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教学设计2(第一课时)_第1页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2(第一课时)_第2页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2(第一课时)_第3页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2(第一课时)_第4页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2(第一课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15《鸟的天堂》精品教案(第一课时)文本分析:本文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创作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和美丽奇特,赞颂了“鸟的天堂”的确名不虚传。本文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清晨群鸟纷飞、百鸟齐鸣的动态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本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读起来是一种美的享受。教师在教学时应以朗读、感悟、想象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美、在感悟中领会动静结合的写法。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桨、桩、暇”3个生字,会写“榕、纠、涨”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积累文中佳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画面,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3.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教学难点:赏析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桨、桩、暇”3个生字,会写“榕、纠、涨”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灿烂、陆续、应接不暇”等词语。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3.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段落大意。要点把握1.识记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2.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文段内容。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歌曲,创设情境。导语:请同学们先听一段乐曲,听后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交流听后的感受。)是的,鸟儿的欢唱多么动人啊!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鸟的乐园啊!如果大家读了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一定会有更多体会的。今天,我们有幸学习到这篇文章。(板书课题:鸟的天堂。)2.理解课题,质疑思考:何为“鸟的天堂”?为什么被称为“鸟的天堂”?预设: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天堂”的含义——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课题“鸟的天堂”的含义——大榕树是适合鸟儿快乐生活的地方,最后引导学生带着“为什么被称为‘鸟的天堂’”这个疑问初读课文。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相关背景知识。◆了解作者: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其间创作处女作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笔名巴金。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长篇小说《寒夜》,中篇小说《憩园》等。◆创作背景:在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河上,有一株五百多年树龄的奇特的古榕树。榕树高15米,独木成林,浓荫蔽日,引来成千上万的各种飞鸟栖息其间。其中的鸟类以夜鹭、池鹭、牛背鹭和小白鹭最多,也最常见。1933年,著名作家巴金来到这里游览后,有感而发,写下了《鸟的天堂》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2.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3.教师检查预习情况。指导学生分段朗读,检测学生生字新词掌握情况。(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字形。船桨(jiǎnɡ)规律(lǜ)榕(rónɡ)树纠(jiū)正照耀(yào)涨(zhǎnɡ)潮木桩(zhuānɡ)灯塔(tǎ)树梢(shāo)应接不暇(xiá)画眉(méi)抛(pāo)开(2)指导学生归类识字。◆部首归类:扌:抛(抛弃)推(推出)拔(拔河)拾(拾取)抓(抓住)搭(搭配)木:榕(榕树)桩(树桩)村(村庄)林(树林)杨(杨柳)朽(腐朽)◆量词归类:段:一段红霞一段石子路支:三支桨一支乐曲◆近、反义词归类:近义词:陆续——连续茂盛——茂密逼近——接近颤动——抖动静寂——安静不可计数——不计其数反义词:光明——黑暗静寂——喧闹应接不暇——应付自如(3)理解词语。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①没有办法清点,无法计算。(不可计数)②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应接不暇)③抑制不住,禁不住。(不禁)④形容舍不得离开。(留恋)4.梳理初读课文掌握的信息,解决疑问:为什么称为“鸟的天堂”?关键信息提示:(1)榕树很大,它为鸟儿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2)榕树枝繁叶茂,它为鸟儿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3)农民不许人们去捉鸟,人与鸟儿和谐相处,使它们能在这里无忧无虑地生活。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准备讨论。过渡:同学们,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不仅学习了生字新词,而且了解到“鸟的天堂”其实是一棵繁茂的大榕树,作者也曾两次去“鸟的天堂”参观游览。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再次朗读课文。①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怎样的景象?②找出文中两次去“鸟的天堂”对应的段落。③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预设:教师引导学生带着上面的问题再读课文,让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熟知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学生交流后明确:①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看到茂盛的大榕树,却看不见一只鸟;第二次去看到了许多鸟。②课文第5-9自然段写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第10-13自然段写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③可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内容各作一层,开头的背景介绍和结尾的概括总结各作一层。◆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我们”出去游玩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第二部分(第5-9自然段):写“我们”第一次去“鸟的天堂”近看大榕树的情景。第三部分(第10-13自然段):写“我们”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群鸟欢腾的景象。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写“我”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方法点拨:梳理文章结构时可以先把重点内容提取出来,再看其他内容可以怎样归并,这样就可以很轻松地理清作者的思路,这种方法叫作“提取重点段法”。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过渡:同学们,刚刚我们随着作者去“鸟的天堂”游览了一番,既欣赏到南方的优美风光,又领略了百鸟齐鸣的壮观景象。那棵奇特而美丽的大榕树为什么被称为“鸟的天堂”呢?我们又能从中获得哪些感受呢?下节课,我们会继续学习。小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朗读了课文,熟悉并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划分了文章的层次。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示例:同学在课前给我们学了一些鸟的叫声;同学背诵了关于鸟的诗句,说明他们预习充分,也有积累;同学用一词造了一个生动的句子,让我们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词语;同学朗读课文流畅,也饱含深情;同学用一句话概括了课文的内容,准确、完整,看来是掌握了概括文章的方法。这节课上表现特别突出的应是同学,他踊跃举手,积极发言,分析课文层次快而准,概括层意也能紧扣文段的内容,较之以前有了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