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1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4·潍坊市高三模拟]据考古发觉,中国一些古人类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旧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这种变更说明()A.生产发展影响劳动分工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文明之初性别分工形成D.集体劳作正在瓦解2.[2024·成都市高三三模]考古发觉,殷墟青铜器的形制脱胎于山东和长江流域的陶器,中原出土的大部分商代青铜礼器也含有周边文化的元素。这可以说明()A.兼收并蓄促进中原文化崛起B.南方经济文化具有比较优势C.中心集权推动礼乐制度形成D.中原文明的辐射力与日俱增3.[2024·宜宾市高三三模]“福”是中国人的祈盼。西周时期,人们求“福”经验三个阶段的变更,由“祭祀合礼”到“型效祖德”再到“政治规范”,即神鬼赐予“福”、效仿祖先之德获“福”、实施德政得“福”。此变更()A.反映西周时期人文观念取代鬼神观念B.说明祭祀礼仪更加注意程序的规范有序C.日益突显宗法制在家国治理中的作用D.体现求“福”得“福”的个体行为特征4.[2024·韶关市二模]西周实行乐悬规制,钟、磬等乐器要据规定摆放,歌者象征仁德,歌于堂上,舞者象征胜利,舞于堂下。孔子赞其“言而履之”“行而乐之”。乐悬规制的推行()A.传播了儒家的仁德思想B.提升了西周贵族的文化素养C.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D.扩大了西周礼乐文化的影响5.[2024·汕头市二模]春秋初期,滕国和鲁国都为姬姓诸侯国,滕称鲁为“宗国”,而鲁称周为“宗周”。这表明,当时()A.已经出现诸侯争霸的迹象B.周天子的权威受到威逼C.宗法分封制仍有重要影响D.血缘关系纽带日渐松弛6.[2024·泰安市高三二模]齐桓公葵丘会盟后,欲封禅泰山,管仲劝阻,桓公却认为自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由此可知()A.诸侯争霸斗争愈演愈烈B.封禅利于维护礼乐秩序C.周天子的权力丢失殆尽D.礼乐制度已经遭到破坏7.[2024·德阳市二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编修史书时,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追溯其与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渊源。这反映出当时诸侯()A.对华夏正统的认同B.高度重视史书编撰C.主动谋求国家统一D.固守分封等级秩序8.[2024·辽宁高三模拟]《左传》记载,昭公六年,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二十九年晋“铸刑鼎”,定公九年,郑国邓析“作竹刑”。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春秋后期()A.通过建立法制维护政治稳定B.地主阶级成为新的统治阶级C.贵族集团受到了法律的约束D.争霸斗争须要诉诸法律解决9.[2024·河北三校联考]《论语·微子》记述了“耦而耕”的隐士长沮、桀溺,“植其杖而耘”的丈人,他们或“耰(古代农具)而不辍”,或“杀鸡为黍而食之”,而且敢于讥讽孔子。由此可见,春秋晚期()A.井田制起先遭破坏B.个体农户劳动盛行C.自耕农经济已产生D.百家争鸣局面形成10.[2024·山东青岛黄岛区考试]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种类丰富。齐、燕主要用刀形钱币,韩、赵、魏三国用的货币似布,楚国以小方块的金币作为主币。这一现象()A.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B.加剧了诸侯割据的局面C.造成各国经济发展失衡D.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11.[2024·武汉市高三调研]春秋早期,宋国和郑国虽同处中原经济中心,但两国间还有着大量被称为“隙地”的荒地未被开发,荒地上往往荆棘、蓬蒿和藜藿遍地而生,人们难以在此作业;到了春秋后期,在这些荒地上先后建立了六座城邑。这种变更主要是因为()A.社会生产的进步B.分封制度的崩溃C.变法运动的推动D.土地兼并的加剧12.[2024·江苏苏州考试]春秋中期的“夏”字(图1)犹如光脚劳动之人;西周早期的“周”字(图2)为田的象形;商代晚期的“秦”字(图3)指禾苗。从中可以看出()A.当时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B.先秦时期书法已进入自觉阶段C.三代政治具有明显的神权色调D.早期中华文明与农业关系亲密13.[2024·山东临沂模拟]东周时期,把文化高的地区即周礼地区称为夏,把文化低即不遵守周礼的人或族称为蛮、夷、戎、狄。例如,杞国朝鲁国,用夷礼,杞被贬称为夷;后来杞国朝鲁国用周礼,杞又得称为诸夏。这种现象()A.加剧了民族间冲突与对抗B.有利于文化认同与民族交融C.体现出大国强权政治色调D.不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14.[2024·湘西自治州三模]下表所示为西周早期至春秋时期“君子”内涵的演化。据表可知,这一时期()西周早期官员、绅士等贵族阶层西周中期有德行的贵族统治者春秋时期有德之人A.官僚政治起先萌芽B.贵族政治起先衰落C.人文意识得到发展D.礼乐文化走向瓦解15.[2024·淄博高三诊断]孔子提倡“老者安之,挚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孟子主见“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二者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抗拒专制暴政16.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国主见,认为统治者应先“正其身”,然后“正人”;他把“仁”扩充到政治领域,要求君主爱民;他还提出“正名”的主见,认为上起天子、下至平民,都应安守本分,名实相符;又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观。其动身点是()A.顺应变革潮流力促发展B.活跃思想引起争鸣C.复原周礼改善统治秩序D.致良知以扩充善性二、非选择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5分)17.图1、图2、图3分别为西周时期、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列国形势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依据图1、图2、图3的信息,从两个角度得出历史相识,并结合所学学问对其进行阐释。18.[2024·黑龙江省大庆市高三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稷下学宫的出现不但是先秦士阶层发展的最高点,而且是养贤之风的制度化……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到前三世纪中叶这一百年之内,学问界的领导人物受到战国王侯的特别礼遇。他们既不用向王侯臣服,也毋需为生活担忧。不但如此,他们的议政自由还受到制度化的保障。事实上,他们的主要职责便是“议政事”。在这种状况下,古代士的功能实已发挥到最大可能的限度。稷下学宫虽仅昙花一现,但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则是永恒的,因为争论的自由同时也刺激了思想学术的成长。先秦所谓“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是和稷下时代相重叠的。——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当时学问分子“议政自由”的背景。(8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议政自由”的历史影响。(7分)课时作业1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解析:依据题干内容中“男性的陪葬品依旧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可知,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男性的陪葬品大多与农业生产有关,而女性则与手工业有关,据此可知,题干所述变更反映诞生产发展影响到了劳动的详细分工,故选A项;在题干内容中述及的是“男性与女性”,这属于性别的不同,与“阶级”无关,解除B项;在题干内容中的确述及了男性与女性陪葬品的不同,但是并不能据此扩大为性别分工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形成”,解除C项;集体劳作指的是由于农具的原始,很多人不得不采纳大规模简洁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即“千耦其耘”“十千维耦”,而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该现象,解除D项。答案:A2.解析:由材料可见,青铜器的造型受到传统陶器和周边文化的影响,这些影响共同组成了中原地区的商周文化,故选A项;依据所学可知,南宋以前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心都在北方,解除B项;依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商周时期并没有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不存在中心集权的状况,解除C项;材料中说的是周边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而不是中原文明对周边的影响,解除D项。答案:A3.解析:据材料“由‘祭祀合礼’到‘型效祖德’再到‘政治规范’,即神鬼赐予‘福’、效仿祖先之德获‘福’、实施德政得‘福’”可知,宗法制中对“福”的祈盼渐渐成为统治者德政的希望,故选C项;西周时期出现敬天保民思想,但鬼神观念还存在,解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祭祀观念的变更,而祭祀程序规范强调祭祀的过程,解除B项;材料中的变更强调求“福”得“福”的整体国家行为特征,而个体特征强调个人对福的祈盼,解除D项。答案:C4.解析:由材料“钟、磬等乐器要据规定摆放,歌者象征仁德,歌于堂上,舞者象征胜利,舞于堂下”可知,西周乐悬规制严格规范各种乐器的摆放,象征仁德、胜利的歌舞表演也有明确的划分,歌于堂上,舞于堂下,说明乐悬规制有利于维护等级秩序,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故选C项;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晚期,解除A项;仅凭歌舞表演不能干脆提升贵族的文化素养,解除B项;由材料“钟、磬等乐器要据规定摆放,歌者象征仁德,歌于堂上”可知,为乐悬规制的内容,而且礼乐文化内涵丰富,仅凭乐悬规制并不能扩大礼乐文化的影响,解除D项。答案:C5.解析:由材料“滕国和鲁国都为姬姓诸侯国,滕称鲁为‘宗国’,而鲁称周为‘宗周’”可知,滕国和鲁国同为姬姓,因与天子同宗,为其支庶,故称宗国,因周为所封诸侯国之宗主国,故称宗周,说明这一称谓受到分封宗法制的影响,故选C项;材料中不能体现出彼此间的冲突,没有争霸的迹象,解除A项;“宗国”“宗周”的称谓都认可周天子的统治,体现周天子的权威,解除B项;材料中“宗国”“宗周”的称谓依旧在强调与周天子的血缘关系纽带,解除D项。答案:C6.解析:据材料“齐桓公葵丘会盟后,欲封禅泰山”可知,在古代封禅泰山祭祀天地是古代君王的权力,齐桓公作为诸侯想要封禅泰山的想法违反了礼乐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故选D项;材料主要说明管仲劝阻齐桓公封禅泰山,没有说明当时诸侯争霸的状况,解除A项;封禅祭祀是君主的权力,因此齐桓公作为诸侯想要封禅泰山的行为破坏了礼乐秩序,解除B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权力下移,周天子的限制力日渐衰弱,但是权力丢失殆尽的说法过于夸大,解除C项。答案:D7.解析:据材料“各诸侯国在编修史书时,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追溯其与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渊源”可知,各国为追求统治的正统性和合理性,都要追溯其与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渊源,体现了对华夏正统的认同,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在史书编撰中重视追溯与夏商周三代的关系,其目的是找寻本诸侯国统治的合理性,故B项说法片面,解除;战国时期通过军事斗争等方式谋求国家统一,编修史书不能完成统一,解除C项;材料中诸侯国追溯与夏商周三代的渊源是破坏分封等级秩序的表现,解除D项。答案:A8.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立法的现象在春秋后期频频出现,这说明统治阶层相识到通过立法的形式来维护统治,故选A;春秋后期的统治阶级依旧是传统的贵族阶级,解除B;材料没有体现出法律的约束对象是贵族还是非贵族,解除C;争霸斗争是通过武力争霸,通过会盟得以确认霸主身份,材料并未涉及,解除D。答案:A9.解析:由材料可知,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已经出现了像长沮、桀溺这样的拥有小块土地、自给自足的个体农夫,故选C项;材料可以反映井田制遭到破坏,但不能表明井田制是在这一时期起先遭到破坏的,故解除A项;材料不能表明个体农户劳动盛行,故解除B项;材料未体现各种思想的发展状况,故解除D项。答案:C10.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货币的流通、商业的发展缘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货币种类不同并不肯定能够阻断商品的大量流通,更和诸侯割据局面的加剧无关,解除A、B项;仅由货币种类不同不能说明各国经济发展失衡,解除C项。答案:D11.解析:材料“荒地未被开发,荒地上往往荆棘、蓬蒿和藜藿遍地而生,人们难以在此作业;到了春秋后期,在这些荒地上先后建立了六座城邑”说明荒地已被开发,体现了生产力进步带来的成果,故选A项;据“到了春秋后期,在这些荒地上先后建立了六座城邑”可知开荒种地,本身就是诸侯应有的职能,无法反应分封制的变更,解除B项;“两国间还有着大量被称为‘隙地’的荒地未被开发,荒地上往往荆棘、蓬蒿和藜藿遍地而生,人们难以在此作业;到了春秋后期,在这些荒地上先后建立了六座城邑”这里体现了土地得到开发,与变法没有干脆因果关系,解除C项;“到了春秋后期,在这些荒地上先后建立了六座城邑”说明荒地已被开发,但没有体现其归属,无法说明兼并的现象,解除D项。答案:A12.解析:据材料“‘夏’字(图1)犹如光脚劳动之人”“‘周’字(图2)为田的象形”“商代晚期的‘秦’字(图3)指禾苗”可知,早期文明的出现与农业劳动生产是有关系的,D项符合题意;仅从材料不能看出汉字是否有体系,解除A项;书法进入自觉阶段是在魏晋时期,解除B项;材料未涉及神权,解除C项。答案:D13.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接受周礼的诸侯国被称为诸夏,这体现了华夏文化影响力在扩大,有利于文化认同与民族交融,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族间冲突与对抗,解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大国强权政治色调,解除C项;东周时国家尚没有出现统一,解除D项。答案:B14.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在西周早期到春秋时期“君子”内涵的界定中,贵族色调渐渐淡化,而德行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转型的加速使得贵族政治渐渐没落,而德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渐渐提升,体现了深厚的人文主义色调,故选C项;官僚政治主要体现在国家官员主要由中心政府产生,官员选拔参考的标准也渐渐由血缘转向才学,而材料中的“君子”并不肯定是国家官员,解除A项;贵族政治的衰落须要经验长时期的社会发展和变革,并不是某一历史现象能变更的,解除B项;礼乐文化走向瓦解是在战国时期,解除D项。答案:C15.解析:“老者安之,挚友信之,少者怀之”大意是使老年人安逸,使挚友信任,使年轻人怀念我,这是孔子自言其志。“修己以安人”意思是提高自身修养,使人民安乐;孟子提倡“养浩然之气”,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的人格精神,二者都重视完善人的品德,故选A项;坚持个人独特性格与“修己以安人”不符,且孔子强调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解除B项;突破礼制束缚与“修己以安人”“养浩然之气”不符,解除C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强调的是人格精神,而不是抗拒专制暴政,解除D项。答案:A16.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正其身”“正人”“君主爱民”“正名”“人伦观”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主见复原周礼和西周时的等级秩序,故选C项;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他希望复原周礼,解除A项;“活跃思想引起争鸣”并非孔子的动身点,解除B项;“致良知”是王阳明的观点,解除D项。答案:C17.解析:“西周时期、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列国形势示意图”从封国的数量上来讲,呈现一种越来越少的趋势,说明统一的趋势加强了,由此可知,那些原本不同的民族,被迫统一到一起,这样又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为统一多民族中心集权国家作出了贡献,然后围绕这一观点进行说明即可。答案:相识1:春秋战国,中国历史呈现统一的趋势。(2分)(答出“统一趋势”即可得分)阐释:西周时期,为巩固统治,周王实行分封制,出现了诸侯林立的局面,但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数量日益削减,这体现了中国走向统一的趋势。(4分)相识2:春秋战国,中国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装修合同样填写简单装修合同样本
- 2024年娄桂与前配偶共同抚养子女合同
- 2024年度鲜花花艺设计合同
- 2024年度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合同
- 2024年废纸回收合同范本下载
- 2024年建筑工程木工长期劳务合同
- 2024年双方协商一致停薪留职具体条款协议
- 课件彩虹2教学课件
- 2024年度货物销售合同标的:电子产品销售
- 2024年度项目托管合同
- 完整版幸福感指数测量量表
- 管理-制度万科房地产应收帐款管理办法
- 5w1h分析法讲义ppt课件
- 动稳定和热稳定的计算
- 上海市高等学校依法治校创建指标体系
- 组织架构图PPT课件
- 技工英语教案(共46页)
- DDL法在英语写作中的应用研究
- 关于新冠肺炎污水应急监测的技术探讨
- 北信源-终端准入控制系统
- CM-4 融创集团结算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