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磴南侧片区路网项目(一期)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跳磴南侧片区路网项目(一期)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跳磴南侧片区路网项目(一期)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跳磴南侧片区路网项目(一期)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跳磴南侧片区路网项目(一期)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跳磴南侧片区路网项目(H1路西延伸段)施工图设计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图设计总说明目录1. 设计依据 页跳磴南侧片区路网项目(一期)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设计依据1.1设计规范、标准(1)《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2)《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3)《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4)《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5)《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6)《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7)《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2016)(8)《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9)《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50805-2012)(10)《给水排水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11)《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图集号06MS201)(12)《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143-2010)(13)《城镇给水排水构筑物及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108-2010)(14)《城镇道路附属设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128-2016)(1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1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17)重庆市建设领域限制、禁止使用落后技术的通告(2019年版)(18)《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DBJ50/T-296-2018)(19)《低影响开发雨水设计标准》(DBJ50/T-292-2018)(20)《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2017)(21)《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2012)(2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23)《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2017)(24)《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8)(2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2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27)《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2012)(28)《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29)《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30)《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2021)(31)《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

55008-2021)(32)《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试行))》(渝建〔2016〕489号)(33)《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导则(试行)》(渝建〔2016〕549号)(34)《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实施细则(2019年版)》(渝建安发〔2019〕27号)1.2设计基础资料、工程资料(1)与建设单位签订的本项目合同(2)《重庆市大渡口区跳磴南侧储备地块竖向标高调整控规一般技术性内容修改》【重庆市规划事务中心2021.01】(3)《大渡口区跳磴南侧两横一纵路网工程施工图设计》【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2021.07】(4)《陶家隧道项目施工图设计》【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20.04】(5)《大渡口区跳磴储备地块道路整治工程——纵三路、纵四路、横六路、横七路施工图设计》【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5.12】(6)《大渡口区跳磴镇储备地横五路和横七路东延伸段(一期)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2019.02】(7)《大渡口区跳磴南侧Z2路工程施工图设计》【核工业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21.05】(8)《大渡口区跳磴南侧片区路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2021.12】(9)《大渡口区跳磴南侧片区路网项目(一期)方案设计》【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2022.05】(10)《大渡口区跳磴南侧片区路网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重庆市勘测院2022.08】(11)《大渡口区跳磴南侧片区路网项目(一期)高边坡方案设计可行性评估报告》【重庆市建城施工图审查有限公司2022.07】(12)2018.10.09关于贯彻落实《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通知【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渝建〔2018〕558号】(13)《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排水管网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渝建发〔2019〕10号】(14)《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在工程建设许可阶段加强海绵城市相关设计内容审查的通知》(渝规资【2019】1226号)【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2019年12月3日】(15)业主提供最新实测1:500地形管线图(16)《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13.04】(17)《重庆市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17.07】(18)现行国家、建设部、重庆市有关工程建设标准、规范、规程(19)我司设计的本工程道路图纸(20)业主提供的其它资料上阶段意见及执行情况2.1初设审查意见执行情况大渡口区住房和城乡建委组织了大渡口区跳磴南侧片区路网项目(一期)初步设计审查,邀请了5位专家组成专家组,经认真讨论,审查结论为通过,排水专家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如下:(1)复核采用的编制依据及规范,《城镇燃气设计规范》应采用2020年版;补充必要的设计规范及标准,如《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重庆市建设领域禁止、限制使用落后技术通告(2019年版)》及《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实施细则》等。回复:同意审查意见,已补充相关设计规范及标准,详见设计说明1.6章节。(2)复核雨水管道水力计算表,H1Y1-1~H1Y1-10、H1Y2-1~H1Y2-9及临时排水雨水管道计算管段过流能力远大于设计流量,建议优化管径计算;复核综合管线预留过街管涵(采用两根d500钢筋混凝土Ⅱ级圆管是否偏小)。回复:①本次设计最小坡度为0.8%,根据计算,当管径为d600时,过流能力为0.714,不满足设计流量要求,因此在有为地块预留接口后的管径为d800。②已复核管线过街管道规模,并与产权部门沟通,能够满足综合管线过街要求。(3)复核道路综合管网标准横断面图,通信管线不宜布置在车行道下(根据《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车行道宽度大于等于16m应双侧设置雨水管道;本次设计道路车行道宽度为15m,雨水管道可单侧布置);复核排水平面图,雨、污水管道预留接口宜布置在周边地块填挖分界点处(便于施工及后期地块雨、污水接入)。回复:①经复核,由于道路人行道宽度除去生物滞留带仅剩3.5m,无法满足给水、燃气、通信之间水平净距要求,且无法使用后退红线范围,故考虑将通信管线布置于车行道上,综合管线布置方案在方案设计阶段已取得产权部门及建委认可。②根据《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相关要求,道路为双向四车道,宜双侧设置雨水管道;设有中分带及车行道宽度大于等于16m应双侧设置雨水管道。本次设计道路H1路西延伸段人行道两侧有生物滞留带及在道路局部加宽段车行道宽度有20m,故本次设计雨水管道考虑双侧布置;③已在地块填挖分界点处补充雨、污水预留接口。(4)根据“渝府办【2019】4号文件”和“渝建【2019】434号文件”的要求,本项目为主城区政府投融资项目,应明确使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产品替代用量应不少于30%。回复:①已明确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产品替代用量应不少于30%,详见设计说明9.7。(5)完善综合管网章节,补充说明周边地块(轨道18号线P+R停车换乘)与本工程的关系(车辆、人员出入口与道路标高及综合管网的衔接关系);完善道路K0+140南侧110KV敖海线电力铁塔搬迁方案(改线还是下地敷设),建议征求电力部门书面意见,同意后方可实施。回复:①经核实,轨道18号线P+R停车换乘出入口与道路标高基本一致,电力、通信管线不接入本次设计道路,已为地块补充预留雨、污水管线。②经核实,现状110KV敖海线已启动搬迁计划,业主已委托重庆电力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编制110kV敖海线#13-#21段迁改工程方案。(6)根据《关于印发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渝府办发〔2018〕135号),结合重庆市及大渡口区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规划完善海绵城市建设章节,建议完善LID设施(生态树池)设计,简述LID设施基本构造、主要技术参数和平面设计。回复:①本次设计参照周边已设计道路海绵城市设计,暂不设计生态树池。②已按意见补充,详见设计说明10.6.1章节。本项目尚未取得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初设批复,本文件仅适用于业主编制清单及招标,不得指导施工。2.2高边坡深基坑安全专项论证意见及执行情况2022年7月13日,重庆市城市建设土地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组织专家(名单附后),召开“大渡口区跳磴南侧片区路网项目(一期)高边坡方案设计”安全专项论证会。参加会议的有设计单位(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勘察单位(重庆市勘测院),与会专家听取了勘察、设计单位对该边坡地质情况和方案设计的介绍,专家组查阅相关资料并经过讨论后形成如下论证意见:一、本工程含岩质、岩土质、土质挖方边坡和填方边坡,其中挖方岩质边坡最大高度约45m、挖方土质边坡最大高度约16m、填方边坡最大高度约19m、基坑最大深度约15m,均属于渝建发〔2010〕166号文件所规定的超限边坡,对其方案设计进行安全专项论证是必要的。二、方案设计的资料较齐全,主要设计人资格符合要求。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已通过审查,可作为该边坡方案设计依据。四、边坡工程安全等级分段确定为一级和二级、永久边坡支护设计工作年限为50年、临时边坡支护设计工作年限为2年合理,设计采用的边坡综合治理方案“放坡(含分级放坡)、桩锚支护、重力式挡墙、桩板挡墙、锚杆挡墙、截排水”可行。五、建议:1、完善边坡方案比选。回复:已完善边坡方案比选内容,增加锚杆挡墙方案比选。2、完善截排水设计及边坡施工顺序、方法和工艺等要求,顺向坡区域禁止爆破开挖。回复:已补充完善排水设计及边坡施工顺序、方法和工艺等要求,在设计说明注意事项中强调顺向坡区域禁止爆破开挖。3、强调执行“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原则(特别是施工期间进一步查验复核顺向坡区域层面的产状与结合程度),加强边坡监测及信息反馈。回复:已在设计说明注意事项中强调执行“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原则,并要求施工期间进一步查验复核顺向坡区域层面的产状与结合程度,强调加强边坡监测及信息反馈。规范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本工程严格按照重庆市地方标准及国家规范标准进行设计,未违反强制性条文。4工程地质条件(摘录地勘报告)4.1地形地貌大渡口区跳磴南侧片区路网项目位于长江北岸,地貌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地貌的发育严格受构造和岩性控制,构造线与山脊线一致、呈北北东——南西向展布,背斜成条状低山、向斜成宽缓丘陵。拟建工程沿线最高点位于Z6路设计终点、高程约345m,最低点位于Z2南延伸段起点处、高程约187m。原始地貌的发育严格受构造和岩性控制,地形为丘包和丘谷相间排列,丘包呈串珠状排列。场地内地层以泥质岩为主夹少量砂岩,决定了场地内丘包浑圆,丘谷宽缓开阔的地貌特点。沿线地形起伏较大,多为中丘地形,反向坡较陡、坡角20~30°,局部存在陡崖;顺向坡西侧区域较陡,坡角30~40°,由西向东逐渐变缓,坡角10~20°。地形严格受地质构造控制,山脉走向与构造线一致,地面多呈不规则的台阶状。目前,场地西侧18号线线路范围、二纵线范围、两横一纵范围正在进行施工,相关区域地形变化较大,建议后期根据施工进度随时更新地形图。4.2气象、水文(1)气象:勘察区内的气象特征具有空气湿润,春早夏长、冬暖多雾、秋雨连绵的特点,年无霜期349天左右。据市气象局资料:勘察区多年平均气温18.3℃,月平均最高气温是8月为28.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为5.7℃,日最高气温43℃,日最低气温-1.8℃;多年平均降水量1082.6mm左右,降雨多集中在5~9月,其降雨最高达746.1mm左右,多年最大日降雨量122.9mm湿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约79%,绝对湿度17.7hpa左右。风向:主要风向为北风,全年平均风速为1.3m/s左右,最大风速为26.7m/s。(2)水文:本项目场地附近常年性地表水流为跳磴河,在场地西北侧和西南侧两次从场地附近流过。跳磴河水面宽度约10~25m,勘察期间水深1.0~2.0m,上游在拟建场地北西侧(拟建道路红线范围外),勘察期间水面标高约226m,调查访问历史最高水位约231m,距拟建道路H2路西延伸段最近处约120m。下游在拟建场地西南侧(拟建道路红线附近),勘察期间水面标高约184m,调查访问历史最高水位约186.5m,距拟建道路Z2南延伸段起点最近处约20m,根据搜集资料,该段跳磴河100年一遇洪水位约198.25m。除跳磴河之外在Z2路南延伸段里程K0+030附近为跳磴河支流,该支流先由西向东,后转为由北向南汇入跳磴河,西侧明流段水面宽度约2~5m,水深0.5~1.0m,标高在185~220m左右。Z2路与该支流交叉处设置桥梁上跨跳磴河支流。H1路西延伸段、H3路与该支流交叉处设置管涵引流,目前该两处为在建18号线线路范围,目前正在进行施工通道施工,管涵正在铺设。该支流在H4路南侧径流方向变为由西向东,在H4路里程K0+350~K0+550左右为现状箱涵,下穿现状填方边坡。该支流在Z4路里程K1+520附近拟建3#永久箱涵与二纵线在建箱涵相接串联。西侧Z5、Z6、Z7路多处山沟汇集的地表径流最终汇入此支流。区内其余地表水体主要为地势低洼段分布的地表水塘和蓄水洼地、季节性地表溪沟等。本项目多处设计管涵或箱涵对上述地表水体或汇水区进行引排。4.3地质构造大渡口区跳磴南侧片区路网项目位于川东南孤形地带,华蓥山帚状褶皱束东南部,构造骨架形成于燕山期晚期褶皱运动,本线路具体构造位置上位于金鳌寺向斜西翼。场地区内无断层,地质构造简单。拟建工程沿线的岩层呈单斜产出,勘察区总体产状80°~110°∠5°~50°,结合很差,为软弱结构面。(具体产状分布见表3.4-1)。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J1:倾向260~285,倾角39~80,裂面平直,多呈闭合状,裂隙间距2.5~8.0m,走向方向延伸2.0~3.0m,切割深度大于2.0m,为硬性结构面,结合差。J2:倾向350~20或155~205,倾角65~85,多闭合,局部张开3~10mm,并见泥质充填,裂隙间距1.5~3.0m,走向方向延伸1~3.0m,局部倒倾。为硬性结构面,结合差。J3:倾向270~280,倾角20~30,多呈闭合状,裂隙间距2.0~7.0m,走向方向延伸2.0~4.0m,切割深度大于2.0m,为硬性结构面,结合差。该组裂隙主要发育于场地西侧在建18号线施工便道两侧的砂岩体中。上述两组裂隙为区域性构造裂隙,发育程度为不发育~较发育,延伸短,规律性强。表2.3.2-1跳磴南侧片区路网地层产状统计表道路名称里程层面产状优势裂隙产状H1路西延伸段K0+000~K0+314.75790°~100°∠35°~45°,优势产状95°∠45°J1:280°∠45°;J2:350°∠75°;J3:275°∠24°4.4地层岩性经地面地质调查和钻探揭露情况,大渡口区跳磴南侧片区路网项目沿线出露地层主要为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残坡积层(Q4el+dl)及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沉积岩层。各地层岩性特征依新老顺序简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素填土:杂色,主要由砂岩块石、碎石和泥岩碎石、角砾,砂土和少量建筑和生活垃圾等组成。骨架颗粒含量约40%,粒径一般30~1000mm。在建设用地红线范围内素填土主要分布在正在施工的18号线、两横一纵、二纵线两侧及其施工通道附近和H4路里程K0+200~K0+550的现状填方边坡区域,厚度1~51.8m。其余分布范围主要在现状乡村道路两侧,厚度一般0.5~5m。在建18号线、两横一纵、二纵线两侧填土主要为施工抛填形成,局部为碾压回填,堆填年限一般1~2年,填土以松散~稍密状为主;H4路里程K0+200~K0+550的现状填方边坡主要为弃渣堆填而成,填土厚度一般5~51.8m,堆填年限一般2~5年,填土以松散状为主,局部为稍密状。杂填土:杂色,主要由砂泥岩块碎石,粘性土及建筑和生活垃圾等组成。骨架颗粒含量约50%~80%,粒径一般50~1000mm,局部堆填块石可达2000mm。主要分在在居民区附近,由施工拆迁堆填形成,厚度一般小于4m,堆填年限一般1~3年,以松散状为主。(2)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粉质粘土:褐色或黄褐色。一般呈软塑~可塑状,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呈中等压缩性。现状在原始地貌沟谷地带广泛分布,一般厚约0.5~8.0m,最厚可达10m,其上部1m范围内多分布耕植土。局部鱼塘、水田或沟谷地带表层分布有流塑~软塑状粘土,厚度1~3m左右。(3)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层(Q4col+dl)崩坡积块石土(Q4col+dl):杂色、主要有砂岩碎块石组成,石含量一般为40~50%,局部可达60~70%,粒径一般为60~500mm,个别可达1000mm以上;石间以粘性土充填,局部粉粒含量较高。一般厚度1.2~4.8m,分布于场地Z2路南延伸段、H1路西延伸段、H3路设计起点西侧(具体分布见工程地质平面图),为崩坡积成因,在地形局部平缓地带分布有孤石。(4)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本组岩层主要由一套紫红色砂质泥岩和灰白~红灰色砂岩组成,两者呈层状交替分布。a砂质泥岩:紫红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粉砂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表层强风化带厚度一般0.5~2.0m,局部基岩出露区强风带厚度大于4m,强风化岩芯呈碎块状,风化裂隙发育,岩体质量等级为Ⅳ级;中风化岩芯呈柱状,岩体整体较完整。砂质泥岩广泛分布于场地内,为勘察区的主要岩性。b砂岩:灰色、红灰色,细~中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泥钙质胶结。主要矿物成分有:石英、长石等。砂岩强风化层厚度一般0.50~1.50m,局部段厚度大于2m,强风化岩芯多呈黄灰色,碎块状、短柱状,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级;中风化岩芯呈中柱状,岩体整体较完整。与砂质泥岩在场地内互层分布,主要分布在场地西侧。c粉砂岩:黄灰色、灰色,细~中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泥质胶结为主。主要矿物成分有:石英、长石、云母等。粉砂岩强风化层厚度一般1.00~2.50m,局部段厚度大于4m,强风化岩芯多呈黄灰色,碎块状、粉砂状,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中风化岩芯呈中柱状,岩体整体较完整,岩质较软,饱水后手捏易碎。该岩性在场地内零星分布,主要分布在场地西侧Z2路南延伸段、H1路西延伸段范围。4.5水文地质条件大渡口区跳磴南侧片区路网项目沿线主要位于构造剥蚀丘陵地貌上,第四系覆盖层一般厚度较小,原始沟谷或地势低洼地段覆盖层厚度较大;基岩为砂质泥岩和砂岩互层的陆相碎屑岩,含水微弱。地下水的富水性受地形地貌、岩性及裂隙发育程度控制,主要为大气降水、地面水塘水体渗漏补给。根据沿线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沿线地下水可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1)松散层孔隙水松散层孔隙水地下水水量大小受地貌和覆盖层范围、厚度、透水性制约,受季节、气候影响大,水量大小不一,不稳定。根据现场勘察,该类型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主要分布在沟谷和现状水体四周的土体中,地下水水位不统一,多为局部的季节性上层滞水,雨季时雨水向沟谷汇集,该类型地下水短时抬高,顺地势由高向低继续径流,最终补给水塘或水沟(主要为跳蹬河支流和跳蹬河),枯季时该类型地下水较贫乏,主要赋存于地表水体四周和原始地貌低洼的汇水地段,由地表水体或雨水补给地下水。根据抽水试验及相邻场地的抽水试验成果结合地区经验,沿线覆盖层的均匀性差,场地填土为强透水层,渗透系数取11.8m/d,粉质粘土为弱透水层,渗透系数取0.128m/d。(2)基岩裂隙水包括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风化裂隙水分布在浅表层基岩强风化带中,为局部上层滞水或小区域潜水,水量小,受季节性影响大;构造裂隙水分布于中下部的中厚~厚层块状基岩裂隙中,以层间裂隙水或脉状裂隙水形式储存,水量大小与裂隙发育程度和裂隙贯通性密切相关。其补给源一般较远,主要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水量大小与岩体中裂隙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一般呈滴状或脉状,动态不稳定,由于岩层倾斜。根据本次勘察,勘察期本类型地下水总体较贫乏,但雨后可见顺岩土界面或砂、泥岩裂隙径流的股状裂隙水。综上,该场地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根据抽相邻场地的试验成果和地区经验,场地区砂岩渗透系数取0.36m/d,砂质泥岩渗透系数取0.15m/d,均属弱透水层。4.6地震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4.7不良地质现象根据调查和走访,拟建道路沿线在Z7路里程K0+250~K0+350道路右侧、H4路里程K1+720~K1+840道路道路左侧因为地形起伏较大,局部较陡,雨季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发生过土体局部垮塌现象。Z2南延伸段、H1路西延伸段、H3路、H4路起点处原始地貌为沟谷,两侧为山坡,目前18号线正在进行施工便道施工,西侧山坡主要为砂岩斜坡。勘察期间调查发现该侧斜坡部分被18号线施工便道开挖,该侧边坡为顺向坡,局部为陡坎,砂岩体大规模裸露,有风化和卸荷现象,局部存在卸荷松弛岩体,存在一处危岩体,坡体和坡脚可见崩坡积块石,现状整体未见变形滑塌现象。线路沿线除上述土体局部垮塌、危岩体外,未发现其它断层、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岩溶、地裂缝、地面沉降、有害气体等不良地质作用。未揭露有埋藏的沟浜、古墓、孤石等对工程不利影响的工况条件。4.8结论及建议(1)拟建场地原始地貌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建设场地范围内除在建18号线、二纵线、两横一纵道路范围和H4路里程K0+200~K0+550的现状填方边坡范围外,其余地段以原始地貌为主。地质构造位于金鳌寺向斜西翼,岩层倾向约80~110,倾角5~50°,区内无断层,地质构造简单。沿线岩土层序正常,除Z7路里程K0+250~K0+350道路右侧、H4路里程K1+720~K1+840道路左侧存在局部表层土体垮塌,Z2南延伸段和H1路西延伸段中间的区域存在一处危岩体,其余段未发现滑坡、断层、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岩土体层序正常,场地现状稳定,适宜大渡口区跳磴南侧片区路网项目的建设。(2)拟建场地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地下水以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为主,主要赋存于原始地貌沟谷的地势低洼地带,无统一地下水位。(3)根据室内试验结果结合重庆地区经验,场地内土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按地层渗透性,对混凝土结构为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微腐蚀性。场地内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按地层透水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4)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场地为可进行建设的一般抗震地段。5.工程概况5.1工程基本情况大渡口区跳磴南侧片区路网项目共包含10条道路,分别为H1路东/西延伸段、H2路西延伸段、H3路、H4路、Z2路南延伸段、Z3路、Z4路、Z5路、Z6路、Z7路,道路全长8966.895m。本次施工图设计范围为大渡口区跳磴南侧片区路网项目(H1路西延伸段),H1路西延伸段为城市次干路,设计时速40km/h,双向四车道,路幅宽度26m,道路全长314.757m。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道路工程、岩土工程、排水及综合管网、照明工程、交通工程、海绵城市工程、景观工程。本分册为排水及综合管网。H1路西延伸段工程道路规模一览表序号道路名称道路等级长度(m)设计速度(km/h)路幅宽度(m)车道数1H1路西延伸段次干路314.7574026双4其中:H1路西延伸段道路标准段路幅宽26m,具体路幅分配如下:26m=3.5m(人行道)+2m(生物滞留带)+7.5m(行车道)+7.5m(车行道)+2m(生物滞留带)+3.5m(人行道),道路设计坡度0.8%~3%。5.2设计内容范围本次道路设计范围为H1路西延伸段全路段范围内的排水管网施工图设计。海绵城市设计详见海绵城市专项设计。6.排水系统概况6.1片区排水现状(1)排水流域区域整体地势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区域主要水系为跳磴河支流,其余排水形式主要以现状沟渠为主,整体排向为北→南向及东→西向,最终汇入跳磴河支流。(2)现状1)片区道路建设现状项目周边路网建设尚未成熟,骨架道路仅北侧华福大道、益胜路、景雅路、景灿路已建成,二纵线在建,两横一纵项目(Z1路、H1路、H2路)已完成施工图设计,项目建设区域有乡道及多条泥结碎石道路贯穿整个片区,远期将随着周边地块的开发而逐步废除。2)片区污水建设现状a.污水管网根据上述道路建设现状概况,本项目区域内均未开发,根据已收集到的周边道路污水管道设计资料,得知项目区域内总体排向为北→南,东→西,场地内部基本以华福大道(北侧)、二纵线(南侧)、Z6路(东侧)、Z3路(西侧)作为排水分区边界线;另由于场地内部地形高差起伏较大,中部贯穿跳磴河支流(项目区域内规划水系),为便于收水,在《大渡口跳磴南侧储备地竖向规划设计》2020年8月设计文件中对片区污水管道走向进行了局部优化,增加了跳磴河支流(项目区域内规划水系)两侧沿河截污干管(管径DN500),但截污干管未明确下游污水管道的最终出路。根据上述现状资料,目前该片区仅有Z1路采取了临时排放措施,Z1路及上游转输污水经过1#及2#泵站提排至横五路一期现状DN400污水管道,其中1#泵站设计规模1100m3/d,2#泵站设计规模2300m3/d,泵站均采用一体化泵站,均为临时泵站,待后续片区污水建设完整后,1#泵站污水接入二纵线谭家湾立交设计污水管道,2#泵站污水接入沿河截污干管。除Z1路以外其余道路均未采取临时排放措施,且片区污水无最终出路,截污干管未明确建设主体。b.污水处理厂根据《伏牛溪污水处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2021.09)》,本次设计该片区共有三座污水处理厂,分别为大九污水处理厂(现状),伏牛溪污水处理厂(已招标)及大渡口污水处理厂(现状),具体分布如下图:本次设计根据《伏牛溪污水处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2021.09)》排水流域划分以及大渡口区建委相关意见确定跳磴南侧片区路网属跳磴流域,片区污水最终排入现状大九污水处理厂,现状大九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7万m3/d。3)片区雨水建设现状目前该片区尚未开发,雨水基本以现状沟渠的形式排放,周边已设计道路雨水设计情况如下:Z1路:双侧布置雨水管道,采用分段排水方式,管道规模为d400~d1400,其中横六路至H4路段接入规划水系,H4路至H1路段接入下游已设计雨水箱涵(3m×3.5m),H1路至华龙大道段接入已设计雨水箱涵(3m×3.5m)。Z2路:单侧布置雨水管道,采用分段排水方式,管道规模为d400~d1000,其中与H4路(K0+330~K0+350)相交段雨水管道接入已设计d1800雨水管涵,H4路至H1路段接入下游Z2路南延伸段雨水管网。二纵线:为快速路,全线设置双侧排水边沟及横穿管涵,采用分段排水方式,管道规模为d400~3m×3.5m。横五路(一期):单侧布置雨水管道,采用分段排水方式,管道规模为d500~d1200,雨水管道由东向西排至Z1路雨水管网。横五路东延伸段有已设计单侧布置的雨水管道,管道规模为d400~d800,雨水管道由东向西排至二纵线排水边沟。横六路:双侧布置雨水管道,采用分段排水方式,管道规模为d400~d1000,其中Z1至Z4路段雨水管道由东向西排至Z1路雨水管网,Z1至快速路段雨水管道由西向东排至Z1路雨水管网。H1路:双侧布置雨水管道,管道规模为d400,K0+350~K0+750段雨水排至Z1路雨水管网。H2路:双侧布置雨水管道,管道规模为d400~d600,K0+250~K0+850段雨水均排至Z1路雨水管网。Z3路:双侧布置雨水管道,其中K1+900~终点段雨水在道路终点排入跳蹬河,K0+860~K1+900段雨水分段排入本次设计箱涵,起点~K0+860段雨水在道路起点排入跳蹬河支流,管道规模d400~d1800;6.2片区排水规划由于本片区暂无排水专项规划,本次设计根据片区控规、竖向规划、设计道路竖向设计、周边道路排水系统、相关排水设施设计资料及项目组现场收集资料等多个因素确定本次设计排水系统的整体布局以及临时排水措施。6.3排水设计概况H1路西延伸段:本次设计雨水管线沿道路坡向双侧布置与人行道下,排入Z3路正在施工雨水箱涵;污水管线沿道路坡向单侧布置于人行道下,排入Z3路正在设计污水管。本次排水设计为长约270m的道路排水设计,其中雨水管道长约546m,管道管径为d400~d800;污水管道长约255m,管道管径为d400。6.4设计原则(1)符合规划原则。城市排水管道设计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要求。(2)满足需求原则。排水管道均按远期排水需求规模设计,即排水设计流量按设计范围内城市建设完成,人员及企业全部入驻后最大流量考虑。(3)满足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道路排水设计不能单纯地从一条道路出发来考虑,从整个流域、排水分区和排水系统着手,根据其在排水系统中的位置来考虑排水设计,既要满足转输上游流量要求又要保证下游排水接口可靠。(4)满足技术经济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在满足环境保护和设计标准的要求下,尽量利用或者改造现有的排水设施,将其整合发挥其工程效益。(5)满足现行政策的原则。认真执行和贯彻国家和地方的现行政策和规定,积极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不得使用淘汰产品及与国家产业政策不符的材料产品。7.设计标准及基本参数7.1排水体制本工程排水体制采用雨、污水分流制。7.2基本设计参数根据《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DBJ50/T-296-2018规定:金属管道最大设计流速:Vmax=10.0m/s塑料管:Vmax=8.0m/s(雨水排放);Vmax=6.0m/s(污水排放)最小设计流速Vmin=0.75m/s(雨水排放);Vmin=0.6m/s(污水排放)雨水管道按满流设计;污水按非满流设计其最大设计充满度按下表:管径(mm)最大设计充满度200~3000.55350~4500.65500~9000.70≥10000.75本工程排水管道均采用管顶平接。7.3雨水系统设计参数雨水量计算按重庆市沙坪坝区暴雨强度公式和流域汇水面积计算,根据地块和道路设计的情况选用适当的暴雨重现期P和径流系数ψ。雨水设计流量公式:Q=qψF(L/S)暴雨强度(q)采用重庆市沙坪坝区暴雨强度公式:(L/S·ha)设计暴雨重现期:道路排水系统P=5年,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P=50年。设计降雨历时:t=t1+t2(min)其中,地面集水时间:t1=5(min)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t2(min)按计算确定。综合径流系数:ψ=0.7;汇水面积(F)分地块计算(hm2)。雨水管沟断面的计算(雨水管道按满流进行计算)其断面计算如下:Q=V*AV=(1/n)*R(2/3)*I0.5Q:雨水设计流量(m3/s);V:雨水设计流速(m/s);A:过水断面面积(m2);n:粗糙系数,对钢筋砼圆管取n=0.014;对塑料管取n=0.01;R:水力半径(m);I:水力坡度。7.4污水系统设计参数(1)污水系统设计流量根据《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4.1.12条污水系统设计中应确定旱季设计流量和雨季设计流量,其中旱季设计流量包括综合生活污水量、工业废水量及入渗地下水量(地下水位高时),雨季设计流量包括旱季设计流量及受污染的雨水径流(可以是旱季流量的3~8倍)。根据上述,本次设计污水管道设计流量共分为旱季设计流量及雨季设计流量。(2)旱季设计流量由于本区域暂无相关给排水专项规划,本次设计人口密度暂按25000人/km2考虑。根据《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所示,一区特大城市的平均日用水量值取180~360L/Cap·d。本工程中取350L/Cap·d。根据规范要求,污水量取用水量的80%~90%。本工程取90%的给水量为污水量。地下水渗入取污水量的10%。备注:根据片区控规,本片区无工业用地,故本次设计污水旱季设计流量仅考虑综合生活污水量及入渗地下水量。分流制污水管道设计流量计算公式:Qmax=Qave×Ks×Kz(L/s)式中Qmax:设计污水流量(L/s)——最高日最高时污水秒流量。Qave:平均日平均时污水流量(L/s),根据综合污水量标准q计算Qave=q×流域计算人口数(人)/(24×3600)(L/s)q=城市综合供水量标准×90%(L/Cap·d)Ks:雨水渗入量系数,取1.1Kz:总变化系数,按下表取值:污水平均日流量(L/s)5154070100200500≧1000总变化系数Kz2.72.42.12.01.91.81.61.5(3)雨季流量本次设计污水管道考虑受污染的雨水径流,雨季设计流量按照旱季流量的三倍进行计算,管道过流能力按照满流进行复核验算。8.雨水系统设计8.1平面设计(1)H1路西延伸段:雨水管道双侧布置于生物滞留带下。主要收集周边地块及道路本身雨水,管道坡向与道路一致,在桩号K0+040处汇合后排入Z3路正在施工雨水箱涵,管道规模d400~d800。(2)预留接口:本设计在道路沿线预留雨水支管,并设置支管与道路周边地块雨水管道衔接;(3)将道路边坡截水沟的雨水通过沉砂槽接入H1路已设计临排管;(4)在下游雨水管道系统未形成前,需要采取临时排水出口措施,在填方段,排水出口伸出边坡,在挖方段,排水出口布置到地势低洼地方,并对出口进行防冲刷处理。8.2纵断面设计雨水管坡向与道路纵坡基本一致,最小坡度0.008,能确保在设计流量范围内雨水管道流速大于0.75m/s并小于8m/s,雨水管起点覆土深度不小于2.0m。8.3水力计算控制管段水力计算如下表所示。非控制管段实际过流能力均大于控制管段,且大于不淤流速。序号计算管段汇水面积设计流量管径坡度过流能力流速重现期径流系数(hm2)(m3/s)(mm)(‰)(m3/s)(m/s)年H1路西延伸段1H1Y1-1~H1Y1-102.540.76d80081.543.0650.72H1Y2-1~H1Y2-92.140.64d80081.543.0650.73两段汇合1.4d80081.543.0650.7经计算,本次设计范围内的现状雨水管道均能满足雨水排放要求。8.4内涝防治设计根据《重庆中心城区排水防涝专项规划(修编)》相关规定,本次设计范围属于重庆(超大城市)一般地区,内涝重现期取P=50年。雨水排水管渠按重力流、满管流设计,当对应重现期的较强降雨时,排水管渠可能处于超载状态,受纳水体水位抬升也会影响出水口排水能力,因此根据管道上下游的水位差对管渠的排水能力进行校核。雨水管道流态示意图假设最低点出现压力流,则根据达西-威斯巴赫公式计算沿程水头损失。达西-威斯巴赫公式:沿程水头损失系数:局部水头损失:(本次取沿程水头损失的30%)排水管渠流量公式:Q=Av以上公式中,hf为沿程水头损失(m);λ为沿程水头损失系数;d为管径(m);l为管长(m);C为谢才系数;R为水力半径;v为流速(m/s);A为排水管渠截面面积(m2);ξ为局部水头损失系数(可通过局部水头损失计算表查取);S指水力坡度。伯努利方程:(其中z—位置水头,—压力水头,—动力水头)假设管道内水流为均匀流,满足能量守恒,则有以上公式中,z1、z2为两断面几何中心位置水头,p1、p2为两断面几何中心位置至自由液面的压力值;hf为两断面间的水头损失值。根据管道连续性方程,v1=v2,则即管道两端的位置势能()与压力势能()能够满足水头损失,则认为设计满足内涝防治要求。本次设计选取低洼点H1Y2—9作为最不利点(校核H1Y2-1~H1Y2-9段):取内涝重现期P=50年,内涝水位0.15m(路缘石高度),则压力势能=(最不利检查井地面标高220.250+0.15)-雨水出口管顶标高217.751=2.649m。位置势能:(z1-z2)=215.785-208.372=2.397m,通过计算可知:沿程水头损失Δh1=1.420m,局部水头损失Δh2=0.426m故hf=Δh1+Δh2=1.846m<2.649m+2.397m满足内涝防治要求。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可知,本次内涝重现期取P=50年时均满足内涝防治设计要求。8.5临时排水管设计根据地形情况,为排除道路填方引起的某侧低洼区积水及保证原水系的畅通,在主要填方区域设置临时管涵。临时管涵主要用于处理地块开发滞后于道路施工的问题,在地块开发需取消临时排水管时,应及时清掏维护道路雨水管道。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临时管涵根据地块开发情况可进行增设或取消。根据H1路施工图设计资料,H1路2#临排管起点处八字口位于本次设计道路填方范围内,本次设计对H1路此段临排管进行延长,管径及坡度不变。序号编号服务面积设计流量管径坡度过流能力重现期(hm2)(m³/s)(m)%(m³/s)(年)11#临排管(本次设计)0.540.13d4007.30.56222#临排管(H1路已设计)3.210.79d10001.32.542因Z3路雨水箱涵已完成施工图设计,且正在施工中,故本次不在雨水末端设计临排管,Z3路雨水箱涵需在实施过程中为本次设计雨水管道预留支管,以便后期H1路西延伸段雨水接入。9.污水系统设计9.1平面设计(1)H1路西延伸段:污水管道单侧布置于距离路缘石3.0m南侧人行道下。主要收集周边地块污水,管道坡向与道路一致,在桩号K0+040处排入Z3路污水管,管道规模d400。(2)预留接口:本设计在道路沿线预留污水支管,并设置支管与道路周边地块污水管道衔接。(3)目前下游Z3路污水管道正在同步设计中,下游污水管道系统未形成前,本次设计污水管道不得启用,如要临时排放,则需对污水进行处理达到国家相关排放标准后才能排放。9.2纵断面设计污水管管道坡向与道路纵坡基本一致,最小坡度0.004,能确保在设计流量范围内污水管道流速大于0.6m/s并小于6m/s,污水管起点覆土深度不小于2.5m。9.3水力计算(1)控制管段水力计算如下表所示。非控制管段实际过流能力均大于控制管段,且大于不淤流速。污水旱季设计流量水力计算表序号计算管段服务面积设计流量管径坡度流速充满度(hm2)(L/s)(mm)(‰)(m/s)(h/D)H1路西延伸段1H1W-1~H1W-74.6810.49d40040.840.2污水雨季设计流量水力计算表序号计算管段服务面积旱季流量雨季流量倍数雨季设计流量管径坡度过流能力流速充满度(hm2)(L/s)(L/s)(mm)(‰)(L/s)(m/s)(h/D)H1路西延伸段1H1W-1~H1W-74.6810.493.031.48d4004171.231.361经复核计算,本次设计范围内的污水管道均能满足污水排放要求。10.管材、基础、接口及附属构筑物10.1管材及断面形式(1)本工程排水管道断面形式采用圆形。(2)本工程管径>d300mm的道路排水管道采用钢带增强聚乙烯螺旋波纹管。管道埋深小于6.0m,环刚度SN≥8000N/m2;埋深在6.0~8.0m之间,环刚度SN≥12500N/m2。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埋地排水用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CJ/T225-2011)的规定和各企业的产品标准及安装操作手册。(3)管径d300的雨水口连接支管及综合管线预埋过街管道采用Ⅱ级钢筋砼管,钢筋混凝土排水管成品必须符合《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2009)要求。(4)所选材料应为符合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相关标准、规范的合格产品,优先采用具有国家通用标准的管材。(5)非金属管道竖向变形小于0.05Do。(6)所选管材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50年,安全等级不应低于二级。10.2接口(1)钢带增强聚乙烯螺旋波纹管采用橡胶圈承插连接,详见厂家使用说明。(2)钢筋混凝土管接口形式采用承插橡胶圈连接,做法参照国标图集06MS201-1,页23。10.3基础(1)钢带增强聚乙烯螺旋波纹管采用砂垫层基础;钢筋混凝土管管道基础采用混凝土带状基础。(2)覆土<0.7m的钢筋混凝土排水管及车行道下的雨水口连接管基础采用满包混凝土加固。(3)混凝土带状基:当管顶覆土厚度≤5.0m采用120°混凝土基础,做法参考06MS201-1,页17。10.4检查井(1)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检查井,本次设计检查井采用C30混凝土现浇。(2)根据重庆市城管局发渝城管局(2019)54号文《重庆市道路品质提升技术指南》:本工程检查井采用防盗铸铁井盖及盖座。人行道上采用防盗球墨铸铁井盖及盖座,按承载能力,最低选用B125类型。车行道上采用球墨铸铁分离式“五防”井盖及盖座,即防沉降、防盗、防噪音、防坠落、防位移,按承载能力,最低选用D400类型,盖座上应有“雨水”或“污水”类型标识,并标注建成年代及“大渡口排水”等字样,所选井盖应符合国家标准《检查井盖》(GB/T23858-2009)的要求;爬梯均采用球墨铸铁成品,爬梯参考尺寸为:长295×宽220(180)。(3)为避免在检查井盖损坏或缺失时发生行人坠落检查井的事故,排水系统检查井均应设安全网。(4)本次设计检查井采用C30砼现浇工艺,如采用装配式检查井,可参考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设计《预制混凝土装配式检查井》DJBT50-121进行运用,但需征求排水管理部门同意。10.5雨水口(1)本工程采用C30砼现浇双箅雨水口。本次设计按双箅雨水口泄流能力25L/s原则进行计算、布设雨水口。(2)雨水口连接管管径为d300mm,以>1.0%的坡度接入临近雨水检查井。(3)道路竖曲线最低点及道路交叉口附近的雨水口,在实施时应调整至实际路面的最低点。道路坡度特别平缓、道路陡坡变缓坡处、立交及道路变坡凹点处需要加密设置雨水口,以保证有效收水,雨水口标高比路面低3cm。(4)根据重庆市城管局发渝城管局(2019)54号文《重庆市道路品质提升技术指南》,雨水箅采用“五防”(防响、防滑、防位移、防坠落、防盗)球墨铸铁雨水箅。10.6八字进出水口道路雨水管道排出口采用八字出水口,具体形式根据现场地形确定,八字进出水口做法详见国标06MS201-9/5、6页。雨水管道出口至接入水体间自然地面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铺砌,以防止水流长期冲刷对挡墙基础及现有河岸造成影响,具体铺砌方式及范围应根据地形情况,由参建各方现场确定,其工程量现场按实计量。10.7结构采用材料要求(1)结构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2)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重要性系数为1.0。(3)混凝土结构环境类别:地下结构中露天或迎土面混凝土构件的环境类别为二b级。(4)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其中地下构筑物等与土体直接接触面不小于40mm,其他为不小于35mm。(5)设计荷载:人行段人群荷载:4.0kN/m2;车行段地面汽车荷载:城-A级;地面堆积荷载:按10kN/m2计算。(6)主要材料:1)混凝土:主体结构采用C30抗渗钢筋混凝土,抗渗等级为P6,混凝土限制膨胀率要求在2.0×10-4~3.0×10-4范围内。2)垫层采用C20素混凝土。3)普通钢筋:HPB300钢筋应该符合国家标准GB1499.1—2017的规定,HRB400钢筋应该符合GB1499.2-2018的规定,除特殊注明外,直径≥12mm者采用HRB400级热轧螺纹钢筋;直径<12mm者采用HPB300级热轧圆钢筋。4)钢筋直径≥16时采用机械连接。5)焊条:HPB300钢筋、Q235钢采用E43型焊条,HRB400钢筋采用E50焊条。6)钢构件:Q235B钢。7)水泥:采用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8)细骨料:混凝土细骨料建议采用中、粗砂,不应采用细砂。11.综合管线预留过街管涵本次设计考虑到给水、通信及燃气管线的埋设有可能滞后于道路实施,不与其同步完成,因此本次设计管线过街预埋采用钢筋混凝土Ⅱ级圆管(d500,三根)的结构形式(覆土不小于1m),用于将来各种市政管网穿线,避免将来破路。平面布置结合道路和排水管线进行合理埋设,详见排水平面分图,断面及做法详见《过街公用管大样图》。过街公用管位置应充分征求建设单位及周边地块意见后,平面图仅为示意,具体位置应以建设单位及地块意见为准。12.市政消火栓设计根据渝建[2016]473号文件要求,为确保市政消火栓与本次设计道路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投入使用。本项目的给水管线设计由业主单独委托给水设计单位对其进行设计,消火栓与给水管道为同一系统,给水设计单位对给水管道专项设计时,不得遗漏市政消火栓的设计,且应满足《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及消防主管单位的相关要求。本次设计消火栓设置主要对消火栓形式、位置和设置间距进行控制,其余给水管道及相关阀门井等设置要求及做法以给水管道专项设计为准。(1)市政消防采用低压制,消防时由消防车从室外消火栓取水加压。(2)市政消火栓采用地下式消火栓,做法参考标准图集13S201/27。(3)本次设计在交叉口处,设置市政消火栓。(4)市政消火栓沿本次设计新建给水管道上设置,间距不大于120米,其保护半径不小于150米。(5)市政消火栓沿道路单侧布置,并靠近交叉口布置。(6)市政消火栓布置于人行道上,距离路缘石1m。(7)市政消火栓平时运行工作压力不小于0.14MPa;火灾时供水压力从地面算起不小于0.1MPa,且最不利市政消火栓的出流量不小于15L/s。13.沟槽开挖及回填13.1管渠沟槽开挖(1)管沟槽开挖放坡坡比根据所开挖的地质岩层情况和地勘报告确定,同时应满足《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第4.3条的要求。排水管沟沟槽开挖要求及开挖时工作面宽度详见管道沟槽开挖断面图。(2)开挖时如发现不良地质,则需根据有关施工规范对沟槽作支撑处理,防止垮塌事故,同时应确保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3)沟槽开挖应控制超挖。对于填方地段,填方应按道路路基要求进行,须在填方进行至管顶标高1.0m之上后方可开挖管道沟槽。13.2地基处理(1)排水管道布置在道路路基范围内,地基处理按道路路基处理执行。(2)管道及构筑物地基承载力不小于0.15Mpa。沟槽在填方地段、地基受到扰动或沟槽超挖的,管道基础以下必须分层夯实回填,密实度不小于93%。13.3沟槽回填(1)沟槽回填时,需对称回填并分层压实。管两侧及管顶以上1m范围内采用轻夯压实,管道两侧压实面的高差不应超过0.3m。回填必须在管及结构物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0%以后才可进行。(2)槽底至管顶以上1m范围内,回填不得含有机物及大于50mm的砖、石等硬块。(3)排水管道沟槽回填时,柔性排水管道管胸腔两侧及管顶回填土的压实系数详柔性管道沟槽回填大样图;混凝土排水管道管胸腔两侧及管顶回填土的压实系数按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第4.6条相关规定执行。排水管道沟槽回填的填料、回填方法及其他要求严格按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第4.5条相关规定执行。(4)闭水试验报告合格后方可进行污水管道的回填。(5)检查井周围的回填要求:1)现浇砼需达到设计强度后才允许回填。2)井室及井筒周围的回填应与管沟槽回填同时进行。3)井室及井筒周围回填压实时应沿井室中心对称进行,且不得漏夯。4)车行道井室及井筒周围0.5m范围内应采用碎石回填。5)未尽事项按图纸及相关规范要求执行。14.管道抗震设计根据《建筑设计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21),本项目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ag=0.05g),根据《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第10.1.4及第5.1.11.1条要求:(1)设防烈度6度、7度,符合7度抗震构造要求的埋地雨、污水管道结构可不进行抗震验算;(2)对管道和构筑物结构的抗震验算,设防烈度为6度或本规范有关各章节规定不验算,可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3)同时管道抗震设计考虑采取以下措施:1)管道接口根据管道材质和地质条件确定均采取柔性接口;2)混合结构的矩形管道及沉砂井基础应采用整体底板,底板应为钢筋混凝土结构;3)直埋承插式圆形管道应在下列部位设置柔性接头及变形缝;①地基土质突变处;②穿越重要交通干线两段;③承插式管道的三通、四通、大于45°的弯头等附件与直线管段连接处。

(4)管道穿过建(构)筑物的墙体或基础时,应符合下列要求:在穿管的墙体或基础上应设置套管,穿管与套管间的缝隙内应填充柔性材料。当穿越的管道与墙体或基础为嵌固时,应在穿越的管道上就近设置柔性连接。15.施工注意事项(1)施工单位在施工前,须复核上、下游市政排水管道(沟)接入处标高,避免水接不进来和排不出去的事故发生,如测量结果与本次设计标高相冲突,及时与设计方联系,以作出调整,只有待设计方调整完后方能施工。同时施工单位进场后应先对施工范围内的地下管线进行排查,确定现状管线位置高程,及时告知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及设计单位,得到明确处置方案后方可施工。(2)工程正式开工前,建设单位应组织一次图纸技术交底。施工单位在施工前请认真仔细读图,若本设计图中有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之处或错漏之处,请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作出调整后方能施工。(3)如果工程现场与设计基础资料有较大出入或者有障碍物影响施工,需要变更设计的,由施工方提出,监理同意,业主发送设计变更函件给设计单位,设计方调整变更完后,施工方根据正式的设计变更文件进行施工。(4)检查井井面标高应根据实际路面标高合理调整,保持与完成后路面齐平。当井面实际标高与设计标高有较大出入时,应及时通知设计人员进行复核确认。(5)过街预留管管端用砖封堵,并作好隐蔽记录,以利于支路的管道接入。过街预埋共用管沟处也应作好隐蔽记录,便于远期的穿管和接线。(6)沟槽开挖时应注意施工安全,开挖放坡坡度根据实际地质情况和地勘报告求严格按规范要求执行,防止跨塌伤人事故发生。同时开挖中必须严格注意开挖边线与周边现状建构筑物的关系,沟槽开挖不得影响建构筑物的结构安全。(7)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构筑物必须浇筑密实,不得出现蜂窝、麻面。在所有的钢筋混凝土构件上的预留孔洞、预埋套管及预埋件,在混凝土浇筑前必须由水专业的施工人员配合工作,并签署后方可浇筑,以免错漏和移位,严禁事后打孔凿洞。(8)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施工单位上报监理,会同业主、质检、设计协商处理,施工单位不得擅自处理,否则设计单位一概不认,对施工问题的处理,应以书面签署盖章为准。(9)塑胶管道须进行管道密闭性、管道变形及沟槽回填土密实度检验,管道初始变形需要满足技术规程的要求。(10)施工前必须做好防洪工作和施工组织计划,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组织施工。并组织材料进场,堆放,搞好临时排水。施工组织计划须经项目监理研究批准后才可允许进场施工。(11)所有的材料、产品均应有出厂检验合格证书,进场应按相关程序进行进场检验。管道承插接口在安装完毕后,须进行接口的水密性试验,试验方法按照各自相关专业规范进行。(12)施工中做好施工记录和资料整理,资料必须满足业主要求及国家规定。(13)排水管道必须做闭水试验,按照《给水排水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执行。(14)工程施工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及项目所在地的工程管理相关法规、规定程序进行。需要设计单位参加验收的分部工程,应在该分部工程按设计要求完成后,下道工序未进行之前及时通知设计单位。验收前施工单位应事先准备好必须的相关图表等技术资料,并有业主代表、监理、质监及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进行。(15)塑料排水管道进场时,应按照相关标准规范进行见证取样抽检,检测参数包括规格尺寸、环刚度、环柔度、冲击强度等项目。(16)根据渝建【2019】434号文,本项目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替代用量大于30%。(17)根据“渝建发[2019]10号文件”的要求,在排水管网工程覆土大道场地设计标高后、竣工验收前,按照《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有关规定,对排水管网进行内窥检测。(18)施工注意事项:高挖方边坡段沟槽开挖应采用分段跳槽开挖的方式进行,分段长度不应超过10m,沟槽采用挂网喷浆进行防护,岩质沟槽段锚杆的材质及锚固长度同上方岩质边坡,施工时可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开挖完成后应立即埋设管道并及时回填土体至设计高程,回填压实度要求应满足相关要求。(19)其余未尽事宜按国家现行相关规范和标准执行。16.问题与建议(1)本工程建成后严禁雨污水管道混接。(2)排水管道应设置相应机构管理,定期检查、疏浚、维护。17.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17.1范围根据《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37号)》及《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表分部分项工程重点部位或环节工程周边环境安全和工程施工安全的意见是否涉及基坑工程开挖深度超过3m(含3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应分段跳槽开挖,采用逆作法,加强基坑周边监测。是开挖深度虽未超过3m,但地质条件、周围环境和地下管线复杂,或影响毗邻建、构筑物安全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加强信息法施工,现场核对地质情况,对管线位置进行核查,明确周边环境及保护对象,表达基坑与周边保护对象的平面及竖向的位置关系,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各类工具式模板工程:包括滑模、爬模、飞模、隧道模等工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