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6议论类文阅读常设考点:归纳要点概括中心一、论述类文本阅读(2021·四川省成都西藏中学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节”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扬雄撰、晋代范望注的《太玄经》卷一之《差》的注文中。当然,《太玄经》注文中所谓“春节”还不是我们今天作为一年开始的正月初一,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个节气。由于这个节气标志着阳气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转折,古人对其特别重视,而后逐渐延展开来,形成了系统的历法礼仪。关于春节的礼俗,无论是经典文献,还是地方志书,都有大量记载。如《吕氏春秋》卷一《孟春纪》称:“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以初为常。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亲载耒耜措之,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吕氏春秋》上述记载的是先秦以前的情况,反映了上古社会对农耕的高度重视。秦汉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古老的“籍田”仪式逐渐淡化,而“岁旦”之日的礼仪则不断増加新内容。尤其是从汉代开始,岁旦节庆逐渐体现出道教的文化色彩。南北朝时宗懔撰《荆楚岁时记》提到了正月一日,要有“爆竹”“桃符”“门神”等。其中所谓“爆竹”,首见于《神异经》,该书旧题西汉东方朔撰,此人被道教列入仙谱,故其书所言“爆竹”当出自道教。道教的桃符也逐渐演变为书写祝语的楹联,成为先民们过年时避凶迎祥的象征。在桃符、爆竹流行的过程中,承袭于远古的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以及体现“天地水”崇拜的“三官信仰”也在民间社会扎根。如何看待春节礼俗?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会有不同的认知。但我们回溯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古老的春节礼俗不仅经过了漫长历程,而且蕴含着深邃的文化精神,这些文化精神对于当代社会的人格完善、国家治理等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感恩。上古时代,天子为什么要率领百官到郊外去祭拜天地?因为天地生养万物,万物就是衣食父母,人通过汲取万物滋养而生存,这是根本所在。《吕氏春秋·本生》说:“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意思是讲,天子的所有行动都是为了保全天生的各种存在物。从这个角度看,上古时期的岁旦郊祭,即是天子为天下作出表率,像儿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那样报答天地的恩情,实际上也是保护生态的一种宣示,更是一种符号象征。祈福。从生存角度讲,平安健康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我们的先民对此不仅有足够的认识,而且付诸行动。《吕氏春秋》所讲的“无失经纪,以初为常”,就是要通过观察,了解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四季变化的节奏,以便有所遵循,从而平安而健康地生活。燃爆竹、置桃符、画门神、贴春联等习俗,也是人们对平安健康、幸福生活渴望的继续。反省。古人在祭祀的时候,要检讨以往的行为,若有过失,就得纠正,上自天子,下至百姓,都是如此。例如《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说,司命灶君“普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日,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意思是说:灶王时刻监察一家命口的善恶举动,故而祭灶就是要懂得忏悔,明白是非功过,多做好事,不做坏事。这在当代仍然具有借鉴和教育意义。(摘编自詹石窗《春节礼俗及其文化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代范望所注《太玄经·差》中提到的“春节”一词,不是我们今天农历一年开始的正月初一,而是节气“立春”。B.从《吕氏春秋·孟春纪》记载的春节礼俗内容来看,上古时代高度重视农耕活动。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C.春节礼俗所蕴含的“感恩、反省”等文化精神不仅在上古时代具有重要作用,在今天依然发挥着相同的作用。D.天子率领百官到郊外去祭拜天地,其根本原因在于生存需要。因为天地生养万物而万物则是人类的衣食父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重点从“春节与立春的联系以及春节礼俗所蕴含的深邃的文化精神”两个方面对“春节”这一节日进行了阐释,论据充分,脉络分明。B.列举《孟春纪》中天子举行“迎春”祭典,诏命史官保管文献经籍、制定历法,举行“籍田”典礼等活动,论证了先秦以前对农耕的重视。C.第三段指出“爆竹”一词最初见于《神异经》,而该书旧题为被道教列入仙谱的东方朔撰,意在证明从汉代始,岁旦节庆逐渐具有道教色彩。D.文章大量引用史料进行分析论证,如通过对天子“郊祭”这一现象的分析,指出春节礼俗蕴含着“祈福”的文化精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之所以重视“立春”这个节气,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个节气标志着阳气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转折,具有特殊的意义。B.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自秦汉以来,“岁旦”之日的礼仪内容不断丰富,而古老的“籍田”仪式则逐渐淡化。C.在如何看待春节礼俗这一问题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一礼俗所蕴含的深邃的文化精神却是客观存在的。D.承袭于远古的“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天地水信仰”的“三官信仰”,随着桃符、爆竹的流行,在民间扎下了根。【答案】1.C2.C3.D【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在今天依然发挥着相同的作用”错误,原文“这在当代仍然具有借鉴和教育意义”,选项曲解了文意。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春节与立春的联系以及春节礼俗所蕴含的深邃的文化精神’两个方面”错误,根据“但我们回溯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古老的春节礼俗不仅经过了漫长历程,而且蕴含着深邃的文化精神”可知,应是“春节礼俗的变迁以及这一礼俗所蕴含的深邃的文化精神”两个方面。B.文中“列举《孟春纪》中天子举行‘迎春’祭典,诏命史官保管文献经籍、制定历法,举行‘籍田’典礼等活动”“论证了先秦以前对农耕的重视”错,原文“关于春节的礼俗,无论是经典文献,还是地方志书,都有大量记载。如《吕氏春秋》卷一《孟春纪》称”,列举是为了说明春节礼俗有大量文献记载这一现象。D.“祈福”错误,“从这个角度看,上古时期的岁旦郊祭,即是天子为天下作出表率,像儿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那样报答天地的恩情”,天子“郊祭”这一现象蕴含的是“感恩”而非“祈福”的文化精神。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承袭于远古的‘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天地水信仰’的‘三官信仰’”错,原文“承袭于远古的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以及体现‘天地水’崇拜的‘三官信仰’也在民间社会扎根”,可见“三官信仰”指对“天地水”的崇拜、信仰,“三官信仰”和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三者并列关系,到了选项中表述成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天地水信仰并列,都包含在“三官信仰”中,偷换概念,组合关系错误。故选D。(2021·贵州·凯里一中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法国著名电影评论家乔治·萨杜尔在《电影通史》中,把中国皮影戏称作“电影的先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及艺术审美价值,其发展源远流长。如果上溯追源,最早可追溯到武王伐纣时期。过去皮影戏艺人供奉黄龙真人,传说他是“影戏之祖”,之后有皮影戏发源于春秋战国之说。这两种说法都是民间口头相传。历史上比较可靠的文字记载出现在汉代。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不已,终日神情恍惚,不理朝政。大臣们情急之下请方士于幕后做法,一会儿工夫,李夫人就姗姗而来。武帝见美人虽云鬓半掩,见而不得,相思更深,汉武帝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这个被记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的最早文字记载。到了唐代,皮影戏获得了快速发展。元稹在《灯影》诗中说:“洛阳昼夜无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见说平时灯影里,玄宗潜伴太真游。”后两句说的是当时人们用皮影戏表演唐太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太平广记》记载韦庄幼时常与同伴玩耍,后追忆往事,作《涂次逢李氏兄弟感旧》一诗,诗云:“御沟西面朱门宅,记得当时好兄弟。晓傍柳阴骑竹马,夜隈灯影弄先生。”孩童夜晚无事,“夜隈灯影弄先生”,“先生”即影人,大家凑在一起玩皮影戏,可见五代时皮影戏已经开始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宋代是皮影戏发展的黄金时期,成为最受市民喜爱的文艺活动之一。南宋范成大有诗云“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可见,到了南宋时期,皮影戏的内容已经非常丰富,表演成分非常浓重。明代的皮影戏继承了唐宋以来的历史叙事方式,重点表演历史故事,瞿佑《看灯诗》中说:“南瓦新开影戏场,堂明灯烛照兴亡。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霸王。”清乾隆年间赵本植在《庆阳府志》中记载当地乡村皮影戏流行,正月闹元宵,唱《大回窑》;二月二土地菩萨生日,唱《土地会》。在四川北部,一年四季都有皮影戏,春季要演“还愿戏”,四五月演“秧歌戏”,七八月演“求水戏”,冬天要演“火神戏”。这时,皮影戏不仅受到百姓喜爱,皇室贵族们也钟情于它,当时出现了著名的“宫影戏”。皮影戏的传统剧目,有如《三战吕布》《楚汉之战》《包公案》等,多以忠君爱国、伸张正义以及人伦亲情为主题。皮影戏可以寓教于乐,将历史知识、文化价值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表演出来,帮助人们辨忠奸、别善恶、明伦理,从善如流。皮影戏来自民间,反映了风土习惯、生活态度及审美情趣,调节了人们紧张、单调、枯燥的日常生活,有益于调节情绪、娱乐减压。戏就是人,人就是戏,“请君更看戏中戏,对影休推身外身”。皮影戏在娱乐观众的同时,也传递着历史文化知识,提升了艺术审美价值,这就是皮影戏的独特魅力。(摘编自邵凤丽《千秋英雄灯下舞,万古豪杰手内提》,有删改)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电影发展的先驱,中国皮影戏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及艺术审美价值,是中华艺术宝库的重要部分。B.《太平广记》记载韦庄幼时与同伴玩要并作诗一事,可见在五代时期皮影戏已经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C.作为宋代最受市民喜爱的文艺活动之一,皮影戏具有内容丰富,表演成分浓厚及采用历史叙事方式的特点。D.清朝,皮影戏在各地一年四季都有演出,深受百姓喜爱,而“宫影戏”的出现则说明皇室贵族也钟情于它。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和引用的论证方式,内容充实,富有意蕴,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B.文章详略得当,详细介绍了中国皮影戏的艺术价值,点明其在中华民族艺术殿堂中的特殊地位。C.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文本结构,论述了皮影戏的发展概况并凸显了其独特的魅力。D.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主要以皮影戏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展开材料,行文流畅自然。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皮影戏的发展源远流长,历史早期关于皮影戏发源的说法带有传说色彩,而有比较可靠的文字记录则出现在汉代。B.从瞿佑《看灯诗》一诗可以看出,明代皮影戏已经具有表演历史故事的特点,历史故事借助小小的皮影被重新演绎。C.随着历史的发展,皮影戏形成寓教于乐的特点,将历史知识、文化价值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表演出来,具有社会教化功能。D.皮影戏具有独特魅力,“请君更看戏中戏,对影休推身外身”,保护皮影戏这一人类物质文化遗产人人有责。【答案】4.C5.B6.D【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以偏概全,“作为电影发展的先驱”的说法错误。说皮影戏是“电影的先驱”只是法国著名电影评论家乔治•萨杜尔在《电影通史》中的主观评论,并不代表皮影戏真就是电影发展的先驱。B.混淆时态,“可见在五代时,皮影戏已经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已经开始深入”,是“开始深入”,不是“已经深入”。D.“皮影戏在各地一年四季都有演出”扩大范围,原文说的是“在四川北部,一年四季都有皮影戏”。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和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B.“详细介绍了中国皮影戏的艺术价值”的说法错误。文章主要以皮影戏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展开,详细介绍的是皮影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保护皮影戏这一人类物质文化遗产”表述错误,由首段“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可知,皮影戏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故选D。(2021·西藏拉萨·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表演传统曲艺,演唱流行金曲,展示手工技艺……如今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也许你就能邂逅这些热闹的街头艺术表演。快意拨弦,随性而歌,律动翩舞,生动、热烈、洒脱的街头艺术,为蓉城街头增添了别样色彩。除了剧院、荧屏,城市露天公共场所也是孕育文化、成就梦想的地方。我们所熟悉的西单女孩、旭日阳刚等,都是从街头走向了更大的舞台、更广阔的天地。但要处理好街头表演和城市秩序的关系,有不少现实矛盾需要妥善处理。此次成都向社会招募街头艺人,推行持证上岗、定点表演,为街头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安适的土壤,也为心怀梦想者创造了一个人生出彩的舞台。街头艺术的规范有序发展,是一个城市文化特质的生动表达。放眼世界,有不少城市都是因为生机勃勃的街头艺术而为人所向往。伦敦著名的考文特花园,被誉为街头艺术表演的天堂,也因此成为伦敦独特的文化名片;巴塞罗那的兰布拉大道,缤纷多彩的街头表演更是让游客惊叹连连。充满艺术性的街头表演,可以让城市文化更加丰富多元,帮助城市形成独特的文化气质。将蜀中风流蕴于音符,将多元艺术展现于街头,相信这也会助力成都文创产业的发展,形成城市新的文化景观、文化资源。其实,不只是成都,上海、深圳等城市也都在陆续采取措施,推进街头艺人的规范化、专业化管理。为什么几大城市纷纷有此行动?一方面,街头表演的确是城市管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虽然街头表演对于城市形成轻松、有活力的文化氛围大有裨益,但一些不分时段、不分场合的表演,也影响着城市的正常秩序,对表演的时间、地点、内容等进行相应的规范,才能让其更好发展。另一方面,如今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如何增加优质的文化供给,也在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治理智慧。给街头表演一席之地容易,但要保证街头表演的长期有序规范,却并不是件轻松的事。街头艺人的表演内容理当健康向上、传播正能量。除此之外,街头表演的管理还涉及多方面问题。从表演本身来看,就包括街头艺人内涵的界定、艺人形象的管理、节目内容的审核等,而从外部来看,市容、交通、环保、安全保障等,哪一个环节都不可忽视。只有在实践中对相关管理细节不断优化,各方协调形成合力,才能让街头表演有序发展、精彩绽放。城市管理,是门科学。文化发展,有其规律。“城,所以盛民也”,文化是城市的阳光雨露。文化充盈,才能让城市生长出更多的可能性。从禁止街头艺人卖艺,到如今越来越多城市给予街头艺人合法化身份,对待街头艺人态度的转变,体现了城市管理理念的更新,体现着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包容开放的城市正在给予文化多样发展更加广阔的空间,而多样的文化也在充盈着城市的气质内涵。城市不仅能长出高楼大厦,还能处处为人们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摘编自张凡《健康丰富的文化为城市添彩》)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成都的街头,游客随处都能邂逅传统曲艺、流行金曲等多彩的街头艺术表演。B.城市露天公共场所也能成就梦想,西单女孩、旭日阳刚等就是明证。C.街头表演对于文化氛围的形成大有裨益,有百利而无一弊。D.与给街头表演一席之地相比,保证街头表演的长期有序规范相对轻松。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街头艺术切入,论及街头艺术管理的必要性,指出健康丰富的文化为城市添彩。B.文章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几大城市推进街头艺人的规范化、专业化管理的原因。C.围绕街头艺术为城市添彩这一话题,文章重点论述了街头艺人表演的有序管理和发展。D.文章以考文特花园为例,说明生机勃勃、缤纷多彩的街头表演使伦敦成为了世界名城。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街头多元艺术能够形成成都的城市文化特质,有助于成都文创产业发展和新文化景观形成。B.成都向社会招募街头艺人,推行持证上岗、定点表演,是为处理好街头表演和城市秩序的关系而采取的措施。C.只要在实践中对相关管理细节不断优化,街头表演就能有序发展、精彩绽放。D.一个文化充盈的城市,能为人们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这也体现出了城市的包容和开放。【答案】7.B8.D9.C【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随处都能”错误,原文是“如今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也许你就能邂逅这些热闹的街头艺术表演”,选项将可能变成了确定。C.“有百利而无一弊”错误,原文“虽然街头表演对于城市形成轻松、有活力的文化氛围大有裨益,但一些不分时段、不分场合的表演,也影响着城市的正常秩序”,可见不是无一弊。D.“保证街头表演的长期有序规范相对轻松”错误,原文“给街头表演一席之地容易,但要保证街头表演的长期有序规范,却并不是件轻松的事”,原文是并不轻松。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说明生机勃勃、缤纷多彩的街头表演使伦敦成为了世界名城”错误,是说明“有不少城市都是因为生机勃勃的街头艺术而为人所向往”。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只要……就能有序发展、精彩绽放”错误,原文是“只有在实践中对相关管理细节不断优化,各方协调形成合力,才能让街头表演有序发展、精彩绽放”,选项说法太绝对。故选C。(2021·四川南充·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魏晋时期的言语之辨是玄学家对言与意两者关系的不同角度的分析。从字面上来看,言是指语言,语言形成之后是保持在比较稳定的状态中。意在古代具有较为广泛的含义,我们大致可将其理解为道,但与道还是有一定差别的。道包括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也被认为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把握。可以说道是主观和客观世界的契合点,意也被认为是主、客观两端,从该角度上来看,天意是天道,人之内心中的一切思念、欲望和意识可用心意进行表示。言不尽意实质上是语言无法表达意思,这是玄学家荀粲提出的。荀粲指出:“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简单来说,荀粲认为言、意之间的关系分为两种,包括意内象内以及意外象外。意内象内是说言即能达意,而意外象外是言无法尽意,主要是由于理之微者而非物象之所举。他认为在物象的基础上还有更加玄远的东西存在,我们可将其称为是本体或道,是超乎语言表述存在的。黑格尔指出:“语言从实质上只能够表达普遍东西,但人们的思想是比较特殊的个性化存在的,无法利用语言表达人们心中所想的东西。”虽然黑格尔的这句话也可被认为是对荀粲提出言不尽意的佐证,但两者的思路有一定差别。另一位玄学家王弼提出得意忘言是受到庄子的启发。在《周易略例中》,王弼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而言者,明象者也。”在以庄释意的过程中能够将周易中的象引入庄子的言意关系理论中,从一定程度上将庄子提出的得意忘言论衍生为得意忘象的理论,使象变为意以及言沟通的媒介,实现由言到意的转化。除此之外,王弼提出:“忘象者,乃得意者,忘言者,乃得象者,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玄学家将所获得的超现实玄远精神作为人生哲理,这种思想境界可借助现实社会进行象征,无需在不存在的世界中寻找。王弼提出的得意忘言论相比汉人的经院哲学来说是方法论的创新,主要是为反对汉儒拘泥于言词的作法,主张以理解为主,得意为上。这种对于言辞和语言的超越实际上是想让人们的思想能够摆脱语言束缚,摆脱过去的经典书籍约束。大思想家都会经历这一步,对于古代经典要入乎其中,且还要做到超乎其上。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荀粲提出的言不尽意论实际上完全否定了语言的功用。因此,玄学家欧阳建又提出了言能尽意论,坚持物先名后的唯物主义理论。但在他的思想中也会受到老庄提出的言不尽意、意在言上的思想的影响。除此之外,在我国魏晋玄学家中,永嘉时期郭象提出独化这一理论。独化是指天地万物生成变化外不依靠道,内不由己,是一种无依据的现象。事物间没有彼此依赖和制约的关系,因此也不存在因果论。针对言意之辩,他比较赞同王弼的观点,为实现独化境界,在意识上要求实现忘己,认为自己的所学成了累赘。在言意的关系理解上认同王弼提出的观点,认识的目的是人忽无言,无意之境。郭象的独化论是玄学的终结理论,自其之后未能够出现引人注意的玄学体系,我国也逐渐走入了佛道玄融合的时代背景。上述言意之辨的作用一度在魏晋时期获得人们的推崇,主要是由于言意之辨不仅作为玄学道理存在,也与很多人是名人志士立身行事具有紧密联系。正是基于此,使得语言发生了变化,以不断适应思维的变化。还对我国古代哲学和古代文艺理论产生影响,并且对其他文化领域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选自申前程《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有删改)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黑格尔的观点佐证了荀粲关于“物象的基础上还有更玄远的东西存在”的说法。B.王弼认为玄学家所追求的玄远精神是超现实存在的,需在个人独有的精神世界中寻找。C.郭象认为每种事物都是无预兆、无关照的独化,每个个体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小系统。D.王弼提出的得意忘言论相较于汉人的经院哲学是方法论的创新,因此,大思想家们都追求要对古代经典入乎其中,超乎其上。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按照“总——分——总”结构展开论述,条理清晰地展示了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B.文章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玄学家,由浅入深地论述了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C.文章多处运用引证法、对比论证等方法,不仅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同时也更能帮助读者理解抽象观点。D.文章引经据典,材料丰富,既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又体现出深刻的思辨色彩。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论述了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三种代表性理论,即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言能尽意。B.言与意两者的关系实际上是对立统一的,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只是对二者关系不同角度的分析。C.欧阳建的观点实际上是对荀粲提出的言不尽意论的客观批判。D.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言不尽意”的具体体现。【答案】10.C11.B12.D【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物象的基础上还有更玄远的东西存在’的说法”错误,原文是“虽然黑格尔的这句话也可被认为是对荀粲提出言不尽意的佐证,但两者的思路有一定差别”,黑格尔只是证明了荀粲“言不尽意”的观点,并未佐证“物象的基础上还有更玄远的东西存在”;B.“需在个人独有的精神世界中寻找”错误,原文说“玄学家将所获得的超现实玄远精神作为人生哲理,这种思想境界可借助现实社会进行象征,无需在不存在的世界中寻找”,应是在现实社会中寻找。D.“王弼提出的得意忘言论相较于汉人的经院哲学是方法论的创新”和“因此,大思想家们都追求要对古代经典入乎其中,超乎其上”两句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王弼提出的得意忘言论相比汉人的经院哲学来说是方法论的创新,主要是为反对汉儒拘泥于言词的作法,主张以理解为主,得意为上”“大思想家都会经历这一步,对于古代经典要入乎其中,且还要做到超乎其上”,二者没有因果关系。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由浅入深”错误,本文是以并列的形式阐述了言意之辨的不同流派。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是‘言不尽意’的具体体现”错误,根据文中“使象变为意以及言沟通的媒介,实现由言到意的转化”可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强调“意”,应属于“得意忘言”。故选D。(2021·黑龙江大庆·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作为以血缘为核心的共同体范式,家庭的特点是成员之间互动频繁、亲密无间、相互信任、守望相助,具有共同的经济基础和价值追求,体现为经济利益和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对于中国来说,我国进入文明社会并没有打破氏族血缘关系的脉络,而是由氏旅首领直接转化为奴隶主贵族,并建立起家邦式的国家。因此,古代中国社会是由家族走向国家,以血缘纽带维系奴隶制度的。以血缘为中心的家庭共同体的建构,体现了人具有自然地“在一起”的能力,这是一种家庭伦理能力,是一种基于血缘情感认同的自然“在一起”的能力。国家是政治共同体形成的伦理场域。作为政治共同体,国家的建立是以政权为核心、以共同利益为基础。在政治共同体中,人们尊奉共同的、强有力的政治权威,遵守相同的政治制度与法律法规,信守主流的道德规范,从而形成对政治共同体的敬仰和身份认同。在中国传统社会,国家作为政治共同体首先树立的就是政权的威望。作为政治共同体,国家的“强大的威严”来自君主的内圣外王。如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次是共同认可的文化基础。共同体的维系需要共同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内核就是成员共有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最后是共同体意识。在中国传统社会,对于国家共同体来说,共同体意识就是精忠报国的忠诚意识,就是建立一种与国家休戚与共的价值共识。天下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是一个开放性的共同体,其空间是至大无外的。作为开放性共同体的天下,秉持“无外”原则,通过兼容并蓄,让人们去敞开心扉追求共同的目的、利益和价值,这是人们“在一起”的社会伦理能力。天下这一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方面,天下意味着普天之下。另一方面,天下更是一个文化的概念。正如隋唐时期引入佛教,最终形成宋明理学时期儒释道的圆融互释。当然,天下更多的是一种对美好社会构想的理想和信念,是一种正义的道德担当和正气的人文情怀,正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后,天下是一种眼界和境界,是一种哲学视野和看待世界的方法,诚如老子所说:“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天下共同体秉持开放无外的原则,正如《易经•系辞下》所言:“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是普天之下所有人的天下,古人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可以看出,这种天下观对我们解决当今世界逆全球化的乱象也是有帮助的,成为互利共赢的利益合作者和幸福创造者是人类面向未来、面对共同困境的唯一选择。在中国传统社会,共同体建立的本机是家庭这一血缘共同体。以家庭为根基,由家及国,家国同构,形成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同样,放眼天下,以家为模型,达致“天下一家”,形成天下这一开放性共同体。(摘编自王健崭《中国传统中三种共同体形态及其道德原则》)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家庭成员是以血缘为核心的共同体范式,彼此亲密无间、相互信任等是它的特点。B.国家作为政治共同体,具有人们所需尊奉的强有力的政治权威和主流的道德规范。C.自古以来,天下是一个开放性的共同体,其空间至大无外,秉持开放无外的原则。D.家庭这一血缘共同体是共同体建立的本根,以家庭为根基就能够形成政治共同体。1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对中国传统社会共同体形态的论述,由家、国到天下,逐层递进,层次分明。B.文章引用孔子的话,证明国家作为政治共同体,需要共同认可的文化基础来维系。C.文章对“国”的论证,使用“首先”“其次”和“最后"体现出清晰的论证思路。D.文章阐释“天下”这一理念时,从多个角度入手,以引用论证为主要的论证方法。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具有宜然地“在一起”的能力,这是-种家庭伦理能力,是一种基于血缘情感认同的自然“在一起”的能力。B.在中国传统社会,对国家而言,共同体意识是精忠报国的忠诚意识,也是建立一种与国家休戚与共的价值共识。C.天下作为开放性共同体,兼容并蓄,秉持“天下一家”理念,意味着必须强势推行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使人们在“天下”理念中感受到一种天下为公,担当道义的人文情怀。【答案】13.B14.B15.C【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家庭成员是以血缘为核心的共同体范式”错误,原文第一段“作为以血缘为核心的共同体范式,家庭的特点是成员之间互动频繁、亲密无间、相互信任、守望相助,具有共同的经济基础和价值追求”可知,“以血缘为核心的共同体范式”的是“家庭”,不是“家庭成员”,选项偷换概念。C.“自古以来”范围错误,原文第五段“在中国传统社会,天下是一个开放性的共同体,其空间是至大无外的”可知,不是“自古以来”,应为“传统中国社会中的天下”。D.“以家庭为根基就能够形成政治共同体”错误,原文“以家庭为根基,由家及国,家国同构,形成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可知,形成“政治共同体”还需“由家及国,家国同构”,“以家庭为根基就能够形成政治共同体”说法绝对。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证明国家作为政治共同体,需要共同认可的文化基础来维系”错误,原文“在中国传统社会,国家作为政治共同体首先树立的就是政权的威望。……如子曰:‘为政以德……’”,引用孔子的话是论证国家政权的威望,而非国家需要共同认可的文化基础维系。故选B。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必须强势推行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错误,原文是“作为开放性共同体的天下,秉持‘无外’原则,通过兼容并蓄,让人们去敞开心扉追求共同的目的、利益和价值,这是人们‘在一起’的社会伦理能力”,不是必须强势推行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故选C。(2021·陕西汉中·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传统的“文气”说,始终将文学作为主体生命的精神性呈现。曹魏时期,曹丕即将生命之“气”引入文论之中,《典论•论文》就强调“文以气为主”。所谓“气”,源于主休的性情、气质、禀赋,形诸文章则是文气之中所蕴含的生命张力。与意境说侧重于文本的艺术技巧不同,王国维的意境说还具有饱满的生命张力。他所说的“苏辛词中之狂,白石犹不失狷”,正是文气之中所迨透出的生命精神。这种境界的生命张力,内来源于作家主体的情性,外表现为一往必达的文气。《人间词语》所谓的“隔”与“不隔”,本质上也是以生命哲学为基本维度。所谓“隔”,就是抒情写景,文气不畅,甚至滞涩断绝。所谓“不隔”,就是写景自然显豁,如在目前:抒情直写胸臆,真切深挚;且“意”与“境”融彻贯通,浑然一体。《人间词话》先举诗人论之:“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从诗境上说,陶诗自然平淡,谢诗出水芙蓉,情余言外,所以“不隔”;苏东坡诗“随意吐属,自然高妙”,所以“不隔”;黄庭坚诗刻意雕琢,强调“化腐朽为神奇”,所以“隔”。从写景上说,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状物写景如在眼前。为了进一步说明,王国维又举例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景如此,方为不隔。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书胸中之情,如秀才夜话。写景“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如此,则“不隔”矣。在王国维看来,造成“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端:第一,使用代指,造成物境描恭的朦胧。周邦彦《解语花》“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写月光如水,流动于屋瓦之上;纤云飘散,仿佛嫦娥飘然而下,本是写景不隔,境界美妙,然而作者却用“桂花”代指月光,不仅造成阅读的思维停顿,而且桂花意象的本身也缺少月光如水的鲜明质感,所以如雾中看花,朦胧模糊,文气“隔”矣。第二,过度修饰,造成情感表达的晦涩。姜夔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一句,王国维批评姜夔“如雾看花,终隔一层”。写二十四桥下的水波,用一动态的“荡”字,破坏了“冷月无声”的萧条冷落,淡化了作品的“黍离”之悲。第三,胶着物态,造成抒情主体的缺失。创作是一个复杂的审美生成过程。作者的取景取境,不惟受主体才性制约,也受刹那之间审美视角的影响。苏轼词“春色三分,三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既有杨花飘零的物态神理的描摹,又融入词人深挚的叹息和身世飘零的感伤。无论从物态描摹或从情感抒写上,都是不隔的典范之作。补充说明的是,《人间词话》既反对胶着物态,又强调描墓物态,二者并非对立。文气,是文学的生命。所以,西晋陆云《与兄平原书》就强调文学创作的需要“管管流泽”“清绝滔滔”也就是文气流畅,一往必达。一旦文气阻隔,就破坏了诗词境界的生命力,王国维“隔”与“不隔”论,就是从诗词内在的生命力,论述了境界问题。要做到“不隔”,“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草共忧乐。”(《人间词话》)也就是说,必须景情统一,以情为主,切莫在雕章琢句上迷失了文学的生命精神。(摘编自刘运好《经典重读:论“境界”说》)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人间词话》的所谓“隔”与“不隔”,只是以生命哲学为基本维度,以抒情写景不畅为“隔”;以写景自然,如在眼前为“不隔”。B.在作者看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既反对胶着物态,又强调描摹物态,二者对立。C.诗人创作时的取景取境,虽受主体才性制约,却不受刹那之间审美视角的影响。D.作者强调古典诗歌创作;必须景情统一,以情为主,切莫在雕论琢句上迷失了文学的生命精神。17.下列关于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的“文气”说,强调“文以气为主”,最早由曹丕引入文论,并将文学作为主体生命的精神性呈现。B.文章以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为论证的理论依据,分析了古典诗歌创作中“文气”阻隔的原因。C.王国维的意境说不仅侧重文本的艺术技巧,还强调饱满的生命张力。“苏辛词之狂”正透出了这种生命精神。D.文章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阐释了古典诗歌创作中“文气”流畅,一往必达的重要性。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庭坚诗刻意雕琢,强调“化腐朽为神奇”,他在语言上的过度修饰阻断了文气,所以“隔”。B.王国维“隔”与“不隔”论,就是从诗词内在的生命力,论述了境界问题,强调景情统一,以情为主。C.创作时,若胶着物态,造成抒情主体的缺失,进而阻隔了文气,破坏了诗词境界的外在生命力。D.写景佳作,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书胸中之情,如秀才夜话。这是文气不“隔”的表现。【答案】16.D17.A18.C【分析】16.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只是以生命哲学为基本维度”错误,原文是“《人间词话》所谓的‘隔’与‘不隔’,本质上也是以生命哲学为基本维度……”,选项将“本质上是”变成了“只是”,逻辑关系错误。B.“二者对立”错误,原文“既反对胶着物态,义强调描摹物态,二者并非对立”。C.“虽受主体才性制约,却不受刹那之间审美视角的影响”错误,不合逻辑,关联词使用不当,原文是“作者的取景取境,不惟受主体才性制约,也受刹那之间审美视角的影响。”故选D。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强调‘文以气为主’,最早由曹丕引入文论”错误,原文“曹魏时期,曹丕即将生命之‘气’引入文论之中”,并未提及“文以气为主”是最早由曹丕引入文论的。故选A。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破坏了诗词境界的外在生命力”错误,原文最后段中间“一旦阻隔,就破坏了诗词境界的生命力,王国维的‘隔’‘不隔”论,就是从诗词内在的生命力,论述了境界问题”,可见破坏的不是“外在生命力”。故选C。(2021·上海长宁·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文学经典永恒的隐秘张学昕①任何一个时代都期待它的文学有大师级的作家和经典的作品出现。那么,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堪称经典?一部文学作品怎样才能成为经典?大师们的经典历代不衰、获得永恒性审美价值的隐秘是什么?我们这个时代会否产生文学经典?无疑,这些是长久萦绕我们心中的严峻课题。②可以说,经典的魅力是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经典的文学必是这样一个世界:它以其内在的丰富性、复杂性唤醒、改造着我们内在和外在的精神生活形态和本质,同时,它还以其独特的、深邃的思想力量,帮助我们有效地对抗着僵化的、虚伪的、残酷的现实对我们心灵的侵蚀和攻击,帮助我们建立自身的生存参照系。它之所以能有如此巨大的力量,不仅是由于作家在近于披肝沥胆的生命体验后对艺术文本的精心结撰,还在于无数读者对经典的心灵阅读和体验的积淀,作家和读者的心灵通过作品这一媒介得以碰撞并形成默契。“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卡尔维诺语)。③需要我们认真探究的是,经典文本的诞生过程中,作家与时代、作家与生活、作家的心灵和存在方式有怎样的趋向,作家的写作是否有较为明晰的经典意识,作家怎样处理与现实、与自身的矛盾?④一部伟大的经典性作品,首先是源出于一个伟大的心灵。从内在的精神向度而言,经典往往表现出对生命、人性的高度重视,对人的本性、存在欲望的充分尊重,基于此,一个真正作家的写作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写作。这就要求作家不仅仅是要面对现实、面对一个时代,关键是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自觉地从事“内心写作”。“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余华语)。⑤我们无法忽视的还有作家在经典写作时诗性的结构和话语的选择,这是文学艺术创造的诗学路径。从外在形态看,无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还是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别有洞天是由于作家的深层体悟,现实的纷繁错落会在作家的诗化哲学面前呈现出无限清晰、质朴和精妙绝伦的图景。卡夫卡的小说便是以一种极为坚硬、阴郁的语言和结构外壳来涵盖内在温柔的杰出作品。他的小说的永恒性魅力在于他选择了现代寓言的结构和话语,人类的普通的日常生活被他有意地变形或放大,以“陌生”的艺术表现形式颠覆世俗,直指人性、人的灵魂。⑥需要明晰的是,并非“变形”或荒诞性形式、陌生化就可以带来文学写作的新质。被称为“卡夫卡的法国女传人”的玛丽·达里厄塞克近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母猪女郎》,虽然也以现代主义的变形手法,试图表现人与兽这两个世界并非完全隔绝,但是由于人文关怀、深层诗性、对真正现代文明的向往等人的自我本体的缺失而难以进入经典的序列。尽管这部小说成为近年的畅销书并引起轰动,但畅销书只有成为经典的可能,而经典却未必都是畅销书。每部文学作品都会因它的独特性而有相应的读者群,问题的关键在于哪些作品能超越时空,获得人们永久的青睐。因此,文学话语、叙述结构的选择关涉到审美境界和艺术表现层次的问题。⑦有人认为,文学创造经典文本的时代已经结束,大众参与的文学的产业化、商业化、网络化的泛文本时代正大步走来,文学已成为写作者生存能力和谋生的主要基础。对此,作家们不必感到焦虑。普遍性的文学参与性活动正说明了文学本身的魅力所在,图像化、数字化的迅捷照例无法取代文学为人们所提供的无边的想象性空间。由于,所以,文学的使命依然是摆脱影响自身发展的因素和局限,兢兢业业地准备经典。⑧在当代,作家应摆正自己的写作心态,恰当地处理好创作心态和时代生活的关系,不必刻意追求文体形式的新奇诡异。对于写作,时间老人像一位老练的教师,指出其中的墨渍、涂抹和删改之处。未来的杰作就是在这些练习本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我们还是先不要去追问和苛求我们的时代能否产生经典,我们只要去做我们该做的就行了。(选自《唯美的叙述》,有删改)19.第②段加点词“结撰”在文中的意思是20.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A.文学经典往往能帮助读者滋养心灵,修正生活境况。B.作家的经典意识是文学经典得以产生的决定性因素。C.文学经典要求作家未必面对现实,但必须直面内心。D.文学经典不注重外在形态,只关注精神内涵的开拓。21.以下可以填入第⑦段横线处的一项是()。A.市场的法则似乎只关系到能否使文学形成“热点”或“卖点”B.人们总是渴望探索和感受现实生存状态以外的可能性存在状态C.作家对现实生活有极为强烈的介入意识,贴近生活本身去创作D.文学作品话语形式的突破总是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吸引人效仿22.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23.小娄在学校文学社主办的“我看文学经典”主题交流活动中发言,他说:“当今畅销的书未必能成为经典,因为。”请根据本文内容,把小娄的这段发言补充完整。【答案】19.设定结构并撰写(选定结构和话语形式进行写作)20.A21.B22.本文开篇即提出有关文学经典形成要素的若干追问。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首先指出经典的魅力是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接着聚焦到作家角度,从作家内在的精神向度、写作时对结构和话语的选择这两个方面论述了经典产生过程中的作家因素;然后就第二个方面,补充论述了这种选择并不必然会催生出经典作品,这还涉及审美境界和艺术表现层次。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并论证了文学创造经典文本的时代仍将延续,当代作家既要对经典的产生有信心,又不可急功近利。23.经典的产生离不开无数读者的心灵阅读和体验的积淀,是超越时空的,这不是一时的畅销就可以实现的;经典往往表现出对生命、人性的高度重视,需要作家自觉从事“内心写作”,而当今的畅销书未必都能做到这一点;有些畅销书确实选择了“陌生化”的结构和话语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带来文学写作的新质。【分析】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本题要求解释“结撰”在文中的意思,要从文中找到相关的依据进行解释,我们通过阅读文本,从上下文中可以找到下列句子:“我们无法忽视的还有作家在经典写作时诗性的结构和话语的选择,这是文学艺术创造的诗学路径”。由此可知,作者所说的“结撰”的意思是“设定结构与话语选择”。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文的观点可以从文章的第②段中看出“它以其内在的丰富性、复杂性唤醒、改造着我们内在和外在的精神生活形态和本质,同时,它还以其独特的、深邃的思想力量,帮助我们有效地对抗着僵化的、虚伪的、残酷的现实对我们心灵的侵蚀和攻击,帮助我们建立自身的生存参照系”,文学经典需要作者选择恰当的结构和话语,但不能刻意追求形式的创新。A.讲的是文学经典给读者心灵的抚慰作用,符合第②段文章的观点。B.“作家的经典意识是文学经典得以产生的决定性因素”错,文中说“一部伟大的经典性作品,首先是源出于一个伟大的心灵”“由于人文关怀、深层诗性、对真正现代文明的向往等人的自我本体的缺失而难以进入经典的序列”,并未强调作者的经典意识。C.“未必面对现实”错,原文表述是“这就要求作家不仅仅是要面对现实、面对一个时代”。D.“不注重外在形态,只关注精神内涵的开拓”错,原文的表述是“我们无法忽视的还有作家在经典写作时诗性的结构和话语的选择,这是文学艺术创造的诗学路径”,可见,作家创作是需要注重外在形态的。故选A。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根据后文“文学的使命依然是摆脱影响自身发展的因素和局限”,前文是后文的“因”,即和“摆脱自身发展的因素和局限”相关的内容。A.讲的是“市场”;C.讲的是“现实生活”“贴近本身”,并非摆脱;D.讲的是“话语形式”,与后文内容无关。故选B。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文章第①段开头就用连问的形式,提出文学经典要形成必须具有的要素;然后文章第②段“典的魅力是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第③段“经典文本的诞生过程中,作家与时代、作家与生活、作家的心灵和存在方式有怎样的趋向,作家的写作是否有较为明晰的经典意识,作家怎样处理与现实、与自身的矛盾?”提出了经典的诞生和作家本身的精神向度,创作结构、话语选择的关系;针对这一论述,作者在④⑤⑥三段进行了详细论述;第⑦段“有人认为,文学创造经典文本的时代已经结束,大众参与的文学的产业化、商业化、网络化的泛文本时代正大步走来,文学已成为写作者生存能力和谋生的主要基础”,提出了现实中的问题;最后第一段针对以上问题作者提出了自己对经典创作的建议“在当代,作家应摆正自己的写作心态,恰当地处理好创作心态和时代生活的关系”。2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并补写相关内容的能力。在题干中已经阐述了小娄的观点“当今畅销的书未必能成为经典”,意思是当今的畅销书不一定成为经典,要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论述阐述这一观点,在文中作者的表述有“经典的文学必是这样一个世界:它以其内在的丰富性、复杂性唤醒、改造着我们内在和外在的精神生活形态和本质,同时,它还以其独特的、深邃的思想力量”“还在于无数读者对经典的心灵阅读和体验的积淀”“从内在的精神向度而言,经典往往表现出对生命、人性的高度重视,对人的本性、存在欲望的充分尊重,基于此,一个真正作家的写作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写作”“艺术表现形式颠覆世俗,直指人性、人的灵魂”“尽管这部小说成为近年的畅销书并引起轰动,但畅销书只有成为经典的可能,而经典却未必都是畅销书。每部文学作品都会因它的独特性而有相应的读者群,问题的关键在于哪些作品能超越时空,获得人们永久的青睐。因此,文学话语、叙述结构的选择关涉到审美境界和艺术表现层次的问题”,通过总结概括可以得出畅销书要想成为经典必须经过读者和时间的检验,要有深邃的思想力量,要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写作,直指人性和人的灵魂,要选择恰当的话语和叙述结构,获得超越时空的魅力。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准确等。(2021·安徽省怀宁中学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丝绸之路自开通以来,不断向东西延展,在数千年的经贸和文化交流中不断养护着东西方世界。这条道路上不仅有用来进行贸易的丝绸、茶叶、瓷器、青金石、金银器、碧玉,还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人群的文化,可以说,丝绸之路构建起了一架文明融合的桥梁。和而不同,是文明互鉴的原则。孔子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由于个体认识的局限性,也因个体立场的不同,“君子”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许存在差异,但是彼此之间互相尊重。“小人”虽然表面上认同彼此的观点,但是内心却挟持偏见。和而不同是古代先贤的做人准则,影响了中国社会数千年。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就对此作了一个完美的阐释。佛教来自古代印度,传入中国之后,和古代汉地文化融合,形成富有特色的佛教文化。莫高窟虽然是一所佛教殿堂,但是它并没有排斥其他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以莫高窟第285窟为例,在这个佛教殿堂里,工匠依据佛教典籍,对传自古印度的佛教图像加以改造和创新绘制出来,同时按照《山海经》等汉地典籍,又绘制了神仙世界的图像;不仅如此,他们还吸收了古代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经典中的图像元素。开放包容,是文明互鉴的前提。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文明的交流与借鉴。文明的发展也不可能建构在“闭门造车”基础之上。只有对外开放,互相包容,彼此之间才会增进了解,开展对话。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展示出无与伦比的大国风貌。究其原因,开放的对外政策,海纳百川的气度,是其中之一。唐朝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成为人们心目中东方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不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到访者。他们有政府使节、商人、艺术家、僧人,还有来华留学生。为了处理日益纷杂的外交事务,唐王朝专门在中央设置了鸿胪寺。据记载,唐朝和世界上7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使交好。汇集在长安的外国人部分短暂停留,也有人长期定居并逐渐融入这里生活,有的经商,有的甚至入朝为官。经贸合作,互惠互利,是文明互鉴的有效途径。丝绸之路繁盛的时代,贸易往来,互通有无,在维护丝路沿线国家的和平稳定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隋炀帝曾经派遣裴矩在甘肃张掖设立互市,管理对外贸易,裴矩依照胡商所述西域各国情况,撰成《西域图记》。唐王朝实行积极对外开放政策,在边远地区设置互市监、市舶使。络绎不绝的使节带来的不仅是遥远国家的友好问候,更有迫切的经贸需求。据专家研究,唐朝时期来自欧洲以及亚洲周边国家的使团入华之时,在沿途和长安都会开展贸易活动。经贸合作,交换有无,自始至终是人类经济活动发展的需求。任何一种文明不可能生产自身所需要的所有物品。也正因此,来自西方的石榴、葡萄、黄瓜、胡椒、西瓜……摆上了我们的餐桌;也正因此,我们欣赏到了琵琶所发出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声音。人类文明的交流融汇是不可阻挡的,和平相处是发展的主流。在千年丝绸之路发展历史中,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自信,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到访者,在人类文明交流融汇的进程中一直扮演着大国应有的角色。(摘编自魏迎春《丝绸之路与文明互鉴》)2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由于个体认识的局限性与立场的不同,“君子”和“小人”对“和而不同”的认识与做法正好相反。B.莫高窟第285窟虽为佛教殿堂,但也融人了汉地神仙世界的图像和古代波斯宗教经典中的图像元素。C.正因为实行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唐代才得以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鼎盛时期,各方面都无与伦比。D.经贸合作、互惠互利是文明互鉴的有效途径和人类经济活动发展的必然需求,足以维护国家和平稳定。2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总分总式论证结构,先提出观点,再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最后进行总结,层次分明。B.文章在论证上一个鲜明特色是材料翔实,有经典名言、历史事实、文献资料等,可谓旁征博引。C.文章以唐工朝在边远地区设置互市监、市舶使为例,有力地论证互惠互利是文明互鉴的原则。D.文章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观照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旨在说明需重建丝绸之路,推动文明互鉴。2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经贸往来之路,也是一架东西方文明融合的桥梁;它的千年发展史正是一部文明交流融汇的历史。B.唐朝时期日本人阿倍仲麻吕在中国生活了50余年,取了汉名晁衡,并在朝廷任职,可见和而不同的确为文明互鉴的原则。C.唐王朝专门在中央设置了鸿胪寺以处理日益纷杂的外交事务,这一史实反映了唐代开放包容的气度和对外交往的活跃。D.假如没有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今天我们很可能品尝不到美味的石榴、葡萄、黄瓜、西瓜等,也欣赏不到美妙动听的琵琶曲。【答案】24.B25.D26.B【分析】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孔子认为……”。表述错误。文中第二段孔子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由于个体认识的局限性,也因个体立场的不同。后面的“由于个体认识的局限性,也因个体立场的不同”应是作者观点。C.“正因为……唐代才得以……”。以偏概全。原文说“究其原因,开放的对外政策,海纳百川的气度,是其中之一”;此外,“各方面都无与伦比”也不正确,原文说的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D.“经贸合作、互惠互利是文明互鉴的有效途径和人类经济活动发展的必然需求,足以维护国家和平稳定”,表述不正确。原文说的是“丝绸之路繁盛的时代,贸易往来,互通有无,在维护丝路沿线国家的和平稳定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故选B。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旨在说明需重建丝绸之路”无中生有。文章倒数第二段只是说“经贸合作,交换有无,自始至终是人类经济活动发展的需求。任何一种文明不可能生产自身所需要的所有物品。也正因此,来自西方的石榴、葡萄、黄瓜、胡椒、西瓜……摆上了我们的餐桌”。说明了丝绸之路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好处,并未“旨在说明需重建丝绸之路”。故选D。26.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可见和而不同的确为文明互鉴的原则”不正确。“唐朝时期日本人阿倍仲麻吕在中国生活了50余年,取了汉名晁衡,并在朝廷任职”的事例,说明的只是“开放包容,是文明互鉴的前提”,而不是“和而不同的确为文明互鉴的原则”。故选B。(2021·全国·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以计算机及其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目前正向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人类生存与实践的基本方式。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传统教育模式及学习范式必将经历一场系统性的革命。事实上,未来已来。目前“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传统教育迫切转型的风向标。然而,受市场逐利行为的引领,如今的“互联网+”教育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效率导向”,主要聚焦在通过互联网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成效的提高上。但教育的功能显然不止于课堂教学一途,“教育”应更重在“育”,而非只是“教”。因此,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畅想未来教育的模样,应该立足于更加高远的期待:一是“互联网+”能否真正带来教育模式的升级迭代?二是能否迎来未来学习范式的新生?可以预见的是,“互联网+”将倒逼传统学校角色产生重大变迁,并以此推动未来教育模式的变革。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社会力量的强势介入将打破传统的以学校为主体的教育格局;源自世界各地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汇集,势必对传统学校教育中教师的知识视野、能力素质形成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学生基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根据自身学习特点和进程安排的自主学习,将颠覆同龄教育、专业分科、学制固定、教师主导等传统教育体系和教育组织形式。更多在线教育的兴起,个性化的教育和学习将逐步建立,而传统大一统、标准化的考核与评估将开始分崩离析。“互联网+”也将推动人类学习范式的变革从“教学者中心”向“学习者中心”转型,一个以个性化学习为中心的新时代正在到来。人类学习需求的多样化和规模化趋势,对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教学模式形成了冲击和解构;教师将由知识搬运工向信息社会引路人的角色转换,并迫切要求突破当前班级制教学范式,构建个性化教学模式。事实上,伴随着学习者基于网络和个人电脑,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个性化学习的展开和普及,传统的教师角色已经越来越弱化。教育民主化将进一步得到推动,因为知识渠道的多元化使得学生随时可能挑战教师,教师必须习惯并善于组织“混合式学习”,以融合面对面教育和在线学习的双重优势,并以此驱动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发展进程。(摘编自陈先哲《“学习者为中心”呼之欲出》)2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渗透到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信息技术,系统地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和学习范式。B.目前“互联网+”教育主要关注提高课堂教学成效,注重的是“教”而非“育”。C.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传统学校将积极地转变自身角色,以适应未来教育模式。D.知识渠道的多元化使学生能够随时挑战教师,从而使传统教师的地位更加弱化。2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信息技术将成为人类社会主导方式为前提,论述了“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B.文章反思了目前“互联网+”教育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教育寄予更高的期待。C.文章比较了“教学者中心”和“学习者中心”的差异,分析了新时代学习的特点。D.文章从教育模式和学习范式两个方面设想了在“互联网+”影响下未来教育的模样。2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互联网+”虽然预示传统教育迫切需要转型,但并不能带来教育模式的升级迭代。B.在线教育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学习,意味着传统的考核与评估将不再适用。C.如果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个性化学习普及,那么教师要转换知识搬运工的角色。D.人类学习范式将向“学习者中心”转型,所以教师要善于驱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答案】27.B28.C29.A【分析】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注重的是‘教’而非‘育’”理解有误。依据原文文句“但教育的功能显然不止于课堂教学一途,‘教育’应更重在‘育’,而非只是‘教’”分析可知,“注重的是‘教’而非‘育’”不是“‘互联网+’教育”,是“教育”,故此种说法缩小范围了。故选B。2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文章比较了‘教学者中心’和‘学习者中心’的差异,分析了新时代学习的特点”理解有误。依据原文最后一个文段的首句“‘互联网+’也将推动人类学习范式的变革从‘教学者中心’向‘学习者中心’转型,一个以个性化学习为中心的新时代正在到来”分析可知,作者“并没有比较了‘教学者中心’和‘学习者中心’的差异”,而是作者的观点句。故选C。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互联网+’虽然预示传统教育迫切需要转型,但并不能带来教育模式的升级迭代”理解有误。依据原文“因此,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畅想未来教育的模样,应该立足于更加高远的期待:一是‘互联网+’能否真正带来教育模式的升级迭代?二是能否迎来未来学习范式的新生”分析可知,原文语意是“能否真正带来教育模式的升级迭代”,并无否定之意,故此种说法曲解作者观点了。故选A。(2021·四川省北川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们传承传统文化,不仅要关注经典,还要关注文化仪式、文物等,在多重印证中建构当代价值。德国杨·阿斯曼提出“文化记忆”的概念,将语言交往记忆、对物的记忆以及模仿性记忆融汇于此空间当中。换言之,传统文化不仅投射在经典文本(语言交往记忆)上,还投射在文物(物的记忆)和文化仪式(模仿性记忆)上。首先,对话经典,建构记忆。经典无疑是走进传统文化最核心的途径。以“孝”为例,孔子高度推崇“孝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今天我们理解这个概念,更需要多角度思考。“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这是讲人伦标准;“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讲赡养之孝;“恭敬”与“色难”是讲敬慕之孝;“无违”是讲礼仪之孝;“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则是讲继志之孝。所以,《论语》从人伦、赡养、敬慕、礼仪、继志等多个层面,创造了多层次“孝”的概念。只有当我们立足经典文本,对之加以条分缕析,才能由我们普通人理解的“孝”,走向孔子有着丰富伦理内涵的“孝”的概念,进而为继承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孝”提供依据和可能。其次,参与仪式,体认记忆。美国人类学家大卫·科泽提出,文化仪式如同转换器,一端是社会政治秩序的外部道德约束和类分,另一端是个体行为者的内在情感和想象。孔子早就洞察到“仪式”对育人的重大意义:他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坚持用规范性的、不断重复的“习礼”,达成当时人们对儒家思想的体认。用孔子的话讲,即“不学礼,无以立”。礼仪背后蕴含着深层的文化意蕴,这就把价值观念熔铸于“习礼”的行动当中。通过“力行”礼仪,达成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最后,关注文物,丰富记忆。文物超越了普通物的实用和审美特性,使得原本隐而不显的时间和文化变得清晰可见。无论是玉礼器、青铜器等文物,还是孔府、孔庙等文化遗址,都是承载彼时思想的文化想象,是当代人们丰富文化记忆的重要途径。如曲阜“三孔”遗址,孔庙、孔林、孔府等都是孔子思想及其历史发展的具象化体现,也是体验和感受孔子“诗礼之教”的重要文化场域。如孔庙里有“金声玉振”坊,古人奏乐以击钟(金声)为始,以击磬(玉振)为终,以金声玉振象征孔子对后世的“滋养”,与孔子“礼乐”教化思想正好吻合。又如孔林有“子贡手植楷”石碑,形象地传达了弟子的“继志”之思。看到这些实物,再来读《论语·公冶长》中子贡之言:“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感受必然不同。这些真实的文化物象对丰富当代人的文化记忆无疑独具价值。(摘编自赵晓霞《由器见道》,《光明日报》2019年10月)3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的传统文化投射在经典文本上的较多,投射在文化仪式和文物上的则相对较少。B.孔子推崇“孝悌”思想,他从人伦、赡养、敬慕等多个层面阐释了“孝”的丰富内涵。C.孔子洞察到“仪式”对育人的作用,坚持以“习礼”达成当时人们对儒家思想的体认。D.文物和文化遗址是承载当时思想的文化想象,也是当代人的文化记忆和重要文化场域。3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基于对杨·阿斯曼“文化记忆”概念的认同,提出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三条途径。B.文章意在从建构记忆、体认记忆、丰富记忆三方面区分经典、仪式、文物的不同功能。C.文章多处引用《论语》原文,语句内涵丰富,角度有别,有力地支撑了三个分论点。D.文章在论证思路上,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条并列展开论述,总分结构,条理清晰。3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通过对话经典、参与仪式、关注文物等方式传承传统文化,目的是在多重印证中建构当代价值。B.如果不认真涵咏经典文本,条理清晰地分析其要旨,就很难准确全面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内涵。C.“习礼”可以使社会政治秩序的外部道德约束和类分转化成个体行为者的内在情感和想象。D.到了“金声玉振”坊、“子贡手植楷”等场域中,人们就能直观地感受到孔子的思想及其历史发展。【答案】30.C31.B32.D【分析】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传统文化投射在经典文本上的较多,投射在文化仪式和文物上的则相对较少”表述错误,从原文第一段“传统文化不仅投射在经典文本上,还投射在文物和文化仪式上”并不能看出,传统文化投射在前者较多,在后者较少。B.原文第二段“《论语》从人伦、赡养、敬慕、礼仪、继志等多个层面,创造了多层次‘孝’的概念”,《论语》不能完全等同于孔子,选项中表达为孔子推崇“孝悌”思想,将二者等同是不当的。D.“也是当代人的文化记忆”表述不当,根据原文第四段“无论是玉礼器……是当代人们丰富文化记忆的重要途径”,文物和文化遗址本身并不是当代人的文化记忆。故选C。3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从……方面区分经典、仪式、文物的不同功能”,表述不当。文章第二三四段开头分别为“首先,对话经典,建构记忆”“其次,参与仪式,体认记忆”“最后,关注文物,丰富记忆”,在阅读各段文字后发现,每个段落分别表述,呈并列结构,却并没有特别区分三者的不同功能。因此本选项表述不当。故选B。32.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人们就能直观地感受到孔子的思想及其历史发展”,表述错误。文章第四段说:如曲阜“三孔”遗址……是体验和感受孔子“诗礼之教”的重要文化场域。只是表达到过这些遗址是感受孔子思想及其历史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故选D。(2021·四川宜宾·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考古发现与历史研究来看,“中”与“中和”理念应为中华历史文化基因的核心。长期以来,在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中,对“中”“中和”的研究大多突出“和”而弱化“中”,更有甚者把“中”与“中和”解释为“中庸”。事实上,考古发现显示,“中”与“中和”理念历史久远,其产生与“文明起源”“国家形成”“国家认同”密切相关,应属于“政治文化”范畴。其理念形成的轨迹是由“中”发展为“中和”。“中”与“中和”是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中的文化基因,是国家认同的核心思想。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在山西襄汾陶寺城址(距今4300—1900年左右)相继发现的两座墓葬,均出土了与“测中”有关的“槷表”遗物。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襄汾陶寺城址是一处古代都城遗址,即可能是历史文献记载的“尧都平阳”。上述二墓考古发现“槷表”说明,“中”的理念早在夏商周三代之前已经出现。就目前而言,有关“求中”最早的出土文献是战国时代的清华简《保训》,其中提及“五帝时代”的虞舜“求中”于“鬲茅”……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嵩山周围发现了可能为夏代都城的遗址。继夏之后,商代早期都城均分布在“大嵩山”地区。1963年,陕西宝鸡发现的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铭文“宅兹中或(国)”则是“中国”于“天下之中”的物证。秦汉至唐宋,继承、发展了夏商以来的“择中建都”原则。金朝徙都燕京,开启了中古时代后期元朝与明、清两朝定都北京之先河。“择中建宫”是继“择中建都”发展起来的。夏代晚期二里头都邑之中心区又是其“宫城”地区,这应该是“择中建宫”的佐证。……东汉洛阳城、魏晋与北朝洛阳城与唐长安城,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其宫城一般均在都城北部东西居中之地。宫城作为国家政治中枢,居于坐北朝南的都城东西居中位置,无疑是突出宫城的“中”之核心政治地位。在宫城内“择中建殿”,实际上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时代”与“封邦建国时代”都城布局的重大政治区别,这也是国家从以血缘政治与地缘政治结合的“二元政治”发展为以地缘政治为主、血缘政治为辅的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一元政治”的物证。从目前已经发现的古代都城城门与宫城宫门遗址来看,夏商周时代的都城及其宫城城门一般为“单门道”;从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来看,都城外郭城的四面城墙十二城门均为“一门三道”的“定制”,从汉长安城一直延续至明清北京城;进入中古时期至明清北京城,部分朝代的都城与皇城、宫城之正门出现了“一门五道”的形制,如唐长安城外郭城“明德门”、大明宫“丹凤门”……明清北京城皇城“天安门”。门道数量通过“奇数”的由少到多,“奇数”的“中位”更为“突出”,而“中”则更为凸显。从目前考古发现资料来看,汉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都城、宫城形成四面营建城门、宫门规制的最早都城。都城与宫城的“四门”,象征国家的东西南北“四方”。“四门”相对都城之内的宫城及大朝正殿的“居中”而言,形成二者的“中和”,这种“空间”的“中和”理念,既体现了“中”对“四方”的“公允”“公正”“不偏不倚”,又强化了“四方”对“中”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这种理念,也见于中华历史文化的早期文献记载,《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在中华文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1846:2025 EN-FR Ultrasonics – Therapeutic focused short pressure pulse sources – Characteristics of fields
- 办公家具购买合同书
- 消防器材维修合同
- 养殖场转让协议
- 汽车后市场汽车配件供应链管理方案
- 有机肥购买合同书
- 婚庆策划服务合同及免责条款
- 西北农业大学合作协议
- 工会兴趣小组活动方案
- 调研报告委托协议
- 了解绿化废弃物的分类和处理方法
- 节后复工安全教育培训内容【5篇】
- EPC项目投标人承包人工程经济的合理性分析、评价
- 项目投标BIM方案(投标专用)
- 2024年中考数学专题训练 专题10 截长补短模型综合应用(知识解读)
- 专利分析评议报告
- 财务合规管理培训课件
- 建设用地报批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史赛克关节镜系统
-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诗歌 专练(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