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云南省丘北县第一中学高一2月份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2021-2022学年云南省丘北县第一中学高一2月份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2021-2022学年云南省丘北县第一中学高一2月份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2021-2022学年云南省丘北县第一中学高一2月份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2021-2022学年云南省丘北县第一中学高一2月份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云南省丘北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2月份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廷寄”上谕是清代军机处官员日常工作之一,其内容大都是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法之失当等。这体现了军机处的职能是A.传达皇帝旨意B.参与行政决策C.总领全国政务D.负责监察百官2.“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古往今来人们已经作出各种思考,其中唐太宗的回答是;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B.考古以证今,规时而达用C.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 D.鉴前世兴衰,考当今得失3.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被公开处死后,朱元璋编撰了一系列皇谕钦训:《臣诚录》记录了212名违背君命的亲王、高官、皇族和宦者的名氏:《相鉴》记录了历史上82名“贤”相和26名“奸”相。朱元璋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在于A.震慑官员B.罢除丞相C.强化君权D.整治朝纲4.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A.继承华夏传统B.提升民族认同C.促进民族融合D.化解民族矛盾5.唐人史邕曾这样描述一书法家的作品风格:“风雨惊兮魍魉走,山岳动兮龙蛇斗。”下列与其风格相似的作品是A.B.C.D.6.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A. B.C. D.7.下列宋代词人中,有一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埃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这位推动了宋词突破性发展的词人是A.柳永B.李清照C.苏轼D.辛弃疾8.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况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9.有学者指出:“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该学者主要强调,分封制A.打破了血缘宗法关系 B.扩大了西周的疆域范围C.以确立了官僚政治体系 D.体现地缘与血缘的结合10.“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11.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现象属于该“文化繁盛期”出现的有A.发明造纸术 B.发明活字印刷术C.开创科举考试制度 D.鉴真东渡传播佛教12.从隋朝到清末,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管理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的制度是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13.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始让其省阅奏章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这在本质上反映了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D.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14.全国政协常委何鸿燊博士以6910万港元成功购入圆明园十二生肖“水力钟”喷泉之马首铜像(下图),并决定将铜像捐赠给国家。导致该国宝流失海外的罪魁祸首是()A.日本军队 B.俄国军队 C.八国联军 D.英法联军15.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A.唐末农民战争B.朋党之争C.宦官专权D.藩镇割据16.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附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海关事务“各口划一办理”,“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据此可知,中国从此丧失了A.关税自主权 B.海关自主权 C.外交自主权 D.行政自主权17.1854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外国公使常驻北京、鸦片贸易合法化等18项修约条款。清朝君臣认为《南京条约》是“万年和约”,不应另立新章,对英国的要求未予理睬。此后A.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瑗珲条约》 B.英法两国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C.英国出兵强占了香港岛 D.英国联合美俄一起发动侵华战争18.《春秋公羊传》记载:“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这一做法(

)A.表明了春秋时期宗法制度的崩溃 B.严重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度C.遵循了周代的宗法制度精神实质 D.表明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19.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A.寺院建筑的中国化 B.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C.文化传播者的坚韧 D.雕塑艺术的古朴与精湛20.西汉丞相田蚡入宫奏事,汉武帝问他:“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据此可知,汉初A.皇权有所衰落 B.君臣关系已经恶化 C.相权有所削弱 D.中枢体制亟须改革21.表1史书成书朝代史家特点《宋书》南朝梁沈约称北朝政权为“岛夷”《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称北朝政权为“岛夷”《魏书》北齐魏收称南朝政权为“索虏”《南史》唐代李延寿把南朝诸帝列入帝纪《北史》唐代李延寿把北朝诸帝列入帝纪导致表1史书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是A.史书体例的变化 B.儒家思想的影响 C.北人南迁的推动 D.政治局势的变化22.唐朝政局可用如图表示,图中“?”处应为A.唐太宗统治前期B.唐太宗统治后期C.唐玄宗统治前期D.唐玄宗统治后期23.秦朝北筑长城,防备游牧民族的南下袭扰。当时,长城防御的主要少数民族是A.匈奴B.鲜卑族C.大月氏D.氐族24.郑樵《通志》卷二十五记载,“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这一变化A.显示了“公天下”的趋向B.反映了文官政治的形成C.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D.表明了封建等级秩序的重构25.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从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A.圣人托梦B.内心自省C.行万里路D.读万卷书二、材料分析题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贱古人”。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对学习古人要“离迹师神”。材料二宋徽宗赵佶以画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考题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一般多画岸边泊着一条空船,舷边蜷着一只鹭鸶,或船篷上栖着一只乌鸦。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达题中的“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那种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被表达得更加准确。请回答:(1)这两则材料反映了北宋书法、绘画的什么特点?二者的共同特征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北宋书法、绘画呈现上述特征的主要原因。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革命之目的,非仅在于颠覆满洲而已,乃在满洲颠覆以后,得从事于改造中国……政治方面,由专制制度过渡于民权制度;经济方面,由手工业的生产过渡于资本制度的生产。——《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材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材料一认为辛亥革命“由专制制度过渡于民权制度”,其突出表现是什么?(2)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你赞成这种观点吗?试结合材料二说明理由。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依据材料,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A【解析】根据“廷寄”内容“大都是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法之失当等”,结合所学可知,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故选A;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排除B;C不符合史实,排除;军机处不是监察机构,排除D。2.D【解析】试题分析:唐太宗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他认为以历代兴亡的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用来考察当今的利弊得失。故选D。3.C【解析】A是材料的重要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B是材料中朱元璋采取以上措施的背景,,不符合题意,排除;朱元璋编撰《臣诚录》是想用反面教材来警示官员,防范官员作奸犯科,其根本目的在于加强君主专治,故选C;朱元璋采取以上措施是整顿朝纲的措施,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4.D【解析】两晋南北朝时期属于民族矛盾尖锐时期,而该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等做法是利于化解民族矛盾的,但继承华夏传统、提升民族认同、促进民族融合是均不符合当时的阶段特征的,所以只有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5.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依据材料“风雨惊兮魍魉走,山岳动兮龙蛇斗。”结合所学可知,唐人史邕描述的是草书。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作品风格是楷书,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不符合题意,错误;B选项作品风格是行书,行书兼具楷书和草书的特点,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不符合题意,错误;D选项作品风格是篆书,篆书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不符合题意,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6.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位置位于北宋的东北,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位置位于北宋的西北,故C项符合题意;金起源于东北,其位置不可能在辽的左边,排除A;北宋应位于南面,排除B;西夏位于西北地区,其位置应该靠上,而不是与北宋齐平,排除D。7.C【解析】“超然乎尘埃之外”属于豪放派豪放派的风格,苏轼的风格符合这一特点,故C项正确。AB项均是婉约派风格诗人,不符合题意;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期,晚于苏轼出现,且其此主要以描述爱国情怀为主,故D项错误。8.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中原人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和民族融合,故D项正确;A项,西晋末年的人口南迁推动江南的开发进程,但并未达到破坏环境和生产的程度,排除;B项,人口南迁有利于南方开发,缩小南北差距,题干并未强调南北矛盾的激化与割据分裂,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在南宋后,排除。9.D【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体现了血缘政治,“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体现了地缘政治,该观点体现了地缘与血缘的结合,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体现了血缘宗法关系,并未被打破;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范围;C选项错误,西周政治仍是贵族政治。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0.D【解析】下诏迁都洛阳,民众死后葬于河南,不再迁回故地,都成为了河南洛阳人,促进了民族融合。符合这些信息的只有北魏孝文帝改革。11.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制作泥模,刻反体字,然后将泥模烧硬,排版即码字,然后涂墨,上纸,印刷,装订成书。提高了印刷速度。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交流和发展,故B符合题意;西汉时期发明了造纸术,故A不合题意;隋朝开创科举考试制度,故C不合题意;唐朝鉴真东渡传播佛教,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12.D【解析】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也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管理人才来源和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13.B【解析】题干讲的是秦汉至隋唐中央机构的演变过程,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本质上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故B项正确。题干没涉及地方官制的变革,故A项不正确。C项说的还是现象不是本质。D项题干并未涉及。14.D【解析】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并洗劫了圆明园内珍贵国宝,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15.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后期各地的藩镇的实力强大,中央无法控制地方,最终唐朝灭亡出现五代十国,故选D。唐末农民战争、朋党之争、宦官专权是唐朝灭亡的原因,但不是形成五代十国局面的原因,排除ABC。16.B【解析】根据材料“各口划一办理”,“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可知,签订《天津条约》附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B项正确;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是在《南京条约》签订后开始的,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丧失了外交自主权和行政自主权,排除C项、D项。故选B项。17.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54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未获得满足后,于1856年同法国组成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B项正确;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瑗珲条约》,排除A项;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与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已将香港岛割给了英国,排除C项;第二次鸦片战争由英法两国联合发动,美俄充当帮凶,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8.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秉承“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由此可知,材料中《春秋公羊传》记载的做法遵循了周代的宗法制度精神实质,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宗法制度的遵循,不是宗法制的崩溃和破坏,排除A、B项;材料未体现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9.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得,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所以与洛阳白马寺有关的宗教是佛教,洛阳龙门石窟雕刻的是佛教人物形象。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国宝,由此可知,三幅图片共同反映的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外来文化逐渐中国化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传播者的精神等方面信息,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重点不是雕塑艺术的技术,而是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20.D【解析】据材料“丞相田蚡……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丞相田蚡有任命官吏的权力,说明丞相权力太大,中枢体制亟需改革,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皇权有所衰落,故A项错误;仅仅凭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君臣关系已经恶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相权较大,故C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学生应该正确理解这说明丞相权力大,再结合中外朝制度的背景,即可正确判断。21.D【解析】表格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政权的更替以及政治局势的频繁变化,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史书体例是一样的,没有变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表格未涉及儒家思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北人南迁的推动只是次要原因而非主要原因,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22.C【解析】图中“?”位于最高点,说明是唐朝最繁盛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但是并非是唐朝政治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AB选项排除;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受,不理政事,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从此日趋衰落,D选项排除。23.A【解析】秦朝建立后,派遣蒙恬反击匈奴,为防备其南下,修筑长城,巩固统一。秦长城主要防御的少数民族是匈奴,故A正确;鲜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不是长城的主要防御对象,故B不正确;大月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不是秦的主要威胁,故C不正确;氐族主要分布在川西北地区,故D不正确。24.C【解析】材料反映出,自五代以来,门第观念越来越不被重视,结合所学,隋唐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地位上升,士族势力下降,门第观念淡化,故C正确;门第观念淡化与“公天下”无关,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文官政治的形成、封建等级秩序的重构,排除CD。25.B【解析】材料“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说明了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点睛:材料“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是解题的关键。26.(1)北宋书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山水画发展为独立画种,画家更加注重意境。二者的共同特征是强调精神和意境。(2)统治者重视文人,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一中“意造本无法”以及材料二中“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的信息分别从草书和山水画的特点归纳作答。第二小问“共同特征”从“强调精神和意境”的角度归纳回答。(2)结合北宋时期社会历史从“政府政策、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以及思想”等方面归纳回答。27.(1)突出表现: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