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196-2015 水文调查规范_第1页
SL 196-2015 水文调查规范_第2页
SL 196-2015 水文调查规范_第3页
SL 196-2015 水文调查规范_第4页
SL 196-2015 水文调查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2015-02-05发布2015-05-05实施I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关于批准发布水利行业标准的公告(水文调查规范)2015年第1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水文调查规范》(SL196—2015)为水利行业标准,现予以公布。序号标准编号替代标准号发布日期实施日期1水文调查规范2015.2.52015.5.5水利部2015年2月5日Ⅱ 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总则 25流域基本情况调查 26水量调查 3 36.2地表水水量调查 46.3受水工程影响的水量调查 56.4地下水水量调查 66.5河川径流和水量平衡分析计算 77暴雨和洪水调查 8 87.2暴雨调查 87.3非固定点洪水调查 97.4固定点洪水调查 7.5溃坝、决口和分洪洪水调查 7.6历史洪水考证 7.7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计算 7.8暴雨洪水调查成果的评价 8枯水和旱情调查 9.1平原水网区水量调查 9.2泉水调查 9.3岩溶地区水文调查 9.5泥石流调查 9.6堰塞湖调查 9.7风暴潮调查 B.1总则 B.2灌溉水量 B.3工业及生活水量 ⅢB.4地下水开采量 B.5蓄水工程蓄水变量 B.6蓄水水面蒸发增损水量 B.7蓄水工程渗漏水量 B.8水平梯田拦蓄地面径流量 B.9溃坝、决口和分洪水量 B.10各分项水量调查成果的合理性检查 附录C(资料性附录)暴雨、洪水调查资料整理与计算 C.1暴雨调查成果的整理 C.2洪水调查成果的整理 C.3洪峰流量计算 C.4洪水总量计算 附录D(资料性附录)水库、淤地坝淤积量测算方法 D.1以库容曲线为基础的测算方法 42D.2淤积体规则概化的测算方法 附录E(资料性附录)泥石流调查表 标准历次版本编写者信息 根据水利部水利行业标准编制计划安排,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有关规定,对SL196—97《水文调查规范》进行修订。本标准与SL196—97相比,主要有下列修改内容:——按照GB/T1.1—2009编写规则,对标准的编排和表述进行了全面修改;——增加了泥石流调查内容;——增加了旱情调查内容;——增加了风暴潮调查内容;——删除了辅助站测验内容;本标准为全文推荐。本标准所替代标准的历次版本为: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留柱谷源泽张家军林来照张孝军刘彦娥牛最荣熊珊珊徐小华赵书华黄维东张彦丽薛耀文彭世想夏志培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朱晓原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赵礼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二条2号;邮政编码:100053;电话电子邮箱:bzh@),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1本标准规定了流域基本情况调查、水量调查、暴雨和洪水调查、枯水和旱情调查、专项调查等内容,规定了水文调查的方法和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水文测站面上调查、流域或区域专项水文调查。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GB/T22482—2008水文情报预报办法GB/T50095水文基本术语和符号标准GB50179河流流量测验规范SL58水文普通测量规范SL247—2012水文资料整编规范SL278—2002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L537—2011水工建筑物与堰槽测流规范3术语和定义GB/T5009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水文调查hydrologicinves为弥补基本水文站网定位观测不足或其他特定目的,采用勘测、观测、调查、考证、试验等手段采集水文信息及其有关资料的工作。本地区或本流域以外的来水。非降水产流non-rainfallrunoff因排放水而引起河流或渠道内流量增大的现象。渠道水利用系数waterefficiencyofcanal某渠道的出口流量(下断面的流量或净流量)与入口流量(上断面流量或毛流量)的比值,也称渠道水有效利用系数。从灌区的末级固定渠道引入田间的总水量与引入渠首的总水量的比值,又称渠系有效利用系数,其值等于同时运行的各级渠道的渠道水利用系数的乘积。田间有效利用的水量(指计划湿润层内实际灌入的水量,即净灌溉水量)与进入毛渠的水量的2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waterefficiencyofirrigation灌入田间可被农作物利用的水量与渠首引进总水量的比值,或等于渠系水利用系数与田间水利用岩溶地区地表集水面积减去本流域经地下暗河流入外流域的闭流区面积,加上外流域经地下暗河流入本流域的闭流区面积所得到的集水面积。4总则4.1为统一水文调查方法和技术要求,明确水文调查的工作内容,弥补水文站网定位观测的局限性,扩大水文资料收集范围,增强水文资料的完整性、一致性,或其他特定目的,制定本标准。4.2水文调查宜以面上调查和设立辅助站测验相结合。辅助站可施行自动监测或驻测、巡测、委托4.3暴雨、洪水、枯水在达到规定级别时应进行调查,水量应进行普遍调查。流域基本情况在基本站设站之初应进行全面调查,以后对发生较大变化部分进行调查或补充调查。其他项目可根据需要开4.4水文调查宜以调查区为单元进行成果综合。调查区可按下列要求划分为:a)流域最上游基本水文站以上区域。b)干支流上游基本站至下游基本站区间。c)最下游控制站至河口区间。d)平原水网水量巡测线及区域代表片。e)无基本水文站或无基本降水量站区域。4.5水文调查资料质量可按可靠、较可靠和供参考三级进行评价。调查断面或辅助站单次流量测验、流量定线和流量间测允许误差指标等按三类精度水文站有关规定执行。4.6可根据实际水文调查需要和客观条件,对调查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或补充。4.7水文调查原始资料应按原文献文物和访问获得的年、月、日时间记录。计算成果的年代采用公元制,日期采用公历制,时制采用北京时间,原朝代和农历时间应加括号注明。4.8水文调查成果命名,宜按地点或河流、时间、水文事件名称的顺序编排。4.9水文调查野外工作完成后应进行资料整理,应编写单项或综合调查报告,并将调查报告和基本资料归档。报告编写应符合附录A的要求。4.10开展水文调查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5流域基本情况调查5.1流域基本情况调查以收集现有资料为主,对重要内容可采用现场访问、查勘等方法进行补充5.2根据调查目的和调查区的实际情况,流域基本情况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a)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质、土壤、植被、水土流失等。b)主要河流(渠道)、湖泊、水库、冰川等水体水系情况及几何特征值。c)历史和现有的各类水文、气象测站的位置、设站时间、观测情况,各项水文气象要素的月均d)水库、堰闸、水电站、灌区、取水口、蓄滞洪区、跨流域调水、水土保持等各种水工程的名35.3因修建水库、灌溉或开采地下水等人类活动影响,水文情势和水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应进行下e)其他水环境变化(如荒漠化、盐碱化、都市化、沼泽化等)。6水量调查6.1.2对流域内影响河川径流的调节水量和耗损水量,应分项进行调查。对主要分项水量应重点调6.1.3开展区域水量调查时,应同时收集该区域水文测站实测水量资料,并在该区域的上一级流域a)调查收集有实测径流资料以来的蓄、取水量及其相应的有关指标变化情况;也可只调查收集a)灌溉水量(具体计算可参照附录B)可按农作物需水过程的比例分配到年内有关各月。f)渗漏损失水量可平均分配到年内各月,如水位(水头)变幅较大,可按月平均水位(水头)46.1.6各分项水量调查成果评价可按表1规定进行。可靠较可靠供参考区域内水量调查断面实测分项水量占该分项总水量的百分数≥70%(山丘区)50%~70%(山丘区)≤50%(山丘区)≥60%(平原区)40%~60%(平原区)≤40%(平原区)调查成果计算方法方法正确,高水延长不超过实测范围的30%,低水延长不超过实测范围的10%方法基本正确,高水延长不超过实测范围的40%,低水延长不超过实测范围的15%方法不够完善,数据大部分为估算值调查成果合理性检查合理基本合理定性合理6.2地表水水量调查6.2.1进行地表水水量调查前,应查清调查区内地表水水源地、用水区域相对位置关系,取水、用水、退水基本情况,确定应调查水量的类型和方案。6.2.2工业、生活及生态环境取水量、用水量、耗水量、排放水量可按下列要求调查:a)水量逐年变化大时,宜每年调查;水量逐年变化不大时,可1~3年调查1次。未调查年份可借用上一年调查成果有关指标。对于取水水源、取水口、取水量、用水区域及排水系统等其中一项发生变化的年份,应重新调查或补充调查。b)取水量有取水计量资料时可采用计量资料,否则采用面上调查资料。c)耗水量调查可选用下列方法:1)调查工业、生活及生态环境取水量和排放水量。2)调查工业用水定额、重复利用系数,工业产值。3)调查生活及生态环境用水定额、人口及饲养牲畜数量等。d)排放水量调查可选用下列方法:1)调查工业、生活排污口排放水量。2)调查工业与生活取水量及耗水量。3)调查工业与生活取水量及排放系数。4)在实测流量过程线上割取非降水产流部分。6.2.3灌溉水量可分为灌溉取水量、灌溉耗水量、灌溉水综合回归水量(含灌溉水渠系田间下渗回归量、田渠弃水量),并按下列要求调查:a)灌溉取水量有计量资料时,应采用计量资料。b)灌溉取水量无计量资料时,可按公式(1)计算:Wy=Wgh+Wg…………(1)Wy——灌溉取水量,万m³;Wgh——灌溉耗水量,万m³;Wg——灌溉水综合回归水量,万m³。c)灌溉取水量可设立水量调查断面、辅助站实测,也可用面上调查进行估算。d)灌溉耗水量调查可选用下列方法:1)调查灌溉取水量和灌溉水综合回归水量。2)调查灌溉定额、实灌面积、灌水次数和渠系水利用系数。53)对于湿润、半湿润地区,调查灌区灌排水规则、实灌面积、灌区逐日降水量、水面蒸发量、渗漏量及有关系数等。e)灌溉水综合回归水量调查可选用下列方法:1)调查灌溉取水量和灌溉回归系数。2)调查灌溉取水量和灌溉耗水量。3)调查灌溉定额、实灌面积、灌溉回归系数和渠系水利用系数等。4)受灌溉退水影响显著的河流,可对照逐日降水量过程线,在实测流量过程线上割取非降水产流部分。6.2.4跨流域或跨调查区交换水量调查,可在分界处的取(引)、排水河(渠)段设水量调查断面实测,也可参照灌溉、工业及生活取水量面上调查方法进行估算。6.2.5蓄水工程蓄水变量应按下列要求调查:a)有实测水位时,可通过水位容积曲线查算;否则,可增设水位调查断面。b)对于少沙河流,库容曲线稳定时,可采用静库容曲线查算;对于多沙河流,当泥沙淤积量占到总库容的10%以上时,应修订库容曲线后查算。c)中型及其以上水库的库容曲线,应采用地形法或断面法测量。d)小型水库和堰闸蓄水工程库容曲线,可采用纵横断面法简易测算。e)小水库群应选取“代表水库”进行典型调查,其他可通过面积比法、库容比法或蓄(放)水量不均曲线法等方法推算调查区内时段蓄水变量。6.2.6增加的蓄水水面面积占调查区面积的1%以上时,应进行蓄水水面蒸发损失量调查。6.2.7当蓄水工程渗漏量未回归到下游出库水文站断面,且渗漏水量占调查区年径流量的2%以上时,应进行蓄水渗漏损失水量调查。6.2.8干旱、半干旱地区,当调查区内水平梯田面积占调查区总面积3%以上时,宜进行水平梯田拦蓄地面径流量调查;当雨水集蓄利用工程集蓄水量占调查区多年平均地表径流的3%以上时,宜进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集蓄水量调查。6.3受水工程影响的水量调查6.3.1受水工程影响程度可分为严重、中等和轻微,影响程度等级划分标准见表2。6.3.2受水利工程影响的水量调查应满足下列要求:a)严重影响:1)设立水量调查断面观测,并开展面上水量调查。2)成果应满足推算年、月或主要调节期、非主要调节期各分项水量。b)中等影响:1)设立水量调查断面观测,并开展面上水量调查。2)成果应满足推算全年各分项水量。c)轻微影响下的调查成果应满足推算全年各分项水量要求。6.3.3调查区内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设立水量调查断面:a)未设立水文站的大型水库、大型引水工程。b)%的单一中小型水库。c)的单一中小型取水工程(取用水后仍大部分排放回测站断面以上者除外)。巾的单一跨流域引(调)水工程。W,为频率95%枯水年,跨流域引水对调查区年径流的影响量。如测站断面以上调查区水引(调)到外流域,W'指引出水量;如外流域水引66.3.4对小水库群,可选取5%~10%有代表性的水库设水量调查断面进行监测。严重中等轻微蓄水工程取水工程受蓄水、取(引)水工程混合影响,以蓄水工程为主k1≥50%受蓄水、取(引)水工程混合影响,以取水工程为主用查区内各蓄水工程总集水面积(当水库上游再有水库时,下游水库只计算两水库区间集水面积),km²;A一调查区集水面积,km²;ZW,一频率为95%枯水年或典型枯水年年总取水量,万m³;Rk—频率为95%枯水年或典型枯水年河川年径流量,万m³;V一调查区内各蓄水工程有效库容之和,万m³;R一调查区内多年平均河川年径流量,万m³。注2:取(引)水工程不含跨流域引(调)水工程。注3:干早、半干旱地区可参考上述指标与要求执行,Rk的频率可适当放宽代注4:多泥沙河流,可用指标代.6.4地下水水量调查6.4.1地下水水量调查主要调查地下水开采量与回灌量。在地下水开采利用地区,应根据其对河川径流的补给效应确定调查的分项水量。6.4.2调查地下水开采量,应按深层、浅层地下水,分别统计开动泵(机)台数、单泵(机)出水量、泵(机)抽水时数等。若开采井多,分布广,可进行抽样调查。6.4.3当浅层地下水与河川径流有直接补排关系时,应调查地下水埋深及潜水蒸发临界埋深。地下水埋深较浅的平原开采区,当开采前后地下水埋深大于潜水蒸发临界埋深时,调查开采耗水量作为还原水量。当开采前后地下水埋深小于潜水蒸发临界埋深时,调查开采耗水量及开采前后的地下水埋深,用开采耗水量再扣除开采前后潜水蒸发的减少量作为还原水量。6.4.4对于河水补给丰沛的开采区(透河区),除调查开采量外,应对开采比较集中的河段开展河水补给地下水系数试验,确定透河区开采量中还原给河川径流的百分比。6.4.5开采深层地下水用于工农业及生活时,可调查开采利用后回归、排放到河道的水量作为还原水量。6.4.6浅层地下水专门性人工回灌量,应作为水源区或回灌区河川径流的还原量。如果回灌区与回灌水源地在同一调查区内,人工回灌量与取(引)水量对河川径流总量有相互补偿效应,可不作还原水量调查。如果跨流域或跨调查区取(引)水进行专门性人工回灌,对水源区应调查取(引)水量作为还原水量,对回灌区应调查人工回灌量。6.4.7深层地下水专门性人工回灌量,对水源区应调查取(引)水量作为还原水量,对回灌区不调76.5河川径流和水量平衡分析计算6.5.1调查区河川径流还原可按公式(2)计算:………(2)Wr——调查区天然径流量,万m³;Ws——调查区实测径流量,万m³;Wi——水工程影响河川径流的各分项水量见表3,万m³;i、n——各分项还原水量的序号、总项数。各分项水量之间有重复水量时,应扣除重复计算部分。工程类型对河川径流效应蓄水工程蓄水工程蓄水变量蓄水增加为减水,蓄水减少为增水蓄水水面蒸发损失水量减水蓄水渗漏损失水量减水水平梯田拦蓄地面径流量减水溃坝水量增水河道决口水量减水河道分洪水量减水取(引)排水工程耗水量(灌溉、工业、生活、生态等)减水回归水量(灌溉)、排放水量(工业、生活)增水跨流域(调查区)交换水量流入为增水,流出为减水深层地下水开采利用后的回归、排放水量增水深层地下水专门性人工回灌量水源区为减水,回灌区为不增水不减水浅层地下水开采量减水浅层地下水专门性人工回灌量水源区为减水,回灌区为增水6.5.2河川径流还原计算宜逐年进行,当逐年还原有困难时,可选丰、平、枯典型年进行。6.5.3水量调查断面观测的各分项水量计算,可选用次水量,日、旬、月水量。开展面上各分项水量调查时,根据实际需要可选用调节期、月或年为计算时段。6.5.4受大量客水影响的调水平衡区以及水库或湖泊平衡区,在闭合条件下进行时段水量平衡检查,可按公式(3)计算:……(3)W₁——平衡区实测总输入水量,万m³;Wq——平衡区河川径流量,万m³;Wo——平衡区实测总输出水量,万m³;Wi——扣除重复水量后各分项水量,万m³;i、n——各分项水量的序号、总项数。6.5.5对平衡区进行时段水量平衡检查中,按下列要求进行:a)计算时段可根据需要选择调节期、月、年。8b)各分项水量应选取主要水量。c)平衡区河川径流量,分水面和陆面两部分,分别计算水面产(亏)水量与陆面径流量后再求代数和。陆面径流量在无资料情况下,可移用相似流域同步径流深进行估算,水面产(亏)水量可按公式(4)计算:………k——水面蒸发量折算系数;E₀——蒸发器蒸发量观测值,mm;A——水面面积,km²。d)当平衡区时段水量出现明显不平衡时,可从下列几方面查明原因后,再做改算或说明。1)平衡区河川径流量的估算精度。2)水量调查断面测验整编问题。3)主要分项水量调查成果的可靠程度。4)受非闭合因素地下漏失或补给量的影响等。7暴雨和洪水调查7.1一般规定7.1.1当发生下列情况之一的暴雨时,宜进行调查:a)次暴雨或最大1h、2h、3h、6h、12h、24h点暴雨量的重现期超过100年一遇。b)水文测站洪水重现期超过50年一遇的相应面暴雨。c)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暴雨。d)造成重大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突发暴雨。e)其他需要调查的暴雨。7.1.2基本水文站发生下列洪水之一时,宜进行调查:a)排位前三的历史洪水。b)重现期超过50年一遇的洪水。c)漏测实测系列的最大洪水。d)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洪水。e)造成河堤决口、分洪、严重滞洪的洪水。f)其他需要调查的洪水。7.1.3发生中型以上水库溃坝时,宜进行溃坝洪水调查。7.1.4在无水文测站的河流或河段,可根据需要进行洪水调查。7.1.5根据需要,可设固定点进行洪水调查。7.2暴雨调查7.2.1暴雨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a)确定各调查点不同历时最大暴雨量,无法确定具体量时只估算暴雨量级。b)暴雨的起止时间、强度和时程分配。c)暴雨的中心位置、走向、分布和大于某一量级的笼罩面积。d)分析天气现象和暴雨成因。9e)暴雨造成的破坏和损失情况。f)在暴雨中心附近的小河流上进行洪水调查,反推估算暴雨量。g)分析和确定暴雨量。h)估算暴雨的重现期。i)评价调查成果的可靠性。7.2.2暴雨调查可采用下列方法和途径:a)收集水文和气象等部门的实测降水量资料。b)暴雨调查点数量和位置应满足暴雨量等值线的绘制要求。c)每个暴雨调查点特别是暴雨中心调查点附近,应至少调查两处以上的暴雨数据进行相互验证。d)了解估算暴雨量的承雨器具在暴雨期间是否置于露天空旷不受地形地物影响的地方,宜附上承雨器具和地形照片;准确量算器具内水体体积和承雨器口面积,并应扣除器具内原有积水等非降水量所占体积,加上漫溢、渗漏等损失的降水量体积。e)暴雨中心的调查值,应与邻近的降水量站实测值对照分析。f)暴雨的重现期,应通过对被调查人亲身经历和传闻的调查、历史文献和文物的考证,以及中小河流相应洪水重现期的分析等综合确定。7.2.3暴雨调查成果的整理应包括下列内容:a)编制暴雨量调查计算统计表,调查统计方法可按附录C要求进行。b)绘制暴雨量等值线图。c)绘制暴雨量、面积和历时关系图。7.2.4暴雨调查成果的合理性检查应包括下列内容:a)暴雨量调查值与邻近降水量站实测值对照分析。b)分析中小河流断面实测或调查洪水总量与相应暴雨总量。c)对北方平原地下水埋深较大地区,分析暴雨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及水量转换,检查其合理性。7.3非固定点洪水调查7.3.1非固定点洪水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a)洪水发生的时间。b)最高洪水位的痕迹、洪水历时及涨落变化情况。c)调查河段发生洪水时的河床组成,滩地植被情况及冲淤变化情况。d)测量洪水痕迹高程、河道纵横断面、河道简易地形或平面图。e)洪水来源、成因及组成情况。f)与洪水相应的流域降水情况,包括降水量、降水历时、强度变化和笼罩面积。g)与洪水有关的文献文物的考证及影像资料。h)洪峰流量、洪水总量及洪水过程的推算和分析。i)排定全部洪水(包括实测值)的大小位次,计算洪水重现期。7.3.2调查前宜收集下列资料:a)流域水系图、水文站网图、调查河段地形图、河道纵横断面资料、水准点位置、高程及其变动情况等资料。b)有关查勘报告、水文调查报告、历史水灾报告、历史文献和地方志等资料。c)流域内实测及调查暴雨资料。d)邻近有关水文站历年最高洪水位、最大洪峰流量及其出现时间,洪水水面比降、糙率,历年大断面及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等资料。e)调查河段历年行洪条件、水流变化情况,河道的改道、疏浚、裁弯、筑堤、开渠、堆渣、漫滩、分流、死水,河段上游修桥、建坝、引水、溃坝、决口等情况。f)调查河段的冲淤变化情况。g)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洼地和溶洞情况,水工程和水土保持措施情况等。h)流域的面积、地形、土壤、植物覆盖及其历史上的变化情况等自然地理特征。7.3.3调查河段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a)满足调查目的和要求。b)河段较顺直,断面较规整,河床较稳定,控制条件较好,无壅水、回水、分流串沟、较大支流汇入。c)避免有筑坝、桥梁、滑坡、塌岸等。d)避免行洪水流有急剧扩散、从缓流到急流、从急流到缓流的现象。e)洪痕较多时,宜选择靠近水文站、水位站和居民点的河段。7.3.4历史洪水发生时间的确定应按下列调查方法进行:a)收集历史文献文物,民间的谚语、传说等。b)访问被调查人回忆并结合各类自然灾害、战争、家庭和个人的生产生活重要事件等。c)对照干支流、上下游和邻近河流的洪水发生日期。7.3.5洪水痕迹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a)洪水痕迹应明显、固定、可靠和具有代表性,被调查人指认后现场核实确定。b)采用比降面积法推算时,洪痕点不应少于2个;采用水面曲线法推算时,洪痕点不应少于3个。c)调查河段遇有弯道时,两岸均应有足够的洪痕点。d)洪痕点确定后做临时标记,重要洪痕点宜埋设永久标志物。7.3.6洪水调查时,应对下列内容进行摄影:a)明显的洪痕,记水碑文、壁字,记载洪水情况的历史文献、文物资料等。b)河床及滩地植物覆盖情况。c)河道平面、地形情况。7.3.7洪水调查测量,应按SL58规定进行,并满足下列要求:a)洪痕高程按四等水准测量。b)被采用的洪痕点所在断面,均应施测大断面。c)测量调查河段简易地形,并标明各洪痕点位置。d)绘制河底中泓纵剖面图,并标明洪痕水面线和测时水面线。7.3.8弯道河段的断面平均洪水位可选用下列方法计算:a)取两岸洪水位算术平均值。b)断面平均水位可按公式(5)计算: (5) (6)Zm——断面平均洪水位,m;Z——凸岸或凹岸洪水位,m;△Z——超高水位,凹凸岸水位差,m;7.4.1固定点(河段或断面)洪水调查,每年宜进行最高水位和最大流量的调查;必要时,可对不a)设立洪水水尺断面,用比降面积法推流时应设立上下比降水尺断面,并设立中高水位水尺或固定标志桩(杆),断面两岸应设立标志桩,或利用基岩、固定物予以标明。c)设立较牢固的水准点,可在基岩、墙脚上刻划标记,水准点位置应设在最高洪水位0.5m7.4.3水尺或标志的零点高程应在每年汛前校测一次。发现零点高程有变动时,应及时校测,校测c)设置水位标志桩(杆)的固定调查点,每次涨水的最高水位应记下刻度和相应时间,以便日d)未设立水尺或标志桩(杆)的固定调查点,应将当年最高洪痕刻在牢固的基岩和建筑物上,并至少有上、中、下断面3个洪痕点。7.4.6洪峰流量可采用比降面积法估算。条件允许时,可采用中泓浮标法、非接触式电波流速仪法b)溃坝过程调查,包括溃坝发生时间、相应的库水位和蓄水量、泄水设施运用情况、溃坝断面e)对下游造成的损失和溃坝原因。f)溃坝洪峰和洪量的估算按附录C要求进行。a)决口的数量和位置。b)决口的原因(漫溃、漏溃、浸溃),口门扩展过程。b)有建筑物控制的分洪滞洪应调查闸门开高及孔数、分洪滞洪起止时间及河道水位的变化过c)古建筑物附近保留碑文、刻记。a)范围应大于调查区,包括上下游和相邻流域的市(区、县)。c)资料的来源、出处、版本、编纂年代应详细注明,对原文献文物的词句、年号、地名等应原7.6.5应对洪峰流量、洪水总量的量级及重现期进行分析,当定量分析有困难时,可参考GB/Ta)调查河段附近有基本水文站,区间无较大支流加入,而又有条件将调查洪痕移置到基本水文c)调查河段较长,洪痕点分散,沿程河底坡降和横断面有变化,水面线较曲折,可用水面曲线7.7.2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计算方法可按附录C要求进行。b)绘制调查河段纵断面图。h)编制洪水调查整编情况说明表。7.8.1暴雨调查成果评价可按表4规定进行。表4暴雨调查成果评价表较可靠供参考指认人印象和水痕情况亲眼所见,水痕位置清楚具体亲眼所见,水痕位置不够清楚具体承雨器位置障碍物边缘距器口的距离,大于其高差的2倍障碍物边缘距器口的距离,为其高差的1~2倍障碍物边缘距器口的距离,小于其高差的1倍雨前承雨器内情况无其他物品,或有能准确量算其具体体积的其他物品有其他物品,量算的体积不够准确有其他物品,其体积数量记忆不清雨期承雨器漫溢、渗漏情况无无有7.8.2洪痕调查成果评价可按表5规定进行。表5洪痕调查成果评价表较可靠供参考指认人印象和旁证亲眼所见,印象深刻,所讲情况逼真,旁证确凿亲眼所见,印象较深刻,所讲情况较逼真,旁证材料较少听传说,或印象不深,所讲情况不够清楚具体,旁证少标志物和洪痕标志物固定,洪痕位置具体或有明显的洪痕标志物变化不大,洪痕位置较具体标志物已有较大变化,洪痕位置模糊估计水位误差范围/m0.2~0.50.5~1.07.8.3比降面积法洪峰流量调查成果评价可按表6规定进行。较可靠供参考洪痕水位洪痕可靠,代表性好洪痕较可靠,代表性较好,水面线根据较可靠点绘制洪水位是由水面线延长而得,或依据参考点绘制推流河段和断面情况河段顺直且较长,断面较规整,河床较稳定河段较顺直,断面较规整,河床冲淤变化不大河段有弯曲,断面不够规整,冲淤变化较大,或断面变化难确定糙率选定由实测资料选定糙率,数据合理选自相似河段实测糙率,数据基本合理根据经验选定糙率,精度较差洪水水面线根据数量多、代表性好的洪痕确定,经分析比降合理根据数量较多、代表性较好的洪痕确定,经分析比降较合理根据数量较少、代表性较差的洪痕确定,经分析比降基本合理成果合理性检查合理基本合理,存在问题较少定性合理,无大的矛盾8.1.1枯水调查宜分当年枯水调查和历史枯水调查。当河流发生历年某时段最低(次低)水位或最小(次小)流量时,应进行当年枯水调查。历史枯水调查可根据需要进行。a)当河流有水流时,调查其枯水的起、止时间,枯水期水位、流量的变化情况,最低水位、最b)当河流断流时,调查其断流起、止时间,断流天数,断流次数,各次断流时的水位、水深、c)当河流干涸时,调查其干涸河段长度、位置,干涸起、止时间,干涸天数、次数,各次干涸d)当调查河段上游受水工程有中等影响以上时,调查其上游枯水期灌溉取用水量、工业和生活b)选在河道顺直、河槽稳定、水流集中处。如有石梁、急滩、卡口、弯道时,应选在其上游a)应在枯水发生后立即进行。b)应通过走访、查勘、测量等方法,实地了解流域、河道特性,收集最低枯水位、流域、旱8.1.5历史枯水调查可通过收集历史文献、文物中关于旱情的描述,用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群a)调查河段有实测水位、流量资料时,可用实测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法、上下游流量相关法、流b)调查河段没有实测水位、流量资料时,可用水文比拟法,降雨径流模型法推算枯水流量;或8.1.8枯水调查成果评价可按表7规定进行。较可靠供参考资料情况资料来源真实可靠,并有部分实测枯水流量,论据清楚资料基本可靠,枯水流量为间接推算枯水流量为估算,资料粗糙计算方法用实测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法,上下游流量相关法,流量退水曲线法等方法进行低水延长,其延长部分不超过总变幅的20%用实测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法,上下游流量相关法,流量退水曲线法等方法进行低水延长,其延长部分不超过总变幅的25%用降雨径流模型法、水文比拟法、枯水相似流域法估算成果合理性合理基本合理定性合理8.2旱情调查c)能收集到灾害核心区的各种灾害实物证据和资料。9专项调查9.1平原水网区水量调查9.1.1当不考虑地下径流交换量时,平原水网区的时段水量平衡可按公式(7)计算:P=E,+Wo一W₁+(Wm一Wc)………………(7)式中:P——降水总量,万m³;E,——蒸散发总量,万m³;Wo——总输出水量,万m³;W₁——总输入水量,万m³;Wm、W.——水平衡区时段末、初相应蓄水量,万m³。各要素计算可按下列方法进行:a)降水总量,根据点降水量资料,计算面平均降水总量。b)蒸散发总量,当下垫面由水面、稻田、旱田(水地)3种类型组成,可按公式(8)计算:…………………(8)式中:k——水面蒸发系数,可根据试验站资料分析选用;α、β——稻田、旱田(水地)蒸散发系数,可根据试验站资料分析选用;水面、稻田、旱田(水地)面积,km²;E₀——采用蒸发器观测的水面蒸发量,mm。c)总输入(出)水量,可由巡测线路上基本站、水量调查断面和面上调查水量资料计算。d)水平衡区调蓄量,地表调蓄量用湖泊、河网容积曲线查算。没有容积曲线的,可用水面面积乘以时段水位增(减)量,估算时段湖泊、河网调蓄量。地下调蓄量以地下库容变量代替。9.1.2平原水网区各分项水量调查断面,可采用定位观测与面上水量巡测、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设置下列测验设施:a)单独定线推流的水量调查断面应设立水位观测设备,其中,堰闸站、抽水站、水电站,还应设置堰闸(站)上、下水尺。b)配套地下水观测站的井深应能观测到最低地下水位。c)巡测区的各分项水量调查断面的水准基面,应与巡测区的基本站一致,否则要换算到同一基面。9.1.3配套的降水量站、水位站、地下水观测站的观测要求,可按有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执行,允许误差可适当放宽。9.1.4水量巡测、调查应与定位观测相匹配。对确定的巡测线路每年应进行下列调查:a)对区域边界线,应进行沿线输入(出)水的堰闸、排灌抽水站及河道口门变化情况的调查;调查内容应包括建筑物的规模、主要技术指标、引排水范围和能力,以及损毁维护情况等。b)对常年巡测线,应在水工程修建基本结束后,进行野外调查和测量,并对暴雨、洪水期间发生的决口、分流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后,应针对输入(出)水口门的增减情况,调整巡测线路及增减辅助站。9.1.5区域代表片可收集有关统计资料,以取(引)排水记录为主,辅以必要的野外测量。对逐年调查资料,应整理成文字和必要的图表归档,分析人类活动对本区水文要素的影响。区域代表片可调查下列内容:a)区域代表片的基本情况及测区范围、分水线、总面积等。b)测区内河流情况、取(引)水范围、田间工程布局和规格、水面面积和不同水位下的蓄水容积。c)土壤、植被、各种农作物逐年的布局,分项面积及其权重。d)测区内各项水工程设施的规模和控制运用情况,包括取(引)排水流量、引排时间、排涝模数等。9.2泉水调查9.2.1泉水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a)根据对主要补给区的查勘,判别泉水类型。b)对大泉和主要泉群设立辅助站或调查点,观测或调查泉水量。c)对泉水量动态变化调查分析。d)对泉水进行水质监测。9.2.2对泉水的主要补给区应进行查勘,了解泉水出露点高程。可通过连通实验了解泉水补给区情况,调查补给区的平均高程,以确定属上升泉或下降泉。9.2.3对出露大泉和主要泉群应观测平水、最大、最小流量。可采用流速仪法、量水建筑物法或体积法等施测,全年测次宜在10次左右,以能估算出全年及分月泉水量。9.2.4对河流中水下涌出的较大泉水量或从河底漏走的水量,当枯季区间地表水量可忽略不计,下断面流量超过上断面流量±20%时,应在该河段上下游设立辅助断面。在枯季宜在上下游断面同步施测流量,可按公式(9)估算河段泉水补给水量或漏失水量:△W=WL一W。…………(9)式中:△W——河段泉水补给水量或河段漏失水量,泉水补给为正,漏失为负,万m³;WL——下断面实测水量,万m³;W。——上断面实测水量,万m³。9.2.5除对出露大泉、主要泉群或河流水下较大泉水流量的施测外,应配合调查访问,定量描述泉水的年内变化和断流情况。9.2.6应选择枯季无降水或降水很小的期间,可按公式(10)对枯季泉水流量进行衰减分析:Q=Qoe-at……………(10)式中:Q——衰减开始后第t天的泉水流量,m³/s;Q₀衰减开始时的初始(t=0)泉水流量,m³/s;a——衰减指数,为衰减延续总天数的倒数。当整个衰减期内衰减指数为变量,可在整个衰减期内划分几个亚衰减期,对不同亚衰减期取用各自的衰减指数。9.2.7泉水水质监测除应进行常规的水质监测外,对有开发价值的泉水应增加水质检测项目,如作为医疗用,应增加对泉水矿物成分、放射性等项目的检测。9.3岩溶地区水文调查9.3.1岩溶地区水文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a)流域闭合程度。b)控制断面以上实际地表集水面积。c)本流域与外流域的交换水量。d)各主要暗河段的过水能力。e)改变河川径流系列一致性的影响量。f)地下岩溶水的汇入、流出情况,落水洞、洼地、暗河的分布和走向、排泄条件、滞洪和调蓄特性等。9.3.2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应开展岩溶地区水文调查:a)相邻流域间年交换水量超过多年平均河川年径流量±10%的中小河流。b)地形图上量算的集水面积与实际地表集水面积相差在±10%以上的中小河流。9.3.3岩溶地区流域之间存在水量交换情况下,流域时段水量平衡可按公式(11)计算:P=EL+R+(Wm一Wc)+(R₀—R₁)…………(11)式中:P——本流域时段降水总量,万m³;EL——本流域陆面时段蒸发总量,万m³;R———本流域与外流域无水量交换或盈亏平衡时的时段径流量,万m³;Wm、W.——本流域时段末、初相应蓄水量,多年平均情况下Wm-We=0,万m³;R₁——外流域经地下暗河补给本流域的时段径流量,万m³;R₀——本流域经地下暗河补给外流域的时段径流量,万m³。R。—R₁=△R…………(12)当R₁=R₀=0时,为闭合流域;当R₁≈R₀≠0,△R=0时,为盈亏平衡流域;当△R<0,包括Ro=0,R₁>0,或R₀>0,R₁>R₀,为盈水流域;当△R>0,包括R₁=0,R₀>0,或R₁>0,R₀>R₁,为亏水流域。9.3.4流域闭合程度可用流域闭合度、径流系数、枯水模数对照,以及地下径流深分析等方法进行比较判别。流域闭合程度判别应符合下列要求:a)采用径流系数、枯水模数、地下径流深等因素对照,一般可用闭合流域与非闭合流域有关因素对比,去判别流域盈亏情况。对比时应注意区分由于受降水、下垫面影响,与受流域闭合程度影响,而造成上述有关因素的差别。b)参证站应选择在闭合流域内,具有较长径流系列资料,与调查站相似,且有一定同步观测c)采用水文比拟法,若相似流域为非闭合时,应将非闭合流域换算为闭合流域。9.3.5应根据地表集水面积量算、调查访问、查阅有关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水质检测和连通试验等,确定河流的实际地表集水面积。实际地表集水面积成果评价可按表8规定进行。表8实际地表集水面积成果评价表较可靠供参考地表集水面积量算采用不小于1:50000地形图并结合1:200000水文地质图采用1:100000~1:200000地形图采用无等高线地图或小于1:500000地形图量算连通试验大小水时均有试验资料大水时有试验资料小水时有试验资料旁证水质、水温等旁证资料齐全有部分旁证资料旁证资料少成果合理性检查年径流与邻近闭合流域年径流对照,规律一致年径流与邻近闭合流域年径流对照,规律基本一致年径流与邻近闭合流域年径流对照,定性合理9.3.6本流域与外流域交换水量,可调查估算多年平均年交换水量,在有条件的流域也可估算逐年年交换水量。交换水量调查成果评价可按表9规定进行。较可靠供参考估算方法逐年估算年交换水量两种方法估算多年平均年交换水量一种方法估算多年平均年交换水量参证站选择相似基本相似部分相似水量平衡检查逐年面上年水量平衡多年平均面上年水量平衡多年平均面上年水量基本平衡9.3.8因修建水库、供水工程、矿山坑道排水、地震和山洪等因素对河川径流系列影响显著时,应a)年输沙模数大于2500t/km²。9.4.3取(引)水输沙工程和淤积量的调查等级划分、指标及调查要求见表10。对沙量影响程度严重中等轻微指标[取(引)水输沙工程]5%~10%(淤积量)5%~15%调查要求重点调查一般调查不调查注:Wa一单个取(引)水工程的年输沙量,万t;W一调查区的年产(输)沙量,万t;Aa一单个水库、淤地坝控制流域面积,km²;A—调查区总面积,km²。对众多较小的取(引)水输沙工程和淤积量,在其总沙量超过调查区产(输)沙量5%以上时,应归类抽样调查2%~5%。抽样点应相对稳定,确需变更抽样点时,应处理好资料的延续换算。9.4.5沙量调查的计算时段以年为宜。调查数据为多年累积值或跨年度值时,应作年际分配。年际分配的方法根据工程性质和具体情况确定。若被调查的年沙量与年取(引)水量、年降水量、年输沙9.4.6取(引)水输沙工程的渠首若设立了辅助站,可按下列要求进行观测和计算:b)单样含沙量应能代表断面平均含沙量,换算系数宜在0.8~1.2之间。d)渠首取(引)水年输出(入)沙量可按公式(13)计算:式中:……Cqsi——第i取(引)水日的断面平均含沙量,kg/m³;取(引)水日的断面平均流量,m³/s;n——渠首取(引)(退)水天数。e)若发现渠首取(引)水中的含沙量大于取(引)水河流中的含沙量时,应检查分析。9.4.7若渠首未观测取(引)水含沙量,可借用渠首附近河流在取(引)水期的实测含沙量资料,可按公式(14)计算取(引)水输沙量:Wqs——渠首取(引)水输出沙量,t;试验资料时可取用1;C,——借用渠首取(引)水河流附近水文站同期的平均含沙量,kg/m³;9.4.8淤积量的测次可按下列规定布置:a)淤积量影响严重的,或年淤积量超过总库容的5%时,2~3年测1次,宜于汛前或汛后水位较低时期施测。b)淤积量影响中等的,5~10年施测1次。c)当水库、淤地坝被淤满,可停止施测。9.4.9淤积量可选择下列方法测算:a)大、中型水库,可选用地形法、断面法。b)有原始库容曲线的水库、淤地坝,可选用平均淤积高程法、校正因数法、相应高程法。c)无原始库容曲线的水库、淤地坝可采用面积外延法。d)小型水库、淤地坝可选用概化公式法或部分表面面积法。e)用水库输入、输出输沙量差推算淤积量。9.4.10分洪、决口、溃坝沙量的调查和测算可选用下列方法:a)口门有实测含沙量按9.4.6方法测算,无实测含沙量按9.4.7方法测算。b)洪水漫滩淤积量可用平均淤积厚度乘淤积面积的方法测算。9.4.11水土保持措施拦沙,河岸坍塌、沟谷风沙、开矿筑路产沙等影响的河流沙量调查,可酌情选用适当方法。9.4.12各种类型的沙量调查成果评价可按表11规定进行。较可靠供参考相应水量调查资料的可靠性可靠较可靠供参考沙量测算方法方法正确方法基本正确方法不够完善实测年沙量占年总沙量的比重40%~60%成果合理性检查合理基本合理定性合理9.4.13调查区沙量平衡,可按公式(15)计算分析:………(15)W,——调查区产(输)沙量,万t;W——调查区实测产(输)沙量,万t;W调查区各种类型的调查沙量,万t。其中取(引)水输沙量、淤积拦蓄沙量和调查区输出沙量等取正值,调查区输入沙量和向调查区退水输沙等取负值;i、n——各种类型调查沙量的序号、总项数。9.5泥石流调查9.5.1当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进行泥石流调查:a)泥石流改变或影响河流水文情势。b)泥石流造成人员伤亡、河道阻塞等,产生较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c)城镇、道路、水工程等规划设计需要考虑当地泥石流影响。9.5.2泥石流可按表12进行分类。水源类型暴雨型泥石流由暴雨因素激发形成的泥石流溃决型泥石流由水库、湖泊等溃决因素激发形成的泥石流融雪径流型泥石流由冰、雪消融水流激发形成的泥石流流域形态沟谷型泥石流流域呈扇形或狭长条形,沟谷地形,沟长坡缓,规模大,一般能划分出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山坡型泥石流流域呈斗状,无明显流通区,形成区与堆积区直接相连,沟短坡陡,规模小固体物质提供方式滑坡泥石流固体物质主要由滑坡堆积物组成崩塌泥石流固体物质主要由崩塌堆积物组成沟谷侵蚀泥石流固体物质主要由沟谷堆积物侵蚀提供坡面侵蚀泥石流固体物质主要由坡面或冲沟侵蚀提供堆积物体积(V)巨型泥石流V≥50万m³大型泥石流20万m³≤V<50万m³中型泥石流2万m³≤V<20万m³小型泥石流注:V—泥石流堆积物体积(具体计算可参照附录D)。9.5.3在发生泥石流的区域开展历史调查,应对历次泥石流的区域、规模及造成的灾害进行调查。9.5.4泥石流野外调查分为区域调查和沟谷调查,可按附录E记录野外调查情况。9.5.5区域调查应收集下列资料:a)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b)区域航空测量图片和卫星遥感图片。c)气温、地温、冻土深度,降水、蒸发、湿度,水位、流量、含沙量等。a)调查访问。访问泥石流灾区有关部门,了解下列内容:泥石流活动历史,激发泥石流的水源条件(暴雨、融雪径流、溃决水体等),泥石流暴发频率、规模、性质,泥石流灾害状况。b)调查泥石流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汇流条件、地面坡度、土壤情况,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c)调查流通区的沟谷纵横坡度、跌水、急湾等特征,沟谷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度,沟谷的冲d)调查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平均和最大粒径。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堆积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e)调查泥石流沟谷的历史。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数、规模、形成过程、暴发前的降水情d)调查形成泥石流的物质条件。包括流域坡面松散层、沟道的河床组成、沿河的建筑物和堆a)调查了解历次泥石流残留在沟道中的各种痕迹和堆积物特征,推断其活动历史、规模,目前b)调查了解泥石流危害的对象、危害形式(淤埋和漫流、冲刷和磨蚀、撞击和爬高、堵塞或挤压河道);初步圈定泥石流可能危害的地区,分析预测今后一定时期内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和可9.6.2堰塞湖调查可按表13规定进行分类。表13堰塞湖分类调查表分类指标诱发因素地震堰塞湖由地震活动产生的山体滑坡、崩塌或泥石流形成的堰塞湖熔岩堰塞湖由火山暴发产生的熔岩流堵截而形成的堰塞湖冰碛堰塞湖由冰川消退时产生冰凌形成的堰塞湖山崩堰塞湖山体滑坡、崩塌形成的堰塞湖泥石流堰塞湖由泥石流形成的堰塞湖堰塞体稳定性高危型堰塞湖蓄水量大、堰体高且稳定性差的堰塞湖即生即消型堰塞湖短时形成,很快会被后来累积的水体冲毁的堰塞湖稳态型堰塞湖亦称“死湖”,存在时间很长,蓄水量大9.6.3堰塞湖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a)堰塞湖名称、所处河流(流域)名称、发生时间、地理位置,坐标、山崩滑坡体入河位置的岸别(左岸、右岸或者两者兼具),堰塞湖以上集水面积等堰塞湖基本情况。b)堰体的长度、高度、宽度、体积等特征值及物质组成。c)堰塞湖长度、宽度、面积,堰前水面到堰顶的高度等堰塞湖特征值。d)进出堰塞湖水位、流量等。e)堰前水位、湖容量、蓄水量等。9.6.4堰塞湖调查收集的基础资料,应包括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质以及堰塞湖上、下游区域社会经济数据等。9.6.5湖容量的量算方法可采用断面法、地形法、水量平衡法、综合法等。9.6.6堰塞湖蓄水量可采用水位湖容量关系曲线查算或水量平衡法计算。水量平衡法可按公式(16)计算:W=Wb+P+(Q₁一Qo)△t—E一Winf……………(16)式中:Wb——堰塞湖初始蓄水量,m³;P——时段降水量,m³;Q₁——时段入湖流量,m³/s;Qo——时段出湖流量,m³/s;△t——计算时段,s;E——时段蒸发量,m³;Winf——时段下渗量,m³。9.6.7对下游可能造成的淹没区进行调查,包括淹没范围、居民区、基础设施、农田等。9.6.8堰塞湖溃决流量可按下列要求进行调查:a)堰塞湖溃决形式。堰塞湖溃决形式分类可按表14规定进行。b)堰塞湖溃决洪峰流量计算。1)溃决洪峰流量可参照附录表C.4计算。2)对规模较大且下游有重要城镇或设施的堰塞湖,宜采用数学模型进行溃决洪水与洪水演进计算。表14堰塞湖溃决形式分类表分类指标规模全溃决堰塞体全部溃决局部溃决沿堰塞体部分溃决时间瞬时溃决堰塞体在外力作用下瞬间溃决逐渐溃决堰塞体随着时间逐步发生溃决3)资料满足要求时,可根据调洪演算和堰流公式,按照水量平衡原理,计算溃决流量过程,b)风暴潮的高潮位和高潮线。b)实地进行调查走访、照相、摄像等。b)发生区域的水文、气象资料。A.2水文调查综合报告应以一年为单元编写,单项水文调查报告可将一年或多年调查成果合并A.3单项水文调查报告可按流域基本情况、水量、暴雨、洪水、枯水、旱情、平原水网区水量、泉a)任务来源及调查人员组成,包括调查的缘由、项目、时间、区域、调查主持人、参加人员及b)调查区概况,包括自然地理、流域水文特征及水工程概况,设立辅助站的河段概况,行政区e)有关资料的收集和考证,包括收集了解调查区在调查前后的有关论证、旁证资料,查阅的有h)成果审查和评价,包括主持成果审查的单位、人员、职称,资料可靠性评价等级,确定主要A.5水文调查报告应注册编号并存档。(规范性附录)各分项水量的调查与计算B.1.1在开展各分项水量的调查与计算中,应满足下列要求:a)影响调查区内天然河川径流各主要类型的水量无遗漏。b)实测水量占调查区天然河川径流的比重较大。c)流域基本情况、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可靠。d)水工程、环保工程、水生态工程等技术指标准确。e)移用的水文气象资料及有关参数较合理。B.1.2在选用调查与计算方法时,应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和适用条件。B.2灌溉水量B.2.1灌溉定额与实灌面积是灌溉引用水量计算中两项基本资料,对其统计数字应进行认真审定。B.2.2可采用面平均降水量系列、净灌溉定额系列分别排频,以划定丰平枯不同典型年的降水量及相应的净灌溉定额。B.2.3按行政区收集实灌面积(不包括临时的水浇地面积),可选用水量比、面积比、动力比等方法,时段实灌面积可根据年实灌面积、复种指数分析确定。若收集的为有效灌溉面积、保灌面积等,可通过抽样调查,分析出修正系数(计算实灌面积与统计实灌面积之比)换算为实灌面积。B.2.4对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分别选代表渠段测流,试验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施测流量的断面应选在水流平稳处,所选代表渠段宜避开水流的加入和分出。代表渠段渠道水利用系数可按公式%=Q₁/Q…………(B.1)式中:——代表渠段渠道水利用系数;QL——代表渠段下断面流量,m³/s;Qu——代表渠段上断面流量,m³/s。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水利用系数可按公式(B.2)计算:……………(B.2)式中:7——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水利用系数;L——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各级渠道的平均长度,m;△L——代表渠段长度,m。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可按公式(B.3)计算:η=7e727a7%…………(B.3)式中:η₁——渠系水利用系数;η——干渠水利用系数;₂——支渠水利用系数;η——斗渠水利用系数;B.2.5灌溉回归系数及回归过程试验区,应具备土地平整、面积适宜、灌水均匀,灌排工程配套、边界清楚、进出水量易于控制、计量准确,土壤地质条件、灌水习惯、灌溉制度、管理水平等应具有代表性,交通便利。灌溉回归系数可按公式(B.4)、公式(B.5)计算:91=(Wo一Won±△W)/W,………………(B.4)9₂=(Wo-Won-W₄±△W)/W,……………(B.5)91——渠系田间下渗回归水量与田渠弃水量之和,同总引灌水量之比;φ2——渠系田间下渗回归水量与总引灌水量之比;Wo——出口断面水量,万m³;WoH——出口断面雨洪水量,无雨期用割取河川基流量代替,万m³;W₄——田渠弃水量,万m³;△W——试验区蓄水变量,蓄水增加为正,蓄水减少为负,万m³;W,——总引水量,万m³。扣除田渠弃水后,可建立灌溉回归水过程模型,得到逐月回归水量占总回归水量的月分配系数。B.2.6灌溉耗水量计算:a)有引、退水量或只有引水量资料时,可按公式(B.6)计算:Wgh——灌溉耗水量,万m³;Wg——灌溉水综合回归水量,万m³;φ3——田间回归系数(田间下渗回归水量同引入田间净灌水量之比);渠系引水、输水过程增加的蒸发损失量,万m³,可按式(B.44)进行计算。b)有灌溉定额和实灌溉面积资料时,可按公式(B.7)计算:式中:………………(B.7)M;——田间综合净灌溉定额,m³/(hm²·a);A——全年实灌面积,万hm²。c)若有资料分析证明,田间灌溉回归水量与渠系增加的蒸发损失量两者能大体抵消时,灌溉耗水量可简化为公式(B.8):………(B.8)d)分灌溉季节计算灌溉耗水量可按公式(B.9)计算:式中:m;——季节每次净灌水定额,m³/hm²;n;——季节灌水次数,次;A;——季节实灌面积,万hm²;i、t——季节序号、季节数;N——全年总灌水次数,次。B.2.7模拟计算灌溉耗水量,湿润半湿润地区灌溉期耕作层逐日水量平衡方程:P.+C.+I,+S₁=E,+y.+F,+S+1………(B.10)式中:C.——第t日地下水补给量,稻田不计,旱田(水地)当地下水埋深小于3m时,可根据试验资料估算,mm;日开始时蓄水量,稻田(包括秧田)为蓄水深,旱田(水地)为耕作层土壤含水量,mm;y.——第t日产流深即排水深,mm;稻田(包括秧田)日渗漏量一般在1~5mm之间,可根据稻田土质、地下水位、稻田水深、田间工程措施等因素确定,旱田(水地)可不考虑。稻田第t日蒸散发量可按公式(B.11)计算:E=aE。…………(B.11)式中:a——蒸散发折算系数;Eo——第t日水面蒸发器蒸发观测值,mm。旱田(水地)第t日蒸散发量可按公式(B.12)计算:式中:SM——田间持水量,mm。水稻泡田期净用水深Ip可按公式(B.13)计算:………(B.12)Ip=Sb+Sp………(B.13)式中:S,——使土壤达到饱和的需水量,mm;Sp——泡田蓄水深度,mm。模型的基本结构和有关参数的确定,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决定取舍。输入灌溉期逐日降水量、水面蒸发量、蒸散发系数、地下水补给量、渗漏量、田间持水量等资料,根据水量平衡方程式及灌排水规则进行模拟计算,输出灌溉期逐日灌水深和产流深过程,模拟计算可按公式(B.14)~公式(B.19)进行计算:a)稻田(包括秧田):(St+Pt—E—F₁<Sx)………………(Sx≤S:+P₁-Ea-F₁≤S,)式中:S,、Sx——稻田适宜蓄水深上限、下限,mm。b)旱田(水地):………………(B.17)(S.+P.+C.-E≤SM且S₁+P₁+C<S)……………(B.18)(S.+P.+C.—Et>Sm)(S,+P.+C.-Ev≤SM且St+P,+C≥S)式中:S,、S'——旱田适宜土壤含水量上限、下限,mm。有了灌溉期逐日净灌水过程,乘以实灌面积,再扣除灌溉回归量即为灌溉期耗水量。B.2.8灌溉引水量计算:a)有实测灌溉引水量资料或有率定的推流曲线时,可直接计算出灌溉期引水量。b)有灌溉定额和实灌面积资料时,引水量可按公式(B.20)计算:………(B.20)c)有灌溉试验资料和时段实灌面积资料时,可按公式(B.21)计算:W,=10(E-βP)Aηz¹…………………(B.21)式中:E——作物需水量,稻田为田间耗水量,mm;β——雨量有效利用系数;d)当小型水电站过水流量为灌溉引水流量时,可按公式(B.22)计算:………(B.22)式中:Qo——水电站过水流量,m³/s;P——有效功率,kW;η—效率,宜取0.65~0.85;△Z——水电站上下游水位差,m。e)有灌溉泵站资料时,可按公式(B.23)计算:………(B.23)式中:Qs——泵站过水流量,m³/s;η—总效率,无试验资料时可取0.6;P——泵站功率,kW;f)有水费资料时,可按公式(B.24)计算:W,=B/G…………(B.24)式中:B——水费额,元;G——水费单价,元/万m³。B.2.9灌溉水综合回归水量计算:a)有引水量和灌溉回归系数资料时,可按公式(B.25)计算:Wg=φ1Wy………(B.25)b)有引水量和灌溉耗水量资料时,可按公式(B.26)计算:Wg=Wy一Wgh………(B.26)c)有灌溉定额和实灌面积资料时,可按公式(B.27)计算:……(B.27)B.3工业及生活水量B.3.1工业及生活耗水量计算:a)有引排水量资料时,可按公式(B.28)计算:……(B.28)式中:Wch——工业及生活耗水量,万m³;Wy——工业及生活引水量,万m³;Wp——工业及生活排放水量,万m³;φ4——工业及生活用水排放系数。b)有用水定额、工业产值、人口等有关统计资料时,可按公式(B.29)计算:WGh=k(1—ξ)mD-Wp………………(B.29)式中:k——单位换算系数;ξ——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系数,生活用水取零;D——工业产值,万元;火电开机功率,MW或人口数,万人。B.3.2引排水量观测与调查:a)对主要引水口、排水口可设立辅助站,观测引(提)水量、排水量。b)收集自来水公司、自备水源单位引(提)地表水量资料。c)调查排放口(含河道、渠道、闸门、管道等)排入河道的地点及排放水量。当工业排放水、农业灌溉回归水、内涝排水混杂时,应调查其分配比例。B.3.3工业及生活综合排放水量计算:a)有引水量和耗水量资料时,可按公式(B.28)计算。b)有引水量和排放系数资料时,可按公式(B.30)计算:Wp=φ₄W,………(B.30)B.4地下水开采量浅层地下水开采量中应还原河川径流的百分数可通过对河流补给丰沛的开采区进行河水补给地下水系数的试验来确定。试验区应选在浅层地下水排泄量以地下水开采量为主体的河段。河水补给地下水系数为河水渗漏补给量与总补给量之比。其计算内容为:地下水总补给量计算,包括降雨渗入补给量、河水渗漏补给量、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量、灌溉渗漏补给量(含渠系和田间);统计浅层地下水开采量。降雨入渗补给量可按公式(B.31)计算:式中:W₁——降雨入渗补给量,万m³;a——降水入渗补给系数;P试验区面平均降水量,mm;河水渗漏补给量可按公式(B.32)计算:………(B.31)式中:………………W₂——河水渗漏补给量,万m³;λ——试验河段间水面蒸发量(含两岸浸润带蒸发量)占该河段水量减量的百分数;L——试验区河段长度,m;L'——上、下测流断面间距离,m;W、WL——试验区河段上、下断面实测水量,万m³。W₃——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量,m³/d;k——含水层平均渗透系数,m/d;S——地下水平均水力坡度;B——控制断面平均宽度,m。灌溉渗漏补给量可按公式(B.34)计算:W₄=γWy+βy₁W,……(B.34)W₄——灌溉渗漏补给量,万m³;γ——渠系渗漏补给系数,可通过试验观测或分析确定;β——田间灌溉入渗补给系数,可根据不同土质、地下水埋深、灌水定额时的试验资料确定,亦可采用降水前土壤含水量低,降水量大致相当于灌水定额情况下的次降水入渗补给系数近似地代替。B.5蓄水工程蓄水变量B.5.1采用地形法测算库容曲线,根据蓄水区不同水位级要求,在蓄水区地形图上量算,可按公式(B.35)计算:…………(B.35)式中:V——某水位级相应的蓄水容积,万m³;△Z——相应地形等高线间高差,m;A;——地形等高线间包围的面积,万m²;i——地形等高线序号;n——地形等高线线数。B.5.2采用断面法测算库容曲线,断面布设应能控制回水范围,反映库岸的转折变化。断面布设方向,应近似地垂直于地形等高线的走向。若有较大支沟,可在垂直支沟方向另行布置断面。断面垂线的布设,应通能控制地形转折点。可先计算每个断面的各级水位相应的断面面积,再按公式(B.36)计算相邻两断面i级水位相应的部分容积△V:………………(B.36)式中:Li——断面间距,m;Ai、A₂——第i级水位相应的两相邻断面面积,m²。某级水位相应的部分容积之和即为某级水位相应的容积,依此类推可得到蓄水区各级水位相应的容积。B.5.3采用纵横断面简易测算库容曲线:a)施测从坝址向上游沿河谷中心的纵断面(测至与坝顶相同的高度)和坝址处河道横断面(垂直于河道流向),绘出纵断面图和坝址处横断面图,然后在纵横断面图上,从河底高程向上,每隔1.0m(或0.5m)摘录同一级高程相应的坝址处上游侧水面宽及坝址以上回水长度、各级水位的水面面积,可按公式(B.37)计算:A=KBL…………(B.37)式中:A——水面面积,m²;K——库区水面形状系数。蓄水区水面形状类似正方形或长方形取1.0;若蓄水区有较多支流,而坝址处较窄,水面形状类似扇形取1.6;介于两者之间可取1.0~1.6;B——坝址处上游侧水面宽,m;L坝址以上回水长度,m。绘制水位与面积曲线,在水位面积曲线上,从河底高程开始向上每隔1.0m(或0.5m)摘录水位及相应面积,计算各水位差之间的相应部分容积,而后累加即得各级水位的相应容积。b)对无资料的小水库,可按公式(B.38)估算蓄水容积V:V=10-⁴KBdL………(B.38)式中:K——库区河谷断面形状系数,河谷呈V形取0.17,河谷呈U形取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