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体育公园城项目基坑支护及降水设计施工图1目录TOC\o"1-3"\h\z20508第1章工程概况 210332第2章设计依据和设计理论 29716第3章工程地质条件 271883.1地形地貌 2100253.2气象 3202183.3地层结构 3192583.4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 5146543.5水文地质条件 511016第4章基坑降水措施 6272294.1设计依据 6219404.2理论计算 685394.3降水井结构与技术要求 7144194.4凿井机械及施工方法 7237664.5抽水设备选择 7280264.6降水、排水方案 8209214.7监测与维护要求 8287784.8降水周期 8184884.9凿井施工关键过程及控制 988604.10基坑降水对周边建筑环境的影响评价 913749第5章基坑工程护壁设计 9323965.1基坑周边环境条件及保护措施 989195.2基坑深度和基坑安全等级 10271225.3支护方案分析 10100785.4护壁方案 10273485.5建筑材料 11208475.6基坑及加固 11240855.7基坑工程对周边环境影响控制要求 11154735.8基坑开挖及回填要求 128655.9动态设计及信息化施工 12316725.9.1动态设计 1245275.9.2信息化施工 1324456第6章施工注意事项 1324756第7章支护结构施工及要求 1438987.1排桩(旋挖机械成孔)施工 14222617.2排桩(人工挖孔成孔)施工 1424467.3锚索施工要求 1523937.4桩间土支护施工要求 16256997.5冠梁、腰梁、内支撑梁板施工要求 1683057.6立柱桩施工要求 16121507.7钢支撑施工要求 17309227.8高压旋喷施工要求 17148077.9土方开挖注意事项 18243257.10排水系统 1814380第8章基坑工程监测及维护要求 1834728.1变形监测设计 18312398.2监测项目 193018.3监测方法 1937888.4监测点设置及监控周期 1988758.5监测频率 20325178.6监测预警值 20305968.7监测管理及信息反馈 2194918.8危险报警 21225808.9环境保护及应急处理措施 21185838.11基坑安全使用及维护要求 2325226第9章施工验收检验要求 23第1章工程概况体育公园城项目位于成都市一环路南三段南侧,人民南路四段西侧。项目总占地面积约44.18亩(约29455.81平方米),为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规划总建筑面积约为253968平方米。整体负5层地下室。连接通道负1层~负3层。本工程±0.00=492.70m,设计基底标高466.20m~486.70m,基坑开挖深度6.0m~26.5m,主体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基坑支护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本基坑支护结构有效使用期限为2年(自基坑支护结构完全受力之日起),超过使用年限后未回填,支护体系需进行安全鉴定。第2章设计依据和设计理论(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2)《成都地区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范》(DB51/T5072-2011);(3)《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4)《建筑与市政工程地下水控制技术规范》(JGJ111-2016);(5)《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GJ311-2013);(6)《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2019);(7)《建筑基坑支护结构构造》(11SG814);(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9)《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版);(11)《工程地质手册(第五版)》;(12)《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1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18);(1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1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15);(16)《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17)《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18)《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2015);(19)《成都市建筑工程深基坑施工管理办法》(成建委发[2009]494号);(20)《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建筑基坑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成建安监发[2011]22号);(21)《关于进一步强化我市深基坑施工安全管理的通知》(成建安监发〔2012〕37号);(22)《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37号);(23)本项目总平图、开挖图(电子版)(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22年10月提供);(24)《武侯区国际体育公园城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成都市勘察测绘研究院2022年10月提供);第3章工程地质条件3.1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位于成都市武侯区玉林街道。拟建场地地形起伏不大、较为平坦,场地东侧分布有大量建筑垃圾,且杂草丛生。场地划分为岷江水系Ⅰ级阶地,场地较平坦。图3-1场地照片3.2气象场地所处成都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大气环流影响等因素,其本身气候特征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多变,秋多绵雨。主导风向为NNE向,常年平均风速为1.2米/秒,年平均风压140Pa,最大风压约250Pa,年平均降雨量为900~1000mm,七、八月份雨量集中,易形成暴雨。根据成都气象台观测资料,成都地区的气象指标如下:(1)气温:年平均气温16.4℃,极端最高气温36.60℃,极端最低气温-4.7℃;(2)降雨量:降水量丰富,雨季集中在7~9月份,多年平均降雨量987mm,最大日降雨量207.50mm,最大时降雨量28.1mm;(3)蒸发量:多年平均为1025.5mm;(4)积雪量:最大积雪厚度40mm;(5)潮湿系数0.97,多年年均相对湿度82%;(6)风向、风速:多年平均风速为1.25m/s,最大风速(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为14.8m/s,瞬间极大风速为27.4m/s,全年主导风向为NNE风,出现频率为11%。3.3地层结构在钻孔深度范围内所揭露地层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ml)杂填土、素填土,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粉质粘土、粉土、细砂、中砂、卵石层及下覆白垩系灌口组泥岩(K2g)组成。3.3.1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ml)(1)杂填土:(2)素填土:3.3.2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1)粉质粘土:(2)粉土:(3)细砂:(4)中砂:褐灰色,稍密,~饱和。以长石、石英为主,含少量云母片,局部含个别卵石。该层主要以薄层状或透镜体状分布于卵石层中,局部相变为细砂,厚薄不均匀。(5)卵石:2~12cm,其中粒径大于5cm的含量大于50%,磨圆度较好,多呈圆~亚圆形。混约10~15%的砂、圆砾等,少量漂石3.3.3白垩系灌口组泥岩(K2g)~中等风化,强风化泥岩:红~紫红色,部分呈灰褐色,泥质结构,厚层构造,锤击声闷,手稍用力可折断。以黏土质矿物为主,风化裂隙很发育,充填铁锰质和岩屑,干钻不易钻进,岩芯呈碎块状、短柱状,岩芯采取率75%,浸水迅速软化,层厚1.00~6.60m。中风化泥岩:紫红~棕红色,厚层状,结构部分破坏,,风化裂隙发育一般,部分岩体切割成块状,节理面充填次生矿物,局部夹薄层强风化,岩芯呈短柱状-长柱状,岩石质量指标RQD约为80~85,岩芯较完整,敲击声脆,用手难以折断,机械开挖难,为极软岩,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微风化泥岩:紫红~棕红色,厚层状,结构部分破坏,,风化裂隙发育一般,部分岩体切割成块状,节理面充填次生矿物,局部夹薄层强风化,岩芯呈短柱状-长柱状,岩石质量指标RQD约为85~90,岩芯采取率约90%,岩芯较完整,敲击声脆,用手难以折断,机械开挖难,为软岩,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3.4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场地主要地基土物理力学设计指标见表3-1表3-1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表土名天然重度γKN/m3承载力特征值fakKPa内摩擦角фk度内聚力CkKPa压缩模量EsMPa岩土体和锚固体粘结强度特征值frbKPa杂填土19.0/105//素填土19.01008103.020粉质粘土19.514012155.045粉土19.01201594.035细砂19.09022/7.040中砂19.510026/9.060松散卵石20.518032/2080稍密卵石21.032035/30130中密卵石22.052038/35170密实卵石23.080040/40240强风化泥岩21.0300254030120中风化泥岩23.070033120/220微风化泥岩23.5120038200/2603.5水文地质条件(1)地表水场地内及附近均无地表水分布。(2)地下水(1)地下水的类型根据本次勘察结果,结合成都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场地地下水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赋存于杂填土层中的上层滞水,二是I级阶地砂卵石层中的孔隙水、三是基岩裂隙中的裂隙水。(2)地下水的含水层、隔水层及埋藏条件杂填土为上层滞水含水层,其下分布的素填土、粉质粘土、粉土为相对隔水层。砂卵石层为孔隙潜水含水层,具透水性强,其厚度约为17m左右。场地分布基岩为隔水层,但在基岩裂隙中可能分布基岩裂隙水。基岩顶板埋深约22m左右。(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场地内上层滞水分布于杂填土层中,水量变化较大,连通性差,分布不均匀,无统一稳定水位;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地表水等,通过侧向径流、下渗及蒸发等方式排泄。孔隙潜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河水及区域地下水。砂、卵石层为主要含水层,为强透水层。主要沿卵石间孔隙侧向运移。距离场地北面约2.5km为锦江,与本工程场地地下水水力联系较差。本次勘探水位观测中未测得基岩裂隙水水位。但场地内基岩裂隙水可能分布于基岩节理、裂隙发育地段,富集规律较差,在一定条件下某些地段可能形成富水地段,富水性、透水性较差,水量不均;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地表水的下渗及区域地下水,通过地下径流等方式排泄。(4)地下水水位及其年变化幅度勘察期间为丰水期后期。勘察结束后测得本工程上层滞水水埋深0.5~1.5m,相应标高498.25~492.16m。受场地西侧施工工地降水影响,勘察期间实测孔隙潜水稳定水位埋深8.0~16.0m,相应标高为475.65m~480.65m。正常丰水期水位可按砂卵石层顶板标高考虑。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可知,成都地区丰水期为7、8、9月份。枯水期为12、1、2月份,其余月份为平水期。孔隙潜水水位变化幅度为2.0m左右。(5)地下水的腐蚀性本次勘察期间,取4件地下水(2件上层滞水、2件孔隙水)作水质分析试验,根据水质分析检验报告成果,场地地表水及上层滞水属HCO3-—Ca2+型水。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2.1~12.2.4条,场地地下水及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第4章基坑降水措施场地所处地貌单元整体上为岷江水系一级阶地。场区地层条件主要为的填土层,其下分布为卵石层、基岩。勘察期间,受场地西侧施工工地降水影响,勘察期间实测孔隙潜水稳定水位埋深8.0~16.0m,相应标高为475.65m~480.65m。正常丰水期水位可按砂卵石层顶板标高考虑。为消除地下水对基坑护壁、建筑物基础施工以及基坑安全的影响,场地应采用管井法+明排降水。4.1设计依据根据设计方提供的拟建物总平面图、剖面图、《建筑与市政工程地下水控制技术规范》JGJ111-201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120-2012)建筑及勘察资料进行降水设计。场地类型为Ⅱ类,含水层为单层,属降水工程的中等复杂场地。4.2理论计算4.2.1设计参数的确定(1)根据场地勘察资料,卵石层渗透系数K=25m/d。(2)根据场区勘察期间实测地下水位及区域地下水资料,因此,本次降水设计按地下水位地面以下3.0m左右考虑。(3)根据类似工程经验,为确保基坑底部干燥,以方便施工,沈基坑要求降深为:(基坑最大深度(H)+>0.5m干燥层-地下水位埋深)降深H=27m。基岩顶板埋深约22m左右,降水井无法将至设计深度。降水井沿基坑四周及基坑中部布置,布置间距按15m考虑,共布置降水井58口,基坑底部设置排水沟。同时,考虑地铁运营对降水的要求,在靠近地铁一侧设置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做法详见图纸)及回灌井12口。(4)该场地地下水属孔隙潜水类型,卵石层,基岩顶板埋深约22m左右;故各井均按完整井考虑,选用潜水完整井公式进行设计计算。基岩顶面降水困难,基坑内部可采用集水井进行明排。4.2.2简要计算公式(潜水完整井公式)设施引用半径r0=η(a+b)/4降水井影响半径R=2Sw单井出水量Q=1.366K(2H-Sw)Sw÷lg(R/r0)降水深度h=h0+H-4.2.3计算结果根据上述水文地质参数,按现行规范的公式,运用我院自主开发的“降水设计软件”进行多次计算,因基岩顶板埋深约22m左右,降水井无法降至设计深度,需结合集水明排措施。建议降水井平均泵量为每小时约为40~50m3/h,扬程不小于50m。根据大井法及干扰井法计算,场地内降水井能满足降水要求。4.3降水井结构与技术要求本工程共设置降水井58口,详见下表:降水井结构信息表表4-2降水井深度(m)滤管长度(m)光壁实管长度(m)沉沙管长度(m)30.05.0(2节)22.5(9节)2.5(1节)填砾采用规格3-8mm砾石。由于基坑北侧和东侧距离地铁附属设施较近,为严格控制出砂量,滤管应采用三层滤网(材质可选玻纤过滤网),分别为50目、100目和150目。4.4凿井机械及施工方法按《地铁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范》要求:地铁设施地下结构20米范围内降水井施工不得采用冲孔工艺,应改用旋挖法成孔。凿井采用CZ-22型钻机,鱼尾型钻头,泥浆及钢质护筒联合护壁,回旋成孔。成井时要求井孔应圆整垂直,开孔直径600mm,终孔直径550mm。井管焊接牢固,安装垂直。填砾采用规格3~8mm砾石,填至距地面3m左右,洗井过程中及时加填砾石,洗井结束后填入粘土封井。洗井采用活塞和空压机联合洗井,每井活塞洗井不少于两次,每次提拉活塞不少于2小时,空压机洗井不少于1个台班,确保洗井质量,达到出水含砂率小于1/100000要求。4.5抽水设备选择根据计算结果和设计降深,降水时建议选择QJ型潜水泵,场地降水井深度不大,所有井选用流量超过40~50m3/h,扬程不小于50m。电机功率建议为5~7.5KW。4.6降水、排水方案(1)基坑开挖前应完成抽、排水系统的安装。降水线路的铺设、排水沟及沉砂池的设置应符合场地的整体规划。(2)降水采用管道排水,排水管采用钢管直接从降水井排入沉淀池;沉淀池采用红砖砌筑(也可根据现场情况选择成品沉淀池),内外面1:3水泥砂浆(防渗)抹面。沉淀池长3.0m,宽2.0m,深度1.2m,沿长度方向分隔成三个沉淀池,抽出来的水经三级沉淀后排入城市雨水管中。地表排水系统保证无泄漏。地表排水系统应能满足明水和地下水的排放要求,地表水排水系统应采取防渗措施。根据现场条件在适当位置初步设置5-6个沉砂池。(3)泵头下置深度距井底约2.0~2.5m。(4)为确保基坑护壁工作开展及基础施工时作业面呈疏干状态,须在护壁进场施工前5~7左右天开始抽水,且必须保证抽水的连续性,不得长时间停顿。(5)基坑排水场地基坑顶部应设置截水沟,基坑底部应设置排水沟+集水井,截、排水沟截面宽度500mm,坡度0.3%。所有截水沟底采用100厚C20砼浇筑,侧壁采用12cm厚砖砌、砂浆抹面并具有较好的防水效果。4.7监测与维护要求(1)抽水前应统一测一次各井静止水位;(2)抽水开始后,在水位未达到设计降水深度以前,每天观测三次水位,并做好观测记录;(3)水位达到设计降水深度后,可每天观测一次水位,并做好观测记录;水位观测允许误差为±5cm。同时,可根据出水量的情况适当调整抽水泵的规格,若有必要,应增设降水井。(4)每天应对场地出砂量进行监测,出砂量应满足《建筑与市政工程地下水控制技术规范》JGJ111-2016要求。(5)降水期间,现场必须安排专人看守,负责降、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转及日常维护。(6)根据水位、水量观测记录查明降水过程中的不正常状况及其产生的原因,及时提出调整补充措施,确保达到降水深。注意观测井水含砂量,发现超标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消除。(7)抽水设备定期保养,降水期间不得随意停抽。(8)注意保护井口,防止杂物掉入井内,经常检查排水沟,防止渗漏。(9)更换水泵时,测量井深,掌握水泵安装的合理深度,防止埋泵。(10)现场应准备备用3~5台120kw柴油发电机,当发生停电时,及时切换电源,保持正常降水。(11)降水井的出水量及降水效果应满足设计要求。应注意降水期间水位变化,若地下水水位升高,应及时通知各方,必要时增加降水井。4.8降水周期降水井施工完成后,根据建设方供求安排,应提前于土方开挖前7~10天开始降水。基坑回填后方能停止降水;并应取得现场建设方、监理的书面通知。停止降水后,应对降水管采取封井措施。4.9凿井施工关键过程及控制(1)各工序施工必须按施工组织设计书和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及施工规程进行施工。(2)施工前各级施工人员必须熟悉施工要求,了解施工要点。(3)质量控制管理①保持钻头直径不少于580mm,成孔应打圆打直,终孔前复尺,保证终孔深度。②终孔后换浆抽取井底沉渣,然后按技术要求下井管,用大卷扬将井管吊起并找平、固定。最后按要求分层填砾。③洗井:采用空压机与活塞联合洗井。必须先用空压机洗井后再用活塞拉洗,交替洗井至井壁畅通,每次提拉活塞不少于2小时,空压机洗井不少于1个台班,确保洗井质量,达到出水含砂率小于1/100000要求。④填砾是降水井施工的关键过程,滤料大小及填料数量直接关系到降水井质量从而影响到降水效果。滤料规格和填砾厚度必须保证,措施是以保证井孔直径来保证填砾厚度,以确保规格外砾径颗粒含量不大于15%来保证滤料质量。4.10基坑降水对周边建筑环境的影响评价基坑降水对周边建筑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地下水下降会引起地基土有效应力增加,使土体产生附加压缩变形,但这种变形应具备的条件是基底以下有效厚的常处于地下水位以内的高压缩性土。分析本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由于基坑降水引起的土体有效应力增加产生的地基土附加变形非常有限,可以忽略不计。此外,地下水位降低后在基坑附近形成较大的水力坡度,地层中的细小颗粒可能将随水流而流失,产生潜蚀或管涌现象,引起地面沉降变形。本工程只要控制好降水井施工质量(特别是滤料的质量和填砾厚度),确保降水井出水含砂率满足设计要求,并在设置回灌井后,降水期间不会因为基坑降水而导致临近地铁、建(构)筑物地基或管线等下沉。第5章基坑工程护壁设计5.1基坑周边环境条件及保护措施(一)基坑周边环境调查根据业主提供的周边地铁、道路及及现状周边建(构)筑物情况,场地周边环境情况如下:a、周边地铁本工程基坑北侧与地铁3号线(已运营)相邻,基坑边线与地铁3号线盾构区间隧道的距离约30.0m,与车站主体边线约30m,与地铁3号线1号风亭组结构边线的距离约19.4m,与3号线临时出入口A距离约19.0m。基坑东侧与地铁1号线(已运营)相邻,基坑边线与地铁1号线南厅通道边线距离约23.8m,与一号线B出入口结构边距离26.3m,与1号线风亭距离约26米,与一号线车站主体边线距离约35.0m。b、周边建构筑物及市政道路本工程基坑北侧紧邻一环路南三段,支护桩与道路边线的最近距离为22.9m。基坑东侧紧邻人民南路,支护桩与道路边线的最近距离为46.5m。基坑南侧紧邻省体育馆。基坑西南侧为空地。基坑西北侧为正在施工的工地(开挖深度约10m)。(二)建设方协调配合工作为确保基坑安全和周边建筑的安全,需建设方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1)基坑外地面应作好地表排水工作,采取截排水措施,防止地表水渗入坑壁,以免对基坑造成不良影响。(2)场地施工开挖前应进一步调查、核实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地上高压线情况及地下埋藏物情况,并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3)基坑开挖前应先平场至设计标高,平场后在进行基坑开挖工作。5.2基坑深度和基坑安全等级本工程±0.00=492.70m,设计基底标高466.20m~486.70m,基坑开挖深度6.0m~25.5m。根据《成都地区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程》(DB51/T5072-2011)有关规定,基坑侧壁为人工填土层、砂层以及卵石层,基坑周边环境复杂,破坏后果严重。因此,基坑安全等级定综合判断为一级,重要性系数γ=1.1。基坑支护结构使用时限:2年。本基坑结构属临时支护,不能作为永久结构使用。5.3支护方案分析目前成都地区基坑支护经常采用的护壁方式有放坡+网喷支护、土钉墙支护、钢板桩、悬臂桩、锚拉桩、桩+内支撑及双排桩支护等几种基本形式。根据现场调查及后续施工建设,采用支护桩+内支撑、局部采用支护桩+锚索的方式支护。5.4护壁方案(1)基坑深度确定根基现场地质条件和设计提供的基础图,在平场至指定标高后,基坑设计深度为6.0~25.5m。(2)基坑周边荷载基坑顶部荷载,按15kPa条形荷载考虑;为控制基坑支护结构的位移变形,在基坑回填之前,坑边不得堆载重荷。(3)计算方法据本工程基坑深度、场地周边荷载情况,选取断面,采用“北京理正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7.01PB3版(单机版)”进行设计验算。(4)支护设计根据基坑周边环境、地质情况,基坑支护安全等级为一级,采用分段支护:(1)ABC、EFG段:基坑深度24.5m,采用排桩+内支撑支护形式。支护桩间距2.0m、桩径1.5m,4道砼支撑,详剖面图;(2)CD段:基坑深度26.5m,采用排桩+内支撑支护形式。支护桩间距2.0m、桩径1.5m,4道砼支撑,详剖面图;(3)DE段:基坑深度26.5m,采用排桩+锚索支护形式。支护桩间距2.0m、桩径1.5m,桩间设置8道锚索,每道锚索处设置一道混凝土腰梁,详剖面图;(4)GH、JA段:基坑深度25.3m,采用排桩+内支撑支护形式。支护桩间距2.0m、桩径1.5m,4道砼支撑,详剖面图;(5)HJ段:基坑深度25.3m,采用排桩+锚索支护形式。支护桩间距2.0m、桩径1.5m,桩间设置7道锚索,每道锚索处设置一道混凝土腰梁,详剖面图;(6)BC段与地铁1号线连接地下通道段:基坑深度9m,采用排桩+钢支撑支护形式。支护桩间距2.0m、桩径1.2m、1道钢支撑,详剖面图;(7)AB段与地铁3号线连接地下通道段:基坑深度14.3m,采用排桩+内支撑支护形式。支护桩间距2.0m、桩径1.2m,1道砼支撑,1道钢支撑详剖面图;(8)EFG段与游泳馆连接地下通道段:基坑深度15.5m,采用排桩+内支撑支护形式。支护桩间距2.0m、桩径1.2m,1道砼支撑,1道钢支撑详剖面图;(9)FG段与住宅连接地下通道段:基坑深度6.0m,采用排桩支护形式。支护桩间距2.0m、桩径1.2m,详剖面图;5.5建筑材料(1)钻孔灌注桩(支护桩、立柱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水下商砼C30。(2)混凝土对撑、角撑、桩顶冠梁、支撑腰梁、锚索腰梁强度等级:C40。(3)桩间网喷及坡顶返边:喷射砼C20;坡顶截排水沟到围墙和红线的硬化:商砼细石C20。(4)锚索:采用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抗拉强度1860MPa,每束为1×7∅s,d=15.2mm。(5)锚索注浆水泥强度等级:P.O42.5R。(6)钢材:钢立柱为Q345B。(a)钢筋直径≤12mm采用HPB300级,钢筋直径>12mm采用HRB400级,钢筋主筋采用材质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及《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筋》。(b)钢筋笼主筋必须采用机械连接。(7)钢支撑钢支撑采用Q235级直径609mm,壁厚16mm钢管。(8)钢腰梁钢腰梁采用2工45C型双拼工字钢腰梁,钢材Q235级。5.6基坑及加固本工程使用期限为2年,超过使用年限后未回填,支护体系需进行安全鉴定。根据鉴定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加固。5.7基坑工程对周边环境影响控制要求基坑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主要如下:①基坑施工可能引起路面沉降变形,影响交通及车辆行驶的舒适度;基坑施工前应对现状道路进行检查,若发现裂缝,应进行灌浆处理或填筑沥青,以防止地表水下渗。基坑开挖前应对基坑周边进行硬化处理,基坑开完可能造成道路变形或沉降,施工期间应加强道路的变形监测工作,若发现变形异常后出现变形破坏特征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及时通知我院。基坑工程的设计尤其在支护结构形式和地下水降低以及支护结构变形引起的周边变形计算理论尚不成熟,故根据《成都地区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范》(DB51/T5072-2011)附录C的估算结果,能满足工程需要的控制范围。5.8基坑开挖及回填要求(1)基坑土方开挖顺序应与设计工况一致,严禁超挖,基坑开挖应分层进行,同时,内支撑结构基坑开挖尚应均衡进行;基坑开挖不得损坏支护结构、降水措施和工程桩等。(2)基坑周边施工材料、设施或车辆荷载严禁超过设计要求的地面荷载限值。(3)基坑开挖至坑底标高时,应及时进行坑底封闭,并采取防止水浸、暴露、扰动基底原状土的措施。(4)基坑回填应排除积水,清除虚土和建筑垃圾,验收基底标高,填土应按主体结构设计单位要求选料,分层填筑压实,对称进行,且压实系数应满足设计要求;基坑回填时,应对回填施工质量进行检验。(5)支护结构施工前应进行工艺性试验确定施工技术参数。(6)支护结构的施工及拆除应符合设计工况要求,并应遵循先撑后挖的原则。(7)支护结构的施工及拆除应采取对周边环境的保护措施,不得影响周边建(构)筑物、临近市政管线、地下设施的正常使用;支撑结构爆破拆除前,应对永久性结构及周边环境采取隔离防护措施。(8)混凝土达到70%强度时方可开挖下一层,待周边护壁完成后,清理周边,向下挖掘。根据进度要求,土方开挖为支护施工提供1.5~2.0米高连续工作面进行护壁施工,当地质条件较差时局部可提供0.5~1.0米高度工作面。(9)土方回填前应清除肥槽内基底的垃圾、树根等杂物,抽除坑内积水、淤泥,验收基底标高。基坑北侧及东侧临地铁整段基坑肥槽采用低标号C15素混凝土回填,其余侧肥槽采用C15素混凝土或连砂石回填。5.9动态设计及信息化施工5.9.1动态设计(1)若场地1倍基坑深度范围内增设钢筋房、塔吊、及其它施工配套设施增加基坑荷载情况时或现场地质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通知我院。我院将根据其实际状况,对支护方案作出相应调整。(2)施工前对周边地表或地下管线进一步调查时,若发现支护结构施工与管线等有冲突且无法迁改时应及时通知我院进行支护方案调整。(3)本方案为根据现状基坑边界条件设计,若荷载条件和边界条件发生较大改变或存在其他影响基坑稳定性的施工组织措施方案时,应及时通知我院进行方案复核或调整。(4)支护结构施工前,应熟知支护方案文件,并进行施工放线,若发现支护结构和主体结构有冲突时、或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件的操作面不能满足现场施工条件或安全措施实施时,应及时通知我院进行方案调整。(5)场区属岷江一级阶地,在基坑开挖过程中若出现地质情况突变或厚层砂土分布范围或分布深度增大,应及时通知我院进行支护方案调整。(6)施工前应进行工艺性试验,以确保施工技术参数。(7)本图纸基于建筑设计单位提供的开挖图,若后期设计增设其他构筑物、临时设施等造成基坑支护交叉施工或设计范围增大,应及时通知我院变更支护方案。5.9.2信息化施工(1)场地内应进行信息化施工,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工序检查工作,前一道工序必须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同时建议建设方或施工方建立信息系统,将施工运行状态及时告知参与各方。(2)基坑施工期间应加强监测工作,若监测数据超过预警值或出现基坑周边建(构)筑物、管线失稳破坏征兆时,应立即停止基坑危险部位土方开挖及其他有风险的施工作业,进行风险评估,并采用应急处理措施。第6章施工注意事项(1)施工前,需编制专项施工组织设计,需报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专项论证。(2)护壁桩施工时的孔底沉渣厚度不应大于100mm。若地下水丰富,可采用水下混凝土浇筑,桩身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大于50mm。(3)本设计是根据设计期间现状环境条件进行编制,本基坑周边环境很复杂,现场应进行信息化施工,当场地地质条件、周边环境条件边界条件以及荷载条件发生变化时应及时通知我院进行现场查看,必要时应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4)本基坑开挖前应进一步调查周边管线和地下设施分布情况,并对周围范围内的管线进行迁改,管线迁改过程中,若导致基坑周边环境条件或岩土工程条件发生变化时应及时通知我院进行方案调整。(5)施工前应先平场至平场标高,再进行护壁桩施工。(6)基坑周边施工材料、设施或车辆荷载严禁超过设计要求的地面荷载限值。(7)基坑/管沟边沿及边坡等危险地段施工时,应设置安全护栏和明显的警示标志。夜间施工时,现场照明条件应满足施工要求。(8)基坑北侧及东侧距离现状道路较近,在施工前应做好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如防撞措施、增添临时警示标志牌等,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应随时关注临近道路路面情况,若出现明显开裂、下沉等现象时,应及时停止施工,立即回填基坑,并及时通知我院。(9)场区部分区域填土较厚,在实施护壁桩过程中若遇到垮孔,应增加钢护筒,以确保成桩质量。采用钢护筒有利于防止道路开裂、沉降,钢护筒长度可根据现场实际地质条件确定。若有必要,可隔多孔成孔,并随挖随灌混凝土。(10)基坑周边管线较多,施工过程中应对原有管线做好保护工作,不得野蛮施工,一旦发现原有管线渗漏或破损,应进行有效处理,若有必要,应及时回填基坑,查明原有后且采取有效措施后方可进行施工。(11)施工放线定位(包括基础轴线)→平整场地→支护桩、钢立柱基础桩施工→降水井施工并出水一定时间→施工首层支撑及桩顶冠梁→土方分层开挖、分层支护至第二道支撑底面(或锚索孔位下0.5m)→第二道支撑及腰梁(或锚索及腰梁)施工→重复上述土方分层开挖及支撑体系施工,先撑后挖直至基坑坑底→施工结构基础、底板、抗浮等→底板换撑→拆除第四道支撑→向上分层施工地下室→换撑、拆撑→施工至正负零→基坑回填。(详附图设计工况图)(12)本项目先进行大地下室基坑施工,待大地下室施工至正负零并完成基坑回填后,再进行周边5个地下连接通道基坑开挖施工。但通道基坑支护桩可与主体大地下室基坑支护桩同步施工,预先完成。第7章支护结构施工及要求7.1排桩(旋挖机械成孔)施工排桩采用C30混凝土灌注,施工应满足下列要求:(1)排桩的施工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对相应桩型的有关规定。(2)当排桩位邻的既有建筑物、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对地基变形敏感时应根据其位置、类型、材料特性、使用状况等相应采取下列控制地基变形的防护措施:①宜采用间隔成孔的施工顺序;对混凝土灌注桩,应在混凝土终凝后,再进行相邻桩的成孔施工。②对易塌陷或流动的软弱土层,对旋挖灌注桩宜采取改善泥浆性能等措施。③支护桩成孔过程出现涌泥、塌陷、缩径等异常情况时,应暂停成孔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防止继续塌孔。④当成孔过程中遇到不明障碍物时,应查明其性质,且在不会危害既有建筑物、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的情况下方可继续施工.(3)对混凝土灌注桩,其纵向受力钢筋的接头不易设置在内力较大处。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力钢筋的连接方式和连接接头百分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对梁类构件的规定。(4)除有特殊要求外,排桩的施工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①桩的允许偏差应为50mm。②桩垂直度的允许偏差应为0.5%。③预埋件位置的允许偏差应为20mm。④桩的其它施工允许偏差应为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础技术规范》(JGJ94-2008)的规定。7.2排桩(人工挖孔成孔)施工1、开挖前,应按工程桩轴线(中心线)向四周引出桩心控制点,用牢固的木桩标定,工程桩定位后,开始挖第一节桩孔土方,安装第一节桩孔护壁模板时,必须用桩心点效正模板位置(由专人负责),支护牢固,并检查护壁厚度、位置正确、质量符合要求后方能浇捣护壁。2、挖孔作业采用人工逐层开挖,由人工逐层用镐、锹进行,遇坚硬土层用锤、钎或风镐破碎,挖土次序为先挖中间部分后周边,允许误差为30mm。挖土一般情况下每层挖深1.0m左右,遇到砂层时,每节挖深可降到0.5m。3、成孔整个过程都必须排水降水,应组织完整有效的排水系统,桩孔内水的排放采用两级排水系统,将孔桩内水先抽排至地面排水系统,经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4、护壁采用C30现浇砼,厚度0.20m,护壁的结构形式设为内八字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0.05m。模板循环周转使用。安装时,上下段护壁企口处浇灌口宽度不得小于60mm。护壁砼的内模拆除,根据气温情况而定,一般应在24小时后进行,特殊地质下挖速度应视护壁安全情况而定。每天挖完的孔必须当天支好护壁模板,并浇完护壁砼,防止塌方。5、挖孔至一定深度后,应设置孔内照明系统。孔内照明使用36V安全矿灯,井上现场可用24V低压照明,现场用电设备安装漏电保护装置。每次下井作业必须先鼓风通气15分钟后方可进行,施工时不断向孔内输送新鲜空气,必要时施工送风同时进行。同时,经常毒气检测仪不断地监测井内有无毒害气体。6、桩主筋锚入冠梁长度750mm,主筋采用机械连接,同一断面接头数量不超过钢筋总数的50%。桩身钢筋保护层厚50mm。允许误差:网筋间距±20mm,主筋间距±10mm,桩主筋长度±100mm,桩径±50mm。7、钢筋笼安放就位前,必须清除孔底沉渣,桩底沉渣不大于100mm。清孔完成后应立即吊放钢筋笼,浇灌桩身混凝土。首批混凝土拌和物下料后,混凝土应连续灌注。8、钢筋笼露出桩顶设计标高750mm,浇注标高应比设计标高增加80mm,浇注冠梁前,必须清理桩顶的残渣、浮土和积水,凿毛清洗至设计标高。9、人工挖孔桩需采用跳挖的方式进行,避免在开挖过程中造成基坑周边变形过大,采用间隔2~3根桩进行跳挖。10、施工单位应编写专项施工方案并通过专项审查。尽可能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确保施工质量。7.3锚索施工要求(1)锚索施工时,不得损害支挡结构及构建以及邻近建(构)筑物地基基础。(2)按逆做法施工(从上到下,分级分段实施)。(3)锚索设计倾角详见结构图,自由段及普通锚固段孔径180mm。(4)锚索成孔施工要求:1)钻孔前,根据设计要求和土层条件,定出孔位,作出标记;2)锚索水平方向孔距误差不大于50mm,垂直方向孔距误差不大于100mm;3)钻孔底部的偏斜尺寸不大于锚固体直径的3%;4)锚索孔深不小于设计长度,也不大于长度的1%;(5)锚索基本试验在大面积施工前,分别在各类桩施工1根锚索,待水泥浆体达到设计强度(或在锚索施工龄期28天)后进行基本试验,检测值相应设计值。满足要求后,才可大面积铺开施工。(6)锚索拆除在基坑回填过程中应按要求拆除锚索锚头,释放预应力。拆除过程如下:在回填至第二排锚索锚头下0.5m后,拆除第二排锚索,在回填至第一排锚索锚具下0.5m后,拆除第一排锚索。(8)未尽事宜参见相关规范。7.4桩间土支护施工要求(1)桩间土挂钢筋网,喷射C20细石混凝土进行支护,喷射混凝土厚度100mm。(2)钢筋网双向布置,桩间Ø8@200*200;加强筋¢16@1000,与桩上植筋固定,植筋型号为¢16,植筋长度240mm。基岩顶面处加强筋应加密,间距500mm,加密范围为基岩面上下各1m范围。(3)应分层及时支护,避免桩间土垮塌,分层厚度一般不超过2.0m。(4)护壁须设置泄水孔,竖向间距1.0~2.0m(据现场实际情况定),水平间距同桩间距,基岩顶面增设泄水孔。(5)坡面应先初喷射混凝土3~4cm,最后复喷至设计厚度。厚度误差应控制在±10mm内。7.5冠梁、腰梁、内支撑梁板施工要求(1)冠梁、腰梁混凝土强度等级C40,钢筋保护层厚度梁为50mm,梁间板25mm。(2)冠梁、腰梁施工前应清除支护桩顶的浮浆松软层,梁底部应坐落在支护桩顶新鲜混凝土面上,支护桩钢筋露出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浇注砼前,必须清理干净,残渣、浮土和积水,保证桩与梁牢固连接。当由于特殊原因必须留设施工缝时,须按规范要求对施工缝进行处理,冠梁、腰梁施工缝不应设置在转角及其附近5m范围。(3)主筋直径小于25时采用搭接焊连接,直径25及以上采用机械连接。(4)冠梁、腰梁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水平和竖向误差不超过50mm。(5)腰梁与支护桩采用设置吊筋,接触面凿毛并植筋进行连接。(6)混凝土支撑体系拆除采用绳锯切割或静态破碎法施工,若采用静态破碎法,应在支撑梁板上预留孔眼,避免后期大量人工钻孔。(7)钢筋混凝土支撑拆除应编制专项方案,并加强对已施工结构楼板的保护。应采用在支撑梁板底设置排架铺设木板等措施,防止混凝土碎块高处掉落砸伤楼板。(8)水平内支撑梁拆除前必须先进行换撑。利用已施工完成的结构楼底板换进行撑时,要求该层结构楼板必须全部施工完成并闭合,楼板后浇带部位设置型钢传力件,洞口部位必要时设置临时支撑,同时相应楼板标高的肥槽采用素混凝土回填或设置钢筋混凝土板传力带,确保传力可靠。换撑完成后,方可拆除相应工况下的水平内支撑梁板。换撑拆撑工况图详附图。7.6钢格构柱、立柱桩施工要求(1)钢立柱基础桩在现状地坪完成施工,成孔后钢格构柱与立柱桩钢筋笼一道下放至桩孔,并做好标高控制。立柱桩桩身混凝土浇筑至基坑底标高,以上至地面部分采用填砂处理。(2)立柱桩宜采用专用装置控制定位、垂直度与转向的偏差。(3)立柱周边的桩孔宜采用砂或细石均匀回填,立柱穿过主体结构底板的部位,必须采取可靠的止水措施补充。为增加立柱刚度,下层支撑施工同时,对上层已经开挖出来的立柱采用支模现浇混凝土。(4)立柱桩孔垂直度偏差≤1/150,立柱垂直度偏差≤1/200,桩底沉渣≤50mm。(5)钢格构柱位置应避开主体结构柱及剪力墙,不得与之冲突。本方案中的立柱桩位置不作为施工依据,待结构施工图确定后需再对立柱桩位置进行调整。(6)钢格构柱在地下室完成至正负零并回填基坑后方可切除。7.7钢支撑施工要求(1)钢管支撑构件应满足工程设计要求。(2)施工混凝土冠梁(围檩)及斜撑支座前应对其位置进行测量定位。(3)支撑钢管安装前应进行拼装,安装时应采用龙门吊或吊车。(4)支撑钢管应在开挖至设计标高时及时安装,并根据监测方案及时安装监测元器材。(5)支撑钢管之间宜采用法兰连接,螺栓固定。(6)钢支撑与联系梁之间的连接严格按规范及设计要求执行,确保支撑与联系梁连接点体系的相对稳定性。(7)预应力施加至10%时,应再次检查确认钢管支撑和围檩无异常情况后,方可逐级施加。(8)预应力施加期间应检查各连接部位的稳定性、牢固性,遇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排除隐患后方可继续施工7.8高压旋喷施工要求高压旋喷桩设计桩径600mm,桩心距400mm,采用双管法施工工艺。桩底要求穿透砂卵石地层进入强风化岩层2米。(一)钻机引孔(1)成孔采用跟护管钻进,防止钻进过程中孔壁坍塌;根据钻机使用性能和地层条件严格控制钻孔速度,以防钻孔扭曲和变径。开钻前,将钻具组装好放入带有套管靴的套管内,让偏心锤头伸出套管靴,正转张开偏心锤头进行钻进。特别注意偏心跟管钻进时,在确认钻头到达孔底后,先回转,待正常后,再开风冲动钻进。(2)每钻进0.3~0.5m应强风吹孔排粉一次,以保持孔内清洁。吹孔时,中心钻具和上提距离应严加控制(以能实现强风吹孔为限),禁止在钻进过程中向上起拔中心钻具或来回倒杆。(3)钻进结束或需更换中心钻具时,先将孔底残渣吹尽。停止回转,缓慢提升中心钻具至偏心钻头后背与套管靴前端接触为止,用管子钳卡持钻杆,作反时针方向回转,同时缓慢试提中心钻具,当中心钻具可顺利提升时,表明偏心钻头已顺利收拢,这时可按照常规方法提升中心钻具,直至全部提出中心钻具。(4)钻进达到设计深度之后,必须稳钻1~2分钟,防止孔底不到位,达不到设计孔径。孔底若有沉渣,必须清理干净。(二)旋喷扩孔(1)浆液配置喷射注浆时按设计确定的配合比拌制纯水泥浆。高压旋喷桩的浆液,采用标号不小于42.5的水泥,水泥浆液配制严格按设计要求配比,水灰比约0.8。搅拌灰浆时,首先将水加入桶中,再将水泥倒入,开动搅拌机搅拌10~20分钟,浆液在灰浆拌和机中要不断搅拌,直到喷浆前。喷浆时,拧开搅拌桶底部阀门,放入第一道筛网(孔径为0.8mm),过滤后流入浆液池,然后通过泥浆泵抽进第二道过滤网(孔径为0.8mm),第二次过滤后流入浆液桶中。水泥浆通过胶管送到旋转振动钻机的喷管内,最后射出。(2)喷射注浆在插入旋喷管前先检查高压设备和管路系统,设备的压力和排量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各部位密封圈必须良好,各通道和喷嘴内不得有杂物,并做高压水射水试验,合格后方可喷射浆液。旋喷作业系统的各项工艺参数都必须按照预先设定的要求加以控制,并随时做好现场施工记录。喷浆管下沉到达设计深度后,停止钻进,旋转不停,喷射时,高压泥浆泵压力采用28MPa,坐底喷浆30s后,边喷浆,边旋转,水泥浆与桩端土充分搅拌后,再边喷浆边反向匀速旋转提升注浆管,其中卵石层、淤泥层提升速度不大于20cm/min,基岩层提升速度不大于25cm/min。直至距桩顶1米时,放慢搅拌速度和提升速度。中间发生故障时,应停止提升和旋喷,以防桩体中断,同时立即检查排除故障,重新开始喷射注浆的孔段与前段搭接不小于1m,防止固结体脱节。7.9土方开挖注意事项(1)基坑土石方挖运机械严禁碰撞支撑立柱。(2)土方开挖过程中,对定位轴线引出桩、标准水准点等,挖土时注意保护,并应经常检测和校核其位置是否正确;基坑的水平标高和坡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经常校核。(3)施工中如果发现测量用的永久性标志桩或地质、地震部门设置的长期观测点、文物或古墓等应进行妥善保护并报相关部门处理后在进行施工。7.10排水系统(1)挂网喷射混凝土结构设置排水孔,排水孔见详图。(2)基坑顶部、底部以及临时边坡平台处设置截排水沟,截水沟中水汇入市政雨水管道。(3)基坑坡顶应用C20混凝土硬化至用地红线(或现状围墙)边缘,硬化厚度为100mm。第8章基坑工程监测及维护要求8.1变形监测设计变形测量能有效监视开挖基坑可能对原有建筑物造成影响和新建建筑物的安全,以便即时采取预防措施;在检查和处理有关工程质量事故中,籍以作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验证基坑工程结构设计和施工的理论及设计参数。本工程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应由建设方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对基坑支护结构的水平及垂直位移监测,以确保基坑安全。施工单位应加强现场巡视工作,若出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参与各方。监测单位应编制监测方案,监测方案需经建设方、设计方、监理方认可。变形观测应贯穿基坑施工整个过程,即从基坑开挖起,到基坑回填为止。监测单位应及时处理、分析监测数据,并将监测结果和评价及时向建设单位及相关单位进行反馈。8.2监测项目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2019),基坑工程现场监测的对象应包括:深层水平位移;支护结构位移;锚索内力、支撑轴力;立柱内力及竖向位移;地下水位;基坑底部及周边土体;周边道路、管线及已有建筑物其他应监测的对象。注:本监测方案只包含主体基坑及连接通道基坑的第三方观测,不包含地铁1号线、3号线附属设施及区间隧道、车站的自动化专项监测。地铁构筑物变形监测应由具备相应监测资质的单位,按照《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技术规范》等相关规范要求编制详细的监测方案。8.3监测方法(1)专业监测:采用全站仪进行观测,以准确掌握基坑及相邻建筑物的水平及垂直位移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光纤光栅类传感器、智能激光位移计与测量机器人或莱卡智能全站仪(FS-QZY01-A)、物联网等自动化设备进行监测。(2)施工简易观测:施工单位采用钢卷尺或全站仪进行,随时了解基坑水平位移情况。(3)人工巡视:由施工单位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实施,且在基坑工程施工和使用期内,每天均应由专人进行巡视检查并做好记录,巡视检查内容应包括支护结构、施工状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截排水措施等。8.4监测点设置及监控周期专业监测由建设单位委托第三方进行,按要求编制监测方案,据规范规定进行监测。施工简易监测由护壁施工单位在施工的过程中自行监测(含观测),主要内容为基坑水平及垂直位移监测。基坑变形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宜少于3个。施工前布设3个平面基准点和3个水准基准点,至少观测2次,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施工时应及时将观测资料反馈给相关部门,以便确定基坑变形情况以及是否采取加强措施。本基坑支护结构水平位移监测点43个,间距20m。周边建筑变形监测点8个,道路变形监测点23个,间距20m。锚索拉力监测6个点位(每个点位的每道锚索都需要监测),桩体测斜监测点29个。地下水位监测点7个。支撑轴力监测点26个。立柱桩竖向位移监测26个。周边地表竖向位移监测点70个。管线变形监测点39个,间距20m。周边建筑裂缝、地表裂缝监测点位,进场施工时根据周边实际情况进行布置。监测频率按《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2019)第7.0.3条一级基坑的相关规定执行。8.5监测频率(1)监测频率应综合考虑基坑支护、基坑及地下工程的不同施工阶段及周边环境、自然条件的变化和当地经验确定。(2)对于应测项目,在无异常情况和事故征兆的情况下,开挖后监测频率可按下表进行。表8-1现场仪器监测的监测频率基坑等级施工进程监测频率一级开挖深度(h)≤H/31次/(2~3)dH/3~2H/31次/(1~2)d2H/3~H(1~2)次/d底板浇筑后时间(d)≤71次/1d7~141次/3d14~281次/4d>281次/7d(3)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提高监测频率:1)监测值达到预警值;2)监测值变化较大或者速率加快;3)存在勘察未发现的不良地质状况;4)超深、超长开挖或未及时加撑等违反设计工况施工;5)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6)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7)支护结构出现开裂;8)周边地面突发较大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9)邻近建筑突发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10)基坑底部、侧壁出现管涌、渗漏或流砂等现象;11)高灵敏性软土基坑受施工扰动严重、支撑施作不及时、有软土侧壁挤出、开挖暴露面未及时封闭等异常情况;12)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8.6监测预警值表8-2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测预警值监测项目支护结构类型基坑级别一级累计值/mm变化速率/mmd-1绝对值相对基坑设计深度H控制值水平位移灌注桩20~300.2%~0.3%2~3竖向位移灌注桩10~200.1%~0.2%2~3深层水平位移灌注桩30~500.3%~0.4%2~3地表竖向位移25~35/2~3坑底隆起(回弹)累计值(30~60)mm,编号速率(4~10)mm/d支撑轴力、锚索拉力最大值:(60%~80%)f2最小值:(80%~100%)fy注:H-基坑设计深度;f1-荷载设计值;f2-构件承载能力设计值,锚杆为极限抗拔承载力;fy-钢支撑、锚杆预应力设计值;表8-3基坑工程周边环境监测预警值监测对象累计值(mm)变化速率(mm/d)备注地下水位变化1000~2000(常年变幅以外)500/管线位移刚性管道压力10~202直接观察点数据非压力10~302柔性管道10~403~5/邻近建筑位移小于建筑物地基变形允许值2~3/邻近道路路基沉降高速公路、道路主干10~303/一般城市道路20~403/裂缝宽度建筑结构性裂缝1.5~3(既有裂缝)0.2~0.25(新增裂缝)持续发展/地表裂缝10~15(既有裂缝)1~3(新增裂缝)持续发展/工程基坑等级为一级,监测时桩顶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预警值可按绝对值20mm或日变化率2mm/d控制。基坑施工期间应加强监测工作,若监测数据超过预警值或出现基坑周边建(构)筑物、管线失稳破坏征兆时,应立即停止基坑危险部位土方开挖及其他有风险的施工作业,进行风险评估,并采用应急处理措施。8.7监测管理及信息反馈数据处理及信息反馈须满足《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2019)第9章要求,各监测项目及各次监测均应在现场准确记录,并及时提供技术成果(日报表、阶段性分析报告、总结报告等)。各次监测完毕后1日内应将监测结果反馈至项目部。支护结构顶部最大水平位移Smax<(1/500)·H(H为相应开挖深度)且不得大于30mm,并且每天水平位移速率r<3mm/d,同时该值为变形控制预警值,若大于该值时必须采取加固措施;周边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大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第5.3.4条规定,同时每天倾斜速率大于0.001H/d时也必须采取加固措施,体现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技术原则。8.8危险报警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进行危险报警,并应通知有关各方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1)基坑支护结构的位移值突然明显增大或基坑出现流砂、管涌、隆起、陷落等;(2)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撑构件或锚杆体系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松弛或拔出的迹象;(3)基坑周边建筑的结构部分出现危害结构的变形裂缝;(4)基坑周边地面出现较严重的突发裂缝或地下空间、地面下陷;(5)基坑周边管线变形突然明显增长或出现裂缝、泄漏等;(6)出现基坑工程设计方提出的其他危险报警情况,或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出现其他必须进行危险报警的情况。8.9环境保护及应急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淮阴师范学院《田径B(2)》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影视特效制作》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小学语文文本解读》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广播电视采访与写作》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安装工程技术与识图》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园艺产品与人体健康》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DB6111∕T+217-2024+火龙果保鲜技术规程
- 水利工程中的水土保持与林业经济考核试卷
- 白酒与食品安全问题与解决方案考核试卷
-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平衡课件
- 配电室运行维护投标方案(技术标)
- 2024届东北师大附中重庆一中等六校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含解析
- (完整版)医疗器械网络交易服务第三方平台质量管理文件
- 13G322-1~4《钢筋混凝土过梁(2013年合订本)》
- 关于幼儿园小班反邪教安全教案
- 某单位物业服务项目投标方案
- 35KV场内集电线路工程强条执行检查表
- 【多旋翼无人机的组装与调试5600字(论文)】
- 减速机知识及维修课件
- 内部项目跟投协议书(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