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_第1页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_第2页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_第3页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_第4页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学生:周峰学号:20096586学院、专业:城环学院环境工程2班任课教师:赵兴廉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结果。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研究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对审视历史、创造未来都有现实的意义。一、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文化经历(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泉)。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衍生出仰韶前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同时多元的文化发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是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的发明者。“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他们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传说尧命羲和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到夏、商、周,从夏文化的“遵命”、“近人”而“远鬼神”并且尚忠到商文化的“尊神”、“事鬼”、“先鬼后礼”。而统一文化历程的开始是西周,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在一个广大的地域上,在众多的人群中,粘平了他们各自的族姓界限,在相互融合中“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华民族的基干由此生成,后世一切统一家国社会的建立,都根据这一基础。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它是一个激励历史创造力的制度。周人极端重视农业,他们不仅把农耕当作简单的生产行为,而是赋予它某种“政道”的含义。到春秋战国,文化观念开始了原创时代。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地思考,或是广招门徒;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孔子创儒家,提倡积极入世;老子、庄子创道家提倡追求个体精神解放;还有诸如法家、墨家、阴阳家等各派思想的创造。这些思想影响后世极其深远。二、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从秦朝开始,中国开始了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边疆开拓与文明同步发展,主要表现为经略南方和对匈奴的战争及开通西域。在汉武帝数十年对匈奴战争中,大的战役有三次,但长期大规模的战争和战后对内附异族的大量赏赐,使王朝经济不堪重负,两汉边地民族持续内附,终于导致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在打通西域的文化历史进程中,丝绸之路扮演着关键角色,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同时,在这一时期王朝政治有了新格局。首先是郡县制的确立,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形成。二是中央集权制,三是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变为察举制。重农主义是这一时期的基本国策,衍生出小农的黄金时代,“文景之治”轻徭薄赋,是历史上小农少有的太平日子。在思想文化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两汉独尊儒术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士族阶层的养成,在这个阶层身上,有中国的学术思想、文化艺术,有中国的政治,作为社会的清流显要,又对时代风尚施以重要影响,许多重大的文化现象,都与这个阶层有关。三、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此期的文化大势包括民族的大融合、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和佛教的传播,三教鼎立与玄学。统一西晋王朝的旋生旋灭,是大一统帝制文化阶段性走到尽头的结果。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就是:从西汉重儒术起,几百年培育起的一个对维系社会政治有重要职责的阶层,到汉晋之际,已经被权力腐蚀,负不起它应负的政治责任,因此,西晋的灭亡是必然的。八王之乱争夺皇权时,成都王颖招引匈奴贵族刘渊发起“永嘉之乱”,致使北方边地民族的大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民族的大融合使文化交融演变。同时江南地区开发加快,永嘉之乱后上百万的北方农民迁移江南,为江南开发带来了生力军。开发所至,也就是融合所至,南方的开发,为后代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固的经济后方。在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潮,前期内容是谈玄论道,剖析妙理,提倡放荡,是老庄思想的发展。但到稍后他们在行为上更是放纵,不守礼法,为世人树立了一种名士形象。西晋立国后,玄学完全变成了为西晋统治及门阀利益服务的思想工具。佛教的传播:佛教产生于印度,约在两汉之交传入中国,汉魏之际佛教的传播依托的是本土固有的长生不老宗教,魏晋之际,佛教更在玄风大畅的背景下,在社会上层中广泛流传。但佛教与中国社会秩序与文化伦理是存在矛盾与冲突的,在北朝是寺院经济妨碍国家利益,在南朝则表现为义理的冲突。这时期的文化,是动荡与混乱,从长远的历史发展来看,则是转变与展进。四、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唐宋文化的鼎盛从唐诗宋词可见一斑,此期文化的脉络主要表现为:开放的立国精神,唐宋间社会文化的改革和民族传统复归下士大夫的文化振作。首先从政治制度上来看,隋、唐设三省六部制,各司其职。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新制度——科举制,其中进士一科特别受士子重视。在文化背景上,唐朝尚武,其次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不论是对边地民族还是异国之人,唐朝基本能以开放、包容的精神一视同仁。唐王朝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导致了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景观:在东亚前所未有的以强大的唐朝为中心的部落民族大联合,以及日益高涨的学习唐文化的运动。但唐代的边疆民族政策带来的历史结果,是北宋立国的艰难,安史之乱及随后的藩镇拥兵自重,致使北宋王朝忌讳武人。最后,唐崇佛教并且重诗文。唐宋间社会文化的改革中,两税法起到了关键作用,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了多年来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收关系,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寿终正寝。它不仅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境,它还标志着一种王朝治国观念的改革,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影响至深。同时,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东南方转移。在南方的长江中下游流域“进入全面开发耕地的时期”,显示着实行新税法对农业开发的刺激作用。并且生产的高涨一定下带动了商业贸易和都市文明的发展,市井文化发展起来,新文艺兴起,戏剧的发达同样令人瞩目。并且从中唐起,知识分子的思想所系明显变化:一是争文化正统的意识,一是更关注现实问题和具体问题。古文运动和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的两股文风,其主旨是为了恢复和发扬文学传统。到北宋时期,王安石积极推行新法,但由于保守派(旧党)的固执反对,新法推行迭遭阻碍而以失败告终。其次北宋兴起了一门新的学问——理学:它以阐发孔孟学说中天道性命内容为主,讲究成贤成圣,像天地那样“曲成万物”,也就是本着一种大公精神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五、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元朝统治后,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蒙古人地位最高,南人(南方最后被蒙古人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为四等中最低下的一等人,即四等人。但元朝的统治促使了民族融合,部分进入中原的蒙古人逐渐变为农业居民,在元朝中原统治崩溃后,改用汉姓,融合在汉族之中,今天北方人大多是元朝新融合成的汉族后裔。元朝统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上,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从元朝开始。同时元代的畸形文化政策使元代戏曲文艺创作繁荣。在经济和政治制度上,元代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在地方设行省;在经济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北方的生产的恢复,并且元朝统治者从不贱视商业,相反特别优待和利用色目商人。到明清两代,东西方开始相遇。东西方的相遇,是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流。西方人狂热的普救主义宗教精神,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起着特殊作用,因此继商人之后东来的是基督教士(西方教士,明朝以利玛窦,清朝以汤若望、南怀仁最为著名)。除宗教典籍之外,大量西方天文、历算、物理方面的著述及钟表和天象仪器、火炮制造术传入中国。明朝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有农学著作《农政全书》问世。在明清两国的立国观念上,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和元以来的中书省,皇帝直接领导六部,这影响了明朝乃至清朝政治。明朝的政治制度,在清朝不仅全盘继承,而且加进不少更狭隘的内容。并且“农民皇帝”在经济上极端重农,因为他认为国家财政来源主要出自农业,这样的认识也是清朝皇帝的国家意识。明“一条鞭法”、清“摊丁入亩”的税收制度,加之重农抑商的国家观念使得明清社会经济迟滞。在思想文化上,道德意识浓重而又伴随着异端思想澎湃,是明代思想文化的明显特征。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把“心”当作宇宙万物之本,他的理论被称为“心学”,明中叶后影响很大。到清朝,在清朝文化高压和明朝的灭亡产生的强烈刺激下,“三先生”(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为代表的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但清朝学风的变化还有着学术史本身方面的原因。明朝的灭亡,教训了人们不能只是空谈性理,还应该博学以致用。正是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考据之风渐渐兴旺起来,代表组织称之为乾嘉学派。但文化的演变总是出乎预料,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维护王朝统治从针对那些有反清复明思想的人物及著作到《四库全书》编纂进行中大兴文字狱。文字狱使清朝的知识分子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中去了。清朝的闭关锁国将封建主义推向了极致,夜郎自大使其忽视了其他文化的发展,最终导致西方的工业文化践踏了仅存的书生文化。六、中国文化历史发展脉络中的感悟1、当赵匡胤之兄赵光义(原名赵匡义)在陈桥驿为其披上黄袍时,中国历史经历了又一次的江山更迭。赵官家雄心壮志,他未动西北的夏,而选择先平内——征伐李家李煜抱守的唐。李煜据守长江以南,有天然的自然屏障,却在北宋的军队下果断交出了江山。为什么?李煜好词、爱美人,而且还是佛教的虔诚信徒。诗词只能兴叹,美人只能垂泪,佛祖的庇护只能听天由命。纯粹的文人治理不了尚武的唐,只会让这只老虎困于囚笼之中。国家的领导宗旨决定着国家能否始终发展先进生产力,进而衍生先进的文化,唐的武文化背景被消耗殆尽的那一刻,便是灭国的一刻。将心比心,现代中国领导人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前提下,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便没有了后顾之忧。2、当洋枪洋炮与大刀长矛相遇时,中国文明不堪一击。为什么?郑刚曾在《中国人的命运》一书中指出“顶峰也就意味着上升的结束和下降的开始。”中国也有一句古话叫“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当一个人在最得意时总会自大而忽视别人的意见。文明也是如此,当中国走向鼎盛时便会沉浸于繁盛的喜悦和唯我独尊,而忽视了其他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当西方文明乘着火车飞速前进时,中国文明也就不断被甩在了后面。新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下,生产力不断发展,文化海纳百川,才保证了我们泱泱大国真正屹立在了世界民族之林!学习、研究中国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审视历史、解剖自身、创造未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当前,在加速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革命的同时,应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以理性精神和求实态度继承传统,变革传统,从而创造生机蓬勃的21世纪中华民族新文化。渺渺红尘,茫茫人海,没有过早,也没有太晚,遇见的自然是恰逢其时。有人说,这世间的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惟有父母与子女,是为了别离。父母为自己付出的,永远是百分之百的绵绵恒爱。每当看到满头如雪,弯腰驼背,步履蹒跚的父亲母亲,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们曾用最纯朴、最勤劳的方式为自己撑起过一片天,现如今却是衰老伴着他们走过一年又一年。于父母眼里,自己就像飘在天空的风筝,无论飞得多高多远,他们也舍不得松开牵挂的那根线。这种深厚的爱,若高山阔海,就算用一辈子的时间,恐怕也回馈不完.想来那句: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应是最好的报答。记得一首《友情》的歌,里面那段歌词格外打动人:友情,人人都需要友情,不能孤独,踏上人生的旅程……听完,特别想感谢那些出现在自己不同人生阶段的朋友,感谢这一路上你们给予的支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