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宗庆-椭圆的定义与方程_第1页
曹宗庆-椭圆的定义与方程_第2页
曹宗庆-椭圆的定义与方程_第3页
曹宗庆-椭圆的定义与方程_第4页
曹宗庆-椭圆的定义与方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椭圆的定义与方程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解析本节课研究的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1》(人教A版)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第二节"椭圆的定义和方程〃的内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将本节内容安排在选择性必修课程“几何与代数〃这一主题中.这一主题都是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在这一主题下的平面解析几何单元学习中,通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先后研究了直线、圆、圆锥曲线的几何特征,导出相应方程:用代数方法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这种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贯穿了这一主题研究的始终.而本节课主要是完成椭圆研究的第一部分,即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定义,再由定义推导方程的过程.因此本节内容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外,本节课立足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在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整合教材中与“椭圆的定义和方程〃有关内容(如“章引言中提到椭圆的起源、椭圆的应用、椭圆的研究方法;【探究与发现】中提到的旦德林双球证明椭圆上的点满足的几何性质;例题与习题中提到的椭圆的其它生成方式(主要表现为第二、第三定义的形式)以及椭圆的简单应用).所以本节课并不局限于建构出第一定义、推导出方程,还引导学生梳理教材中除第一定义外椭圆的其它生成方式,了解这些生成方式之间的联系(主要是第一、第二、第三定义的联系)以及椭圆的简单应用.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坐标法以及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同时,本节课的另一特点就是将椭圆的研究历史融入教学中.在椭圆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背景中,还有一些训练学生思维的教学资源(如:构造旦德林双球将从借助空间几何体圆锥研究椭圆转化为在平面内研究椭圆的化归思想;推导方程中洛必达使用的和差术、赖特使用的平方差法所蕴含的参数思想、方程思想以及对称、对偶的思想)以及培养学生价值观的教育资源(如:从历史传说中感受椭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古代数学家探求真理的理性与智慧).在此过程中,将数学“史学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坐标法的基本思想..教学目标设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本节课内容的要求是: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的过程,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结合以上目标要求以及对教材的研究,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通过回顾古代数学家对圆锥曲线的研究历史,学生了解圆锥曲线的来由,体验其中蕴含的数学文化,重点提升直观想象等核心素养.(2)学生经历对“旦德林双球”模型的探究以及相互合作亲自动手画椭圆的过程,抽象出椭圆的定义,重点提升逻辑推理和数学抽象等核心素养.(3)能依据定义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同时了解椭圆的不同生成方式以及这些方式之间的联系(主要指三个定义的联系),重点提升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4)能够将与椭圆有关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用“坐标法”解决问题.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重点提升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学生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二理科科技班学生,学生的基础很好,能力也很强,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必修内容“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两章的学习中,学生己经初步掌握了运用“坐标法〃来研究几何问题.但是缺少主动通过方程蕴含的几何意义研究问题的意识.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椭圆的大致形状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并不清楚椭圆上的点满足的几何特征.本节课立足数学史,借助“旦德林双球”模型来研究椭圆上的点满足的几何特征.尽管学生已经学习了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但由于“旦德林双球"模型构造巧妙,位置关系、数量关系较多.所以学生不易从该模型中直接观察到椭圆上的点满足的几何特征.另外,学生已具备了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在探究出椭圆的定义后,学生对“建系、设点、限定条件、坐标化”不会感到困难,但对于含两个根号的方程的化简,学生之前很少接触,完成有些困难.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椭圆定义的导出及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椭圆多种生成方式(第•定义、第二定义、第三定义)之间的联系..教学策略分析本节课不是一堂传统的新课.采取“课前学生依据《研究性学习学案》的问题提示查阅资料自学、小组内成员交流学习成果;课中各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拓展探究;课后继续课上未完成的探究〃这样一种“探究展示过程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来进行.通过“查、演、感、证、画、比、算、整、联、赏、用”相结合的做法,使学生经历“探(椭圆历史之旅)、研(椭圆定义之理)、推(椭圆方程之道)、究(椭圆生成之变)、赏(椭圆曲线之用)”的完整探究过程.具体来说一下五个过程:探椭圆历史之旅(查、演):通过《研究性学习学案》中的问题串提示,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查阅有关椭圆的起源与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三个阶段分别为起源和截线定义阶段、第一定义阶段、“旦德林双球”证明阶段.通过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课上演绎历史短剧的形式带学生重温椭圆的发展历程.研椭圆定义之理(感、证、画):尽管历史上最先发现“椭圆上的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这一性质的数学家是阿波罗尼奥斯,但是他的几何证明过程非常复杂.所以这里选取“旦德林双球"模型来抽象出椭圆的这一性质.由于“旦德林双球"模型结构复杂、位置关系、数量关系较多,所以在《研究性学习学案》中让学生学习立几画板制作旦德林双球模型,更形象直观的感知“旦德林双球”的结构特点.并通过《研究性学习学案》中一层一层递进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证明该性质.得到性质后,再通过引导学生画椭圆来完善性质的逆命题得到椭圆定义对于椭圆的画法,历史上荷兰数学家舒腾为我们提供了三种画椭圆的方式,一种就是教材中提供的拉绳子直接画的方式,另外两种就是利用椭圆规来画.其中用绳子直接画椭圆,利用的是“椭圆上的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这一性质,所以我们引导学生在课上用这种方法亲自画椭圆.推椭圆方程之道(比、简):对椭圆方程的推导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如何求曲线方程,对于“建系、设点、限制条件、坐标化〃这几个步骤学生不会感到困难,如何建系可通过《研究性学习学案》引导学生类比圆的标准方程建系过程.定值、两个定点距离都由教师直接给出即可.真正难点在于“方程的化简〃,由于这个方程有很多化简方法(如:二次平方法、洛必达的和差术、赖特的平方差法、有理化法等).为简化运算过程,教师在课前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研究化简方法,除了考虑用二次平方法外,教师尽量引导学生采用洛必达的和差术和赖特的平方差法来化简.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对于完备性的证明,要通过化简方程时等价变形来说明,对此教材中没有明确要求,教师提示一下即可,可由学生课后继续研究.究椭圆生成之变(整、联):引导学生整合教材中的例题与练习题给出的椭圆除定义外的其它几种具体的生成方式,主要与圆的伸缩变换、第二定义、第三定义有关.由于教材没有直接给出一般意义下的第二、第三定义,所以这里不做过多引申.只给出两种定义的具体表现形式,即焦点在X轴上,中心在原点的椭圆时的情形.此外,通过某些重要的方程建立三种定义间的联系,进一步深化数形结合的思想.由于推导方程过程中没有进行完备性证明,所以这里只研究由第一定义得到第二、第三定义的某种具体形式.赏椭圆曲线之用(查、用):教材中椭圆曲线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P46例5电影放映机的例题以及课后【阅读与思考】让学生了解椭圆的光学(声学)性质;另一方面就是通过方程研究椭圆的性质,专门的几何性质放在下节课研究.在这里我们立足数学史,给出一个历史传说,引导学生查阅椭圆的声学性质.并改编了传说,利用方程研究实际问题,渗透用方程研究椭圆性质的坐标法思想,为下一节课专门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做铺垫.5.教学基本流程探椭圆历史之旅—研椭圆定义之理—推椭圆方程之道—窕椭圆生成之变—赏椭圆曲线之用二、教学过程展示《研究性学习学案》见附页学生分小组展示学习成果环节一探椭圆历史之旅学生活动一:数学兴趣小组依据学案问题提示演绎有关椭圆起源的历史短剧剧中三个阶段1.梅内克缪斯从古代计时沙漏中发现椭圆曲线(这一阶段没有明确的文献说明,但是公认的是从生活中实物发现的)并提出“用平面截三种不同的圆锥得到三种圆锥曲线.”2.阿波罗尼奥斯提出“用平面截同一个圆锥得到三种圆锥曲线”,并用纯几何方法证明了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椭圆上的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但证明过程非常复杂.3.旦德林构造双球模型,巧妙证明椭圆上的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评析1】通过短剧使学生了解椭圆的起源与发展,体验圆锥曲线文化的发展历程,感受古代数学家的理性与智慧.同时由学生亲自演绎短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了解平面截圆锥形成圆锥曲线以及分析旦德林双球结构的过程中,有助于发展学生直观想象等核心素养.环节二研椭圆定义之理.学生活动二:借助“旦德林双球”模型证明椭圆上的点满足的重要性质(1)通过立几画板观察椭圆上的点A运动时,∣AE∣IAF1为定值(如图1).(2)依据《研究性学习学案》的问题串提示证明IAE1 IAF1为定值.证明:A3,AF为同一个球的两条切线,所以IAB1∖AF∖,同理IAC1IAE1 所以IAEIIAF1∖AC∖∖AB∖∖BC∖又两个球与圆锥侧面的公共点形成的曲线是两个圆, 且这两个圆所在平面是平行的,这两个平面与圆锥的底面也是平行的, 所以这两个平面与圆锥围成的封闭几何体是圆台, 又BC是圆台的母线,所以IAE1∣AF∣IBC1为定值.(3)通过立几画板将平面抽取出来,在平面内观察点A运动时,14E1IAF1为定值(如图2)

(图1) (图2)教师指出:依据旦德林双球结构,发现两个定点反尸与椭圆在同一平面内,从而将最初的借助于圆锥这一空间几何体研究椭圆转化为直接在平面内研究椭圆.这是人们对椭圆研究的一个巨大进步.【评析2】课前让学生学习立几画板的使用,增强了学生运用信息化手段研究数学问题的意识.立几画板中展示的“旦德林双球”模型十分直观,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立体图形更好的理解.同时,通过(计算机)先计算点A运动时,AEA产的值,根据结果猜测为定值,再进行严格的数学证明,渗透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学生的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也得到了发展.学生证明性质后,教师要点明用旦德林双球模型证明这一性质的重大意义.也为后面学生用绳子画椭圆做铺垫..学生活动三:用绳子画椭圆,完善性质的逆命题,建构椭圆定义.(1)学生布置试验:取一条长度为25c机的定长的细绳,将它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分别用钉子固定在图板的两点处(如图3),两钉子间的距离为20c〃z,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看看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若将两钉子间的距离调整到25cm,再看看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若将两钉子间的距离调整到30C机呢? (图3)(2)发现:常数等于两定点距离时,轨迹为线段:常数小于两定点距离时,轨迹不存在(3)新知: 我们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n,B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IQ12I)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e11ipse).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评析3】数学中的定义都具有充分必要性。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画椭圆,使学生找到椭圆概念的充分必要条件。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直观想象、数学抽象等核心素养..教师简单介绍历史上画椭圆的方法刚才我们用绳子画出了椭圆,但画的过程中,不好掌握方向,所以误差较大.事实上,历史上荷兰数学家舒腾为我们提供了三种画椭圆的方法(如图4),有兴趣的学生课后了解

【评析5]应用椭圆定义探究由教材上P49第7题改编的折纸试验. 环节三推椭圆方程之道1.回顾(1)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直线与圆两部分内容的? 学生:坐标法(创始人:笛卡尔、费马)教师: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即在探究曲线儿何特征基础上,建立它们的方程,再通过方程研究它们的简单几何性质.这种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也是我们研究椭圆等圆锥曲线的基本方法.下面我们来推导方程(2)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学生:建设限代化(证)【评析6】引导学生回顾解析几何的研究方法与求曲线方程的•般步骤是关键.2.推导方程:(1)教师:通过《研究性学习学案》的提示,由画椭圆过程,猜想椭圆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受圆心在原点时圆的标准方程形式最简单的启发.你是如何推导椭圆方程的呢?(2)学生展示:建:以经过椭圆两焦点人,尸22.推导方程:(1)教师:通过《研究性学习学案》的提示,由画椭圆过程,猜想椭圆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受圆心在原点时圆的标准方程形式最简单的启发.你是如何推导椭圆方程的呢?(2)学生展示:建:以经过椭圆两焦点人,尸2的直线为X轴,线段尸居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Xoy性质坐标法方程数形结合设:设Ma,y)是椭圆上任意一点.记椭圆的焦距为2c,M到R,B的距离之和等于24限:{MHMF.I∣MF2∣初代:(Xc)2y2(xc)2y22a化:学生1:直接二邛平方法7Jac)2y2KC)2y22〃直接平方得。c)2y2(%c)2y22[(xc)2y2H(χc)?月必化简得X2y2CKXc)?V2IIYxcPV2IJ2〃2整理得X2V2C2(χ2V2c2}24c2x2 2a2得yf寺成遥一2〃(x2y2c2)平方得(x2 y2/)2 4c∙2x24a4 (x2y2c2)2 4a2(x2y2c2)整理得a4c∙2)α2(x2γ2 CO) C2X2即(〃c2)x2a2y2a1(a2同除以。23214得ci),aX22 ”y2a由24 2c,即。C,所以出c20,J方程2c2taxiιby22∖(ab0)令ba(这样做代换,不仅使方程具有对称性,而且〃有明确的几何意义)移项后二次平方法由J~2ay∣~(x_J2两边平方得(Xc)2y24标 4J(xcPy2(χc)2y2整理得a2exa(xc)2∖y2 (1)两边平方得"2a2cxc⅛2a2x22a2cxa2c2足产整理得(储∕)x2a2y1a2(a2c2)(2)同除以。2(〃2 C2),得。122aιy2C21由24 2c,BPaG所以a?C20,方程c2,aX22by221(。b0)若以经过椭圆两焦点R,F2的直线为),轴,线段尸的垂直平分线为X轴,>2X2椭圆方程为"b21(«b0).学生2:老师,我有更简单的方法.IPF1P(xy2JPF2∣(Xc√y2IPF112IPF212[(xc)2曰[(xc)2/]4m

tnn2a记IPF∖Iιn,∖PF2∖n则m2〃24cx2W24cx,得macx法一)将〃2ain代入inIPF↑Iaacx~v(xc)ιyι,化简得Qx22 aιy2C212H2(m〃)(〃?九)又〃2n1atnn2cx法二)tnac得max,下同法一。法三)设机ad,nad则(αd)1(ad)24cxcxc2yi,下同法一7一Wd-∣PFι∣aX(xc)aa教师:这些方法的改进都是在逐步简化运算.学生2就是用两种方法来表示IPFI∣,一种方法是两点距离公式,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分析I尸居|,|PBI的表达式特点,构造了关于IPR1,IPB1的两个方程.再得到两个方程后,法一是直接消元解出IPQI;法二由平方差公式构造了关于IPF11IPBI的对偶式IPK1IpBI,进而解出IPKI;法三设IPFI1。d,∣PF2∖ad,这是一种具有对称性的设法,而椭圆也具有对称性,这种设法可以理解为椭圆的对称性在代数形式上的一种体现.事实上,对于法二和法三,古代数学家就已经使用过.法二是赖特的平法差法,法三是洛必达的和差术.当然还有其它推导方法,比如有理化等,同学们有兴趣可以课后查阅.附“有理化法”推导过程:y∣(x~5~7"G~~2a同乘以有理化因式(Xc)2 y27(XC)2也端平方差解得(XC)Xiyi平方整理得/aιci1(下略)证:教师指出,可以证明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椭圆上.请同学们课后证明.【评析7】通过类比圆心在原点时,圆的标准方程形式最简单,引导学生建立恰当的坐标系推导椭圆方程.发展学生直观想象等核心素养.学生经历推导椭圆方程的过程,课上讨论不同的推导方法,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发展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进一步体会“坐标法〃的基本思想.同时,教师点出推导过程中渗透的方程思想、参数思想,对称以及对偶的思想让学生体会.Y21.焦点在X轴上,-Ta£b21(。b0),焦点坐标为片(c,0),E(GO)2.焦点在y轴上,A-aX21(ab0),焦点坐标为E(0,c∖F2(OyC)说明:这里dCTh2教师解读标准方程的含义:焦点在坐标轴上,中心(两焦点连线段的中点)在原点的椭圆方程环节四究椭圆生成之变1.学生展示教材上椭圆的生成方式教师:定义也可以看成是椭圆的一种生成方式.我们又推导了椭圆的方程,研究椭圆的方式变多了,对椭圆会有更深入的认识.依据《研究性学习学案》的提示,在课前你们已经查阅了教材上介绍的生成椭圆的途径.请小组成员展示学生展示:(1)圆按某一方向做压缩变换(教材41页例2)在圆%2V4上任取一点P,过点P作/轴的垂线段Pn力为垂足.当点P在圆上运动时,线段P。的中点M的轨迹是什么?为什么?(2)到两个定点斜率之积为定值(不是整个椭圆)

(教材41页例3)设点A,8的坐标分别为(5,0),(5,0).直线AM,BM相交于点M,且它们的斜率之积是 求点M的轨迹方程.O(3)到定点与到定直线的距离之比为定值(教材47页例6)点M(X,y)与定点产(4,0)的距离和它到直线/:X 至的距离的比是常2.师生互动,几何画板辅助了解椭圆生成方式教师:你依据什么说这样画出的轨迹是椭圆?学生:求出的方程形式和椭圆标准方程形式一致.教师:除了将圆按某方向压缩得到椭圆,拉伸可以吗?学生:应该也可以.教师:请参看教材50页B组第1题.DPX轴,点M在OP的延长线上,且.当点P在圆X2V4上运动时,求点M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的形状.教师:斜率之积未定值、距离之比为定值.那么改变定值还是椭圆吗? 教师几何画板演示,改变定值时曲线的形状变化.(如图7)【评析8】课前引导学生查阅教材,发现除第一定义外的另外三种具体的生成方式,使学生体会到椭圆的几何特征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为后面生成方式一般化,得到第二定义、第三定义的某种形式做铺垫.同时几何画板的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定值的改变对曲线形状的影响,避免学生对生成方式产生错误理解.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成方式之间的联系教师:生成方式不同,但生成的曲线都是椭圆.这些生阿方式有没有更紧密的联系呢?我们知道,方程往往蕴含着某些几何意义,比如说:方程4I)?一"(yI)21表示(x,y)与1,1)的距离为1.那我们就观察下标准方程推导过程中的两个方程:a2exc1(x)y2①(a2c2)x2a2y2d1(a1c2)②这两个方程是否蕴含着某种几何意义?这些几何意义与这几种生成方式是否有联系?学生活动五:讨论、展示2对于丁幺①X0

aιc的距离与点(χ,y)aιc的距离与点(χ,y)到直线X的距离之比为常数C表示点(X,y)到(Go) —X对于②X2〃时,Xy>aXy>ada2屋Qc)2 1c21表示点(X,y)与(α,0),m,0)两点连线的斜率之积为常数()a教师指出:这也是椭圆的第二、第三定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以焦点在X轴,中心在原点的椭圆为例)a2cc1到定点F(c,O)(c0)与到定直线I∖x 距离之比是常薮《) ―1)点轨迹是椭圆.cc21(0C 1)的点的轨迹是椭圆..与两个定点(a,0),3,0)连线的斜率之积为常数()【评析9】通过两个重要的方程,我们建立了三种定义之间的联系.从第一定义(曲线性质)推导方程,再从方程蕴含的几何意义,得到第二定义、第三定义(曲线性质).进一步深化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同时,第二定义、第三定义的某种形式的给出又将教材中例题的两种生成方式一般化.环节五赏椭圆曲线之用1.通过传说了解椭圆的声学性质教师:带学生回顾“杰尼西亚的耳朵”这一传说.请学生说一说其中的奥秘.据说,很久以前,意大利西西里岛有一个山洞,叙拉古的暴君杰尼西亚把一些囚犯关在这个山洞里.囚犯们多次密谋逃跑,但每次计划都被杰尼西亚发现.起初囚犯们认为出了内奸,但始终未发现告密者.后来他们察觉到囚禁他们的山洞形状古怪,洞壁把囚犯们的话都反射到狱卒耳朵里去了,于是囚犯们诅咒这个山洞为"杰尼西亚的耳朵”.学生:山洞内壁是•个椭圆形,囚犯和狱卒分别位于椭圆的两个焦点处,由椭圆的声学性质,囚犯发出的声音经过椭圆内壁反射后,会传到狱卒的耳朵.【评析10】通过史料使学生了解椭圆性质,并为后面利用坐标法解决问题做材料上的铺垫.2.坐标法解决传说问题教师:事实上,这只是杰尼西亚的耳朵上半段传说,还有下半段,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囚犯得知是狱卒偷听他们的谈话后,十分生气.于是想着要教训下狱卒,打算向上扔绳子打狱卒.囚犯走到崖底,大约40米.囚犯、狱卒、崖底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并测得沿与该直线垂直的方向到达山洞内壁,约64米.请你计算下,囚犯们用最短多长的绳子才能打到狱卒.学生活动六:讨论、展示以囚犯、狱卒所在的直线为X轴,囚犯、狱卒连线段的中点为原点建系,Xiyι设椭圆方程为#b21(。b0)hibi(ac)(aC)令XC,得y 64即64aaa易得C60所以绳子最短要120米才能打到狱卒.【评析11]同时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进一步深化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想.总结:知识:椭圆定义方程文化:椭圆研究历史方法:坐标法 思想:数形结合应用: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同学们我们在椭圆的应用中,得知椭圆的声学性质,你还想了解椭圆的其它性质吗?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评析12]为下节课研究几何性质做铺垫.作业课后探究(1)请了解舒腾使用的椭圆规的结构,并用代数方法证明画出的曲线是椭圆.(2)请完成椭圆方程推导过程中的“完备性证明三、教学反思本节课采取“课前学生查阅资料自学、小组内成员交流学习成果;课中各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拓展探究;课后继续课上未完成的探究”这样一种"探究展示过程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来进行.通过教学实践,认识到教学活动的重心应由“重视教〃转为“重视学〃,应放在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上,包括通过《研究性学习学案》的问题串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自主获取资料、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可取之处:本节课充分挖掘有关椭圆研究的历史中的教学资源与价值观教育资源,采取问题化方式,将数学“史学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改变了课堂学习模式,将一节传统的"由拉绳子画椭圆进而抽象出椭圆定义,再由定义推导方程〃变成了一节“以圆锥曲线这一单元为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课.实现了“核心素养导航、整体设计定位、数学史料融合”的三位一体的教学设计策略.改进之处:在引导学生课前自学新知阶段,是不是可以更彻底.比如说“历史上推导椭圆方程的方法、椭圆规的相关知识是否可以由学生查阅资料,动手操作来完成•课的结尾除了老师或者学生总结外,还可不可以更精彩",这些都是有待进一步尝试的.四、教学点评本节课突破了一堂新课的常规上法,以学生课前预习、探究、查阅资料为前提,课堂以学生展示课前学习成果为主体,巧妙的融入了数学文化和数学史。既是一堂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又是一堂深入的研究课,数学核心素养在本节课中得到很好的体现。1融入数学文化本节课通过•组历史短剧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椭圆的起源和发展,梅内克缪斯提出“用平面截三种不同的圆锥得到三种圆锥曲线”,阿波罗尼奥斯提出“用平面截同一个圆锥得到三种圆锥曲线〃,由“旦德林双球〃模型证明椭圆性质,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历史长河,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出奇制胜。介绍了坐标法的创始人笛卡尔和费马:推导椭圆标准方程时用到的和差术和平方差法分别是古代数学家洛必达和赖特曾经用过的方法;最后椭圆的应用以“杰尼西亚的耳朵〃这一传说为背景。整节课多处巧妙的融入数学史和数学文化,让学生领悟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引领学习模式(1)改变课堂模式:本节课打破传统课堂的课堂学习模式,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即首先课前学习知识,然后课堂内化知识,将一节常规新课的教学,通过学生课前学习和课堂展示,俨然成为一节研究课。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动手实践,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2)重视探究活动:本节课探究无处不在。在建构出椭圆定义后,用定义探究由课本上习题改编的折纸试验。教师引导学生从两个重要的方程的几何意义探究三种定义间的联系。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除了课本的推导方法以外,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先后用五种不同方法推导出椭圆的标准方程,其中两种方法与古代数学家的推导不谋而合,激励了学生的自信心。探究过程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3)知识前后联系: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将课本知识前后联系,发现了椭圆定义以外的三种不同生成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本中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程的几何意义,通过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发现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中蕴含着椭圆的第二定义和第三定义,从而将本节知识前后内容融为一-体。.彰显课标理念(1)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展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从历史短剧的表演,到椭圆定义的形成,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椭圆其它的生成方式,椭圆的实际应用,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参与课堂,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和小组成员的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关键能力。(2)凸显数学思想:本节课按照椭圆历史一一椭圆定义一一椭圆方程一一椭圆生成方式一一椭圆应用这一条主线,从椭圆历史中“旦德林双球”证明椭圆性质,进而得到定义。通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研究椭圆方程,再从椭圆的方程认识椭圆图形并了解椭圆的其它生成方式以及用方程研究椭圆曲线的应用,这种从形到数、再从数到形的研究方法凸显了数形结合这一主要数学思想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3)融合信息技术:课本例题与习题中几种椭圆形成方式,都是具体的数据,为了说明问题的•般性,借助几何画板,将数据不断调整,直观感受到不同的数据对图形形状的影响,体现了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落实核心素养本节课将知识技能的掌握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有机结合。从历史短剧中借助实物模型展示和学生的直观想象,建立圆锥曲线的数学模型,其中重点讲述椭圆模型。提升了学生的直观想象等核心素养。通过旦德林双球模型证明椭圆的本质性质以及用绳子画椭圆后抽象出椭圆的定义,学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