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天港二支路北侧地块排水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目录102271前言 1302191.1任务由来 1221241.2拟建工程概况 1293761.3勘察的目的与任务及勘察阶段、勘察范围 1197291.4勘察工作依据、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勘察等级的确定 2146291.5勘察工作布置及完成工作量 3104981.6勘察工作质量评述 33471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46522.1地形地貌 3167592.2气象、水文 4164772.3地质构造 442982.4地层岩性 476412.5基岩顶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 427112.6水文地质条件 571162.7水、土腐蚀性评价 5267042.8不良地质现象 5120413场地岩土物理力学特征 540953.1岩土测试成果及统计的评述 5245603.2岩体基本质量等级 784653.3岩土参数选用及建议 7282874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 9104184.1地震效应评价 9214544.2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 9168454.3拟建管线沿线边坡稳定性评价及支护措施建议 10298324.4顶管段管道工程地质评价 10179554.5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 14133475地基评价 1484785.1地基的均匀性、稳定性评价 14222465.2岩土可挖性分类 1467385.3地下水对地基基础的影响 14207275.4岩土层承载能力评价 14237375.7持力层选择及基础型式建议 15212615.8成桩(成井)可能性评价、桩的施工条件分析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5269365.9拟建工程施工对相邻建筑物的影响评价 16106135.10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 16220016岩土工程结论及建议 16267706.1结论 1624056.2建议 17附录附图:1总图例………………………1张2勘探点平面布置图(1:500)……………1张3工程地质剖面图(1:200)………………30张4钻孔柱状图(1:200)……………………42张附件:1建设工程勘察合同……………1份2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委托书……………………1份 3工程地质勘察纲要……………1份4岩石试验测试报告……………1份5钻孔情况一览表………………1份6测量技术小结及测量成果……………………1份7外业见证报告…………………1份1前言1.1任务由来为满足施工图设计,工业园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发包方、业主方)委托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承包方,下称我公司)对拟建天港二支路北侧地块排水工程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双方于2022年6月正式签定了《建设工程勘察合同》(附件1)。1.2拟建工程概况拟建项目位于,前段起点~Y13号井为明挖截水沟,后段及支线为顶管施工,工程重要性等级一级。沿线共设井22处。设计管道起点1:YQ-1坐标X=78033.16,Y=75022.69,设计管道终点2:Y15-1坐标X=78513.89,Y=74962.83;设计管道终点:Y20坐标X=78997.56,Y=74706.72。表1.1拟建管网工程概况一览表污水管网管网节点号管内底标高(m)埋深(m)管径施工方式截水沟YQ-1~Y13214.69~203.230.80~2.772500*1000明挖施工顶管Y13~Y14203.03~201.432.97~9.81D=1000mm顶管施工顶管Y14~Y15197.83~197.2712.17~19.23D=1000mm顶管施工顶管Y15-1~Y15188.55~188.221.00~28.28D=2200mm顶管施工顶管Y15~Y20187.02~183.721.45~29.48D=2200mm顶管施工1.3勘察的目的与任务及勘察阶段、勘察范围1.3.1勘察目的与任务本次勘察的目的是根据初拟设计方案,为拟建天港二支路北侧地块排水地质勘察工程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拟建道路路基作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型式、地基处理和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等提出建议。具体任务为:1查明拟建道路范围内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层的类别、结构、厚度、坡度、工程特性等地质环境;2查明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并提出评价与整治所需的岩土参数和整治方案建议;3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判定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4对场地地震效应进行评价;5对场地稳定性、建筑适宜性进行评价;6对场地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能力进行评价;7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支护措施建议;8提供基础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9对基础持力层等提出建议;分析评价地基土及地下水在建筑物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产生的变化及其对工程的影响,并提出防治措施及建议;查明拟建场地内有无古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12分析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1.3.2勘察范围的判定根据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渝建〔2013〕345号《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范围暂行规定》,本工程勘察范围应包括环境挖填方边坡及其影响的区域。本工程勘察工作布置,严格执行渝建〔2013〕345号《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范围暂行规定》(勘察范围判定见表1.3.2),勘察范围符合渝建〔2013〕345号文《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范围暂行规定》的规定。表1.3.2工程勘察范围判定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边坡判定结果环境边坡及其影响区域1对于无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倍边坡高度。无该类环境边坡满足勘察范围2对于有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土边坡,勘察范围线应根据组成边坡的岩土性质及可能破坏模式确定,且勘察范围不应小于外倾结构面影响范围。无该类环境边坡满足勘察范围3对于可能出现土体内部滑动破坏的土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倍边坡高度。场无该类环境边坡满足勘察范围4对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应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后缘边界,且还应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前缘边界(即剪出口位置)。场无该类环境边坡)满足勘察范围基坑边坡及其影响区域1岩质基坑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1倍。无该类基坑边坡满足勘察范围2土质基坑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无该类基坑边坡满足勘察范围3当需要采用锚杆(索)支护时,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无该类基坑边坡满足勘察范围1.4勘察工作依据、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勘察等级的确定1.4.1勘察工作依据:1《建设工程勘察合同》(附件1);2《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委托书》(附件2);3《古路建筑产业园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勘察纲要》(附件3);4业主提供的带建筑物平面布置的1:500地形图。1.4.2本次勘察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1《工程勘察通用规范》(GB55017-2021)、《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2《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2008)3《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2《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4《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范》JTB10049-2014;5《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7《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8《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9《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10《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16)11《工程测量通用规范》(GB55018-2021)1.4.3工程勘察等级的确定按《重庆市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规定: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二级;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一、二级。场地类别为中等复杂场地(场地类别划分见表1.4.1),据此,综合判断工程勘察等级确定为甲级。表1.4.1场地类别划分判定因素地质环境情况场地复杂程度1地形、地貌原始地形起伏较大,有两种地貌单元;现场地大部分为原始地貌,小部分为挖方填方区,坡角5~35°,未整平区域地形坡角最大可达60°中等复杂2岩层倾角(°)23中等复杂3岩体完整性较完整、裂隙不发育简单4岩土特征岩土种类较多,性质变化较大,填土为特殊性土中等复杂5土层厚度(m)土层最大厚度40.3m复杂6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中等复杂7不良地质现象不发育简单8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边坡高度m土质边坡/简单岩质边坡/简单洞顶覆盖厚度与洞跨之比/简单采空区占地用地面积比例%/简单9相邻建筑物影响程度小简单场地类别综合判定中等复杂场地1.5勘察工作布置及完成工作量据甲级勘察项目在详细勘察阶段的要求及设计方案调整后要求,结合本工程场地实际,确定本次勘察主要采用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相结合的综合方法。本次勘察外业共分两次完成,首次勘探钻孔主要沿拟建道路中线及相关横断面布置,共布设勘探钻孔42个,孔编号ZK为本次勘察孔编号;其中控制性钻孔13个,钻孔间距一般20.00~30.00m。钻孔深度进入预计持力层以下4m以上。本次勘察首次外业工作于2022年6月28日~2022年7月1日,共历时4天,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见表1.5。表1.5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统计工程地地质测绘1:500km2工程测量钻探采样及试验勘探点测量个/次(组日)剖面测量km/条本次钻孔个本次进尺m岩样(组)土样(组)水位观测次重型动力触探m/孔0.5042/1(1)3.65/3042951.8913/42/1.6勘察工作质量评述1.6.1工程测量:测量起始数据为业主方提供的控制点的坐标及高程(详见表1.6.1),采用重庆市独立坐标系及1956年黄海高程系,勘探点及地质剖面均采用中海达动态GPS-RTK及全站仪实测,其成果精度满足要求。表1.6.1控制点成果点名X坐标(m)Y坐标(m)高程(m)T178511.0874788.05219.06T278693.1674850.98202.941.6.2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采用1:500现状地形图,现场实际勾绘了岩土层界线,并在邻近场地基岩露头处实测了岩层与裂隙产状,其精度满足规范要求。1.6.3钻探:采用8台XY-1型钻机施工,钻孔直径110~91mm。地质技术人员跟班编录。钻进过程中严格按勘察纲要、钻探技术要求及钻探操作规程进行,由于准备充分,现场对质量、安全的管理措施到位,施工中未出现质量与安全事故。钻孔岩芯回次采取率: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层69~81%,粉质粘土层采取率不小于90%;强风化基岩72~82%;中等风化基岩82~94%。最小孔径为91mm,钻孔完成24h水文观测后对钻孔均进行回填封孔处理。1.6.4采样及试验:本次勘察利用钻孔岩心采集中等风化岩样14组;现场对样品及时密封送重庆空港岩土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测试。采样及试验孔大于总孔数30%。试验严格按相关规范执行。钻探劳务单位为重庆北江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1.6.5钻孔水位观测:在钻探施工结束后对所有钻孔进行了地下水位观测,并在间隔24小时后对所有钻孔均进行了地下静止水位的量测。1.6.6勘察工作中业主方委托了具有外业勘察见证资质的中佳勘察设计有限公司(见证员:梁文锡;印章号:YKJZ-2321487-0002)进行了全过程的外业勘察见证,勘察质量合格。本勘察报告所有图件均采用重庆江北地质工程勘察院开发经鉴定合格并授权使用的制图软件《工勘绘图软件2005》绘制,满足重庆市岩土工程勘察图例图示规定。综上所述,本次勘察工作达到了业主方及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1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位于重庆市江北区鱼嘴镇。原始地形起伏较大,场地总体呈西高东低,拟建道路现状部分为已建道路,其余部分为施工挖方区域,场地现状斜坡坡角5~25°,局部未整平区域地形坡角达60°~70°。场地地貌总体上属剥蚀浅丘斜坡沟谷地貌。道路沿线地形地貌明细:总体呈矮丘斜坡地貌。图2.1项目交通位置图2.2气象、水文2.2.1气象:工程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据重庆气象台资料:多年平均气温为17.7℃,月平均气温最高是8月为38.5℃,最低是1月为7.2℃。日极端最高气温为43℃,出现日期:2006年8月15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8℃,出现日期:1955年1月11日。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的月份有5~9月;10℃以下的冬寒期为12、1、2月。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年日照1170h,无霜期349d。上述情况表明,区内气象特征具有:空气湿润、冬季温暖、夏季炎热、春秋多雨、四季分明的特点。区内以降雨为主,雪、冰雹少见,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63.3mm,降雨期多集中在4~9月,其降雨量高达866.2mm,占全年降雨量的76%,最大日降雨量266.7mm,出现日期:2007年7月17日;历史年最大降雨量为1357.7mm,年平均降雨日为168d。区内气候适宜全年施工。2.2.2水文:拟建道路沿线红线范围内未见池塘、湖泊、水库等大型地表水体,场地及附近无其它地表水体存在,总体上,场地水文条件简单。2.3地质构造区位于重庆-沙坪向斜中部东侧,临近区域无断层构造发育。岩层呈单斜产出,产状为315°∠23°,层面结工程场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场内及邻近未发现断层。在场内及邻近岩体中可见两组构造裂隙:组产状197º∠66º,裂面平直,微张,无充填,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间距0.40~1.50m,延伸长1.00~3.10m;②组产状72º∠61º,裂面平直间距0.30~1.40m,延伸长1.40~2.80m,微张,无充填,结合很差,为软弱结构面。2.4地层岩性据钻探揭露,场地上覆土层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粉质粘土(Q4l+d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砂岩、泥岩。现由上至下分述:2.4.1第四系全新统(Q4)1素填土(Q4ml):杂色。主要由泥岩、砂岩碎块石、角砾、粉质粘土等组成,粘粒含量较高。泥岩、砂岩碎块石粒径一般约20~350mm,地表可见最大块径约500mm,碎石含量约35%,均匀性差。稍湿~饱和,松散~稍密。系人工无序抛填,堆填时间不均,普遍大于5年,局部新进回填,勘察期间仍在回填。分布于整个场地,为场地主要土层。未被污染。最大揭露厚度40.3m(ZK21)2残坡积粉质粘土(Q4el+dl):棕红色。可塑状。稍有光泽,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该层分布于场地原始地形处。最大揭露厚度2.3m(ZK10)~~~~~~不~~~整~~~合~~~~~~2.4.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1泥岩(J2s-Ms):紫红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含砂质较重,局部含灰绿色砂质条带或泥质砂岩夹层。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为场地主要岩性,主要分布整个场地。最大揭露厚度28.3m(ZK16)2砂岩(J2s-Ss):深灰色、灰白色。矿物成分由石英、长石等组成。局部含泥质较重或薄层泥岩。中~粗粒结构,钙质胶结,中~厚层状构造。最大揭露厚度31.4m(ZK25)2.5基岩顶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拟建场地内,基岩埋深0.00~40.30m(ZK21),基岩面倾角一般2~23°,局部达40°。据钻探揭露的实际情况,将基岩划分为强风化带及中等风化带。2.5.1强风化带:岩芯破碎,呈碎块状、短柱状,质软,泥岩手折易断,砂岩手易捏成砂,岩体破碎。其厚度小、变化较大,本次钻探揭露厚度0.50(ZK37)~3.1m(ZK16)。2.5.2中等风化带:岩芯较完整,主要呈短柱状、柱状,少量碎块状,岩芯节长一般0.30~0.35m,属较完整岩体。揭露最大铅直厚度29.40m(ZK25)。2.6水文地质条件拟建场地场地地貌总体上属剥蚀浅丘斜坡沟谷地貌,地形呈梯坎型,有利于地表及地下水沿地面及基岩面排泄汇入场地最低点,场地上覆人工填土,属透水层,粉质粘土属相对隔水层,富水性差,下伏基岩主要为泥岩,属隔水层,砂岩属含水层。2.6.1地表水,拟建场地原始地貌多山,多沟壑。本次勘察时,由于处于雨水贫乏期,所以拟建场地内现状地表水较贫乏。勘察期间起点Y1处、Y15处两条季节性河沟,Y1处未见地表水;Y15-1处地势低洼处有地表水汇集。终点Y20处为现有朝阳溪,河宽25~30m,常水位183.722m,百年洪水位189.02m。2.6.2地下水1.地下水类型根据分析,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在雨季大气降水直接汇入场地,场地上覆零星填土呈松散状,为强透水层;粉质粘土属相对隔水层(弱透水层),富水性差,下伏泥岩属隔水层,砂岩、灰岩为含水层,但其含水性受裂隙发育程度、充填情况控制。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在雨季,场地内原始地形低洼、近邻冲沟和土层厚度大的地段,可能存在较丰富的地下水,但其排泄快。未来基础施工时应考虑地下水对施工的影响。2.孔隙水孔隙水分布于场地素填土中。素填土结构松散松散,孔隙度大,不易蓄存水分。粘性土呈可塑状,土层透水性弱,属弱含水层。水量受大气降雨的补给,水量受呈现旱季少雨季多的特征。3.裂隙水赋存于基岩裂隙中,主要埋藏在基岩裂隙中,工程区未见泉水出露。勘察施工期间,钻孔施工结束后抽干钻孔内施工用水,经24h水位观测,部分临近马银河及场地内鱼塘的钻孔内发现稳定水位。由于拟建场原始地貌未整平,场地地表水排泄条件较差,大气降水直接汇集场地内,不能及时排除。经勘察发现,钻孔施工结束后抽干钻孔内施工用水,经24h水位观测,场地内部分孔内存在静止地下水位,支线段(Y15~Y15-1)地下水高程186.22-187.48m,勘察过程中,支线河沟处地表水汇集,为临近施工项目用水汇集。终点段地下水高程180.65-183.23。根据分析,在雨季大气降水直接汇入场地,不利地表水的排泄,且附近地表水(朝阳溪)等补给,场地内部分区域将存在较丰富的地下水,地表水易沿土体孔隙和基岩裂隙渗入进入桩孔内,未来基础施工时应考虑地下水对基础施工有不利影响,应加强排水防渗工作。2.7水、土腐蚀性评价由于场地及周边无污染源,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2节Ⅱ类环境判定,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有微腐蚀性。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1.1条规定精神,本次未采集土试验样进行腐蚀性分析,根据经验直接判定场地内土对混凝土、钢筋等建筑材料具有微腐蚀性。2.8不良地质现象根据现场地质调查及钻探揭露结果:场地及邻近未发现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未见故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3场地岩土物理力学特征3.1岩土测试成果及统计的评述岩土测试成果的统计原则:根据岩土体的成因、岩性、分布以及物理力学特征差异等原则进行分层,然后分别按层位进行统计。参加统计的数据,对于岩样的确定指标不应少于6个单值;对于土样的确定指标不应少于6个样本,当统计样本不足时,根据试验结果,结合地区经验综合取值。本次勘察分别于中等风化泥岩、中等风化砂岩中采集岩样13组。由于拟建场区基岩强风化岩体破碎,岩质软,多呈碎块状,不便采样。3.1.1填土:根据本次钻探,拟建场地内填土为人工抛填,主要由泥岩、砂岩碎块石、角砾、粉质粘土等组成,粘粒含量较高。泥岩、砂岩碎块石粒径一般约2~350mm,地表可见最大块径约480mm,碎石含量约70%,均匀性差。稍湿~饱和,松散,局部有“架空”现象。本次勘察填土填筑时间不均匀,大部分为新近回填。本次勘察于ZK17、ZK21、ZK25、ZK29、ZK33、ZK36三个钻孔进行填土N63.5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各孔触探曲线详见钻孔柱状图中所附的触探试验成果图表。试验成果统计计算于表3.1-1。根据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统计成果,场地素填土的锤击数平均值4.0~8.8,加权平均值7.80,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05第3.2.2条判定密实程度为松散~稍密。变异系数0.201~0.500,变异性很高,说明场地素填土的均匀性很差,填土内部碎石分布不均匀,粒径差异较大,无序堆填。表3.1.1-1素填土重型动力触探(N63.5)试验成果统计孔号试验段起止(m)试验段厚度(m)未修正N63.5平均值未修正N63.5变异系数未修正N63。5加权平均值ZK172.6~4.92.34.00.5007.8ZK2124.3~27.73.48.10.201ZK251.6~3.21.65.70.399ZK2919.8~21.51.78.20.238ZK3313.6~16.02.48.80.315ZK366.5~8.92.47.40.3033.1.2中等风化基岩:拟建场区基岩强风化岩体破碎,岩质软,多呈碎块状,不便采样。本次勘察在13个钻孔中采集中等风化砂、泥岩样品进行物性、抗压、抗拉、抗剪以及变形试验;试验成果统计见表3.1.2-1~3.1.2-4。表3.1.2-1中等风化泥岩试验成果统计岩石名称岩样编号块体密度单轴抗压强度g/cm3天然(MPa)饱和(MPa)中等风化泥岩ZK12.522.502.527.748.216.844.244.625.04ZK57.758.657.124.935.075.92ZK66.558.017.134.414.754.04ZK114.454.774.142.832.762.56ZK142.512.522.5110.39.588.956.516.355.67ZK184.655.584.823.623.223.02ZK219.5910.78.456.536.146.47ZK297.156.867.664.364.674.8ZK337.157.786.315.164.954.02ZK412.522.512.537.228.146.754.465.174.69样本数n93030最大值2.5310.76.53最小值2.504.142.56平均值μ02.527.304.70标准差σ0.0081.6881.132变异系数δ0.0030.2310.241统计修正系数ψa0.9980.9270.924标准值μk2.516.774.34表3.1.2-2泥岩抗剪、抗拉强度天然值统计岩性样品
编号抗拉强度(MPa)直剪强度天然弹性模量E(104MPa)天然变形模量(104MPa)天然泊松比μ备注φ(0)c(MPa)中等风化泥岩ZK50.60936.51.50.5070.581ZK110.3540.3030.278ZK210.7850.1780.1780.310.6330.1750.1620.350.5830.1760.1660.32ZK136.61.2ZK1436.81.6ZK1834.70.80.2270.1570.360.2450.1680.280.2330.1820.32ZK2936.11.20.290.1790.260.350.1590.360.270.1880.31ZK3336.01.2ZK4136.41.2样本数n977999范围值最大值0.27136.781.620.2820.1880.36最小值0.15434.670.780.1680.1570.26平均值μ00.5136.161.240.220.170.32标准差σ0.1700.7110.2670.0420.0110.034变异系数δ0.3310.0200.2150.1960.0650.106统计修正系数ψa0.7930.9850.8410.8770.9600.933标准值μk0.4135.641.040.190.160.30表3.1.2-3中等风化砂岩试验成果统计岩石名称岩样编号块体密度单轴抗压强度g/cm3天然(MPa)饱和(MPa)中等风化砂岩ZK252.472.472.4829.525.924.519.720.118.2ZK352.462.472.4626.72424.818.118.819.6ZK392.472.472.4726.12423.51818.317.9样本数n999最大值2.4829.520.1最小值2.4623.517.9平均值μ02.4725.4418.74标准差σ0.0061.8680.841变异系数δ0.0020.0730.045统计修正系数ψa0.9990.9540.972标准值μk2.4624.2818.22表3.1.2-4砂岩抗剪、抗拉强度天然值统计岩性样品
编号抗拉强度(MPa)直剪强度弹性模量E(104MPa)变形模量(104MPa)天然泊松比μ备注φ(0)c(MPa)中等风化砂岩ZK251.9039.74.50.6060.5110.172.110.6680.5780.161.740.6240.5330.20ZK351.9539.14.30.5770.4860.181.740.6120.5050.162.080.6400.5290.21ZK391.9639.14.30.4920.4190.181.890.4740.4260.151.520.4430.3950.16样本数n933999范围值最大值2.1139.74.50.6680.5780.21最小值1.5239.14.30.4430.3950.15平均值μ01.8839.284.370.570.490.17标准差σ0.1850.3330.1150.0810.0610.021变异系数δ0.0990.1410.1260.119统计修正系数ψa0.9380.9870.9600.9120.9210.925标准值μk1.7638.78*4.19*0.520.450.163.2岩体基本质量等级根据现场钻探成果及地区经验,根据室内岩石试验及现场钻探采芯观测,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中表3.1.7确定岩体基本质量等级:拟建场地内,强风化基岩(泥岩、砂岩)强度低,为极软岩,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遇水后易软化,易崩解,开挖后呈碎屑状。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中等风化砂岩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平均值为18.74MPa,为软岩,岩体较完整,遇水无软化、膨胀,开挖后成块状,风化较缓慢,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级;中等风化泥岩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平均为4.70MPa,为极软岩,岩体较完整,遇水易软化、崩解,开挖后成块状,易风化,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3.3岩土参数选用及建议据试验成果统计分析,本次勘察野外鉴别及地区经验,本工程场地设计所需的各岩土参数建议取值详见表3.3。表3.3岩土设计参数建议取值项目岩土名称重度(kN/m3)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M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Pa)抗剪强度指标岩体抗拉强度(kPa)天然饱和c(kPa)φ(°)松散素填土21.0*(天然)22.0*(饱和)\\100*(压实系数0.97)5*(天然)3*(饱和)27*(天然)23*(饱和)可塑粉质粘土19.2*(天然)19.3*(饱和)\\150*22*(天然)15*(饱和)13*(天然)10*(饱和)\强风化泥岩25.0*\\300*\\\强风化砂岩25.2*\\400*\\\中等风化泥岩25.16.774.342457296.4030.5164中等风化砂岩24.624.2818.2266131194.1533.16704结构面裂隙①\\\\3014\裂隙②\\\\3014\层面\\\\2012\土岩界面粉质粘土15*10*素填土3*23*备注:带“*”号的数值为经验值续表3.3岩土设计参数建议取值基底摩擦系数岩石与锚固体M30砂浆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50*/300*表中取值说明:1)岩、土物性指标取平均值;2)本次勘察揭露的填土,岩土参数参照地区经验进行取值,粉质粘土饱和抗剪强度根据粉质粘土天然抗剪强度结合邻近场地饱和抗剪强度进行经验取值。3)中等风化岩石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第10.4.2条“当岩体完整、较完整、较破碎时,岩质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可由岩石抗压强度标准值乘以地基条件系数确定。完整时地基条件系数取1.70~1.40,较完整时取1.40~1.10,较破碎时,取,1.10~1.70(坚硬岩与较硬岩取较小值)”。本工程泥岩采用天然强度,砂岩采用天然强度;岩体较完整地基条件系数取1.10。则,中等风化泥岩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为:6.77MPa×1.10=7.447MPa=7447kPa。中等风化砂岩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为:18.22MPa×1.10=20.042MPa=20042kPa。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16第4.2.6条.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由下式确定:fak=γf×fuk式中,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γf地基极限承载力分项系数,对于土质地基取0.50.对于岩质地基取0.33;fuk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kPa)。则,中等风化泥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7447kPa×0.33=2457kPa。中等风化砂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20042kPa×0.33=6613kPa。强风化泥岩及砂岩的承载力特征值根据现场岩芯观察,结合当地建筑经验及有关规范综合确定,建议其承载力特征值分别取300kPa和400kPa。4)中等风化岩体抗剪强度指标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第10.3.4条确定。本工程岩体较完整,折减系数:粘聚力取0.30;内摩擦角取0.90;时间效应系数取0.95。中等风化砂岩粘聚力标准值为:4190×0.30×0.95=1194.15kPa);中等风化泥岩粘聚力标准值为:1040×0.30×0.95=296.4(kPa);中等风化砂岩内摩擦角标准值为:38.78°×0.90×0.95=33.160(;中等风化泥岩内摩擦角标准值为:35.65°×0.90×0.95=30.480(;5)中等风化岩体抗拉强度指标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第10.3.5条确定。(折减系数取0.40。)则,中等风化砂岩抗拉强度标准值为:1.76×0.40=0.704(MPa);中等风化泥岩抗拉强度标准值为:0.41×0.40=0.164(MPa);6)中等风化岩体变形模量、弹性模量标准值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第10.3.3条确定。(折减系数取0.70。)则,中等风化砂岩变形模量标准值为:4500×0.70=3150(MPa);中等风化泥岩变形模量标准值为:1600×0.70=1120(MPa);中等风化砂岩弹性模量标准值为:5200×0.70=3640(MPa);中等风化泥岩弹性模量标准值为:1900×0.70=1300(MPa);7)临时边坡坡率值按有关技术标准和重庆地区经验取值;8)表中素填土系指现状填土;未来压实填土的重度、抗剪强度标准值,应根据填料成分、填土质量等确定。9)建议临时坡率:土质边坡:H≤5.0m,人工填土:1:1.25;5m<H≤8.0m,人工填土:1:1.50;H>8.0m,人工填土:1:1.75;岩质坡高H<8.0m,强风化基岩:1:0.75,中等风化基岩:1:0.40;岩质坡高H>8.0m,强风化基岩:1:1.0,中等风化基岩:1:0.5;稳定性受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质边坡,临时坡率不应大于外倾结构面的倾角。建议永久坡率值:土质边坡:H≤5.0m,人工填土:1:1.75;5m<H≤8.0m,人工填土:1:2.00;H>8.0m,人工填土:1:2.25;岩质坡高H<8.0m,强风化基岩:1:1.0,中等风化基岩:1:0.75;岩质坡高H>8.0m,强风化基岩:1:1.25,中等风化基岩:1:1.00;稳定性受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质边坡,坡率值不应大于外倾结构面的倾角。4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4.1地震效应评价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附录A,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依据规范,拟建工程为标准设防类(即丙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场地按设计高程整平后,覆盖层主要由后期填土、素填土、粉质粘土组成,下伏基岩为强、中等风化砂质泥岩、砂岩构成。场地波速测试成果反映(表4.1-1),结合据岩土名称和岩土性状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表4.1.3重庆地区经验取岩土的剪切波速经验值。素填土的剪切波速平均值取143m/s(试验值),为软弱土;粉质粘土由于零星分布,根据地区经验,剪切波速值取165m/s(经验值);强风化岩石剪切波速值>500m/s,为软质岩石;中等风化岩石剪切波速值>800m/s,为岩石。场地平整后厚填土,填土的剪切波速平均值取按素填土考虑,为软弱土;场地平整后厚填土须夯实,可采用灰土、级配砂石、压实性较好的素填土分层夯实,其压实系数不宜小于0.94。夯实后填土的剪切波速平均值>150m/s时,为中软土;当后期填土、素填土压实处理后可实测剪切波速值,再复核表4.1-1、4.1-2的评价。按设计平场高程平场后,对各拟建物的地震效应评价见表4.1-2。表4.1-1剪切波速度测试成果表孔号岩土类别测试范围(m)Vs速度范围(m/s)Vs平均速度(m/s)Vse等效剪切波速(m/s)ZK17素填土0.0~6.8105~130118117砂岩6.8~8.0612612ZK21素填土0.0~20.0109~157133131素填土20.0~40.3159~182171泥岩40.3~42.0574574ZK35素填土0.0~18.0114~149132130砂岩18.0~19.0648648场地按设计高程场平后,进行场地地震效应评价见表4.1-2。当素填土压实处理后可实测剪切波速值,再复核其评价。按设计平场高程平场后,对各拟建物的地震效应评价见表4.1-2。表4.1-2各拟路段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及场地类别划分段落υse计算位置填土粉质粘土整平后覆盖层最大厚度(m)等效剪切波速(m/s)建筑场地类别设计特征周期(s)抗震地段划分厚度(m)波速(m/s)厚度(m)波速(m/s)YQ-1~Y13ZK63.831431.101654.93147.9Ⅱ0.35一般地段YQ13~Y14东侧约25mZ800Ⅰ00.20有利地段Y14东侧约25m~Y15ZK2140.30143016540.30143Ⅲ0.45不利地段Y15~Y15东侧30mZK2140.30143016540.30143Ⅲ0.45不利地段Y15东侧30m~Y16东侧20mZK2325.901431.016526.90143.8Ⅲ0.45不利地段Y16东侧20m~Y19东侧80mZK2721.0514311.8016532.85150.9Ⅱ0.35一般地段Y19东侧80m~Y20ZK388.8014301658.80143Ⅱ0.35一般地段Y15~Y15北侧72mZK2140.30143016540.30143Ⅲ0.45不利地段Y15北侧72m~Y15-1ZK41北12.69143016512.69143Ⅱ0.35一般地段勘察区地震基本烈度6度,未见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无饱和砂土、粉土,故在地震作用下,不会发生地基土液化、震陷等问题;而基坑边坡以岩质边坡和土质边坡为主,土质边坡主要由杂填土组成,岩质边坡由泥岩组成,当未支挡时在地震作用下边坡不稳定易滑塌或滑动,建议及时支挡;在填土较厚地段当未压实处理时,在地震作用下填土易产生震陷变形,建议对填土进行压实处理。4.2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根据现场地质测绘和调查及钻探揭露结果:拟建场地及邻近无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未见古河道、沟浜、古墓穴、防空洞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拟建场地现状稳定,地面、边坡等无变形痕迹,适宜拟建工程建设。应对场地平场形成的边坡进行有效处理。4.3拟建管线沿线边坡稳定性评价及支护措施建议拟建管线起点~Y13段为明挖截水沟,根据设计方案,部分段落将形成少量边坡,具体分段评价如下:4.3.1YQ1-YQ3(参考11、12剖面)按照设计方案施工后,该段道路将形成挖方边坡。左侧挖方边坡坡向约35°,最大挖方高度约2.4m,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主要由素填土及少量强风化岩组成。根据设计方案开挖后,土岩界面较倾陡。选取11剖面对边坡直立开挖时沿土岩界面滑动进行计算,结果见表4.3.1-1。计算模型见图4.3.1-1经计算,边坡土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边坡土质部分破坏模式为土体内部圆弧滑动破坏。直立开挖易失稳垮塌。选取11剖面对边坡按建议坡率(1:1.5)开挖时沿土岩界面滑动进行计算,结果见表4.3.1-2。计算模型见图4.3.1-2经计算,边坡土体处于稳定状态。图4.3.1-111剖面左侧边坡直立开挖稳定性计算模型图4.3.1-211剖面左侧边坡直立开挖稳定性计算模型表4.3.1-1左侧边坡土质部分稳定性计算(直立开挖)表4.3.1-1左侧边坡土质部分稳定性计算(放坡开挖)截水沟基槽开挖强风化部分由于强风化岩体裂隙发育,整体稳定性差,开挖极易发生掉块、垮塌等,导致强风化岩质边坡失稳,引发上部土层失稳滑塌。支挡措施建议:建议左侧边坡按照3.3节取值进行放坡并进行护坡处理右侧挖方边坡坡向约215°,最大挖方高度约0.94m,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主要由素填土及少量强风化岩组成。根据设计方案开挖后,土岩界面较平缓,边坡土体沿土岩界面滑动可能性较小,边坡破坏模式为边坡土体内部圆弧滑动破坏。支挡措施建议:建议右侧强风化基岩进行放坡处理,上部土层进行削方放坡处理,按照报告3.3节取值说明进行放坡取值4.3.2YQ4-YQ6(参考1剖面)按照设计方案施工后,该段道路将形成挖方边坡。左侧挖方边坡坡向约35°,最大挖方高度约0.98m,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主要由素填土及少量强风化岩组成。根据设计方案开挖后,土岩界面较倾陡。选取1剖面对边坡沿土岩界面滑动进行计算,结果见表4.3.2-1。计算模型见图4.3.2-1经计算,边坡土体处于稳定状态。边坡土质部分破坏模式为土体内部圆弧滑动破坏。边坡土体结构总体为松散,直立开挖易失稳垮塌。图4.3.2-11剖面边坡稳定性计算模型表4.3.2-1左侧边坡土质部分稳定性计算支挡措施建议:左侧边坡由于土层较薄,建议将边坡土体挖除处理。右侧挖方边坡坡向约215°,最大挖方高度约0.94m,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主要由素填土及少量强风化岩组成。根据设计方案开挖后,土岩界面较平缓,边坡土体沿土岩界面滑动可能性较小,边坡破坏模式为边坡土体内部圆弧滑动破坏。支挡措施建议:建议右侧强风化基岩进行放坡处理,上部土层进行削方放坡处理,按照报告3.3节取值说明进行放坡取值。4.3.3YQ7-YQ8(2剖面)按照设计方案施工后,该段水槽将形成填方边坡。最大填方高度约3.88m。安全等级为二级。由于土岩界面埋藏较深,且现状地面及土岩界面均平缓,边坡沿土岩界面或现状地面滑动可能性较小。直立填方边坡破坏形式为沿土体内部圆弧滑动。建议按照报告3.3节取值说明进行放坡取值。4.3.4YQ10-YQ11(3剖面)按照设计方案施工后,该段水槽将形成挖方边坡,挖方最大高度约2.03m,且均为土质边坡或强风化岩边坡,土岩界面埋藏较深。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土质部分及强风化基岩直立开挖后可能产生圆弧型滑塌,土质边坡部分建议按照设计方案进行1:1.75放坡处理。建议按照报告3.3节取值说明进行放坡取值。4.4顶管段管道工程地质评价4.4.1深浅埋隧道划分围岩分级根据《市政工程勘察规范》(DBJ50-174-2014)附录B有关分级标准执行。依据勘察资料,对拟建场区各岩、土层进行围岩等级划分。根据《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16),深埋与浅埋隧道原则上对Ⅰ~Ⅲ级围岩原则上取Hp=2.0hq为划分标准,对Ⅳ~Ⅵ级围岩原则上取Hp=2.5hq为划分标准。围岩荷载计算高度hq根据如下公式计算:hq=0.45×2S-1ωω=1+i(B-5)=0.44式中:S——围岩基本级别;B——隧道跨度,取污水管直径0.8m;i——B每增减1m时的围岩压力增减率,B<5m,i=0.2;B>5m,i=0.1。按上述公式对拟建污水管道深埋浅埋计算划分见表6.1:表4.4.1隧道深浅埋划分表里程桩号围岩岩性管道宽度(m)围岩分级管道埋深(m)浅埋隧道分界深度Hp(m)深埋/浅埋YQ13~Y14东侧约25m泥岩为主,局部砂岩1.0Ⅴ5.3~20.0m1.44深埋Y14东侧约25m~Y15素填土1.0Ⅵ13.3~18.2m2.88深埋Y15~Y15东侧30m素填土为主,零星粉质粘土2.2Ⅵ24.5~29.5m6.33深埋Y15东侧30m~Y16东侧20m砂岩为主2.2Ⅳ24.5~26.00m1.58深埋Y16东侧20m~Y19东侧80m素填土2.2Ⅵ6.4~23.6m6.33深埋Y19东侧80m~Y20素填土2.2Ⅵ0.0~6.3m6.33浅埋Y15~Y15北侧72m素填土1.0Ⅵ2.9~27.3m2.88深埋Y15北侧72m~Y15-1素填土1.0Ⅵ0.0~2.82.88浅埋4.4.2围岩分级按《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附录C对拟建污水管道进行围岩分级如下:YQ13~Y14东侧约25m:长216m,埋深5.3~20.0m,围岩以泥岩为主,局部为砂岩,为极软岩,主要发育两组裂隙,块状结构,纵波波速Kv≈2800m/s,管道走向与岩层走向反向相交,故隧道围岩基本分级为Ⅴ级。根据经验场地无高地应力,正常工况地下水贫乏,故隧道围岩修正分级为Ⅴ级。拱部无支护时可产生较大坍塌,侧壁有时不稳定。管道左侧侧壁为裂隙1外倾不利结构面,易发生坍塌,建议加强支护。正常工况地下水贫乏,降雨时可能有裂隙水。建议施工时预作防排水措施,加强变形监测。Y14东侧约25m~Y15:长约56m,埋深13.3~18.2m,围岩为素填土,为无序抛填形成,极易坍塌,围岩分级为Ⅵ级。正常工况地下水贫乏,降雨时赋存上层滞水。Y15~Y15东侧30m:长约30m,埋深24.5~29.5m,围岩为素填土,为无序抛填形成,极易坍塌,围岩分级为Ⅵ级。正常工况地下水贫乏,降雨时赋存上层滞水。Y15东侧30m~Y16东侧20m:长约102m,埋深24.5~26.00m,围岩为砂岩,为较软岩,主要发育两组裂隙,块状结构,纵波波速Kv≈3300m/s,管道走向与岩层走向反向相交,故隧道围岩基本分级为Ⅴ级。根据经验场地无高地应力,正常工况地下水贫乏,故隧道围岩修正分级为Ⅴ级。拱部无支护时可产生局部坍塌。管道左侧侧壁为裂隙1外倾不利结构面,易发生坍塌,建议加强支护。正常工况地下水贫乏,降雨时可能有裂隙水。建议施工时预作防排水措施,加强变形监测。Y16东侧20m~Y19东侧80m:长391m,埋深6.4~23.6m,围岩为素填土,为无序抛填形成,极易坍塌,围岩分级为Ⅵ级。正常工况地下水贫乏,降雨时赋存上层滞水。Y19东侧80m~Y20:长40m,埋深0.0~6.3m,围岩为素填土,为无序抛填形成,极易坍塌,围岩分级为Ⅵ级。正常工况地下水贫乏,降雨时赋存上层滞水。Y15~Y15北侧72m:长72m,埋深2.9~27.3m,围岩为素填土,为无序抛填形成,极易坍塌,围岩分级为Ⅵ级。正常工况地下水贫乏,降雨时赋存上层滞水。Y15北侧72m~Y15-1:长21.4m,埋深0.0~2.8m,围岩为素填土,为无序抛填形成,极易坍塌,围岩分级为Ⅵ级。正常工况地下水贫乏,降雨时赋存上层滞水。4.4.3涌水量预测分析本场地水文地质条件,隧道所处原始地形总体为西高东低斜坡,有利于地表及地下水排泄。隧道所穿越地层主要为素填土、局部泥岩、砂岩。素填土为透水层;泥岩为隔水层,砂岩为含水层,但其含水性受裂隙发育及充填情况控制。勘察时在勘探深度内地下水贫乏,判定管道建设中正常工况涌水量较小。但由于场地周边正在建设,可能导致地形改变,导致排泄条件变化;同时,周边建设施工用水多为散排,可能进入本场地内,加之雨季时可能发生暴雨或持续降雨等不利气象,导致局部隧道涌水量可能成倍增加,而这些又无具体规律可循,因此在施工中尚应配置相应的排水措施。隧道涌水量参照《铁路工程地质手册》和《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程》TB10049-2014按公式1对隧道正常涌水量进行预测,按公式2对隧道最大涌水量进行预测。隧道正常涌水量按下式计算:——公式1Q隧道正常涌水量(m3/d);H含水层厚度(m);R隧道涌水影响半径(m);B隧道通过含水层中的长度;K岩体的渗透系数(m/d);S设计水位降深(m)。隧道最大涌水量按下式计算:——公式2Q隧道最大涌水量(m3/d);H静止水位至洞身横断面等价圆中心的距离(m);K含水体的渗透系数(m/d)。表4.3.3隧道涌水量计算表隧道名称隧道长度B/L(m)平均渗透系数K(m/d)含水体平均厚度H(m)正常涌水量Qs(m3/d)静止水位至洞身横断面等价圆中心的距离H(m)最大涌水量Qo(m3/d)YQ13~Y14东侧约25m2160.0713.415.1213.91.0328.32Y14东侧约25m~Y155612.017.067217.51.017377.13Y15~Y15东侧30m3012.026.036027.12.215709.66Y15东侧30m~Y16东侧20m1020.1425.614.2826.72.2617.12Y16东侧20m~Y19东侧80m39112.014.7469215.82.2138559.23Y19东侧80m~Y204012.03.24804.32.26292.19Y15~Y15北侧72m7212.015.286415.71.020576.56Y15北侧72m~Y15-121.412.01.3256.81.81.01473.54尚需指出,以上计算结果,是按经验进行的估算,建议施工时进行涌水量观测后进行实际调整。可能的水头高度为管道顶部与地面的高差,即最大27.25m。4.4.4顶管施工分段评价Y13~Y14段,管径D=1000mm,长度约191m,埋深2.97-9.81m;Y14~Y15段,管径D=1000mm,长度约81m,埋深12.17~19.23m;Y15~Y20,管径D=2200mm,长度约563m,埋深1.45~29.48m;Y15~Y15-1,管径D=2200mm,长度约93.4m,埋深1.00~28.28m。1、Y13~Y14段拟建Y13~Y14段管径D=1000mm,长度约191m,埋深2.97-9.81m。顶管穿过地层为中等风化泥岩、零星中等风化砂岩。中等风化泥岩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4.34Mpa,中等风化砂岩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18.22Mpa,顶管难度较大。以中等风化基岩作为管道持力层。根据设计方案本段顶管工作井及接收井深度为2.92~12.08m。边坡组成物质为少量强风化基岩及中等风化基岩,块状结构,基岩主要发育两组裂隙,Y13、Y13-1、Y14号井根据初拟设计,各工作井、接收井为圆形井筒,Y13、Y13-1、Y14直立开挖后,井壁北侧部分,裂隙1(197º∠66º)为外倾不利结构面,井壁稳定性受裂隙1控制,破坏模式为沿裂隙1掉块;井壁南东侧部分,岩层面(315°∠23°)为外倾不利结构面,井壁稳定性受岩层面控制,破坏模式为沿层面掉块;井壁西侧部分,裂隙2(72º∠61º)为外倾不利结构面,井壁稳定性受裂隙2控制,破坏模式为沿裂隙2掉块。由于井筒深度大,不具备放坡条件,建议按照桩施工工艺进行开挖并进行护壁支护。井壁少量强风化基岩层及中等风化基岩层。由于基岩裂隙较发育,受大气降水渗透补给,易汇集地下水而出现钻孔涌水现象。施工期间应备足抽排水设备。Y14~Y15段拟建Y14~Y15段管径D=1000mm,长度约81m,埋深12.17~19.23m。顶管穿过地层为素填土、中等风化泥岩。素填土松散~稍密状态,碎石含量约30%,适宜顶管施工,中等风化泥岩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4.34Mpa,适宜顶管施工。素填土呈松散状态,顶管顶进中易发生塌方地表变形等现象,施工时应采取平衡性能好的顶管工具管;顶管路线中存在素填土到基岩地层变化,施工过程中应采取合理措施预防塌方。素填土层段建议对人工素填土进行夯实等措施处理,以处理合格后的压实土层作为持力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由现场试验确定,其余地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建议按照表3.3取值。不同基础持力层应设置柔性接头并做防水处理。Y15号井根据设计方案井深度29.48m。井壁组成物质为素填土,由于基岩面埋藏较深,井壁基坑沿土岩界面滑动可能性较小,边坡破坏模式为土体内部圆弧滑动破坏。由于深度较大,不具备放坡条件,建议按照桩施工工艺进行开挖及护壁。地层主要为素填土层由于素填土厚度较大,填土孔隙大,基岩裂隙较发育,受大气降水渗透补给,易汇集地下水而出现钻孔涌水现象。施工期间应备足抽排水设备。由于素填土空隙较大,整体稳定性较差,不利于井壁稳定,基坑开挖施工应加强对塌孔的处理。Y15~Y20段拟建Y15~Y20段管径D=2200mm,长度约563m,埋深1.45~29.48m。顶管穿过地层为素填土、局部粉质粘土、局部中等风化砂岩。素填土松散~稍密状态,碎石含量约30%,适宜顶管施工;粉质粘土呈可塑状态,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适宜顶管施工;中等风化砂岩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18.22Mpa,顶管难度较大。素填土呈松散状态,顶管顶进中易发生塌方地表变形等现象,施工时应采取平衡性能好的顶管工具管;顶管路线中存在素填土到基岩地层变化,施工过程中应采取合理措施预防塌方。素填土层段建议对人工素填土进行夯实等措施处理,以处理合格后的压实土层作为持力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由现场试验确定,其余地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建议按照表3.3取值。不同基础持力层应设置柔性接头并做防水处理。Y16号井深度27.64m,基坑边坡组成物质为素填土、强风化基岩、中等风化基岩。土岩界面较平缓,井壁基坑沿土岩界面滑动可能性较小,边坡破坏模式为土体内部圆弧滑动破坏。强风化基岩由于较破碎,直立开挖易破碎、滑塌。中等风化基岩井壁北侧部分,裂隙1(197º∠66º)为外倾不利结构面,井壁稳定性受裂隙1控制,破坏模式为沿裂隙1掉块;井壁南东侧部分,岩层面(315°∠23°)为外倾不利结构面,井壁稳定性受岩层面控制,破坏模式为沿层面掉块;井壁西侧部分,裂隙2(72º∠61º)为外倾不利结构面,井壁稳定性受裂隙2控制,破坏模式为沿裂隙2掉块。由于井筒深度大,不具备放坡条件,建议按照桩施工工艺进行开挖并进行护壁支护。Y17、Y18、Y19号井,深度10.2~17.6m,基坑边坡组成物质为人工填土,由于基岩面埋藏较深,井壁基坑沿土岩界面滑动可能性较小,边坡破坏模式为土体内部圆弧滑动破坏。由于深度较大,不具备放坡条件,建议按照桩施工工艺进行开挖及护壁。井壁地层主要为素填土层、局部基岩层。由于素填土厚度较大,填土孔隙打,基岩裂隙较发育,受大气降水渗透补给,易汇集地下水而出现钻孔涌水现象。施工期间应备足抽排水设备。由于素填土空隙较大,整体稳定性较差,不利于井壁稳定,基坑开挖施工应加强对塌孔的处理。Y15~Y15-1段拟建Y15~Y15-1段管径D=2200mm,长度约93.4m,埋深1.00~28.28m。顶管穿过地层为素填土。素填土松散~稍密状态,碎石含量约30%,适宜顶管施工;。素填土呈松散状态,顶管顶进中易发生塌方地表变形等现象,施工时应采取平衡性能好的顶管工具管;顶管路线中存在素填土到基岩地层变化,施工过程中应采取合理措施预防塌方。素填土层段建议对人工素填土进行夯实等措施处理,以处理合格后的压实土层作为持力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由现场试验确定。根据设计方案本段顶管工作井及接收井深度为1.00~29.48m。由于深度较大,不具备放坡条件,建议按照桩基础施工工艺进行开挖及护壁。井壁地层主要为素填土层、局部基岩层。由于素填土厚度较大,填土孔隙打,基岩裂隙较发育,受大气降水渗透补给,易汇集地下水而出现钻孔涌水现象。施工期间应备足抽排水设备。由于素填土空隙较大,整体稳定性较差,不利于井壁稳定,基坑开挖施工应加强对塌孔的处理。4.5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拟建场地及邻近未发现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不良地质作用。未见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故场地现状稳定。经对场地边坡治理稳定后,场地稳定,适宜建设。5地基评价5.1地基的均匀性、稳定性评价素填土抛填时间较长,但分布、厚度不均匀,局部区域层厚较大,均匀性一般,密实度程度为松散,按设计方案拟建水槽整平后部分基础为未来填土,建议填土做为持力层时应严格按照规范压实,填料为素填土。粉质粘土物理力学性质一般,主要分布于YQ1-YQ13号水槽部分,均匀性较差;粉质粘土物理力学性质一般,由于天气原因部分粉质粘土经雨水浸泡,成软塑或可塑状态;强风化砂岩和泥岩网状风化裂隙发育,遇水易软化,均匀性较差;中等风化砂岩和泥岩岩体较完整,无软弱夹层分布,整体均匀性较好。5.2土、石可挖性分类人工填土:较松散,为普通土类,土、石等级为Ⅱ级;粉质粘土:可塑状态,局部为软塑,为普通土类,土、石等级为Ⅱ级;强风化基岩:岩芯破碎,呈碎块状、短柱状,质软,泥岩手折易断,砂岩手易捏成砂,岩体破碎,为软石类,土、石等级为Ⅳ级;中等风化泥岩:岩心较完整,局部破碎,呈柱状、短柱状,质软,手折不易断,敲击易破碎,为软石类,土、石等级为Ⅳ级;中等风化砂岩:岩心较完整,呈柱状、短柱状,敲击不易碎,为次坚石类,土、石等级为Ⅴ级。5.3地下水对地基基础的影响拟建场地内未见污染源。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风化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大气降水直接汇入场内,在干湿交替作用下将加速岩石的风化,降低其承载力,故基础施工时需加强排水措施。地下水及各土层对混凝土、钢筋等建筑材料具微腐蚀性。5.4岩土层承载能力评价填土呈松散状,且分布不均,承载力低;粉质粘土呈可塑状,且分布不均,承载力低;粉质粘土力学性质一般,且分布不均,承载力低;强风化基岩岩体破碎,主要呈碎块状及砂状,力学性能差,承载能力较低;中等风化泥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砂岩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力学性能较好,承载能力较高。各岩土层的地基承载力详见表3.3。5.4.1特殊土评价填土:杂色。主要由泥岩、砂岩碎块石、角砾、粉质粘土和卵石土等组成;泥岩、砂岩碎块石粒径一般约20~350mm,地表可见最大块径约450mm,土石比为7:3,均匀性差。稍湿~饱和,松散。未被污染。抛填年限不等,尚未完成自身压密的竖向沉降变形,且填土具有遇水湿陷的特点。未经处理不能作为地基使用。可塑~软塑状粉质粘土(软弱土):勘察时,该层分布于截水槽起点到终点零星分布。主要出现于连续降雨后积水区域表层(长时间降雨后排水不畅可能出现),呈可塑~软塑状。软弱土层如不进行处理,在荷载作用下会在较长时间内持续沉降,产生较大变形,对管线产生破坏。需注意的是,正常固结的可塑状粉质粘土在降雨、大型机械扰动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内土体转化为软弱土。强风化岩:岩石风化裂隙较发育,泥岩、页岩岩芯多呈碎块状,砂岩、灰岩岩芯多呈块状、碎块状;岩体破碎,分布极不均匀,该层厚度一般为0.50~3.10m,力学性能较差,承载能力较低,可作为路基、矮挡墙持力层。5.7持力层选择及基础型式建议人工填土结构松散,不能直接选作基础持力层;粉质粘土分布零星,强风化基岩,力学性能一般,可选作基础持力层;中等风化基岩承载力高,是理想的基础持力层。拟建管线顶管段管线持力层为素填土,部分为基岩持力层。素填土结构胶松散,且均匀性差,埋藏较浅段落可采用压实、夯实等技术手段对素填土进行压实处理,可作为管线持力层使用。而部分拟建管线埋藏较深,无法采用夯实等手段对管道素填土持力层进行压实处理。采用顶管工艺易产生管道不均匀沉降导致破损、断裂等。建议采用缩短单管长度、使用柔性接头连接并做好防水等方式处理,减弱沉降、挤压等变形对管线造成的损害。基岩力学性能较好,承载力较高,可直接作为基础持力层。不同基础持力层应设置柔性接头降低不均匀沉降造成的影响当采用桩基础时,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建议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第5.3.9条公式计算,公式中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中等风化泥岩frk别取天然值6.77MPa,中等风化砂岩frk取饱和值18.22MPa.桩端嵌入持力层1~3倍桩径(位于受外倾结构面控制的边坡地带的桩基础,基底应进入潜在滑动面以下一定深度,并对潜在滑动面以上部分采取应力隔离措施),具体深度由设计计算确定,人工填土层应考虑负摩阻力,负摩阻力系数取0.30,建议设计采取有效隔离措施,以减少或消除负摩阻力的影响(采用压实填土,当压实≥0.96时,可不考虑负摩阻力的影响)。粉质粘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取50kPa。强风化基岩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取130kPa。若采用压实填土作为拟建物地基持力层实时,其压实系数在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应小于0.97,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以下不应小于0.95,控制含水量Wop±2,其地基承载力应通过载荷试验确定。5.8成桩(成井)可能性评价、桩的施工条件分析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场地人工填土厚度大小不一,结构松散~稍密,不均匀,其中碎块石分布不均匀,粒径大小不一,人工填土层中施工易于垮塌,开挖有一定困难,桩(井)的施工条件一般。桩(井)施工,应于平场后进行。施工时,不管是人工挖孔还是机械成孔,均应采取有效的可靠护壁措施,应注意桩端持力层的鉴别,桩底沉渣的清除,基坑开挖后应及时封底浇筑,确保井孔质量。人工挖孔桩其历史悠久,技术成熟,施工难度小,具有工程成本低、可大面积同时展开,噪音小,无水污染,对环境影响小,护壁措施简单容易,可以扩底,桩身质量易于得到保证,清底直观良好,桩底岩层可直接观察,验槽工作易于进行等优点,但其施工时遇丰富地下水需采取人工降排水措施,且施工时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