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了解驳论文的知识尝试写驳论文》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第四单元《了解驳论文的知识尝试写驳论文》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第四单元《了解驳论文的知识尝试写驳论文》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第四单元《了解驳论文的知识尝试写驳论文》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第四单元《了解驳论文的知识尝试写驳论文》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4了解驳论文的知识,尝试写驳论文导入经常看到这样的格言、语录:“几分耕耘几分收获”,“伸出你勤奋的双臂吧,这样,你抱定的一定是丰硕的成果”。也经常听到家长们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只要珍惜时间,勤奋学习,何愁不能攀登知识的高峰……”勤奋就一定能抱定丰硕的成果吗?努力耕耘就一定能有所收获,或者说,付出多少辛劳就能获得多少成果吗?未必。农民们耕耘的季节在田间是十分辛苦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怕出大力流大汗,但其收获却有丰有歉,甚至有时会颗粒无收,这是因为作物的生长除了靠栽培者的辛勤劳作,不违农时,精细管理外,还要受到天时(水、旱、风、虫、雹等灾害)、地利(土壤的各方面情况)等条件的制约。工人们每天在炼钢炉旁、机床前、矿井里的劳动无疑是十分辛苦的,但有时也会出现问题,收不到预期效果。有时,一炉钢在快要出炉前,会因为电力、温度控制等方面的原因而冷却报废;一个零件,可能会由于原材料、机床等方面的原因而成为残次品。在矿井里开掘的工人在某些地质条件下会采不到煤,甚至会由于瓦斯、煤尘等原因发生爆炸而前功尽弃。读书学习也如此。有的人好读书,但不求甚解,遇到疑难问题就绕道而行,尽管读书多年也依然故我;有的人总抓住旁枝末节钻牛角尖,不善于从整体上去把握问题,不善于求得规律性的认识,也就无从提高;有的人得其枝叶而不善归纳,使之“落叶归根”;有的人得其根本却不善于演绎,结果,不能从一般到个别,从普遍到特殊,理论不能指导实践;有的人不善于类比,不能举一反三,以一知百,触类旁通。这样,何能以所学知所不学?有的人夜以继日,经常秉烛夜读,不善休息,学习效果怎能提高?有的人学习不善模仿,当然不会继承前人有所创造,而有的人仅能“嚼别人的馍”,学一是一,学二是二,不善创新,读一百本诗集仍不会写诗,读一百本数学教材,仍不会演算,不会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以上观点?你怎么反驳?收获的前提是耕耘,耕耘是否会有收获,是要看耕耘者为什么耕耘和怎样耕耘。耕耘与收获之间是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的。否则,耕耘未必收获。耕耘与收获仅是必要条件和结果的关系。不管具备什么条件,没有耕耘是不会有所收获的,但仅仅靠耕耘而无其他条件,也未必能收到预期效果。将耕耘与收获误为充分条件和结果的关系,认为有了耕耘这一条件就必能有所收获就大错特错了。弄通这个道理,才能通过勤奋耕耘,不懈地摸索规律,改进方向,而有所提高,有所收获。学习目标了解驳论文的相关知识,尝试写驳论文。活动一掌握驳论文的写法1.什么是驳论文驳论文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与立论紧密联系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对方的错误论点。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驳论文往往破中有立,边破边立,即在反驳对方错误论点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批驳错误论点的方法有三种,即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但归根结底是为了驳论点。2.如何做到“符合驳论文文体特征”驳论文与立论文文体特征对比

文体特征驳论文立论文常规结构树靶子—表态度—剖本质、指谬误或析弊端—立己论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论证方式驳论为主(驳主论次,先驳后立)立论为主(立中亦可有驳)写作重点证伪证实3.驳论文的结构(1)摆出要批驳的观点(树靶子)。(2)深入地分析,针锋相对地批驳。(3)树立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4)适当结尾,照应观点,提出希望。以上四步是驳论文的基本结构,根据不同的论证需要也可以适当调整其先后顺序。4.如何做到驳论有针对性批驳方向一:驳论点(1)析本质:人心、利益(价值观)、天理、文化(2)从论点推出错误[谈弊端(发展、范围)、归谬]示例文段评析“无欲则刚”?智者劳贤者忧,不智不贤无所求。既为智者贤者,为何有忧有愁?只因有欲有求。“欲望”这个词,听起来似贪似嗔似痴,却任谁都不能免俗。换句话说,没有了欲望,生之趣味何在?生之意义又何在?标题中的问号显示了驳文色彩第1段:树靶子第2段:驳概念“欲望”。“换句话说”反面论证(3)驳概念、关键词

示例文段评析箪食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成就他的,是求道德的欲望;

初见万人瞻望的秦始皇,脱口而出“大丈夫当如是”,激励他的,是求功业的欲望;

凿壁偷光,

囊萤照读,

程门立雪,引导他们的,是求知识的欲望;

扬言“总有人会失败,但那个人绝对不是我”,支撑他的,是求胜的欲望;汶川地震中坚持时间最长的幸存者

,在废墟下靠蚯蚓和野草为食,最终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拯救他的,是“我要活下去”的求生的欲望……第3段:事例论证

扣题分析:谁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动词+他的,是……的欲望颜回刘邦匡衡车胤杨时尼采崔昌会批驳方向二:驳论据被驳的论据主要有两种错误:论据不真实,质疑隐含前提的可靠性不强。示例文段评析

“厚积薄发”是个纯粹的伪命题。要知道,“”无止境!

韬光养晦直至古稀之年,将毕生功名寄托在一枚直钩上,该算

了吧。但就算他真的钓来了周文王这条大鱼,在窃喜之后,他又如何面对那段本应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却混迹于市井之中的青春韶光?这还算好的,自古至今,

何止千万,又有几人闻达于后世?绝大多数都随历史风尘湮没无痕,当然,随之湮灭的还有胸中壮志、满腹经纶,可惜之至。所以,隐忍这个词,离我们这个时代越远越好,我们应该“薄积厚发”。第一句摆观点驳概念:“厚”驳论据:姜太公,隐忍不发、闭门苦学者

用“谈弊端”的方法,从发展角度、内心角度论证厚姜太公厚隐忍不发、闭门苦学者[分析]姜太公在古稀之年得到周文王的赏识,这一千古佳话一直以来就是“厚积薄发”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明,可是作者在这个事例中找到了不合理的成分,那就是姜太公辜负了自己的青春韶光;并且,于古稀之年大展宏图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能的,姜太公不过是个个例。作者通过反驳敌方的论据间接地反驳了敌方的论点,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薄积厚发”。批驳方向三:驳论证敌方的论证方法可能出现的错误:逻辑混乱、以偏概全。示例文段评析俗语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古代,只有圆规才能画出圆形,只有曲尺才能画出方形。然而,在今天,不借助这些工具,仅仅是点几下鼠标,就可以画出数以千计的标准图形。要破的逻辑:没有A不成B示例文段评析规矩实际是一种比喻:假如你不按照一定的方式出牌,你就一定玩不成。真的如此吗?规矩不是凭空产生的。我不禁要问:“在立规矩之前,方圆何在?”规矩按制定的时间先后分旧规矩和新规矩,那么我们到底要遵循哪个规矩?如果一味地在行为上端正老实,合乎标准和常理,新规矩从何而来?如果有幸在遵循旧规矩的基础上保证了自己的成功而成为新规矩的制造者,我们是否也成了不规矩的人?如果每个人都遵循着规矩,世上的人都将故步自封,有何进步发展可言?第2段:驳概念一连串问号驳原先的论证思路谈弊端:从范围角度[分析]

作者先树靶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然后分析这句名言中的内在逻辑,按照敌方的论证逻辑最后推导出了错误的观点,即人们都将循规蹈矩、故步自封,人类社会将没有进步发展的可能。敌方的论证逻辑不成立,其论点自然也就站不住脚了。5.驳论时应注意三点(1)有条有理反驳的过程尽量条理清晰。一般来说,首先要指出并分析对方的观点。对方的观点包含几个要点,如准备逐点反驳,须按条理进行。如果要对论证的三要素进行全方位的驳斥,那就逐项进行,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2)有破有立否定是为了建构,揭穿错误是为了弘扬真理。驳论文的主要功能在于“破”,但根本目的在于“立”。没有立,驳就没有价值。驳而不立,容易让人理解为挑毛病;驳而后立,才是一种真诚的建设态度。(3)有理有据要克制情绪,有理有据地展开反驳。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用事实和逻辑的力量说服人。反驳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真相和寻求正义,不是压倒别人和维护自己。甚至在很多时候,反驳并不一定以某一方的落败而告终,大家充分表达个人立场,然后在不同意见的碰撞和交锋中取得共识,共同进步。活动二尝试写驳论文请根据任务要求,完成写作。有人说: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有人说:不需要监考,重在自觉,考试的过程更重要。请针对其中一个看法写一段驳论的文字,200字左右。答案

(示例一)为了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有人提出希望父母参与监考。这样就“真实可信”了吗?父母监考,这在现实中很难保证其所谓“真实可信”。即使是学校的现场集中考试,舞弊行为也未曾消失,因此要采取宣传教育与高度监督对其进行防范。父母二人,怎及在学校时全方位监考之严密?学校正规监考尚忌惮作弊,父母又安得保证真实可信?况且全市数万参考生,其中必有家庭情况特殊,父母无法进行密切监考者,这是难以把控的。因此,此论将父母监考与结果真实相绑定,其出发点即谬误。(示例二)依赖于“自觉”二字,实际上是对所有考生高度自觉做了理想化的预设,这之中忽视了群体自觉的差异性。在考生这一群体中,有勤勉认真严肃对待的,有随性肆意轻浮对待的,更有偷鸡摸狗斜目对待的,怎能搬出所有考生都自觉的堂吉诃德式的假定呢?若是缺乏监管,后两者不就借自觉的名号,扯过一张华丽的高分皮毛,裹住知识水平低下的实体吗?这不正与考试的目的背道而驰吗?这既是“自欺”,更是“他欺”;而对严肃者来说,他们虽达成了个人的自觉,但少数个体的不自觉导致了考试无法反映群体的真实水平,从而使自觉者无法于群体中准确确认自己的位置。不自觉者由此从外部瓦解了自觉者的努力,考试也由此沦为闹剧。(示例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