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技术管理制度技术管理制度1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以下简称“创新基金”)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的通知》(国办发[1999]47号)等,制定本办法。第二条科学技术部是创新基金的主管部门,财政部是创新基金的监管部门。科学技术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负责具体管理工作。第三条创新基金的使用和管理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遵循诚实申请、公正受理、科学管理、择优支持、公开透明、专款专用的原则。第二章支持条件、范围与支持方式第四条申请创新基金支持的项目需符合以下条件:(一)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二)技术含量较高,技术创新性较强;(三)项目产品有较大的市场容量、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四)无知识产权纠纷。第五条承担项目的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一)在中国境内注册,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二)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服务业务;(三)企业管理层有较高经营管理水平,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四)职工人数不超过500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五)有良好的经营业绩,资产负债率合理;每年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不低于销售额的5%;(六)有健全的财务管理机构,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合格的财务人员。第六条创新基金以贷款贴息、无偿资助和资本金投入的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一)贷款贴息1、主要用于支持产品具有一定水平、规模和效益,银行已经贷款或有贷款意向的项目;2、项目新增投资在3000万元以下,资金来源基本确定,投资结构合理,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3、创新基金贴息总额一般不超过100万元,个别重大项目不超过200万元。(二)无偿资助1、主要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及中试放大等阶段的必要补助;2、项目新增投资一般在1000万元以下,资金来源基本确定,投资结构合理,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2年;3、企业需有与申请创新基金资助数额等额以上的自有资金匹配;4、创新基金资助数额一般不超过100万元,个别重大项目不超过200万元。(三)资本金投入具体办法另行制定。第七条在同一年度内,一个企业只能申请一个项目和一种支持方式。申请企业应根据项目所处的阶段,选择一种相应的支持方式。第三章项目申请与受理第八条科学技术部每年年初制定并发布年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若干重点项目指南》,明确创新基金项目年度重点支持范围。第九条科技型中小企业申请创新基金,应按管理中心发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申请须知》准备和提供相应的申请材料。第十条企业提交的创新基金申请材料必须真实可靠,并经项目推荐单位推荐。推荐单位是指熟悉企业及项目情况的当地省级科技主管部门。推荐单位出具推荐意见之前应征求省级财政部门对项目的意见,并将推荐项目名单抄送省级财政部门备案。第十一条项目推荐单位和管理中心要采取公开方式受理申请,并提出审查意见。受理审查内容包括:资格审查、形式审查、内容审查。受理审查合格后,管理中心将组织有关机构和专家进行立项审查。对受理审查不合格的项目,管理中心自收到项目申请材料之日起三十日内在创新基金网站上发出《不受理通知书》。第四章项目立项审查第十二条立项审查方式包括专家评审、专家咨询、科技评估等。由管理中心根据项目特点选择相应的立项审查方式。对技术、产品相近的项目采取专家评审的方式。对跨学科、跨领域、创新性强、技术集成、技术领域分布相对分散的个性化项目,可委托科技评估机构评估。第十三条创新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包括技术、经济、财务、市场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由管理中心聘任或认可,并进入创新基金评审专家库。专家应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对国家和企业负责的态度,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坚持独立、客观、公正原则;(二)对审查项目所属的'技术领域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该技术领域的发展和所涉及经济领域、市场状况有较深的了解,具有权威性;(三)一般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年龄一般在60岁以下。第十四条承担创新基金项目立项评估工作的评估机构须在经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认定的评估机构中选择。评估机构应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独立企业或事业法人资格,并在有关管理部门注册、登记;(二)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三)评估机构应从事过评估或科技咨询等工作,并具有一定经验;(四)有良好的业绩和信誉;(五)经过相关专业培训。第十五条专家应依据评审、评估工作规范和审查标准,对申请项目进行全面的审查,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审查意见。在审查过程中,专家可通过管理中心要求申请企业补充有关材料或进一步说明情况,但不得与申请企业及有关人员直接联系。必要时管理中心可委托专家组到申请企业进行审查。第十六条为保证创新基金项目立项审查的公正性,审查工作实行回避制度。属下列情况之一时,专家应当回避:(一)审查专家所在企业的申请项目;(二)专家家庭成员或近亲属为所审项目申请企业的负责人;(三)有利益关系或直接隶属关系。第十七条评估机构和专家对所审项目的技术、经济秘密和审查结论意见负有保密责任和义务。管理中心尊重评估机构和专家的审查结论意见并给予保密。第十八条管理中心根据评估机构的工作质量及行为规范情况,对评估机构实行动态管理和科技信用评价管理。管理中心于每年底向科学技术部、财政部报告有关情况并提出调整意见。第十九条管理中心根据项目申请资料和立项审查结论意见提出创新基金立项建议,报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审批。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可对项目进行复审。第二十条经科学技术部、财政部批准的项目,应在创新基金网站以及相关新闻媒体上发布立项项目公告。公告发布之日起2周内为立项项目异议期。第二十一条创新基金项目实行合同管理。管理中心在异议期满后应与立项项目承担企业、推荐单位签订合同,确定项目各项技术经济指标、阶段考核目标以及完成期限等条款,同时将合同抄送项目所在地省级财政部门。对于有重大异议的项目,管理中心暂不签定合同,并对项目进行复议。需撤消项目时须报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同意后执行。第二十二条立项审查未通过或未获科学技术部、财政部批准的项目,管理中心将在创新基金网站上发出《不立项通知书》。不立项项目的申请企业当年不得再次申报项目。第五章项目监督管理及验收第二十三条省级科技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项目的日常监督管理和验收工作;省级财政部门负责对本地区创新基金的运作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并参与项目的验收工作;管理中心依据本办法负责制订《创新基金项目监督管理和验收工作规范》,并组织实施项目监督管理和验收工作,分析总结项目执行情况。第二十四条项目监督管理主要内容包括:(一)项目资金到位与使用情况;(二)合同计划进度执行情况;(三)项目达到的技术、经济、质量指标情况;(四)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措施。第二十五条项目监督管理的主要方式:(一)项目承担企业定期填报监理信息调查表(半年报、年报)。(二)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应实地检查项目执行情况,并提出监理意见;省级财政部门应定期抽查项目执行情况,并对创新基金使用管理情况提出报告。(三)管理中心根据需要,对部分项目进行实地检查。第二十六条管理中心根据企业定期报表、地方监理意见、实地检查等,提出项目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并报科学技术部、财政部。第二十七条项目承担企业因客观原因需对合同目标调整时,应提出书面申请,经管理中心批准后执行;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发生重大违约事件的,管理中心可按合同终止执行项目,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第二十八条项目验收工作原则上在合同到期后一年内完成。需要提前或延期验收的项目,企业应提出申请报管理中心批准后执行。第二十九条创新基金项目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合同计划进度执行情况;(二)项目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三)创新基金项目研究开发取得的成果情况;(四)资金落实与使用情况;(五)项目实施前后企业的整体发展变化情况。第三十条一般项目由省级科技主管部门组织验收;100万元以上的项目由管理中心组织验收。管理中心依据《创新基金项目监督管理和验收工作规范》,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并分别做出验收合格、验收基本合格、验收不合格的结论意见,报科学技术部、财政部。第六章附则第三十一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创新基金有关规定与本办法相抵触的,按本办法执行。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关于印发的通知》(国科发计字[1999]260号)同时废止。第三十二条本办法由科学技术部会同财政部负责解释。技术管理制度2一、切实抓好教育技术装备建设。1、按照仪器器材设备配备标准,尽力配齐,继续落实兼职管理人员的管理责任。2、切实加强各室的安全保管措施,危险药品单独存放,并落实督导评估。二、切实抓好对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管理。1、学校继续落实一名领导分管,并加大管理力度。2、建立并完善各室制度、职责、规则。各种制度、职责、规则用玻璃上相关室内。3、每期对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对各室管理人员进行评价。4、凡学校购进、调入的仪器和器材应按规定程序办理。5、教育技术装备的建帐按照有关文件精神执行,要求有明细帐、总帐和各类建帐要按照规定执行。6、仪器的陈列存放严格按照配备目录分类分层存放在仪器柜内。7、仪器定位、图书定位等一律按要求执行。8、加强对仪器的维护、保养,学校领导要不定时的检查。(1)各室的实验管理人员要按说明书的要求经常对仪器进行保养和维护查仪器室的仪器,发现故障要及时修理,以保证实验教学的开展。(2)要保持实验室和仪器的清洁卫生。(3)图书保管要防潮、防腐、防虫、防暴晒。若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补救,以减少损失。(4)加强对计算机的维护,以保证计算机使用的安全,严格强化对操作用系统的维护。三、加强对教育技术装备使用的管理,充分发挥功能。(1)实验教师和事业人员要站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从教育改革的局面,来认识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创造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学生实验达85%以上,并完善各种记录。(2)计算机的使用,要提高认识,加强对计算机的管理,不断提高计算机合格率。(3)要切实使用好有的`图书资源,培养学生、引导学生、熏陶学生。图书率不低于90%,保持阅览室每周向师生开放15小时以上,要求开展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丰富多采的读书活动。(4)加强有关使用记录的管理。各种记录要齐全,登记实事求是,规范合理。(5)抓好教育装备技术档案资料的管理。1、按照要求各种资料装档,规范有序。2、科学装档、存档。四、结合学校实际,努力节约资金用于不断充实教育技术装备的配备,计划用2万余元补充教育技术装备。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是学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力争通过一年的努力,让我校的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上新台阶。技术管理制度3一、网络管理员应熟悉被管理网络的类型、功能、拓扑结构、所处的地理环境、通信设备的性能和能力软件系统的种类和版本,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结构、数据流量和数据处理流程等。在网络系统工程建设后,网络管理员应负责网络的扩展、服务、维护、优化及帮助检修等日常管理工作。二、网络服务器的管理。配置和管理服务器属性,安装和设置tcp/ip协议和远程访问服务协议,安装和管理dns服务器,安装和配置网际命名服务器wins。安装许可证服务器,为终端服务客户颁发许可证,管理本地和远程式终端。对服务器上的信息不断地进行充实与更新,更新页面信息、向数据库服务器注入新的数据、管理邮件服务器的用户信箱等。三、网络用户的管理。网络管理员在保证网络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条件下,根据单位人员的工作职权和人员变动情况,为每个用户设置账户、密码和分配不同的网络访问权限,设置对服务器的.访问权限等。四、根据各级领导、各部门工作人员,所承担工作相应的性质及执行与工作任务相应地设置对服务器的访问权限。单位的所有员工受权对某些数据库资源进行浏览、查询和下载,使用打印机进行文件打印的基本权限。及时注销过期用户和已调离单位的用户,关闭不用的网络服务等。五、网络文件和目录的管理六、首先要依据网络操作系统选择相应的文件系统。window20__平台(文件分配表)和ntfs文件系统提供的高性能、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的网络文件系统。七、设置目录和文件的共享权限和安全性权限,导出需共享的目录,建立逻辑驱动器与共享目录的连接。八、检查文件系统的安全,定期地搜索系统信息并与主检查表进行比较,查找所有未授权用户随意修改的文件,并且应该确保在被修改之后能够恢复文件系统。九、防止数据丢失和数据修复,网络数据备份和建立数据镜像站点(将数据完全地复制到另一台计算机上),数据文件重定向恢复和对敏感数据的加密管理等。十、网络打印机的配置和管理。创建网络打印机服务器,设置网络打印机的策略、共享属性和安全规则。十一、ip地址的管理。ip地址管理是计算机网络能够保持高效运行的关键。如果ip地管理不当,网络很容易出现ip地址冲突,就会导致合法的ip地址用户不能正常享用网络资源,影响网络正常业务的开展。十二、网络布线的日常维护。根据员工的调动与工作需要在网络上增加新的服务器、工作站和联网设备,替换被损坏的线缆或排除网络线缆接头帮障等,都需要对网络布线系统进行维护。十三、关键设备的管理。计算机网络有的关键设备一般包括网络的主干交换机、中心路由器以及关键服务器。对这些网络设备的管理、监视其工作状态外,更要做好它们维修配件的备份工作。建立备份服务器能够保持与主服务器之间的操作和运行同步。保证了关键数据库的数据一致性和可靠性,以备将来主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备份服务器及时替代主服务器的工作。技术管理制度4落实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的主体责任,确保工艺技术生产研发等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根据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职业病防治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公司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要求,坚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一岗双责”的原则,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工艺技术安全管理制度》。工艺安全管理–PSM(ProcessSafetyManagement)是通过对企业工艺危害和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和处理,从而避免与企业生产工艺相关的伤害和事故的管理流程,帮助企业识别、了解和把控高卫工艺中的风险,建立一套系统的业务改进机制、企业风险管理的方法以及安全标准,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加以识别和管理。4.1生产部门负责工艺技术研发过程中安全评价和安全措施的制定、实施。4.2质量等相关管理部门负责工艺技术研究过程中相应职能管理范围内的安全制度的制定和监督管理。4.3工程技术部门负责组织对生产装置运行的监督管理,定期组织进行工艺安全专业检查,并组织装置开车前的安全检查。4.4工艺技术部门负责组织工艺规程的制定和修订;负责制定工艺装置检修计划并监督实施。4.5工艺技术部门负责对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应用技术指导和新装置开车前的安全检查。4.6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对工艺装置进行安全监督管理。4.7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工艺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建立、健全本单位工艺安全规程、技术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和监督执行;负责装置的日常安全运行管理。4.8工艺技术部门负责制定工艺安全管理相关培训计划并组织、监督培训计划的实施。4.9工艺变更需要由变更部门申请人负责提出书面变更申请,由工艺技术、设备、安全等相关部门进行变更审核,由单位负责人进行变更审批,由变更的审核部门负责对变更情况进行验收。5.1.1单位设备、线体、岗位必须有工艺规程和生产操作规程及岗位作业指导书。5.1.2新设备或新工艺的工艺规程和操作规程及标准由项目负责人或主管人员组织编写试行稿,由工艺技术部门负责审核,单位负责人批准实施。5.1.3对原设备工艺规整和操作规程的修订由工艺技术部门组织,涉及到部门或人员配合进行。5.1.4工艺技术部门对工艺规整和操作规程的实施进行监控,对工序质量偏离控制规范情况及时进行纠正。工艺试验涉及到上新装备时,单位必须坚持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三同时”原则;工艺试验前,单位先对试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并负责对试验过程中新增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辨识和识别,并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须对增加的辅助设施制定相应的安全使用和管理制度;新增设备、新增危险源和环境因素,须对操作人员进行职业危害安全告知以及专门的安全教育培训。5.2.2对超出设备设计技术要求:工艺试验前,各单位应进行设备安全能力校核,对生产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并提出相应安全措施。设备安全能力校核由生产单位工艺技术部门、设备部门编制、设备部门负责人、工艺技术部门负责人审核签字;安全隐患排查、安全防护措施由各单位安全管理部门编制、单位负责人审核签字,两项同时完成后才能开始实施。5.2.3对以前从未使用过的新材料(如油、酸、气等):各单位选用的新材料须符合企业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要求;各单位必须了解、掌握选用新材料的安全技术特性,识别安全、环保、消防隐患,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制定应急处置预案。5.2.4调整工艺路线、工艺参数:试验前,各单位要对新工艺路线的可行性进行安全、职业健康论证,确定并制定需要增加的安全防护措施;由安全管理部门编制、各单位负责人审核签字后实施。5.2.5原、辅材料发生较大变化:试验前,生产单位必须对原、辅材料涉及到的安全、环保因素进行确认,涉及到安全、环保因素的,由安全管理部门编制安全、职业健康防护措施,各单位负责人审核签字后实施。新装备所在单位必须坚持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三同时”原则执行;新装备、新技术实施过程中,要对新增的安全、环保因素须进行确认,由安全管理部门编制安全、职业健康防护措施,各单位负责人审核签字后实施;新装备试车前,要制定相应的试车规程(包括工艺、安全技术操作和设备使用维护);新装备使用前,由各单位制定相应的《工艺规程》、《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设备使用维护规程》,报工艺技术、安全、设备等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审批、备案;各单位对新装备、新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对工厂内存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发现安全、环保因素的,由安全管理部门编制安全、职业健康防护措施,单位负责人审核签字后实施;新装备、新技术试验前,各单位必须对从业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培训和考试,并保留记录,考试合格方能上岗。特种设备(指压力容器(含气瓶)、锅炉、电梯、起重机械、(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和特殊物资(指有害元素和油、酸等)安全使用须符合国家相关安全、环境、职业健康的法规要求;特种设备(指压力容器(含气瓶)、锅炉、电梯、起重机械、(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和特殊物资的使用,须由专职操作人员进行操作,确认设备、物资在安全、正常状态下才能使用;有害元素(如砷、锑、铋等)和油、酸、气等液体的使用:1)由各单位工艺技术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经过部门负责人、单位负责人审核签字后才能采购;2)使用前,各单位安全管理部门应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并制定安全使用和管理要求;3)使用前,各单位须向作业人员进行告知,并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培训。特种设备管理要求,参照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执行。5.4.1各单位员工必须掌握本岗位工艺安全信息,主要包括:1)化学品危险性信息:包括化学品的物理特性、反应活性、腐蚀性、热和化学稳定性、毒性、职业接触限值等;2)工艺信息:包括工艺流程图、化学反应过程、最大储存量、工艺参数(如:压力、温度、流量)安全上下限值等;3)设备信息:包括设备材料、设备和管道图纸、电器类别、调节阀系统设计、安全设施(如报警器、联锁)等。5.4.2各单位应落实专人对工艺安全信息进行管理,及时更新,保证工艺安全信息随时保持完整、有效、可靠,及时组织对员工进行培训并执行。5.4.3各单位应严格执行各项生产设施安全管理制度,保证企业设备设施运行安全可靠及完整性。5.4.4各单位应对工艺过程进行危险性分析,主要包括:5.4.5生产装置开车前应组织检查和安全条件确认。各单位必须组织进行开车前的安全确认,对单位检修后的开车,由工艺技术部门组织进行开车前的安全确认。1)发现或发生紧急情况,应按照不伤害人员为原则,妥善处理,同时向单位领导、安全生产委员会等相关部门报告。2)工艺及机电设备等发生异常情况时,应迅速采取措施,并报告单位领导、安全、设备等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处理,必要时,按岗位技术和安全操作规程规定的紧急停车步骤紧急停车。5.4.7生产装置泄压系统或排空的危险化学品须用管道引到室外并高出房顶排放或运至安全地点并得到妥善处理;5.4.8操作人员应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工艺参数控制不超过安全限值。对工艺参数运行出现的偏离情况及时分析,保证工艺参数偏差及时得到纠正,并做好相应记录。各单位应组织工艺运行分析,找出生产工艺运行中可能存在的缺陷和改进点,不断完善生产工艺流程,提高工艺安全可靠性。通过对工艺技术变更的控制,对影响工艺安全、质量的5M1E要素(人、机、料、法、环、测)进行管理和控制,使这五个因素在保证安全、质量的范围内合理的变动。变更申请部门提出变更申请,说明变更及其技术依据,并对变更的风险情况进行分析,变更申请部门负责人签字认可。申请变更部门将书面变更申请报至变更审核部门,审核部门负责人对变更的情况进行审核。审核后报至单位负责人,进行变更审批。变更审批后,变更申请部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变更的实施。变更实施前,变更的实施部门对变更实施过程进行风险分析,制定控制措施后实施变更。变更审核部门对变更的实施结果进行验收。1)各单位员工在日常工作中,通过检查、了解、学习中发现的任何能够对生产的安全、稳定、高效、节能等有益的改进措施,均可向各自的主管领导提交变更申请。2)相交领导收到变更申请后,应及时将变更申请递交至变更所涉及的审核部门。3)审核部门收到变更申请后,应组织相关人员对所提事项进行讨论和研究,充分分析变更的可行性性、可靠性与潜在的风险,必要时可进行适当的补充或修改,对于技术上可行、风险上可接受的变更,经相关部门审核,单位负责人批准后组织实施。4)对于不予采纳的变更,审核部门要及时把不予采纳的理由反馈给变更申请部门。管理变更的程序:管理变更的相关程序按工艺技术变更审核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变更的验收:凡是涉及工艺、技术的变更、设备设施的变更以及设计变更都需要进行变更验收,评价变更后的效果、影响及存在的各种风险等,由于变更而产生的各项资料均应交工艺管理部门存档。工厂鼓励员工在工作中通过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发现问题,提出相应的变更建议;积极地学习、消化、吸收国内、国外同行业中先进的经验与技术,提出改进和优化现有工艺技术或参数或操作方法的变更意见。并对采纳的部门给予一定奖励。任何员工在未得到许可的条件下,不得擅自进行任何变更,否则公司将视为违章作业,严肃处理。工艺事故按事故性质可分为工艺质量事故和工艺责任事故两类。因工艺设计错误、上下工序工艺匹配不合理,以及设备陈旧、耐火耐腐蚀材料非正常损坏等造成自身能力下降,在实际运作中长期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称为工艺质量事故。工艺技术人员及有关人员应努力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工艺质量问题,加紧修、配、改等,确保设备按设定能力运行。因工艺操作失误,巡检不到位、故障处理不及时、技术整改方案落实不力,造成停产、减产或产品质量问题等称为工艺责任事故。一旦出现责任事故,应及时取证,在事故处理后尽快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工艺事故按事故损失可分为一般工艺事故、重大工艺事故和特大工艺事故。1)造成停产或主设备停机1小时以上,一天以内(含1天)为一般工艺事故。2)造成生产工艺流程中主设备一天以上,6天以下为重大工艺事故。3)造成人员伤亡及造成设备爆炸、火灾、厂房倒塌等为特大工艺事故。凡因工艺事故造成设备损坏、人员伤亡的,参照安全生产事故管理制度进行处理。一般情况下,工艺事故计算时间是从设备停止运转到开机正常运转时间,停机过程中因备件或其他因素造成的检修,恢复等待时间扣除。5.6.2工艺事故损失的计算:凡因工艺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参照安全生产事故管理制度执行。各单位设备操作人员、巡检人员应努力提高技术水平,掌握设备的性能及基本保养知识。工艺技术部门应对工艺或设计缺陷加强整改。5.6.4各单位需定期召开工艺安全、质量例会,分析现场出现影响工艺安全、质量方面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督促实施。5.6.5各单位针对工艺事故的原因,制定出包括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两方面的防范措施。技术措施必须首先落实,再强调管理措施。5.6.7制定的防范措施要从实际出发,稳妥可靠。落实防范措施要有负责人、期限和标准要求;在没有落实防范措施前,又无临时可靠的保证措施,不得恢复生产。车间在发生工艺事故发生时的紧急处理措施:1)工艺事故出现预兆可能要发生,自己不能确认时,因先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不让事态扩大,同时向工艺技术部门负责人、现场生产管理负责人及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汇报,相关负责人立即赶往出事现场,或根据报告情况快速提出处理意见。2)事故一旦发生,操作人员应采取紧急措施,包括按操作程序停机、止料等,防止事故的进一步扩大和蔓延,若有人员伤亡,应立即抢救。3)在紧急处理后,立即向工艺技术部门负责人、现场生产管理负责人、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及单位负责人报告事故发生经过,事故发生部位、时间、已采取的紧急处理措施,以及事故有无进一步扩大的危险。1)事故发生后,操作人员、巡检人员要紧守事故现场,并如实地、毫无隐瞒地在《交接班记录》中详细记录工艺事故发生的'部位、时间、已采取的紧急措施及设备目前的状况等,并签上自己的姓名。2)现场单位负责人在得到操作人员关于工艺事故的紧急报告后,立即通知有关部门赶赴现场察看,并决定处理方案,组织处理。3)一般事故由现场生产管理部门决定处理方案,并组织力量处理,并上报工艺技术部门。4)重大事故应在保护现场的同时,报告工艺技术部门、安全管理部门、单位负责人,查看现场后,研究决定处理方案。5)各部门事故处理人员在接到抢修、处理任务的电话、口头或书面通知后,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辞、拖延、推诿,必须全力以赴抢修处理,操作人员必须在抢修现场,主动配合或协助有关人员抢修、处理。在事故处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设置必要的安全警示牌,处理人员应穿戴好劳动保护用品,服从指挥,不得擅自行动,以防止伤亡事故发生。在处理事故过程中没有按安全规程操作而出现伤亡的事故,按集团有关规定处理。事故的责任分析目的在于事故责任者、领导和职工都受到教育,吸取教训,避免同类事故和其他事故的继续发生。事故责任者确定,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参照各类技术参数和规程进行分析,连同有关人员的过失,与促成事故是否有因果关系来确定事故的直接责任者,主要责任者和管理责任者。按责任分工和工作态度追究责任者,就是追究在个人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不负责而造成的事故。按事故隐患来源追究责任者(上一班或几班就已经存在事故隐患,而没有及时处理,应追究这几个班责任);一个隐患涉及多个方面的管理、操作责任的以追究对事故起主导作用的一方为主。按技术规定追究责任,在责任分析中追究属于明显的违反技术规定的责任。因管理者决策错误或工作不到位,防范措施不力或姑息迁就对发生事故处理不力而使事故重复发生;或因官僚主义,违章指挥,冒险蛮干,迫使工作人员违章操作而造成事故的,由决策者、指挥者或指令者负责。因拆除、毁坏、挪动安全装置、安全警示牌或对安全装置维护管理不当造成事故的,或应检查安全装置而未进行检查造成事故的,或明知安全装置失效而进行操作发生事故的由当事人负责。因配料失误,计量不准,参数显示不正确以及已发现的事故隐患未能及时整改,又未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或在事故后虽有有效的防范措施,但未得到很好的落实,致使同类事故重复发生的,应由有关管理者负责。发生工艺事故,要对造成事故的责任者进行严肃认真的处理,处理工艺事故遵循“四不放过”的原则,即原因不清不放过,责任人未处理和职员未受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1)一般工艺事故由各单位生产管理部门在一周内组织调查处理,并报工艺技术部门备案。2)重大工艺事故由工艺技术管理部门负责在8天内组织调查处理,并报安全管理部门备案。3)特大工艺事故由单位负责负责人在20天内组织调查,提出处理建议报安全管理部门备案。事故调查组认真做好事故调查工作,形成完整的事故调查报告,工艺事故调查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设备编号、名称、规格型号或工序组号。2)事故发生背景、经过、一切原始记录,以及显示报警图表曲线记录等。3)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事故原因分析和责任者处理结果。事故责任者确定以后,要分清主次轻重,对主要责任者、直接责任者、管理责任者分别予以处理。事故发生后,对事故处理不力或拖延、懈怠而使事故进一步扩大的责任者,应视同事故责任者一并追究处理。对工艺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包括批评教育、扣分考核、通报批评、降级降薪、开除留用、除名、直至追究刑事责任。技术管理制度5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及人民生活对用电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提高供电可靠性已成为企业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做好这一阶段的安全防范工作,是摆在电力企业面前的重要任务。因此,提高供电可靠性,同时也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带电作业方式带电作业是指在高压电工设备上不停电进行检修、测试的一种作业方法。带电作业是避免检修停电,保证正常供电的有效措施。其内容可分为带电测试、带电检查和带电维修等几个方面,可按以下几种性质来划分:1.1按人与带电体的相对位置划分,可分为:①间接作业。间接作业是作业人员不直接接触带电体,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利用绝缘工具操作高压带电部件的作业。从操作方式来看,地电位作业、中间电位作业、带电水冲洗和带电气吹清扫绝缘子等都属于间接作业。间接作业也称距离作业。②直接作业。在送电线路带电作业中,作业人员穿戴全套屏蔽防护用具,借助绝缘工具进入带电体,人体与带电设备处于同一电位的作业,对防护用具的要求是越导电越好。而在配电线路的带电作业中,作业人员穿戴全套绝缘防护用具直接对带电体进行作业,虽然与带电体之间无间隙距离,但人体与带电体是通过绝缘用具隔离开来,人体与带电体不是同一电位,对防护用具的要求是越绝缘越好。1.2按作业人员自身电位划分,可分为:①地电位作业。地电位作业是作业人员保持人体与大地(或杆塔)同一电位,通过绝缘工具接触带电体的作业。人体与带电体的关系是:大地(杆塔)人→绝缘工具→带电体。②中间电位作业。中间电位作业是地电位法和等电位法两者之间的作业方法。人体与带电体的关系是:大地(杆塔)→绝缘体→人体→绝缘工具→带电体。③等电位作业。等电位作业是作业人员保持与带电体(导线)同一电位的作业。人体与带电体的关系是:带电体(人体)→绝缘体→大地(杆塔)。1.3按采用的绝缘工具来划分,可分为:①绝缘杆作业法。绝缘杆作业法是作业人员与带电体保持《电业安全工作规程》规定的安全距离,通过绝缘工具进行作业的方式。绝缘杆作业方法既可在登杆作业中采用,也可在斗臂车的工作斗或其它绝缘平台上采用。需说明的'是,此时人体电位与大地(杆塔)并不是同一电位,因此不应混称为地电位作业法。②绝缘手套作业法。绝缘手套作业法是指作业人员借助绝缘斗臂车或其它绝缘设施(人字梯、靠梯、操作平台等)与大地绝缘并直接接近带电体,作业人员穿戴全套绝缘防护用具,与周围物体保持绝缘隔离,通过绝缘手套对带电体进行检修和维护的作业方法。在配电线路的带电作业中,不允许作业人员穿戴屏蔽服和导电手套,采用等电位方式进行作业,绝缘手套法也不应混淆为等电位作业法。现今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多采用绝缘斗臂车进行,它具有升空便利、机动性强、作业范围大、机械强度高,电气绝缘性能好等优点。外层斗一般采用环氧玻璃钢制作,内层斗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制作。绝缘斗具有高强度电气绝缘,与绝缘臂一起组成相对地之间的纵向绝缘,使整车的泄漏电流小于500微安。在工作时,若绝缘斗同时触及两相导线,不发生沿面闪络。绝缘斗臂车的作业斗定位,有的是通过绝缘臂上部斗中的作业人员直接操作,有的是通过下部驾驶台上的人员控制,有的作业车上下部都可以进行液压控制。采用高空绝缘斗臂车进行配电网的带电作业是一种便利、灵活、应用范围广泛、劳动强度较低的作业方法。二、视技术进步,提高配电设备装备技术水平2.1备水平,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如真空断路器、SF6断路器、柱上真空开关、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硅橡胶绝缘子、交联电缆等,减少因设备质量问题、试验周期短造成的不必要停电。2.2网保护配置情况及运行经验,建议在新建变电所中应采用保护配置全面的微机保护。微机保护在具备电流速断、过电流及重合闸的基础上,还应具备低压(或复压)闭锁、时限速断等功能,以适应线路及负荷变化对保护方式的不同要求。2.3科技进步逐步实现输、变、配电设备的状态监测和状态检修,通过在线检测、盐密指导清扫、带电测温、油务监督等先进的测试手段和科学的分析评估方法,掌握设备的性能,指导设备的检修;变电设备涂刷RTV,延长清扫周期。2.4技进步,积极开展带电作业。设立带电作业班,配备相应的带电作业车和带电作业工具。在符合安全条件的前提下,能够实行带电作业的,尽量实行带电作业,如带电断接火、处理缺陷等,以有效地减少线路停电时间。三、如何真正要做好10kV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的安全防范工作3.1抓好带电作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带电作业是一个技术性较强操作安全水平要求较高的特殊工种。因此,凡开展带电作业的单位,对作业人员必须坚持专业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允许参加批准项目的作业。带电作业人员选拔:带电作业要求作业人员有较高的素质和良好的身体条件,因此,在选拔带电作业人员时,应从作业处外线电工中挑选身体好,技术素质好的年轻技工。3.2抓好带电作业人员的日常培训由于电力施工企业带电作业不可能天天有作业任务,可能作业一次后,很长时间后才有再次作业任务,多数时间内带电作业电工可能还是从事其它施工作业,因此,带电作业电工的日常培训必不可少,开展带电作业施工的单位每月应保证带电作业电工有不少于4h培训时间。3.3抓好带电作业人员的轮训有计划地将带电作业人员送全国带电作业培训中心进行轮训,学习带电作业的新技术、新方法,以逐步提高作业处带电作业电工的技术素质。四、建立符合带电作业工器具保管要求的库房带电作业工器具的保管和存放有其严格的要求,如果不按要求保管和存放,将会影响带电作业工器具的使用寿命,甚至威胁带电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必须按要求建立带电作业工器具的保管库房,派专人进行带电作业工器具的管理。五、建立健全带电作业各项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的生命线,电力企业有关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程、规定及规章制度是确保电力生产过程中人身设备安全的重要保证。开展10kV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必须尽快建立、健全以下各项规章制度、带电作业现场操作规程:①带电作业技术管理制度;②带电作业的工器具、人身防护用具专人管理制度;③带电作业的工器具、人身防护用具预防性试验管理制度;④带电作业奖罚制度;⑤带电作业项目现场操作规程;⑥带电作业资料管理制度。六、加强带电作业的技术管理带电作业的技术管理有别于其它施工项目技术管理,它的侧重点在具体带电作业项目施工方案和安全措施的编制上。施工方案中必须详细写明带电作业的基本步骤以及为保证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所采的技术措施,从技术的角度要保证带电作业是安全的。七、给带电作业班组配备先进的辅助作业工机具采用先进的作业工机具,不但可以减轻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节省作业时间,而且对提高带电作业安全性起着很大的作用。为了使带电作业这项业务能更好地开展下去,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保障带电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建议给带电作业班组配备先进的施工作业工机具:UC-6免换模压接钳、CC-325J棘轮切刀、REC-S424充电式切断工具、REC-MM26充电式螺帽破碎机、REC-UC6充电式免换模压接钳、SH-70角钢冲孔机、NP-400架空绝缘线剥除器、11-006间接带电绝缘棘轮切刀。八、结束语总之,从事10kV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工作人员,要对10kV配电线路带电作业以及安全防范涉及方方面面,要切实做好这项工作,真正做到杜绝安全事故。开展10kV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的各电力企业需要在实际工作中高度重视,认真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只有将10kV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防范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保证带电作业的安全。技术管理制度6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含肉和(或)水产品的速冻方便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和实施以haccp为基础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技术要求,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前提方案、关键过程控制、基地要求、产品检测和记录保持。本文件是gb/t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在含肉和(或)水产品的速冻方便食品生产企业应用的专项技术要求,是根据含肉和(或)水产品的速冻方便食品行业的特点对gb/t22000要求的具体化。本文件适用于含肉和(或)水产品的速冻方便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实施与自我评价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也可用于采购方对此类食品提供者的评价和实施第三方认证。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文件的引用而成为本文件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本均不适用于本文件,然而,鼓励根据本文件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上述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未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使用其最新版本。gb14881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t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fsms-02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水产品加工企业要求fsms-03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肉及肉制品生产企业要求fsms-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速冻果蔬生产企业要求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本文件中未注释的术语和定义同gb/t22000中的相关术语。3.1速冻方便食品quickfrozenconvenientfood以粮谷、果蔬、肉、水产品等为原料,经调制、加热(或未经加热)后速冻、冷(冻)藏等加工工艺生产的、经简单处理即可食用的食品。3.2速冻quickfreeze将预处理的食品放在-30℃~-40℃的装置中,一般在30min内通过最大冰晶生成带使食品中心温度从-1℃降到-5℃,其所形成的冰晶直径小于100μm。速冻后食品的中心温度要达到-18℃以下。4前提方案从事速冻方便食品生产企业,除根据gb/t22000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同时还应包括下列基本内容。4.1人力资源4.1.1食品安全小组食品安全小组应由多专业的人员组成,包括从事卫生质量控制、生产加工、工艺制定、实验室检验、设备维护、原辅料采购、仓储管理等工作的人员。4.1.2人员能力、意识与培训影响食品安全活动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技能。食品安全小组应理解haccp原理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标准。应具有满足需要的熟悉速冻方便食品生产基本知识及加工工艺的人员。从事速冻方便食品工艺制定、卫生质量控制、实验室检验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相关知识。生产人员熟悉人员卫生要求,遵守前提方案的相关规范要求。4.1.3人员健康和卫生要求从事食品生产、检验和管理的人员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食品卫生法》关于从事食品加工人员的卫生要求和健康检查的规定。每年应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必要时做临时健康检查,体检合格后方可上岗。直接从事食品生产、检验和管理的人员,凡患有影响食品卫生疾病者,应调离本岗位。生产、检验和管理人员应保持个人清洁卫生,不得将与生产无关的物品带入车间;工作时不得戴首饰、手表,不得化妆;进入车间时应洗手、消毒并穿着工作服、帽、鞋,离开车间时换下工作服、帽、鞋;工作帽、服应集中管理,统一清洗、消毒,统一发放。不同卫生要求的区域或岗位的人员应穿戴不同颜色或标志的工作服、帽,以便区别。不同区域人员不应串岗。制馅、成型、加热、预冷、内包装人员应带口罩和带有发罩的帽子。4.2基础设施及维护4.2.1厂区环境企业不得建在有污染源、有碍食品卫生的区域;厂区周围应保持清洁卫生,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厂区内不得生产、存放有碍食品卫生的其他产品。厂区路面平整、无积水,主要通道应铺设水泥等硬质路面,空地应绿化。厂区卫生间应当有冲水、洗手、防蝇、防虫、防鼠设施,墙壁及地面易清洗消毒,并保持清洁。厂区排水系统畅通,厂区地面不得有积水和废弃物堆积,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废料的排放或者处理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厂区建有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符合卫生要求的原料、辅料、化学物品、包装物料储存等辅助设施和废物、垃圾暂存设施。厂区内不得有裸露的垃圾堆,不得有产生有害(毒)气体或其他有碍卫生的场地和设施。厂区内禁止饲养与生产无关的动物。工厂须有虫害控制计划、灭鼠图,定期灭鼠除虫。厂区应布局合理,生产区与生活区应分开,生活区对生产区不得造成影响。锅炉房、贮煤场所、污水及污物处理设施应与加工车间相隔一定的距离,并位于主风向的下风处。锅炉房应设有消烟除尘设施。各类原料进厂、人员进出、成品出厂相互之间应避免发生交叉污染。必要时厂区应设有原料运输车辆和工具的清洗消毒设施。工厂的废弃物应及时清除或处理,避免对厂区生产环境造成污染。4.2.2车间和设施设备车间面积应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生产车间结构和设备布局合理,并保持清洁和完好。车间出口、与外界相连的车间排水出口和通风口应安装防鼠、防蝇、防虫等设施。生、熟加工区应严格隔离,防止交叉污染。不同清洁区域应分设工器具清洗消毒间,清洗消毒间应备有冷、热水及清洗消毒设施和适当的排气通风装置。车间地面应采用防滑、坚固、不透水、耐腐蚀的无毒建筑材料,并保持一定坡度,无积水,易于清洗消毒。车间内墙壁、屋顶或者天花板应使用无毒、浅色、防水、防霉、不脱落、易于清洗的材料修建。墙角、地角、顶角应采取弧形连接,易于清洁。车间门窗用浅色、平滑、易清洗、不透水、耐腐蚀的坚固材料制作,结构严密;非封闭的窗户应装设纱窗;车间窗户不应有内窗台,若有内窗台的,内窗台台面应下斜约45。车间入口处设有洗手和鞋靴消毒设施,洗手消毒设施应与加工人员数目相适应,备有洗手用品及消毒液和符合卫生要求的干手用品。水龙头为非手动开关并应备有温水。必要时应在车间内适当位置设有适当数量的洗手消毒设施。设有与车间相连接的卫生设施,卫生设施包括:更衣室、卫生间、淋浴间等,其设施和布局不得对车间造成潜在的污染。卫生间的门应能自动关闭,门、窗不得直接开向车间,且关闭严密。卫生间的墙壁和地面应采用易清洗消毒、不透水、耐腐蚀的坚固材料。卫生间的面积和设施应与生产人员数量相适应,设有洗手和干手设施,每个便池设施应设冲水装置,便于清洗消毒。卫生间内应通风良好、清洁卫生。不同清洁程度要求的区域应设有单独的更衣室,个人衣物(鞋、包等物品)与工作服应分别存放,不造成交叉污染。更衣室的面积和设施应与生产能力相适应,并保持通风良好。更衣室内宜配备更衣镜、不靠墙的更衣架和鞋架。更衣室内有更衣柜的,应采用不易发霉、不生锈、内外表面易清洁的材料制作,保持清洁干燥。更衣柜应有编号,便于清洗消毒。更衣室应配备空气消毒设施。生产工艺有要求时,在车间内适当位置设有缓冲间(或区域)。应分设内外包装间,内包装间应备有消毒设施。有温度要求的工序和场所应安装温度显示和记录装置,车间温度按照产品工艺要求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设备(1)车间内接触加工品的设备、工器具应使用化学性质稳定、无毒、无味、耐腐蚀、不生锈、易清洗消毒、表面光滑而且防吸附、坚固的材料制作,不得使用竹木工器具及棉麻制品。(2)所有含肉和水产品的速冻方便食品加工用机器设备的设计和构造应能防止危害食品卫生,易于清洗消毒(尽可能易于拆卸),并容易检查保养,且不会造成伤害。应有使用时可防止润滑油、金属碎屑、污水或其它可能引起污染的物质混入食品的构造。(3)须经常冲洗的机械动力设备,应使用防水型,电线接点应用防水型。(4)食品接触面应平滑、无凹陷或裂缝,以减少食品碎屑、污垢及有机物之聚积,使微生物的生长降低到最低程度。食品接触面原则上不可使用木质材料,除非其可证明不会成为污染源者方可使用。(5)加工设备的安装位置应按工艺流程合理排布,防止加工过程中发生交叉污染,便于维护和清洗消毒。(6)加热设施应有符合热加工工艺要求,配置符合要求的温度计、压力表。密闭加热设施还应有热分布图,确保密闭加热设施热分布均匀,并配备自动温度记录装置。计量仪器应按规定定期实施计量检定和校准。辅助设施(1)供、排水设施应符合食品企业卫生规范的要求。(2)通风:宜采用正压通风方式。进气口应远离污染源和排气口。进风口应有过滤装置,过滤装置应定期消毒。气流宜由高清洁区排向低清洁区。蒸、煮、油炸、烟熏、烘烤设施的上方应设有与之相适应的排油烟和通风装置。排气口应设有防蝇、虫和防尘装置。(3)照明设施:车间内位于食品生产线上方的照明设施应装有防护罩,工作场所以及检验台的照度符合生产、检验的要求,光线以不改变被加工物的本色为宜。检验岗位的照明强度应不低于540l;生产车间的照明强度应不低于220l;其他区域照明强度不低于110l。(4)高清洁区应配备空气消毒设施。车间供水、供汽、供电应当满足生产需要。4.2.3维护保养厂房、设施、设备和工器具应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应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应制定设备、设施维修保养计划,保证其正常运转和使用。对于设备、设施维修保养应做好详细的记录。4.3操作性前提方案企业应制定书面的ssop程序,明确执行人的职责,确定执行频率,实施有效的监控和相应的纠正预防措施。制定的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内容不少于以下几个方面:4.3.1接触食品(包括原料、半成品、成品)或与食品有接触的物品的水和冰应当符合安全、卫生要求。4.3.2接触食品的器具、手套和内外包装材料等必须清洁、安全和卫生。4.3.3确保食品免受交叉污染。4.3.4保证操作人员手的清洗消毒,保持洗手间设施的清洁。4.3.5防止润滑剂、燃料、清洗消毒用品、冷凝水及其它化学、物理和生物等污染物对食品造成安全危害。4.3.6正确标注、存放和使用各类有毒化学物质。4.3.7保证与食品接触的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卫生。4.3.8清除和预防鼠害、虫害。4.3.9包装、储运卫生控制,必要时应考虑温度。4.4产品追溯与撤回4.4.1企业应建立和实施追溯程序,以确保从原料到成品标识清楚,具有可追溯性。主要包括原料、辅料和包材的验收、清洗剂、清毒剂、半成品、成品等入(出)库规定;标识的管理;产品批次管理;成品检测报告;运输过程的记录保持等,实现从原辅料验收到产品出厂全过程的标识及产品出厂后的追溯。4.4.2企业应建立产品撤回程序,包括通过电话、传真、网络等方式与客户的沟通,收集顾客反馈单,收集客户对产品的要求,包括数量、包装及规格、质量指标(包括特殊指标的检测方法等)、交付等。接到客户投诉时,相关部门应收集证明性资料和图片,按照追溯程序确认责任并制定处理方式,对于进入流通领域的应采用合适的方式及时、快速、完全的撤回。5关键过程控制5.1原辅材料5.1.1原辅料的接收和检验水产品原料应符合fsms-02原料部分的要求。肉类原料应符合fsms-03原料部分的要求。蔬菜、水果原料应符合fsms-05:原料部分的要求。其他原辅料和进口原、辅料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进口国家的有关安全卫生要求。应建立原辅料合格供方名录及可追溯系统,并制定原辅料的验收标准、抽样方案及检验方法等,并有效实施。每批原辅料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5.1.2原辅料的运输和储藏肉或水产品进厂、人员进出、成品出厂相互之间应避免发生交叉污染,必要时厂区应设有原料运输车辆和工具的清洗、消毒设施。经验收合格之冷藏(冻)原料肉,水产品应依规格、种类分别存放于冷藏(冻)库,冻藏应保持在-18℃以下;冷藏应保持在0~7℃。库温应有自动温度记录。原料的保管应能使其免遭污染、腐败。原料使用应依先进先出之原则,冷冻原料解冻时应在能防止原料品质下降的条件下进行,如采用流水解冻,其水质应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5.2内包装材料的控制5.2.1应建立与食品直接接触内包装材料合格供方名录及可追溯程序,制定验收标准,并有效实施。5.2.2内包装材料接收时应由供方提供安全卫生检验报告。5.2.3当供方或材质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评价,并由供方提供检验报告。5.3食品添加剂的控制5.3.1食品添加剂使用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进口国家的有关安全卫生要求。5.3.2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本文件的的要求。5.3.3食品添加剂应设专门场所贮放,由专人负责管理,注意领料正确及有效期限等,并记录使用的种类、许可证号、进货量及使用量等。5.4加工过程控制5.4.1对于加工过程中的重要安全、卫生控制点,应制定检查/检验项目、标准、抽样规则及方法等,确保执行并做好记录。5.4.2加工中发生异常现象时,应迅速追查原因并加以纠正。5.4.3每次开始操作及休息后的第一件制品应加以检验。5.4.4食品添加剂的称量与投料应建立复核制度,有专人负责,使用添加前操作人员应再逐项核对并依序添加,确实执行并做好记录。5.4.5加热应制定文件化的程序对加热过程实施有效控制。应制定加热工艺规程,严格控制加热温度,明确监控项目、关键限值、监控频率、监控人员以及纠正和预防措施等,并形成记录。应控制冷却时间,冷却水应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同时定期清洗该设施,防止耐热性细菌的生长与污染。5.4.6速冻冷却后的食品应立即速冻。食品在冻结时应以最快的.速度通过食品的最大冰晶区(大部分食品是-1℃~-5℃)。食品冻结终了温度应达到或低于-18℃。速冻加工后的食品在运送到冷藏库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温升保持在最低限度。包装速冻食品应在温度能受控制的环境中进行。5.5贮存5.5.1冷藏库的室内温度应保持在-18℃或更低(视不同的产品而异)。温度波动要求控制在2℃以内。5.5.2冷藏库的库内温度应定时核查、记录。应采用自动温度记录仪。5.5.3冷藏库的室内空气流动速度以使库内得到均匀的温度为宜。5.5.4冷藏库内产品的堆码不应阻碍空气循环。产品与冷藏库墙、顶棚和地面的间隔不小于10cm。5.5.5冷藏库内贮存的产品出库应实行先进先出的原则。5.6运输与分配5.6.1运输产品的厢体温度应保持-18℃或更低。厢体温度在装载前应预冷到10℃或更低。并装有能在运输中记录产品温度的仪表。5.6.2产品从冷藏库运出后,运输途中允许温升到-15℃,但交货后应尽快降至-18℃。5.6.3产品装卸或进出冷藏库要迅速。5.6.4采用冷藏车运输时,应设有车厢外面能直接观察的温度记录仪,经常检查厢内的温度。5.6.5产品运送到销售点时,最高温度不得高于-12℃。销售点无降温设备时,应尽快出售。5.7零售有零售环节的企业,应满足以下条件:5.7.1产品应在低温陈列柜中出售。5.7.2低温陈列柜上货后要保持-15℃,柜内应配有温度计。5.7.3低温陈列柜内产品的温度允许短时间升高,但不得高于-12℃。5.7.4低温陈列柜的敞开放货区不应受日光直射,不受强烈的人工光线照射和不正对加热器。低温陈列柜的敞开部分在非营业时间要上盖,在非营业时间除霜。5.7.5低温陈列柜内堆放产品不得超出装载线。5.7.6包装的与不包装的产品应分开存放和陈列。5.7.7未经速冻的食品不能与速冻食品放在同一个低温陈列柜内。5.7.8低温陈列柜内的产品要按先进先出的原则销售。5.7.9产品应贮存在-18℃以下的冷藏库内,温度波动要求控制在2℃以内,不得与有毒、有害、有异味的物品或其他杂物混存。5.7.10速冻食品应该在冷冻条件下销售,低温陈列柜内产品的温度不得高于-12℃。6产品检测6.1企业应有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内设检验机构,并具备相应资格的检验人员。6.2企业内设检验机构应具备检验工作所需要的标准资料、检验设施和仪器设备;检验仪器应按规定进行计量检定,并应自行开展水质和微生物等项目的检测。6.3企业委托社会实验室承担检测工作的,该实验室应具有相应的资格。6.4抽样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执行,确保抽样工作的公正性和样品的代表性、真实性,抽样方案应科学;抽样人员应经专门的培训,具备相应资质。6.5特殊要求的卫生项目(如农残、兽残等)的检验,按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执行;出口产品按输入国法律法规及合同、信用证规定的方法执行。7记录保持对反映产品卫生质量情况的有关记录,应制定其标记、收集、编目、归档、存储、保管和处理的程序,并贯彻执行;所有质量记录应真实、准确、规范,冷冻产品的记录应保存2年,冷藏产品的记录应至少保存1年。技术管理制度7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项目部工程技术管理,规范技术管理行为,完善技术管理流程,提高技术管理效率,争取技术经济效益,在项目施工中积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制定先进的技术方案,注重施工中关键技术的研究和重大课题的攻关,积极开展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活动,结合分局的管理办法及本工程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工程技术管理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自身形象和素质,增强社会声誉,保证工程质量,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最根本性工作。技术管理的工作成效是通过在建设项目中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而间接反映出来的。第二章编制依据第三条工程技术管理的依据是:国家住建部所颁布的法规、法令、基本建设的技术政策;设计文件;国家、省市以及地区的行业标准、规范、有关规定;与建设单位签订的合同和其它经济合同。第三章组织机构及职责权限第四条机构设置(一)项目设立技术质量生产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技质产办),在项目经理、项目总工的领导下全面开展工程技术管理工作。(二)项目部技术管理机构设置为:决策层(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由领导班子成员组成)—管理层(以项目部技质生办产为核心,由项目部各职能部门组成)-执行层(项目部下属各外协队)。技术管理组织机构图见附件1。第五条职责(一)项目经理职责1、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地方、公司及分局的有关工程技术政策、法规、制度。2、领导有关技术、科技档案、科研等工作,对新技术科研成果及合理化建议进行审批。(二)总工程师职责1、全面负责项目部技术管理工作。2、主持召开项目部技术工作会议和大型专题技术会议,对会议讨论和施工中发生的重大技术问题作出的决定负责,在项目经理批准后组织贯彻实施。3、负责总进度计划的编制和调整,组织年、季、月度计划的编制和审查。4、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有关合同文件、技术文件,以合同为依据开展各项技术工作。5、组织设计交接桩及复测工作,负责项目的测量管理和试验管理工作。6、承担对外技术联系,负责合同中的图纸供应催促和设计变更联系工作。7、负责对业主、监理、设计等相关单位的技术沟通和反馈工作。8、参与各项科技攻关、技术革新活动,指导作业队QC小组活动,做好各项技术成果的鉴定、申报工作。9、负责组织项目部各类施工方案优化项目,研究推广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各种施工要素的优化配置。(三)各副经理职责1、参加有关技术、科技档案、科研等工作,对新技术及科研成果提出合理化建议。2、负责本职范围内的技术管理工作。(四)技术质量管理办公室职责1、在项目部总工程师的领导下,全面负责项目部技术管理工作,指导各外协队技术管理和现场施工技术工作。2、负责项目部所承建的工程及各项施工内容施工组织、方案的编制和技术交底工作。3、负责编制年、季、月计划。对生产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依据。4、负责图纸工程量的计算、统计和核对.负责对上工程量的编制、上报,对下工程量的审核工作。负责对上、对下工程量台账的建立、更新、核对等工作。5、负责物资需求计划和增补计划的编制和填报,并建立材料台账。6、负责工程日报、周报、快报、工地例会等资料的编制和上报.7、做好变更索赔资料的签证、收集、整理。8、负责POWERON工程管理软件的管理工作,按时将专业相关模块进行录入。9、配合物资设备办公室做好材料核销工作。10、负责技术文件的接收、处理工作。(五)安全管理办公室职责1、参加有关技术、科技档案、科研等工作,对新技术及科研成果提出合理化建议。2、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管理施工现场的安全工作。3、按时参加施工技术交底会议,并按技术交底内容要求安排施工。(六)生产管理办公室职责1、参加有关技术、科技档案、科研等工作,对新技术及科研成果提出合理化建议。2、将施工组织设计和项目部施工思路及建议应用于施工过程中.3、按时参加施工技术交底会议,并按技术交底内容要求安排施工。(七)经营财务管理办公室职责1、参加有关技术、科技档案、科研等工作,对新技术及科研成果提出合理化建议。2、组织好施工变更工作。(八)物资设备管理办公室职责1、参加有关技术、科技档案、科研等工作,对新技术及科研成果提出合理化建议.2、按技质生办所报的需求计划和增补计划,及时采购施工所需物资,加强材料使用和管理工作.(九)测量队职责1、参加有关技术、科技档案、科研等工作,对新技术及科研成果提出合理化建议。2、负责施工现场的测量工作,出具测量成果,并提交项目部技质生办。3、按时参加施工技术交底会议。(十)外协队职责1、在项目总工程师和技质生办的领导下做好技术管理和现场施工技术工作。2、依据设计图纸和技术要求,在各单项工程开工前负责向施工班组进行技术交底,施工过程中负责技术指导,并认真填写有关施工记录和验收表格。3、解决施工中出现的一般技术问题,对重大技术问题必须向项目部技质生办报告以便妥善解决.4、按照项目部总体施工进度计划编制单项工程的施工进度计划,在项目部批准之后严格按照编制的施工进度计划进行施工。5、负责填写、收集和整理各种原始记录,及时报送项目部有关职能部门。6、积极配合好测量、试验方面的工作,做好施工放样和现场试验工作.7、参加工程竣工资料的整理和技术总结的编写工作。8、在施工中积极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努力推广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第四章技术管理的原则第六条技术管理与其它专业管理相辅相成,互相衔接,应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信息渠道,相互学习,增加沟通,共同搞好技术管理工作.第七条技术管理工作不仅自始至终地存在于建设施工阶段全过程,而且向前后延伸,具有紧密衔接、连续运行的特点。因此要求技术管理的机构和人员相对稳定,不宜随意变动。但工程项目建设是一个较长的过程,难以做到一成不变,这就要求技术管理有较严格的记录、交接和信息传递的制度。第八条技术工作本身应创造条件,实现方法手段的现代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第九条技术管理工作要崇尚科学,相信科学,以科学的眼光进行管理。在整个工程的运作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作到技术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条理化以及适应现场的针对性。第十条技术管理的原则(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技术政策、科技路线、基本建设法规、制度和技术标准,从实际出发,适应社会环境,增强活力;(二)一切从用户出发,满足顾客(建设单位、使用单位)的需求,贯彻质量第一的方针,实施精品战略;(三)技术管理必须围绕“以质量、安全为核心,以工期任务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四)面向现场,强化基层技术管理。建立畅通、迅速的信息渠道,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统一有效的技术管理网络体系;(五)强调技术工作的书面化程序,满足可追溯性原则。技术工作要求作到:“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第五章施工技术管理第十一条图纸会审及复核制度(一)图纸会审目的了解设计意图,明确质量要求,将图纸上存在的问题和错误,专业之间的矛盾等,尽最大可能解决(在工程开工之前)。(二)会审参加人员项目经理、总工(技术负责人)、工程技术员、内业技术人员、质检员及其它相关人员.(三)会审时间一般应在工程项目开工前进行,特殊情况也可边开工边组织会审(如图纸不能及时供应时).(四)会审组织由技质生办负责组织、落实.(五)会审内容1、审查施工图设计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政策和有关规定。2、审查施工图的基础工程设计与地基处理有无问题,是否符合现场实际地质情况。3、审查建设项目坐标、标高与总平面图中标注是否一致,与相关建设项目之间的几何尺寸关系以及轴线关系和方向等有无矛盾和差错。4、审查图纸及说明是否齐全和清楚明确,核对建筑、结构、g钢筋安装、预埋件安装等图纸是否相符,相互间的关系尺寸、标高是否一致。5、审查建筑平、立、剖面图之间关系是否矛盾或标注是否遗漏,建筑图本身平面尺寸是否有差错,各种标高是否符合要求,与结构图的平面尺寸及标高是否一致。6、审查建设项目与地下构筑物、管线等之间有无矛盾.7、审查结构图本身是否有差错及矛盾,结构图中是否有钢筋明细表,钢筋砼关于钢筋构造方面的要求在图中是否说明清楚,如钢筋锚固长度与抗震要求长度等。8、审查施工图中有哪些施工特别困难的部位,采用哪些特殊材料、构件与配件,货源如何组织。9、对设计采用的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可能性和应采用的必要措施进行商讨.10、设计中的新技术、新结构限于施工条件和施工机械设备能力以及安全施工等因素,要求设计单位予以改变部分设计的,审查时必须提出,共同研讨,求得圆满的解决方案.(六)会审程序1、会审由技质生办召集进行。并由技质生办通知外协队参加。2、会审分专业会审和综合会审,解决专业自身和专业与专业之间存在的各种矛盾及施工配合问题.无论专业或综合会审,在会审之前,应先由设计单位交底,交待设计意图、重要及关键部位,采用的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的作法、要求、达到的质量标准,而后再由各单位提出问题。3、会审时,由项目内业技术人员提出自审时的统一意见,并作记录。会审后整理好图纸会审记录,由各参加会审人员签字.4、根据实际情况,图纸也可分阶段会审,如基础工程、主体工程、装修工程、水电暖工程等:当图纸问题较多较大时,施工中间可重新会审,以解决施工中发现的设计问题。(七)会审记录内容1、工程项目名称(分阶段会审时要标明分项工程阶段).2、参加会审的单位及其人员名字。3、会审地点,会审时间。4、内容:(1)对设计图纸提出存在的矛盾、问题,由技质生办联系设计单位(设计代表)予以答复修改(要注明图别、图号,必要时要附图说明)。(2)外协队为便于施工,施工安全或建筑材料等问题要求设计单位修改部分设计的会商结果与解决方法。(要注明图别、图号,必要时附图说明)(3)会审中尚未得到解决或需要进一步商讨的问题.(4)列出参加会审单位名称,并盖章后生效。(八)复核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对重要的和影响全面的技术工作,必须在分部分项工程正式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总结(16篇)
- 最简合作意向书范本(5篇)
- 新学期开学校长致辞(9篇)
- 黑龙江工程学院《工程力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黑龙江东方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上》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黑龙江东方学院《建筑给水排水工程》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黑龙江大学《液压与气压传动》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黑龙江大学《水文分析与计算》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消防给水系统在超高层建筑的应用及优化
- 黑龙江大学《手绘设计表达》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军事地形学地形图基本知识
- 封装工艺介绍优秀课件
- 建设工程竣工消防验收记录表(DOC36页)
- 学生学习过程评价量表
- 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 关于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调查报告
- 运动的描述-主题单元设计
- 幼儿园报名登记表
-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重难点易错题积累
- 《伏安法测电阻》实验报告单
-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3章旋转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