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
单
元
全
单
元
教
案
XX学校
XX年X月
目录
1.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1.2《齐桓晋文之事》
1.1.3《庖丁解牛》
1.2《烛之武退秦师》
1.3《鸿门宴》
1.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课文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章,也是最
具文学色彩的一章。本章以“言志”为主线,体现了孔子及四位弟子的人生志向。
《论语》中师生“言志”“论志”的记录非止一章,但本文的“言志”涵盖了社
会理想、自我判断、为政之道等多方面内容,内容丰富,给人以极大的思考空间,
故长期以来为人所重。同时,文章对人物的语气、表情、动作的描写简洁传神,
也颇具文学价值。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
读懂文言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梳理文章段落大意,划分内容层次,整体把握文意。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文章对孔子师徒语气、表情、动作的精彩描写,想
象品味“沂水春风图”所传达的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图景。
4、文化传承与理解:比较分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从
“吾与点”出发探讨孔子的志向,加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联系社会现实,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提升文言阅读素养;分析人物性格和志向,探讨孔子之志和儒家
思想,思考其现代意义。
教学难点
从“吾与点”出发探讨孔子的志向,加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正式开启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学习。请同学们看教
材第一单元目录和单元导引。可以发现,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
及史书重要选段,可以引领我们去探寻中华文明之光。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观点的一部经典,古人曾言“半部《论语》
治天下”,初中时我们曾学习了《论语》十则,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子路、曾
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章,也是最具文学色彩的一
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研读这篇文章,进一步了解、探寻儒家思想。
二、题解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
加。
1、“侍坐”意即“在尊长旁边陪坐”。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年龄不同,性格
也各有差异。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即文中的“由”,当时约51岁。子路很勇敢,63
岁时是卫国大夫孔悝的家臣。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发生内乱,孔悝被劫持,子路
知道消息,马上赶往京城救难。到了城外,遇到卫国大夫高柴由城内逃出,高柴
劝子路不要进去,子路说:“我拿孔悝的俸禄,就应该救孔悝的难。”进城后被
杀。
曾皙,名点,字皙,即文中的''点”当时约39岁。他的儿子曾参也是孔子
的著名弟子,后人尊称为“曾子”。平时所说的“四书五经”中的《大学》就是
曾参所著。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即文中的“求”,当时约31岁。冉有有治国
才能。鲁国的大夫季康子问孔子:“冉有可以从政吗?”孔子说:“冉有多才多
艺,从政有什么不可以的?”季康子就请冉有辅佐自己。鲁哀公十一年,齐国
军队攻打鲁国,冉有力排众议,率领鲁国军队抵抗强敌,获得了胜利。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即文中的“赤”,当时约18岁。据《论
语》记载,他衣冠整齐,生活从来不马虎,仪表堂堂,风度翩翩,擅长辞令,应
对得体。孔子说他“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他可做一个很好的外交官。
三、听读正音,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先听老师通读一遍课文,听的过程中用红笔将生僻字的读音标
注在课本上。
特别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曾皙(xi)哂(shmn)舞零(yii)铿(k@ng)尔
小相(xidng)比(bi)及冠(gudn)者喟(kui)然
2、听读完一遍之后,你认为这篇文章大概在讲什么?
明确:孔子和四名弟子畅谈人生志向。
四、逐段细读,把握文意
接下来,我们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一起疏通文意。在此过程中也要训练文
言文阅读的“推断意识”(学会借助字形、语法、成语、句式等推断词义)和“整
体意识”(联系上下文语境读懂词义、句义、段落主旨)。
注意以下文言知识点:
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
一词多义
如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3.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
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形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
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
2.毋吾以也认为
3.则何以哉用
4.加之以师旅用
与
1.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赞同
2.唯求则非邦也与?同“欤”,相当于“吗”
乎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比
2.摄乎大国之间在
3.异乎三子者之撰和、跟
4.浴乎沂,风乎舞零至!)、在
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们
2.子路率尔而对日・••的样子
3.鼓瑟希,铿尔・••的样子
4.尔何如你
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会同,端章甫穿礼服,戴礼帽
鼓瑟希,铿尔弹奏
三子者出,曾皙后最后走出
冠者五六人戴帽子
浴乎沂,风乎舞零吹风;乘凉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符合礼仪的行为准则
赤也为之小,小的国家
孰能为之大?大的国家
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
不吾知也
毋吾以也
则何以哉
(2)状语后置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馍
异乎三子者之撰。
以吾一日长乎尔
第二课时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选六名同学分角色共同完成课文的朗读,其中一人旁白,五人角色朗读。读
的过程中注意要尽可能贴近人物的身份、语气、动作。通过朗读,一方面进一步
熟悉文本,也为进一步思考探究做铺垫。
二、问题探究
上节课我们读通、读懂了文意,在此基础上,本节课我们将针对文本中的几
个问题作深入研讨。(以下问题已呈现在学案上)
思考1:全文围绕着哪个字展开?文章的逻辑层次是什么样的?
明确:围绕“志”展开。大致逻辑层次是:问志一一述志一一评志。
思考2:四位弟子的人生志向和孔子对他们表现出的态度各是什么?你更认同谁
的志向?(完成下表)
人物回答问题时的志向孔子的态度
动作、神态、性
格特点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
人物动作、神态、性格特志向孔子态
点度
子路“率尔而对”“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哂之
有抱负,自信,却失师旅,因之以饥馍;由也为之,比及三
之鲁莽、轻率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侧重
“强兵”
曾皙谨慎小心,谦虚退让“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
俟君子。”侧重“富国”
冉有谦恭有礼,娴于辞“非日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
令。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侧
重“礼仪”
公西华“鼓瑟希,铿尔,舍“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与之
瑟而作”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
洒脱高雅从容淡定而归。”描绘了“沂水春风图”
思考3:孔子为什么“哂”子路?如何理解“其言不让”?
可参考以下内容: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侍于君子(长者),不顾而对,非礼也。”一一《礼记•曲礼》
“四子以子路为年长,自当先对,但亦当顾望,不得急遽先三人也。”
——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
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
颜色而言谓之瞽。"一一《论语•季氏》
明确:“其言不让”更多的是说子路回答问题时的表现不够谦让,而不是说他的
志向。
思考4:用现代汉语描绘曾点的所说的“沂水春风图”。并结合下列文段说说孔
子为什么“与点”?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日:“愿闻子之志。”
子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一一《论语・公冶长第五》
总结:
孔子赞赏曾皙之志,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子路等人的说法。事实上就治理国
家而言,子路讲的是“不挨打”,即“强兵”;冉有讲的是“不挨饿”,即“富
国”;公西华讲的是“知礼节”,即“文明”,所谓“仓康实而知礼节”。而曾
皙讲的是“幸福”,是终极目标,富强、文明的终极目标是人民的幸福。目标重
要,过程同样重要;既应敢于承担,又要谦逊礼让一一这就是孔子的态度。孔子
主张以礼治国,想要重整春秋末期混乱的社会秩序,而曾皙说的正是礼治下的太
平盛世的图景,是治国的最高境界。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课下任务:
5人一组,将本文改写成一个课本剧。要求用现代汉语,且与原文尽量保持
一致。下节课抽选一到两个小组在课堂上表演。
第三课时
一、课本剧表演
抽选1-2个小组表演课前编写和排练的课本剧,表演完之后其余学生要做点
评。
(设计意图:表演过程中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对学生完成全文背诵任务也有
帮助。)
二、各言己志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了解了孔子及其四位弟子的志向。纵观古今,很多仁人
志士都曾在年轻时候立下过志向,比如杜甫心存“致君尧舜上”的志向,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袁隆平立志让全球无冻馁之人那么你的志向是
什么?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分享一下,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各言己志。
三、完成同步练习题(见《同步练习检测》)
1.1.2《齐桓晋文之事》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3.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说理态度和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
【知识链接】
1.孟子与《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
人,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
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
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
《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
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
《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
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2.背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
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
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
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
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
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
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
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3.“王道”和“霸道”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
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
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
“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
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
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4.孟子名言(背诵)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活动一】
书声琅琅一一自由朗读文本,要求读准字音,读准断句。
【活动二】知识梳理
【活动三】整体感知
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活动四】咬文嚼字
1.日:“臣闻之胡敞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
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搬貌,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日:'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孟子提出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目的何在?
2.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
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挟太山以超北海,
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
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这一段文字孟子是如何说理的?
【活动五】合作探究
1.孟子在本文所阐述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有哪些方面的具体措施?
2.梳理文章思路,简要概括孟子如何一步一步地说服齐宣王采纳“保民而
王”的主张?
3.学完本文,你在阅读和鉴赏文章方面有什么收获?在素材积累和写作技法
方面有什么收获?
【参考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
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
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听胡舫说(我从胡肱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
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
'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
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
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
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
牛)。(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
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
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
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
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
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
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
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
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
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
法。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
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
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
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
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
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
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
这确实是做不到。为年长者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
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
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为年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
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
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诗经》
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子女做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
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
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
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
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又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
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还
是说(大王)您使动用兵甲(发动战争),使大臣们陷于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
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
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
还是因为美女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呢?
(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大王,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
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
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
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
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
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
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
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
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
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
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
谁还能抵挡您呢?”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做到这种地步。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
愿望。明白的(把王政之道)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却有长久不变的心,只有有志
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
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一切不守社会秩序的行为,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
犯了罪,随后用刑罚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
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
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假使一辈子都遇丰年,就一辈子都可以吃饱,
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
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
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
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从事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
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
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
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
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
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
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文本基础整合】
知识要点
一、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己:己,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检测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懑于王:想,通“诉”,控诉、控告
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12、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己。通“矣”,表确定语气
二、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三、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2、无以,则王乎(本文有多处):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就王业,取得天
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
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
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1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
的国家
14、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
人口众多的国家
15、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
大的国家
16、然后从而刑之:开IJ,名词作动词,处罚
17、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8、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
19、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谨慎从事,重视
四、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及(其)陷于罪
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句
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
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
3、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
4、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
5、然则一羽之不举: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
6、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
7、舆薪之不见: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
8、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
9、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
状语后置句
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
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
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
主谓倒置句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五、一词多义
1、道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2)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4)道芷阳间行(取道)
(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
2、之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2)牛何之(去、往)
(3)臣闻之胡敞曰(助词,无意义)
3、舍
(1)shG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2)sh©舍之!吾不忍其搬解(释放)
(3)sh6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
(4)sh△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居住)
(5)sh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舍弃,放弃)
4、诚
(1)诚有百姓者(的确)
(2)是诚何心也(真的)
(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1.1.3《庖丁解牛》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体会人物形象。
2、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分析人物形象及作品主旨.
3、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重点难点: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人物形象。(重)
2、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庖:厨师丁:人名解牛:分解、分割
庖丁解牛:一个叫丁的厨师分解牛的肢体。
二、字词正音:
崎yi(支撑,接触)第hud(象声词)若hua(象声词)^hu6(象声词)
SPxi(同隙,空隙)MgCi(大骨)研IxMg(磨刀石)森ku如(空)
怵chCi(害怕,恐惧)间j冶n(间隙)向xiang通"响"盖根通"盍"
三、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一个解牛技艺娴熟高超的庖丁形象。
四、梳理课文结构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第二课时
《庖丁瞥牛》的内衣层次
解牛场面动作:手触肩倚足履膝蹒(舞蹈化)
(表现技
艺高超)响声:者、——莫不中音(音乐化)
所好者道也,进乎技也。(总说)
解牛的三个境界:所见全牛,未普见全
庖J谈解牛,以神遇血不以目视。(必由之路)
牛之道:
用刀结果及原因:十九年,解牛数千,刀
(亦即养刃若新发;“以无厚入有间”。(关键)
生之道)
虽技艺高超,却不掉以轻心。(态度)
解牛成功后怡然自得的神情。(结果)
六、但凡是名人,成名之前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一段曲折离奇的成长
历史……
庖丁是经过哪些阶段才达到这个境界的?
七、联系第三节,思考讨论:
1、庖丁解牛追求的是什么?
解牛之道
2、课文是怎样突出庖丁解牛技艺之高的?目的何在?
对比突出"道"之重要
对比:良庖岁更刀一一割也族庖月更刀-一一折也
臣之刀十九年--以无厚入有间
通过良庖、族庖反衬庖丁。对比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割、折、解,突出庖丁
技艺高超。
八、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
上,而是探寻"道"——解牛的规律一作为实践的目标。
其二,遵循"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尊重事物的规律。
其三,谨慎的态度。"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九、这则寓言故事给了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
作者用牛体的复杂结构来比喻社会,用刀来比喻人。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
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索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
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十、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
2、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面对。
3、要热爰本职工作。
4、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
5、做事要循序渐进。
【参考译文】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
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
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
节奏合拍。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
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无非
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
整头的牛了。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
眼睛去看,就像视觉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
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
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
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
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臣下的这把刀已用
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
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
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
来一样。虽然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
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
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
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文本基础整合】
知识要点
虚词:
"为"字的用法和意义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后一个:作为)
•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都是介词:因为)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都是介词:因为)
“乎”字的用法和意义
•技盍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进乎技矣(相当于"于",介词,可不译)
•依乎天理(相当于"于:介词,可不译)
•而况大辄乎(疑问语气词:呢)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然"字的用法和意义
•若然向然(都是助词,前一个是象声词词尾,后一个是形容词词尾)
•奏刀晓然(助词,象声词词尾)
•因其固然(名词词尾,……的样子)
•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怵然为戒(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
“于"字的用法和意义
•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而刀刃若新发于研U(介词,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虽然,每至于族(介词,引出对象)
通假字
若然向然通"响"
技盖至此乎通"盍",何
技经肯繁之未尝技通"枝"指支脉
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
古今异义
奏刀晓然奏:古一进今一演奏奏乐
乃中《经首》之会会:古一节奏今一表示能力,会议
进乎技矣进:古一超过今一动词,从外面到里面
所见无非牛者无非:古一没有不是今一只,不外乎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遇:古一会合,接触今一碰见遇见
依乎天理天理:古T旨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一天道
视为止,行为迟
行为:古一行,动作;为,因此今一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因其固然固然:古——本来的样子今连词,表转折
虽然,每至于族虽然:古——虽然这样,但是今——连词,表转折
吾见其难为难为:古一很难下刀今一使人为难
特殊句式
技盍至此乎省略句技盍至(于)此乎
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
技经肯索之未尝宾语前置未尝技经肯索
视为止,行为迟省略句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精彩成语
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
样子。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切中肯繁: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肯索:肯,骨间肉。紫,结合处。肯繁,筋骨
结合的地方。现在指关键。
1.2.《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
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
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
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
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
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
教学目标与核心索养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以、而、焉”3个词语。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积累常见
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欣赏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本文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
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培养积极
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息
1、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自学,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帮助理解文章。
教学过程
《烛之武退秦师》
一、导入课文,
1)199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
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这个故事可
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
秦、诸葛亮。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
2)《论语》子路篇中说“一言以丧邦,一言以兴邦”,古代有很多有名的谋士如魏
征劝谏唐太宗、邹忌讽齐王、触龙说赵太后,这些人都是国家的名臣,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
另一位为国努力的谋士烛之武。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请学生读注释1,《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
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
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秦晋围郑背景(适时补充给学生)。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
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
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
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
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
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
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三、让学生自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dn)南佚(yi)之狐夜缱(zhui)而出共(g6ng)其乏困秦伯说(yu©)
四、题解
退:使动用法,
使—撤退
师:军队
五、讲解课文
(-)讲解第一段
1、诵读指导: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关键一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应稍作
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领读,
齐读)
2、提问: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明确: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尝试背诵)
(二)讲解第二自然段
1、诵读指导:
“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
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己”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
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
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领读,齐读)
2、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
无能为也已一一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己:同“矣”。
是寡人之过也一一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
3、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明确: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
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齐读)
(三)串讲第三段。
1、一生范读本段。
2、学生借助注释细细梳理本段。(因为本段集中刻画了烛的形象、表现出其高超的游
说技巧,所以让学生细细品味)
3、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①"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
②烛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③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4、探究“三巧”游说艺术
1)以“利”巧攻心理。2)以“害”巧析形势。3)以“史”巧施离间。
5、学生同桌讨论归纳,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鄙:名词的意动用法;
封:名词的意动用法;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东:名词活用做状语;陪:通假字,通“倍”;
共:通假字,通“供”;厌:通假字,通“庵”;
说:通假字,通“悦”;阙:通假字,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