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第二版) 课件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_第1页
劳动法(第二版) 课件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_第2页
劳动法(第二版) 课件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_第3页
劳动法(第二版) 课件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_第4页
劳动法(第二版) 课件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第三节劳动法的法律地位 第四节劳动法的体系 第五节劳动法与劳动伦理第一章劳动法概述 总则劳动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亿万劳动者切身利益和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法律部门。(一)国外关于劳动法概念的见解通过考察国外关于劳动法的各种认识和见解,可得出以下结论:(1)劳动法诞生于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时期并以雇佣劳动关系为其规制对象。(2)劳动法起源于工厂法,脱胎于市民法(民法)并超越和发展了市民法。(3)劳动法以保护劳动者为使命,以确保劳动者生存利益不受侵犯为理念。(二)我国学界对劳动法概念的认识(1)所谓劳动,是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针对特定对象所从事的肉体或精神的活动。(2)劳动法的定义中涵盖了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但对于反映劳动法部门法精神(部门法品格)的法理念并未加以明示(3)“法律规范的总和”这种属概念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可以包含诸如民法、行政法,甚至是刑法之中的有关劳动问题的立法规范。第一节证据的概念和分类一、劳动法的概念第一节证据的概念和分类二、劳动法的特征(一)劳动法具有保护性特征(二)劳动法具有力量组合博弈的特征(三)劳动法具有阶级性与动力性特征(四)劳动法具有现代性和融合性特征第二节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一、职业劳动关系的类型职业劳动关系可以依据不同标准进行类型化分析。(一)依据产权成分划分职业劳动关系(二)依据具体内容划分职业劳动关系(三)依据性质划分职业劳动关系第二节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二、职业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第2条明确规定了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但该调整对象并非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全部,仅是职业劳动关系。就职业劳动关系而论,我国《劳动法》既展望未来,又着眼于现实,采用主体模式规定如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外国劳动法关于调整范围的立法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分立制和合一制。第二节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三、职业劳动关系的特点ABC(一)主体特定性(二)内容双重性(三)形式契约化第二节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四、附随劳动关系的内容与特点附随劳动关系是指与职业劳动关系密切关联的一些社会关系,它们以职业劳动关系的存在为前提或者为职业劳动关系的产生、存续服务,因此与职业劳动关系形影相随,不可分离。附随劳动关系是劳动法调整对象的组成部分,不能忽视。附随劳动关系具有以下特点:(1)附随劳动关系在主体方面不同于职业劳动关系。(2)附随劳动关系是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介入劳动生活的一个表现,在某种意义上,附随劳动关系是对职业劳动关系的一种保障。(3)附随劳动关系的产生具有法定性的特征。第三节劳动法的法律地位一、劳动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如前所述,劳动法有自己独立的调整对象,即职业劳动关系和附随劳动关系。职业劳动关系和附随劳动关系虽然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关系,但是二者联系密切,互为条件。离开职业劳动关系,附随劳动关系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意义;没有附随劳动关系的保障与促进,职业劳动关系就不能健康发展。第三节劳动法的法律地位二、劳动法与宪法的关系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其他立法的基础和指针。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在宪法之下是其他彼此独立的法律部门,诸如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宪法所确立的基本权利和制度需要各个部门法加以贯彻落实,使之从宪法宣言转化为部门法制度实现。具体到劳动法与宪法的关系,宪法所宣示的一些基本权利,诸如工作权、休息权、结社权和退休权等都需要通过劳动法予以实现;同时宪法也为确保劳动法立法制度设计的正当性、合法性提供合宪性审查的基础和依据第三节劳动法的法律地位三、劳动法与民法的关系从世界历史来看,劳动法与民法有着较为密切的渊源关系。早期的民事立法大都将劳动合同纳入民事合同范畴进行统一调整。可以说,现代劳动法发端于民法,又超越了民法,因其规制特殊的对象而日益自成体系。从立法实践来看,为了适应职业劳动关系和附随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的需求,一些国家制定了劳动法典,即便是尚未制定劳动法典的国家,也加强了劳动立法建设,单行立法数量不断增多,劳动法日益成为独立的法律门类。第三节劳动法的法律地位四、劳动法与经济法的关系经济法诞生于19世纪末,以反垄断法的出现为标志,是一个产生较晚的法律部门。劳动法诞生于19世纪初的“工厂立法”。与民法、刑法等历史悠久的法律部门相比,劳动法诞生、成长的历史也比较晚,若与经济法相比,劳动法的诞生则早了将近一个世纪。劳动法的产生源于职业劳动关系的普遍化;经济法的出现则源于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常态化。劳动法与经济法的关系,就联系(相同点)而言,都是具有现代性的独立的法律部门,在功能和机理上都具有弥补民商立法对新型社会关系调整功能不足的特点。就区别而言,经济法调整的是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围绕生产和经营所产生的规制与调控关系,这是一种外部关系,其调整目标是实现宏观经济秩序化,实现经济生活在自由和秩序协调基础上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作为劳动法主要调整对象的职业劳动关系,是一种单位内部关系,是组织体与其成员之间的劳动给付关系,调整的目标是实现劳动与资本的结合(联姻)、协调、共进和劳动者利益之维护。第三节劳动法的法律地位五、劳动法的法域归属。就劳动法而言,从世界历史上看,早期的劳动法与民法关系密切,属于私法范畴。但在现代社会,由于国家对劳工问题的关注,社会力量介入劳工领域,加之团体力量的影响,劳动法日益在诸多方面有别于传统私法,渗透了公法的某些因素。现代劳动法兼有公法与私法的属性,又有别于公法和私法,应归属于相对独立的第三法域。当然这个第三法域能否称为“社会法”,取决于人们对“社会法”的范畴设定。第四节劳动法的体系一、劳动法的形式体系劳动法的形式体系亦称劳动法的渊源体系,是指劳动法规范得以存在的法律文本的体系,实质就是劳动法规范载体的体系。由于立法传统上的差别,两大法系劳动立法形式体系明显不同。我国承袭大陆法系传统,突出制定法地位,追求法典化立法体系。其突出表现是,制定实施了《劳动法》,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一系列单行立法,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劳动法体系。第四节劳动法的体系二、劳动法的内容体系ABC(一)劳动基准制度(二)集体合同制度(三)劳动合同制度第五节劳动法与劳动伦理一、劳动伦理的概念和内容所谓劳动伦理,是指在职业劳动生活中,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彼此应该培养、塑造和展现的价值观念、道德素质和精神风貌。劳动伦理包括员工职业伦理(简称职业伦理)和单位劳动伦理(简称单位伦理)两个构成部分。职业伦理与单位伦理彼此对应、相辅相成、互为条件,二者相互助推,水涨船高,一方的存在与诉求应以另一方的存在与满足为条件。不能只要求员工恪守职业伦理而忽视或容忍单位伦理之淡化或缺位;反之亦然,不能单方面诉求单位恪守单位劳动伦理,而员工却我行我素、自由散漫、三心二意、背信弃义、慵懒无功、不思进取、不求精进。第五节劳动法与劳动伦理二、培养塑造职业伦理的时代意义新时期,大力培养和塑造劳动伦理,不仅可以助推符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