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专学生薪酬报告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中写到“民营企业持续为吸纳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体,2022届在民营企业/个体就业的比例达到69%。”应届高职毕业生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民营企业的就业比例较高,2022届分别达到73%、72%,毕业去向落实率分别为91.4%、89.9%,保持领先。本报告对2022届高职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和就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分析显示,2022年应届高职毕业生人数大幅上升,就业总量压力较大,多重超预期因素给应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困难,虽然专升本扩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部分就业压力,但专升本毕业后仍将面临因岗位需求饱和或知识技能不匹配而带来的就业问题。2022年,基础设施建设、装备制造和能源供应等领域依然在就业市场中起到“压舱石”的作用;民营制造企业在吸纳毕业生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凭借较强的产业实力和活跃的民营经济,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高职毕业生就业重心进一步下沉到地级城市及以下地区,为学前教育、基层医疗等普惠性民生建设以及农业、农村基层组织等乡村振兴领域提供了更多支撑。本报告同时深入分析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与职业发展状况。分析显示,应届高职毕业生的薪资稳中有升,伴随数字技术发展而生的直播销售、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新职业薪资优势较为明显;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工、冶金新材料、能源供应等领域薪资增长较快;在毕业五年后,毕业生薪资平均达到毕业时的2.1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持续上升,这得益于国家和地方的一系列就业优先政策落实以及高校线上、线下就业指导服务模式的不断完善。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毕业生在薪资增长的同时,职位及工作职责也得到相应提升,工作内容更趋于多元化;此外,毕业生的职场流动趋于稳定,但高压工作环境导致离职人数增多,对职场健康发展问题需给予更多关注。本报告还对高职毕业生的能力达成情况及其对学校的满意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显示,应届高职毕业生能力达成效果不断提升,其中理解与交流能力表现较为优秀。然而,针对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毕业生信息素养、数字技能方面仍有待加强。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学生工作和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满意度逐年攀升,校园内各项学习和生活设施对其成长和成才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同时,分析还显示,随着产业优化升级的深入推进,高职培养环节亦需相应完善,尤其要关注课程建设环节,进一步强化课程内容对毕业生能力达成的支撑效果。一、高职生毕业去向分布毕业半年后:2022届毕业生毕业第二年(即2023年)的1月左右。麦可思在此时展开跟踪评价。此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趋于稳定,有工作经历的毕业生也能够评估工作对自己知识、能力的要求水平。毕业三年后:麦可思于2022年对2019届大学毕业生进行了三年后跟踪评价(曾于2020年初对这批大学毕业生进行半年后跟踪评价),本报告涉及的三年内的变化分析使用这两次对同一批大学生的跟踪评价数据。毕业去向分布:麦可思将中国高职毕业生的毕业状况分为七类:受雇工作、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入伍、读本科、准备升学、待就业。其中,受雇工作包含受雇全职工作、受雇半职工作,受雇全职工作指平均每周工作32小时或以上,受雇半职工作指平均每周工作20~31小时。待就业包含“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无工作,其他”。院校类型:本报告分析中,高职院校类型划分为“双高”院校和非“双高”院校。其中“双高”院校包含高水平建设院校56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院校141所。非“双高”院校包含除“双高”院校以外的高职院校。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1000万人,就业总量压力较大。在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影响下,毕业生去向落实难度增加。当然,与此同时,专升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制造、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继续发挥着“压舱石”作用,这些因素对就业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冲作用,为稳就业提供了支撑。从应届高职毕业生的毕业去向来看,读本科的比例进一步上升,2022届达到了20.1%,相比2018届(6.3%)上升了13.8个百分点;受雇工作的比例(2022届60.0%,2018届82.0%)相应下降(见表2-1)。当然,专升本招生规模增长趋于饱和,且近年来一批普通本科院校逐步停止专升本招生,未来可更多关注职业教育的贯通培养。二、高职毕业生就业地分析东部地区人才吸引力较强,中部和东北地区毕业生外流较多。从应届高职毕业生就业地分布来看,2022届在东部地区就业的占比(49.9%)最高,其次是西部地区(25.5%);综合各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占比和毕业去向落实率来看,东部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毕业生占比35.3%、毕业去向落实率88.8%)最强,毕业生流入较多;中部地区(毕业生占比29.4%、毕业去向落实率88.7%)、东北地区(毕业生占比7.5%、毕业去向落实率84.6%)毕业生外流较多(见表3-1)。单位:%各区域2022届高职毕业生在该
地区就业的比例2022届该地区高职毕业生
实际人数比例毕业去向落实率东部地区49.935.388.8西部地区25.527.885.9中部地区21.129.488.7东北地区3.57.584.6资料来源:麦可思-中国2022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表3-12022届高职毕业生就业地的分布另外,从三大经济区域来看,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强,有较多高职毕业生流入上述地区(见表3-2)。
单位:%三大经济区域2022届高职毕业生在该
地区就业的比例2022届该地区高职毕业生
实际人数比例毕业去向落实率长三角地区19.414.791.4珠三角地区18.914.489.9京津冀地区7.06.986.3表3-22022届高职毕业生在三大经济区域就业的情况城市类型:1.本研究按行政级别把中国内地城市分为以下三种类型。a.直辖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b.副省级城市:包括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济南、青岛、南京、杭州、宁波、厦门、广州、深圳、武汉、成都、西安15个城市。部分省会城市不属于副省级城市。c.地级城市及以下:如绵阳、保定、苏州等,也包括省会城市如福州、银川等,以及地级市下属的县、乡等。2.本研究按城市发展水平、综合经济实力等把主要城市分为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新一线城市:《第一财经周刊》于2013年首次提出“新一线城市”概念,依据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指标,每年评出15座新一线城市。2022年评出的15座新一线城市依次是:成都、重庆、杭州、西安、武汉、苏州、郑州、南京、天津、长沙、东莞、宁波、佛山、合肥、青岛。基层医疗、城乡社区服务领域需求的增长促使高职毕业生就业重心进一步下沉。从近五年趋势来看,高职毕业生选择在地级城市及以下地区就业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从2018届的61%上升到2022届的66%,其中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等领域的比例均有所上升;与之相对应的,毕业生选择在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就业的比例均有所下降,分别从2018届的11%、28%下降到2022届的9%、25%(见图3-1)。图3-12018~2022届高职毕业生就业城市类型分布变化新一线城市对应届高职毕业生的吸引力保持稳定,其中数字经济领域对高职毕业生的吸纳有所增加。从近五年的数据来看,高职毕业生选择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保持稳定,在22%~24%,其中在互联网平台服务、电子信息制造等数字经济相关领域就业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毕业生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从2018届的15%下降到2022届的13%。三、高职毕业生总体收入分析应届毕业生薪资稳中有升。从近五年的数据来看,应届高职毕业生月收入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2022届达到4595元,相比2018届增长11.7%(剔除通货膨胀影响后增长2.9%)(见图4-1)。从不同院校类型来看,近五年“双高”院校、非“双高”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均呈上升趋势,2022届分别达到4806元、4561元(见图4-2)。图4-12018~2022届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变化趋势图4-22018~2022届各类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变化趋势高等职业教育回报在毕业若干年后进一步显现。从毕业生工作三年后和工作五年后的薪资水平来看,工作三年后的月收入达到6961元,与自身毕业时(4295元)相比涨幅达62%;工作五年的月收入进一步提升至8238元,与自身毕业时(3860元)相比涨幅达到113%。从不同院校类型来看,“双高”院校和非“双高”院校毕业生工作三年后的月收入分别为7296元、6907元,与自身毕业时相比涨幅分别为64%、62%;工作五年后涨幅分别达到115%、113%(见图4-3、图4-4)。图4-32019届高职毕业生毕业三年后的月收入(与2019届毕业半年后对比)图4-42017届高职毕业生毕业五年后的月收入(与2017届毕业半年后对比)四、高职毕业生各专业收入分析2022年交通运输领域受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货运、客运总量相比上一年均有下降,这也影响了相关专业毕业生的月收入,交通运输大类专业月收入被装备制造、能源动力与材料、生物与化工大类反超。具体来看,2022届装备制造大类月收入(5256元)最高,其后是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交通运输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分别为5079元、5041元、4972元、4921元)。其中,生物与化工大类、装备制造大类月收入增长较为明显,相比2020届分别增长了12.4%、12.0%;交通运输大类月收入相比2021届有所下降(见表4-1)。表4-12020~2022届高职各专业大类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从2019届毕业三年后的月收入来看,电子信息大类、交通运输大类、装备制造大类、土木建筑大类保持较高水平。其中,土木建筑大类增长幅度明显,毕业三年后月收入(7448元)排在第四,与自身毕业时相比涨幅(76%)高于其他专业大类。增设专业:聚焦产业需求和区域发展高职专业布点变化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观测点。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需重点加强高职专业建设。(一)支撑产业发展需求增设专业2022年2月,教育部在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介绍中强调,教育部将加强重点领域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会同有关部门围绕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双碳”“一老一少”服务等人才紧缺领域,分领域、分区域调动一批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和职业院校深度合作,实施专项培养,深入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输送高素质产业工匠。相关专业布点增加或与地区加强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有关。现代产业体系相关专业是高校增设焦点。为适应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各地区高校也对专业布点进行了优化。数据显示,2021、2022年高职院校专业布点总计新增2462个。其中,增设较多的主要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面向先进制造业和数字产业的专业,以及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电子商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等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专业(见表12-1)。“双高”院校增设新版《目录》新设专业较多。从“双高”院校专业布点来看,增设较多的专业中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智能建造技术、工业互联网应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供应链运营5个专业均是新版《目录》中新增的专业。其中,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智能建造技术专业排在“双高”院校增设专业布点数量的前两位。表12-12021、2022年高职院校布点数增加较多的前20位专业(二)服务地区发展增设专业支持地区发展是专业增设基础。有专家曾在《中国科学报》撰文指出,专业调整应同时聚焦需求侧与供给侧。近年来,许多省份教育主管部门也就当地学科专业调整策略和要求进行了明确。高职专业布点多体现地区产业特色,旨在促进区域发展。从各省份新增专业布点来看,近两年江西、广东专业布点数量增加较多(见表12-2)。江西省在装备制造大类、电子与信息大类、财经商贸大类、医药卫生大类的专业布点数增加较多,这与《江西省“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个人承包房地产代理合同范本二零二四年度3篇
- 2024版人力资源外包与服务合同2篇
- 2024版影视制作委托承包合同3篇
- 2024年医疗器械外加工保密协议及质量控制3篇
- 2024年度环保企业法人股权转让及环保技术转移合同3篇
- 2024年度知识产权联盟合作协议9篇
- 2024土石方工程生态保护与恢复施工合同3篇
- 2024年度离婚协议书范本提供与咨询服务合同3篇
- 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框架与创新路径
- 2024年度企业市场分析与营销策划合作合同书2篇
- 从分数到分式教学设计-
- 酒店长期租房合同模板(16篇)
- 场域与对话-公共空间里的雕塑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 关于违规收受礼品礼金警示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 国家开放大学《国际商法》形考任务1-5参考答案
- 颅脑损伤课件
- 沪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年)
- 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复习提纲
- 门诊挂号系统实验报告
- 53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00C-005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