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大道(新森大道-科学大道段)道路工程-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珊瑚大道(新森大道-科学大道段)道路工程-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珊瑚大道(新森大道-科学大道段)道路工程-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珊瑚大道(新森大道-科学大道段)道路工程-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珊瑚大道(新森大道-科学大道段)道路工程-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程概况1.1工程规模及建设内容本项目位于重庆高新区,珊瑚大道(新森大道-科学大道段)道路工程(K2+200~K4+011.222段)设计车速60km/h,标准横断面宽度为44m,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近期为双向六车道,全线总长约1.8km。本册设计内容为排水工程设计,其它工程详见相关专业说明。本次设计为道路设计范围内雨污水管网设计。雨水管道沿道路双侧布置,管径DN400~DN2200,长度约3.7km;污水管道沿道路双侧布置,管径DN400~DN800,长度约3.5km。1.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1.2.1气象及水文项目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显著。四季分明,春早秋迟,夏热冬暖,无霜期长,日照少,风力小,湿度大的气候特点。常年平均气温17.3℃。极端最高气温40℃,极端最低气温-2℃左右。常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平均日照1340小时左右,平均无霜期319天。因本场地位置相对较高,不易于地表水的富集。场地内地表降雨多汇集于地势低洼处,属短暂性地表水,因场地西高东低,其地表水最终向东排泄。总体来说,拟建场地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1.2.2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宏观上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地形地貌整体呈现西高东低。拟建的珊瑚大道主线、金曾路南延伸段、纵三线主要为原始斜坡地段,地形坡角10°~40°,局部陡坎大于70°。拟建的白彭路已整平,地形坡角5°~10°,局部边坡及陡坎处可达45°~75°。沿线最高点位于拟建珊瑚大道道路里程K1+020坡顶,海拔高度约为415.00m;最低点位于拟建白彭路里程K0+600现状石板大桥底,海拔高度约为283.00m,相对高差约132.00m。总体来说,拟建的珊瑚大道主线、金曾路南延伸段、纵三线主要为原始斜坡地段,人类工程活动较少,人工活动对原有地形改造较小;拟建的白彭路地处现状城区,人类工程活动频繁,人工活动对原有地形改造大。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原有的山丘部分被挖平,而一些地势低洼的地方已被填平加高。1.2.3地层岩性(1)第四系全新统(Q4)1)人工填土(Q4ml)素填土:杂色。主要分布于人类居住区、厂区及学校等附近。主要由砂岩、泥岩块石和碎石及粘性土组成。部含有少量的建筑垃圾。块、碎石含量20~50,粒径一般20~250mm,局部粒径300~500mm;结构松散~稍密,稍湿。堆填时间3~5年,拟建线路沿线人工填土层广泛分布,一般厚度0.6~26.70m。2)残坡积层(Q4el+dl)粉质粘土:可塑~硬塑状态为主。无摇震反应,断口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分布范围广,厚度变化大。丘顶及坡缘较薄,沟谷相对较厚。残坡积层一般厚度为0~12.60m。该层与基岩接触地段,一般呈硬塑状。(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勘察区出露的岩层为一套强氧化环境下的河湖相碎屑岩沉积建造。由多层砂岩—砂质泥岩—泥质砂岩不等厚的正向沉积韵律层组成。砂岩、砂质泥岩、泥质砂岩不等厚互层。1)砂质泥岩:紫红色为主。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泥质粉砂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中等风化状态。岩质软,局部夹砂岩,中等风化岩体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2)砂岩:黄褐色、灰白色。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并含云母等。细~中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以泥质胶结为主。呈中等风化状,岩质硬,局部夹泥质带,岩质较硬,锤击声较清脆。中等风化岩体裂隙较发育,岩体较完整。场地基岩强风化带厚度一般为1.00~3.50m,最大厚度可达4.50m(CK82)。基岩强风化带岩体破碎,风化裂隙发育,岩质极软,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1.2.4地质构造勘察区位于北碚向斜东翼,岩层总体倾向265~280°,倾角6~20°。因拟建道路沿线跨度较长,经现场踏勘调绘后确定珊瑚大道里程K0+620~K3+691.225段范围内优势产状:倾向278°,倾角8°;里程K5+031.195~K6+011.668段范围内优势产状:倾向268°,倾角为18°。层面结合程度差,为硬性结构面。沿线未发现断层通过,岩层呈单斜产出,区内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J1:倾向20~30,倾角75~80,裂隙面平直,密闭,无充填,间距4.0~5.0m,延伸大于4~8m;结构面结合程度差,为硬性结构面。J2:倾向100~110,倾角60~70,裂隙面平直,密闭,无充填,间距2.0~3.0m,延伸大于5m;结构面结合程度差,为硬性结构面。1.2.5地下水及其埋藏条件场地地下水以其含水介质可分为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场地地下水主要为大气降水和地下管网渗漏补给,水量较小。(1)松散层孔隙水主要分布于第四系松散层中,由大气降水和地下管网渗漏补给,在岩土界面上从高处往低处排泄或下渗进入基岩裂隙中。该类型地下水水量大小受地貌和覆盖层范围、厚度、透水性制约,受季节、气候影响大。根据勘察,场地土层中无统一地下水位,分布不连续,本次勘察期间未揭露地下水。鉴于本场地素填土均匀性差,空隙率较大,结合重庆地区经验,场地内的素填土层为强透水层,渗透系数K取10.00m/d;场地内的粉质粘土层,为弱透水层,渗透系数K取0.50m/d。(2)基岩裂隙水基包括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风化裂隙水分布在浅表基岩强风化带中,为局部性上层滞水或小区域潜水,受季节性影响大,各含水层自成补给、径流、排泄系统,其水量较小,在调查范围内未见自然泉水露头。构造裂隙水分布于厚层块状砂岩层中,以层间裂隙水或脉状裂隙水形式储存水量大,动态稍稳定,泥岩相对隔水。总体来说,勘察区的地下水主要为零星分布的第四系素填土层中的上层滞水和基岩裂隙水,但水量小,无统一的地下水位线,区内浅表层地下水总体较贫乏,局部基岩风化带网状裂隙发育地段存在地下水;地下水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水量受季节性气候影响变化较大,本次勘察期间钻孔中未见地下水。结合重庆地区经验,场地内的砂质泥岩为极微透水层,渗透系数K取3.00×10-10m/d;场地内的砂岩,为极微透水层,渗透系数K取1.00×10-8m/d。1.2.6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15),拟建场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1.2.7不良地质现象、特殊岩土与有害气体源经调查和收集资料,勘察范围内地层层序正常,未见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整体稳定性较好。场地未发现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根据勘察,场地的特殊性岩土为素填土。素填土,填土分布范围较广,一般厚0.60~26.70m,厚度变化较大,填龄大于3~5年,呈松散~稍密状态,稍湿;尚未最终完成沉降固结,填土颗粒软硬不同,大小不一,软硬相间,充斥孔洞并有架空现象,土体平面上及竖向上均匀性差,存在不均匀沉降和湿陷性特征。本项目建设并运营多年后,填土可能会产生沉降,且是不均匀性的,易形成差异沉降,素填土内部的砂、泥岩碎块石等成分在长期风化、水作用下抗剪强度将降低等不利条件,故未经处理不能做建构筑物基础或整平场地使用。建议对厚度较大的素填土进行强夯压实处理,对较薄素填土进行换填或灌浆固结处理。在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以下,压实系数λc应不小于0.95,使其达到所需承载力要求,一般整平地面的压实系数λc应不小于0.94。压实填土的最大干密度宜采用击实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由现场载荷试验确定。除此之外,场地未发现有害气体源。2.设计依据2.1设计基础资料《重庆市江津双福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雅克设计有限公司2016.11】项目两侧地块用地权属【重庆市高新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2021年收集】项目沿线现状管网资料(2020年7月版)【重庆市勘测院2020年收集】项目沿线1:500实测地形图(2020年7月版)【重庆市勘测院2020年收集】珊瑚大道东延伸线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重庆中科勘测设计有限公司2020.08】《金曾路南延伸段工程施工图》【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2016.10】《快速路一纵线石坝立交至巴福立交段工程—第一标段施工图》【重庆市设计院2017.10】(重庆交通大学科学城校区建筑设计资料(2017年版)【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2018年收集】设计合同业主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2.2设计规范、标准《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t"/webarbs/book/93452/_self"(GB51222-2017)《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年版))《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13年版)《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DBJ50/T-296-2018)《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3.初步设计审查意见执行情况暂无。4.规范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本次设计不存在违反行业现行规范强制性条文。5.排水管网设计5.1管网概况5.1.1现状排水管线概况(1)雨水管线珊瑚大道与新森大道交叉口处有现状DN500雨水管。石坝立交范围内有现状DN400-DN600雨水管。(2)污水管线高展大道:道路西侧有现状DN500污水管道。5.1.2相关规划根据《重庆高新区水系统专项规划(2020-2035)—排水专项规划》,位于高新区范围的珊瑚大道雨水双侧布置,方向自西向东,收集沿线道路雨水,排入石坝立交前的现状冲沟和深沟子水库中,管径为DN400~DN1400。根据《重庆高新区水系统专项规划(2020-2035)—排水专项规划》,位于高新区范围内的珊瑚大道污水管网自西向东,收集沿线道路污水,最终排入高展大道现状DN500污水管网中,管径为DN400~DN500。5.2排水工程设计本项目综合管网方案已与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对接,经技术审查后认可此方案,本次排水施工图与方案保持一致。5.2.1雨水工程设计(1)雨水系统设计参数本次项目位于重庆市高新区,雨水量按重庆市修订后沙坪坝片区暴雨强度公式进行计算(沙坪坝暴雨强度公式适用范围:长江和嘉陵江之间的地区,包括沙坪坝区、渝中区、九龙坡区、高新区、大渡口区和北碚区嘉陵江以南部分区域):(L/s•104m2)q:设计暴雨强度(L/S·ha);P:设计暴雨重现期(年);根据规范要求,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城镇类型、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统一重现期或不同重现期。经济条件较好或有特殊要求的地区宜采用规定的上限。同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洪水对城镇排水系统的影响。规范对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取值要求见下表: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表城镇类型城区类型中心城区非中心城区中心城区的重要地区中心城区地下通道和下沉式广场等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3~52~35~1030~50大城市2~52~35~1020~30中等城市和小城市2~32~33~510~20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表城镇类型重现期地面积水设计标准超大城市1001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物的底层不进水;2道路中一条车道的积水深度不超过15cm。特大城市50~100大城市30~50中等城市和小城市20~30项目位于重庆市高新区,按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取值。不含立交的道路雨水管渠重现期取5年,立交部分道路重现期取10年,立交上跨部分重现期取20年,下穿道路重现期取50年,同时按100年重现期道路中一条车道的积水深度不超过15cm进行内涝防治复核。t:设计降雨历时:t=t1+t2(min)其中,地面集水时间:t1,应根据汇水距离、地形坡度和地面种类计算确定,一般采用5~15min。根据珊瑚大道的具体情况,一般路段t1=5min,下穿道部分t1=2min。t2: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分钟);雨水流量公式:Q=ФqF(L/S)Q:雨水设计流量(L/s);q:设计暴雨强度(L/s·ha);Φ:综合径流系数Φ值取0.7;F:汇流面积(ha)。③雨水管断面的计算:雨水管断面计算公式为:A=Q/VV=(1/n)×R(2/3)×I0.5A:过水断面面积(m2);Q:雨水设计流量(m3/s);V:雨水设计流速(m/s);n:粗糙系数,塑料管材管道:n=0.010,钢筋混凝土管:n=0.014;R:水力半径(m);i:水力坡度。雨水管道按满流进行计算。(2)管道设计参数雨水管道流速不小于0.75m/s,塑胶管道不大于8.0m/s,钢筋混凝土管道不大于5.0m/s。雨水管道按重力满流设计;雨水管道均采用管顶平接。(3)平面布置珊瑚大道:雨水管道沿道路双侧布置,北侧雨水管布置在绿化带内,距离路缘石1.0m。设计管径DN1000~DN1600。南侧雨水管布置在人行道下,距离路缘石1.0m。设计管径DN800~DN1400。雨水共3个出口排放:道路起点至桩号K2+551.617段雨水管道沿道路坡向双侧布置,管径DN800~DN1200,在K2+560附近排入新森大道雨水管网;道路桩号K2+657.319至K3+540段雨水管道沿道路坡向双侧布置,在K3+520汇合沿道路边坡,最终排入现状冲沟。道路桩号K3+540至道路终点段雨水管道沿道路坡向双侧布置,在终点处排入石坝立交雨水管网。道路桩号K3+720处为高填方区域,会阻碍现状河沟的排水,且该河沟为规划保留水系。为保持现状水系排水通畅,新建永久拱涵B×H=3.5×4m,总长约250m。新建拱涵终点接现状河道,施工时需先新建4m×4m土质明沟与现状河沟接顺,满足施工期间临时排水要求。人行地通道:新建B×H=0.4×0.4m排水明沟,收集地通道内雨水后,可顺利接入下游雨水系统。K3+990处有一处车行下穿道,道路纵坡均为一个坡向,道路横坡为单坡。车行下穿道全长67米,仅限通行非危险化学品等机动车,为城市四类隧道。下穿道采用边沟排水,排水边沟大小为B×H=0.4×0.5m。下穿道排水可顺利接入下游雨水系统,作法详见地通道排水图纸。接口检查井:本设计在人行道上的雨水检查井均可作为道路周边地块雨水支管接入井;为方便道路对侧地块雨水接入,每间隔一定距离预留雨水过街支管;接现状雨水出口检查井的位置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微调,需保证现状雨水检查井全部接入新建雨水管道。(4)纵断面设计雨水管管道坡向与道路坡向基本一致,确保在设计流量范围内雨水管道流速大于0.75m/s并小于8.0m/s,在常规路段保证雨水管道起点覆土深度不小于2.0m。(5)水力计算雨水管网水力计算表设计管段编号总汇水面积(ha)重现期P(年)径流系数ψ设计流量(L/S)管径D(m)坡度i(‰)流速v(m/S)过流能力Q(L/S)起迄YSHB-62YSHB-7410.25.00.7030161.237.768780YSHN-54YSHN-672.65.00.707691.032.171710YSHB-76YSHB-108405.00.70130561.6156.6513370YSHN-68YSHN-10321.55.00.7070181.4207.0210810YSHB-109YSHB-1251.45.00.95880.5253.95780YSHN-104YSHN-1201.05.00.94200.4253.41430涵洞水力计算表涵洞规格汇水面积(ha)重现期P(年)设计流量(m3/s)坡度流速(m/s)充满度过流能力(m3/s)3.5×4m17410054.970.0076.060.867.83车行地通道排水边沟水力计算(30年重现期)断面尺寸设计重现期(年)综合径流系数服务面积(ha)设计流量(m3/s)过流能力(m3/s)坡度(%)流速(m/s)0.4×0.5m5080.2811.745.2.2防涝设计城镇内涝防治的主要目的是降雨期间的地面积水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根据《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4.1.4:重庆属于超大城市,本次设计内涝重现期取100年。按《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2017)B.0.5:当设计重现期为50年~100年时,宜提高30%~50%;当计算的径流系数大于1时,按1取值。步骤及原理:(1)根据现状假设的满流推断的水力坡度i={H1-(h2+管高+1)}/管道长度根据V=(1/n)R2/3i0.5,算出该状态下的流速根据Q=VA得到该状态下的临界流量Qp(2)根据暴雨强度公式计算出100年重现期下的设计流量Q100;(3)用Q100-Qp得到差值△Q,用△Q乘以本管段流行时间t2得到该汇流时间下的溢流量Q溢,当100m3<Q溢≤1000m3为低风险,1000m3≤Q溢≤5000m3为中风险,5000m3<Q溢为高风险。本次设计排涝重现期取100年,选取雨水管终点段进行防涝验算。计算结果:等级为无风险,本段设计管道满足防涝重现期100年的取值要求。设计管段编号管长LH1h2管径D(m)临界流量Qp(m3/S)Q100(m3/S)△Q(m3/S)Q溢(m3/S)YSHB-100YXHB-108215381.159364.2711.628.1323.314.8274.075.2.3污水工程设计(1)污水系统设计参数按《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4.1.14条规定,综合生活污水定额应根据当地采用的用水定额,结合建筑内部给排水设施水平,可按当地相关用水定额的80%~90%采用。设计人口密度取200人/公顷,人均综合用水量采用420L/人·天。Qmax=Qave×Ks×Kz(L/s)式中Qmax:设计污水流量(L/s)——最高日最高时污水秒流量Qave:平均日平均时污水流量(L/s),根据综合污水量标准q计算Qave=q×流域面积(ha)×人口密度/(24×3600)(L/s)q=城市综合供水量标准×85%(L/Cap·d)Ks:地下水及雨水渗入量系数,取1.05Kz:总变化系数按下表取值:污水平均日流量(L/s)5154070100200500≥1000总变化系数Kz2.01.5(2)管道设计参数雨水管道流速不小于0.75m/s,塑胶管道不大于8.0m/s,钢筋混凝土管道不大于5.0m/s。污水按非满流设计其最大设计充满度按下表:污水管管径200~300350~450500~900≥1000最大设计充满度0.550.650.700.75污水管道均采用管顶平接。(3)平面布置珊瑚大道:污水管道沿道路双侧布置,北侧污水管布置在绿化带下,距离路缘石2.3m。设计管径DN400。南侧雨水管布置在绿化带下,距离路缘石2.5m,设计管径DN400,具体布置详见《综合管网标准横断面图》。道路起点至桩号K3+680段污水管道沿道路坡向北侧布置,管径DN500,在K3+680附近与南侧污水汇合,排入下游规划污水管网。道路桩号起点至桩号K2+560段污水管道沿道路坡向东侧布置,在K2+560附近排入新森大道污水管网;道路桩号K2+660至终点段污水管道南侧布置,穿过石坝立交,最终排入聚业路现状污水管网。由于石坝立交范围已建成,为了减小对道路的破坏。石坝立交范围内的污水管道采用顶管施工的方式,避让现状综合管廊,平均埋深13m,穿过石坝立交排入下游污水管网。接口检查井:本次设计在人行道上的污水检查井可作为道路周边地块污水支管接入井,为方便道路对侧地块污水接入,每间隔一定距离预留污水过街支管,接现状污水出口检查井的位置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微调,需保证现状污水检查井全部接入新建污水管道。(4)纵断面设计污水管管道坡向与道路纵坡基本一致,确保在设计流量范围内污水管道流速大于0.6m/s并小于8m/s,污水管起点覆土深度不小于2.0m。水力计算污水管道旱季水力计算表(非满流)计算管段汇水面积设计流量管径坡度流速充满度(ha)(L/s)(mm)(‰)(m/s)WSHB-29WSHN-75148.4248.6500555.300.4WSHN-55WSHN-9939.276.6400302.890.3WSHN-99WSHN-136187.6305.880041.950.4本次水力计算按最不利管段进行计算校核计算,根据《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第4.1.21条文说明,污水管道在雨季设计流量下校核时,可采用满管流。本次设计污水干管雨季设计流量按照旱季设计流量的3倍进行计算。污水管道雨季水力校核表(满流)序号计算管段服务面积旱季设计流量校核流量管径坡度流速满流过流能力校核结果(ha)(L/s)(L/s)(mm)(‰)(m/s)(L/s)1WSHB-75~WSHN-99148.4249747500253.95776满足2WSHN-99~WSHN-136187.630691880042.161087满足(6)接入市政管道的规定对接入城市管道的工业废水必须符合国家《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2015)。5.2.4现状管线处置拆除桩号K2+820、K2+900、K2+970处道路设计范围内的现状燃气管,并沿新建道路进行原规格还建,对K2+690段、K3+500段现状燃气管线进行保护。5.3管材、基础和接口5.3.1管道断面形式排水管道均采用圆形断面,设计图中以DN表示排水管道公称直径。5.3.2管材雨水口连接管采用Ⅱ级钢筋混凝土管,管径d300。管径400mm≤d≤1600mm排水管道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热态缠绕结构壁B型管(克拉管),埋深小于6.0m,环刚度SN≥8000N/m2,埋深6.0~10m,环刚度SN≥12500N/m2。高密度聚乙烯(HDPE)热态缠绕结构壁B型管(克拉管)制造及安装应符合《埋地用聚乙烯(PE)结构壁管道系统第二部分:聚乙烯缠绕结构壁管材》(GB/T19472.2-2017)的要求及各企业的产品标准及安装操作手册。管径1600mm<d≤2400mm排水管道采用钢筋混凝土管,其中埋深小于6.0m,采用国标Ⅱ级钢筋混凝土管,埋深6.0~10m采用国标Ⅲ级钢筋混凝土管;斜管跌落段采用球磨铸铁管(K9级)。塑料管应符合《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范》的要求,使用年限不小于50年。塑料排水管道进场时,应按照相关标准规范进行见证取样抽检,检测参数包括规格尺寸、环刚度、环柔度、冲击强度等项目。钢筋混凝土管产品必须符合《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2009)要求。球墨铸铁管应符合《水及燃气管道用球墨铸铁管、管件和附件》(GB/T13295-2013)的要求。所选材料应为符合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相关标准、规范的合格产品,优先采用具有国家通用标准的管材。本工程所选用管材、管件应符合国家现行法规、规范及技术标准的规定,管材的外观质量及尺寸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的质量要求。5.3.3基础(1)高密度聚乙烯(HDPE)热态缠绕结构壁B型管(克拉管)采用砂垫层基础。管顶覆土深度小于4m的塑料排水管采用120°砂石垫层基础;覆土在4.0m~6.0m的塑料排水管采用180°砂石垫层基础。(2)钢筋混凝土管采用满包混凝土加固。(3)雨水口连接管采用混凝土满包加固。5.3.4接口(1)污水管道接口均采用柔性接口。(2)高密度聚乙烯(HDPE)热态缠绕结构壁B型管(克拉管)采用承插式电熔连接、柔性承插密封圈连接;钢筋混凝土管采用柔性承插密封圈连接。(3)球磨铸铁管(K9级)采用T型胶圈接口,橡胶圈应由管道供货厂家配套供应,其物理性能应满足有关国家规定。(4)塑料管与检查井的连接可采用“中介层”作法,详见大样图。钢筋混凝土管与检查井壁连接处采用C25混凝土现浇,且浇铸前应将管道外壁及砌块接触面凿毛。5.3.5管道防腐(1)直接埋入混凝土的铁件外表面仅需作表面除锈处理,不需涂刷任何涂料。(2)管道外壁加强防腐:凡过塘、翻堤、穿渠、顶管,均需采用加强防腐层,具体作法有如下三种(可选其中一种),面漆颜色由建设单位自定:①涂刷二道IPN8710-1G防腐涂料底漆,外包玻璃丝布一道,再外刷二道面漆。②涂刷两道GZ-2高分子防腐涂料底漆,外包玻璃丝布一道,外刷二道配套面漆。③CXHL52-03环氧煤沥青防腐涂料,刷底漆两道,干膜厚度不小于70μm/道,外包玻璃丝布一道,再刷面漆2-3道,平均用量1.4--1.6Kg/m。玻璃丝布为中碱布,宽600mm,经纬密度为12×12根/cm。(3)普通防腐层:可使用上述涂料中任何一种,但取消玻璃丝布改为二道底漆,二道面漆。(4)管道内壁:可采用IPN类高分子涂料,一般为二道底漆,1--2道面漆,平均用量应大于0.5Kg/m。无需加强防腐。环氧煤沥青等可能影响水质的涂料不得采用。5.4附属构筑物5.4.1检查井(1)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检查井。(2)接入管管径<1000mm且埋深≤6m的检查井,采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检查井,建设标准须满足《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设计》《预制混凝土装配式检查井》DJBT50-121的相关要求,图集号为18S01,井身壁厚采用120mm。(3)接入管管径≥1000mm采用整体混凝土现浇检查井,详见本册相关大样图。(4)检查井统一采用球墨铸铁“五防”井盖及井座(防沉降、防盗、防噪音、防坠落、防位移)。按其承载能力,人行道上最低选用C250类型,车行道上最低选用D400类型。所选井盖、井座应符合国家标准《检查井盖》(GB/T23858-2009)和《铸铁检查井盖》(CJ/T511-2017)的要求,检查井井盖、盖座安装要求与路面平整。产品原材料应符合《球墨铸铁件》GB1348-2009的规定,且须达到QT500-7球墨铸铁牌号的要求,球化率须达到80%以上。井盖及支座装配结构尺寸应符合GB/T6414-2017的要求,其公差等级应不低于GB/T6414-2017的要求,其公差应不低于GB/T6414-2017中GT10的规定,车行道下检查井需要在井周进行补强处理。井盖面应与道路表面平顺。(5)“五防”井盖及井座颜色宜为黑色。正面标识:“重庆高新区”和“污水”“雨水”,背面标识:厂家、电话、承载等级及生产日期。井盖图案及样式参考《重庆市高新区城市道路交通设计导则》(2020.11)如下图所示。(6)为避免在检查井盖损坏或缺失时发生行人坠落检查井的事故,排水系统检查井均应设防坠落网,防坠落网应牢固可靠,具有一定的承重能力(≥200kg),并具备较大过水能力。采用涤纶工业丝、丙纶高强丝等材质,规格为0.8×0.8m方形,网绳直径6mm、边绳直径10mm,初始下垂不大于100mm。宜与“五防”井盖配套购买。(7)关于检查井通风,本次设计采用使用成品检查井盖上孔眼进行换气通风的做法,开孔不小于2个,孔眼直径不小于30mm,并建成后的使用养护过程中,加强排查,确保孔未被堵塞,通气顺畅。(8)检查井井室及盖板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小于3.5cm。钢筋采用HPB300、HRB400钢筋。5.4.2雨水口(1)本工程雨水口采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偏沟式雨水口,雨水箅子采用球墨铸铁QT500-7,具体应符合《球墨铸铁件》(GB1348-2009)的要求,雨水口的做法参照《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详16S518/43、44(H取0.94m)。(2)本次设计按双箅雨水口泄流能力25L/s的原则进行计算、布设雨水口。(3)双箅雨水口连接管管径为d300国标Ⅱ钢筋混凝土管,以>1.0%的坡度接入临近雨水检查井。(4)道路竖曲线最低点及道路交叉口附近的雨水口,在实施时应调整至实际路面的最低点,局部的地方可增设雨水口,以保证有效收水,雨水口标高比路面低3~5cm,当道路纵向坡度大于2.0%时,为保证收水效果,雨水箅与路面的高差为5cm。(5)车行道下雨水口连接管沟槽待水稳层铺设后进行反开挖,反开挖沟槽管道工作宽度0.15m,按1:0.1~0.3进行放坡开挖,位于车行道下的雨水口连接管沟槽采用C25混凝土回填。5.4.3跌水井当污水跌差超过1m或者雨水跌落水头大于1.5m、管道穿越地下障碍物、管内计算流速超过最大设计流速需要采取跌水消能时,设置跌水井。跌水井井盖、井座、爬梯同一般检查井要求。5.4.4沉砂井为防止泥沙阻塞管道,需在上述位置设置沉砂井:①在设计道路的挖方段,为排除截排水沟雨水;②匝道边沟接入雨水管道系统;③在设计道路的小填方段,由于道路设计标高与边坡处自然地面标高差过小,无法设计临时排水管排除雨天积水,需将漫流雨水收集进入道路雨水系统。沉砂井在实施时应调整至该段边沟最低点。雨季时应及时清通沉砂井格栅,防止堵塞。5.5综合管网过街预留管按《重庆高新区城市道路交通设计导则》(2020.11)的要求,规划沿线敷设的管网共有七种,分别是:给水管网(包括消防),电力管网,路灯照明(包括交通监控),通信管网,燃气管网,排水管道(包括雨水和污水)。电力、燃气、通信在本次设计中考虑预留通廊位置,考虑道路周边地块发展较慢,部分综合管线近期可能不会实施,为防止日后综合管线敷设开挖道路,应业主要求,本次设计在交叉路口处及间隔200m左右设综合管线过街管涵,在端口上方铺设彩色人行道透水地砖并刻上“过街”字样方便后期产权单位分辨管道具体位置。3#~9#过街管涵采用B×H=2.0m×1.8m箱涵式过街管涵的形式,顶部覆土按1.0m考虑,施工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略微调整,坡度不小于0.003,具体布置详见《排水分平面图》。1#~2#过街管涵由于受新森大道下游排水管道埋深较浅的影响,无法采用箱涵式过街管涵的形式,故采用d600国标Ⅲ级钢筋砼管,并采用C25混凝土满包处理,管道按1.0m覆土考虑,施工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略微调整,坡度不小于0.003,管道两端口修建24cm砖墙进行临时封堵。5.6沟槽开挖及回填5.6.1沟槽开挖(1)管沟槽开挖放坡坡比根据所开挖的地质岩层情况和地勘报告确定,同时应满足《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第4.3条的要求。排水管沟沟槽开挖要求及开挖时工作面宽度详见管道沟槽开挖断面图。(2)开挖时如发现不良地质,则需根据有关施工规范对沟槽作支撑处理,防止垮塌事故,同时应确保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3)管道及构筑物沟槽开挖边坡应有一定的坡度以保证施工安全。沟槽开挖边坡最陡值应根据不同土质按1:0.1~1.5控制(详见管道开挖断面图),如果现场条件不允许放坡要求,必须采取加支撑等措施或者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跳槽开挖。(4)对于填方地段,须在填方进行至管顶标高1.0m之上后方可开挖管道沟槽,填方应按道路路基要求进行。当开挖沟槽基础为岩石时,槽底应超挖0.2m,采用砂卵石或级配碎石回填至设计高程后,再施工管道基础。5.6.2地基处理(1)排水管道布置在道路路基范围内,地基处理按道路路基处理执行。(2)管道及构筑物地基承载力不小于0.20Mpa。(3)对于地质条件较差地段,如淤泥、杂填土等,必须进行换填。换填材料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原土、砂石、浆砌片石、素混凝土等,具体采用材料及换填深由不同的地质情况确定。5.6.3沟槽回填(1)沟槽回填时,需对称回填并分层压实。管两侧及管顶以上1.0m范围内采用轻夯压实,管道两侧压实面的高差不应超过0.3m。回填必须在管及结构物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0%以后才可进行。(2)槽底至管顶以上0.5m且不小于一倍管径范围内,回填材料不得含有机物及大于40mm的砖、石等硬块。在抹带接口处应采用细粒土回填。(3)排水管道沟槽回填时,柔性排水管道管胸腔两侧及管顶回填土的压实系数详柔性管道沟槽回填大样图;混凝土排水管道管胸腔两侧及管顶回填土的压实系数按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第4.6条相关规定执行。排水管道沟槽回填的填料、回填方法及其他要求严格按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第4.5条相关规定执行。(4)检查井周围的回填要求:a检查井砌体或现浇砼需达到设计强度后才允许回填。b井室及井筒周围的回填应与管沟槽回填同时进行。c井室及井筒周围回填压实时应沿井室中心对称进行,且不得漏夯。(5)未尽事项按图纸及相关规范要求执行。5.7抗震设计根据《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本次管道设计应满足以下抗震要求:(1)地下直埋承插式圆形管道,在下列部位应设置柔性接头及变形缝:地基土质突变处。穿越铁路及其他重要的交通干线两端。承插式管道的三通,四通,大于45°的弯头等附件与直线管段连接处。且附件支墩的设计应符合该处设置柔性连接的受力条件。(2)管道穿过建(构)筑物的墙体或基础时,应符合下列要求:在穿管的墙体或基础上应设置套管,穿管与套管间的缝隙内应填充柔性材料。当穿越的管道与墙体或基础为嵌固时,应在穿越的管道上就近设置柔性连接。5.8非开挖顶管施工污水管道WSHN-119~WSHN-126采用顶管施工工艺。5.8.1顶管顶管管道采用特制钢筋混凝土排水管,“F”钢承口接口,混凝土强度等级C50,抗渗等级P8,内缝处理采用SXF-202双组份聚硫密封胶嵌缝,嵌缝深不小于3cm;做法可参照国标图集《混凝土排水管道基础及接口》06MS201-1页15、25,管材尺寸、管体及管口钢筋布置参考《钢筋混凝土排水管管体结构尺寸与配筋设计图册》(国家水泥混凝土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单位),顶管施工相关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应严格按照《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2008)相关条款执行,其余未注明处均按照《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2009)要求执行。5.8.2工作井(1)工作井的位置选在便于排水、出土和运输,对地上和地下建筑物、构筑物和各种市政设施易于采取保护和安全措施的地方,同时距电源和水源较近,交通方便。工作井的平面尺寸取决于管径和管节的长度、顶管掘进机的类型、派土方式、操作工具以及后座墙等因素。(2)工作井数量不宜太多,以减小施工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因此对于较长距离顶管,应根据需要设置中继间,并采用在管外灌浆等措施减小摩阻力。(3)本设计图中顶管工作井采用圆形工作井,顶管管径800的工作井暂按D=5.3m的尺寸设计,接收井暂按D=3.7m的尺寸设计。工作井的具体构造设计待顶管施工单位确定顶管施工方案后可进行调整,根据其施工机具和方式加以完善并提交业主、监理单位,并进行《顶管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论证,方能指导顶管施工。(4)井室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小于P10级。(5)本次设计顶管埋深较大,建议采用机械顶管作业,顶管作业顺序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6)工作井、接收井施工过程中如发现地质情况与设计情况不符,应立即通知设计解决。5.8.3顶进设备及管材(1)顶进设备1)千斤顶宜固定在支架上,并与管道中心的垂线对称,其合力的作用点应在管道中心的垂直线上;2)当千斤顶宜取偶数,且其规格应相同;并应将千斤顶对称布置;3)千斤顶的油路必须并联,每台千斤顶应有进油、退油的控制系统;4)宜选用复合型导轨,其制作材料应选用钢质,导轨安装前应复核管道中心位置,且两导轨应顺直、平行、等高,与管道坡度保持一致;5)顶铁与管口之间应采用缓冲材料衬垫,以避免预制管局部压碎。当顶力接近管节材料的允许压力时,管端应增加U形或环形顶铁;6)顶管端面与管轴中心线垂直度不大于1.5mm,端面不平整度允许偏差小于1.0mm。所有预埋金属构件,均须涂刷两道防锈油漆。7)施工单位应根据所选用千斤顶及后背墙情况自行设置顶管中继站,建议管径≤1.2m中继站间距不大于50m,管径>1.2m中继站间距不大于30m。(2)附属结构及构件顶管完成后,按《工作井回填处理大样图》恢复检查井至设计地面高程后,安装检查井盖。5.8.4施工期间临时排水设计根据地勘资料,项目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水量较小。施工和设计时应注意做好排水工作,配备抽水设备,及时排出坑内积水。5.8.5非开挖顶管施工注意事项(1)在施工前熟悉地质勘察资料,根据施工需要进行调查并掌握管道沿线的工程地质状况、地下管线及构筑物分布情况,并且复测顶管沿线的原状地面高程,以利于更好的组织施工,并合理的选用施工方案。(2)管道顶进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管道所处土层性质,管径、地下水位、附近地上与地下建筑物、构筑物和各种市政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3)顶管施工前要检查全部设备,并试运转;工具管在导轨上的中心线、坡度和高程应该与管道设计坡度一致。(4)顶管施工过程中的测量,应建立地面与地下测量控制系统,控制点应设在不易扰动、视线清楚、方便校核、易于保护处。同时应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确定纠偏的措施。(5)顶管施工范围内,须进行详细的地勘测量和现场控制,保障施工安全。(6)顶管段具体施工工艺应以施工单位现有条件,并结合业主提供的顶管周边地段地勘资料具体确定。(7)顶管施工过程中应根据有关国家规范的要求加强监控,特别是对于地面隆陷和地面建筑物基础的监控,避免发生断裂、塌方等破坏现象。有关施工监控的内容应包含在施工组织设计中。(8)工具管纠偏应平稳,避免用大角度纠偏。(9)减少触变泥浆的厚度,顶管后期用迟凝泥浆置换触变泥浆。(10)加强施工管理,不超量出泥,严守操作规程。(11)如遇过于松散的土体,要事先压力灌浆,提高土层的稳定性。(12)本工程中工作井为顶管施工所需的施工临时构筑物,顶管施工完成后可利用其作为基坑浇筑检查井,检查井浇筑完成后将工作井及接收井回填。工作井的结构设计与施工组织设计相关,本设计暂按现浇钢筋混凝土墙体结构设计,并采用逆作法施工,以减小对周围道路和建筑的影响,同时对周围建构筑物采取必需的保护措施。(13)应执行“动态化设计、信息法施工”原则,施工期间,若现场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应及时向建设单位、地勘单位和设计单位反映,及时调整施工方案,保证安全施工。(14)未尽事宜应严格执行施工及验收规程和规范。5.8.6逆作法施工要点(1)井护壁采用动态信息法施工,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井壁,变形,应力情况监测。施工前,应对井四周坐标,高程进行复测,准确无误后方可实施。(2)对井开挖前,应对井位现状管线进行复查。(3)井采用逆做法开挖,每次开挖深度不大于1.0m,应依据实际地质情况进行调整,搭纵向钢筋搭接长度0.4m。机械无法开挖部位采用人工开挖,清理。(4)每挖掘1.0m深,立模浇筑混凝土护壁,待护壁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的90%后,继续向下开挖1.0m后施做护壁。护壁采用C30钢筋混凝土浇筑在护壁上预留直径10cm泄水孔,在孔洞外侧设置一层土工布做滤水层。当遇到坚石时,采用风镐或水钻将石头破碎取出。(5)为保证井的垂直度,在开挖过程中应对井中心位置及垂直度测量。(6)在开挖过程中应加强对井内有毒有害气体和无氧检测;(7)在井口外围设置截水沟和安全护栏,设置警示牌,专人守护,预防人员坠落。(8)井内土方采用吊机提升到地面,加强取土运土过程中的安全措施,防止土块下落。(9)将制作好的钢筋在井内绑扎,钢筋直径≥22mm采用等强度机械连接,连接等级为Ⅰ级。(10)混凝土浇筑时,应对称浇筑,防止模板发生偏移,同时并且振捣密实,防止产生蜂窝漏浆现象。(11)护壁开孔应严格按设计预留,严禁后凿。(12)加强地下水位的监测,根据地下水的情况,工作井内无法排水时应采用降水井进行降水。(13)在施工过程中应采用有效措施加强井内通风和排水。井下作业应加强通风和排水。6.排水箱涵结构设计6.1设计原则(1)遵循“安全、适用、经济”的设计原则。(2)坚持科学的态度,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3)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6.2设计规范、技术标准6.2.1设计规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2262-2018《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2020《公路涵洞设计规范》JTG/T3365-02-2020《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JTG/T3310-2019《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201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2涵洞技术标准(1)根据《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桥涵结构的设计基准期为100年。(2)设计安全等级:二级6.3荷载拱涵:覆土厚度≤40m,土容重≤20kN/m3。箱涵位置详见施工总平面图。作用在涵洞顶的荷载除覆土外,还应计入可能作用其上的活荷载,设计按城-A级考虑。6.4材料选用及要求6.4.1混凝土(1)拱涵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40,混凝土抗渗等级为P12。(2)垫层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20。(3)为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能,确保结构设计使用年限,防止混凝土开裂,箱涵主体结构混凝土中应通过配合比试验掺入适量的优质膨胀剂(如SL等),以补偿混凝土收缩,混凝土的收缩率需控制在2×10-4以下。6.4.2钢材(1)采用的钢筋应符合GB1499.1-2017和GB1499.2-2018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2)焊条:HPB300级钢采用E4303型焊条,HRB400级钢采用E5503焊条。(3)当直径≥Ф16的钢筋连接应采用等强剥肋滚轧直螺纹连接,应符合《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T107-2016)的要求,接头等级I级。6.5拱涵结构设计(1)本标段钢筋砼拱涵总长约243.00m。洞口接顺现状沟渠。箱涵纵坡为0.7%,涵洞以泥岩作为持力层,要求覆土40m深度修正后地基承载力不得小于1000kpa,对地基为土层的段落采用级配碎石换填1.5m,换填后得到覆土40m深度修正后地基承载力不得小于1000kpa。(2)本工程涵洞两侧土地有后期场平利用需求,故本涵洞采用统一结构断面,涵洞顶填土高度按照不大于40m控制。(3)本工程涵洞地勘参照采用旁边钻孔断面成果,施工中以实际地质为准,若与参照地勘不符须上报参建各方会商解决。(4)本工程涵洞施工前须做好地下管网勘测,禁止随意破坏地下管网。(5)本工程涵洞施工前须做好既有沟渠水系的保通措施,做好临时排水,施工验收完毕后做好水系接顺。(6)本工程涵洞顶面50cm及以下部位采用机制中砂回填,禁止大型机械碾压,压实度不得小于96%。(7)本工程涵洞在地基为土层段设置预拱度,预拱度高度根据下卧土层厚度计算得出,地基为岩层段不设置预拱度。6.6施工主要技术要点 (1)涵洞采用明挖方法施工。施工前应对地下管线及地下设施做充分调查核实,确认其种类、埋深、位置、尺寸,并同这些管线、设施的主管部门现场核对,协商施工前、后的处理方法。(2)施工前应熟悉地质环境资料,掌握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点,了解影响边坡稳定的主要地质特征和边坡破坏模式,精心作好施工组织设计。熟悉边坡周边建(构)筑物的分布和特点,了解坡顶构筑物基础和结构情况,必要时采取预加固措施。施工期间应注意组织好环境排水,并采取可靠的施工保护措施。(3)应加强开挖边坡的排水系统设置,尽量避免地表水和生活废水排入坡体,坡顶应设置截水沟,坡底应设置排水沟,以保证坡体稳定和施工安全。(4)施工挖掘过程要注意土体稳定和地面沉降问题,应有量测监控,随时监视可能危及施工安全和周围建筑安全的动态,并有应急措施。边坡工程监测项目包括:坡顶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地下水、渗水与降雨关系等。(5)基坑开挖临时放坡坡率,土质边坡的坡率不得陡于1:1.25,强风化岩质边坡的坡率不得陡于1:0.75,中风化岩质边坡的坡率不得陡于1:0.5。同时,当边坡高度大于8m时,开挖应分台阶进行,每阶高度不得大于8m,阶与阶之间宜设置不小于2.0m宽的平台。(6)开挖过程中施工单位应注意对开挖影响范围内的已有管线及建、构筑物进行保护。6.7回填要求(1)箱涵主体强度须达到设计强度的90%时,施工单位方可进行两侧开挖区域的回填,回填须左右对称进行,分层填筑碾压,每层的厚度不得大于0.3m。涵洞顶面50cm及以下部位回填材料采用采用机制中粗砂,压实度不得小于96%,其余部位回填的要求和密实度应严格按照道路路基要求执行。(2)涵洞两侧10米范围及顶部0.5米范围填土应采用人工或小型夯机,涵洞顶部范围禁止强夯作业。(3)填料要求。涵洞顶部及周围填土不得使用泥炭、淤泥、冻土、强膨胀土、有机质土及易溶盐超过允许含量的土等。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填方若为土石混和料,且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块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4)涵洞位于道路下方时回填材料及回填要求应符合道路路基要求。(5)未尽事宜应严格按照现行有关施工规范的要求办理。7.危大工程专项设计7.1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分析与建议根据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建办质〔2018〕31号,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须组织专家论证。7.2本项目涉及危大工程的重点部位及环节本工程涉及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有:1)地下暗挖:顶管施工、顶管工作井。2)模板、支架工程;3)起吊设备安装拆卸工程;4)脚手架及操作平台工程;5)高填方高边坡;6)涉水施工、特种作业等危险性较大工程;7)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及尚无相关技术标准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等。7.3本项目涉及危大工程的保障措施及施工安全建议本项目涉及危大工程的保障措施及施工安全建议如下:(1)施工单位应当在危大工程施工前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编制专项施工方案。专项施工方案应当由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字、加盖单位公章,并由总监理工程师审查签字、加盖执业印章后方可实施。(2)对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大工程,施工单位应当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对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并形成论证报告经专家签字确认通过。专家论证前专项施工方案应当通过施工单位审核和总监理工程师审查。(3)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现场显著位置公告危大工程名称、施工时间和具体责任人员,并在危险区域设置安全警示标志。专项施工方案实施前,编制人员或者项目技术负责人应当向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进行方案交底。(4)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专项施工方案组织施工,不得擅自修改专项施工方案。项目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对专项施工方案实施情况进行现场监督,对未按照专项施工方案施工的,应当要求立即整改,并及时报告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应当及时组织限期整改。(5)施工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对危大工程进行施工监测和安全巡视,发现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应当立即组织作业人员撤离危险区域。(6)其它未尽事宜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住建部令第37号)和《关于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建办质〔2018〕31号)等有关办法办理。8.施工注意事项(1)施工单位在施工前,须在同一水准点上复核上、下游市政排水管道(沟)接入处标高,避免水接不进来和排不出去的事故发生。如测量结果与本次设计标高相冲突,及时与设计方联系,以作出调整,只有待设计方调整完后方能施工。(2)施工时坐标原点和水准点数据由建设单位提供。(3)工程正式开工前,建设单位应组织一次图纸技术交底。施工单位在施工前请认真仔细读图,若本设计图中有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之处或错漏之处,请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作出调整后方能施工。(4)如果工程现场与设计基础资料有较大出入或者有障碍物影响施工,需要变更设计的,由施工方提出,监理同意,业主发送设计变更函件给设计单位,设计方调整变更完后,施工方根据正式的设计变更文件进行施工。(5)检查井井面标高应根据实际路面标高合理调整,保持与完成后路面齐平。当井面实际标高与设计标高有较大出入时,应及时通知设计人员进行复核确认。(6)过街预留管管端用砖封堵,并作好隐蔽记录,以利于支路的管道接入。过街预埋共用管沟处也应作好隐蔽记录,便于远期的穿管和接线。(7)沟槽开挖时应注意施工安全,开挖放坡坡度根据实际地质情况和地勘报告求严格按规范要求执行,防止跨塌伤人事故发生。同时开挖中必须严格注意开挖边线与周边现状建构筑物的关系,沟槽开挖不得影响建构筑物的结构安全。(8)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构筑物必须浇筑密实,不得出现蜂窝、麻面。在所有的钢筋混凝土构件上的预留孔洞、预埋套管及预埋件,在混凝土浇筑前必须由水专业的施工人员配合工作,并签署后方可浇筑,以免错漏和移位,严禁事后打孔凿洞。(9)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施工单位上报监理,会同业主、质检、设计协商处理,施工单位不得擅自处理,否则设计单位一概不认,对施工问题的处理,应以书面签署盖章为准。(10)塑胶管道须进行管道密闭性、管道变形及沟槽回填土密实度检验,管道初始变形需要满足技术规程的要求。(11)施工前必须做好防洪工作和施工组织计划,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组织施工。并组织材料进场,堆放,搞好临时排水。施工组织计划须经项目监理研究批准后才可允许进场施工。(12)所有的材料、产品均应有出厂检验合格证书,进场应按相关程序进行进场检验。排水管道插接口在安装完毕后,须进行接口的水密性试验,试验方法按照各自相关专业规范进行。(13)施工中做好施工记录和资料整理,资料必须满足业主要求及国家规定。(14)排水管道必须做闭水试验,按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执行。(15)工程施工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及项目所在地的工程管理相关法规、规定程序进行。需要设计单位参加验收的分部工程,应在该分部工程按设计要求完成后,下道工序未进行之前及时通知设计单位。验收前施工单位应事先准备好必须的相关图表等技术资料,并有业主代表、监理、质监及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进行。(16)其余未尽事宜按国家现行相关规范和标准执行。(17)施工单位须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并应经过监理和项目业主确认后方可进场。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地下管网的破坏,同时施工中做好施工记录(尤其是隐蔽工程)和资料整理工作,相关工序验收合格后再进入下阶段施工。鉴于该工程地形、地质条件错综复杂,实施过程中不可预见性因素较多,若出现问题,各方应积极配合,共同磋商解决,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为大量后续工作的展开创造有利条件。9.排水管道质量建设管理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市城市排水管网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提出排水管道质量建设管理要求:(1)高度重视排水管网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工作(2)进一步强化工程质量五方责任制排水管网工程实行质量终身负责制。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依法对城市排水管网工程质量负责。建设单位是排水管网工程质量的首要责任人,应当择优选择施工、监理单位,并保证合理工期、合理造价;按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开展检测工作。(3)进一步加强排水管网工程质量全过程管理1)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排水管网工程应当依法办理初步设计审批(政府投资类)、施工图审查备案、施工许可(含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竣工(跟踪)测量以及档案移交等建设手续。非单独立项建设的排水管网工程,可与主体工程同步办理相关手续。2)加强施工图设计审查。施工图审查机构对房屋建筑工程配套的排水管网进行审查时,应将雨水、污水错接混接及接入市政排水管网高程是否满足要求等内容作为审查重点,并在审查结果中明确审查意见。3)加强排水管材进场检验。建设单位应当组织对进场排水管材进行验收,重点查验质量证明文件、颜色、外观、尺寸规格等是否满足合同约定和设计图纸的要求,并按国家有关标准、规定进行见证取样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政府投资类的排水管网工程应当采用球墨铸铁管,或钢带增强波纹管等高环刚度管材,并逐步淘汰落后技术管材。4)加强排水管网施工质量。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施工技术标准和审查合格的施工图施工,不得擅自修改工程设计;排水管网工程的地基处理、管道安装、沟槽回填等是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环节,应当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监理单位应当加强排水管网工程施工质量现场监理,重点把控进场材料质量检验、排水检查井坐标、管道高程、附属构筑物及接口质量、基础及回填质量、雨污水混接错接情况等。5)强化排水管网竣工验收。建设单位应当依法组织对排水管网工程进行分部工程验收或竣工验收,并按照《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范》要求,在排水管网覆土隐蔽前进行测绘,形成准确、完整的管线工程测绘数据和测绘图。城市建成区内未接入市政污水管网的新建建筑小区或公共建筑,不得交付使用。排水管网工程竣工验收资料应当包含管道内窥检测报告(含影像资料)、竣工测量成果资料等相关工程资料。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工程配套的排水管网工程还应提供排水行业主管部门核发的排水许可证/对因工程建设改迁排水设施的相关审核意见。(4)建立健全排水管材质量抽检制度1)开展覆土前抽检。2)开展监督性抽检。3)开展专项检查。4)实行质信名录管理。(5)建立健全排水管网内窥检测制度1)开展内窥检测。2)开展监督性抽检。3)开展专项检查。10.问题及建议(1)本工程建成后严禁雨污水管道混接,排水管道应设置相应机构管理,定期检查、疏浚、维护。(2)主城区政府投融资项目使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产品替代用量应不少于30%。(3)穿越石坝立交范围内的交污水管道地形参照的是一纵线设计资料及相应地形图,建议业主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