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考压轴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贵州省黔东南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考压轴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贵州省黔东南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考压轴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贵州省黔东南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考压轴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贵州省黔东南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考压轴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省黔东南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考压轴卷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以下三幅汉代画像砖的主题分别是“弋射收获”“春米”“庖厨”。这些画像砖A.形象反映了汉代的经济生活 B.体现了建筑材料艺术化趋势C.作为艺术品夸大了历史事实 D.表明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2.有学者指出,十月革命前临时政府的成员普遍认为“他们自己是偶然才得到最高权力,那些像‘土地问题’等重大问题只能留给未来正式的议会机构解决,结果时机错过了,布尔什维克控制了俄国”。该学者旨在强调A.缺乏权威和责任感的政府加速革命到来B.十月革命在俄国的胜利具有一定偶然性C.议会的缺失为十月革命提供了有利时机D.不合时宜的法治思维激化俄国社会矛盾3.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提出:“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义和团时期揭帖称:“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毁坏大轮船。”导致两者对待西方文明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两者社会主要矛盾存在差异B.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不同C.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与保守性D.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4.“以中国文法英国字音拼合而成,为上海特别之英语”是19世纪60年代上海等地在买办、商人中逐渐形成“洋泾浜”英语。下列关于这一现象的历史认识正确的是英语SandwichBeerTelephoneEngine洋泾浜英语三明治啤酒德律风引擎词义夹肉面包麦制酒电话发动机A.读音虽不准但能促进当时中西文化的交流B.它伴随资本主义经济入侵而出现C.虽丰富了汉语词汇但不利于英语规范学习D.它正是中国留学生引入的舶来品5.鲁迅在《关于“舒愤懑”》里写道:“……我从此可以昂头露顶,慢慢地在街上走,再不听到嘲骂。几个也是没有辫子的老朋友从乡下来,一见面就摩着自己的光头,从心底里笑了出来道:哈哈,终于也有这一天了。”“这一天”的变化与以下哪一事件紧密相关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6.下表是清代前期民间年画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部分)。这反映出,清代前期年画名称主题《女子自强》妇人携带两名幼子向教书先生请教,年画上文字大意为:女性只有自强,才能与男子共同生存下去《庄稼稼穑难》妇女已经大量迈出家门,参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妻打男挨》妻子是一副“悍妇”形象,丈夫则被打得跪地求饶A.底层女性地位上升 B.女性自主意识日益凸显C.女性维权意识强烈 D.封建礼教内容与时俱进7.据载,(明代)“隆(庆)、万(历)中,闽商大至(镇洋镇),州(指江苏太仓州)赖以饶。今累岁弗登,(棉花)价贱如土,不足以供常赋矣”。这说明当时()A.棉织品不符合民众生活需要 B.全国经济区域分布较为明朗C.赋税负担沉重阻碍经济发展 D.江浙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8.有史学家指出:“如果用短近的眼光来看,这场战争对中国似乎只是一场备受屈辱的悲剧,但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他意在强调这场战争A.使中国蒙受屈辱 B.成为中国历史转折点C.激发了救亡意识 D.引发瓜分中国的狂潮9.下表是2006-2008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可以说明A.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国力衰退 B.世界经济增长呈现出多元化局面C.美国不再是世界第一大经济实体 D.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缩小10.从当时的形势看,新的人民革命正在酝酿。而英国革命的任务仅仅是扫除发展资本主义的阻碍,一旦出现新的人民革命,虽然可以解决詹姆士二世统治的问题,但将会导致新的社会冲突和动荡,危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材料意在说明A.宫廷政变方式的明智性 B.“光荣革命”改变了国王权力来源C.“光荣革命”具有不彻底性 D.代议制民主体现了人民的利益11.公元前216年,因保卫卡苏里努姆时异常勇敢,元老院拟授予普莱雷斯提士兵罗马公民权,但被普莱雷斯提人断然拒绝。原因是他们不愿意因接受罗马公民权而舍弃本邦公民身份。这表明当时A.罗马公民权具有排他性 B.罗马显贵阶层的相对封闭性C.公民与非公民的不平等 D.罗马公民权的吸引力在减弱12.如图是我国唯一纪念刘备、诸葛亮君臣合祀祠的照片,该祠坐落于今天的A.西安 B.洛阳 C.成都 D.南京13.下表为《史记》和《汉书》中一些文章对当时社会的一些记述。据此可知西汉时期出处记述《论贵粟疏》……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贡禹传》臣禹……有田百三十亩,陛下过意征臣,臣卖田百亩,以供车马《司马相如列传》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张禹传》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贾A.大地主势力日益强大 B.商品经济十分发达C.土地私有权更加巩固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14.自然法是制订法的对称,自然法精神源自古希腊。罗马的法学家认为它是合乎人性、合乎理性的法律适用于包括奴隶在内全体人类,是永恒不变的法律,一切制订法都应以自然法为标准。可见,自然法A.保护奴隶主私有财产 B.移植了古代希腊法律体系C.与习惯法的特征相同 D.推动罗马法趋向公平正义15.1938年4月,中国飞行员陈怀民在武汉空战中与日军飞行员高桥宪一同归于尽。随后,陈怀民的妹妹致信高桥的妻子美惠子:陈怀民猛撞高桥的飞机,不是发泄对高桥的私仇,而是代表着两种不同力量之间的较量。同时表示他们一家对美惠子没有怨恨,希望有一天能够友爱地握手。此事①发生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②反映了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③说明两国人民深受战争之害④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A.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6.下表反映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概况。表中年平均生产增长率的变化促使各国A.减少政府对经济干预 B.制定指令性经济计划C.政府直接采购、投资 D.加大企业国有化比重17.有学者曾说:“民族工业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该学者意在说明①近代民族工业趋向消亡②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③人类开始改变闭关自守的状态④生产与消费具有国际性特征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8.“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A.尚书被中书取代B.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丞相属外朝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权19.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伦理道德规范D.“天人感应”学说20.中国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对此时间观念改变影响最大的是A.服饰的中西合璧 B.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C.报刊杂志的创办 D.交通与通讯工具的改变21.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中说:“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以下解释中,合乎美国历史的有A.前者主张建立松散的邦联以保护个人权利并反对暴政B.后者主张建立紧密的联邦以保护个人权利并反对暴政C.革命派与联邦派都笃信启蒙思想并主张保护个人权利.D.革命派与联邦派在保护个人权利问题上是根本对立的22.有学者指出,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共向欧洲提供了131.5亿美元的拨款,达到了它预期的政治目的。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马歇尔计划A.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B.导致了欧洲对峙的出现C.奠定了欧洲一体化的基础 D.推动了美国的霸权进程23.伴随着国家疆域的渐次扩张,罗马法也经历了历史的演进。下图所示疆域的历史时期,罗马实施的法律是()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C.万民法 D.习惯法24.如图以上漫画表明,作者A.反对国民政府的内战政策 B.批评了国民党消极抗战C.主张推翻国民党腐朽统治 D.要求整肃吏治坚持抗战25.“因信称义”(唯信仰得救)是路德宗教神学的主要教义,也是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基石。这一神学观点的最重要意义在于A.促进了“新教”的形成与传播 B.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C.大大简化了宗教仪式 D.否定了出售赎罪券的合法性26.有学者认为,英国工业革命“不是瓦特一个人的功劳,瓦特不过是一个标志,是一个综合几个世纪各地技术的发展、发明的标志,与其说是爆发了工业革命,不如说是几个世纪技术发展的一个总结……如果不在英国的话,它可能在其它地方发生,但是英国比起西欧大陆来,有一个优越的条件就是他的政治环境。”这位学者旨在强调A.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B.技术的长期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C.工业革命的爆发离不开瓦特的技术总结 D.政治制度成为工业革命爆发的优越条件27.“天下之士群趋而奔向之。上意所向,风俗随之,人才高下、士风之醇漓,率由是出。”材料描述的制度是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28.如图名为“完美大会”的漫画,是对哪一时期历史现象的美化A.二战前期B.二战中期C.二战末期D.冷战时期29.下列有关奥斯曼帝国崛起对世界影响的错误表述是A.诱发欧洲商人开辟新航路B.曾导致西欧商品价格暴跌C.在巴尔干埋下不稳定种子D.为欧洲文艺复兴汇聚人才30.王安石变法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政府财政收入问题 B.大地主的特权问题C.农业生产发展问题 D.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李牧(?—前229年),战国末期赵国名将,柏仁(今河北邢台)人,无论是守边还是抗击秦军,都是战功显赫的“常胜将军”,但却因秦国反间计,遭受赵王猜忌与佞臣暗算而惨遭杀害。之后,秦军如入无人之境,三个月后赵国灭亡。据《史记》载,赵国共历十二代国君,其间仅大规模的政变就发生了九次。李牧的悲剧就是在赵国常年兵变的大背景下发生的。法治缺位,人治当道,赵国君主处理国事随意性较大,且重用佞臣,导致了李牧被误杀。另外,在驻守边关抵御匈奴的过程中,李牧的保守策略,招致君臣上下与整个赵国军民对其作战勇气的极大质疑。当时“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李牧这种只善于谋国而不善于谋身的做法能不招致杀身之祸吗?其实李牧不是没有脱险的机会。当被解除兵权时,如果他能顺利地交出来,或许会免于一死。——摘编自王新利《赵国名将李牧人生悲剧探源及鉴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赵国名将李牧悲剧发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李牧悲剧留给后世统治者的启示。32.(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下面为历史上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大事表。16世纪初葡萄牙在亚洲侵占军事据点,同时垄断商路、建立商站、进行欺诈性贸易16世纪中期西班牙占领中南美洲地区,屠杀印第安人,带来的传染病导致人口大量死亡17世纪早期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建立其殖民航运霸权17世纪英国和法国成为主要的贩卖奴隶的国家,导致非洲大量精壮劳动力丧失18世纪中期英法为争夺殖民霸权,进行多次斗争。英国最终成为“日不落帝国”19世纪初英国输入印度的棉织品由不足100万码增加到5100万码以上19世纪40年代1845年英国输华商品增长一倍半。中国出口多为工业原料和土特产品19世纪中期大量外国工业品充斥日本市场,日本生丝、棉花等大量出口19世纪后半期英国资本大量涌入拉丁美洲,一战前夕增加到10亿英镑19世纪末期甲午战争后,列强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路矿和办厂权20世纪初期英国在印度的投资总额达到4.5亿英镑,铁路线增至4万多公里一战前夕欧美工业国家控制和奴役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11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至少在汉代,中国就出现了有关医院的概念。公元510年,第一个由政府管辖的“医院”由南朝君主建立。省一级半官方半私人的“医院”在隋代已出现。明代以后,随着中医“世俗化趋势的全面渗透,中医全面流入民间,成为每个人都可研习的一门技术。在古代中国,医院一直是宫廷的产物,传统的医事制度基本上是围绕王权的需要而设置的,朝廷医官主要通过选拔医家子弟入宫。古代医疗机构为平民医治的程度和规模相当有限,民间的医生主要由儒医和方郎中充任,走乡串户,悬壶行医。“家庭”是原始的医疗单位和护理空间,医生对病人的诊治以及病人家属照方护理皆在家中完成。在医患关系上,医疗的主体是病人,病人自由地择医而求治,医生只是被动地提供医疗服务。中医的学术传承一直恪守着师徒相授的模式,这种方式无论规模抑或质量都相当有限。——据廖育群《岐黄医道》等材料二1820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澳门开设一家眼科诊所,随后政府和民间人士相继开办了数目可观的新式医院,到1920年,在大城市新式医院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医家”,成为医疗机构的主体部分。在工作效率上,近代医院制度借助科学化的医疗器械和严密的病理分析,使医生的专业化水平大为提高。在医疗行政方面,1905年清政府开始设巡警部(兼管卫生事务),1912年,南京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卫生司,医院不再是传统的专侍皇宫的太医院,它的服务对象是京城官吏和居民,开始呈现社会化、大众化趋势………西方医疗制度还开启了中国近代医学教育之先河,各方的努力下尤其是各地开始设置医科或医学院,医学人才的培养迅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西方医学在中国的整体传播,改变了单一的中医学独立存在的局面,中国出现中西医并存的医疗格局,现代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事业逐渐确立,中国人的医疗观念也发生了转变。——马伯英《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医疗制度的特点及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医疗制度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A【解析】

材料中三幅画像砖形象地反映了汉代农产品收获、加工、食用等丰富多彩的经济生活,即反映了汉代的经济生活,A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汉代经济生活,没有涉及汉代建筑材料艺术,B项错误;汉代画像砖虽然经过了一些艺术加工,但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当时的一些历史事实,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C项错误;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精耕细作的农业,D项错误。2、A【解析】

据材料“临时政府成员普遍认为”“偶然才得到最高权力”“留给未来”可知,临时政府成员内部缺乏认同感和责任感,不愿承担历史责任,回避现实问题,导致“时机错过”,故选A项;材料只是认为临时政府是“偶然才得到最高权力”,不是强调革命的偶然,相反临时政府的做法必然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引发革命,B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法治问题,排除D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临时政府成员普遍认为”“偶然才得到最高权力”“留给未来”,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3、A【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是阶级矛盾,而义和团运动时期是民族矛盾,由此出现材料中对待西方文明不同的态度,故A项正确;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和对待西方文明的不同态度无关,故B项错误;《资政新篇》体现不出农民阶级的落后性和保守性,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已经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4、A【解析】

依据“‘以中国文法英国字音拼合而成,为上海特别之英语’是19世纪60年代上海等地在买办、商人中逐渐形成‘洋泾浜’英语”和表格中的英语、洋泾浜英语以及词义可以看出,读音虽不准,但能促进当时中西文化的交流,故选A;洋泾浜英语是伴随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入侵而出现,排除B;洋泾浜英语的出现丰富了汉语词汇,有利于英语规范学习,排除C;依据“19世纪60年代上海等地在买办、商人中逐渐形成‘洋泾浜’英语”可知,洋泾浜英语的出现是在买办、商人的流行,排除D。5、D【解析】

根据“我从此可以昂头露顶,慢慢地在街上走,再不听到嘲骂”“没有辫子的老朋友从乡下来”可以看出这指的是剪辫,根据所学可知,这与辛亥革命后的剪辫易服有关,故D项正确;ABC三项所处的时间都是在清朝,辫子不能剪,故排除ABC项。6、B【解析】

材料中的“女子自强”“妇女已经大量迈出家门,参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妻打男挨”等信息凸显了当时女性的自主意识,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底层妇女地位和女性维权意识,故排除A、C两项;材料没有涉及封建礼教内容的变化,故排除D项。7、D【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时江浙地区民众极度依赖棉花种植,棉价高低影响民众的生活,说明当时该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因此D选项正确;明朝中期后棉布成为人们主要衣料,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此时全国的经济区域分布情况,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赋税负担对经济发展的阻碍,C选项错误。故选D。8、C【解析】

根据“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可知,学者强调这场战争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发了国人的救亡意识,故选C;根据“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可知,学者强调的是这场战争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发了国人的救亡意识,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联系所学甲午战争的影响分析解答。9、B【解析】

2006-2008年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美国下降幅度高于平均水平;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整体有所下降,但中国和拉美地区呈现上升趋势,印度有所下降,这说明发展中国家间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分化,由此可见,世界经济增长呈现多元化局面,故B正确;表中所示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但仍然是正增长,不能说明发达国家国力衰退,故A错误;表中没有美国不再是世界第一大经济实体的信息,故C错误;表中信息反映的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国家经济增长率,无法得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缩小的结论,D错误。10、A【解析】

依据材料“一旦出现新的人民革命,虽然可以解决詹姆士二世统治的问题,但将会导致新的社会冲突和动荡,危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来看,材料表明了光荣革命对英国的保护,因此该方式是明智的。A正确;材料未体现国王权力来源的改变,B排除;材料主旨是表达光荣革命的积极之处,而不是不彻底性,C排除;材料信息表明光荣革命维护了资本主义的利益,D排除。故选A。11、A【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罗马城邦的公民权与其他城邦的公民权无法兼容,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因此A选项正确。罗马公民不等于显贵阶层,B选项错误;C选项与材料设问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选项不符合当时史实,排除。故选A。12、C【解析】

成都武侯祠是纪念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人物的庙宇所在,是我国唯一纪念刘备、诸葛亮君臣合祀祠,答案为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13、C【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体现了西汉时期土地买卖关系的发展,表明土地私有权更加巩固,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大地主势力日益强大的发展趋势,A选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土地的买卖问题,体现不出商品经济的发达,B选项错误;材料能够反映土地兼并现象,但体现不出该现象严重,D选项错误。故选C。14、D【解析】

罗马的法学家认为自然法合乎人性、合乎理性,适用于包括奴隶在内全体人类,是永恒不变的法律。由此可见,自然法能够推动罗马法趋向公平正义,故D正确;保护奴隶主私有财产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错误;自然法精神源自古希腊不是移植,故B说法错误;自然法与习惯法的特征大不相同,故C错误。15、C【解析】试题分析:相持阶段始于1938年10月,①错误;国民政府在战略防御阶段的对日战争属于正面战场的抗战,故②正确;中日互有伤亡,两国人民都深受战争之害,故③正确;陈怀民的妹妹没有怨恨美惠子,这说明中国人民胸怀博大,④正确。故答案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16、A【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法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率纷纷下滑,甚至呈现负增长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胀”状态,此时西方国家纷纷放松了经济的干预,最终走出了“滞胀”的状态,A正确;BCD属于西方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的表现之一,不符合当时新自由主义思想的特征,排除。故选A。17、B【解析】

加工“来自极其遥远地区的原料”,产品供应本国和“世界各地消费”等反映出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欧美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使其生产与消费具有国际性特征,②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工业革命后“被新的工业排挤掉”的民族工业不是近代工业,而为落后的传统手工业,人类开始改变闭关自守状态始于新航路的开辟,而不是工业革命,①③错误,与之组合的ACD三项不符合题意。18、B【解析】

材料的主旨是皇帝重用近臣,而削弱原来的大臣的权力,汉代推行中朝制度,符合这一主旨,故B项正确;A项不属于汉代的内容,排除A项;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不符合材料加强皇权的主旨,故C项错误;D项是唐朝的内容,排除D项。19、C【解析】

朱熹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故答案为C项。朱熹所说的“天理”的主旨并不是天体运行法则和社会发展规律,排除A、B项;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排除D项。20、D【解析】

交通与通讯工具的改变缩短了时间和距离,影响人们时间观念的改变。故选D;服饰、建筑和时间关系较远,排除AB;报刊杂志的创办与时间观念的精准度都要低于交通和通讯工具,排除C。21、C【解析】

根据材料“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可知革命派主张保护个人的权力;根据材料“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可知联邦派反对群众暴政威胁个人权力,但是二者都主张保护个人权利,C选项符合题意;革命派强调的是保护个人权利,未体现主张建立邦联制,A选项排除;联邦派强调的是反对民众的暴政,未涉及主张建立联邦制国家,B选项排除;材料中的联邦派和革命派都主张保护个人权利,D选项排除。22、D【解析】

美国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稳定了西欧各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削弱了西欧共产党的影响,遏制了苏联,从而推动了美国的霸权进程,D项正确;A项错在“平等伙伴关系”的表述,排除;欧洲对峙、欧洲一体化并非美国主观政治目的,B、C排除。23、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伴随着国家疆域的渐次扩张,罗马的疆域不断的扩大,罗马人为了加强统治而实行了万民法,并且该图所示疆域是疆域最大的历史时期,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万民法24、D【解析】

图片反映了要磨去的是贪污、营私,依据图片时间“1944”年可知,此时处于抗战时期,国民党作为抗战的组成部分,作者主张要求整顿吏治为抗战做出积极的贡献。D正确;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内战尚未发生,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要求对吏治进行整顿,不能看出国民党的抗战状态,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要求国民党进行整顿,并未体现要推翻国民党的统治,C错误。故选D。25、B【解析】

马丁·路德提出人的灵魂只要依靠个人虔诚的信仰就可得救,不需要购买赎罪券;每个教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这实际上否认了教皇的权威。所以应选B。26、D【解析】

根据题干“英国比起西欧大陆来,有一个优越的条件就是他的政治环境”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故D项正确;材料肯定了工业革命在英国爆发的必然性,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技术的积累对工业革命发生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瓦特技术总结对工业革命爆发的重要影响,排除C项。故选D。27、D【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D.科举制”才能起到天下之“士”(读书人)群趋而奔向之、人才高下、士风之醇漓的良好的社会效果,所以材料描述的制度只可能是科举制。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详解】28、C【解析】

由漫画的形象可知,反映了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的情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加速了法西斯国家的败亡。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1939年,结束于1945年,可见该漫画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故排除AB,C符合题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故D不符合题意。29、B【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奥斯曼帝国控制了地中海的主要商路,使欧洲商人开辟新航路,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奥斯曼帝国崛起与西欧商品价格暴跌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B错误,符合题意;奥斯曼帝国曾统治巴尔干半岛,其民族、宗教政策在巴尔干埋下不稳定种子,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奥斯曼帝国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为欧洲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30、A【解析】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均属于王安石理财措施,主要是解决政府财政收入问题,A正确;B、C和D均错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原因:赵国政变频发,政局动荡;赵国法制不健全;奸臣当道,君王昏庸;本人性格倔强,缺少变通;赵国误中秦国反间计。(2)启示:统治者自身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善于知人、用人和纳谏;完善法制,避免决策的随意性等。【解析】

(1)原因:据材料“据《史记》载,赵国共历十二代国君,其间仅大规模的政变就发生了九次”可知,赵国政变频发,政局动荡;据材料“法治缺位,人治当道,赵国君主处理国事随意性较大,且重用佞臣,导致了李牧被误杀。”可知,赵国法制不健全;奸臣当道,君王昏庸;据材料“李牧这种只善于谋国而不善于谋身的做法能不招致杀身之祸吗?其实李牧不是没有脱险的机会”可知,李牧性格倔强,缺少变通;据材料“但却因秦国反间计,遭受赵王猜忌与佞臣暗算而惨遭杀害”可知,秦国使用反间计,赵国误中秦国反间计。(2)启示: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统治者自身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善于知人、用人和纳谏;完善法制,避免决策的随意性等角度回答。32、示例一、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初到18世纪中期)特点:赤裸裸的抢劫和掠夺。如垄断性贸易、殖民屠杀、贩卖黑奴、争霸战争等。影响:殖民国家获得了大量财富,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的发展和兴旺;加剧了殖民地的落后,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二、第一次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