情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燕子飞行的轻快和休息时的悠闲。

可见,学生获得的体验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课文。

2.画面再现情境。根据教材和学科的特点,这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

学,精美的画面和恰当的音乐,加深了对课文描写的意境的直观感受,比如,青

草、柳叶、鲜花、小溪流水、青山绿水、燕子、蝴蝶等,让学生体会到春天的特

征和美丽。由此看来,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得这些生活经历有限、生

活感受粗浅的低年级学生,不仅眼里有语言文字,还有相对应的形象画面,“符

号”对应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三.遗憾之处:

1.学习第三自然段中的比喻句,教学中,我觉得学生能够很容易领会,没有

带领学生加以引导或想象,部分学生对对“正待谱写一曲春天的赞歌”根本不理

解,因此对教学效果略有影响。

2.教学调控不够灵活有效,教学机智有待提高。今后在这方面要加强学习。

3、《荷花》教学反思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

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作者叶圣陶因

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

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它的语言文字美,描写的景物美,产生的意境也美。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

目标定位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感情朗读以及对语言文字的体悟,激发学

生喜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完成写一种植物的教学任务。

1、随文识字。为了让学生能正确读好句子,先学习生字以扫除在朗读时可

能遇到的障碍。这样的生字教学设计既能提高识字效率,又能避免由于识字教学

的介入而中断的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2、朗读体会。本文语言优美,在阅读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以读为本,在熟读

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积累文本语言。如:教学第二小节时,抓住这节中的

一些精言妙语一描写荷叶多、荷花各种形态的句子,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进行诵读,

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荷花的各种美姿,感受荷花的美,体会作者的情,在学生有所

感悟的基础上读好这部分课文,熟读成诵,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在赏读中培养

审美语感。同时迁移到写一种植物的方法上来。

3、借助媒体。为了更好的使学生与文本、作者交流,感受荷花的婀娜多姿,

体会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教学时我借助媒体,创设了一个学生与作者一起“看

荷花、赏荷花、想荷花”的情景,让学生和作者站在同一角度上,从而更好的达

到情感上的共鸣。例如:课文第二段中三种荷花的样子。

4、教学不足。学生发挥想象的余地不多,可能受到媒体和同学回答的影响,

在作业时有点千篇一律。

4、《昆虫备忘录》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性,使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

话的过程中进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较好地处理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注重了语言的积累、

感悟和运用,注重了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基础。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

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

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

重要。

培养学生基本的读书技能。学生要会默读,要能做到默读中注意力集中,不

动指、不动唇、不回视,抓住主要内容等;学生要学会在读中思考、质疑、解疑,

学会在读中圈点、批画;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即

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

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鼓励他们多读多看,养成多读书、多思考、

多实践、多总结的良好习惯。

5、第一单元口语交际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双向

互动性是口语交际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次口语交际课以“春游去哪儿玩”这个学

生极感兴趣、又贴近学生生活的“热点”话题为素材,整堂课自然流畅,学生情

绪高涨,精彩纷呈。在教学设计时,力求充分体现“互动”这一特点,在真实

有效的互动中激活思维,让学生获得平等交际的权利,培养合作精神;在师生互

动中转换角色,建立平等交流的交际平台。

本节课在教学时,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和研究点,我注意调动学生的学

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的方法。

1.创设有效互动氛围。

课堂上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自由、信任的交际氛围;尊重

学生的表达方式,多表扬,少批评,及时发现学生说的过程中的每一个闪光点,

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些,都使得学生愿意尽情地展示自我,兴趣

盎然地参与交流。

2.创设有效互动情境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有人说:“环境塑造

人。”这些话很有道理,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在口语交

际教学中把学生带到具体生动的情境中,由此情此境激发学生产生口语交际的欲

望。所以,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学生情绪

因此高涨起来,参与互动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动力增强,达到了口语交

际训练的要求。

3.丰富有效互动的方式

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必须创造条件使学生由单向个体转化为不同的

双向组合,并在双向的有效互动中进行动态的口语交际训练。本次口语交际教学

的互动方式很多: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群体互动。这个环节课堂上安排大量时

间,给全班学生都能参与的形式,以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其间,

在有效动态的口语交际实践中反复经历、体味,从而增强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第一单元习作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作文训练是写一种喜欢的植物,即指导孩子们写身边熟悉且喜欢的

花草树木。大自然中、校园里、孩子家里到处都是植物。对于这些花花草草,我

想他们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可如何把这种熟悉转化成文字,并按一定的顺序描

写出植物的特点来,对于初学作文不久,所掌握的写作方法及语言的积累还非常

少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难度了。

1.认真观察,抓住特点,做好准备。

为了指导学生如何认真仔细地观察喜欢的一种植物,在写作前,指导学生抓

住特点来观察,如植物开花时的姿态、颜色、花期;植物叶子在不同时间、不同

季节的变化,抓住与其它植物的不同,找出它的特点为观察的重点。让学生课外

自己观察喜欢的一种植物,为写作指导奠定基础。

2.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写作。

做好了相关准备后,便是指导学生如何把观察所得通过文字有序地描写出

来。于是,我引导学生可以先从整体入手,看它像什么,然后再一部分一部分地

写。也可以按照它生长的时间顺序写,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最后长什么;也可

以按根、茎、叶、花、果实的顺序写……总之,要按一定的顺序写,这样作文才

层次清楚,有条不紊。同时提醒学生作文注意点是要抓住植物的根、茎(或干)、

叶、花(或果实)的特点来写,注意语句通顺,内容要具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表达出自己喜爱的感情。

作文只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才真切感人。因此,在写作文之前,我先引导

学生阅读例文,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语文园地一

[教学反思]

今天顺利完成了语文园地一的教学,针对教学情况进行简单的反思。

教学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思维空间,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

机会,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学会自主学

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从

而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挥。

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我们在课堂上就要做到敢于“放”,把教学的时间与

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去获得知

识,同时又获得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使我体会到,只有教师敢于放开“呵

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

5、《守株待兔》教学反思

《守株待兔》是一则寓言故事的文言文。课文通过种田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

拾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从此,他就放弃农活,整天守着树桩等待撞死的

兔子,结果什么也得不到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不劳动是

不会有收获的,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这一道理。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参考了许多的教学参考,力求把文言文上好,

但是,由于“当局者迷”吧,想要太多的东西,课堂中难以取舍,导致很多的遗

憾。

1、归类识字这一教学方法的合情合理使用

在参考教学参考时,我看到了归类识字的教学,引导学生利用归类识字这一

方法识字,但是显然在试教过程中,就体会到归类教学在这里没有显示出它该有

的作用,反而使教学过程累赘。在课后,反思整堂课的识字安排,也觉得有冗长

的味道。

2、寓意的体会如何才能水到渠成

《守株待兔》的寓意是本课必须突破的难点也是重点,读寓言明白寓意也是

寓言教学的文本特色。而本寓言的寓意“不能不劳而获”对学生来说是理解的难

点,所以我将难点分化,放在两个环节的教学中逐步突破,但是在执教中,发现

难点突破地并不理想,我想可能在课堂情境氛围营造的不够好,让学生在情境外

徘徊,所以学生对寓意的理解并不是那么顺利。

3、朗读指导的规范性和实效性

因为这是篇文言文,文言文对于小学生来做是一个难点,所以只能让学生多

读,再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但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在朗读指导环节发生程序

的混乱,也可以说,我的关于课堂把握的基本功是不足的,没有踏实掌握和运用

朗读指导的科学程序。

4、教师的情绪与学生的情绪关联

课堂的前二十分钟,我个人的情绪不太投入,而明显的学生的情绪也在状况

之外。这让我想到,我的情绪收放能力应当有所提高,尽快让自己走入文本情境,

由此才能带动学生的情绪,一起体验课文。

6、《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陶罐和铁罐》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

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

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

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我抓住了以

下两点进行教学。

一、抓对话、重朗读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学生比较喜欢这一点文章。教学时,放手让

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再作适当的指导。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

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

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

慢无理。通过“不敢,铁罐兄弟。”“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

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首先采取师生分角色朗读。

在指导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读铁罐的话,语气生硬些,

给人以傲慢、蛮横之感;读陶罐的话,语调平缓些,语气温和些,给人以谦虚朴

实之感。再让学生演一演,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再请两位学生按课文中所描

述的“人物”的语言、表情进行表演。我还鼓励他们加上自己设计的动作。学生

的表演可以说是绘声绘色,博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也都加深

了对“人物”的理解。

二、以对比、悟品格

在品析人物对话时,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陶罐和铁罐不同品格。教

学第二部分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在比较中让学生明

白:在这里铁罐的可悲下场和陶罐不朽的价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进一步让学生

领悟:陶罐出土后,依然惦记着曾经对自己并不友好的铁罐,从中感受陶罐的善

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畅所

欲言,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加深了对文章寓意

的理解。

上完课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教学语言、组织教学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今后还要加强这方面的锤炼。

7、《鹿角和鹿腿》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安排显得前松后紧。前面听故事导入,初读,以及抓两个叹气的句

子为契入点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感受惊险的过程中,在朗读上(包括个别读,指

名读,分角色读,齐读等,特别是齐读)花费了太多时间。虽然在设计中强调了

略读课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读悟的特点,但在操作中却没能很好地突出这一点,

导致学生在感悟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和联系生活实际时由于时间仓促而没能很好

地思考,教师给了学生过多的提示,把一些主观的意念加给了学生。如果能够把

本节课的重心放在感悟道理上,再安排续写,给充分的时间学生讨论,思考,再

让学生发表他们的看法,从而得出道理;在得出道理后,鼓励,引导学生联系实

际,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再次说明问题,最后进行总结,这样安排和组织,

就能够使大部分学生明白寓言所蕴涵的道理了。

总的说来,虽然这节课能够比较顺利,流畅地完成,但是在教学设计,课堂

组织,时间分配等还有十分多的需要改进的地方。

8、

《池子与河流》

本课是用诗的形式写成的寓言故事。课文内容主要是由池子与河流的对话构

成的。

1.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引导学生们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流

利,读出感情。

2.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并尽量在交流中

拓展学生的思路。如“池子”要“河流”抛弃怎样的生活?“池子”为什么提

议“河流”抛开原有的生活?“河流”为什么会受人们的尊敬?“河流”欣赏的

自然法则是什么?“河流”所提到的“自然法则”指什么?

3.拓展延伸。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思考“池子”和“河流”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在你生活的周围有这样的人吗?你要做怎样的人?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由课文

引向生活和学习,使学生自觉受到感染和熏陶。

9、古诗三首

《元日》教学反思

《元日》这一课虽然上完了,但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遗憾,反思和总结如下:

1、按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先让学生找出诗中不理解的字词,再

选择学习方法自学,并和同学交流汇报,在理解字词的同时,应及时让学生理解

句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而不应专门把理解句意单设成一个环节,对于

古诗的学习,应注意这一点。

2、在“走进作者”这一环节,考虑到时间关系,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而应

该给学生留充足的时间,在自学的基础上,再分享交流。

3、课堂上安排稍显前松后紧,应该在字词的理解上压缩时间,就显得最后

的拓展环节宽松一些。

4、在对诗整体把握的同时,我让学生归纳了诗中讲的四个场景,并板书,

再总结:这些场景或习俗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如果把这个板书变得更

简洁明了一些就更好了。

当然,反思这节课,也有几处值得回味的地方。比如在选择“元”的意思时,

有一个学生质疑,元旦和元日是不是一个意思呢?我抓住这个时机,讲解了有关

“农历”和“公历”的知识,学生就不会把元旦和元日混淆了。在理解“桃符”

时,我首先讲了此句省略的词语及原因,然后又讲了桃符的演变过程及故事,又

把一对桃符带到了课堂上,通过让学生看、听、摸几个环节,准确地理解了桃符。

之后,又讲了“桃”字,和记忆技巧:“哪来的邪呀,只不过是人们盼望有个好

兆头罢了"。指导写字,又扩词"桃李",让同课头的老师拍手称快。课堂上,

还进行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拓展,有一学生说到“国庆节”,我立即引导,

让学生明确传统节日和节日的区别。另外,我还注重各环节之间的过渡语的设计,

如: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精彩

画面,这也是我们中环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家是多才的,诗人

更是智慧的等,这样,既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是一个熏陶,也能让课堂浑然一体。

因为这是反映过年习俗的一首诗,我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喜庆的气氛,除了课件的

背景颜色是红的外,我还把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成一封信的形式装在红包里发给学

生,让学生和听课老师也能感受到浓浓的年气儿。

在解读一一设计一一执教一一反思的碰撞中,我会渐渐发现许多,这发现,

会带着思考,让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提升解读文本的能力,促使自己

真正向“高效课堂”迈进。

《清明》教学反思

古诗《清明》是晚唐诗人杜牧写的绝句。全诗在语言上浅白如话,没有用任

何的典故,也找不到一个装饰的词,纯是白描,连语序、句子也好像极其平易,

先写时令其后,次写人物心情,末两句则是行人与牧童的简单对话,平平常常的

一首诗,好像并不是什么大手笔,却有着其它诗不能比及的独特魅力。

我在教学设计中,一开始,就出示:清明、扫墓、踏青。让学生读一读,再

说一说清明节我们会做些什么活动,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熟悉的场景中来了。我

就直接引入了这首古诗《清明》,让学生和我一起写课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初读古诗,让学生自己读古诗。提出要求,让学生在读古诗时,带着要求去

读。读完之后,检查生字词。用“开火车”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等方式,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这部分学习很有热情。

细读古诗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自由读,想一想自己在读古诗时看到了些什

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相机画出相应的图画,并且让学生说说古诗意

思。做这样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要让学生理解这首古诗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我

就试着通过图画的方式来帮助理解是不是能达到理解的效果。

在这过程中,我还设计了让学生借助书后的相关解释理解古诗,这主要是考

虑到这是一篇课外补充读本上的古诗,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更重要。通过一

系列的尝试,在这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我想如果

在课上,再出示一首古诗让学生就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学习理解。可能这节课的

效果更好一些。

由于时间紧迫,我的设计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

过程中不断积累改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

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谍取功名,恰逢重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

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

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的千古传诵的名句。

教学这首诗,我主要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涵其

中的美好情感。在理解上,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

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从教学过程看,每一个环节都把握的很好,并按课时要求按时完成、在重难

点突破上、结合当时的背景、给予必要的讲解、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从学生学习的过程看,合作讨论、对照注释。交流汇报,也都有板有眼,比

较扎实。

问题出在哪里呢?主要是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今天的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只

有在反复朗读、背诵中有所感悟。

但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真挚情感,学生是不可

能体会到的。特别是“独在异乡为异客”这句诗。

这个问题告诉我,在今后教学诗歌时,一是强调诗前查阅资料的重要性,考

虑到学生没有查阅资料的书籍,教师课前给学生讲一些背景资料和现实生活中人

们外出会想家的实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是大有好处的。

10、《纸的发明》

这是一篇科普知识短文,主要讲了纸的发展历程,揭开了只有蔡伦改进的造

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并从中感受到造纸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反思我的教

学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方式是影响学习方法掌握的重要外部因素,教师在教学

过种中,应有较强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意识,有坚实的语文知识基础,能凭借学习

内容,把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内容与如何学习统一在同一过程中,寓学法于教学之

中,久而久之,学生领悟各种学习方法。

二、注重自主学习,强化合作探究。

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纸的发展历程,初步了解我国的四大发明之

------造纸术。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因此,我抓住本课课后的主线

问题“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照样子填写下面的表格”组织学生探究交流。

在这一环节教学时,我对课本上的表格进行了改造,运用填表法,以小组合作方

式,自主学习。在汇报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的语言训练,体会用词的巧妙,不

应该是机械的重复,培养学生有思维的想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进行拓展。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

献之一。”拓展交流,引导学生简单了解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增强了学生的民

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加深了对文本的认识。

四、引导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走近传统节日》1.设计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注重方法的指导。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珍惜学生生活体验与教学的关系,让学生从

心里喜欢上了我国传统节日,从行为上亲近它,进行实践探究,在实践活动中获

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2.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

在活动中,教师不是临驾于学生之上,而是以一个小伙伴的身份,和他们一

起探究,对他们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指导,教给方法,适时鼓励,使学生乐于学

习,积极投身到活动中去,为顺利的完成活动打下基础。

3.实践体验带给孩子们无限的快乐。

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孩子们在生活的大舞台上尽情的展示自己的才能,满足了

他们的欲望,提高了他们的能力,促进了他们求知的兴趣。

11、《赵州桥》教学反思

《赵州桥》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举世闻名的赵州桥的特点,赞美了我国古代

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以读为主

阅读是现在读文教学中的一个主旋律,本课教学中,我也把朗读摆在了十分

重要的位置,强调“从读中感悟”。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的内容和它所

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光靠教师在讲台上一句一句的讲解是起不到多大的效果的。所

以要想学生理解得彻底,一个重要的手段便是读。

例如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用什么方法来读课文呢?”

“我喜欢大声朗读!”“声情并茂,不错!”“我喜欢一个字一个字地点着读!”

“一字不落,也不错!”“我喜欢默读!”“看得仔细,也很好!”“好,那就

请同学们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这一段,并找一找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初读)学生很快便找到了本段交代了:赵州桥的地理位置、设计者和建造的年

代。

“那为什么要介绍这些呢?除此之外你还读到了什么?"(再读)“作者是

想给我们一个大体的介绍,我还知道了,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很

好,那有谁能告诉我世界闻名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这座桥十分的有名!”“哦?

有这么多的桥,为什么这座石拱桥举世闻名呢?”(读一读,划一划)“因它是

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1300多年了。”“这是一句

句子,其中包括了建造时间和设计者,那么是否因为这是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而

使它出名还是因为其它什么原因呢?请找出一些词语概括。”(再读此句)学生

划出了“隋朝”“已经有1300多年了”。“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二个词说明

了赵州桥建造的什么特点?”

(教师出示句子填空)-----------------是赵州桥“世界闻名”的原因之

一。“距今为止已经很久了”;“历史悠久”;“古老”;“年代久远”,我再

请学生把这些词填入到空格中,注意句子的通顺性。然后全班评议决定使用年代

久远(历史悠久)。这样边读边理解,层层深入,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

相互讨论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

二、多种学习方式并存,自主选择

此篇文章中,第二自然段是重点段落,我决定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再进行指

导。“同学们读课文的方式有很多,相信你们一定还有许多不同的理解课文的方

法比如说:划重点词句,画画等!接下来就请你们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自己学习第

二自然段!”“老师,我是用划重点词语的方法来学习的。我找到了'赵州桥桥

长50多米,有9米多宽;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

桥洞;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这些句子来说明赵

州桥的结构。”“嗯,你找得真不错!还有同学用了别的方法吗?”“老师,我

用了画图的方法。”“那就请你上来给我们展示一下吧!”“嗯,你画的赵州桥

真是惟妙惟肖,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你不把这四个小桥洞画在一起呢?”

“那样看起来就不舒服了!”“哦,原来赵州桥在设计时还体现了一种对称的美!

那同学们,你们还能找到生活中哪些对称的物品呢?”“蝴蝶!”“不错!”“天

平秤!”“你真聪明!”“人!”“对!我们生边其实还有许许多多对称的物品,

希望我们同学以后能够多留心地来观察它们!”(至于这样的设计有什么样的作

用,这些内容书上都写得较为清楚,所以我没有花大力气去讲,只作了简单的分

析)。

接下来,我请学生对赵州桥的设计作一个评价。学生的评价是:“很了不起”;

“哦!了不起你是仅仅指桥吗?”“我觉得设计者和建造者也很了不起!”“为

什么呢?”“因为以前没有卡车、挖土机这些机器帮助,全都是靠当时的劳动人

民自己的双手来建造的!”“嗯,听了你的介绍之后老师也十分佩服古代劳动人

民的智慧和才干!”“老师,我觉得古代的人很伟大也很聪明!”“嗯,老师也

跟你有同感!”这时全班都有了共鸣,师生共同来探讨工程的不易和出色,人民

的力量和智慧。让学生从中体会我国悠久的文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种学

习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学习方法,从课本当中去感悟更多,这才

是最重要,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应该教给学生的。

遗憾之处:

1、没有收集好关于赵州桥在建造时的一些书面资料。

2、课堂调控能力还不够。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应:“粗知文章大

意,不求字斟句酌。”

我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以下两点:一在内容上,粗知课文大意,抓住重点、难

点帮助学生理解。二在方法上,注意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

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首先学生自读课文获取信息。学生自主阅读之后,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空

间,交流各自读懂了什么。课上,学生交流的内容,大都是对《清明上河图》这

幅画的了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历史价值以及与图画内容

相对应的部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部分虽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但我并没有

放任自流。我顺势梳理和归纳学生的零星信息,并将个体的读书收获不断辐射到

全体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交流信息,学生已对课文的内容及文章的脉络有了大

致的了解。

然后,读文,感悟语言,激发情感。重点赏读第二、三、四自然段。让我们

再次看图读文,细细赏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节,把你看到的、读到的感受再和

大家交流交流。画面展现街市上的热闹场面及桥北头的场景,学生边读文边看画,

然后交流:学生有的从“五百多人”“三百六十行”七个“有”等词句赞叹画家

画技的高超,有的还从画面中找到了农民、商人等各种行业身份的人,还有的从

画中传神地捕捉了生活情景而由衷感叹这幅画确实名扬中外。这一过程仍然充分

关注到了学生个体的读书感受,没有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提过高的要求,花费过

多的时间。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画,课文的插图很小,上课时,又没有找到这幅画,孩

子没有清晰地看到这幅画,是一个遗憾。

13、《花钟》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以下这几个方面的思想:

一是合理运用和整合语文课程资源。我们明白,语文课程资源相当丰富,它

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在教学《花钟》时,学生除了从教材上获取

信息之外,我有意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带给了有关花钟和有关各种花的信息资

料,有助于学生理解、体验、感悟教学资料,尤其是课前,我要学生去查找有关

不一样的花在不一样时间开放的资料在课中交流,使课内外相结合,使语文学习

走向生活,另外,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阅读期盼,从最搞笑的段落学起,

打破了顺序式的教学模式,并对文中的资料进行了取舍,突出了重点段一一第一

自然段的教学。

二是突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

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思维

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

用的潜力,因此,我在进行《花钟》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时,透过各种形式的朗读,

让学生比较、理解、感受多样的句子表达方式,更是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潜

力,尤其让学生学习运用形象、生动、具体的描述方法,让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

在理解、朗读、感悟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独特感受,教师只是在阅读实践中,让

学生自我建构,学会阅读。

从学生的角度去看教师的教学效果,有以下几个特点:

1、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在本节课的40分钟,学生对学习始终表现出

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习方式”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去感受,去发现。欣赏了花钟

画面,让学生感受到了花钟的美,科学家做法的奇妙,并透过两个句子的比较,

让学生透过读、辨,感受到了平常说的口头语,是那样单调、枯燥,更为重要的

是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搞笑的语言激起美的愿望。

2、学生经历了可贵的情感体验。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语

文技能,那么,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本节课的

学习过程,展示了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是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课上,我用饱

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从而更加产生了对花钟、对各种花的

喜爱,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3、让学生充分的语言实践。国家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潜力”。而课堂教学应是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主战场,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仅仅要重视基础知识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注重

朗读、默读等综合感知的潜力的培养,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

及合作交流、处理信息的潜力。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各种不一样形式的读,对各

种花开放的样貌的想象,省略号的揣摩以及师生共同合作的读写结合,都体现了

新课标的精神。

不足之处:刚刚接任的班级,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培养还

不够到位,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对字词的教学所用的时间较多,出现了前

松后紧的现象。

14、《蜜蜂》教学反思

我在讲授新课之前,首先让学生进行了自学,自学内容包括生字词汇的认读

书写,其次,就是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最后是优美句子的欣赏。概括课文的主

要内容是三年级的教学重点之一。对于三年级的语文教学首先是从字词句段开始

的,这样让学生从易到难,一步一步开始,从字词句段到整篇课文,让学生抓住

关键词句,进而理解段落文章大意。不能让学生直接从概括文章大意开始,这样

容易产生问题,学生一开始就有可能被难住,而就此产生抵触情绪。在实际的教

学过程,我也发现了这个现象,学生如果直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设置了障

碍,学生在回答问题是产生了很多分歧,存在很多疑难问题。对于课文的学习应

该先从字词句段开始,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简单的地方开始,这样

由易到难一步步进行。

在自学搜集资料时,也出现了问题。由于缺乏指导,孩子只是盲目搜集资料,

而不能进行分类整理,甚至搜集了一些与课文无关的资料。所以在以后搜集资料

时应该给与一定的指导,给出一定的指导,让学生明确搜集哪些资料,怎样搜集

整理资料。

在学生理解读课文受到的启示时,给学生一些明确的答案。其实这样是不可

取的。这一部分是拓展延伸部分,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能回答多少算

多少,无需给予一些限定。

15、《小虾》

《小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通过对小虾的样

子、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细致描写,写出了小虾的可爱,表现了作者对小虾的喜爱

之情。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我在设计教学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虾的可爱,以及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感悟作者“围绕中心写具体、用词准确写形象”的写法。读写结合,以片段

的形式仿写自己熟悉的小动物。

教学中,力图体现“以读为主”,通过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的读,抓住关键词句进

行品味,感受小虾的可爱和有趣。例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

时,通过抓对小虾的动作描写,反复读文,用心体会,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小虾的

有趣。尤其是通过抓“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让学生反复读,体会

小虾生气时的栩栩如生的神态。从这些地方入手进行读的训练,学生从而体会到

了小虾的有趣。

16、《小真的长头发》

《小真的长头发》是一本充满童趣、有着天马行空般想像的故事。书中运用

简单、生动的元素,营造出丰富奇特的想象历程。在小真的想象中,长头发能够

钓鱼、拉牛、做户外的棉被以及帮助妈妈晾衣服等等,故事中的一切都充满纯真

的童趣。故事中,小真开怀面对问题的胸襟、率真乐观的性格,为孩子们增加了

无限想象的空间。

因为本文是由绘本故事改编来的,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我选取了绘本中的一

些图片做成了幻灯片,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图片更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

故事里有许多环节需要联想,从一开始的猜一猜这个故事会讲一件什么事,

到看课件图片猜猜三个小女孩里面到底谁是小真,这个导入就给了孩子想象的空

间,几个孩子说的很好,如:我觉得会是戴蝴蝶花的小女孩,因为她的头发很漂

亮;可能是中间那个短头发的,因为我觉得她跟图片上的小女孩长的一样。

在接下来小真的描述中,我让孩子们先是安静地看课件出示的图片,孩子们

都能安静下来认真观察,在回答问题时孩子们回答得很好,表达能力也不错,我

也尽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机会说。

在故事进展到高潮部分时,我提出问题:如果你也有像小真那样的长长的头发,

你会用它去做什么?一开始有些小朋友不知所措,在我自己作了一个示范回答后,

小朋友的奇思妙想就出来了,如:我可以用我的长头发去摘树上的柿子;我可以

用我的长头发去抓坏人,把他给绑上;我拿我的长头发当滑梯,让我们班的小朋

友都从我的头发上滑下去……为后面的写话练习做了铺垫。

17、《我变成了一棵树》

《我变成了一棵树》从一个孩子的心理来想象一棵树的感觉,但它所要叙述

的又不仅仅是“我”变成一棵树的感觉。从妈妈出现在树下,随后又住进树上的

鸟窝起,“我”变得有些紧张起来。“我”既不希望自己的“魔法”被妈妈看破,

又盼望着妈妈能认出自己。读到最后,我们才知道,“我变成了一棵树”的意思

其实是说,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到底还是妈妈”。在母亲眼里,每一个孩子

都是不会被错认的使。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学生的想

象也得到了尽情发挥,学生说得意犹未尽。在孩子们的心中,想象的世界里要什

么有什么,想去哪就去哪,科技要多发达就有多发达。所有在现实生活中还不能

实现的,在想象的世界什么都实现了。你看,我们的孩子对未来充满着多大的希

望呀!我们的孩子多会想啊!

在教学中,紧紧扣住教学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安排了说

话练习“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对有

些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可以适当放宽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通过想象激发创造的灵

感,体会成功的喜悦。想象的多样性,符合生活的客观现实,便于学生真实地表

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作为教师

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用发散的思维去想去做。

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

诗人肖光说:“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诗的教育,是催生中华民族新一代美学智能行

之有效的契机。”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最受学生欢迎的,除童话外非儿童诗莫属了。儿童诗

语言稚嫩活泼,感情直率明朗,叙事生动形象,融童情、童心、童趣为一体,观儿童之所观,

思儿童之所思,感儿童之所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创造能力

的上乘之作。

如何把握儿童诗的特点,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创新水平的目的呢?结合近日对

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儿童诗两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教学,笔者认为,创

造生动的情境,引导孩子用心灵去感受诗中情感,在诗情与童心的融汇交流中产生共鸣,进

而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思,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个性篇章。

一、交流中生共鸣

本课的两首儿童诗一为《我想》,一为《童年的水墨画》,都是描述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

展示孩童纯真、细致的内心,与学生息息相通。因此,运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有感情

地诵读是体会儿童诗情感美的有效手段,能使学生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

《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包括了三首小诗,分别以“街头”、“溪边”、“江上”为题,

表现了儿童极富情趣的生活,似一幅幅水墨画般美丽。情趣是儿童诗的灵魂,是儿童天真活

泼的性格写照,是勾勒儿童内心世界的图画,是诗人在充分了解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精心寻来

的神来之笔,也是儿童诗审美教育的闪光点。因此,我们不能轻易放过,而要引导孩子走到

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在动听的乐声

中,教师让学生在熟读之后,选择其中的一首细细品味,与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

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比如,“书页轻轻翻动,嘴角漾着丝丝摸不掉的笑……”“忽然扑腾

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

一阵水花两对虎牙……”使学生想象出了孩童在街头沉浸在读书乐趣中、在溪边垂钓欢笑阵

阵、在江中戏水玩闹的一个个生动画面。

“作者胸有意,入境始与亲”,好的儿童诗,字字句句都蕴藏着作者的匠心,包含着作者浓

烈的情感,我们要尽可能地帮助孩子们在情感的带动下,体会诗中的妙趣,走进诗的意境,

真正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更应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仅突出课文“工具性”的

特点,还应突出“人文性”的特点。尤其是儿童诗的教学,要给学生更多的个体感悟、交流

沟通、放飞想象的空间。

儿童诗的篇幅不长,语言精炼,留有许多空间可供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补充再现美的

诗境,使诗的内容更加充实。《我想》最后一节写到:“我想飞到更远的地方去,不过要和

爸爸妈妈商量商量……”教学时就能够借此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孩子还想飞到哪些

地方去?你能接下去写一写吗?”再比如《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教师启发学生回顾童年:

“诗里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生活的精彩片断,你的童年生活一定更有趣味。你也

来试着用美丽的语言描绘下自己童年生活中的生动场景吧。”

在悠扬动听的音乐声中,学生们闭眼想象、回忆,穿过时空隧道,一个个鲜活的画面在他们

的脑海中形成,变成了流畅的、富于个性的语言。

19、《剃头大师》教学反思

《剃头大师》主要讲小沙天生害怕剃头,谁给他剃头,他就骂人家“害人精”,剃头时,他

爸爸要执一把木尺在一旁,以免小沙夺门而出。这一次给他剃头的是一个老师傅,他的耳朵

不好,听不到小沙的抗议,老师傅喜欢把头发零碎的部分弄到小沙的脖子里,痒的小沙吃吃

笑,最人心疼的是,剃完头,还要给“害人精”双倍的价钱。有一次,姑父让我给小沙剃头,

我给小沙提了个光头,小傻大叫一声,跑了出去。“剃头大师”是一种自嘲,文中的“我”

其实并没有剃头的经验,只是小沙用来摆脱“害人精”的“折磨”罢了。以“剃头大师”为

题目,不仅能吸引读者的注意,还能深化文章主题。根据文章的内容、语言特点及四年级

的教学重点,确定教学目标为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词句,边读边

想象,体会人物内心感受,透过对语言的感悟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

睛。读书伊始,指导学生抓住题眼,把握全文,将“剃头大师”和“害人精”两个人物进行

对比,使学生既理解了“剃头大师”一词的意思、,又理解“害人精”这一词的意思。关注

内容,感悟形式。透过语言形式,把握语言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语言运用之妙,

这是很好的教学经验。据此设计了两个教学过程:1.初读一一从语言到内容。按照课文的顺序,

指导学生了解三个人物,小沙、“剃头大师”、“害人精”。2.细读、深读一一从内容到语

言。这一过程,师生共同对文本进行详细、深入的阅读,层层深入地感悟品味语言,既读懂

了故事,也学习了语言的表达方式。教给方法,学习语言。在本文的学习中,我指导学生

用查字典的方法学习词语;根据提示划分段落;结合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展开合理想象,进入

课文情境等方法学习语言,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教学本课时,往往因怕有所缺失而面面俱

到,结果造成重点不突出。如在教学小沙人物性格特点时,我原木设计了学生间的合作练习,

一个人扮演小沙,一个人扮演“剃头师傅",边想象边叙述,小沙怎样演,老师怎样提示.

这样可以练习同时表述两方的语特色,并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可教学中,我上课伊始在概括

课文主要内容和分段上耗时过多。其实这些内容是中年级语文课最基本的训练,不用走一

遍也完全可以。出于怕缺尖相关环节而在上而费了大量时间,影响了对重点词句更为深入和

扎实的训练,使得重点没有突出,教学特色也不鲜明。

2。、《肥皂泡》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骨干教师引领课,我上的是冰心的文章《肥皂泡》。这篇课文即贴

切学生的生活,又有优美、恰当的词句,让人读起来有一种美得享受。反思自己

本节课,有如下亮点:

1、抓重点词、句理解文本。在教学中,我抓住了如“轻清透明”、“脆薄”

等词语,引导学生从字面和联系上下文等多种形式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