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_第1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_第2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_第3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_第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从上学年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掌握还算牢固,

口算及乘法口诀掌握还好。但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

用能力较差。但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但接受能力

不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

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

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

算,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毫米、分米、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数学广角一集合(重

叠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数字编码)等。这学期本册教材的重点教

学内容是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所

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是关键。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

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

并会进行估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

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

减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4、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并能应用其含义解

决问题。

5、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

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6、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

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

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

=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认识时间单位

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

长度、质量和时间的简单计算。

7、初步了解集合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

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

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和长方形

和正方形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

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

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

维偏慢的学生。

3、尽量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

板的练习;另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

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六、教学进度

周次日期知识点标题备注

9.21.1秒的认识

9.31.2时、分、秒间的简单换算

第一周

9.41.3计算经过时间

9.51.4练习一

9.62.1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

9.92.2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

第二周9.12.3练习二

9.112.4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笔算

9.122.5用估算解决问题

9.162.6练习三

9.172.7整理和复习

第三周9.182.8练习四

9.193.1量冰的认识

9.203.2分米的认识及单位长度间的换算

9.233.3练习五

9.243.4千米的认识,千米和米的换算

第四周9.253.6估测距离

9.263.7练习六

9.273.8吨的认识,吨和千克的换算

第五周9.303.9解决实际问题

10.83.10练习七

10.94.1.1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

第六周

10.104.1.2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

10.114.1.3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

10.144.1.4练习八

10.154.2.1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

第七周10.164.2.2三位数减两位数(连续退位)

10.174.2.3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

10.184.2.4解决问题

10.214.2.5练习九

10.224.3整理和复习

第八周10.234.4练习十

10.245.1倍的认识

10.255.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10.285.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第九周

10.295.4练习H―

10.306.1.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0.316.1.2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口算

11.16.1.3练习十二

11.46.2.1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11.56.2.2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

第十周11.66.2.3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

11.76.2.4练习十三

11.86.3.1一个因数是。的乘法

11.116.3.2三位数中间有0(末尾有0)的乘法

11.126.3.3练习十四

第十一周11.136.4.1用估算法解决问题

11.146.4.2“归一”问题

11.156.4.3“归总”问题

11.186.4.4练习十五

11.196.5整理和复习

第十二周11.206.6练习十六

11.216.7数字编码

11.227.1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11.257.2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1.267.3练习十七

第十三周

11.277.4认识周长

11.287.5练习十八

11.297.6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12.27.7解决问题

12.37.8练习十九

第十四周12.48.1.1认识几分之一

12.58.1.2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2.68.1.3认识几分之几

12.98.1.4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12.108.1.5练习二十

第十五周12.118.2.1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12.128.2.21减几分之几

12.138.2.3练习二H--

12.168.3.1认识整体的几分之几

12.178.3.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第十六周12.188.3.3练习二十二

12.199.1利用集合图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12.209.2练习二十三

12.2310.1分数的初步认识

12.2410.2万以内加减法

第十七周12.2510.3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

12.2610.4时分秒、测量

12.2710.5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十八周12.3010.6集合

12.3110.7练习二十四

1.2总复习

1.3总复习

1.6总复习

1..7总复习

第十九周1.8总复习

1.9总复习

1.10总复习

一时、分、秒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探索并发现1时=60分,1分=60秒,学

会时间单位间的简单换算,能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之前已经初步认识

钟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考虑到秒是很小的时间单位,日常生活中的计时很少需要精确到

秒,因此这部分内容重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体会“秒”的时间短暂,了解15秒内不同事件

的完成程度,体会时间的宝贵。然后再安排时间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和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学生把先前的学习经验迁移到后续学习之中,又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

新知,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其主要知识点是:秒的认识;时间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在教学中要注意尽可能地联系生

活实际,借助钟表模型等学具、教具,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识。教学中要

充分利用学生对时间概念的已有认识,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进而突破计算经过时间这一教学难点。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尽可能使数学学习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要充分运用教

材提供的生活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逐步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和意

识。

2.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的作用。

由于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而不是以前所学的十进制关系,学生往往感到不习惯,

这无疑给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教学时,应加强对钟表的观察,特别

是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以便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知识,掌

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

1秒的认识...........................1课时

2经过时间的计算.......................1课时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教材分析

1.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

十以及加、减法的估算。共安排了4个例题。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

内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

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与计算起了铺垫作用。

2.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前几册100以内的口算的延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

基础上教学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例如,一位

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比较熟悉,就能较快地判断出余数的大小以及商是否合适。笔算几百几十

加、减几百几十是新增加的内容。是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编排的。学习这些内容

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而且还为后面学习多位数的笔算加、减法做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万以内的数,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学会了竖式计算的法则,

本单元的教学是对以前学过的计算法则的延伸,因此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就能很好地解

决类似的教学问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

几百几十。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

性。

教学建议

L充分利用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教学的,如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本质上都是两

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而笔算几百几十加、戒几百几十的,是两位数加、

减两位数笔算的拓展,它们的算理完全相同,可以通过迁移类推来学习。因此教学时,应注意相

关内容的复习。

2.注意把握好计算教学的要求。

本单元计算教学的内容呈现算法多样化的特点,在教学时,一方面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同时也应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如教学几百几十的加、减

法时,主要以教学笔算为主,口算时作为另一种算法出现,因此对于这类计算,只要求学生掌握

笔算,对于口算不作共同要求。

3.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

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是《标准》在计算教学方面强调的内容之一。随着计算内容的

进行适时安排一些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是本套教材的一个特点,本单元教学应结合几百几

十的加、减法,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1两位数加两位数......................1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1课时

3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1课时

4估算...........................1课时

5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测量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了一些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

学生以后学习测量长度、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

的数学。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分米和千米以及吨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认识了质量单位

千克和克,能进行简单的估测和测量活动,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这些都为进一

步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教学要求

L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

千米的长度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

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

细测量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两大特点:一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是在此之前,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

法。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注意灵活

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组织学生测量硬币、教材的厚

度,测量课桌的长、宽;利用多媒体显示公路路标,距离是1千米的两地,质量是1吨的物体等。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之间、同学

之间的互动交流。

2.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是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

让学生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1吨的质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小学生的认知

特点是对于具体形象的事物认识清、感受深,而“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又比较强,因此

在教学时,要注意尽量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对

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吨进行充分的感知,形成正确的表象。

3.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估测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也是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所以

教师要注意结合这部分内容,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如教学中我们可

以采用组织学生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使之逐步养成估测的习惯,达到提高学生估测能

力的目的。

课时安排

1毫米的认识........................1课时

2分米的认识........................1课时

3千米的认识........................1课时

4米与千米的单位换算....................1课时

5吨的认识.........................1课时

6长度、质量计量单位综合练习.................1课时

四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学习万以

内的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包括三位数加三位数,三位数减三位数以及加、减法的验算、

估算。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的加、减法计算,也就是说学生基本掌握了竖式计算的法则,本单

元的教学是对以前学过的计算法则的延伸,因此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就能很好地解决类

似的教学问题。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

增强估算意识。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学习。

教学建议

1.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教学,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时,教师应充分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使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

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可采用尝试、讨论等形式学习新的内容,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效力,

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

计算往往是与应用紧密结合起来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教学中应注意从实际问题引

出计算,并通过计算去解决实际问题。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背景,或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

提出数学问题,学习计算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意加强估算,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在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教材均安排了“先估计一下”的教学环节,教师要充分认识估算

的作用,加强估算,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

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善于结

合教学内容,有机地、适时地运用这些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讨论和交流,充分发表意见

和看法;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和合作,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对

数学学习的兴趣。

课时安排

1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1课时

2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1课时

3三位数成三位数及验算...................1课时

4解决问题与估算.......................1课时

5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倍的认识

教材分析

1.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计算及相关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倍”是一个

新的概念,是一种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简单的数

学模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乘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与能力,培养数

感,为今后学习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2.教材为倍的认识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情景图,以此引导学生认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

倍,引出‘倍’的含义;然后例3是引导学生用“画一画”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

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建构思维模式。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其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已经有向逻辑

思维过渡的趋向,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主要依

赖具体形象思维。因此我把“倍的认识”这一知识,融合在学生的直观感受、操作与游戏之

中,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刺激中体验“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与促进“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的思维模式的建立。

教学要求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在充分感

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具体意义。

2.通过直观演示与操作,引导学生体验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几个几”与“几倍”之间

的联系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渗透“倍”与乘

除运算的关系。

3.通过画一画、摆一摆、说一说,丰富“倍”的表象,深化倍的认识,培养用数学语言有理

有据地说明问题本质的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1.把“倍的认识”这一知识,融合在学生的直观感受、操作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多种感

官刺激中体验“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与促进“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维模式的建立。

2.依据儿童心理学有关小学生思维特点的理论,直观演示法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自身心理

结构与小学数学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的特点。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建立“倍”的概

念,加深其印象,验证操作结果,也便于比较。

3.《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法方面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强调学生在自主

探索、合作交流、观察比较中建构知识。

课时安排

1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1课时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材分析

1.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能够正确地口算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

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两部分。本单元先讲口算乘法,内容包含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相应的估算。先讲口算,是因为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继续

学习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比较容易接受。同时,由于笔算乘法,如12x3,在计算时要算2x3

和10x3,这就要用到整十数乘一位数。因此在教学笔算乘法时需要有口算的基础。此外,乘法

估算也同样需要有一定的口算乘法的基础,所以先讲口算有利于学生掌握笔算和学习估算,在

进行笔算和估算的同时又可以巩固口算,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多位数乘一位数

的笔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它是多位数乘法的基础。笔算乘法与笔算加、减法有很大差异,

在计算过程中,多位数乘一位数不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而是要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

数的每一位,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其中计算步骤较多,要顾及的问题也很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

容易出错。因此教材在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算理的基础上,采取各个突破的办法来克服笔算乘

法的难点。

2.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1)通过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弓I出笔算竖式,帮

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2)突破笔算乘法的难点。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进位问题,二是因

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的问题。在进位中,先讲不连续进位的,再讲连续进位的,两种情况都以两

位数乘一位数为主。这样编排重点突出,分散了难点,便于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用类推的

方法掌握新知识,从而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

题”的教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设了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乘法计算问题,使学生

体会到乘法计算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蕴含在许多现实情境中的一个个问题;二是将乘法计

算置于现实情境中,增加练习的趣味,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时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有:理解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

算;能熟练掌握表内乘法;正确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会用竖式计算多位数加法。这些知识基

础有利于学生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算法。如学生可以理解12x3表示3个12相加,

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进一步理解12x3可以看作是3个2加3个10的和。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

+)o

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L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可以使用教材例题中的情景图,也可以结

合坐碰碰车创设情境,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对多位数算理的理解。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每一步计算出的得数都表示什么,这

样才能使学生准确计算。

3.教学时要注意口算和笔算相结合,同时要注意算法的多样性。

在教材中对口算和笔算的内容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我们在实际的应用中,要结合不同的

情况灵活地给予处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强调算法的多样性,不要求全班同学统一算法,而要让他们用

自己喜欢而且准确的算法来计算。

4.教学过程中,加强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估算时要让学生选择灵活的方法,而且也可以利用估算的结果对笔算的结果进行验证。

5.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

惯、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验算的习惯。

课时安排

1口算乘法.........................1课时

2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1课时

3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1课时

4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1课时

5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1课时

6解决问题.........................1课时

7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图形、描画图形的活动中,以边数的多少对图形进行分

类,知道四边形的形状和名称,然后进一步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图形的周长,进而掌握长

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本单元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图形知识的基础,在整

个“图形与几何”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纽带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知道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学生才会更容易接受本单元的新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在动手操作、细心

观察等活动中,促使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

平行四边形等图形,对周长已经具备感性的认识,只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全面的认识,没有上

升到理论层面。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会在方格纸上

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形和

正方形的周长。

3.通过学习,使学生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简单的测量计算。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建议

L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促进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所接触的

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密切相关。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概念的宝贵资源。认识、理解

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才能有助于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的发展。要把与学生生活息息

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的素材,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将视野拓宽到生活

的空间,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重视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索过程。

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象、情境描述是

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是学生理解抽象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

的活动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

空间从事数学活动;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推理和交流等活动,经历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

探索几何图形的性质及变化规律,从中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

念。

3.理解教材,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要经过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能

力,形成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认知结构。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有关概念没有给出严格意义的

定义,对平行四边形只要求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也没有概

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

程,教学时应恰当把握教学要求,不要任意提高要求。

课时安排

1四边形..........................1课时

2周长...........................1课时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1课时

八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1.本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而且知识较为抽象。

无论从其意义以及读写法都与整数有着很大的差异。学好本单元内容才能为今后继续学习分

数等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我在教学时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

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的。

2.“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整数是单位‘丁的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的均分,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

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

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分数,分数的简单计算,分数的简单应用等几部分。教学内容

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理解

分数的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具体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赖对感性材料的概括。学生

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意义,能把一些实物图片或者图形平均分。有的学生已

经知道了分数,但他们基本上还不能正确表达分数的意义。

学情分析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并且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知道

分数的各部分名称以及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用分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

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但是无论在意义、读写

方式还是在计算等方面,分数与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初次学习会感到有一定的困难。因

此教学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1.创设丰富的数学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第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是认识上的突破,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认

知上的难点,教学时提供了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让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