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诗五首》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15/19/wKhkGGabMDCAJr7SAAD0aTR8E3g839.jpg)
![《短诗五首》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15/19/wKhkGGabMDCAJr7SAAD0aTR8E3g8392.jpg)
![《短诗五首》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15/19/wKhkGGabMDCAJr7SAAD0aTR8E3g8393.jpg)
![《短诗五首》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15/19/wKhkGGabMDCAJr7SAAD0aTR8E3g8394.jpg)
![《短诗五首》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15/19/wKhkGGabMDCAJr7SAAD0aTR8E3g83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诗歌,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月夜》
(-)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
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
志。代表作有《月夜》《落叶》《三弦》等。
(二)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沈尹默诗词集》(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版)。诗歌写于1917
年。当时的中国,虽然经过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仍处在北洋军阀的统
治之下,广大群众并没有真正觉醒。1918年元月,沈尹默在《新青年》四卷一
号上发表了三首诗(《鸽子》《人力车夫》《月夜》),发出了新一代知识青年的心
声。
(三)初读小诗,理解大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思考: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
述出来。
明确:霜风呼景,月光朗照。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她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
“我”并排站立着。
(四)再读诗歌,把握内涵分组讨论
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简单地描写当时的某种场景,但又何尝不是对
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明确:象征意义: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
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现状。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象征着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象征着挣脱、倔强,也象征着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
格和奋斗精神。
(五)本文主旨
《月夜》中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树
并立的“我”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奋进的精神和个性
解放的思想。
二、学习《萧红墓畔口占》
(-)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
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
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二)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戴望舒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1942年,年仅31岁
的萧红病逝于当时极度混乱的香港。好友的去世,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
的戴望舒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刺激。戴望舒因为宣传抗战被日本宪兵逮捕,
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早已纷纷离开香港返回内地,
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1944年11月,诗人来到萧红墓
前凭吊,作了这首悼亡诗。
(三)朗读诗歌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四)再读诗歌,体会情感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
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
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色调。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
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红山茶”,以一束红艳如火的山茶花,
寄托对她的深情悼念,也象征她山茶花般热烈、纯洁的生命。
(3)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
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室息的。
(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而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
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五)本文主旨
本诗写诗人长途跋涉来到萧红墓前凭吊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沉的哀
思,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以及险境中的坚守等复杂情感。
三、学习《断章》
(-)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
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
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二)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鱼目集》(渐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这首诗创作于1935年
10月,本为一首长诗中的几句,因为作者仅对这四行较为满意,于是抽出来独
立成章。
(三)再读诗歌,品味画面美
1.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找出这些
意象。
明确:“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
2.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
这四个画面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看来
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产生了
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
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产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的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
十分耐人寻味。
3.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
饰别人的梦。
(四)三读诗歌,把握内涵
思考: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明确: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互相依存,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
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五)本文主旨
这首诗描绘了“看”与“被看”、“装饰”与“被装饰”的图景,表达了诗
人对主客体相对关系的哲理性思考:宇宙万物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四、学习《风雨吟》
(-)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
主要作品: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创作风格:以含蓄凝练的语言表现现代生活,洋滋着强烈的时代精神。
(二)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芦荻诗选》(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1941年12月,正是中华
民族遭受最深重苦难的时候。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华大地,中国风雨
如晦,生灵涂炭,诗人芦荻深切感受到了时代的风雨,也感受到了全国人民心中
积聚着的愤怒的力量,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写下了《风雨吟》这首诗。
(三)朗读诗歌,描绘画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
如“卷”“海”“舟”等,想象出画面并作描绘。
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气势十足,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
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
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四)再读诗歌,理解情感
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的情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
效果?
2.这里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
什么深层内涵?
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1.“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
和被裹挟着的动态。
2.它们不仅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
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20世纪
40年代,这里的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
这样来看,“风”“雨”又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
祖国,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对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深深担忧。
(四)本文主旨
这首诗描绘了狂风席卷一切、暴雨铺天盖地的画面,展现了诗人愿做年轻舵
手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面对风雨的勇气和责任感。
五、学习《统一》
(-)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善写政治抒情诗和
情诗。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
歌》等。
(二)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聂鲁达抒情诗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陈实译。这首
诗是诗人对生活的思考所得。
(=-)朗读诗歌,理解内容
1.学生大声朗读诗歌,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
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
了“统一”思想。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
作者的回答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所有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叶,又写到了花,然而叶、花不论拥有怎
样的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
这点上看,所有的叶、花、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
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3.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Z 44938.2-2024机械电气安全第2部分:保护人员安全的传感器的应用示例
- α-Apooxytetracycline-生命科学试剂-MCE-3621
- PB-22-7-Hydroxyisoquinoline-isomer-生命科学试剂-MCE-3092
- L-Arginyl-L-alanine-生命科学试剂-MCE-1970
- BDW-OH-生命科学试剂-MCE-6441
- 4-Chlorocathinone-hydrochloride-生命科学试剂-MCE-4146
- 1-Methyl-3-amino-4-cyanopyrazole-生命科学试剂-MCE-7778
- 2025年度智能城市基础设施合作框架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茶叶种植基地租赁与经营管理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货车驾驶员劳动合同(货车驾驶与车辆融资租赁)
- 广东2024年广东金融学院招聘专职辅导员9人笔试历年典型考点(频考版试卷)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研究生考试考研英语(二204)试卷与参考答案
- DB31∕731-2020 船舶修正总吨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 2024-年全国医学博士外语统一入学考试英语试题
- 天津市-2024年-社区工作者-上半年笔试真题卷
- 2024年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卫生检验技术(初级(师)211)相关专业知识试题及答案指导
- 公务用车分时租赁实施方案
- 《手卫生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 《祛痘产品祛痘产品》课件
- 江苏省南京鼓楼区2024年中考联考英语试题含答案
- 儿科护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