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地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地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地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地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地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近年的当代小说中,文学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开始越来越引人关注。同志在作协九大开幕式讲话中,非常明确地谈到了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其中当然也隐含着对于当代文学的批评。同志说: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我们并不是要求作家像历史学家那样去追求历史事件、历史情节的绝对真实,而是要求必须尊重历史本质的真实。也就是说,即便叙事者在历史事件与情节的描绘上达到了相当程度的真实,但这一基础如若并非建立在历史本质的契合之上,我们也不能说这是真实的历史叙述。反之,即使对于某些历史的描写,其事件与情节完全出于虚构,但却在更高层面呈现了特定时代的本质规律,也依然可以看作是真实的历史。(摘编自徐刚《当代文学的历史叙事问题》)材料二:在历史学研究中,鲁迅、茅盾、老舍、闻一多等人的作品经常被当作佐证史料而引用。现代文学能够被用作历史研究之辅助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它固有的“以文见史”传统的存在。所谓“以文见史”,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互动关系的概括,它既是作家面对历史的观念传统,又是作品处理文本与现实关系的写作传统。中国现代文学在反思历史、关注现实方面成就卓著,各个时期的文学潮流中都存在一个清晰的历史维度。“以文见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写作传统。文学参与历史建构的传统在五四文学之前的进步人士那里就已经开启。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深度融会,积淀成一种前后相继的写作现象,并演化为具有本质意义的写作传统。现代作家在“人”的建构过程中,首选的是历史批判的路径,而不是将世俗生活合法化的路径,梁启超、鲁迅等人都就是如此。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许多作家都写过孔子的事迹,如曹聚仁的《孔老夫子》、冯至的《仲尼之将丧》、陈子展的《楚狂与孔子》等。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不断出现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包括人文始祖女娲(鲁迅《补天》),历史豪杰伍子胥(冯至《伍子胥》),精神气节的代表人物文天祥(郑振铎《桂公塘》),及众多能臣谋士,如信陵君(廖沫沙《信陵君之归》)、苏秦(魏金枝《苏秦之死》)等。此外,歌颂高尚文人的作品中亦不乏佳作,如何其芳的《王子猷》、唐弢的《晓风杨柳》等。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历史书写,是沟通过去与当下的精神通道,有助于促进读者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中国革命与现代文学的密切关系,使文学天然地关注历史进程。现代文学的纪实功能十分强大,民族国家重大事件与其文学呈现之间的时间差非常小,这是现代文学“以文见史”传统的醒目标志。各时期的主流文学全面折射出历史的风云变幻,文学由此逐渐确立了新历史观并参与了历史的意义重构。“以文见史”传统与中国现代伦理变迁息息相关。新伦理的建构依托历史资源的例子大量存在。伦理辩驳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历史小说中大量出现,抗战文学把民族安全至上提升为最高伦理原则。中国作家善于到历史中寻求伦理变革的依托。在这里,伦理变革与“以文见史”传统相遇并形成相互映照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文见史”传统与现代文学的形式变革密不可分。历史小说、新歌剧、随感录、报告文学、传记文、叙诗中都有历史的踪影。现代作家突破了传统平话和历史演义的局限,从而为历史表达创造了新形式。例如,鲁迅的故事新编、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朱东润的历史人物传记、谭正登的历史小说等,都在文学形式上创造了新范式,而新范式的诞生与历史语境有着必然的关联。对“以文见史”传统的认知有助于评价文学作品的价值。文学与历史都以关注人性为前提,这就使某些文学作品在生成审美价值的同时也具备认知价值。从文学的历史叙事中培育出的审美意识是社会化审美意识,对这种意识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审美价值的动态性和社会性,从而体现出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传统的一个重要侧面。“以文见史”传统为文学接受者与批评者带来了指向未来的愿景。文学中的历史书写总是带着对公平、正义乃至乌托邦的向往,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精神并不是“向后看”的精神,而是从“过去”透过“现在”而直达“未来”的精神。这一传统不仅折射出历史规律,而且用指向未来的愿景为社会进步带来隐形的助力。(摘编自王寰鹏《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的写作传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尊重历史本质的真实,不能用创作者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B.只要树立正确历史观,文学家、艺术家就能创作出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立之当世、传之后人的作品。C.文学的历史叙事中培育出的审美意识具有社会性,对这一意识的研究有利于体现“以文见史”传统。D.文学中的历史书写总是向往美好,文学接受者与批评者为“以文见史”传统带来了指向未来的愿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或艺术作品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情节是否绝对真实,并不是衡量作品高下的硬性标准。B.中国现代文学注重反思历史、关注现实,各时期文学潮流历史维度清晰,不存在戏弄历史的作品。C.《补天》在“人”的建构过程中,首选的是历史批判的路径,而并非是将世俗生活合法化的路径。D.“以文见史”的传统对当代小说作家依旧存在借鉴价值,有助于他们创作出优秀的历史题材小说。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作品最能体现“以文见史”传统的一项是()A.《荷花淀》 B.《阿房宫赋》 C.《再别康桥》 D.《玩偶之家》4.结合材料一,简述你对“史识”“史才”“史德”的理解。5.两则材料都涉及了文学与历史关系的问题,请简要分析侧重点有何不同。〖答案〗1.C2.B3.A4.①史识:鉴定历史的价值或本质;

②史才:能够按照艺术规律呈现艺术化的历史:;

③史德:具有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告诉人们真实历史的责任。5.①材料一侧重阐述了中国当代文学中历史叙事的问题,明确了历史叙事的要求;

②材料二侧重阐释了“以文见史”的传统在实现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深度交融中的作用和价值。〖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A.“不能用创作者的想象去描写历史”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可见材料一否定的是“无端的想象”,而不是“想象”。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尊重历史本质的真实,不能用创作者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B.“只要……就”错误。原文“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阐述的是必要条件“只有……才……”。D.“文学接受者与批评者为‘以文见史’传统带来了指向未来的愿景”错误。从原文“‘以文见史’传统为文学接受者与批评者带来了指向未来的愿景”来看,选项主客易位。【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不存在戏弄历史的作品”错误。从原文“中国现代文学在反思历史、关注现实方面成就卓著,各个时期的文学潮流中都存在一个清晰的历史维度”等处来看,中国现代文学是否存在戏弄历史的作品,从材料中不得而知。【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以文见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写作传统,体现为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的深度融会。B.非现代文学;C.不含历史;D.挪威的社会问题剧。A.体现了中国革命历史与现代文学的深度融会。【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由“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可知,史识:鉴定历史的价值或本质;由“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可知,史才:能够按照艺术规律呈现艺术化的历史;由“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可知,史德:具有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告诉人们真实历史的责任。【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和分析文本论证角度信息的能力。材料一的标题是“当代文学的历史叙事问题”,由“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我们并不是要求作家像历史学家那样去追求历史事件、历史情节的绝对真实”可知,材料一论述当代文学创作中如何正确进行历史叙事,阐释了具体的方法。材料二的标题是“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的写作传统”,材料二第一、二段阐释了“以文见史”的概念;接着阐释其发展,说明“以文见史”传统与中国现代伦理变迁息息相关,与现代文学的形式变革密不可分;最后陈述“以文见史”的作用:助于评价文学作品的价值,为文学接受者与批评者带来了指向未来的愿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仲尼之将丧冯至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阑珊,情绪萧索。前年他想着,世态一年不如一年,《春秋》写到这也够了,愿上天再容我几年,把《易经》整理好,把我的哲学思想都借着这部古书表现出来,留给我的弟子们。哪知到了现在,《易经》一点儿没有着手。那张伴着他流浪的古琴如今挂在壁上,着了灰尘,结了蛛网。黄昏时分,他倚窗望日,房子里会发出一种苍茫的音调。他回转头来,目光懒懒地落在那张琴上。他这般伤感地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远行的远行,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二十年前,正是他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独登泰山,澄滓太清,不觉胸怀高朗:——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现在泰山依旧,可旧日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心里忽地一片苍凉,宇宙似乎冰化了一般。一个久已消逝了的泰山樵夫的影子,有如白衣的神显现在黑漆的夜色中:——樵夫啊,你是世间的至圣!当我们在泰山的幽径里相遇时,你哭得是恁般地苦闷。我这愚蠢的人啊,我那时不但不能领会,还要问你为什么哭。樵夫啊,你说,你自伤,所以这般哀泣……茫茫天空,恢恢地轮……万物的无着无落,是这样锐敏地感动了你……你深入了人生的真髓、宇宙的奥秘;我直到今日,才能了解你!他的头脑眩昏,泰山似乎也旋动起来。——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杖,被掷在一边,他频然坐在阶上。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可辨,是子贡。他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光芒,迎上去,紧紧握住子贡的手。——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子贡见他的神色、言语,与往日不同,木鸡般愕然地立着,一个字都不知怎样说才好。——先生……——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好久不到我这里来了……子贡本是因货殖之事,顺路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上的意见。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我昨夜做了一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泰山有崩堕的一天吗?——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颓,如同哲人永不陨亡一样……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一只雄鸡高踞在树巅,叫起来了。——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先生,是一只雄鸡。——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下来,把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拿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用我一天。终于我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儿时的门巷变成一片瓦砾,父母的坟茔已被人踏平,我哪里还有读易奏瑟的心情呢?我悔不该回到故乡,故乡于我,失尽了它的意味了。——赐呀,我还有几天的生命呢?天也无边,地也无涯,我种种的理想,已化作一片残骸,由残骸化成了灰烬!后世呀,不可知的后世呀……——后世,一定有认识先生的人……子贡寻不出另外可以安慰先生的话。这淡如白水的慰语,丝毫没引起仲尼的注意。——我为什么回到故乡呢?为什么不死在匡人、陈蔡人的手里呢?那时候的死,是怎样地光荣!怎样地可以自傲!那时候,有颜回、仲由在我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地悠扬,怎样地美丽呀!现在,不肯“先我死”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抑郁,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淤塞着,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想用旁的话把先生的话路岔开。——先生,该是午餐的时候了吧?——先生的精神太疲劳了!——先生到房子里休息休息。——我到莱圃里去剪一些菜,为先生煮汤吧!子贡一步三顾,不知将来究竟要发生什么变故,走到房后的菜园里去了。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得使人听着了万籁的极细微的呼吸……正是傍午的时分。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修完《春秋》后,孔子本打算整理《易经》,将他的哲学思想传诸后学,却因回乡后耳闻目睹之种种而迟迟未曾着手。B.二十年前,孔子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带领颜回、仲由等一众弟子奔走于卫楚陈蔡之间,试图于乱世实现自己的理想。C.孔子返乡时,颜回、仲由都已不在人世,活着的人也多在远方,各自忙各自的事,只有子贡常来探望,侍奉其饮食起居。D.孔子多次梦到泰山崩堕,所以一看到子贡便急切地询问他的看法,当得到了“不会崩颓”的〖答案〗后,激动地落下眼泪。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以“意味阑珊”“情绪萧索”点明了孔子的精神状态,奠定了全文的基调,呼应文题。B.语言含蕴丰富,“日日锱铢为利”既点明子贡善于经商,又表明孔子因弟子能人尽其才而欣慰。C.“泰山”是孔子生命的隐喻,“登泰山”喻其壮,“梦泰山”喻其颓,“云霭蒙余脉”喻其将丧。D.冯至突破性使用破折号,以破折号引出人物语言,使文面简洁明晰,体现了作者独特的风格。8.冯至笔下的孔子是孤独寂寞的,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孤独寂寞的缘由。9.王寰鹏说:“历史是中国现代作家倾心审视与观照的一片邈远、深沉的疆域。”请结合现代文阅读I材料二,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以文见史”传统的。〖答案〗6.A7.B8.①政治理想无法实现,②追随他多年的弟子或逝或远行,③被乡人排挤,④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9.①文史融会,反思历史。本文以孔子发问的形式,引发了对利与义、理想的坚守与放弃、理想的意义与价值、生存与死亡、流亡与归途等问题的思考。②沟通过去与当下的精神。孔子之于樵夫,正如我们之于孔子,前人对人生真髓、宇宙奥秘的认识终究会引起后世的共鸣。③体现了文学形式的变革。本文突破了传统平话和历史演义的局限,以历史小说的新形式进行历史表达。④以关注人性为前提。本文从人性视角审视孔子的一生,在重重打击下孔子理想破灭,他寄希望于后世又怀疑后世,打破了孔子至圣的道统形象。〖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二十年前”错,由原文“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可知,“奔走于卫楚陈蔡之间”是十四年前事;C.“只有子贡常来探望,侍奉其饮食起居”错,由原文“子贡本是因货殖之事,顺路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上的意见”可知子贡并非专程探望孔子,文末一系列问候的话只是想岔开话题;D.“激动地落下眼泪”错,孔子落泪不是因为激动,而是因为子贡根本不理解他。【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日日锱铢为利’既点明子贡善于经商,又表明孔子因弟子能人尽其才而欣慰”错,孔子对子贡“日日锱铢为利”持否定态度。【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①由“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用我一天。终于我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故乡”可知,政治理想无法实现;②由“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远行的远行,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可知,追随他多年的弟子或逝或远行;③由“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可知,被乡人排挤;④由“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可知,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审美特征、多角度鉴赏作品意蕴的能力。①现代文阅读I材料二“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深度融会,积淀成一种前后相继的写作现象,并演化为具有本质意义的写作传统”,可见“以文见史”表现为文史融会,反思历史。本文“赐,你日日锱铢为利,好久不到我这里来了……”“我昨夜做了一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泰山有崩堕的一天吗?”“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儿时的门巷变成一片瓦砾,父母的坟茔已被人踏平,我哪里还有读易奏瑟的心情呢?”“赐呀,我还有几天的生命呢?天也无边,地也无涯,我种种的理想,已化作一片残骸,由残骸化成了灰烬!”“我为什么回到故乡呢?为什么不死在匡人、陈蔡人的手里呢?那时候的死,是怎样地光荣!怎样地可以自傲!”,以孔子发问的形式,引发了对利与义、理想的坚守与放弃、理想的意义与价值、生存与死亡、流亡与归途等问题的思考。②现代文阅读I材料二“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历史书写,是沟通过去与当下的精神通道,有助于促进读者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可见“以文见史”表现为沟通过去与当下的精神。小说中“樵夫啊,你是世间的至圣!当我们在泰山的幽径里相遇时,你哭得是恁般地苦闷。我这愚蠢的人啊,我那时不但不能领会,还要问你为什么哭。樵夫啊,你说,你自伤,所以这般哀泣……茫茫天空,恢恢地轮……万物的无着无落,是这样锐敏地感动了你……你深入了人生的真髓、宇宙的奥秘;我直到今日,才能了解你!”,孔子之于樵夫,正如我们之于孔子,前人对人生真髓、宇宙奥秘的认识终究会引起后世的共鸣。③现代文阅读I材料二“‘以文见史’传统与现代文学的形式变革密不可分”,可见“以文见史”体现了文学形式的变革。本文写了孔子临死之前内心的种种思考,精神上的寂寞等,突破了传统平话和历史演义的局限,以历史小说的新形式进行历史表达。④现代文阅读I材料二“文学与历史都以关注人性为前提,这就使某些文学作品在生成审美价值的同时也具备认知价值”,可见“以文见史”表现为以关注人性为前提。本文从人性视角审视孔子的一生,“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用我一天。终于我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故乡”“我昨夜做了一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泰山有崩堕的一天吗?”“赐呀,我还有几天的生命呢?天也无边,地也无涯,我种种的理想,已化作一片残骸,由残骸化成了灰烬!后世呀,不可知的后世呀……”,在重重打击下孔子理想破灭,他寄希望于后世又怀疑后世,打破了孔子至圣的道统形象。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系治验问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不祥’。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才,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6处。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系治,囚禁治罪,“治”与《谏逐客书》中“至今治强”的“治”意思不同。B.茂才,即《陈情表》中的“秀才”,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改为茂才。C.庶孽,妃妾所生之子女。庶出虽受到压制,但也有逆袭成功的,如李隆基。D.陵迟,也作“凌迟”,既是一种残酷刑罚,也指渐趋衰败,在文中意指后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吴太子之事,吴王称病不再朝见文帝,此举有违藩臣的礼节。文帝宽仁,吴王却得寸进尺,变本加厉。B.晁错多次上奏文帝,陈述吴王过失,建议削藩。景帝即位后,晁错仍力主削藩,他认为吴王必然会叛乱。C.柳宗元认识到,秦代的郡县制较分封制更具有历史的先进性,并以此论断讽谏唐王朝要削弱藩镇的力量。D.晁错、柳宗元都肯定了分封制在天下初定时的历史意义,同时对于分封制的隐患二人也有着明晰的认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2)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14.简述晁错、柳宗元对分封同姓王背景介绍的重点有何不同。〖答案〗10.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11.C12.D13.(1)于是文帝就赦免了吴国使者,放他回国,并赏给吴王坐几和手杖,照顾他年老,特许不必朝见。(2)景帝下令公卿、列侯、宗室共同讨论这事,没人敢和晁错争辩,唯独窦婴有异议,从此窦婴与晁错有了矛盾。14.①晁错侧重强调当时皇族力量薄弱;

②柳宗元侧重强调当时要纠正秦朝偏颇的做法。〖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吴太子走棋时与皇太子发生争执,态度不恭敬;皇太子拿起棋盘猛打吴太子,吴太子被打死,灵柩送回安葬。“吴太子博”,主谓结构,其后断开;“争道”,省略主语“吴太子与皇太子”,“道”作“争”的宾语,其后断开;;“不恭”,省略主语“吴太子”,主谓结构,其后断开;“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皇太子”主语,“提”谓语,“引博局”作“提”的状语,“吴太子”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杀之”,“之”指代吴太子,作“杀”的宾语,其后断开;“遣其丧归葬”,“归葬”是“遣其丧”的目的,不可断开;“至吴”主语“灵柩”省略,其前断开。【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至今治强”的“治”,国家安定;句意:到今天秦国仍太平、强大。C.“庶孽,妃妾所生之子女”错误。庶孽只指男性。【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D.“晁错、柳宗元都肯定了分封制在天下初定时的历史意义”错误。晁错、柳宗元都未明确肯定分封制的历史意义。晁错只是说“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分析的是当初为何要分封诸王;柳宗元说“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也只是陈述当初分封的情况,都没有明确肯定分封制在天下初定时的历史意义。【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赦”,赦免;“归”,使动用法,使……归;“朝”,名词用作动词,朝见;(2)“杂议”,集议,共同评议;“难”,争辩;“隙”,嫌隙、矛盾。【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由“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可知,晁错侧重强调当时皇族力量薄弱;由“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可知,柳宗元侧重强调当时要纠正秦朝偏颇的做法。参考译文:文本一:当初,在孝文帝时,吴国太子入宫朝见皇上,侍候皇太子饮酒、下棋。吴太子走棋时与皇太子发生争执,态度不恭敬;皇太子拿起棋盘猛打吴太子,吴太子被打死,灵柩送回安葬。到了吴国,吴王怨恨地说:“天下都同是一家,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为什么要送回来呢!”吴王又把吴太子的灵柩送回长安。吴王从此渐渐违背藩臣的礼节,声称有病,不再朝见皇上。京师知道吴王是因儿子的缘故,便拘留、审理、查问吴国的使者。吴王害怕,开始有了反叛的想法。后来,在长安行秋季朝见礼时,吴王派人参加,文帝再次问起吴王不来朝见的原因,使者说:“吴王其实没病,因吴国几批使者被朝廷拘留又被治罪,吴王害怕,所以才借口生病。前人说‘查看深渊中的鱼,是不吉祥的’。希望皇上不再追究他以前的过失,让他悔改自新。”于是文帝就赦免了吴国使者,放他回国,并赏给吴王坐几和手杖,照顾他年老,特许不必朝见。吴王能够被赦免他的罪名,他谋反的意图也渐渐消解了。可是,因吴国内能冶铜、制盐,百姓不缴纳赋税,服兵役时,吴王发给代役金,雇人服役;每年按时慰问茂才,赏赐百姓;其它封国的官吏来吴国搜捕逃犯,吴王都阻止保护。这样持续了四十多年。晁错多次上奏陈述吴王的过失,认为应削减他的封地。文帝宽厚,不忍心惩罚他,所以吴王更加骄纵。到景帝即位,晁错对景帝说:“以前高帝刚平定天下,兄弟少,诸子年幼,大封同姓诸侯王,封给齐国七十多个城、楚国四十多个城、吴国五十多个城。这三个非嫡亲诸侯王的封地,占去天下的一半。现在,吴王因先前太子死亡而生出嫌隙,谎称有病不来朝见,依古法应处死。文帝不忍心,赏赐他几案和手杖,对他的恩德深厚,本该悔改自新才对,但他却更加骄横放肆。利用矿山采铜铸钱,煮海水制盐,招诱天下逃亡人,阴谋叛乱。现在,削减他的封地会反叛,不削封地,他也会反叛。如果现在削减他的封地,反得快,祸害还小;不削减他的地,反得慢,祸害会更大。”景帝下令公卿、列候、宗室共同讨论这事,没人敢和晁错争辩,唯独窦婴有异议,从此窦婴与晁错有了矛盾。文本二:汉朝统一了全国之后,纠正秦朝偏颇的做法,遵循周朝的制度,分割天下来确立、分封宗族子弟和功臣。但没有几年,为了平息诸侯国的叛乱便闻命奔赴镇压,以至连救死扶伤都来不及,汉高祖刘邦被围困在平城,被飞箭射伤,如此衰落不振达三代之久。后来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命官管理诸侯国。但是分封制推行之初,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时常有诸侯国反叛却没有郡县反叛,秦朝郡县制的正确性也很明显了。继汉朝而称帝的,就是再过一百代,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也是可以知道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嘉祐院观壁间文湖州墨竹[宋]陆游石室先生笔有神,我来拂拭一酸辛。败墙惨澹欲无色,老气森严犹逼人。惯阅冰霜元耐久,耻随儿女更争春。纷纷可笑空摹拟,尔辈毫端万斛尘。〖备注〗①文湖州:北宋著名画家文同,字与可,曾为湖州知州,世称文湖州,别号石室先生。陆游此诗于乾道九年(1173)三月作于成都嘉祐(僧)院。②儿女:相对于老竹而言的新生翠竹。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以“笔有神”来称赞文同所画墨竹形神兼备,但是拂拭后所见也令诗人心酸。B.嘉祐院墙壁因时隔久长而腐坏破败,竹画的墨色已经变得十分惨淡,不复原来的面貌。C.“老气森严”句以观者感受写艺术之美,同时也呼应“有神”二字,表现其墨法精湛。D.诗歌尾联以“纷纷”表明摹拟文同画竹的人极多,意在强调他在该领域的影响力之大。16.结合全诗内容概括文同的形象。〖答案〗15.D16.文同是一位经历磨难、顽强生存、高洁超脱(不与人争胜)、技艺高超的画家形象。〖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意在强调他在该领域的影响力之大”说法错误,尾联意在强调文同艺术造诣超群,无法模仿。【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诗的一、二两联以“笔有神”、“老气森严”来称赞文同之墨竹。虽时隔久长,院壁败坏,墨色渐消几近无色,画中墨竹却仍有逼人之势,衬托出画家下笔如有神,墨法精湛,技艺高超的形象。第三联写竹虽饱经风霜,但始终笑傲霜雪,显示着顽强的生命本色,不愿再与青青翠竹一争春色。这一联看似写竹,实是写人,写出文同如他所画竹子般素节欺霜,虽经历磨难,仍能顽强生存,有着高洁超脱,不与人争胜的品质。最后一联以摹拟文同画竹的人来反衬他,以摹拟者的“毫端万斛尘”来反衬他的精深画艺,也反衬“与可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的高洁品质。所以文同是一位经历磨难、顽强生存、高洁超脱(不与人争胜)、技艺高超的画家形象。(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自问自悔,奠定了诗作的基调。(2)《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看似寻常,却让诗作带上了一些自嘲、兀傲之气。(3)《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勾画“无人至”的意境,却更似为客人将至做铺垫。〖答案〗(1)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2)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3)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宇宙的大小和年龄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我们的小小行星只不过是无限永恒的时空中的一个有限世界。从宏观来看,人类所关心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A)的。但是,我们人类朝气蓬勃,勇敢好学,前途无量。几千年来,我们对宇宙及我们在宇宙中所处的地位做出了(B)的发现,恐怕即便是发现者在彼时也未曾想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回想起来是很令人兴奋的。这些探索活动提醒我们: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其实我们在这个宇宙中不过是微末的存在,所以,我们认为,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想象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境界,没有想象,我们必然(C)。怀疑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还可以检验我们的推测。宇宙神秘非常,它有典雅的事实,错综的关系,微妙的机制。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加点的“小小行星”是否可以换成“地球”,试从表情达意的角度进行简要分析。20.将文中划线句分别改写成一个明喻句、一个暗喻句,不得改变句子原意。〖答案〗18.A.微不足道、微乎其微、不足挂齿

B.出乎意料、始料未及

C.止步不前、停滞不前、原地踏步19.不可以。“行星”明确了地球的天体级别低,“小小”两字更突出了地球相比于无限永恒的时空的渺小;表达了对宇宙的敬畏之情。20.①其实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就像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

②其实我们在这个宇宙中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空,前文“人类所关心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一词表示程度加深,可以得知此处可填“微不足道、微乎其微、不足挂齿”。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不足挂齿:表示不值得一提。B空,这里是讲我们对宇宙及我们在宇宙中所处的地位作出的发现,结合后文“这些探索活动提醒我们:好奇是人类的天性”“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可知人类对宇宙的发现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料,可以用“出乎意料、始料未及”。“出乎意料”,指事先对情况与结果的估计,超出人们的料想猜测。始料未及:指没有想到的,在意料之外的。C空,此处填写“没有想象”带来的后果,结合“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想象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境界”可知,想象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如果没有想象,就不能“到崭新的境界”,只能停留在现在,可以用“止步不前、停滞不前、原地踏步”。止步不前:意为某人或某事没有进展,比喻安于现状,不再奋斗。停滞不前:形容不继续前进,停留不动。原地踏步:指不离开一个地方的情况下,两只脚不断交互上抬的情况。【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不可以。“我们的小小行星只不过是无限永恒的时空中的一个有限世界”,用“行星”而不用“地球”,表明了地球的行星实质以及天体级别低;“小小”修饰“行星”,突出地球相比于无限永恒的时空的渺小,表达了对宇宙的敬畏之情。【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题干要求将划线句分别改写成一个明喻句、一个暗喻句,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明喻、暗喻。明喻:是喻体、本体、比喻词同时出现的比喻,是将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基本上不相同事物连接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暗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然后分析将划线句的本体和喻体。“其实我们在这个宇宙中不过是微末的存在”,是说我们在宇宙中是很渺小的,“我们”为本体,喻体要强调“渺小”,可以选“尘埃”。故明喻表达为:其实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就像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暗喻表达为:其实我们在这个宇宙中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一)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庞太监哟!秦二爷!秦仲义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庞太监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秦仲义我早就知道!茶客们忽然全静寂起来,几乎是闭住呼吸地听着。庞太监您聪明,二爷,要不然您怎么发财呢!秦仲义我那点财产,不值一提!庞太监太客气了吧?您看,全北京城谁不知道秦二爷!您比做官的还厉害呢!听说呀,好些财主都讲维新!秦仲义不能这么说,我那点威风在您的面前可就施展不出来了!哈哈哈!庞太监说得好,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哈哈哈!秦仲义改天过去给您请安,再见!(下)庞太监(自言自语)哼,凭这么个小财主也敢跟我逗嘴皮子,年头真是改了!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那是自然。”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22.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请结合文段内容,分析秦二爷言语的特点。〖答案〗21.原文使用反问句,语气强烈,把庞太监小人得志的嘴脸表现得惟妙惟肖。22.表面尊敬恭顺,实为挑战嘲弄。〖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那还用说吗?”,原文使用反问句。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义表达更强烈,更能引起人们的深思与反思。语气强烈更明显的表达出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此句把庞太监小人得志的嘴脸表现得惟妙惟肖。而“那是自然”陈述句无法表达出上述的效果。【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语言的能力。原文“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我早就知道”,特指戊戌变法失败,秦仲义对失败的现实激愤而无奈,在面对清朝遗老庞太监时,秦仲义勇看似客气恭敬谦卑的态度下是挑战嘲弄。原文“改天过去给您请安,再见!”,从后面可以看出其他人见了庞太监马上请安,这里含蓄地表达了秦仲义对庞太监的蔑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类因为有了语言而有了世界,人对世界的基本经验和理解都是在语言中的经验和理解。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起来的最基本的生命情感是在母语中形成起来的生命情感,而人所形成起来的基本的人生态度也是母语给他的……母语的价值不言而喻。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近年的当代小说中,文学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开始越来越引人关注。同志在作协九大开幕式讲话中,非常明确地谈到了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其中当然也隐含着对于当代文学的批评。同志说: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我们并不是要求作家像历史学家那样去追求历史事件、历史情节的绝对真实,而是要求必须尊重历史本质的真实。也就是说,即便叙事者在历史事件与情节的描绘上达到了相当程度的真实,但这一基础如若并非建立在历史本质的契合之上,我们也不能说这是真实的历史叙述。反之,即使对于某些历史的描写,其事件与情节完全出于虚构,但却在更高层面呈现了特定时代的本质规律,也依然可以看作是真实的历史。(摘编自徐刚《当代文学的历史叙事问题》)材料二:在历史学研究中,鲁迅、茅盾、老舍、闻一多等人的作品经常被当作佐证史料而引用。现代文学能够被用作历史研究之辅助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它固有的“以文见史”传统的存在。所谓“以文见史”,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互动关系的概括,它既是作家面对历史的观念传统,又是作品处理文本与现实关系的写作传统。中国现代文学在反思历史、关注现实方面成就卓著,各个时期的文学潮流中都存在一个清晰的历史维度。“以文见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写作传统。文学参与历史建构的传统在五四文学之前的进步人士那里就已经开启。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深度融会,积淀成一种前后相继的写作现象,并演化为具有本质意义的写作传统。现代作家在“人”的建构过程中,首选的是历史批判的路径,而不是将世俗生活合法化的路径,梁启超、鲁迅等人都就是如此。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许多作家都写过孔子的事迹,如曹聚仁的《孔老夫子》、冯至的《仲尼之将丧》、陈子展的《楚狂与孔子》等。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不断出现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包括人文始祖女娲(鲁迅《补天》),历史豪杰伍子胥(冯至《伍子胥》),精神气节的代表人物文天祥(郑振铎《桂公塘》),及众多能臣谋士,如信陵君(廖沫沙《信陵君之归》)、苏秦(魏金枝《苏秦之死》)等。此外,歌颂高尚文人的作品中亦不乏佳作,如何其芳的《王子猷》、唐弢的《晓风杨柳》等。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历史书写,是沟通过去与当下的精神通道,有助于促进读者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中国革命与现代文学的密切关系,使文学天然地关注历史进程。现代文学的纪实功能十分强大,民族国家重大事件与其文学呈现之间的时间差非常小,这是现代文学“以文见史”传统的醒目标志。各时期的主流文学全面折射出历史的风云变幻,文学由此逐渐确立了新历史观并参与了历史的意义重构。“以文见史”传统与中国现代伦理变迁息息相关。新伦理的建构依托历史资源的例子大量存在。伦理辩驳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历史小说中大量出现,抗战文学把民族安全至上提升为最高伦理原则。中国作家善于到历史中寻求伦理变革的依托。在这里,伦理变革与“以文见史”传统相遇并形成相互映照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文见史”传统与现代文学的形式变革密不可分。历史小说、新歌剧、随感录、报告文学、传记文、叙诗中都有历史的踪影。现代作家突破了传统平话和历史演义的局限,从而为历史表达创造了新形式。例如,鲁迅的故事新编、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朱东润的历史人物传记、谭正登的历史小说等,都在文学形式上创造了新范式,而新范式的诞生与历史语境有着必然的关联。对“以文见史”传统的认知有助于评价文学作品的价值。文学与历史都以关注人性为前提,这就使某些文学作品在生成审美价值的同时也具备认知价值。从文学的历史叙事中培育出的审美意识是社会化审美意识,对这种意识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审美价值的动态性和社会性,从而体现出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传统的一个重要侧面。“以文见史”传统为文学接受者与批评者带来了指向未来的愿景。文学中的历史书写总是带着对公平、正义乃至乌托邦的向往,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精神并不是“向后看”的精神,而是从“过去”透过“现在”而直达“未来”的精神。这一传统不仅折射出历史规律,而且用指向未来的愿景为社会进步带来隐形的助力。(摘编自王寰鹏《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的写作传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尊重历史本质的真实,不能用创作者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B.只要树立正确历史观,文学家、艺术家就能创作出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立之当世、传之后人的作品。C.文学的历史叙事中培育出的审美意识具有社会性,对这一意识的研究有利于体现“以文见史”传统。D.文学中的历史书写总是向往美好,文学接受者与批评者为“以文见史”传统带来了指向未来的愿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或艺术作品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情节是否绝对真实,并不是衡量作品高下的硬性标准。B.中国现代文学注重反思历史、关注现实,各时期文学潮流历史维度清晰,不存在戏弄历史的作品。C.《补天》在“人”的建构过程中,首选的是历史批判的路径,而并非是将世俗生活合法化的路径。D.“以文见史”的传统对当代小说作家依旧存在借鉴价值,有助于他们创作出优秀的历史题材小说。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作品最能体现“以文见史”传统的一项是()A.《荷花淀》 B.《阿房宫赋》 C.《再别康桥》 D.《玩偶之家》4.结合材料一,简述你对“史识”“史才”“史德”的理解。5.两则材料都涉及了文学与历史关系的问题,请简要分析侧重点有何不同。〖答案〗1.C2.B3.A4.①史识:鉴定历史的价值或本质;

②史才:能够按照艺术规律呈现艺术化的历史:;

③史德:具有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告诉人们真实历史的责任。5.①材料一侧重阐述了中国当代文学中历史叙事的问题,明确了历史叙事的要求;

②材料二侧重阐释了“以文见史”的传统在实现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深度交融中的作用和价值。〖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A.“不能用创作者的想象去描写历史”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可见材料一否定的是“无端的想象”,而不是“想象”。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尊重历史本质的真实,不能用创作者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B.“只要……就”错误。原文“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阐述的是必要条件“只有……才……”。D.“文学接受者与批评者为‘以文见史’传统带来了指向未来的愿景”错误。从原文“‘以文见史’传统为文学接受者与批评者带来了指向未来的愿景”来看,选项主客易位。【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不存在戏弄历史的作品”错误。从原文“中国现代文学在反思历史、关注现实方面成就卓著,各个时期的文学潮流中都存在一个清晰的历史维度”等处来看,中国现代文学是否存在戏弄历史的作品,从材料中不得而知。【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以文见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写作传统,体现为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的深度融会。B.非现代文学;C.不含历史;D.挪威的社会问题剧。A.体现了中国革命历史与现代文学的深度融会。【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由“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可知,史识:鉴定历史的价值或本质;由“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可知,史才:能够按照艺术规律呈现艺术化的历史;由“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可知,史德:具有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告诉人们真实历史的责任。【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和分析文本论证角度信息的能力。材料一的标题是“当代文学的历史叙事问题”,由“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我们并不是要求作家像历史学家那样去追求历史事件、历史情节的绝对真实”可知,材料一论述当代文学创作中如何正确进行历史叙事,阐释了具体的方法。材料二的标题是“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的写作传统”,材料二第一、二段阐释了“以文见史”的概念;接着阐释其发展,说明“以文见史”传统与中国现代伦理变迁息息相关,与现代文学的形式变革密不可分;最后陈述“以文见史”的作用:助于评价文学作品的价值,为文学接受者与批评者带来了指向未来的愿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仲尼之将丧冯至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阑珊,情绪萧索。前年他想着,世态一年不如一年,《春秋》写到这也够了,愿上天再容我几年,把《易经》整理好,把我的哲学思想都借着这部古书表现出来,留给我的弟子们。哪知到了现在,《易经》一点儿没有着手。那张伴着他流浪的古琴如今挂在壁上,着了灰尘,结了蛛网。黄昏时分,他倚窗望日,房子里会发出一种苍茫的音调。他回转头来,目光懒懒地落在那张琴上。他这般伤感地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远行的远行,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二十年前,正是他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独登泰山,澄滓太清,不觉胸怀高朗:——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现在泰山依旧,可旧日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心里忽地一片苍凉,宇宙似乎冰化了一般。一个久已消逝了的泰山樵夫的影子,有如白衣的神显现在黑漆的夜色中:——樵夫啊,你是世间的至圣!当我们在泰山的幽径里相遇时,你哭得是恁般地苦闷。我这愚蠢的人啊,我那时不但不能领会,还要问你为什么哭。樵夫啊,你说,你自伤,所以这般哀泣……茫茫天空,恢恢地轮……万物的无着无落,是这样锐敏地感动了你……你深入了人生的真髓、宇宙的奥秘;我直到今日,才能了解你!他的头脑眩昏,泰山似乎也旋动起来。——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杖,被掷在一边,他频然坐在阶上。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可辨,是子贡。他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光芒,迎上去,紧紧握住子贡的手。——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子贡见他的神色、言语,与往日不同,木鸡般愕然地立着,一个字都不知怎样说才好。——先生……——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好久不到我这里来了……子贡本是因货殖之事,顺路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上的意见。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我昨夜做了一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泰山有崩堕的一天吗?——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颓,如同哲人永不陨亡一样……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一只雄鸡高踞在树巅,叫起来了。——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先生,是一只雄鸡。——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下来,把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拿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用我一天。终于我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儿时的门巷变成一片瓦砾,父母的坟茔已被人踏平,我哪里还有读易奏瑟的心情呢?我悔不该回到故乡,故乡于我,失尽了它的意味了。——赐呀,我还有几天的生命呢?天也无边,地也无涯,我种种的理想,已化作一片残骸,由残骸化成了灰烬!后世呀,不可知的后世呀……——后世,一定有认识先生的人……子贡寻不出另外可以安慰先生的话。这淡如白水的慰语,丝毫没引起仲尼的注意。——我为什么回到故乡呢?为什么不死在匡人、陈蔡人的手里呢?那时候的死,是怎样地光荣!怎样地可以自傲!那时候,有颜回、仲由在我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地悠扬,怎样地美丽呀!现在,不肯“先我死”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抑郁,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淤塞着,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想用旁的话把先生的话路岔开。——先生,该是午餐的时候了吧?——先生的精神太疲劳了!——先生到房子里休息休息。——我到莱圃里去剪一些菜,为先生煮汤吧!子贡一步三顾,不知将来究竟要发生什么变故,走到房后的菜园里去了。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得使人听着了万籁的极细微的呼吸……正是傍午的时分。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修完《春秋》后,孔子本打算整理《易经》,将他的哲学思想传诸后学,却因回乡后耳闻目睹之种种而迟迟未曾着手。B.二十年前,孔子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带领颜回、仲由等一众弟子奔走于卫楚陈蔡之间,试图于乱世实现自己的理想。C.孔子返乡时,颜回、仲由都已不在人世,活着的人也多在远方,各自忙各自的事,只有子贡常来探望,侍奉其饮食起居。D.孔子多次梦到泰山崩堕,所以一看到子贡便急切地询问他的看法,当得到了“不会崩颓”的〖答案〗后,激动地落下眼泪。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以“意味阑珊”“情绪萧索”点明了孔子的精神状态,奠定了全文的基调,呼应文题。B.语言含蕴丰富,“日日锱铢为利”既点明子贡善于经商,又表明孔子因弟子能人尽其才而欣慰。C.“泰山”是孔子生命的隐喻,“登泰山”喻其壮,“梦泰山”喻其颓,“云霭蒙余脉”喻其将丧。D.冯至突破性使用破折号,以破折号引出人物语言,使文面简洁明晰,体现了作者独特的风格。8.冯至笔下的孔子是孤独寂寞的,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孤独寂寞的缘由。9.王寰鹏说:“历史是中国现代作家倾心审视与观照的一片邈远、深沉的疆域。”请结合现代文阅读I材料二,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以文见史”传统的。〖答案〗6.A7.B8.①政治理想无法实现,②追随他多年的弟子或逝或远行,③被乡人排挤,④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9.①文史融会,反思历史。本文以孔子发问的形式,引发了对利与义、理想的坚守与放弃、理想的意义与价值、生存与死亡、流亡与归途等问题的思考。②沟通过去与当下的精神。孔子之于樵夫,正如我们之于孔子,前人对人生真髓、宇宙奥秘的认识终究会引起后世的共鸣。③体现了文学形式的变革。本文突破了传统平话和历史演义的局限,以历史小说的新形式进行历史表达。④以关注人性为前提。本文从人性视角审视孔子的一生,在重重打击下孔子理想破灭,他寄希望于后世又怀疑后世,打破了孔子至圣的道统形象。〖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二十年前”错,由原文“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可知,“奔走于卫楚陈蔡之间”是十四年前事;C.“只有子贡常来探望,侍奉其饮食起居”错,由原文“子贡本是因货殖之事,顺路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上的意见”可知子贡并非专程探望孔子,文末一系列问候的话只是想岔开话题;D.“激动地落下眼泪”错,孔子落泪不是因为激动,而是因为子贡根本不理解他。【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日日锱铢为利’既点明子贡善于经商,又表明孔子因弟子能人尽其才而欣慰”错,孔子对子贡“日日锱铢为利”持否定态度。【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①由“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用我一天。终于我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故乡”可知,政治理想无法实现;②由“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远行的远行,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可知,追随他多年的弟子或逝或远行;③由“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可知,被乡人排挤;④由“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可知,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审美特征、多角度鉴赏作品意蕴的能力。①现代文阅读I材料二“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深度融会,积淀成一种前后相继的写作现象,并演化为具有本质意义的写作传统”,可见“以文见史”表现为文史融会,反思历史。本文“赐,你日日锱铢为利,好久不到我这里来了……”“我昨夜做了一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泰山有崩堕的一天吗?”“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儿时的门巷变成一片瓦砾,父母的坟茔已被人踏平,我哪里还有读易奏瑟的心情呢?”“赐呀,我还有几天的生命呢?天也无边,地也无涯,我种种的理想,已化作一片残骸,由残骸化成了灰烬!”“我为什么回到故乡呢?为什么不死在匡人、陈蔡人的手里呢?那时候的死,是怎样地光荣!怎样地可以自傲!”,以孔子发问的形式,引发了对利与义、理想的坚守与放弃、理想的意义与价值、生存与死亡、流亡与归途等问题的思考。②现代文阅读I材料二“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历史书写,是沟通过去与当下的精神通道,有助于促进读者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可见“以文见史”表现为沟通过去与当下的精神。小说中“樵夫啊,你是世间的至圣!当我们在泰山的幽径里相遇时,你哭得是恁般地苦闷。我这愚蠢的人啊,我那时不但不能领会,还要问你为什么哭。樵夫啊,你说,你自伤,所以这般哀泣……茫茫天空,恢恢地轮……万物的无着无落,是这样锐敏地感动了你……你深入了人生的真髓、宇宙的奥秘;我直到今日,才能了解你!”,孔子之于樵夫,正如我们之于孔子,前人对人生真髓、宇宙奥秘的认识终究会引起后世的共鸣。③现代文阅读I材料二“‘以文见史’传统与现代文学的形式变革密不可分”,可见“以文见史”体现了文学形式的变革。本文写了孔子临死之前内心的种种思考,精神上的寂寞等,突破了传统平话和历史演义的局限,以历史小说的新形式进行历史表达。④现代文阅读I材料二“文学与历史都以关注人性为前提,这就使某些文学作品在生成审美价值的同时也具备认知价值”,可见“以文见史”表现为以关注人性为前提。本文从人性视角审视孔子的一生,“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用我一天。终于我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故乡”“我昨夜做了一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泰山有崩堕的一天吗?”“赐呀,我还有几天的生命呢?天也无边,地也无涯,我种种的理想,已化作一片残骸,由残骸化成了灰烬!后世呀,不可知的后世呀……”,在重重打击下孔子理想破灭,他寄希望于后世又怀疑后世,打破了孔子至圣的道统形象。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系治验问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不祥’。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才,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6处。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系治,囚禁治罪,“治”与《谏逐客书》中“至今治强”的“治”意思不同。B.茂才,即《陈情表》中的“秀才”,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改为茂才。C.庶孽,妃妾所生之子女。庶出虽受到压制,但也有逆袭成功的,如李隆基。D.陵迟,也作“凌迟”,既是一种残酷刑罚,也指渐趋衰败,在文中意指后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吴太子之事,吴王称病不再朝见文帝,此举有违藩臣的礼节。文帝宽仁,吴王却得寸进尺,变本加厉。B.晁错多次上奏文帝,陈述吴王过失,建议削藩。景帝即位后,晁错仍力主削藩,他认为吴王必然会叛乱。C.柳宗元认识到,秦代的郡县制较分封制更具有历史的先进性,并以此论断讽谏唐王朝要削弱藩镇的力量。D.晁错、柳宗元都肯定了分封制在天下初定时的历史意义,同时对于分封制的隐患二人也有着明晰的认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2)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14.简述晁错、柳宗元对分封同姓王背景介绍的重点有何不同。〖答案〗10.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11.C12.D13.(1)于是文帝就赦免了吴国使者,放他回国,并赏给吴王坐几和手杖,照顾他年老,特许不必朝见。(2)景帝下令公卿、列侯、宗室共同讨论这事,没人敢和晁错争辩,唯独窦婴有异议,从此窦婴与晁错有了矛盾。14.①晁错侧重强调当时皇族力量薄弱;

②柳宗元侧重强调当时要纠正秦朝偏颇的做法。〖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吴太子走棋时与皇太子发生争执,态度不恭敬;皇太子拿起棋盘猛打吴太子,吴太子被打死,灵柩送回安葬。“吴太子博”,主谓结构,其后断开;“争道”,省略主语“吴太子与皇太子”,“道”作“争”的宾语,其后断开;;“不恭”,省略主语“吴太子”,主谓结构,其后断开;“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皇太子”主语,“提”谓语,“引博局”作“提”的状语,“吴太子”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杀之”,“之”指代吴太子,作“杀”的宾语,其后断开;“遣其丧归葬”,“归葬”是“遣其丧”的目的,不可断开;“至吴”主语“灵柩”省略,其前断开。【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至今治强”的“治”,国家安定;句意:到今天秦国仍太平、强大。C.“庶孽,妃妾所生之子女”错误。庶孽只指男性。【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D.“晁错、柳宗元都肯定了分封制在天下初定时的历史意义”错误。晁错、柳宗元都未明确肯定分封制的历史意义。晁错只是说“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分析的是当初为何要分封诸王;柳宗元说“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也只是陈述当初分封的情况,都没有明确肯定分封制在天下初定时的历史意义。【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赦”,赦免;“归”,使动用法,使……归;“朝”,名词用作动词,朝见;(2)“杂议”,集议,共同评议;“难”,争辩;“隙”,嫌隙、矛盾。【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由“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可知,晁错侧重强调当时皇族力量薄弱;由“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可知,柳宗元侧重强调当时要纠正秦朝偏颇的做法。参考译文:文本一:当初,在孝文帝时,吴国太子入宫朝见皇上,侍候皇太子饮酒、下棋。吴太子走棋时与皇太子发生争执,态度不恭敬;皇太子拿起棋盘猛打吴太子,吴太子被打死,灵柩送回安葬。到了吴国,吴王怨恨地说:“天下都同是一家,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为什么要送回来呢!”吴王又把吴太子的灵柩送回长安。吴王从此渐渐违背藩臣的礼节,声称有病,不再朝见皇上。京师知道吴王是因儿子的缘故,便拘留、审理、查问吴国的使者。吴王害怕,开始有了反叛的想法。后来,在长安行秋季朝见礼时,吴王派人参加,文帝再次问起吴王不来朝见的原因,使者说:“吴王其实没病,因吴国几批使者被朝廷拘留又被治罪,吴王害怕,所以才借口生病。前人说‘查看深渊中的鱼,是不吉祥的’。希望皇上不再追究他以前的过失,让他悔改自新。”于是文帝就赦免了吴国使者,放他回国,并赏给吴王坐几和手杖,照顾他年老,特许不必朝见。吴王能够被赦免他的罪名,他谋反的意图也渐渐消解了。可是,因吴国内能冶铜、制盐,百姓不缴纳赋税,服兵役时,吴王发给代役金,雇人服役;每年按时慰问茂才,赏赐百姓;其它封国的官吏来吴国搜捕逃犯,吴王都阻止保护。这样持续了四十多年。晁错多次上奏陈述吴王的过失,认为应削减他的封地。文帝宽厚,不忍心惩罚他,所以吴王更加骄纵。到景帝即位,晁错对景帝说:“以前高帝刚平定天下,兄弟少,诸子年幼,大封同姓诸侯王,封给齐国七十多个城、楚国四十多个城、吴国五十多个城。这三个非嫡亲诸侯王的封地,占去天下的一半。现在,吴王因先前太子死亡而生出嫌隙,谎称有病不来朝见,依古法应处死。文帝不忍心,赏赐他几案和手杖,对他的恩德深厚,本该悔改自新才对,但他却更加骄横放肆。利用矿山采铜铸钱,煮海水制盐,招诱天下逃亡人,阴谋叛乱。现在,削减他的封地会反叛,不削封地,他也会反叛。如果现在削减他的封地,反得快,祸害还小;不削减他的地,反得慢,祸害会更大。”景帝下令公卿、列候、宗室共同讨论这事,没人敢和晁错争辩,唯独窦婴有异议,从此窦婴与晁错有了矛盾。文本二:汉朝统一了全国之后,纠正秦朝偏颇的做法,遵循周朝的制度,分割天下来确立、分封宗族子弟和功臣。但没有几年,为了平息诸侯国的叛乱便闻命奔赴镇压,以至连救死扶伤都来不及,汉高祖刘邦被围困在平城,被飞箭射伤,如此衰落不振达三代之久。后来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命官管理诸侯国。但是分封制推行之初,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时常有诸侯国反叛却没有郡县反叛,秦朝郡县制的正确性也很明显了。继汉朝而称帝的,就是再过一百代,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也是可以知道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嘉祐院观壁间文湖州墨竹[宋]陆游石室先生笔有神,我来拂拭一酸辛。败墙惨澹欲无色,老气森严犹逼人。惯阅冰霜元耐久,耻随儿女更争春。纷纷可笑空摹拟,尔辈毫端万斛尘。〖备注〗①文湖州:北宋著名画家文同,字与可,曾为湖州知州,世称文湖州,别号石室先生。陆游此诗于乾道九年(1173)三月作于成都嘉祐(僧)院。②儿女:相对于老竹而言的新生翠竹。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以“笔有神”来称赞文同所画墨竹形神兼备,但是拂拭后所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