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1(共9套)(共250题)山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第1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题,每题1.0分,共16分。)1、20世纪60年代初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起了()A、行为主义运动B、“反思性教学”的实验研究C、课程改革运动D、“教学与发展”的实验研究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20世纪6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由行为主义转向认知范畴。布鲁纳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2、妈妈为小红和小乐榨了两杯同样容量的果汁,分别装在大小不同的两个玻璃杯里。妈妈让小红先拿,小红说:“我要这杯多的。”小乐在旁边说:“其实两杯是一样多的。”根据两姐妹的回答,可以判断她们的认知发展分别处于()A、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B、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D、感知运动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还未形成守恒,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去自我中心化,并能逆向运算,因此守恒能力迅速发展。由题干可知,小红还未获得守恒的概念,处于前运算阶段;小乐已经能够解决守恒问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3、斯金纳关于学习规律的核心观点是()A、动机的培养B、情感与社会性的发展C、强化的原理与技术D、人格的形成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在斯金纳学习理论观点中,强化的原理和技术是其核心观点。4、建构主义并不是一个特定的学习理论。很多研究者把自己的理论称为建构主义的理论,其具体观点上有很大差异,但这些观点之间存在一定的共识。关于建构者的理论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强调知识是动态性的B、强调学生的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统一性C、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D、强调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强调学习者本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指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因此,B项表述错误。5、根据布鲁纳的观点,注重知识基本结构、原理、概念的教学的作用不包括()A、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B、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C、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D、可以使科学知识更易于记忆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为什么要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从四个方面说明了理由:第一,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第二,放进构造得很好的模式里,容易记忆;第三,领会基本的原则和观念,有利于学习的迁移;第四,经常反复检查中小学教材的基本特性,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因此,其作用不包括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6、乘法口诀的掌握可以广泛迁移于各种情景之中。这是一种()A、水平迁移B、垂直迁移C、一般迁移D、具体迁移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布鲁纳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把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一般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题干中把掌握的乘法口诀运用到各种情景中就属于一般迁移。7、在教学中讲授“果实”的概念时,教师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的概念。这是运用了()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B、直观法C、比较法D、变式法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如在讲“果实”的概念时,教师既选可食的果实(如苹果、柿子、桃子等),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有利于学生看到一切果实都具有“种子”这一关键特征,而舍弃其“可食性”等无关特征。8、以下属于无结构问题的是()A、怎样加快教师专业发展B、小学数学应用题C、《北京折叠》的作者是谁D、大学毕业论文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无结构的问题是指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A项“怎样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已知条件和最终要达到的目标都很难量化,故属于无结构问题。9、在陈述性知识的提取过程中,最重要的提取线索是()A、学习情境B、主体状态C、知识的层次组织D、他人的提示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知识获得阶段、知识保持阶段和知识提取阶段。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时,需要依据一定的线索,具体包括:①各种联想,如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都是基本的提取线索。②知识的层次组织是一种最重要的提取线索。③学习情境和主体状态也是提取知识的重要线索。④学习者在学习时的姿势也可以成为提取线索。10、在某节课上,陈老师以“老人摔倒扶不扶”的热点话题为导入,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开放性的道德讨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方法,发展学生的道德理性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上述案例中,陈老师运用的是道德学习方法中的()A、体验感悟B、情境感受C、实践明理D、价值辨析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道德学习的主要方法包括:体验感悟、情境感受、实践明理、价值辨析、道德反思。价值辨析是以道德认知要素为操作切入口,以生活中具有争议的道德意义事件为导入,通过开放性的道德讨论,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分析、价值论证,激活学生价值意识、实践道德推理技能,积累道德选择经验,发展学生的道德理性思维、价值评判与选择能力,促进学生的德性成熟。题干中陈老师运用的道德学习方法是价值辨析。11、教师常常埋怨课堂上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不成熟、注意力缺陷或不想学。这样给学生贴标签,对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没有帮助。教师的正确做法是()A、课后及时补课B、安排同学互相监督C、教会学生抑制分心D、使用时间管理策略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集中注意是一种具体的监控策略。柯诺指出,注意力关系到自我管理的问题,因为学生很难计划和控制他们的学习。她认为需要教学生一些抑制分心的学习策略,来帮助他们对行为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缺乏注意力方面的知识,如果能教他们一些对注意进行监控和自我管理的技能,学生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能使用这些技能来提高他们的学习。12、在学习英语时,小军能从例句中推断出语法规则,这说明小军达到了()层次的认知目标。A、应用B、综合C、理解D、记忆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根据2001年版的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认知目标分为记忆(回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大类。其中,理解是指从口头、书面和图像等交流形式的教学信息中构建意义,其认知过程包括:①解释。②举例。③分类。④总结。⑤推断。⑥比较。⑦说明。其中,推断(断定、外推、内推、预测)指从呈现的信息中推测断定合乎逻辑的结论。例如,学习外语时从例子中推断语法规则。因此,题干表述说明小军达到了理解水平的推断。13、课上,林帆一直开小差、做小动作,已经影响到别的同学,教师多次通过目光接触暗示提醒他,但他依然没有改正。根据处理课堂学习纪律问题的最少干预原则,这时恰当的处理方法是()A、不予理睬,课后批评B、让学生到后排罚站C、立即调整座位D、进行言语提醒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在处理课堂问题行为时,应遵循最少干预原则,即用最简短的干预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如运用积极的言语和非言语线索。当非言语线索(如目光接触)不能制止学生的问题行为时,教师采用适当的言语提醒也有助于让学生回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可以表扬与他们所做出的不良行为相反的行为;还可以通过表扬其他同学来减少某个学生的不当行为。故选D项。A项的做法不能阻止林帆在课堂上发生的问题,所以该做法不可取;B项的做法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所以该做法不可取;C项的做法会干预正常的课堂秩序,违背了最少干预原则,所以该做法不可取。14、情感领域目标依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接受、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体系的个性化五个等级。其中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属于情感领域教学目标中的()A、接受B、反应C、价值评价D、价值观的组织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反应指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反应,表示出较高的兴趣,如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提出意见和建议、参加小组讨论、遵守校纪校规等。学习的结果包括默认、愿意反应和满意的反应。这类目标与教师通常所说的“兴趣”类似,强调对特定活动的选择与满足。题干中,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属于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的反应层次。15、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应采取主动态势,宜未雨绸缪,注意防微杜渐,并建立学生的心理辅导档案。这体现了以下哪项心理辅导原则()A、面向全体学生原则B、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C、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D、整体性发展原则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是指,学校心理辅导兼有矫治,预防与发展三种功能,就整体而言,应该是预防、发展重于矫治。贯彻这一原则时应注意:①心理辅导工作应采取主动态势,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平时应针对正常学生主动开展各种适合其年龄特点的认知性、情感性、行为训练性质的辅导活动,提供一些对学生成长有益的经验,增强其应对变化的能力。②对于那些社会处境不利的学生、遇突发重大变故的学生、自我期望偏高而又屡遭挫折的学生,应及早发现症候,重点实行早期干预。因此,题干所述体现的是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16、班主任刘老师得知彤彤父亲是著名的文学家,就认为彤彤具有成为出色作家的潜力,但彤彤实际上写作天赋平平,刘老师仍对其满腔热情,表达对其能力十足的信心,鼓励其经常练习,常常对其作业进行额外的批改,后来彤彤果真成为一名优秀的小作家。这属于()A、自我应验效应B、维持性期望效应C、霍布森选择效应D、扇贝效应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教师期望效应可以分为两类:自我应验效应和维持性期望效应。自我应验效应是指原先错误的期望引起并把这个错误的期望变成现实的行为。维持性期望效应是指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中,对学生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形成对学生的期望,并在学生的行为已发生改变时,依然按照他原有的期望对待该生。题干中刘老师对彤彤的期望和彤彤的实际水平是不相符的,但最后这种期望却实现了,这是典型的自我应验效应。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17、皮亚杰的基本观点包括()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是:①儿童认识的发生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起源于连接主客体的动作。②认知结构的建构和再建构才是认知发展的本质所在。③儿童认知发展取决于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而这又是由个体的逻辑发展水平所决定的。D项是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的观点。18、根据学习动机作用时间的长短,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标准答案:A,D知识点解析:按学习动机作用时间的长短,可将学习动机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的不同,奥苏贝尔等人把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三、填空题(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19、冯忠良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分为操作的_________、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和操作的熟练四个阶段。FORMTEXT标准答案:定向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四、判断题(本题共9题,每题1.0分,共9分。)20、调查法是间接收集资料的方法。()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调查法是通过各种途径间接了解被试心理活动,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21、小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在不断发展,在自我描述时,他们往往会从内部品质方面进行说明。()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在不断发展,自我描述更多是从外部的特征进行的,自我认识具有具体性和绝对化的特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开始从外部特征的描述向对内部品质的评价发展。故题干表述错误。22、泛化与分化具有互补性,泛化是对事物的差异性有反应,分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有反应。()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性的反应。泛化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而分化则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23、马斯洛主张,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学生知识或谋生技能,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感需求,使其能在认知情感方面均衡发展。()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康布斯主张,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学生知识或谋生技能,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感需求,使他们能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健全人格。24、观察学习起始于学习者对示范者行为的注意。()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子过程。观察学习起始于学习者对示范者行为的注意,即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25、个体的好奇心、求知欲越强,知识经验越丰富,活动的积极性越高,则越能发现常人所发现不了的问题。()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能否发现问题,与个体的活动积极性、已有知识经验等有关。个体的好奇心、求知欲越强,活动的积极性越高,则越能发现常人所发现不了的问题。个体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视野也就越开阔,也就更容易发现问题。26、学习者如果把学习成败归因于自身内在因素,则学习结果不会对其自我意象产生影响。()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就内在性而言,如果学习者将成败归因于自身内在的因素,学习者会产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进而更投入到未来的学习活动中去,或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象,从而更避免参与成就性任务;相反,如果学习者将成败归因于机体外在因素,则学习结果不会对其自我意象产生影响。27、面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和矫治性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也可以说是主要任务。()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28、在实际的教育情境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一定会发生自我应验的预言效应。()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在实际的教育情境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不一定会发生自我应验的预言效应。因为教师期望效应的发生,既取决于教师方面的因素,也取决于学生的人格特征、原有认知水平、归因风格和自我意识等众多的心理因素。山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第2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教学中的客体是()A、教学内容B、学生C、教学媒体D、教师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客体指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对象,而对于作为主体的学生来说,教师所教的教学内容就是他们认识活动的对象。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的思维处于认知发展的()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幼儿为处于3~6岁年龄段的儿童,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2~7岁)。3、下列关于学习风格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聚合型学习风格的学生擅长把理论应用于实践B、场独立型的学生偏爱自然学科且成绩较好C、视觉型的学生对自己能够动手参与的认知活动更感兴趣D、冲动型的学生更擅长从整体上来分析问题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动觉型学习者喜欢接触和操作物体,对于自己能够动手参与的认知活动更感兴趣。视觉型学习者对于视觉刺激较为敏感,习惯于通过视觉接受学习材料,适合于通过自己看书和做笔记进行学习,而不适合于教师的讲授和灌输。故C项描述不正确。4、刚开始学汉字的孩子不能很好地区分“人”和“人”、“日”和“日”。这一现象称为()A、消退B、保持C、分化D、泛化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泛化是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题干中孩子不能很好地区分“人”和“人”、“日”和“日”的现象是泛化现象。5、历史课上,老师在讲第二次工业革命前,用板书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与原先讲过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比较,告诉学生二者的联系和区别。这种教学策略可称为()A、技能组织者策略B、程序性组织者策略C、比较性组织者策略D、陈东述性组织者策略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比较性组织者是奥苏贝尔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属于先行组织者类型之一。比较性组织者用于比较熟悉的学习材料中,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从而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题干中,将新学习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与之前学过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比较的策略是比较性组织者策略。6、下列关于惩罚与负强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B、惩罚是当个体表现不良时使用的,负强化是正在受惩罚的个体表现好时使用的C、惩罚的目的是阻止不良行为的发生,而负强化是为了激励良好的行为发生D、惩罚的结果是愉快的,而负强化的结果是不愉快的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惩罚的结果是不愉快、痛苦和恐惧的,而负强化的结果是愉快的。故D项说法错误。A、B、C三项说法均正确。7、追求成功的动机强,避免失败的动机弱。自我价值理论把这类学生称为()A、成功定向者B、避免失败者C、过度努力者D、失败接受者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自我价值理论认为,根据学生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倾向,可以将学生分为四类:①成功定向者(高趋低避者)。这类学生追求成功的动机强,避免失败的动机弱。他们往往拥有无穷的好奇心,对学习有极高的自我卷入。②避免失败者(低趋高避者)。这类学生追求成功的动机弱,避免失败的动机强。他们有很多保护自己胜任感的策略,从外部寻找个人无法控制的原因来解释失败。③过度努力者(高趋高避者)。这类学生兼具了成功定向者和避免失败者的特点,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动机都高。他们往往有完美主义的倾向,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处在持续恐惧之中。④失败接受者(低趋低避者)。这类学生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动机都低。他们用于学习的时间很少,焦虑水平也很低,对极少获得的成功不自豪。对失败也不感到羞耻。8、学生先学会花这一概念,再去学习玫瑰花、栀子花。这属于()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总括学习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先学的“花”的概念的包容和概括水平比“玫瑰花、栀子花”更高,因此属于下位学习。9、在常用的精加工策略中,()需要积极地加工产生课文中没有的、与课文中某些重要信息相关的或用自己的话组成的句子。A、生成性策略B、记笔记C、提问D、画线法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训练学生对其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这种方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积极地加工,不是简单地记录和记忆信息,也不是从书中寻章摘句或稍加改动。而是要改变对这些信息的知觉,要产生课文中没有的句子、与课文中某几个重要信息相关的句子、用自己的话组成的句子,从而把所学的信息与自身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得到理解。10、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是()A、社会风气B、认知失调C、态度定势D、道德认知水平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当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时,内心就会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个体就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新的平衡。可以说,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11、与形式训练说迁移理论的观点联系最为紧密的是()A、逆向迁移B、负迁移C、特殊迁移D、一般迁移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一种学习迁移理论,它以官能心理学为依据,认为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发的。形式训练说重视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的迁移,强调对于有效的记忆方法、工作和学习的习惯以及一般的有效工作技术加以特殊训练。而一般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所以,形式训练说与一般迁移联系最为紧密。12、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的品德发展。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故事是“海因茨偷药”。如果有学生认为故事中的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他偷药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妻子的需要,为了救妻子,按照科尔伯格的理论,这个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所处的阶段最有可能是()A、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B、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阶段C、使他人愉悦和帮助他人的定向阶段D、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处于使他人愉悦和帮助他人的定向阶段(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时,会认为海因茨偷药是为了寻找妻子所需要的东西,这并不是自私的表现。13、从具体辨别例证出发逐渐发现概念属性的方式,被称为概念形成。这一过程可以用()模式来解释。A、上位学习B、派生类属学习C、相关类属学习D、概念同化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就是在已经形成的某些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上位学习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过程,概念形成的过程可用上位学习模式来解释。14、某班级学生为了获得流动红旗,便在早读课上认真读书,既不离开座位也不嬉笑打闹。这种纪律属于()A、教师促成的纪律B、集体促成的纪律C、任务促成的纪律D、自我促成的纪律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任务促成的纪律即由于某一特定任务的需要而提出的纪律要求。题干中,该班级学生在早读课上认真读书,既不离开座位也不嬉笑打闹,是为了“获得流动红旗”这一具体的任务,这种纪律属于任务促成的纪律。15、缺乏对他人的同情和关心,同时缺乏羞耻心与罪恶感。这种心理问题属于()A、焦虑症B、依赖型人格障碍C、抑郁症D、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有两个特点:①缺乏对他人的同情心与关心。②缺乏羞耻心与罪恶感。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8题,每题1.0分,共8分。)16、访谈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它是指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有关他们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关于访谈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标准答案:A,B知识点解析:访谈法的最大特点在于,整个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儿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在访谈中,访谈者应争取掌握访谈过程的主动权,积极影响儿童,尽可能使研究按照预定的计划开展。访谈法具有较问卷法更商的回收率和有效率。访谈法的局限性首先在于,访谈结果的准确可靠性受访谈者自身的素质影响较大,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费时费力,而且访谈所得资料不易量化。另外,访谈效果也受环境、时间和访谈对象特点的限制。17、心理学家认为,自卑感起源于人在幼年时期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产生自卑感的原因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自卑感是指一种轻视自己、不相信自己、对自己持否定态度的一种自我体验。自卑感产生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的原因有:①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②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③挫折的影响。④生理方面的不足。另外,不合理的自我评价也是自卑感产生的一个原因。18、对布鲁纳与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描述,正确的是()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奥苏贝尔主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因此A项正确。布鲁纳主张通过发现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奥苏贝尔则强调学生对具体知识的掌握。因此B项正确。奥苏贝尔认为学习的本质就是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布鲁纳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因此C项正确。发现学习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掌握,因此D项错误。19、在对学习含义的理解上,将学习分为“习得”和“表现”的心理学家有()标准答案:A,D知识点解析:托尔曼通过潜伏学习实验证实白鼠在未获得强化物的情况下依然有学习,只是没有表现出来。班杜拉的学前儿童观察实验中也证明了学习到的未必表现出来。格斯里认为学习的关键机制是临近或刺激与反应之间成对出现的时间非常靠近,学习和表现是一致的。斯金纳认为学习是强化的结果,学习和表现是一致的。20、菲茨和波斯纳将动作技能分为()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菲茨和波斯纳将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分为认知阶段、联系阶段和自动化阶段。21、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主要表现为()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主要表现为:①研究的范畴不同。道德是社会调整人们关系的一定行为准则,是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品德是社会道德规范通过道德内化的途径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体现象,属于个性的范畴。道德是社会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品德属于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范畴。②影响因素不同。道德的发生、发展、变化服从和受制于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规律。品德的形成、发展不仅受社会现有道德的影响,受社会现实的影响,同时也与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道德实践和道德体验密切相关。③性质不同。道德具有时代性,它受制于特定时代背景和文化特征。品德具有个体性,个体的品德不但体现在某一方面、某一时期,而且体现在个体的一系列行为之中,且具有较稳定的持续性,偶尔的、突发的道德行为不一定就是品德的表现。22、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影响课堂气氛()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现有的研究表明,教师期望通过接受、反馈、输入、输出四种途径影响课堂气氛。23、角色失调是角色尊严与角色权威的矛盾冲突。常见的教师角色失调有角色冲突、角色失败和()标准答案:A,D知识点解析:常见的角色失调包括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及角色失败。三、判断题(本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分。)24、从本质上看加涅的刺激-反应学习就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加涅的刺激-反应学习是指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的反应相联结,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例如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题干表述错误。25、显性知识是指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表述的知识”,通常用言语等人为方式,通过表述来实现,所以又称为“言明的知识”。()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显性知识是指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表述的知识”,通常用言语等人为方式,通过表述来实现,所以又称为“言明的知识(明确知识或文本知识)”。隐性知识是指尚未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是“尚未言明的”“难以言传的”知识。26、学习活动依赖于学习策略,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若没有学习策略作支撑,学习无法进行。()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学习策略就如隐形的翅膀,让学生飞得更高,但并不是说离了学习策略学习就无法进行。27、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教师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和环境因素。()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三方面:①教师因素。②学生的身心因素。③环境的因素。28、心理健康的程度有高低层次之分,低层次的心理健康主要指没有心理疾病,高层次的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心理健康的概念具有相对性,即心理健康有高低层次之分。高层次(积极)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而且是能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发展建设性人际关系,从事具有社会价值的活动,追求高层次需要的满足,追求生活的意义;而低层次的心理健康主要指没有心理疾病。山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第3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7题,每题1.0分,共17分。)1、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简单易行,能够获得比较真实的资料的研究方法是()A、观察法B、实验法C、问卷调查法D、教育经验总结法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能够获得比较真实的资料,而且比较容易操作。2、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历史上有多个流派和学说,各派的学习理论之争主要集中在对()的不同解释上。A、教学过程B、学习过程C、学习结果D、学习目的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都集中体现在对学习过程的不同解释上。3、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所有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顺利掌握。这说明该教师着眼于学生的()A、学习态度B、最近发展区C、知识容量D、思维锻炼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题干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并调动其积极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所学内容,这说明该教师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4、下列关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图式”的表述,错误的是()A、图式是知识的一种表征方式B、图式是概括化的动作模式C、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D、图式是具有可逆性的一种操作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图式是知识的一种表征方式,是概括化的动作模式和动作的结构或组织。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图式在前运算阶段不具有可逆性,在具体运算阶段图式才获得可逆性,故D项错误。5、家长对考试成绩好的孩子给予物质奖励是()A、正强化B、负强化C、消退D、惩罚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正强化是指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物质奖励”是孩子想要的愉快刺激,家长给予物质奖励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考试成绩好这样的行为出现的频率,因此属于正强化。6、不同的教学流派关注不同的学习要素,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情感的重要性,主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理论流派是()A、人本主义B、建构主义C、认知主义D、行为主义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人本主义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强调创设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它突出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作用。因此,题干所述的流派为人本主义。7、奥苏贝尔对学生在课堂中言语材料的学习进行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是()A、同化B、联结C、动机D、建构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奥苏贝尔认为,同化是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同化的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进而被同化到已有认知结构中来,其结果一方面使新知识被学习者理解,获得心理意义,另一方面使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改变,增加了新的内容,建立了更广泛的联系。8、4岁的男孩小石认为空气没有重量,但看过科学演示后,他得知自己错了。他现在认为,空气是有重量的。从迁移的角度来说,这一理解的变化属于()A、同化性迁移B、顺应性迁移C、一般性迁移D、重组性迁移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小石一开始认为“空气没重量”,到后面认为“空气是有重量的”,改变了自己的认知结构,所以属于顺应性迁移。9、知识的学习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是影响知识学习的首要条件。A、有关知识的准备B、学习的主动积极性C、心智技能的掌握D、教材结构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指的是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及其注意、情绪和意志的状态。实际经验表明,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是影响知识学习的首要条件。10、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A、科学推理B、验证假设C、调查研究D、论证假设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问题解决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验证假设)四个阶段。11、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能大大提高信息的激活和提取速度,也会节省极为有限的工作记忆存储空间的信息表征方式是()A、表象B、图式C、意象D、概念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在现代认知心理学中,图式是指关于一类事物的有组织的大的知识单元,也称为信息组块。信息以图式的方式表征,将大大提高其激活和提取的速度,也会节省极为有限的工作记忆的存储空间。12、在学生的学习策略训练中,使策略与动机相结合的最有效的方法是()A、使学生能陈述策略学习的重要性B、使学生体验到应用策略能提高学习效率C、使学生知道策略应用的适当务件D、让学生开展学习竞赛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策略与动机相结合意味着儿童有主动使用策略的动机。根据桑代克的效果律,如果儿童执行策略并得到满意结果(学习效率提高),则以后儿童还倾向于继续采用这一策略。因此,让儿童体验到应用策略的后果可以激发其运用策略的动力。13、语文课上将一篇文章划分成几个部分,概括各个部分的段落大意,最后能够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这属于布卢姆的认知领域目标分类中的()A、理解B、应用C、综合D、分析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分析指能将知识进行分解,找出组成的要素,并分析其相互关系及组成原理。题干中“将一篇文章划分成几个部分,概括各个部分的段落大意,最后能够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符合分析水平的描述。14、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科学研究表明课堂气氛可以引发学生之间()A、遵守纪律B、互相监督C、互相帮助D、连锁性感染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积极的课堂气氛不但有助于知识的学习,而且还会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课堂气氛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之间发生连锁性的感染。所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15、亮亮在考试前以默默地对自己说“成绩不重要,掌握知识最重要”的方式来缓解考试焦虑,这一方法是()A、松弛训练法B、肯定训练法C、头脑风暴法D、改善认知法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学生通过改变自己的不合理认知来缓解考试焦虑,运用的是改善认知法。16、教师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如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关心班集体的建设,关心自己备课是否充分等。根据福勒和布朗的教师生涯关注理论,此时教师处于()A、教学前关注阶段B、早期生存关注阶段C、教学情境关注阶段D、关注学生阶段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处于关注情境阶段的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如“内容是否充分得当”“如何呈现教学信息”等。在关注情境阶段,教师把关注的焦点投向提高学生的成绩。17、儿童的心理障碍更多地以()为主。A、心境障碍B、行为障碍C、感知障碍D、语言障碍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儿童心理障碍的内容与形式并不十分复杂,但由于儿童表达情感不能像成人那样通过丰富的语言宣泄内心压抑,所以心理障碍更多以行为障碍为主,如多动、缄默、多余动作、攻击或退缩行为等。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分。)18、对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与同一性混乱”阶段特点的正确表述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自我同一性与同一性混乱”阶段相当于青年期。这个年龄阶段的个体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接近成熟的时期,他们对周围世界开始有了自我的评价和判断,自我意识增强,情感更加丰富,但他们又缺乏对世界的实际了解,缺乏独立的自立能力,思想、情感常处于一种冲突和混乱之中。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克服同一性角色的混乱。19、期末考试渐渐来临,中学生小王有些焦虑。下列选项中,对小王“期末备考阶段的自我效能感”有影响的因素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①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②替代经验。③言语暗示。④情绪唤醒。A、B、C、D四项分别对应了这四个影响因素。20、学生获得附属内驱力的条件是()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学生获得附属内驱力需要三个条件:①学生与长者在感情E具有依附性。②学生能在从长者方面所博得的赞许或认可中获得一种派生的地位。③享受到这种派生地位乐趣的人,会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长者的标准和期望(包括对学业成就方面的一些标准和期望),借以获得并保持长者的赞许,这种赞许往往使一个人的地位更确定、更稳固。21、下列属于教学设计中情感目标内容的有()标准答案:A,B知识点解析: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接受、反应、价值判断、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体系的个性化五个层次。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C、D两项为认知领域的目标。三、填空题(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22、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_______和倾向。FORMTEXT标准答案:心理特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四、判断题(本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分。)23、从学生行为养成的角度看,厌恶刺激有消退不良行为的功能,而没有巩固良好行为的功能。()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厌恶刺激有撤销和呈现两种,呈现厌恶刺激会消退不良行为,这是一种惩罚;撤销厌恶刺激会巩固良好行为,这是一种负强化。24、由精神分析学家科恩创立的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型是一种基于人本主义的课堂教学模式。()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由科恩创建的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型属于人本主义教学模式的一种。25、如果没有明确的道德认识做支配,则一个人的行为就无所谓道德不道德。()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如果没有形成道德观念或道德认识,那么,即使个体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也不能说是有品德的,反之亦然。26、技能学习的目的在于掌握完成某种活动所要求的动作来解决问题,涉及会不会、熟练不熟练的问题。()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知识学习的目的在于理解和记忆事实、概念和原理等,涉及知道不知道、懂不懂的问题。技能学习的目的在于掌握完成某种活动所要求的动作来解决问题,涉及会不会、熟练不熟练的问题。27、教师在教学中即使出现了错误,也不要坦率承认、及时改错,否则会影响教师威信。()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错误,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错误,都应正确对待,抱着虚心诚恳的态度,勇于承认然后改正错误。这样不仅不会影响教师威信,还会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促进学生的发展。五、简答题(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28、简述斯金纳和班杜拉强化观的区别。标准答案:(1)强化的分类不同: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说,认为强化会提高一种行为发生的概率,可以通过在行为结束之后给予积极反馈(正强化)和撤销消极反馈(负强化)来完成,这属于直接强化。而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区分了三种强化,除了直接强化外,还包括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替代强化指通过观察别人受强化,在观察者身匕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自我强化指人能够自发地预测自己行为的结果,并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2)强化的作用不同:在斯金纳所强调的强化理论中,学习者先有行为反应,随后获得直接强化而完成学习;而班杜拉则认为直接强化的作用并不是增强行为,而是提供了信息和诱因。观察学习的学习者可以不必直接做出反应,也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而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并观察他人接受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3)理论的侧重点不同:斯金纳非常强调强化(直接强化)的作用,他认为,行为是由强化刺激控制的,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强化一定要及时。而班杜拉尤其强调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重要作用,这无疑强调了学习的认知性和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山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第4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7题,每题1.0分,共17分。)1、下列研究方法中,对条件控制最严格的是()A、观察法B、自然实验法C、问卷调查法D、实验室实验法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实验室内借助于各种专门仪器设备进行实验的方法。实验室实验法是对条件控制最严格的研究方法。2、赵老师运用实验和测量的方法来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个性特点。这一方法来源于()A、小原又一B、斯金纳C、桑代克D、巴甫洛夫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桑代克初步解决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张用实验和测量的方法来研究教育心理学,并积极地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到教育实际中来解决教育问题。因此,赵老师的方法来源于桑代克。3、下列说法符合最近发展区的是()A、小红希望未来成为一名教师B、小花比前两个月长高了2厘米C、小丽在妈妈的帮助下可以学会骑自行车D、小军已经会背诵一百首古诗词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小丽在妈妈的指导下,借助妈妈的帮助学会了骑自行车,这符合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其他三项均未体现。4、小红今年2岁半,妈妈发现小红以前没拿到东西时只会用哭闹、踢腿来表达,近期开始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根据皮亚杰对认知结构的划分,小红处于()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感知运动阶段(0~2岁)的儿童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的符号为事物命名。进入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言语与概念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开始能运用语言或者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但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根据题干中的“小红2岁半、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可推断,她处于前运算阶段。5、根据斯金纳的观点,强化可以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下列属于二级强化的是()A、饥饿的时候给予食物B、渴的时候给予水C、冷的时候给予温暖D、饥饿的时候给予钱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斯金纳将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称为强化物,并区分了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一级强化是指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的事物,如食物、水、安全、温暖、性等;二级强化是指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物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如金钱,对婴儿它不是强化物,但当小孩知道钱能换糖时,它就能对儿童的行为产生效果。A、B、C三项属于一级强化,D项属于二级强化。6、()从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出发,认为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知识,相对来说都是无用的;能够影响个体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因此,教学的结果或者是毫无意义的,或者可能是有害的。A、华生B、巴甫洛夫C、班杜拉D、罗杰斯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罗杰斯从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出发,认为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知识,相对来说都是无用的;能够影响个体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因此,教学的结果,或者是毫无意义的,或者可能是有害的。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这是行为主义者所强调的),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这是认知主义者所重视的),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7、先行组织者的设计是针对教授内容之间的联系,起着教学()的作用。A、辅导B、定向C、目标D、方式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先行组织者具有教学定向的作用,能够给予学生一个要领或概括的框架,并把这节课的内容、观点、概念和事实,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放人结构框架之中,为学生接受新知识打下基础。先行组织者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方向,并提醒学生要注意该课的中心内容。8、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这种迁移理论是()A、形式训练说B、相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化说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形式训练说假定人类大脑的许多区域代表了许多不同的官能。人的心智是由许多不同的官能组成的,不同的官能活动相互配合就构成了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各种官能可以像训练肌肉一样通过练习增加力量,迁移要经过一个“形式训练”的过程才能产生。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9、技能的活动方式是()A、遗传获得的B、知识经验的C、合乎法则的D、不随意运动的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10、某学生计划先把月考考好,一次比一次好,直到期末更好。他采取的方法是()A、心理暗示法B、逆向反推法C、爬山法D、类比思维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爬山法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题干中学生计划一次比一次考得好,采用的方法为爬山法。11、高中生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学习主要是()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问题学习D、产生式系统学习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符号学习又称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还包括事实性知识的学习。题干中学习“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学习一组符号(语言或非语言)所表示的某一具体事实,是对事实性知识的学习,这种学习也属于符号学习。12、“在高山煮食物为什么煮不熟?”依据探究的深度,这种问题属于()A、描述性问题B、解释性问题C、预测性问题D、关系性问题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根据探究深度不同,问题可分为描述性问题、解释性问题、预测性问题。其中,解释性问题用于解释事物变化的原因,适于定最、质的研究。题干中“在高山煮食物为什么煮不熟”属于解释性问题。13、某教师在备课时设置的“当讨论有关小煤窑瓦斯爆炸事件时,学生应能积极表达自己关注生命的观点”这一目标属于教学情感目标中的()A、接受和反应B、价值体系个性化C、形成价值观念D、组织价值观念系统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情感目标包括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五个等级。①接受是低级的价值内化水平,包括知觉有关蒯激的存在、有主动接受的意愿、有选择地注意三个水平。②反应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从中得到满足。③形成价值观念是指学习者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个行为做出价值判断,包括接受某种价值标准、偏爱某种价值标准、为某种价值标准做奉献三个水平。④组织价值观念系统包括价值概念化和组成价值系统两个水平。⑤价值体系个性化指所学的知识观念成为自己统一的价值观,并融入性格结构之中。题干符合形成价值观念目标的描述。14、小光是一个很重视朋友的人,在他看来,哥们儿义气高于一切。有一天,小光的朋友小明与小王发生了冲突,小光知道后直接拿上一根铁棍,将与小明发生冲突的小王打伤。按照失范行为的类型划分来看,小光这一行为属于()失范行为。A、目的型B、价值取向型C、理想型D、传统型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传统型失范行为是指行为失范者没有主观上的失范构想,仅仅是因遵循传统习俗而违背教育规范所造成的失范行为。例如,学生之间因讲“哥们儿义气”而导致的失范行为,教师因遵循传统的教育观念、方式、方法而出现的失范行为。15、艾里斯宣称,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就是ABC理论的基本观点。其中B表示()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个体信念、观念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D、以上均不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艾里斯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ABC理论。A代表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代表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即对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代表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情绪反应由个体信念B直接决定。16、在一天的教学活动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这种教学研究方法是()A、反思日记B、详细描述C、职业发展D、行动研究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布鲁巴奇等人于1994年提出了四种反思的方法供教师参考:①反思日记。在一天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②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对此进行讨论分析。③交流讨论。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共享。④行动研究。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题干所述为反思日记的方法。17、张老师经历了重大家庭变故。这种压力属于()A、外围压力B、中心压力C、预期性压力D、情境压力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教师职业压力按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中心压力——较小的压力及日常的麻烦(例如,某次课的幻灯片丢了)。②外围压力——教师经历的重大生活事件或压力情节(例如,换到一所新的学校或长期的人际关系冲突)。③预期性压力——教师预先考虑到的令人不愉快的事件(例如,与校长将要进行一次谈话)。④情境压力——教师现在的心境。⑤回顾压力——教师对自己过去的压力事件及相关经历进行的评价。题干中,张老师经历的重大家庭变故属于外围压力。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分。)18、场独立型的人容易将知觉目标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其特点是()标准答案:A,D知识点解析:A、D两项是场独立型认知方式的特点;B、C两项是场依存型认知方式的特点。19、根据成就动机理论的观点,下列属于决定个体成就动机强度的因素是()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的强度是由成就需要、期望和诱因的乘积来决定的。20、学习动机理论的观点中,属于认知观点的有()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学习动机的理论大致可以归为三类:①强调诱因的直接作用,如斯金纳的强化论,属于行为主义观点。②强调需要的直接作用,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属于人本主义观点。③强调需要和诱因并不产生直接作用,而是通过学生对需要、诱因以及与学习活动本身相关的因素的认知作中介而起作用,如自我效能感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和动机归因理论等,属于认知观点。21、在档案袋评价中,理想型档案袋的构成部分主要有()标准答案:B,C,D知识点解析:理想型档案袋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①作品产生过程的说明。②系列作品。③学生的反思。三、填空题(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22、品德的形成一般会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其中,依从包括从众和_______。FORMTEXT标准答案:服从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四、判断题(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分。)23、每到期末考试,学生就会临时抱佛脚努力学习,这体现了教育心理学中的“扇贝效应”。()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定时强化是指固定时段后给予强化。随着强化时间的临近,反应数量迅速增加,强化后反应数量骤减,出现一种扇贝效应。学生在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就证明了这一点。24、在态度形成的不同阶段中,学生“口服心不服”往往出现于依从阶段。()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依从是指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行动,但缺乏对规范的必要性或根据的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口服心不服”是指,迫于压力只在表面上表示顺从的状态,但是内心中并没有十分认可,即从众中的权宜从众,往往出现于依从阶段。25、“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从学习策略上看,这属于复述策略。()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的意思是:学习和记忆如果不能动员五官参加活动,那就学不好。也记不住。这句话强调的是学习时要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从学习策略上看,这属于复述策略。26、新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区别主要在于二者的知识量不同。()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斯腾伯格等人的研究认为,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问题解决的效率和洞察力三个方面。故题干表述有误。五、简答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27、简述桑代克的试误说对教学的启示。标准答案:试误说的教育意义: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实施,这一理论特别强调“做中学”,即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技能和策略等。具体而言,对教育有以下指导意义:(1)学习是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生多尝试,从错误中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更牢固。(2)学习要遵循准备律。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3)学习要遵循练习律。在学习过程中,应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4)学习要遵循效果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希望保留的行为给予奖励以维持联结,奖励不仅限于物质上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8、简述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标准答案: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学习者通过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参与某个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内化有关的知识。知识建构的过程不仅需要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更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其中的典型代表是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和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1)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①学习是社会文化的内化过程,就是将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②活动是内化过程的桥粱,学习需要通过活动的参与来实现。③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的应用就是进行支架式教学,即通过支架(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的协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儿童自己,最后撤去支架。(2)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①情境认知与分布式认知。知识是情境化的,认知不是分布在封闭的头脑之内的,而是在人与其环境构成的整个系统中完成的。②情境学习与教学。知识、学习是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活动结合起来,即进行情境性学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山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第5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4题,每题1.0分,共14分。)1、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是()A、个案法B、调查法C、测验法D、观察法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个案研究法是指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众多,下列不属于调查法的是()A、要求被试做口头报告B、分析学生的劳动作品C、发放调查问卷D、直接观察被试者进行某种心理活动时的表现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调查法是通过各种途径间接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调查方法有间卷法、访谈法、个案调查和文献分析法等。D项属于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进行观察。3、有的人对他人充满怀疑,对世界缺乏信任;有的人有很好的安全感,能够相信周围的人。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这更有可能是由于哪一阶段的发展差异造成的()A、婴儿期B、幼儿期C、儿童期D、青年期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第一个阶段是婴儿前期(0~1.5岁),对应的是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题干描述的就是信任感和不信任感的体现,故选A项。4、在间歇强化条件下,行为反应的特点是()A、建立快、消退也快B、建立快、消退慢C、建立慢、消退快D、建立慢、消退也慢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在连续强化条件下,行为建立快,消退也快;在间歇强化条件下,行为建立慢,消退也慢。5、关于学习的建构理论有很多种,但多数建构主义者都有两个共同的观点,即()A、建构与互动B、对话与交往C、建构与对话D、交往与互动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即强调建构与互动。6、学习动机包括两个基本成分,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A、学习需要B、学习期待C、学习方法D、学习过程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构成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其中,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如果没有这种自身产生的动力,个体的学习活动就不可能发生。所以说,学习需要在学习动机结构中占主导地位。7、心理学上的“小鸡觅食”实验所支持的迁移理论是()A、形式训练说B、相同要素说C、概括化理论D、关系转换说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格式塔心理学家从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的迁移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并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和顿悟。苛勒所做的“小鸡觅食”实验是支持关系转换说的经典实验。8、下列属于连续操作技能活动的是()A、打开收音机B、骑车C、实弹射击D、按电钮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操作技能可以分为连续操作技能与不连续操作技能。其中,连续操作技能主要由一系列连续的动作构成,表现为连续的、不可分割的、协调的动作序列,对动作连贯性、敏捷性要求较高,如骑车、跑步、游泳等。这类技能中动作的持续时间一般较长,动作与动作之间没有明显的、可以直接感觉到的开端与终点。9、小轩遇到商场着火,所在楼层是卖布料的。在紧急情况下,他只想到布是用来做衣服和被褥的,却没有想到布可以作为求生工具。影响小轩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A、酝酿效应B、功能固着C、自由联想D、聚合思维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功能。题干中,小轩只想到布是用来做衣服和被褥的,却想不到布可以作为求生工具,体现了功能固着的影响。10、对学生而言,概念学习是其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概念教学中,为了防止学生出现过度概括的问题,教师需要给学生呈现()A、正例B、反例C、规则D、变式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概念教学中,可以先根据概念的特征,给学生呈现正例,防止出现概括不足,把属于这个概念本身的成员排除在外;然后可以给学生呈现类似的反例,防止出现过度概括的情况。11、尊老爱幼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只有人人都付出一点儿爱,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出于这一认识,在乘坐公交车时主动让座属于()A、偶像认同B、自我认同C、价值认同D、个体认同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对社会规范的认同,是指学习者在认识、情感和行为上与规范趋于一致,自愿对规范遵从的现象。认同分偶像认同和价值认同。偶像认同是指因对某人或某团体的崇拜、仰慕等趋同心理而产生的遵从现象。价值认同是指出于对规范本身的意义和必要性的认识而产生的对规范的遵从现象。题干所述属于价值认同。12、“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是《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节的教学目标之一。关于该目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目标是知识目标,属于了解水平B、该目标是知识目标,属于理解水平C、该目标是技能目标,属于独立操作水平D、该目标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属于反应水平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由题干“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可知,该目标不涉及技能和情感方面,是知识目标。知识目标可分为三个水平:了解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其中,了解水平包括再认或回忆的知识;识别、辨认事物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行为动词有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故题干中“说出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是知识目标,属于了解水平。1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包括()A、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B、诊治学生的心理疾病C、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D、帮助学生树立有问题时的求助意识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B项诊治学生的心理疾病主要是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的任务,不属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14、金老师对教学工作丧失热情,加上个人生活不顺,将怒火发泄在学生身上。金老师的表现属于()A、情绪耗竭B、去个性化C、个人成就感低D、个人成就感高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情绪衰竭(情绪耗竭)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的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性急易怒,容忍度低。题干中金老师对教学工作丧失热情,加上个人生活不顺,将怒火发泄在学生身上,这些行为表现属于情绪耗竭。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6题,每题1.0分,共6分。)15、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具有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是()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社会性。②以语言为中介。③积极主动性。16、下列选项中,属于迁移作用的有()标准答案:B,C知识点解析: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B、C两项都是先前学习的概念促进了对后来概念的学习,属于正迁移、顺向迁移。A、D两项属于问题解决中原型启发的作用。17、个人的性格、气质属于()标准答案:A,C知识点解析:内归因是行为者的内在原因,如人格、情绪、意志等。外归因是产生行为的环境因素,如工作设施、任务难度、机遇等。稳定归因是导致行为的相对不变因素,如内在的能力、气质,外在的工作难度等。非稳定归因是相对易变的因素。如内在的情绪、外在的机遇等。18、非正式的学生群体指既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须批准,由相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非正式的学生群体的类型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按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性质。可将非正式群体划分为;①积极型(正面型)。②消极型。③中间型。④破坏型。19、合作学习是一种结构化、系统化的教学策略。关于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以下说法正确的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合作学习是学生个体间互促、互动的学习,是责任明确的协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相互依存性(积极的相互依赖)。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他们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②合作的意愿。在合作学习中,需要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有着为了达成共同目的,取得良好成绩而努力的意愿。③个体的责任。每个组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掌握所分配的任务。④合作的技能。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社交技能,彼此认可,互相信任,进行准确的交流。⑤积极的自评。合作学习小组必须定期地评价共同活动的情况,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综上所述,A、B、C、D四项均正确。20、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模式包括()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模式包括;①指导模式。②治疗模式。③发展模式。④社会影响模式。三、判断题(本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分。)21、心理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认知过程发展与社会性发展。()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积极的心理变化。心理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认知过程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两个方面。认知发展是与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能力的形成与变化相联系的心理发展。社会性发展涉及人的情感、个性、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发展。2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5岁左右的学生开始学习知识并发展为人处世的能力,若发展不顺利,则会产生自卑感和失败感。()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可知,童年期(6~12岁)儿童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该阶段的儿童开始学习知识并发展为人处世的能力;如发展不顺利,则产生自卑感和失败感,缺乏基本能力。23、格式塔学派心理学家苛勒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了与当时盛行的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相对立的符号学习理论。()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苛勒提出了完形-顿悟学习理论,托尔曼提出了符号学习理论,桑代克提出了联结-试误学习理论。因此,题干表述错误。24、同一种动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与结果,而相同的行为与结果也可能源于不同的动机。()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学习动机经常可通过外在的学习行为反映出来。当然,同一种动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与结果,而相同的行为与结果也可能源于不同的动机。25、创造性是少数人的天赋。()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创造性并不是少数人独有的。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心理品质。四、简答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26、简述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标准答案: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