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类文本阅读_第1页
安徽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类文本阅读_第2页
安徽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类文本阅读_第3页
安徽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类文本阅读_第4页
安徽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类文本阅读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如果把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按照贡献大小来排座次,头把交椅的得主毫无疑问是达尔文。第二把交椅的评选可能有些争议,多个颇有竞争力的科学家都足以出现在候选人名单上,包括现代遗传学的开创者孟德尔、微生物学及免疫学之父巴斯德、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克里克等。但如果投票来评选,大概率胜出的很可能还会是孟德尔。然而,两人终生未曾谋面,而且“进化论”和“基因论”在他们的有生之年也没有融合到一起。关于达尔文“错过”了孟德尔,有这么一个传说:孟德尔把自己《植物杂交实验》的单行本寄给了世界各地的多个科学家,其中就有达尔文;但收到孟德尔论文的达尔文并没有进行阅读,从而错过了可能将孟德尔的发现融入进化论的机会。这个传说因被罗宾·马兰士·海尼格写入了孟德尔传记《花园里的修道士》而广为传播。和之前为孟德尔写传记的其他作者的学者身份不同,海尼格是一名科学作家,为了让孟德尔的传记显得更有吸引力,海尼格在书中添加了一些戏剧性的元素,其中就包括了一些不实的内容。如果把其他学者为孟德尔写的传记比喻成《三国志》,那海尼格的版本就像《三国演义》。其中,有关达尔文错过孟德尔的故事就是虚构出来的,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孟德尔把论文寄给了达尔文,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达尔文通过其他途径得到过孟德尔的论文。因此,那些为达尔文错过了孟德尔的发现而感到遗憾的想法是多余的。达尔文的进化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十九世纪的科学界基本认同达尔文提出的“物种在不断进化”的观点,但对于自然选择在进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则有不同的看法。换句话说,当时的科学界基本认同物种的进化,但对进化的驱动力则有不同的见解。之所以在进化的驱动力量上存在争议,部分是因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在当时并不完善:无法说明用来供自然选择的差异性性状的来源。因此它无法在原理上让人信服。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之所以后来压倒了其他学说,就是因为“遇到”了孟德尔。在1900年孟德尔的工作被重新发现后,就有科学家试着将孟德尔的基因论和达尔文的进化论进行融合,经过科学家们的一系列地探索、研究,达尔文所提出的进化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其中的核心变化就是合理地融入了孟德尔的基因论。如果用一个公式来表达这种改变,大致可以是:现代达尔文主义=达尔文主义+孟德尔主义。至此,生命科学的大厦有了自己的支柱。这两位有生之年从未谋面的巨人,也从此双剑合璧。说起来,二人虽都是生物学界两颗最闪亮的明星,各自的人生经历却大不相同。如果要论两人对科学的贡献,达尔文毫无疑问更胜一筹。不过,在各自领域闪闪发光且不尽相同的二人,也分别有自己的崇拜者。有人喜欢达尔文,欣赏他放弃世俗所认同的医生和神父的角色,遵从内心成为了一名博物学家;更敬佩他强大的洞察力,透过繁杂的现象找到事物的本质。有人喜欢孟德尔,感叹他在贫困中的自强和坚毅;更佩服他惊人的演绎和推理的能力,以及在缺乏名利回报的情况下的默默坚持。(摘编自商周《孟德尔和达尔文:不曾谋面的绝代双雄》)材料二:由于每个物种都有按照几何级数过度繁殖的趋向,而且各个物种中变异了的后代,可以通过其习性及构造的多样化去占据自然条件下多种多样的生活场,以满足数量不断增加的需要,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这样,在长期连续的变异过程中,同一物种的不同变种间细微的特征差异趋于增大,并成为同一属内不同物种间较大的特征差异。新的改良变种必将替代旧的、少有改良的中间变种,并使其绝灭。这样,物种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确定的、界限分明的自然群体了。每一纲中凡是属于较大种群中的优势物种,它更能产生新的优势类型,其结果必然是每一个大的种群在规模上更趋于增大,同时性状分异也就更大。由于地球上的生存空间有限,不可能允许所有的种群都扩大规模,其结果就是优势类型在竞争中打败了较不占优势的类型。这使大类群在规模上不断扩大,性状分异更趋明显,并不可避免地导致大量物种的绝灭。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仅有极少数大纲在竞争中自始至终占据着优势,而其中所有的生物类型都可以排列成许多大小不一的次一级生物群。用特创论的观点完全不能解释为什么在自然系统下所有的生物都可以划归大小不等的类群这一重大事实。由于自然选择仅通过对微小、连续且有益变异的逐步积累而产生作用,因而它不会导致巨大的突变,而只能按照短小而缓慢的步骤进行。所以,已为新知识所不断证实的“自然界中没有飞跃”这一格言也是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可以用几乎无穷多样的方式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其原因就在于每一种特性一经获得,便可永久遗传下去,通过不同方式变异了的构造必须适应一个同样的目的。总之,自然界是吝于重大革新但奢于微小变异的。(摘编自达尔文《物种起源·综述和结论》)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生命科学领域,贡献最大的得主毫无疑问是达尔文,排在第二位的可能有些争议。B.有人说,达尔文收到孟德尔的论文,却未阅读,这让二人理论可能融合的机会错过了。C.每个物种都有过度繁殖的趋向,各物种中变异了的后代也会占据自然条件下的生活场。D.自然选择产生作用时,不会导致巨大的突变,是因为它按照短小而缓慢的步骤进行。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科学界对进化的驱动力存在不同看法,是因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在当时并不完善。B.合理地融入了孟德尔的基因论,这标志着达尔文所提出的进化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C.孟德尔和达尔文虽各自的人生际遇大不相同,但都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堪称绝代双雄。D.极少数大纲在竞争中自始至终占据优势,而所有的生物也都可以划归大小不等的类群。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例举了巴斯德、克里克等人,可以看出评选竞争之激烈,凸显了孟德尔贡献之大。B.材料一从传说写起,提及海尼格的身份,有力地证明了人们大可不必为“错过”感到遗憾。C.材料二论证中,把自然选择学说和特创论观点进行比较,突出了自然选择理论的正确性。D.材料二第三段运用了引证、喻证,强调了自然选择学说的特征,有利于增强文章说服力。4.材料一提到了《三国志》《三国演义》两本书,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进行说明。5.《物种起源·综述和结论》作为学术论文,在语言上有着独到之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风”,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常用字,又是一个拥有旺盛“生殖能力”的“根词”。由这个“风”字辐射的语义场,曾经覆盖了炎黄子孙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贯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所有层面,并且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古代的生态文化精神。中国古代社会作为一个早熟的农业社会,对于自然界的风有着悉心周到的观察、区分和理解。可以说,殷商时代黄河流域的一个“土民”对于风的敏感程度,要远远胜过当代大都市写字间里的“白领”。与现代工业社会不同,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自然界中的“风”,对于国计民生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风的方向、时节、强弱、干湿不同,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收成的好坏。但在先秦时代的中国古人看来,“风”,并非单纯的“自然现象”,同时也是“天”的情绪和意志。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传统不同,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人是由天地自然孕育化生而成的,人与自然原本就是一体化的。因此,大地上、天空中的“风”,也同样以某种方式存在于人体之内。人体内的“风”与天地间的“风”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感应。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别开生面的创举,并成为“中医学”重要的理论支柱。在中国,一个地域、一个时期的道德崇尚、文化习俗也全都和“风”字联系在了一起,甚至,一个朝代的国家法度、朝廷纲纪、民众心态、政府吏治也都被笼罩在“风”字头下。自然界的“风”便因此拥有了社会学、政治学的涵义。在中国古代,“风”与音乐歌舞、文学艺术的联系源远流长。最显著的例子是《诗经》中“国风”的命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诗总六艺,风冠其首”……一个“风”便将一部《诗经》的渊源、体用全都包括在内了!一个地域、一个时期的音乐歌舞集中体现了彼时彼地的风土、风情,“风”便成了一个地区“民歌”“民谣”的代名词。“风”的语义场辐射到音乐、歌舞诸多领域之后,便衍生出许多“风”字头的文艺学和美学的术语,如“风雅”“风骨”等。人格层面最典型的例证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个术语:“魏晋风度”。在《世说新语》《昭明文选》等典籍中,以“风”表述人物性情、品德、胸襟、才智的话语比比皆是,如:“风神高迈”“风度简旷”……正是江南秀丽的“风土”,东晋偏安的“世风”,加上一代知识分子自觉的“养气修身”,才终于造就了彪炳史册的“魏晋风度”。由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风”的语义场辐射到中国古代的各个领域,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将人类与其生存的环境融会贯通为一个和谐统一、生气充盈的系统,从而体现出中华民族古典文化高度的有机性与整合性。为什么恰恰是这个“风”字,能够如此完整而又形象地涵盖了中华文明的各个层面?“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这一特殊地位,应与中国古代以“气”为核心的自然哲学思想密切相关。在中国先秦哲学中,“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气生万物”,生出的不仅是自然界的万物万象,也包括人与人类社会。如果非要给“气”寻找一个现实世界中的替代物、象征物,那就是“风”。“风”就是流动衍化着的气,而“气”也就是静止凝聚着的风。“风”成为气在现有世界周行不殆的“替身”。从生态学的知识空间进一步探讨,“风”的语义场本身就具备了一个高级复杂系统要求的诸多要素。我国生态学家牛文元在其《生态系统基础》一文中指出:一个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是: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流动。“风”的语义场中的“风”,是自然界的一种物质,也是一种能量、一种力量;非常巧合的是,“风”在汉语言中还往往呈现出强烈的“信息性”,如风声、风言风语等,无不意味着信息的发布、传递与接受。对照当代生态学家的理论,我们就会发现:“风”的语义场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流动的、循环的、多层面的“生态系统”,一个浓缩了中华民族生存大智慧的生态系统,一个展现了中华古代文明辉煌景观的生态系统。由“风”的语义场所代表的中国古代文明,其高度的有机性、整合性、生生不息的绵延性,充溢着浓郁的生态文化精神,正可以作为人们创建后现代社会的一种思想资源。(摘编自鲁枢元《奇特的汉字“风”》)材料二:我们先须知道风是什么。庄子说,“大块噫气,其名为风”。足见庄子已经晓得风无非是空气流动。但为什么空气要流动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地面上各处空气有厚薄,空气的压力遂有高低之不同。水性趋下,风性则趋低气压,各方面的风,统向气压低的地方吹。至于气压所以低者,不外两种缘故,或者由于一处地方的空气温度比较旁的地方高,譬如炉子里烧火,把空气烧热,热空气往上升,结果炉子里就成一低气压;所以房间里各方的空气均吹向炉中。或者由于空气中生了旋风,如羊角风之类,犹之以盆盛水,若将盆子旋转,则盆子中心的水就为低下去。空气若成旋风,则漩涡中心亦成了低气压。(摘编自竺可桢《说飓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因汉字“风”具有极强的构词能力,所以其产生的语义场辐射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B.材料一认为,自然的“风”可以与人体内的“风”相互交流、相互感应,这成为“中医学”产生的重要原因。C.材料一指出,“气”是万物本原,以“气”为核心的自然哲学思想,决定了“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特殊地位。D.材料二认为,地面空气厚薄不均,于是空气压力就有了高低之别,如同水往低处流,风就一律向气压低的地方吹。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现代生活在写字楼中的白领相比,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人们对“风”的敏感程度更深入。B.“风雅”等文艺学和美学术语的出现,使“风”的语义场辐射到音乐、诗词等艺术领域。C.如果要了解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价值观念、文化模式,可借助“风”字构成语义场。D.“风”作为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其形成的原因古人的解释与现代人的看法较为接近。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A.《淮南子·天文训》:“天之偏气,怒者为风;地之含气,和者为雨。”B.《黄帝内经·素问》:“天地之间……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C.唐代李峤《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人竹万竿斜。”D.清代李方膺《潇湘风竹图》画面中茂竹尽斜,使人一看就感到狂风呼啸而来。4.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B.C.D.5.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风”时,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安徽省黄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对话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记者:您刚刚提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文明。您认为中华文明得以长期存续的力量何在?伍德:简而言之,就是《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等)的著名论述。这个理念一直风雨无阻地伴随着中国人,即使有汉末或唐末那样的天下大乱。尽管文化和语言种类繁多,但人们相信汉文化和文明,尤其是作为基石的文字及包含中华价值观的核心文本。记者:杜甫在中国被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您为何认为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呢?伍德:我之所以要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原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围极广。其诗作既有关于战争的宏大叙事,也有他在三峡对于人与自然、风景以及宇宙之间关系的思考,还有关于亲情、友情的亲切描述,聚餐、画纸为棋局等生活场景的再现。杜甫广阔的想象力,不仅表现在他写下了“中文最伟大的词语”,而且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杜甫信奉儒家的仁义道德,这些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我们说,这些因素“使社会运转”。尽管杜甫寂然离世,但他以美妙的语言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一直流传到今天。记者:您认为以杜诗为代表的中国古诗在全球化的今天有何特殊意义?伍德:在我们这个时代,过去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从我们身边退去。但是,人们依然可以在当下的中国寻找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因为在这表面之下,所奔流的依然是所有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深深的源泉,其中诗歌就是中华文化得以长期延续的一大源泉。中国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诗歌传统。《诗经》中最古老的诗歌要早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今天人们依然公认,杜甫的言语从某些角度告诉我们,何为中国人。但杜甫的诗作不仅仅是为中国人而写的——在我们这个动荡的时代,这位生活在8世纪之人的思索、关于友情的主题、唐诗的世俗视野、禅宗的宇宙人文主义,即使是通过翻译,也仍然具有当代意义。因此,随着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确实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我们今天追随杜甫当年的足迹并且了解其背后的深意,愈加凸显其重要性。(摘编自《通过杜甫感受中华文明精神特质——对话英国历史学家、制片人、作家迈克尔·伍德》)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写照。古代文学史上的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现代文学史上的“鲁、郭、茅、巴、老、曹”等,他们所以赢得后人的尊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含蓄内敛,坚强乐观,渊源有自,历久弥新。在安史之乱中,杜甫与家人离散,在与妻子儿女分别三个年头后,杜甫终于可以去探望妻小,到家里写下著名的《羌村三首》。第一首写道:“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战争年代,死,也许是一种常态,而活着,哪怕苟且偷安,也不容易,反成偶然。夜深人静,这对饱受磨难的老夫老妻,执手相看泪眼,依然感觉像是梦一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简单的十个字,蕴藏着多么深厚的情感。这不正是我们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吗?我们的文学艺术,就是在这些平凡的细节描写中,充分展现中国人的美好心灵、崇高情感和不屈性格,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力量,并由此得到升华。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高头讲章,在朴素平凡的生活中,苦干实干,勇敢顽强,生动地诠释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用孔子的话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坚强乐观,充满理想。这种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和坚强乐观的民族精神,源于我们的礼乐文明传统,知行合一,家国一体,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魏晋时期王弼解释《周易》说:“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这里强调一个“化”字,上善若水,润物无声,以文化人,以文化天下。它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强调真、善、美的完整统一,而不是刻意追求科学的“真”而忽略人伦的“善”和艺术的“美”。从中国文学作品中不难发现,我们的文化重视个人修养,强调责任意识,倡导奉献精神,坚持合作理念。这种精神特质,与西方文化以利益为核心价值,强调天赋人权,崇尚个人主义,信奉丛林法则有着本质区别。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解决这些时代难题,中华文明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摘编自刘跃进《文学视野中的中华文明精神特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伍德认为中华文明能长期存续,源于中国人始终信守“斯文”,尤其是作为基石的汉文字及包含中华价值观的核心文本。B.杜甫的作品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这是迈克尔·伍德认为他能超越李白成为中国最伟大诗人的主要原因。C.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屈原、李白、曹雪芹、鲁迅等文学家创作出传世佳作的根基。D.鲁迅所谓“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他们就是中国人美好心灵、崇高情感和不屈性格的生动诠释。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现代生活的步伐越来越快,但是我们依然能在当下找到古代文化的含义,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杜甫的诗歌就是最好的证明。B.“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这句话恰恰体现出儒家的仁义道德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所具有的以文化人的基础性作用。C.《孔雀东南飞》的结尾以一对鸳鸯相向而鸣象征爱情的永久不渝,将悲剧的题材处理成爱与生命的胜利,这是坚强乐观民族精神的体现。D.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文学艺术给我们带来的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往往需要通过平凡的细节描写来完成,这就是以小见大的文学力量。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A.孙犁《荷花淀》中约水生嫂探望丈夫的一个女人说:“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B.茹志娟《百合花》中新媳妇明知道小战士已经牺牲,“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C.沈从文《边城》中翠翠成熟的生命觉得好像缺点什么,于是胡思乱想“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点了灯笼火把去找”。D.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对天发誓:“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如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绵。”4.为论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迈克尔·伍德使用了哪些事实性论据,结合原文简要概述。5.孙犁小说《嘱咐》描写水生在参加战争八年之后回家时的情景。有人曾质疑这种描写过于小气,无法叫西方人理解。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材料二阐述你的理由。[链接材料]水生的家在白洋淀边上。黄昏时候,他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的家就住在村边上。他看见房屋并没有烧,街里很安静,这正是人们吃晚饭,准备上门的时候了。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悄的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亲热地喊了一声:“你!”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一抽一抽一搭搭地哭了。(节选自孙犁《嘱咐》)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张岱年先生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时,将“刚健有为”放在首位,认为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和基本人文精神之一。“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并在传统文艺创作和美学思想体系中呈现出丰富的表述形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以“刚健”为中心生成“风骨”“雄浑”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论思想,深刻影响着传统文艺各个门类的美学选择和审美风格。②“风骨”是刚健美学思想在传统文论中重要表达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写道:“刚健既实,辉光乃新。……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我们知道,“风”原本指的是人的气质、风度,为“风骨”生成之本;“骨”则决定着人的体格并通过外在肌肤呈现体貌。《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风”为诗文之命意,“骨”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刘勰认为真正的好诗文应是“风清骨俊”,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③晋代司空图继承“刚健”美学的基本品格,强调诗人要效法“天行健”精神,积蓄刚健之气,并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更为细致和全面的分类表达,提出“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具体的诗歌美学风格类型。《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是对“刚健”美学丰富形态的系统概括与归纳。深深影响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尽管宋元以降空灵淡远成为文人的审美风尚,司空图所标举的雄浑、悲慨、豪放、劲健品格,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学的美学追求,宋代诗学“兴趣”与“妙悟”说的倡导者严羽,赞赏盛唐之诗“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④刚健美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受到文论家的重视,并进行更为丰富的阐发和描述。如姚鼐指出:“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入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这里,“阳刚”之美作为刚健美学的新表达,进入文论话语之中。⑤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引入后,有人认为中国美学思想中的刚健、雄浑、阳刚之美等都可包括在“崇高”范畴之中。实际上,由于人文基因和文化传统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与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在中西美学观念的对比中体现出鲜明的美学价值。⑥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产生于抵抗浩大外力之时人的内在感受,蕴含着感性与理性的不和谐。西方近代美学家们认为,“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在对“崇高”范畴的理论阐发中,西方美学家往往注重冲突各方的矛盾对立与分裂,认为“崇高”是一种由痛感转化出来的消极快感,起源于人们面临危险时所产生“自我保护的心理”,恐怖和惊惧是崇高感的心理内容,只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才活跃起来。⑦与西方美学范畴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是正面的、积极奋发的力量表现。宇宙雄浑劲健、运行不息,中华民族的先人从宇宙伟力中感悟永恒而又深邃的启示,充分肯定和高扬人的尊严、自信和理性力量,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获得人的最大自由。在这和谐的壮美之中,没有偏颇、极端、分裂与毁灭,更无恐怖和惨厉。同时,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既包含着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也包含着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尚书》中就推重“刚而无虐,简而无傲”;《易传》认为“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姚鼐说“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刘熙载也说“书,阴阳刚柔不可偏陂”。“刚健”之中蕴含着韧性的追求,这是中华民族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在中华美学思想中,阳刚之美不仅雄伟要有内在蕴藉,不能锋芒毕露。现代画家傅抱石、关山月合作的山水巨制《江山如此多娇》,正是两种美的完美结合。当然,在两种美之中,阳刚美始终是主导方面,这是中华文化“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摘编自叶青《传承“刚健”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刚健”作为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B.“风骨”“雄浑”“阳刚”“空灵淡远”等美学风格都与“刚健”的美学精神一脉相承。C.宋代严羽倡导“兴趣”与“妙悟”说,也非常赞赏盛唐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刚健品格。D.姚鼐对刚健美学进行了丰富的阐述,“阳刚”由此成为刚健美学新表达,进入文论话语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刘勰以“风骨”设喻诗文,“风”为立意,“骨”为实体,佳作应“风清骨俊”,《文心雕龙》就践行了这种美学风格。B.司空图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分类表达,其《二十四诗品》深刻影响了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C.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与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美学价值更胜一筹。D.山水巨制《江山如此多娇》,是阳刚和阴柔美的完美结合,在主体部分阳刚美则是主导,体现出“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3.下列诗文名句中,最不符合文中“刚健”之美的一项是()A.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姚鼐《登泰山记》B.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D.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4.下列关于本文论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以张岱年先生关于“刚健有为”的论断开篇,引出全文的论述中心,增加了论证的分量。B.文章②——④段论述“刚健”美学思想的丰富拓展,从刘勰到姚鼐逐一展开,言之有序。C.文章在第④段和第⑦段两次引用姚鼐的言论,论证“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的美学原则。D.文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材料丰富,对比鲜明,论证充分。5.西方美学的“崇高”与中华美学的“刚健”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安徽省宣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影子说”是揭示《红楼梦》人物设置和结构建构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法。前人有关“影子说”的论述涉及许多方面,有关乎人物的,有关乎事件的,也有关乎小说题旨的。甲戌本脂评“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的概括,最早揭出了《红楼梦》人物设置的这一特点。影映关系中的人物被称作“影身人物”,即指文本中拥有相似特质、具有互相映照作用之人物,人物间的联系包含外貌、性情、身世、命运等方面。还有一些评论与人物或事件的结局有关。《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王希廉评:“花冢埋花,虽是雅事.却是黛玉结果影子。”第四十九回评:“第三首《月诗》固好,然‘一片砧声’‘五更残月’及‘秋江独夜’‘团不永’等句,不但为香菱结果影子,且是黛玉、宝钗小照。”姚燮在第五十九回也有类似评论:“从莺儿口中写出宝钗平日不爱花艳光景,与前贾母到宝钗房中嫌其太喜素净,一同闲中点缀,为后来宝钗守寡作影子。”七十四回陈其泰评:“袭人留房,而知薛婚之已定,晴雯被逐而知黛玉之必死。如镜照影,若离若合。”这些有关“影子”的评论是就事情的相似性而言的。若以“人影”概括人与人的相互影映的话,那么这些即可谓之“事影”。另外一类是关乎小说题旨的。第一回王希廉评:“《跛足道人歌》及甄士隐注解是一部《红楼梦》影子。”此可谓之“题旨影”。“影子说”的内涵颇为复杂,以上这些只是粗略分类。无论“人影”“事影”“题旨影”,都与叙事结构有关。《红楼梦》围绕着宝黛钗几位核心人物设置的众多互为形影的影身形象,共同构成了小说颇具规模的叙事结构。(摘编自王富鹏《论<红楼梦>影子人物体系的建构与小说叙事结构的形成》)材料二:小说中的“影子人物”又称“镜像人物”,是指小说家有意设置的互相映衬的人物形象,是东西方文学共有的现象。该提法最常见于红学研究,涂瀛在《<红楼梦>问答》中说:“袭人,宝钗之影子也。写袭人,所以写宝钗也。”“晴雯,黛玉之影子也。写晴雯,所以写黛玉也。”贾宝玉也有影子人物,脂批第二回云:“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影子人物”的形成原因,学界基本有两种观点。其一,从对偶美学的角度阐释。浦安迪在《中国叙事学》中提出叙事受阴阳互补思维的影响,对偶结构不仅是古典诗文的中心原则,也渗透在结构较松散的小说戏曲中。他把鲁莽的李逵和伪善的宋江称为互相影射的“成对人物”:他们彼此赏识又互相抗衡。沿着这一思路,田晓菲将《金瓶梅》中的白玉莲称为潘金莲的对偶,在命名、肤色、遭际等方面揭示了一人的若即若离、相反相成。其二,借弗洛伊德的自恋理论分析小说中的女性影子人物。刘纪蕙在《女性的复制:男性作家笔下二元化的象征符号》一书中指出,弗洛伊德认为恋爱多是一种自恋式的、对理想自我的追求,“自我”是大众认可的、男性追求的某些特质,当个体的取舍面临矛盾,男性的自我概念就有了分裂倾向。美国学者罗杰士总结了影子人物的两种产生方式:其一为“重叠复制”,即数个形体重复呈现同一个概念;其二为“分割复制”,即同一个整体由两个对立的部分呈现,如灵与肉,情与理。李渔家庭婚恋小说常出现一夫二妻的三角模式。有研究者把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双姝模式”分为“一男二女”和“双妹对比”两种范式,前者主要叙述二女围绕一夫展开行动,其原型是舜与娥皇、女英的神话故事;后者强调二女之间性格、身份、才学的高下区别,其文学渊源可追溯到谢道韫与张彤云的二元文化意象。事实上,后世小说中这两种范式多有重叠,李渔的作品也不例外,即共事一去的两位女性人物可能是相反相成的关系。李渔创造力最旺盛的阶段,也是才子佳人小说大行其道的时代,然而李渔总有一些独出心裁的设计,让他的作品与众不同。李渔的第一款杀手锏,是影子手法的“加倍使用”,即不只设置一对影子人物,还连续制造多个巧合,运用对偶思维敷演成一篇小说。李渔的第二款杀手锏.则是将聚光灯打在一个形象之上,让原本不起眼的侍女占据关键地位。如《拂云楼》中,丫环能红的智慧被大写特写,能红与小姐之间的微妙关系,成为情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双美形象在李渔小说中反复出现,应与李渔妻妾成群的现实生活、热衷享乐的人生态度有关。“齐人之福”是多少封建士大夫求之不得的“理想人生”.这深受晚明放诞风潮之浸染。李渔拟话本小说中的影子手法其不足也很明显,一来思想深度上还欠火候;二来从叙事的角度看、人工斧凿的痕迹较重,限制了对人物厚度的挖掘.令读者难有《金瓶梅》《红楼梦》那样悠长的回味。(摘编自殷富华《机巧还是机械?——论李渔小小说中的影子人物》)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影子美学为抓手,深入剖析文本相关现象,有助于引领读者对小说复杂的叙事格局形成更加深入的认知。

B.材料二从美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对影子人物成因进行分析,显示出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灵活的跨领域研究眼光。

C.“影子说”的创作方法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作家,也催生了西方类似叙事模式的建构和相关文学评论的萌芽。

D.两则材料分别提及脂批和涂瀛关于“影子说”的观点,对影身人物的相似特质和映照作用的理解并非完全相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水浒传》中杨志卖刀与林冲买刀是两个相似的事件,它们之间形成了“事影”,预示了两

人之后会走上相同的命运道路、

B.“影子说”的提出者认为,小说家设置“影子人物”是为了展现对偶美学,以及通过自恋理

论分析女性影子人物。

C.材料二认为李渔在创作中独特地运用了影子手法,其作品中双美形象的反复出现,反映了他对封建道德的批判态度。

D.材料二通过比较《红楼梦》和李渔小说的影子人物,认为李渔小说中的影子手法虽独特,但其作品思想深度不及《红楼梦》。

3.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评价,最不适合你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一“事影”理论的一项是(3分)

A.第二十二回王希廉评:“宝钗生日宴上,所点之戏《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其情节暗合宝钗日后守寡的孤寂与无奈。”

B.第十三回涂瀛评:“秦可卿之死,虽为单独一事,却隐隐透露出贾府日后衰败的征兆。其病重之时所托之梦,更是贾府未来命运之影子。”

C.解盦居士《石头臆说》中说:“此书专为灵河岸上之谪仙林颦卿一人而作。微特晴雯为颦颦小影,即香菱、龄官、柳五儿,亦无非为颦颦写照。”

D.第十四回脂砚斋评:“《红楼梦》中,元春省亲一事,虽为盛大之典,却隐含着贾府日后衰败的伏笔。”

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红楼梦》的“影子说”,请说说它们阐述时侧重点有何不同,并指出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4分)5.《水浒传》塑造了一百单八将形象,他们的性格既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点,这充分展现了

“影子说”蕴含的对偶美学意义。请结合材料二相关论述对《水浒传》中影子人物的异同作

简要分析。(6分)答案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D2.A3.D4.表述更加形象生动。①把其他学者为孟德尔写的传记比喻成《三国志》,形象生动地写出其传记的真实性和可信性。②把海尼格为孟德尔写的传记比喻成《三国演义》,形象生动地写出海尼格在书中添加了一些不实的内容,有关达尔文错过孟德尔的故事是虚构的。5.①学术性强。文中大量运用“变异”“物种”“自然选择”等学术术语,专业性强。②逻辑缜密。多次运用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总结,论证自然选择的结果、特征,思维缜密。③用词精准。文中运用“很大程度”“凡是”等词,依据科学事实,准确严谨。【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是因为”强加因果。根据原文,“它不会导致巨大的突变”的原因是“自然选择仅通过微小、连续且有益变异的逐步积累而产生作用”。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是因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在当时并不完善”错。根据原文,“部分是因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在当时并不完善”,可见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原因。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无中生有,没有比喻论证。材料二第三段运用了引证“自然界中没有飞跃”,但没有比喻论证。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首先明确,这是比喻论证,效果是让表述更加形象生动。①“把其他学者为孟德尔写的传记比喻成《三国志》”,《三国志》是西晋陈寿写的史传文,内容真实可信,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其传记的真实性和可信性。②“海尼格的版本就像《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把海尼格为孟德尔写的传记比喻成《三国演义》,形象生动地写出海尼格在书中添加了一些不实的内容,有关达尔文错过孟德尔的故事是虚构的。【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点的能力。①学术性强。如“由于每个物种都有按照几何级数过度繁殖的趋向,而且各个物种中变异了的后代,可以通过其习性及构造的多样化去占据自然条件下多种多样的生活场,以满足数量不断增加的需要,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文中大量运用“变异”“物种”“自然选择”等学术术语,专业性强。②逻辑缜密。如“由于每个物种都有按照几何级数过度繁殖的趋向,而且各个物种中变异了的后代……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由于自然选择仅通过对微小、连续且有益变异的逐步积累而产生作用,因而它不会导致巨大的突变,而只能按照短小而缓慢的步骤进行”,多次运用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总结,论证自然选择的结果、特征,思维缜密。③用词精准。如“物种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确定的、界限分明的自然群体了”“每一纲中凡是属于较大种群中的优势物种,它更能产生新的优势类型”,运用“很大程度”“凡是”等词,依据科学事实,准确严谨。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卷【答案】1.D2.B3B4.C5.材料一侧重于从文化、生态视角揭示“风”的语义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并探讨产生的原因。材料二侧重于从科普的角度,揭示自然界“风”产生的原因。【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因……所以”错误。由原文“‘风’,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常用字,又是一个拥有旺盛‘生殖能力’的‘根词’”“‘风’的语义场辐射到中国古代的各个领域”可知,选项强加因果。B.“重要原因”错误。由原文“人体内的‘风’与天地间的‘风’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感应。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别开生面的创举,并成为‘中医学’重要的理论支柱”可知,自然风和人体风之间的关系是中医学重要理论支柱而非产生的重要原因。C.“决定了‘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特殊地位”错误。由原文“‘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这一特殊地位,应与中国古代以‘气’为核心的自然哲学思想密切相关”可知,选项混淆或然与已然。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使……”错误。由原文“‘风’的语义场辐射到音乐、歌舞诸多领域之后,便衍生出许多‘风’字头的文艺学和美学的术语,如‘风雅’‘风骨’等”可知,选项语意颠倒。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第三段观点认为大地上、天空中的“风”,也同样以某种方式存在于人体之内。A.交代自然之风产生原因。C.自然界“风”客观上起到的作用。D.艺术上如何表现“风”。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以及进行图表转换的能力。C.风清月朗,形容夜景美丽宜人,属于自然层面。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就说到“由这个‘风’字辐射的语义场,曾经覆盖了炎黄子孙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贯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所有层面,并且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古代的生态文化精神”。由原文“由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风’的语义场辐射到中国古代的各个领域,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将人类与其生存的环境融会贯通为一个和谐统一、生气充盈的系统,从而体现出中华民族古典文化高度的有机性与整合性”可知,这是从文化方面揭示“风”的语义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以及产生原因。由原文“对照当代生态学家的理论,我们就会发现:‘风’的语义场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流动的、循环的、多层面的‘生态系统’,一个浓缩了中华民族生存大智慧的生态系统,一个展现了中华古代文明辉煌景观的生态系统”可知,这是从生态视角揭示“风”的语义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并探讨产生的原因。材料二:材料二出自竺可桢《说飓风》。再根据“我们先须知道风是什么”“但为什么空气要流动呢?”,可见这是从科普的角度,揭示自然界“风”产生的原因。安徽省黄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1.B2.A3.D4.①《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的论述,一直伴随着中国人。②杜甫不仅写下了“中文最伟大的词语”,而且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③儒家的仁义道德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④中国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诗歌传统,《诗经》中最古老的诗歌要早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5.不同意这种说法。①这处水生回家探亲的细节描写充分展示出中国人所特有的美好心灵和崇高情感,是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底蕴的真实体现。②这对夫妻虽因战争长期分离,都满含对对方的思念与牵挂,但见面后妻子有千言万语却只用一个“你”字的招呼,蕴藏着极为丰富深厚的情感。③这正是中华民族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是中华人文精神强调人与人和谐共生科学的“真”、人伦的“善”和艺术的“美”的完整统一。【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B.“主要原因”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我之所以要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原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围极广”可知,迈克尔·伍德认为之所以要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原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围极广,而他的“作品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能在当下找到古代文化的含义,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错误,材料中并没有相关信息说只有中国“独一无二”“在当下找到古代文化的含义”,此信息属于无中生有。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窦娥这句话所表现出的是坚强不屈的民族性格。根据“简单的十个字,蕴藏着多么深厚的情感。这不正是我们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吗”可知,材料二第二段通过杜甫诗歌论证的是文学作品能表现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结合“就是《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等)的著名论述。这个理念一直风雨无阻地伴随着中国人,即使有汉末或唐末那样的天下大乱”可知,《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的论述,一直伴随着中国人;②结合“杜甫广阔的想象力,不仅表现在他写下了‘中文最伟大的词语’,而且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可知,杜甫不仅写下了“中文最伟大的词语”,而且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③结合“杜甫信奉儒家的仁义道德,这些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可知,儒家的仁义道德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④结合“中国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诗歌传统。《诗经》中最古老的诗歌要早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可知,中国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诗歌传统,《诗经》中最古老的诗歌要早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首先回答:不同意这种说法。结合材料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含蓄内敛,坚强乐观,渊源有自,历久弥新”“我们的文学艺术,就是在这些平凡的细节描写中,充分展现中国人的美好心灵、崇高情感和不屈性格”“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高头讲章,在朴素平凡的生活中,苦干实干,勇敢顽强,生动地诠释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可知,这处水生回家探亲的细节描写充分展示出中国人所特有的美好心灵和崇高情感,是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底蕴的真实体现。夫妻相见在生活中本可以有多种表现方式,但作品中的夫妻因战争而长期分离,好不容易见面了“水生亲热地喊了一声:‘你!’”,一个“你!”就是最水生此刻最富有感情的表达,蕴含了对对方的思念与牵挂,这正是中华民族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是中华人文精神强调人与人和谐共生科学的“真”、人伦的“善”和艺术的“美”的完整统一。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B2.D3.D4.C5.①二者产生的缘由不同。西方美学的“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②二者的内容不同。西方美学的“崇高”是以恐怖和惊惧为内容。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的主要内容为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和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③二者和美的关系不同。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和是美相对立的。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空灵淡远’……与‘刚健’的美学精神一脉相承”错误。由原文“尽管宋元以降空灵淡远成为文人的审美风尚,司空图所标举的雄浑、悲慨、豪放、劲健品格,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学的美学追求”可知,“空灵淡远”与“刚健”的美学精神不同。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文心雕龙》就践行了这种美学风格”错误。由原文“《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风’为诗文之命意,‘骨’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刘勰认为真正的好诗文应是‘风清骨俊’,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可知,刘勰以“风骨”设喻诗文,并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但并没有说《文心雕龙》践行了这种美学风格,属于无中生有。B.“《二十四诗品》深刻影响了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错误。由原文“《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是对‘刚健’美学丰富形态的系统概括与归纳。深深影响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可知,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