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新高考历史押题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1页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新高考历史押题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2页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新高考历史押题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3页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新高考历史押题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4页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新高考历史押题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新高考历史押题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对罗马法主要内容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罗马法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成文法和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属于罗马公民法C.万民法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D.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强调“上帝万能”2.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中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中国年代195319541955195619571958增长率(%)30.216.25.628.211.466A.工业化起步较晚但进展顺利 B.工业生产基础较差发展较慢C.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D.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高低相差十余倍3.下列对于英国国王和美国总统的比较正确的是()①都是国家元首,在对外交往中代表国家②都是政府首脑,实际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③都与政党政治关系密切④都受议会制约A.①②④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4.下图是根据我国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外政策部分中“革命”“和平”“斗争”三个词汇出现的频率而制作。对图中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被动 B.国内外形势影响外交战略C.外交领域的意识形态增强 D.我国在国际事务中贡献大5.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代许多商人以财买婿,通过与官僚、宗室、士人联姻进而跻上层社会。其中最为显赫者当属茶商马季良,因为娶了刘皇后兄长之女,获封光禄寺丞,这反映了宋代A.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动B.商人群体逐步控制国家的政治生活C.统治阶级已经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D.商人的价值观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6.(2017年北京卷)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图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谜面谜底生涯在镜中照相处海军浜成汤国旗商标为他人作寄书邮达尔文唐顺宗传位太子立宪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7.周初分封的诸侯国中,齐、鲁、燕在下图中的正确位置分别是A.③④⑤ B.①②③ C.②③⑥ D.②③①8.美国史学家克罗斯比在《哥伦布交流》序言中说,“历史学者在探寻新旧世界重新接触的真正意义之时,受到传统的局限。生态学者或地理学者在粗略浏览了16世纪的原始资料之后会发现:哥伦布航行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变化,在本质上是生物意义上的。但连经济史学者也会偶尔遗漏这一点”。这表明作者A.否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B.从生态视角解释殖民活动C.为欧洲殖民者进行辩护D.欧洲为中心来评价哥伦布9.在中国古代,相权下移不是单纯的权力转移,而是财政、军事两大部门事务增加和职掌的扩大,在行政系统中越来越处于突出的地位,到宋代终于独立出来,形成了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并存的体制。行政系统权力(行政权)扩大的结果是需要宰相决定的事情只剩下了军国大事、高级官吏任免和突发事件,而这些都需要经过皇帝批准,宰相逐渐变得多余。这一论述指出了A.三省体制出现的合理性 B.宰相制度产生演变的过程C.元朝相权专权的必然性 D.明朝中枢机构变异的原因10.《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A.重视证据B.主张重罪轻罚C.纵容犯罪D.维护贵族利益11.2011年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阿拉伯之春(中东乱局)、伦敦之夏(社会骚乱)、华盛顿之秋(“占领华尔街”)、平壤之冬(金正日逝世)等重大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当今的世界形势呈现()A.国际恐怖主义泛滥 B.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C.乱象丛生,危机重重 D.“一超多强”的局面被打破12.“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为这种文明创造前提,如驱逐地主,驱逐俄国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为“创造前提”,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A.发动无产阶级革命 B.实行新经济政策C.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D.推行农业集体化13.阅读下列国际组织的机构示意图,其中“?”处应填上A.联合国 B.布雷顿森林体系 C.雅尔塔体制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4.如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苏联的漫画《华盛顿的“和平鸽”》,下列关于此漫画寓意的叙述,最确切的是A.提醒苏联警惕美国的阴谋 B.讽刺美国冷战政策的实质C.揭露美国积极进行军备竞赛 D.提倡美苏之间的和平共处15.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溶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这反映出,理学A.植根于佛道的思想B.是儒学发展的倒退C.是民族精神的源头D.具有包容创新精神16.据报道:“目前中国海尔公司在美国、意大利、摩洛哥等地已建立了多家工厂,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实现了设计、生产和销售本地化。”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中国经济呈现本土化发展趋势 B.地区经济呈现区域化发展趋势C.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发展趋势 D.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17.雅典的狄奥尼索斯大剧场可容纳15000人左右,为了使贫穷的公民也能看戏,雅典政府还发放一种观剧津贴。戏剧表演以竞赛的形式上演,由公民进行评判。由此可知A.雅典公民的闲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B.城邦公共空间向所有雅典人开放C.公共活动巩固了政治生活的民主性D.公共闲暇生活促进了民主的产生18.毛泽东在给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的指示信中,要求各地各级政府发布命令。规定“过去分好了的田,即算分定,这田由分得田的人私有,别人不得侵犯……田中出产,除交土地税于政府外,均归农民所有;吃不完的,任凭自由买卖”。这一指示A.为大革命赢得了农民的广泛支持B.沿袭了太平天国的土地分配制度C.保护了农民自由支配土地的权利D.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迅速确立19.地名的变更往往同时代背景有关,长春市有一条南北交通主干道,始建于1934年,被称为长春市的十里长街。这条大街曾经发生下列名称的变化①中正大街②大同大街③人民大街④斯大林大街

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20.中国共产党在各抗日根据地都实行了普选制和竞选制。1941年,延安县乡政府委员改选,连任者仅有133人,新当选者为185人,绥德县原乡政府委员落选者达101人,渎职和不称职的干部在选举中被淘汰。这表明A.抗日根据地民主建设成就斐然 B.普选开始使人民获得民主权利C.竞选制度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 D.民众监督消除了基层腐败现象21.晚明某历史文献中记载:“今诸夷进贡方物,仅有其名耳,大都草率不堪……而朝廷所赐缯、帛、靴、帽之属,尤极不堪,一着即破碎矣……且近来物值则工匠侵没(侵吞)于外,供亿(供应)则厨役克减于内,狼子野心,且有谇语(责骂);谇语不已,且有挺白刃而相向者,甚非柔远之道也。”该材料可以用来说明朝贡贸易A.包含一定的商业利益 B.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C.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D.导致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22.20世纪30年代,在岭南山区的一些市镇上,烟民可以很容易买到英美烟草公司的香烟,以致有报纸评论道:“村民也许不知道孙中山是谁,但是几乎没有地方是不知道美国的哈德门香烟。”材料反映出A.美国开始向岭南地区倾销商品 B.国民党在农村地区的影响有限C.山区民众成为外烟的消费主体 D.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的程度加深23.两宋时期,随着文化的发展,在绘画领域出现了不少的新变化,画家们在绘画中更加注重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体验,在艺术上更加倡导写实,在技法上更加体现出精密严谨认真的风格。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社会危机的加深 B.科学技术的发展C.深受理学的影响 D.统治阶级的倡导24.革命党人陈天华曾经说过:“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其实体现的观念是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民贵君轻25.有学者认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材料表明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A.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B.民族认同感的增强C.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 D.中原文化已经统一26.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呼吁:“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当时新中国A.初登国际舞台 B.恢复联合国席位C.加入世贸组织 D.成立上海合作组织27.如图是1948年以来世界贸易组织(其前身为关贸总协定)成员国数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60年代经济全球化加速导致成员国数量迅速增加B.世贸组织发展使世界各国之间贸易争端日益减少C.9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解体推动了世贸组织的发展D.世贸组织主导权已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28.清末民初,尽管传统婚礼并不符合政治变革的诉求和男女平等的理念,但是当时江南地区仍有不少知识分子出于孝道观念,按照传统仪式举行婚礼,只是繁复的仪式发生了简化。这说明A.婚俗具有明显的二元性特征B.通过婚俗强化了理学的主流地位C.婚姻自由使社会价值观异化D.土洋结合成为婚俗变迁的大趋势29.春秋初期齐桓公首开礼贤下士之风,战国时期诸侯招贤已蔚然成风。《史记・秦本纪》载,秦孝公元年(前361年)向天下士人广发求贤令,开出了“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的丰厚条件。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宗法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B.法家思想已取得了独尊地位C.私学出现动摇了王室的统治基础D.士阶层流动冲击了贵族政治体制30.以下思维导图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A.帝国主义世界范围的统治秩序B.世界格局稳定、经济文化繁荣C.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同发展D.世界现代史从繁荣走向了动荡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卫生与健康关系百姓生活和社会稳定。材料一明代处于中国历史上第四个气候寒冷期,后期异常干旱。入境外国人士的增加,使我国从未有过的传染病也开始流行。1408至1644年间,各地发生的大瘟疫达26次之多。瘟疫等传染病的流行,促使瘟病学说得到发展。中医内科理论建立在《伤寒论》之上,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里记载了瘟病的传染性特征。宋元以来,医家从论症、治法方面对伤寒与瘟病加以区别。明清之际吴有性著《瘟疫论》,提出“戾气说”,认为瘟病是戾气所致,由口鼻传入,进而指出戾气有不同类型,并能产生不同疫病。经过清代名医叶桂、薛雪等人的努力,瘟病学说逐渐建立起体系。材料二时间史事1660年用水冲刷的厕所由巴黎传入英国上层人士的家庭18世纪末英国上层开始注意个人卫生,这种习惯逐渐传至欧洲和北美1842年英国人查德威克发表调查报告,认为疾病同不卫生有密切的联系,提出建立干净的自来水系统,保证个人和公共用水卫生,建立地下排污系统,清扫街道等建议1848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公共卫生法1855至1875年伦敦建设下水道现代化工程并全部完工19世纪中期公共卫生运动在美、法、德等国获得支持,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在欧洲各城市初步形成1868年巴斯德的细菌理论获得证实,促进了公共卫生运动的发展材料三1933年,毛泽东指出:“疾病是苏区中一大仇敌……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1941年,陕甘宁边区成立防疫委员会,开展以灭蝇、灭鼠,防止鼠疫、霍乱为中心的军民卫生运动。1952年,毛泽东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各地掀起群众性卫生运动的高潮,并成立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978年后,各项工作逐渐恢复。除了创建卫生城镇,1987年,中央爱卫会还倡议讲文明、讲卫生、讲道德,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2015年,习近平就“厕所革命”和文明旅游做出批示,要求推动我国旅游业迈上新台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瘟病学说的演变历程,并指出瘟病学说在明清时期形成体系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卫生与健康成就取得的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重视群众卫生与健康工作的意义。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宋时期南北方森林普遍遭到滥砍滥伐,然而就森林破坏的程度和范围而言,中原地区更为严重。战国秦汉是中原开发的第一高潮,天然林消耗为每年43000亩到65000亩;唐宋是第二高潮,人口猛增,居民以木炭为燃料,年消耗45000亩至81000亩;清中叶起进入第三高潮,年消耗45000亩。可见天然森林逐年递减的速率,唐宋时期最高。——摘编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材料二19世纪,伦敦以雾都著称于世。由于烟雾发作的渐进性、季节性和偶发性特征,也由于科学认知的相对滞后,19世纪的英国人认为烟雾只是麻烦与不便,危害不大。直到19世纪中叶,还是“几乎没有人认为它对人的健康有害,或对更广泛的环境有害”。当时最常用的描写空气污染的词汇之一是smokenuisance(烟患,煤烟麻烦事),它描述的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受烟雾刺激的感觉,是一种烦恼,是让感官尤其是嗅觉难受的感觉。不过,也是从这时开始,有人认为烟雾多发导致光照不足,光照不足阻碍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1880年的大雾中,皇家植物园和动物园的植物与动物健康受到黑暗天气的严重影响,温室里的植物不再生长,因缺少阳光在黑暗中半死不活。……人们不重视烟雾本身,而更关注烟雾背后的东西,即烟雾造成的混沌环境可能诱导下层社会堕落,导致社会退化危及帝国的未来等。到19世纪晚期,医生把一系列健康损害,如呼吸道疾病、佝偻病、精力衰退甚至“种族退化”都归咎于烟雾。伦敦人特别是专业人员和科学精英相信自己受到史无前例的严重大气威胁,甚至有人开始把烟雾视同“瘟疫”,以示警醒。——摘编自陆伟芳《19世纪英国人对伦敦烟雾的认知与态度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的原因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述英国人在19世纪对烟雾认识的变化过程。结合上述材料,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33.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东西方先哲,他们在历史的太空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孔子以与弟子之间展开对话的形式来追寻人之为人的美。孔子认为完美的人是有仁爱之心的能“爱人”的人。他倡导群体意识,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向往天人合一的、和平的、艺术的人生。——《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成人艺术比较》材料二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齐景公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予,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引自《论语》材料三当人达到他最高的发展程度时,他是一切动物中最好的;同样,当人违背法律与正义时,他就是最坏的动物。……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每种社会团体的建立,都是为了完成某种善业。人生最大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在于生存——(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及其内在关系。(2)结合材料分析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定义有何不同?(3)两者对人的定义的差别在治国思想上有何表现?他们的治国思想对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D【解析】

根据所学,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至上”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2、D【解析】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955年的增长率是5.6,而1958年的增长率是66,相差十余倍,D正确;增长率在1958年很高主要是由于大跃进运动,并不是顺利开展的体现,排除A项;从数据来看,发展较慢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此时中国并没有成为工业国,排除C项。3、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对比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的知识可知,有关英国国王和美国总统拥有的权利说法中①④表述正确,英国国王不掌握行政权,最高行政权由首相执行,故②表述错误,同时英国国王是世袭继承而非选举所以与政党政治无关,故③表述错误,所以答案选择B项①④。考点:资产阶级的代议制政体点评: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与美国的总统共和制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体效仿的基本模式。尽管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但其依然是国家元首,拥有行使国家元首职责的权力,象征着英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对英国国家和国民而言依然具有重要意义。4、B【解析】

据图表信息可知,“斗争”、“革命”一词在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出现频率很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渐走低,这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为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文革时期把阶级斗争作为主要矛盾来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故此时“和平”一词出现频率走高,B符合题意;A片面;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的外交应该是重国家利益的外交,而不是强调意识形态,C违背史实;D与题意无关。【点睛】新中国的外交由重意识形态的革命性外交到重国家利益的国家外交。5、A【解析】“许多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室、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社会”说明商品经济发展了,商人可以跻身上层社会了,所以这意味着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故选A;但是上述现象只是意味着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提高,并不意味着商人控制国家的政治生活,故排除B;C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6、A【解析】分析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谜底的“照相处”说明受到了西方器物的影响,“浜”说明受到了西方军事的影响,“商标”说明受到了西方经济的影响,“达尔文”说明受到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立宪”说明受到了西方政治的影响,这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A项表述最全面,符合题意。B项中“仅停留在器物层面”的说法不正确,排除;C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D说法夸大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不符合史实,排除。【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西方对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点睛: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包括: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学革命对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影响。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先后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使国人进一步了解西方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的社会生活也从多个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变化更为明显。7、D【解析】

西周建立后,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称为“封邦建国”.功臣姜尚被封为齐侯,都营丘②,建齐国;武王之弟周公姬旦被封于鲁,都城曲阜③;封宗室召公于燕,都城在“蓟”(今北京)①,故D项符合.8、B【解析】

由材料“生态学者或地理学者……哥伦布航行……在本质上是生物意义上的”可知,主要是从生态视角解释殖民活动,故B正确;材料中只是从生态视角解释新航路开辟,没有否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欧洲殖民者进行辩护,故排除AC;材料从生态视角解释新航路开辟,没有涉及欧洲中心论,故排除D。9、D【解析】

材料是,宋代以来,随着相权的逐步分散,丞相一职在政府中的法定权力越来越少,而且不能独立决策,“宰相逐渐变得多余”。这也就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提供了依据,因此材料指出了明朝中枢机构变异的原因,故D项正确;三省体制在魏晋时期已经出现,排除A项;材料叙述了相权走向消亡的过程,排除B项;元朝相权专权和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10、A【解析】

根据材料“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可知,定罪不能基于怀疑,而要建立在实实在在的证据上。故答案为A项。B项,主张重罪轻罚明显与“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张重视证据的作用,并非纵容犯罪,排除;D项,维护贵族利益的说法是正确的,但是材料没有体现,排除。11、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各国政治的动荡能够说明当今世界局势是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答案选B,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CD两项不符合当今国际关系的史实。考点:多极化趋势中的世界格局点评:当今世界是一个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正快速发展的时代,尽管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世界仍然动荡与冲突不断,这说明殖民主义思想并未完全消除,利益的争夺依然激烈。高考对该项内容的考查主要从政治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命题。12、A【解析】

1917年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发动了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A正确;B项此时苏俄已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排除;C项此时布尔什维克党已经打败了俄国资本家,排除;D项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排除。故选A。13、B【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的金融体系,包括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两个机构,这两个机构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共同构成了战后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故B正确;联合国、雅尔塔体制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CD错误。14、B【解析】

从漫画可以看到有两三个人在把核弹装进一只白鸽模型的身体里,这幅漫画反映了美国表面上谈和平,一方面却在背后用核弹来威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这幅漫画讽刺美国冷战政策的实质。故B正确;漫画的主旨是批评美国的冷战实质,不是提醒苏联警惕美国的阴谋,排除A;漫画不是揭露美国积极进行军备竞赛,排除C;冷战时期,美苏并不是提倡和平共处,排除D。故选B。15、D【解析】

从材料中的“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等信息来看,说明理学在形成过程中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具有包容创新精神。故答案为D项。理学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不是植根于佛道思想,排除A项;理学是儒学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进步,不是倒退,排除B项;C项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16、C【解析】

海尔公司在全球多个国家建立了工厂,是跨国公司的表现形式,这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选项C正确;海尔公司突破了中国范围,选项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全球化,并未呈现出区域化特征,排除B;材料仅涉及的是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政治格局无关,排除D。17、C【解析】

依据材料“雅典政府还发放一种观剧津贴”“公民进行评判”并结合雅典的民主政治可知,雅典的措施可以使得每一个公民都与机会享受民主权力,体现了雅典公共活动对政治生活的巩固。C正确;观剧不能反映雅典公民闲暇生活的丰富多彩,A排除;结合所学可知,只对公民开放,B排除;材料不能证明雅典民主产生在这一时期,D排除。故选C。18、C【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农民土地所有权和产品支配权的肯定,保护了革命根据地农民的利益。C正确;这一指示是在土地革命期间发出的,时间不符,A排除;中共的土地革命不同于太平天国的绝对平均分配方式,B排除;1956年底三大改造结束,中国才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D排除。故选C。19、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此街始建于1934年,①中正大街是1946年5月下旬,国民党占领长春之后改名;②大同大街是1938年日本设立的据溥仪的年号取名;③人民大街是1996年正式更名为人民大街;④斯大林大街是1945年前苏联红军进入长春而改;综上所述,正确顺序是②④①③,排除ACD,所以答案为B。20、B【解析】

据材料“连任者仅有133人,新当选者为185人”“原乡政府委员落选者达101人”可知,显示普选制和竞选制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民获得了一定民主权利,故B选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了延安县政府委员的改选,不能代表整个抗日根据民主建设,故A选项错误;当时社会主义制度还远未确立,故C选项错误;D项“消除”说法绝对,故D选项错误。21、A【解析】

材料中主要叙述的是朝贡贸易的问题,可以看出在晚明时期朝贡贸易已经出现了很多问题,商品的质量以及人们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说明当时的朝贡贸易中带有一定的商业利益,A正确;题干未反映朝贡贸易中“厚往薄来”的内容,排除B;题干中朝贡贸易中人们的态度发生变化,更多强调的是经济利益而非政治色彩,排除C;朝贡贸易涉及的是藩属国和明朝政府的关系,而非中央和地方关系,排除D。22、D【解析】

从材料可知,美国香烟在中国相对偏僻的岭南山区市镇上都能买到,说明外国商品在中国的倾销地域更广阔,反映了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的程度加深,故D项正确。A项排除,材料无法说明美国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向岭南倾销商品;B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C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23、C【解析】

在两宋时期,随着理学的创立和普及,文人更加重视对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描写,在“格物致知”思想的指导下也更加注重对生活的观察,故C项正确;两宋时期并没有相较以往的朝代更明显的社会危机,故A项错误;科技的发展并不会导致画家对生活体验的变化和艺术风格的变迁,故B项错误;两宋时期的统治阶级并没有对绘画风格直接倡导,故D项错误。故选C。24、B【解析】

材料信息“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以船比喻国家,以东家比喻百姓,这体现了主权在民的观念,故B正确;天赋人权指人具有天生的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故A错误;民主共和指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故C错误;民贵君轻是古代的民本思想,故D不符合材料信息。25、A【解析】

根据“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可知从先秦到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不能体现民族认同感的增强和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故排除B、C项;中原文化已经统一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故选A。26、A【解析】

1955年的亚非会议上周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A符合题意;B、C、D与材料无关。27、C【解析】

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成员国显著增加,体现出两极格局的解体推动了世贸组织的发展,C项正确;1960年代受美苏两极格局的制约,两大市场对峙,世贸组织第三世界成员国增多不是经济全球化加速所导致的,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世贸组织成立减少了贸易争端,B项错误;世贸组织成员国增多不能说明其主导权的变化,D项错误。28、A【解析】

由材料“按照传统仪式举行婚礼,只是繁复的仪式发生了简化”可知,近代婚姻习俗既继承了传统的习俗,同时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这说明婚俗具有明显的二元性特征,故选A;由材料“不符合政治变革的诉求和男女平等的理念”可知,理学的主流地位遭到了冲击,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价值观对婚俗的影响,而非婚俗对价值观的影响,排除C;材料只反映的江南部分地区婚俗的变化,这不代表整体,故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29、D【解析】

依据材料中“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士阶层借助社会变革之际,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阶层出现了流动,冲击了贵族政治体制,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宗法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和明朝初期仍然有分封制;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法家思想的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王室统治基础的动摇。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30、C【解析】

根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摸式”“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等信息可知,导图反映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同发展,故C正确;A无法体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摸式”,排除;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格局并不稳定,B错误;思维导图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从一战到二战,无法体现从繁荣走向了动荡,D错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历程:汉代至隋代,瘟病学说以内科理论为基础;宋元以来,瘟病与伤寒从论症和治法等方面区分开来;明清时期,瘟病学说逐渐形成体系。原因:战争频发、气候异常;新型传染病增多;疫病大规模爆发;医学家的深入研究。(2)背景:工业革命促进技术进步;城市化进程加快,民众的卫生健康意识增强;社会调查的深入,民主政治的推动;微生物科学研究的发展。(3)在民主革命时期,关系到革命成败;建国初期,巩固了新生政权,改善了卫生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爱国卫生运动的发展,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体现了坚持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解析】

(1)第一小问,由材料“中医内科理论建立在《伤寒论》之上。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宋元以来,医家从论症、治法方面对伤寒与瘟病加以区别”,可见汉代至隋代,瘟病学说以内科理论为基础;宋元以来,瘟病与伤寒从论症和治法等方面区分开来;由材料“明清之际……瘟病学说逐渐建立起体系”,可见明清时期,瘟病学说逐渐形成体系。第二小问,由材料“明代……后期异常干旱。入境外国人士的增加,使我国从未有过的传染病也开始流行”,可见与气候和新型传染病传播相关。由材料“1408至1644年间,各地发生的大瘟疫达26次之多。瘟疫等传染病的流行”,可见疫病大规模爆发;材料“医家从论症、治法方面对伤寒与瘟病加以区别”“经过清代名医叶桂、薛雪等人的努力”,可见医学家的深入研究。(2)由表格时间来看,可见工业革命促进技术进步;由材料“伦敦建设下水道现代化工程”“公共卫生运动在美、法、德等国获得支持”,可联系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民众的卫生健康意识增强;由材料“英国人查德威克发表调查报告”“公共卫生运动在美、法、德等国获得支持”,可见社会调查的深入,民主政治的推动;由材料“巴斯德的细菌理论获得证实”,可见微生物科学研究的发展。(3)由材料“疾病是苏区中一大仇敌……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可见在民主革命时期,关系到革命成败;由材料“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可见建国初期,巩固了新生政权,改善了卫生状况。由材料“倡议讲文明、讲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