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2011年华中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2012年华中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部分答案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部分答案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部分答案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部
分答案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部分答案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部分答案
2011年华中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一、单项选择(每小题3分,共60分)1.批判精神分析是伤残心理学,批判行为主义是幼稚心理学的学派是()。A.认知学派B.机能主义C.人本主义D.完形心理学2.一个人在30岁和40岁的时候的离差智商分数都是115,那么()。A.他在40岁时和30岁时智力的绝对水平相同B.他在40岁时比他30岁时更聪明C.他的智力在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相同D.他在30岁时比他40岁时更聪明3.根据防御机制的概念,“酸葡萄心理”属于()。A.转移作用B.投射作用C.反向作用D.文饰作用4.下面哪一项是A型人格行为的例子?()A.容忍别人的过错
B.与别人合作实现目标C.在医生办公室一边接受治疗一边给客户打电话D.向一个不服从的孩子解释他的行为为什么不应该5.根据斯金纳的观点,负强化物()。A.被呈现时会增加反应的可能性B.被移走时会增加反应的可能性C.被移走时会增加反应的可能性D.被呈现时会减少反应的可能性6.假如给你第三只眼睛,你会选择放在身体哪个部位,把他画出来,并说明你为什么这样做?面对这一问题,一组儿童做出反应并不依赖于他们以前见过的事物形象。用很具想象力的理由来解释第三只眼睛所放的独特位置,如画在手掌心,画在嘴里,且他们认为这项任务很有趣,并要求教师多布置此类作业,据此描述,这组儿童正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A.具体运算阶段B.感知运算阶段C.前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7.第二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主要在于()。A.争取人格独立B.争取自我主张和活动与行为动作的自主性与自由权C.争取行动和人格独立
D.对外部需求的争取8.在维果斯基看来,人类心理的实质是()。A.信息加工的产物B.个体生物成熟的表现C.物质生产工具导致心理变化的结果D.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面不断内化的结果9.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理论使用了何种研究方法?()A.神经生理研究法B.实验法C.个案研究法D.问卷法10.心理咨询中价值问题的本质是()。A.多元文化问题B.价值干预问题C.宗教信仰问题D.道德问题1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真诚就是要实话实说B.咨询关系本身就具有治疗作用C.咨询师对来访者的资料要绝对保密
D.心理咨询中应该由咨询师为来访者确定咨询目标并为其负12.强迫性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不包括()。A.强迫性穷思竭虑B.强迫怀疑C.强迫联想D.强迫性意向13.儿童孤独症的临床表现中的核心特点是()。A.社交障碍B.言语障碍C.智能偏低D.刻板的仪式化行为方式14.()是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的性格特点。A.具有表演色彩B.追求完美、刻板C.猜疑D.不安全感、自卑15.研究者在对大学生的认知活动进行研究时发现那些被大学生形容为很聪明的认知对象时还可能被形容为友好的,但很少被形容为自我中心的。这种情况意味着()起了作用。A.晕轮效应B.刻板印象
C.积极偏见D.隐含人格理论16.支配性的男性和服从性的女性能相处的很好,爱唠叨的女子和一个少言寡语的男子生的很安静。这说明,在某些人格范围内()是影响人际吸引力的重要因素。A.相似性B.互补性C.人的特质D.差异性17.“一个和尚有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是一种()现象。A.从众B.社会抑制C.观众效应D.社会懈怠18.霍桑(Hawthorne)工厂实验所反映的关于人性的假说属于()。A.经济人假说B.社会人假说C.自我实现人假说D.复杂人假说19.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
员工的()。A.尊重需要B.交往需要C.安全需要D.生理需要20.根据管理方格理论,适合团队管理的领导风格是()。A.高度关心员工,低度关心生产B.中度关心员工,中度关心生产C.高度关心员工,高度关心生产D.低度关心员工,高度关心生产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60分)1.韦伯定律2.系列位置效应3.超我4.替代强化5.关键期6.依恋7.价值条件8.物质依赖9.利他行为
10.挫折-攻击说11.激励12.组织文化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12分,共120分)1.自陈式测验和投射测验各自的优缺点。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3.人格的五因素模型。4.简述双生子研究的推论逻辑及其优缺点。5.简述咨询关系的特征。6.简述抑郁发作的主要症状。7.什么是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分歧?其原因是什么?8.影响宣传说服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9.领导特质理论述评。10.简述组织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界定正强化、负强化、奖励、惩罚,并指出他们之间的关系。2.如何形成对当事人的理解?3.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克服的的策略。4.某心理产品公司宣称通过使用其研发的两种背景音乐产品A和B分别能有效地提高人们的能力和自尊水平,请你设计一个实验程序,来证实或证伪其产品的有效性。
2012年华中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部分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说明:本题暂未作答,请见谅。1.将物理能量转换成大脑能够识别的神经编码的过程是()。A.感觉B.知觉组织C.辨认与识别D.知觉加工2.认为一定数量的刺激对于维持脑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是必要的,在睡眠时,由于刺激减少,神经系统会产生一些随机活动的是()。A.激活-整合模式B.梦的认知理论C.精神分析理论D.完形心理学3.卢钦斯(Luchins,1945)的量水实验说明了()对问题解决的影响。A.定势B.功能固着C.变式D.人格
4.看电视的内容不同对其他公民财产估计也不同属于()。A.代表性启发B.锚定启发C.框架效应D.可取性启发5.吉布森和沃克发明的“视崖”装置,用以研究婴儿的()。A.形状知觉B.运动知觉C.大小知觉D.深度知觉6.埃里克森认为处于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的时期是()。A.6岁~12岁B.12岁~18岁C.18岁~30岁D.30岁~60岁7.老年期心理发展的总趋势是()。A.认知活动的退行性变化B.人格出现偏差C.情感脆弱D.人际交往技能降低
8.幼儿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A.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B.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C.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D.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9.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状态会使个体的侵犯性()。A.增加B.降低C.不变D.不确定10.根据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人们要找出真正的原因,主要使用的三类信息不包括()。A.区别性信息B.相对性信息C.一贯性信息D.一致性信息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负强化答: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即负强化就是某种刺激在有机体做出一个操作反应后消失,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
2.本能漂移答:本能漂移是指机体即使通过习得,在一定环境和时间后,其行为也会向着本能行为逐渐漂移。对于一些动物及行为,其本能行为足可以干扰习得行为,并通过自我强化而占据、成为主要行为方式。3.耐受性答:耐受性是指易接受他人行为、信仰和价值观的宽容态度。其积极的涵义是,积极维护他人的价值观并认识到多元的价值,面对禁止其自由表述意见的做法据理力争;其消极涵义是指一种强烈的忍耐,忍受他人的行为、信仰和价值观。又指生物容忍某种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极端值的能力。4.惊恐障碍答:惊恐障碍简称惊恐症,是指以反复出现的惊恐发作为原发的和主要临床特征,并伴有持续地担心再次发作或发生严重后果的一种焦虑障碍。据估计,惊恐障碍的终生患病率大约为2%~4%。惊恐障碍大多在成年早期发病,年龄范围为15~40岁,平均发病年龄是25岁。5.移情(transferance)答:移情是精神分析的一个用语,专指在以催眠疗法和自由联想法为主体的精神分析过程中,来访者对咨询者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来访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投射到咨询者身上的过程。咨询者对来访者也可能产生同样的移情,这被称为对抗移情或逆移情。对抗移情的表现形式如同移情的表现形式一样,表现为正面的(如咨询者对来访者过分热情、爱怜和关怀)和负面的(如咨询者对来访者的敌视、厌烦和憎恨)两种。从本质上讲,这表明了咨询者对来访者所产生的一种自我防御,它从客观上对心理咨询的顺利开展带来阻碍。6.组织文化答:组织文化,又称管理文化、企业文化,是组织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组织文化的特征包括:①组织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②组织文化是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现实反映;③组织文化的本质是企业的“人化”;④组织文化具有明显的个性或独特性;⑤组织
文化是组织成员的共有价值观与行为规范体系。组织文化的核心是共同价值观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以区别其他组织。组织文化理论的出现,使得以前被视为管理难题的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矛盾、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等有望获得解决。7.从众答:从众是指是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改变行为与信念的倾向。促使人们从众的团体压力有两个来源:规范性和信息性的社会影响。前者发生在人们想要获得奖励与避免惩罚时;后者发生在个体希望从他人或其他团体那儿获得精确的信息时。8.刻板印象答: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中的人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生活在同一地域或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常表现出许多相似性,人们在社会知觉中便将这种相似的特点加以归纳,概括到认识中并固定下来,便形成了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一旦形成不仅很难改变,而且人们在社会知觉中会用它去“同化”某一个体,只要某一个体被“同化”到群体中,对群体的刻板印象自然也适于认识这个人。这种印象的形成有的是通过与某些人或群体频繁接触而达成的认识,而有的则是根据他人介绍、媒介传播等间接资料而来的。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100分)1.简述深度知觉的线索。答: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它的准确性是对于深度线索的敏感程度的综合测定。这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视网膜虽然是一个两维的平面,但人不仅能感知平面的物体,而且还能产生具有深度的三维空间的知觉。这主要是通过双眼视觉实现的。深度知觉的线索,既有双眼视差、双眼辐合、水晶体的调节、运动视差等生理的线索,也有对象的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对象的纹理梯度、明暗和阴影以及熟习物体的大小等客观线索。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有关线索,单凭一只眼睛观察物体也可以产生深度知觉。用视觉来知觉深度,是以视觉和触摸觉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联系为基础的。通过大
脑的整合活动就可作出深度和距离的判断。但个体在知觉对象的空间关系时,并不完全意识到上述那些主、客观条件的作用。2.简述桑代克联结理论的主要观点。答:桑代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被公认为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他是第一个用刺激-反应联结理论来解释学习实质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通过多次的尝试错误过程而建立的。在尝试过程中,错误的反应越来越少而正确的反应越来越多,最后就形成了一种能够适应环境的联结。这就是联结学习理论,其主要观点如下:(1)学习是在刺激情境和行为反应之间形成一定联结的过程桑代克明曾设计过一种迷笼,动物必须在笼内做完三种不同的反应,即按压机关、抓绳索和技环之后,笼门才能自动打开。然后他再仔细观察猫是怎样学会开迷笼的。他看到,猫被放人笼后,总是表现出明显不安,并企图逃出监禁。它想从空隙中钻出来,抓咬笼内的板条或铁丝,伸出爪子抓那些可以抓到的东西。当它使某件东西松动或摇晃时,就继续努力去做。它并不十分注意笼外的食物,而是在笼内乱抓,似乎本能地想逃出迷笼。猫不断地挣扎,可以连续十分钟、八分钟地抓、咬、按、钻。在这种冲动式挣扎中,猫可以通过各种尝试,偶然一下子抓住绳索,触及按钮或拉动拉环,从而使门打开。这样反复实验,就可以发现,猫在笼中逐渐地减少和排除了那些不成功的冲动,而成功的动作反应则被愉快地牢记。直到多次尝试以后,猫一进笼,就会以一种确定的方式去触按钮,抓绳,拉环并顺利逃出笼外。桑代克根据他的实验,认为动物的学习是在情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可以不必假定动物也有推理与思维。因此桑代克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联结的形成与巩固,人类所有的行为、思想和活动,都能分解为基本的单位刺激和反应的联结。(2)联结是通过多次的尝试错误过程建立的桑代克在观察动物学习时发现,只要把猫放进迷笼,它就会很快作出反应并经过多次的尝试,最终学会打开迷笼。他记录了动物解决迷笼问题的行为表现,并把它的反应时间绘成曲线,制成了学习曲线图。从学习曲线图中可以看到,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动物错误的反应越来越少,正确的反应逐渐增加,最后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出形成了联结。也就是
说,动物的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不断尝试和减少错误,并最终在刺激与反应间形成联结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叫做尝试错误,简称试误说。他还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通过尝试错误的途径实现的。(3)学习定律桑代克发现,在用不同动物进行的多次实验中,结果相当一致。于是,他总结并提出了两条基本学习定律(练习律和效果律)和五条辅助定律。①练习律和效果律桑代克在《动物的智慧》这本书中对这两条定律作出了详细的阐述:a.练习律是指动物对某一情境刺激作出反应形成的联结强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与其在这一情境中形成有效联结的次数成正比,并与这些联结的平均强度和平均持续时间成正比。b.效果律则是指对同一情境所做的几种反应中,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那些能使动物满意的反应将会更加牢固地联结于这一情激。因此,当这一情境再次出现时,这些反应也更容易再次出现。相反,那些使动物不适应的反应,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将会削弱同这一情境的联系,因此,当这一情境再次出现时,这些反应则改少出现,即满足或不适应的程度越甚,联结的增强或价弱也越甚。在30年代以后,桑代克对他的某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主要改变是:a.练习并不能无条件地增强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力量,单纯的没有指导的练习不一定能引起进步。所以,修改后的练习律从属于效果律。b.由于赏和罚的效果并不相等。赏比罚更有力,所以后来就不强调烦恼情况所导致的效果。这是对效果律的修改。桑代克提出的学习理论,对教育心理学的独立发展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和促进作用,开创了对学习问题进行系统实验研究的先河,其理论以动物实验为依据,初步建立了教育心理学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存在的问题是忽视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差别,也没有充分注意认识活动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应用这种理论来解释人类复杂的学习活
动时,就显得过分简单、机械。②尝试-错误学习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通过“尝试”在一定的情景与特定的反应之间建立某种联结。在尝试中,个体会犯很多错误,通过环境给与的反馈,个体放弃错误的尝试而保留正确的尝试,从而建立正确的联结,这就是学习。桑代克认为,在尝试-错误学习中,行为的后果是影响学习最关键的因素,如果行为得到了强化,证明尝试是正确的,行为就保留下来,否者就会作为错误尝试而被放弃。总之,正强化会促进行为,而负强化或惩罚会削弱行为,桑代克称之为“效果律”桑代克认为,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加以应用,这种联结的力量便会增强(即使用律);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不予以使用,这种联结的力量便会减弱(即失用律)。换言之,所谓练习律,是指反应重复的次数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便越牢固。一般说来,只有当学习者发现重复练习能获得满意的效果时,练习才会有助于学习,没有强化的练习是没有意义的。3.如果有一个60岁的人,他的智力年龄为18岁,如按比率智商的算法,他的IQ为多少?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心理学家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说明:本题暂未作答,请见谅。4.举例说明情境关连记忆和编码特定原则。说明:本题暂未作答,请见谅。5.试简述强迫症人格障碍的特点。答:(1)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的标准,强迫症人格主要特点有:①具有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a.强迫观念的定义如下:
第一,反复出现持久的思想、冲动、意象,在病程中的某些时间体验为闯入的和不适当的,并引起显著的焦虑或苦恼。第二,思想、冲动、意象不只是对现实生活问题的过度忧虑。第三,病人企图不理会或抑压这些思想、冲动、意象,或以其他思想或行动来中和它们。第四,病人认识到这些思想、冲动、意象是自己的头脑的产物(不是象思维插人那样被外界强加的)。b.强迫行为的定义如下:第一,病人感到作为对强迫观念的反应或按照必需严格遵守的规则而被迫做出的重复行为(例如,洗手、摆放物品、核对)或精神运作(例如,祈祷、计数、重复默读)。第二,这些行为或精神运作的目的在于预防或减少苦恼或预防出现某种可怕的事件或情境。但是这些行为或精神运作与打算中和或预的事件或情境缺乏现实的联系或显然是过分了。(2)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的标准,强迫症人格主要特点有: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二者强烈冲突使病人感到焦虑和痛苦;病人体验到观念或冲动系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意愿,虽极力抵抗,却无法控制;病人也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但无法摆脱。病程迁延者可以仪式动作为主而精神痛苦减轻,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6.试简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点。答:创伤后应激障碍表现为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后出现的一系列特征性症状,其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1)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这是PTSD的中心症状,它以各种形式反复重新体验创伤性事件,主要表现为反复地闯入性地出现有关创伤性事件的痛苦回忆,没有警告,不需要刺激或者相关引发物。有的可能会生动地看到当时的情境,并伴发
相应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好像创伤再次发生,如同电影中“闪回”;有的可在梦中反复重现创伤性事件或做噩梦。当患者接触类似创伤性的处境,患者容易触景生情而引发强烈的心理反应,或者是生理反应。(2)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或情感麻木患者回避谈及与创伤有关的想法、感受及话题,或回避可能勾起恐怖回忆的事情和环境,似乎已经遗忘了此事。有时可表现出一种“麻木”感(情绪迟钝),患者在整体上给人以木然、淡漠的感觉。患者感觉自己似乎难以对任何事情发生兴趣;感到与外界疏远、隔离,甚至格格不入;似乎对什么都无动于衷,难以表达与感受各种细腻的情感;对未来心灰意冷,严重者可万念俱灰,以致自杀。此外,有的患者可以部分或完全不能回忆创伤时的经历,这种对创伤史的遗忘会增加诊断的困难。(3)警觉性增高经历创伤的人会体验到过度的警觉性。这说明个体长时间处于“战斗或逃跑”的状态,就像正在经历创伤性事件一样。即便是在比较“安全”的情境中,个体也做好了随时应对威胁的准备。在这种状态下,个体会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环境中的威胁性信息(高易感性)。过度的警觉性会扰乱个体的正常生活,使人容易疲劳。同时,个体还会体验到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或者易醒,易激惹或暴怒发作,过分担惊受怕,注意力难以集中,即使集中也不能持久。(4)其它表现①PTSD患者的内疚和自责的情绪反应也很常见,如因为自己幸存而有负罪感,因为自己不能阻止某些事而有负罪感等等。失去亲人的居丧反应与负罪感密切相关。这种负罪感可加重他们的悲伤与痛苦,不利于情绪的表达,不利于对丧失亲人与失去生命中一部分的生活状态进行调整,这妨碍了他们与他人的沟通以及建立新的建设性的社会关系。②儿童也可发生PTSD,但表现与成人有所不同。常出现害怕、担心、身体不适、敌意、失眠、带有鬼怪形象的噩梦,还有行为变化。有些经历创伤的儿童可能会出现自己活不了多久的念头。有些儿童会失去已经习得的技能,如说话的能力。由于儿童不善于描述自己的问题,因此了解其所遭受的身体虐待或性创伤就十分重要。创伤对儿童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其本身当时所造成的伤害,更重要的是对其成年后的后遗效应。早
期创伤可导致成年期出现性格问题、焦虑、精神病态思维、分离症状、对自己和别人有暴力倾向、自杀意念和行为、酗酒以及不良的人际关系等。7.简述情理行为疗法中不合理信念的特征。说明:本题暂未作答,请见谅。8.简述双因素理论和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答:(1)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提出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赫兹伯格认为,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与使职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索是大不相同的。使职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往往是由外界环境引起的,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通常是由工作本身产生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其理论根据是:①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就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②不具备保健因素时将引起强烈的不满,但具备时并不一定会调动强烈的积极性;③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核心的,主要是在职工进行工作时发生的。保健因素是指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2)社会公平理论亚当斯提出公平理论,又称为社会比较理论,该理论侧重于报酬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①横向比较,即他要将自己获得的“报偿”和自己的“投入”的比值与组织
内其他人作社会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②纵向比较,即把自己目前投入的努力与目前所获得报偿的比值,同自己过去投入的努力与过去所获报偿的比值进行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9.比较自陈式测验与投射测验。说明:本题暂未作答,请见谅。10.简述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答:青少年的心理是半成熟、半幼稚的。一方面,生理的成熟使他们的心理有了部分成人的特点,同时也渴望受到成人式的对待;另一方面,其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等与成人的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带有很大的幼稚性。(1)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在生理上出现了急剧的变化,这必然给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来巨大影响。①由于青少年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但在新的追求中他们又感到种种困惑。②性的成熟,使青少年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所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2)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青春期少年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其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这来自于身体的快速发育及性的成熟。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①反抗性与依赖性。由于青春期少年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在生活中,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但另一方面,青少年的内心中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
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有所变化。他们希望从父母处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②闭锁性与开放性。进入青春期的少年渐渐地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减少了,加之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又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的程度。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③勇敢与怯懦。在某些情况下,青春期的少年似乎能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时的勇敢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这些少年也常常表现得比较怯懦。④高傲与自卑。由于青春期的少年尚不能确切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智力潜能和性格特征,很难对自己作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估价,而是凭借一时的感觉对自己轻下结论,这样就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自信程度把握不当。⑤否定童年与眷恋童年。进入青春期的少年,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成人意识越发明显。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与幼小儿童的表现区分开来,力图从各个方面对自己的童年加以否定。但在否定童年的同时,在这些少年的内心中又留有几分对自己童年的眷恋。三、论述题(共115分)1.结合西尔斯(sears,1953)等人的研究,比较定时制和自我需求制这两种不同育儿方式对人格发展的影响。(15分)说明:本题暂未作答,请见谅。2.结合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斯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解读当今中国的“应试教育”和“高分低能的现象”。(20分)答:(1)智力多元理论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这7种智力成分是:①言语智力,包括阅读、写文章或小说、以及用于日常会话的能力;
②逻辑—数学智力,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③空间智力,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④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力;⑤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⑥社交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⑦自知智力,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2)成功智力理论斯腾伯格认为成功智力是一种用以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是对现实生活中真正能起到举足轻重影响的智力。斯腾伯格认为智力是可以发展的,特别是成功智力。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不是凝固不变的智力,而是可以不断修正和发展的成功智力。①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分析性智力涉及解决问题和判定思维成果的质量,强调比较、判断、评估等分析思维能力;创造性智力涉及发现、创造、想象和假设等创造思维的能力;实践性智力涉及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包括使用、运用及应用知识的能力。②成功智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用分析性智力发现好的解决办法,用创造性智力找对问题,用实践性智力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三个方面协调、平衡时才最为有效。一个人知道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来运用成功智力的三个方面,要比仅仅具有这三个方面的素质更为重要。(3)理论分析结合这两者的理论,发现我们现在的教育考核模式只涉及了部分的智力内容,这种测量模式并不能将智力的内容全部测出来,才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学生、家长、学校以及整个社会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片面的关注,使得学生只会学习而不会实际的运用。所以,应该对现有的教育机制进行改革,只有用理论指导实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发展。
3.咨访关系与生活中的其他帮助关系,如朋友关系,有何不同。(20分)答: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的治疗关系是一种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关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达到人际关系之中最为密切的程度。治疗者与来访者对许多问题有近似的看法和理解,关系和睦、融洽,达到情感协调的程度。其他的社会关系无法起到咨询者的作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的治疗关系是一种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达到人际关系之中最为密切的程度。治疗关系具有如下一些特征:(1)独特性①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者与每一来访者的关系都是独特的。②这种治疗关系与其他所有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比较也是独特的,因为这种关系不同于朋友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医生与病人、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子女、领导与群众的关系与此种关系亦不相同。(2)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①客观性是指治疗者保持客观的、中立的立场,以来访者利益为出发点,尽可能地提出适宜的处理办法。这种客观性的意义,对来访者而言,会感到治疗者不会将其个人意见强加给来访者,而且治疗者的分析是有理有据的,更倾向于信赖治疗者。②主观性是指治疗者应以共情、真诚的态度对待来访者,尊重来访者使之感到温暖。由于治疗者与来访者之间没有日常的瓜葛、利害的冲突等,使得治疗者有可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为来访者着想,对来访者负责;又由于这种关系能自觉应用有关人际关系的科学原理,使得治疗关系得到发展,使治疗者与来访者双方都能集中注意于治疗中最基本的问题。(3)专业限制
①治疗关系独特性的限制:咨询关系建立在来访者主动求助的基础之上。②职责的限制:治疗者应认清什么是治疗者的责任,什么是来访者应负的责任。③时间的限制:通常治疗或咨询中的一次会谈时间为40分钟至1个小时。治疗者应使来访者明白,治疗是有时限的,这样来访者就会自己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有效地利用会谈时间。④其它限制:如来访者对治疗者提出个人要求的限制,来访者攻击性行为的限制,对治疗对象的限制等等。4.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研究说明不同人格理论的价值。如何看待人格多种人格理论并存的局面?每种人格理论都对吗?那它们之间怎么有那么大的分歧?最终会有一种统合的人格理论出现并结束理论的纷争吗?为什么?(20分)答:(1)人格心理学家赫根汉认为,人格心理学中并没有像一般科学中那样严格意义上的范型,因为在同一个时期,人格心理学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范型,往往同时有多种范型或理论流派相互竞争。现代人格理论的流派主要分为八种:①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古典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特别强调人格结构的动力性质。他认为人格是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将意识分为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无意识的概念仍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乃至整个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石;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部人格结构;提出了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人格发展有五个不同的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②以霍妮、埃里克森、弗洛姆等人为代表的社会—文化学派(亦称为新精神分析派),其理论重视自我在人格结构中的作用,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发展的作用。因此,这个学派有时又被称为自我心理学或社会文化学派。③以奥尔波特、卡特尔等人为代表的特质论学派,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特质流派假定个体的人格是某种相对稳定的东西,主张
用多个基本的特质来描述人的人格,每个特质都是对立两端联系起来所构成的一个个体差异的维度,任何人都在这个维度上有一个确定的位置,有的人得分低,有的人得分高,但大多数人处于中间部分。④以华生、斯金纳与班杜拉等人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习论学派,该流派忽视遗传因素对人格形成的作用,而强调后天环境影响对人格的决定意义。其基本特点:第一,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动物和人的行为。第二,行为主义流派着重从后天学习的角度探讨人格的形成机制。第三,行为主义流派在方法论上强调客观性和科学性,一般采用严谨的实验研究方法。⑤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人本主义流派是以反抗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姿态出现的。人本主义流派意图创立一门研究人类的积极本性的心理学,他们把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许多年来一直被忽视了的领域,即心理健康的、技能健全的人类有机体。⑥以凯利为代表的认知主义学派,该派认为不同的人在信息加工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人在同样的情境中做出不同的行为反应。认知主义的人格心理学从认知差异的角度探讨人格的有关理论与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人格的认知理论包括:威特金的认知方式论、凯利的认知建构理论和米歇尔的认知、原型和图式理论。⑦艾森克为代表的生物学范型,随着进化论、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识到,人格与生物因素存在重要的关系。奥尔波特认为神经生物学基础是特质的根源,某些皮层与皮层下的神经结构构成了特质的生物基础,他们控制或引导个体的反应能力和反应倾向。生物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荣格和艾森克,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强调进化遗传对人格发展的意义,艾森克的人格类型论重视人格的神经生理基础。⑧卡丁纳、沙利文为代表的交互作用论范型,交互作用论主张人的行为是个人特质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主要有卡丁纳和林顿的人格与文化交互作用论、沙利文的人际互动的人格发展论,后来有默里的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以及重视个人特质与情境因素交互作用的当代研究。究竟哪种理论解释与客观事实更符合,目前还没有一个定论。也许各种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有正确的地方,但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
性。(2)在探索未知的进程中,对同一研究客体,研究者或由于所依据的经验事实不同,或由于理论背景、知识结构和思想传统的不同,或由于研究的具体思路、方法的不同,或由于其他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的不同,都会构建出不同的理论模型,从而形成不同的研究纲领。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心理学科学本身的发展,在人格心理学内部出现了新的趋势。①人格心理学研究出现了明显的专题化趋势。②在研究专题化趋势的影响下,在人格理论中出现了小型化的趋势。所谓人格的小型理论是指那些专门解释某一特殊人格研究领域,诸如攻击性、幸福感、抑郁倾向和孤独倾向等问题的具体理论。③人格的认知研究大行其道。不少人格心理学家从认知的角度,采用人知实验的方法研究人格心理问题。④重视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以及大量跨文化研究的产生。人格心理学家重视生态文化因素对人格及其发展的影响,采用跨国、跨民族和跨文化的研究方法探讨不同文化群体之间人格的异同以及与生态文化因素的关系。⑤人格的生物基础研究。随着遗传学和脑科学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格的生物基础的研究,不少人格心理学家从生物遗传与生物进化的角度探讨人格的问题。5.简述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并举例说明消除认知失调的方法。(15分)说明:本题暂未作答,请见谅。6.试述领导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简要评价各领导理论的优劣。(25分)答:(1)领导特质理论①传统的特质理论认为,领导者具有某些固有的特质。这些特质,是人
与生俱来的。只有先天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才可能成为领导。②现代研究表明,领导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一种发展变化的行为过程。领导者的特性和品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具体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可以通过训练和培养造就的。③评价:特质论认为领导者的品质是先天的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如果这是对的话,那也就不需要什么训练,而是应把精力放在如何甄选上。(2)领导行为风格理论领导行为风格理论强调具体的行为方式,注重通过训练培养相应的行为风格,因此看重的是后天教育。①俄亥俄模式俄亥俄大学的学者们提出两类领导行为分别为:工作管理和关心人。工作管理是领导者为了达成目标而在规定或确立自己与部属的角色时所从事的行为活动。关心人是指领导者注重人际关系,乐于同下属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关系。②密西根模型密西根大学学者提出两个描述领导行为的维度。员工取向维度,员工取向的领导注重人际关系,主动了解员工需要并积极满足;生产取向维度,生产取向的领导强调工作技术和任务进度,不重视人的因素。③管理坐标布莱克和莫顿构造了一个二维坐标系来描述领导风格,命名为管理方格图,实现数量化。该图以关心生产为横坐标,关心员工为纵坐标,每个坐标有九个数量级,表示关心的程度。④评价:以上三种研究只是行为理论中的代表。它们面临一个问题—领导行为同团体绩效之间似乎并没有绝对的跨情境的一致性,而是事随境迁的。看来要想找到一种普遍原则,还应考虑情景因素。(3)领导权变理论
领导权变理论重视情境的作用,主张随具体情况而改变领导方式的理论,同时,也尝试找出究竟有哪些关键的情境因素影响绩效。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理论:①专制—民主模式。权变模式认为专制和民主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专制与民主之间,存在着一个过渡性的连续体。在领导单独作出决策和领导与下属分享决策权力。两种极端之间,有许多中介状态,它们才是现实中的多数情况。②费德勒权变理论。费德勒的权变理论认为,团体绩效取决于领导者与情境因素间是否搭配。费德勒认为,有三个权变维量起着作用: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工作结构和职权。③情境领导理论。该理论认为,领导风格的选择应视被领导者的成熟度而定。成熟包括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对于不同成熟构型的员工,应采取不同形式的领导方式,以求得最佳绩效。情境理论采用工作取向和关系取向两个维度来确定领导风格。两个维度水平的高低配置构成四种领导方式:指导式、推销式、参与式和授权式。④评价:以上三种研究只是权变理论中的代表,领导风格与情境的搭配问题,是可以双向解决的。既可以依环境确定领导者,也可以由领导者依环境调整自己的方式。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很高的适应环境的变通性,这是性格问题。有的人很有可塑性,能灵活改变自己的行为风格适应环境,有的人行为弹性很小,无论环境如何,行为具有高度一致性。四、案例分析(15分)潘潘上幼儿园大班了,是一个活跃分子,特别爱动,在幼儿园常因不守纪律被老师批评,如吃饭时,老师要求小朋友不要讲话,可潘潘却大声说话;老师讲故事时,其他小朋友都坐在自己的板凳上安安静静地听,只有潘潘把自己的板凳挪来挪去,弄出很大响声。很多时候当潘潘违反纪律时,老师就罚他去做一些诸如扫地、擦桌子或摆放椅子之类需要活动身体的事情,老是以为这样可以减少潘潘不守纪律的行为,但潘潘却认为能够活动比坐着更好玩,所以他宁可被罚,也不愿安静地坐着不动,它的小“伎俩”有一天被老师识破了,在他故意捣蛋时,老师没有给他活动的机会,那天他特别沮丧。
请结合行为主义心理发展观进行分析。答:潘潘由于调皮受到老师的“惩罚”,但实际上对潘潘来说却是一种正强化,正好强化了潘潘的调皮行为,潘潘的调皮目的是引起老师的关注,因此,当老师“惩罚”他时。他就成功的引起老师的注意,因此,老师的“惩罚”反而更加强化了潘潘的调皮行为。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分析,有机体自发做出的操作性行为与其随后出现的行为结果(刺激条件)之间的相倚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操作性行为在以后发生的概率。据此,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范型可概括为以下四类:(1)积极强化当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以后,随即呈现一愉快刺激(阳性强化物),从而使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种操作即为积极强化,也称阳性强化或正强化。积极强化表明了奖赏在塑造操作性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奖赏对他人的行为进行积极强化。奖赏是强化行为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值得注意的是,奖赏所强化的行为应该是良好行为而不应是不良行为。这一点在教育中尤为重要。(2)消极强化当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以后,随即排除或避免了某种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阴性强化物),从而使此类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种操作即为消极强化。消极强化的条件作用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逃避条件作用,一类是回避条件作用。逃避条件作用是指当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回避条件作用是指当预示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回避条件作用通常是在逃避条件作用的基础上建立的,是个体在经历过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的痛苦之后,学会了对预示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的信号做出反应,从而免受痛苦。(3)无强化
当有机体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以后,不对其施与任何强化,从而使该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降低,这种操作即为无强化。无强化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消退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例如,对于上课扮鬼脸吸引他人注意的学生,若教师和其他学生都对其不予理睬,则该学生的此类行为以后会渐渐减少,直至消失。可见,无强化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一种有效方法。(4)惩罚当有机体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以后,随即呈现一个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以期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为惩罚。例如,教师对上课不守纪律的学生进行批评;公司老板对迟到的雇员扣发奖金等等。惩罚与消极强化有所不同,消极强化是通过讨厌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欲通过讨厌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但是,有关惩罚的动物实验表明,惩罚对于消除行为来说并不十分有效。当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停止作用以后,先前的行为又会逐渐恢复。换言之,惩罚只能暂时性地抑制行为,而不能永久性的根除行为。因此,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该案例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潘潘因为受到老师的关注即“惩罚”反而调皮的行为得到强化而增多。相反,当老师对其行为“置之不理”其实是一种无强化,是对潘潘调皮行为的消退手段,可以很好的达到矫正不良行为的效果,正如潘潘这一天都不高兴也正好说明了这样的方法起到了效果。
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部分答案一、单项选择(每题3分,共60分)说明:本题暂未作答,请见谅。1.主张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了解构成意识的元素,今儿探求这些基本元素如何合成复杂的意识经验的学派是()。A.结构主义B.机能主义C.人本主义D.行为主义2.储存于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属于()。A.非意识nonconsciousB.前意识preconsciousC.无意识unconsciousD.潜意识subconscious3.我们听到走廊上传来嘈杂的脚步声,此时的心理过程是()。A.感觉B.知觉C.思维D.想象4.自我报告法主要受()因素的影响。
A.顺序效应B.社会称许C.环境变量D.期望效应5.一个人在30岁和40岁的时候的离差智商分数都是115,其含义是()。A.他在40岁时和30岁时智力的绝对水平相同B.他在40岁时比他30岁时更聪明C.他的智力在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相同D.他在30岁时比他40岁时更聪明6.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作()。A.绝对感受性B.绝对感觉阈限C.差别感受性D.差别感受阈限7.认为智力是在某种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之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与生产创造所需能力的心理学家是()。A.弗南(Vernon)B.吉尔福特(Guilford)C.卡特尔(Cattell)D.加德纳(Gardner)
8.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影响到一个人各个方面的行为,如葛朗台的吝啬属于()A.首要特质(cardinaltrait)B.中心特质(centraltrait)C.次要特质(secondarytrait)D.共同特质(commontrait)9.认为“人是因为笑所以才快乐;因为哭所以伤心;因为颤栗所以恐惧”的情绪理论是()。A.詹姆斯-兰格理论(James-LangeTheory)B.坎农-巴德理论(Cannon-BardTheory)C.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appraisaltheory)D.认知理论(cognitivetheory)10.Warden(1931)的障碍箱,用来测量和比较不同动机的强度,结论是()。A.性动机最强B.饥饿动机最强C.渴动机最强D.母性动机最强11.下列不属于“大三”人格模型的维度是()。A.外向性B.随和性
C.神经质D.精神质12.黛玉的气血类型属于()。A.多血质B.胆汁质C.抑郁质D.黏液质13.属于自陈式人格测验的是()A.五因素人格问卷B.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C.艾森克人格问卷D.主题统觉测验14.小学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A.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B.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C.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D.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15.晶体智力的发展模式为()。A.倒U型曲线B.在成人阶段缓慢上升
C.在成人阶段保持稳定D.在成人阶段缓慢下降16.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中不包括()。A.依从性B.主动性C.表面性D.局部性17.下列哪些现象不属于社会影响()。A.从众B.说服C.归因D.暗示18.詹姆斯(WilliamJames,1890)认为,自我的内容包括()。A.理想自我、现实自我B.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精神自我C.公我、私我D.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19.下列对于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方式错误的是()。A.提高对非正式群体成员价值的承认B.寻求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一致的目标
C.压制并消除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D.利用非正式群体及其中心人物加强沟通20.根据目标设置理论,要想有效激励员工,必须做到以下方面,除了()。A.设置高难度的工作目标B.设置具体明确的工作目标C.要让员工对目标有高承诺D.要对员工实现目标的过程经常给予反馈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能力答:能力是指能够顺利完成某些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即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人的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学习答:学习是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如学会游泳后游泳技能将终身不忘。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有时候个体的生理成熟或衰老也会引起行为产生持久改变,如青春期少年的嗓音变化,这是由生理成熟引起的,与经验无关,所以不能称为学习。3.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答: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是指随着课题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在一定限度内,工作效率将随着激动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若超过该限度,工作效率将随之逐步降低。最佳工作效率的激动水平为中等,但亦因工作复杂的程度而略有差异。简单的工作,其最佳
效率的中等激动水平偏高;复杂艰巨的工作,其最佳效率的中等激动水平偏低;中等复杂程度的工作,激动水平介于两者之间。4.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答: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指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之后将实验数据绘制成的一条关于遗忘规律的曲线。它的纵坐标代表保持量。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5.横断研究答:横断研究,又称横向研究,是指对某一个特定点上的几个不同组(通常是具有不同的年龄)之间的比较,就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个年龄或某几个年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例如,为要了解儿童运算能力,可以给一组6岁儿童以20以内或100以内的各种试题,让他们计算,然后找出这一年龄的各种运算水平。横断法的优点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找出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或特点,并从中分析出发展规律。但由于时间较短,不易看到发展的连续过程和关键的转变点。6.两级获益答:两级获益是指病人借助生病从两方面获得了好处。第一级获益又叫做内部获益,指的是症状满足了病人的无意识欲望,使无意识冲突得到变相的虚幻的解决这一事实。第二级获益是指病人借助生病,从家人、朋友和其他人那里获得支持、同情、安慰,从而减低应激压力,所以也叫做外部获益。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答: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
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1)生理的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行的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2)安全的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3)爱和归属的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4)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
望的人物。2.什么是信度和效度?答:(1)信度:①定义:信度是指研究所得事实、数据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通常,研究的信度高低说明研究和研究结果是否可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或研究的前后是否具有一致性以及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复。②信度的类型:a.重测信度:又称再测信度,是对同一组被调查人员采用相同的调查问卷,在不同的时间点先后调查两次,两次调查结果之间的差异程度。重测信度反映了随机误差的影响。b.复本信度:又称等值性系数,是等值性信度的一种,指问卷调查结果相对另一个非常相同的问卷调查结果的变异程度,是对同一组被调查人员运用两份内容等价但题目不同的问卷进行调查,然后比较两组数据的相关程度。c.内部一致性信度:主要反映的是测验内部题目之间的关系,考察测验的各个题目是否测量了相同的内容或特质。内部一致性信度又分为分半信度和同质性信度。分半信度是指一项调查中,调查问卷的两半题目的调查结果的变异程度。同质性信度是指测验内部的各题目在多大程度上考察了同一内容。d.评分者信度:是指不同评分者对同样对象进行评定时的一致性。最简单的估计方法就是随机抽取若干份答卷,由两个独立的评分者打分,再求每份答卷两个评判分数的相关系数。(2)效度:①定义:效度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效度是指所测量到的结果反映所想要考察内容的程度,测量结果与要考察的内容越吻合,则效度越高;反之,则效度越低。②效度的类型:
a.内部效度:是指在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的明确程度。如果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并不会由于其它变量的存在受到影响,从而变得模糊不清或复杂化,那么这项研究就具有内部效度。b.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适用到样本来自的总体和到其它的总体中的程度,即研究结果和变量条件、时间和背景的代表性和普遍适用性。外部效度可以细分为总体效度和生态效度两类。总体效度指研究结果能够适应于研究样本来自的总体的程度与能力,或说对总体的普遍意义。生态效度是指研究结果可以被概括化和适应于其它研究条件和情景的程度和能力。3.简述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答: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1)最常见的条件反射是食物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给狗进食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非条件反射;食物是非条件刺激。给狗听铃声不会引起唾液分泌,铃声与唾液分泌无关,称为无关刺激。(2)如在每次给狗进食之前,先给听铃声,这样经多次结合后,当铃声一出现,狗就有唾液分泌。这时,铃声已成为进食(非条件刺激)的信号,称为信号刺激或条件刺激。由条件刺激(铃声)的单独出现所引起的唾液分泌,称为食物唾液分泌条件反射。(3)可见,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非条件刺激与无关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任何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后,当无关刺激转化为条件刺激时,条件反射也就形成。(4)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最后完全不出现。这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例如,铃声与食物多次结合应用,使狗建立了条件反射;然后,反复单独应用铃声而不给予食物(不强化),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量会逐渐减少,最后完全不能引起分泌。
4.简述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说明:本题暂未作答,请见谅。5.简述小学儿童同伴交往的基本特点。答:同伴交往是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形成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的一个独特而主要的方式。小学儿童同伴交往的基本特点:(1)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2)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3)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4)儿童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5)儿童开始形成同伴团体。6.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常见症状有哪些?答: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常见症状有:(1)创伤性再体验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的思维、记忆或梦中反复、不自主地涌现与创伤有关的情境或内容,也可出现严重的触景生情反应,甚至感觉创伤性事件好像再次发生一样。(2)回避和麻木类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长期或持续性地极力回避与创伤经历有关的事件或情境,拒绝参加有关的活动,回避创伤的地点或与创伤有关的人或事,有些患者甚至出现选择性遗忘,不能回忆起与创伤有关的事件细节。(3)警觉性增高症状:主要表现为过度警觉、惊跳反应增强,可伴有注意不集中、激惹性增高及焦虑情绪。(4)其他症状:有些患者还可表现出滥用成瘾物质、攻击性行为、自
伤或自杀行为等,这些行为往往是患者心理行为应对方式的表现。同时抑郁症状也是很多PTSD患者常见的伴随症状。(5)儿童PTSD的症状特征:儿童的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可表现为梦魇,反复再扮演创伤性事件,玩与创伤有关的主题游戏,面临相关的提示时情绪激动或悲伤等;回避症状在儿童身上常表现为分离性焦虑、黏人、不愿意离开父母;高度警觉症状在儿童身上常表现为过度的惊跳反应、高度的警惕、注意障碍、易激惹或暴怒、难以入睡等。而且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其PTSD的表现也可能不同。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100分)。1.某家公司宣称经过多年研发,他们分别开发出A和B两种分别能够提升记忆力和自尊的背景音乐CD,通过对使用两种产品的被试的初步研究确实表明,A提高了记忆力而没有提高自尊,B提高了自尊而没有提高记忆力。请问,在这种产品效果的检验过程中,忽略了什么因素的影响?如果你对此产品的效果有疑问,你如何通过一个实验设计揭示这种现象的实质?同时请你结合社会生活的实例,列举出类似的现象。说明:本题暂未作答,请见谅。2.人格理论主要包括特质理论、生物学理论、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与社会认知理论,请从中选择一种人格理论,阐述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并说明这种理论对我们的实际生活有何启示或者有何应用价值。答: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为代表,他的人格理论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人格动力论:人格的核心是人内在的心理事件,这些心理事件发动了行为,或构成了行为的意图。人的行为的动机来源在于心理能量,这些能量来自先天的驱力和本能。行为的动机通常是无意识的。(2)人格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成分:①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故而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言,支配本我的是快
乐原则。例如婴儿每感饥饿时即要求立刻喂奶,决不考虑母亲有无困难。②自我: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③超我: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3)自我防御机制:是指自我所运用的心理策略,以此保护自己避开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种种冲突。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4)人格发展观:弗洛伊德以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性征期以及认同、恋母情结等概念解释个体心理发展的历程。人格发展的顺序,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其中前三个时期是以身体的部位命名。原因是在六岁以前的个体,其本我中的基本需求,是靠身体上的部位获得满足的。因此这些部位即称性感带区。(5)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应用价值:①精神分析理论作为人格的临床理论,强调的是个体差异和对人的深层次研究。此外,该理论的核心是对无意识过程和动机之间相互作用的强调。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一切心理疾病都和努力满足滞留于早期某一发展阶段的本能有关。因而,患有心理疾病的个体仍旧寻求以婴儿的方
式获得性与攻击的满足。但由于本能的满足与过去的创伤有关,所以它将会引起的焦虑以及让自我处于危险。因而,同样的行为就会引起快乐和痛苦这样一种冲突状态。②总结心理分析的心理疾病理论,即个人在发展中受到的阻碍和欲望与恐惧的冲突有关。这些欲望和恐惧曾经是儿童时期生活的一个部分,现在又进入到了青春期和成年期。焦虑是冲突引发的痛苦的体验,个人通过防御机制试图解决冲突。但是,如果冲突太激烈的话,防御机制的使用就会导致脱离现实的神经症状或精神病。症状表现了发生在欲望(或驱力)与焦虑之间的无意识冲突。任何一种异常行为都有冲突的存在,而这样的冲突可以追溯到儿童早期的欲望与恐惧之间的矛盾。在这个意义上说,成人在某些条件下有些方面和孩子是相同的,如同那些有压力的人可能会变得更加活跃、更令人讨厌。3.试述中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类型及其培养方法。答: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在教育的影响下,儿童很早就已表现出一定的亲社会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不断接受各种社会强化,亲社会行为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对利他行为的研究也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行为一致性程度逐渐增加,年长儿童的道德行为与道德观念更趋于一致。(1)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类型:①调节行为:谦让、幽默、鼓励、赞美等调节他人情绪的行为,使之改变不良状态的行为。②帮助行为:捐赠、合作、紧急或非紧急情况下的物质、体力等援助性行为。③分享行为:将自己的物品、机会等给予他人的共享性行为。④利他行为:只顾他人利益,不考虑行为代价,不图任何回报的无私行为。⑤习俗行为:微笑、问好、和颜悦色等礼貌行为。
⑥包容行为:团结他人,邀请他人参加群体活动等吸纳性行为。⑦公正行为:主持正义、见义勇为、在朋友遇到麻烦时挺身而出等支持性行为。⑧控制行为:终止他人的打架、谩骂等不友好或攻击性的行为。(2)培养方法:①树立榜样: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学习和形成,主要是通过观察性学习和模范达到的。中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模仿倾向,无论是周围的人,还是电影、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其模仿学习的榜样。儿童多次观看别人的亲社会行为,就有助于培养自己的亲社会行为。父母、教师是儿童直接模仿学习的榜样。同时,教育者有必要为儿童选择良好的榜样,例如向中小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电影等。②建立利他主义的自我概念:研究表明,教育者对儿童的社会行为进行反应的方式会影响其行为出现的频率。如教师忽视儿童的攻击行为,只对儿童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予以奖励,这种反应方式可以导致儿童的攻击行为减少。中小学生的自我概念已经形成,如果经常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予以良好的评价,并将其归结为儿童的个人品质,则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从而稳固加强其亲社会行为。应鼓励并帮助儿童建立一种正确的自我概念,通过专门的训练,帮助儿童消除消极的自我概念模式,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模式。③采取合理的训练方法:a.角色扮演法:就是将学生暂时置身于一个他人的社会位置,并且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学生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有效的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学技术。b.行为训练法:针对中小学生已经具有亲社会倾向,但是还不够或者不符合情景要求的那些行为,以图达到提高儿童亲社会行为发生的概率而采取的类似行为强化法。所采用的形式可以是各种强化,如奖励、代币等。4.试述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核心特征及其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
答:边缘型人格障碍是精神科常见人格障碍,主要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行为的不稳定,并且伴随多种冲动行为特征,是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典型特征有学者描述是“稳定的不稳定”,往往表现为治疗上的不依从,治疗难度很大。(1)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核心特征:①自我身份的识别障碍:紊乱自我身份认同。边缘性障碍患者经常对自己是谁很不确定。因此,他们的自我印象或者自我意识经常变换很快。缺乏自我目标和自我价值感,低自尊,对诸如“我是谁?”、“我是怎么样的人?”、“我要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缺乏思考和答案。这种自我身份认同的紊乱往往开始于青春期,而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显然出现了自我身份认同的滞后,长期停留在混乱的阶段,其自我意象不连续一致且互相矛盾,处于一种“身份感延滞状态”。这反映为他们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②难以控制的情绪:边缘性人格患者感受的情感是比其他人更深且长的。举例来说,当一种典型的情感一般人12秒,他们的情感时间可能会延长20%。此外,情绪可能会再三重复、快速变化,并持续一段长时间。因此边缘人格患者在强烈的情感经验之后,会需要更长的时间恢复到平稳的情绪基准。③被抛弃的恐惧和害怕孤独:显著的分离焦虑。他们被形容成“手拿脐带走进生活,时刻在找地方接上去”。由于患者严重缺失被爱的体验、他人的关怀,所以非常害怕孤独和被人抛弃。对抛弃、分离异常敏感,当面对分离、被拒绝或即将失去外部支持时,可出现强烈的应激性反应包括自我意象、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变化,以千方百计地避免分离情景,并有可能采取极端行为如自杀、自残自伤等来阻止被抛弃。当感觉到被抛弃时,有的患者会自我隔离(亦即彻底孤独)。但是他们内心害怕孤独,缺乏自我安慰能力,往往需要通过各种刺激性行为和物质如手淫、滥交、饮酒、吸毒等来排遣空虚孤独感。由于人际关系的极不稳定以及有可能因此发展出来的对人的陌生感和恐惧感而长期处于孤独状态,则可能成为性瘾患者、酒鬼、吸毒者。尽管有着极不稳定的人际关系模式以及因为恐惧而对他人忽冷忽热,但是实际上内心需要时刻有人陪伴获得感情的慰藉。一方面,童年缺乏关爱是形成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因为早前的缺失关爱而发展出的边缘性人格障碍导致难以获得他人的关爱。
④冲动及自毁、自杀行为: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控制情绪和耐受挫折的能力非常差,经常出现不计后果的冲动行为,情感爆发时可出现暴力攻击、自伤、自杀行为,有冲动性的酗酒、挥霍、偷窃、药物滥用等。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同样表现冲动、缺乏目的性与计划性,做事虎头蛇尾,很难坚持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事情,做事往往没有预见可能要发生的事情。大多数患者在行为过后往往又感到非常后悔。(2)边缘型人格障碍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①边缘人格者的人际关系不稳定,与本身无法承受离别而又害怕亲密非常相关。典型的边缘人格患者会出现依赖、黏人、理想化等的性格,但一旦伴侣或朋友开始抗拒他们的需求,他们的反弹又会成为另一种极端,像是贬抑对方、抗拒亲密的关系或一味逃避等。患者一面期望与人紧紧相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理论与实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文件编制》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全媒体新闻策划与编辑》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海洋大学《私人财富管理与筹划》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土木工程软件应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衣柜文化》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小学生语文的重要性
- 《附加价值销售技巧》课件
- 广东白云学院《材料化学基础(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刑法的基本原则网》课件
- 教师进企业实践日志
- 抵押物变更协议范本版
- 煤矸石充填塌陷区复垦技术规程
- TSG-T7001-2023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宣贯解读
- 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 中原文化(历史篇)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金蝶软件旗舰版月底结账作业流程操作
- (正式版)JBT 14762-2024 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用阀控式铅酸蓄电池
- 劳动教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大疆慧飞无人机考试题库附有答案
- 初中历史统编九年级材料论述题观点整合(世界史)【学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