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中复习 诗歌鉴赏 理解带答案解析_第1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中复习 诗歌鉴赏 理解带答案解析_第2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中复习 诗歌鉴赏 理解带答案解析_第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中复习 诗歌鉴赏 理解带答案解析_第4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中复习 诗歌鉴赏 理解带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中复习精选诗歌鉴赏理解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

1.先把诗句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做题。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找出中心句。

(3)"千山"在诗句中指的是、和。“万水"指的是

(4)这首诗是的作者是。这首诗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

的英雄气概和精神。其中表现红军把乐观主义精神的诗句是,

2.阅读练习

马诗

【唐】李贺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注释】①房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瑞应图》说:“马为房星之精。"古人迷信,认

为地下非凡的人或物与天上的星宿相应,称马对应的星宿为房星。②瘦骨:清瘦的骨头。

③铜声:铜器发出的声音,这里形容马骨的坚劲。薛综注张衡《东京赋》"天马半汉"中

“天马,即铜马。”

(1)本诗的作者李贺与()一起被称为“小李杜"。

A.杜甫

B.杜牧

C.杜荀鹤

(2)下面的朗读停顿最恰当的是()

A.此/马非/凡马

B.此马/非凡/马

C.此马/非/凡马

(3)根据注释,把"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改写成现代汉语。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诗中的"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

②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马,写自己,是一种"借题发挥"。

①这首诗委婉地表达出诗人郁积心中的怀才不遇怨愤之情。

3.课内阅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作者是代的。体裁是,“卜

算子"是,"送鲍浩然之浙东"是。

(2)"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抒写了词人。这句既写送,又送

,表达了词人对的留恋,对的深情。

(3)"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两句写出了词人________溢于言表,对友人鲍浩

然的_______也隐藏在词句中。

(4)"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几句中,词人把水比作

,把山比喻为巧妙形象地描绘出眼前这幅。

4.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不一样的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从这首诗的题目上看,这是一场(季节)的雨。

(2)诗中描写“雨前"的诗句是"描写"雨中"的诗句是"描写"雨后”

的诗句是"

(3)①从全诗来看,诗人所描写的雨是()»

A.和风细雨B.毛毛细雨C.连绵阴雨D.疾风骤雨

②这样选择是因为诗中的""四个字和""三个字给出了答案。

5.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①诗句中"潜"字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的特

点,饱含诗人的心情。

②用自己的话写写这两句诗的意思:

(2)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①这两句诗写出了的美丽景象,""与""相互映衬,不但点明了

云厚雨足的特点,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②诗人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

A.触觉B.听觉C.视觉D.嗅觉

6.补全古诗,完成练习。

(1)补全古诗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满皇都。

(2)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这首诗的题目点出这是(时节)的小雨,诗的第一句以""来形容它

的细滑润泽。

(4)"草色遥看近却无"描写的是草沾雨水后的景色,写出了早春的草、

的特点。

(5)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第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D.这首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6)将诗词补充完整,感受诗词中的雨。

①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细如愁。

②沾衣欲湿,吹面不寒杨柳风。

7.阅读天地。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诗中表明季节特征的诗句是。

(2)试赏析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

(3)动静结合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回答问题。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带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

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请简要阐述本诗所蕴含的哲理。

(2)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以情寄景,由情入理。描写的自然景物清新质朴自然,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B.本诗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形象中。

C.《长歌行》是一首汉朝古典诗歌,属于汉乐府诗。乐府是汉朝的一个音乐机关。

D."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比喻光阴一去不复返,然而,"少壮不努力”却告诉我们小时候

不用努力,长大后什么时候努力都不晚。

9.课内阅读。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第一句中的"地白"、"树栖鸦"分别从觉和觉的角度来写景的,"树

栖鸦"巧妙地烘托了月夜的。

(2)“冷落无声湿桂花"中的"冷"表现了诗人的心境;"桂花"既指庭中的桂花,又

让人联想到。

(3)如果把"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字改成"在",行不行?为什么?

10.课外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首句用""和两个""字组合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诗人的主观感

受。渲染出诗人。

(2)"”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

(3)""以下全是想象,猜想重阳佳节到来的时候,亲人们也一定同往年一样登高

饮酒.这样紧扣了诗题中的""字,也点明了第二句中提到的""的具体内

容了。

(4)有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

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体会。

11.诗词阅读。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诗人借助山、水、,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2)长江是很宽的,诗歌把它说成:"京口"和"钟山"相隔也很远,诗歌却说只

儿座山;"绿”字写出了江南春天的景象。

(3)“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王安石在作诗时曾改过很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

"绿"。你想想看他为何要用"绿"字?

12.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①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②浴蚕③去,闲着中庭④桅子花。

【注释】①鸡鸣:鸡叫。②相唤:互相呼唤。③浴蚕:指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

来选出优良的蚕种。④中庭:庭院中。

(1)解释诗题。

(2)选择。

①诗中"鸡鸣"的原因是()

A.天快亮了,公鸡啼鸣。

B.雨天里,天色明暗交替,引起鸡鸣。

②诗中所写的景象是()季的。

A.春B.夏C.秋D.冬

(3)判断,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前两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山村的幽静。

②第三句写妇姑冒雨浴蚕,表现农家之忙。

③第四句通过写花的"闲”来说明山村生活的闲适与懒散。

1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解释划线字词。

咬:坚劲:任:

(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A竹林里B深山里C破岩中

(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

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4)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1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①白登②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释】①下:指出兵。②白登:古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汉代匈奴曾围困刘邦

于此。

(1)这首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2)请简要分析整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3)诗人借思妇月夜高楼的叹息来抒发成人的情感。

15.阅读这首现代诗,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汨(mi)罗怀古

他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

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

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1)很多古诗句包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照样子,填空。

(春节)一一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节)一一,。

一一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你能读出这首现代诗中隐含的人物故事和节日习俗吗?

人物故事:节日习俗:

16.诗歌鉴赏。

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鹏。百唯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这首词的作者是代词人,号。

(2)这首词写的是时节,表现了作者强烈的之情。

(3)"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这两句妙在何处?

(4)"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7.课内拓展阅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逶迤__

磅礴__云崖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

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

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

艰苦斗争。

18.补全诗句,完成练习。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等闲识得东风面,。

(1)补全诗句。

(2)朱熹的这首诗表面描绘了(季节)的美丽景色,实则是一首(咏物

哲理)涛,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3)从""一词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晴朗的好天气,从""一词可以知道作者

是去踏青。作者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诗句),由此发出赞叹:,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友谊

泥泞中

一只扶持的手

岔道口

一个引导的箭头

挫折时

一句温暖的话

迷惑时

一个肯定的回答

干渴时

一杯清凉的水

倦怠时

一声惊蛰的春雷

纯洁的友谊

高山上的白雪

生命的蜜和盐

森林中的松柏

(1)这首诗采用比喻的手法来写友谊。在第一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成、

,这是写当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碰到困难时,友谊会给我们、

o在第二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为、,这是写当我们遇到挫折

和困惑时,友谊能。在第三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为、这是写

当我们处于烦躁消沉时,友谊能。在第四节中,"高山上的白雪",是写友谊的

,"生命的蜜和盐",写的是友谊的,"森林中的松柏",写的是友谊的

(2)你认为真正的友谊是什么?仿照第一节写一写。

20.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将古诗补充完整。

(2)题目中的"醉"的意思是,这首诗是苏轼在望湖楼的时候所写的一首

诗。

(3)这首诗中的每一句都是一幅图画。请你参照示例,补充所缺的图画名字。

第一句:云翻图第二句:第三句:风卷图第四句:。

(4)第一句诗人把乌云比作,形象逼真,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

。第二句中的"跳"和"乱"写出了。第三句的""字用得十分精妙,

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

(5)提到西湖,我不禁会想到诗人苏轼在这里写下的另一首诗中的两句:",

21.读古诗《宿建德江》,完成题目。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本诗题目的意思是

。诗的前两句的大意是。

(2)展开想象,诗中"日暮客愁新"和"江清月近人”的日月考量,带给读者的感受是

(3)诗中侧重借景抒情的是第、句,侧重叙事写景的是第、

句。整首诗表达了诗人之情。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其一)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对“如今直上银河去"句中"直上”一词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直上",即往上、往前,含有速度迅捷、持续不停之意。

B."直上”不仅表明了方向和速度,更有不惧黄河惊涛骇浪的惊人胆魄。

C."直上"一词是整首诗视角的转折之处,把读者从仰望黄河的常态视角转换为俯视,从地下

的现实世界进入天上的神话世界。

D.与王之涣的《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对“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与本诗的曲名“浪淘沙"呼应,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曲折蜿蜒、气势磅礴、浩渺绵长的特

点。

B."九曲"和"万里"二词突出了黄河的曲折蜿蜒、气势磅礴。

C."浪淘风簸"写黄河上风沙之大,波涛滚滚。

D."自天涯”形容黄河绵长,一望无际。

(3)对诗歌后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后两句由前面的"实境〃幻化成"仙境",把读者带入奇异的神话世界。

B."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道逆流而上之意,体现出诗人不畏艰险的豪迈气概。

C.诗人想象去拜访勤劳善良的牛郎织女一家,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诗人在叙写离开黄河"直上银河去"的愿望中,流露出了消极避世的思想。

23.诗文赏析,韵无穷.

回乡偶书(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朝代)诗人(作者)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这是第二首,

除了这两首诗,我还知道他写的诗句有:,。

(2)本诗通过诗人归乡后发现改变的""和不变的"”之间的对比,流露出

作者的思想感情。

24.日积月累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联系诗句解释下列词语。

布:徒:

(3)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的诗句是:

(4)这首诗告诉我们:

25.阅读《烟村》,再次感受叶绍翁的"不值"。

烟村

[宋]叶绍翁

隐隐烟村闻犬吠,欲寻寻不见人家。

只於桥断溪回处,流出碧桃三数花。

(1)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望着村子里的,听着村中传出的,找寻着

村中的。""告诉了我们诗人找寻的结果。

(2)诗的后丽句写景,景中有、、,最让诗人欣喜的是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画面。

(4)选一选,体会诗词句中蕴含的豁然明朗的心境。

①山重水复疑无路,。②踏破铁鞋无觅处,。③旧时茅店社林边,

A.路转溪桥忽见B.得来全不费工夫C.柳暗花明又一村

26.补全古诗,完成练习。

书湖阴先生壁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两山排阚送青来。

(1)补全诗句。

(2)读诗题可以知道,这是一首写在(地点)上的诗。

(3)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庭院的景致,其中,""突出了庭院的洁净,""突

出了庭院的秀美,""突出了主人的生活品位。

(4)诗的后两句中,"排阚"的意思是,这一拟人化的动作,写出了山水的灵动可

爱。这两句诗的内容两两相对,是对偶句:"一水"对"两山","护田"对"",

""对"像这样运用对偶的手法的诗句还有:,。

2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书湖阴先生壁

沫]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网送青来。

(1)给下列字注音。

苔阔

(2)解释下面词语。

长:净:

手:排邮

(3)下列诗句中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茅檐/长扫/净无/苔

B.花木/成畦/手自/栽

C.一水/护田将/绿/绕

D.两山/排阚/送青来

(4)请结合诗歌第一、二两句,说说湖阴先生是什么样的人。

(5)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第三、四句。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8.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鹿柴》中的"柴"应读O

(2)这首诗描绘的是时分的幽静景色。

(3)诗的三四句由声响转到夕阳返照深林,更突出了深林的。

(4)诗人王维是个才子,苏轼曾经赞他的作品"________,。"

29.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这首诗是代诗人的作品,他在诗中将和有机地结

合起来,表达了之情。

(2)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二字描写出春草的茂

盛。

(3)人们常用","一句来赞颂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4)"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和""两个动词描绘出春草蔓延绿

野广阔的景象,""和""点出友人即将经过的处所。

(5)最后两句用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做到了情景交融,令人回

味无穷。

30.课外阅读(一)。

清明

[唐]杜牧

清明①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②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③。

【注释】①清明:节气名,在阳历每年4月4日或5日。②酒家:酒店。

③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

(1)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

②路上行人欲断魂。

⑶借问酒家何处有。

④牧童遥指杏花村。

(2)诗的第一、二句交代了写作的时间是,天气是,作用是

(3)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呢?

(4)行人问牧童什么?牧童回答了吗?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

1.(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透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五岭;乌蒙山;岷山;金沙江;大渡河

(4)毛泽东;大无畏;乐观主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书

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2)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

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

子。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

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是第一句话。(3)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

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

可。(4)考查概括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

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故答案为:(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

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2)红军不怕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3)五岭、乌蒙山、岷山、金沙江、大渡河(4)毛泽东、大无

畏、乐观主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要理解诗词的

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2)考查

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3)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文,边读边思

考,才能填好每一空。(4)此题考查对中心思想的概括能力。

2.(1)B

(2)C

(3)示例:它看上去瘦骨磷峋,可你如果上前去敲一敲它的瘦骨,好像还能听见铮铮的铜

声。

(4)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

【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

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

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2)解答时,要想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准确把握句意是

关键。朗读节奏可根据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此马/非

/凡马(3)解答此题要先对整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词义,然后用

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即可。(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

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①正确;②错误;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

马,写自己,是一种"托物言志"。诗歌通过写马,创造出物我两契的深远意境。诗人怀才

不遇,景况凄凉,恰似这匹瘦马。他写马,不过是婉曲地表达出郁积心中的怨愤之情。③

正确

故答案为:(1)B(2)C(3)示例:它看上去瘦骨磷峋,可你如果上前去敲一敲它的瘦

骨,好像还能听见铮铮的铜声。(4)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2)此题主

要考查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的能力,增强语感。(3)此题主要考查对词语、诗句的理解的

能力。(4)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译文

这匹马不像是人间的凡马,似乎是天上的房星下凡。它看上去瘦骨磷峋,可你如果上前去

敲一敲它的瘦骨,好像还能听见铮铮的铜声。

3.(1)宋;王观;词;词牌名;题目

(2)离别的情绪;春归去;友归去;春;朋友

(3)惜春;祝福之意

(4)美人流动的眼波;美人蹙起的眉毛;诗情画意的山水图

【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

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

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2)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

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3)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4)此题意在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

以及其作用。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

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

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故答案为:(1)宋、王观、词、词牌名、题目(2)离别的情绪、春归去、友归去、春、

朋友(3)惜春、祝福之意(4)美人流动的眼波、美人蹙起的眉毛、诗情画意的山水图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2)这道题

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3)此题主要考查

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

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1)夏季

(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望湖楼下水如天

(3)D;白雨跳珠:忽吹散

【解析】【分析】(1)从这首诗的题目上看,"六月二十七日”正值夏天,所以这是一场夏

季的雨。(2)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参见译文),答题时注意题目要求筛选符合要求的诗

句即可。(3)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

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故答案为:(1)夏季(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望湖楼下水如天(3)D、

白雨跳珠、忽吹散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诗题的理解,解答时抓住关键词语。(2)此题主要考查对

诗句的理解能力,可结合注释或查词典理解。(3)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

诗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译文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

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

明媚温柔。

5.(1)拟人:轻:细;密;无比喜悦;春雨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

着万物。

(2)夜雨;黑(俱黑);明(独明);C

【解析】【分析】赏析的诗句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

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

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故答案为:(1)1、拟人2、轻3、细4、密5、无比喜悦6、春雨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

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2)1、夜雨2、黑(俱黑)3、明(独明)4、C

【点评】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

6.(1)润如酥;春好处;绝胜烟柳

(2)唐;韩愈

(3)早春;润如酥

(4)稀疏;矮小

(5)B

(6)①丝两;②杏花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

(2)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

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

解答。(3)由诗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可知这首诗的题目点出这是早春的小雨,诗的

第一句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

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4)写草

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

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

相媲美。(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

项判断正误。A、C、D正确B错误;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

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

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6)考查对诗词背

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补写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

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故答案为:(1)润如酥、春好处、绝胜烟柳(2)唐、韩愈(3)早春、润如酥(4)稀

疏、矮小(5)B(6)①丝雨、②杏花雨

【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2)主要考查

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3)此题考查对诗题及诗句的理解能

力。(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5)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

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6)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

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

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7.(1)"树头花落未成阴"或"飞入菜花无处寻”

(2)句中运用"急走”"追"的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儿童的天真活泼、可爱好奇的特

点。也给后文"飞入菜花无处寻"埋下伏笔。

(3)一、二句静态写景,三四两句动态写儿童与黄蝶,整首诗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恬淡

自然,宁静清新、万物勃发的暮春图景。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的理解(参见译文),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

合要求的诗句即可。(2)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主题、手法三个角度来入手,从诗句中理

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此外,"炼字”也是诗词赏析的重点,学会鉴赏诗歌用语的

妙处。(3)先了解什么是静态、动态。静态是指描写景物在静止时的状态。动态是指描写

景物在变化中的状态。解答时结合是句来分析。

故答案为:(1)"树头花落未成阴"或"飞入菜花无处寻"(2)句中运用"急走”"追"的动作描

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儿童的天真活泼、可爱好奇的特点。也给后文”飞入菜花无处寻"埋

下伏笔。(3)一、二句静态写景,三四两句动态写儿童与黄蝶,整首诗动静结合,描绘出

一幅恬淡自然,宁静清新、万物勃发的暮春图景。

【点评】(1)此题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中静、动态景物描写的能力。

译文稀稀落落的篱笆旁,一条小路通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新叶刚刚长出还

未形成树荫。小孩子奔跑着追赶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

8.(1)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2)D

【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主旨的把握.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

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

力.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充满了人生哲理.(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

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A、B、C正确。D:错误。“百川东到

海,何时复西归"比喻光阴一去不复返,然而,"少壮不努力”却告诉我们小时候不用努力,

长大后努力就不晚。

故答案为:(1)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2)D

【点评】(1)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

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仔细分析诗句的意思,联系创

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译文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

一派繁荣。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

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9.(1)视;听;寂静

(2)孤寂,怅然:月中的桂树

(3)不行。"落"能给人以动的形象感。

【解析】【分析】(1)"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

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

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

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

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

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

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2)"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

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喑写诗

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

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3)"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

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如"落"字改成"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细了。

故答案为:(1)视、听、寂静

(2)1、孤寂,怅然2、月中的桂树

(3)不行。"落"能给人以动的形象感。

【点评】(1)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掌握写作方法,要求学生能判断。

(2)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在不少古诗中,有的字能一字传神,或抒发某种感

情,或生动描绘形象,创造出美的意境。

10.(1)独;异;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2)倍

(3)遥知;忆;佳节

(4)示例1:这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

臆,显得深沉含蓄。示例2: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

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

【解析】【分析】(1)、(2)第一个小题是炼字题,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

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

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

空即可。

(4)谈自己的体会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

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独、异、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2)倍

(3)遥知、忆、佳节

(4)示例1:这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

臆,显得深沉含蓄。示例2: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

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

【点评】(1)、(2)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

想感情。

(3)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句的意思,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

空。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1.(1)月;思乡

(2)一水间;隔;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

(3)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南一片新绿的景物

变化,既有色彩又有动感,极其传神。

【解析】【分析】(1)考查概括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对诗歌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

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诗人的写作目的或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理解诗句,然后结合题

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这种炼字题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

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

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

了怎样的感情。

故答案为:(1)月、思乡

(2)一水间、隔、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

(3)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南一片新绿的景

物变化,既有色彩又有动感,极其传神。

【点评】(1)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中心思想的能力。

(2)这道题是按诗歌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内容,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

【译文】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12.(1)在雨天里路过山村。

(2)B;A

(3)正确:正确;错误

【解析】【分析】(1)雨过山村:在雨天里路过山村。(2)①要求学生结合诗句理解词

语。②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上下句回答问题。(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

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①正确;②正确;③错误;"闲着中

庭桅子花”。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但他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用

"闲"衬忙,通过桅子花之"闲”衬托人们都十分忙碌的情景.,兴味尤饶。

故答案为:(1)在雨天里路过山村。(2)B;A(3)①正确;②正确;③错误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题目的理解能力。(2)考查学生对词语及诗句的理解。

(3)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译文

雨中有一两户人家传来鸡鸣,

小溪两边长满翠竹,乡村的小路越过小溪,木板桥歪歪斜斜。

村里的媳妇和婆婆相互呼唤去浸洗蚕子,

庭院中的桅子花因农人都忙着干活而无人欣赏。

13.(1)紧扎根在土里;坚定强劲;任凭

(2)C

(3)用拟人手法,很形象。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4)借物喻人,托竹抒情。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

误。

(3)对诗句中动词的赏析,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特点、表现诗人情感等角度来解答诗

歌语言的妙处。规范的答法是:xx字运用......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

的。

(4)评价人物形象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

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1)咬:紧扎根在土里。坚劲:坚定强劲。任:任凭。

(2)C

(3)用拟人手法,很形象。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4)借物喻人,托竹抒情。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2)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

(4)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形象。

14.(1)广阔无垠的万里边塞图。作用:用雄浑的景象烘托了深沉的思乡之情。

(2)诗人借战士的思乡和家人的思亲,表达了对征人的关切和对和平的向往.

(3)思乡

【解析】【分析】(1)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①理解诗歌的内容。②抓住诗句中的

"景物"。③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

(2)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

(3)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

是什么。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故答案为:(1)广阔无垠的万里边塞图。作用:用雄浑的景象烘托了深沉的思乡之情。

(2)诗人借战士的思乡和家人的思亲,表达了对征人的关切和对和平的向往。

(3)思乡

【点评】(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2)、(3)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

能力。

15.(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重阳节;七夕节;家家乞巧望七月;穿尽

红丝几万条

(2)屈原投江;端午节插艾、吃粽子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词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筛选符合要求

的诗词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2)本题主要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

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故答案为:(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重阳节、七夕节、家家乞巧望七

月、穿尽红丝几万条(2)1、屈原投江2、端午节插艾、吃粽子

【点评】(1)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

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2)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

定要理解诗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16.(1)宋;黄庭坚;山谷道人

(2)初夏;惜春

(3)这两句以浪漫的奇想,把对春的依恋之情表达得极为深切。

(4)词人把春天拟人化,赋予春天生命。表达了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

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

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

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2)既然"春"已"归""去"当应处"夏初"之时,且与"蔷薇"

花开的物候相合。全词中作者处处表现出对"春"的留恋,不愿"春"归去,还想"唤取归来同

住”,将意思凝炼当为"惜春"二字最好。(3)"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这两句以

浪漫的奇想,把对春的依恋之情表达得极为深切。(4)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

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寄托了词人对奏的喜爱和

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妙趣横生。

故答案为:(1)宋、黄庭坚、山谷道人(2)初夏、惜春(3)这两句以浪漫的奇想,把

对春的依恋之情表达得极为深切。(4)词人把春天拟人化,赋予春天生命。表达了词人

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

词人"同住"。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2)此题主

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3)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4)考查学生对拟人

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17.(1)寻常,平常。;弯曲绵延的样子。;气势雄伟的样子。;高耸入云的山崖

(2)红军不怕远征难

(3)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翻岷山

(4)抒情七律;近体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