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新时代NT教育2024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_第1页
河北省新时代NT教育2024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_第2页
河北省新时代NT教育2024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_第3页
河北省新时代NT教育2024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_第4页
河北省新时代NT教育2024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9月高三阶段测试卷历史一、选择题1.朱元璋起义过程中有一个口号:高筑墙,广积粮。明朝建立之后,重新完善长城防线,建成九边重镇。北部防线建设所余资金,用于沿海一带,从山海关到厦门,对着大海建筑边墙。这反映出当时()A.海防塞防并重 B.国内阶级矛盾日益缓和C.中外往来隔绝 D.国策深受小农经济影响2.清代雍正帝时,开始实行廷寄制度。凡有关机要谕旨,如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等,不便由内阁明发,而由军机大臣用寄信的形式,直接传达给受命的执行部门,取消了传统行政中的封驳权、副署权等。由此可知,实行廷寄制度的实质在于()A.提高行政效率 B.消弭失密环节 C.强化皇帝集权 D.削弱内阁职权3.美国汉学家史景迁认为,讲述中国近代历史时,应该从十七八世纪中国开始研究。他做出上述论断的依据最有可能是,当时中国()A.雇佣制生产方式的发展 B.闭关锁国阻断中西交流C.西南地区全面改土归流 D.八股取士禁锢士人思想4.黄宗羲认为:如果大臣认为自己的职责只服务于君主,而置“斯民之水火”于不顾,这样的人“即使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由此可见,黄宗羲()A.主张限制君主的权力 B.首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批判了封建伦理纲常 D.根本上否定了君臣关系合法性5.如表为鸦片战争前夕至1894年土丝出口量、内销量、总产量表。(单位:千关担),这折射出当时中国()土丝出口量土丝内销量土丝总产量%出口绸(折丝)内销绸(折丝)合计%战前85941001894年100增加A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B.农业地位随着列强侵略而改变C.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D.农产品日益受到国际市场影响6.中国古代的边疆史研究主要表现在对舆地学的沿革考证上,晚清的部分史地学者,有意识地将边疆史地与外国史地进行比较研究,表达渴求了解海事、认识海外的热望。史学研究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A.传统知识分子心理和文化困惑 B.“中体西用”理念的不断传播C.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对中国冲击 D.传统“华夷”观念逐渐发展7.1875年2月,英国人马嘉理擅自带领英军闯人云南,因枪杀当地居民被民众反击打死。李鸿章处理该案时说:马嘉理未经中国同意,擅领军进中国内地,“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可见,李鸿章在处理马嘉理案时()A.借国际法实行妥协退让 B.揭露了英国的侵略野心C.竭力维护中国民众权益 D.已经具有近代外交意识8.1895年至1898年,全国出版发行的中文报刊有120种,其中约80种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新式报刊以各种学会和团体为依托,以新式知识分子为中坚,推动报刊、学会与学校三位一体的全面发展。这说明当时()A.文化救国成为爱国民众的共同选择 B.报馆起着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C.维新派救亡图存的策略具有灵活性 D.维新思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9.荣氏兄弟1900年在无锡创业时,地方士绅告保兴面粉厂的烟囱有碍文风。官司从无锡打到常州,从常州打到南京。最后两江总督批示:“士为四民之首,立论尤当持平,烟囱即隔城垣,何为文风有碍。”这一事件的处理过程反映了()A.四民平等的政治局面逐步形成 B.各级政府贯彻鼓励实业政策C.洋务运动的经营模式日益推广 D.封建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10.1909年,清政府颁布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和《城镇乡地方自治选举章程》,后来又颁布了《自治研究所章程》《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县议事会议员选举章程》和《京师地方自治章程》。这些章程的颁布()A.成为辛亥革命爆发的诱因 B.基本均衡了中央和地方权利C.旨在维护大资产阶级利益 D.有利于推动政治近代化进程11.1911年11月,袁世凯应召回京,英国《泰晤士报》驻京记者描述了当时的场景:“袁世凯,皇位的觊觎者,抵达了三年前自己被罢官的北京。今天他由2000名士兵护卫,并被政府热情地接待。为了欢迎他的到来,政府发布了公告称京城附近的军队都由其掌控。”该描述内容反映出()A.袁世凯开始走上复辟帝制之路 B.英国积极支持袁世凯重掌军权C.武昌起义导致清政府政局变动 D.清政府被袁世凯政治伎俩迷惑12.下表为《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关孔子的文章篇数统计表(1915~1919年)。表格所示变化主要缘于()年代19151916191719181919篇数7066503725A.辛亥革命的转型 B.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C.资本主义的发展 D.马克思主义的传入13.在中国近代史上,同样是反对签订不平等条约,1895年的“公车上书”没能阻止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而1919年的五四运动却使北洋政府拒绝了《巴黎和约》的签订。这两种不同结果的出现,主要是()A.政府外交政策的变化 B.列强对华态度的改变C.斗争主导力量的差异 D.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14.下表是1926年6月至1927年6月,广东、湖南、湖北三省农会会员人数统计的变化情况。对此合理的解释是()省份1926年6月1927年6月广东647766人700000人湖南38150人4517140人湖北4120人2502600人A.农民成为了北伐战争的骨干力量 B.国民革命运动助推农民运动的发展C.反帝运动与反封建斗争日益结合 D.井冈山革命道路已经得到广泛认同15.从1914年到1930年,各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投资平均每年增长0.6亿多美元;而从1930年到1936年,平均每年增长达13.3亿多美元。到1936年,各帝国主义在华资本合计约43亿美元。这()A.说明帝国主义加大了对华商品输出 B.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拓展了空间C.表明商品经济已经取代了自然经济 D.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深入转型16.如图分别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发行的纸币和邮票,这体现了当时()A.革命统一战线发挥了巨大作用 B.“农村包围城市”成就突出C.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D.“工农武装割据”得以践行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清代更名田的前身是明代藩王、勋戚的田产。经过战火,明代“宗室故绝,而房地故在”,于是,自顺治元年起,清政府便对这部分明废藩遗产进行清查。但是这些田地正式改为“更名由”则是始于康熙八年。《清康熙实录》中有相关记载“免其变价,给予原种之人”“与民田一例纳粮”。由此可见,原属于明代藩王的被清政府掌握的土地,已经交由民众种植,并且与普通民田同等纳税,虽然由官田变为真正的民田还需要一定的过程,但是耕种“更名田”的民众并未受到更多的剥削,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摘编自陈支平《清初更名田立法考实》(1)根据材料,概括清代推行“更名田”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清代推行“更名田”的历史背景,并说明理由。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基于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事实,在中国近代史教材的编写和讲授中,强调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着重讲述政治史,这无疑是必要的和正确的,不如此,就不足以反映基本的历史实际,不足以体现历史与时代精神的统一。然而,也无可讳言,在正确地强调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同时,却对中国近代社会其他方面的情况反映不够,因此,也就不能很好地反映历史的多样性和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比如,在强调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时候,往往忽略了社会经济生活和思想文化斗争;在强调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压迫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诸如人口流动、自然灾荒、城镇乡村、风俗习惯等社会问题;在强调变革与革命以及人民群众巨大作用的时候,往往忽略了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政局变化等等。而这些社会问题,特别是经济和思想文化问题,都与近代中国的政治、军事斗争,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发展、新陈代谢,息息相关。——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98年秋,亲眼目睹维新运动由轰轰烈烈而终至失败的蔡元培,对清政府改革失望。回到家乡后,蔡元培一方面投身于新式教育机构的创办,实现他“培养革新人才”初衷;另一方面,则是积极联络同志,组织队伍,为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积蓄力量、制造舆论。作为浙江地区最早新式学堂之一的绍兴府中西学堂在蔡元培任下,对青年学子产生很大影响。1902年,中国教育会在上海成立,蔡元培被推举为首任理事长。中国教育会是20世纪初国内很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革命团体,“它表面办理教育,暗中鼓吹革命”。材料二1912年2月,蔡元培发表著名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批评清末教育宗旨中的“忠君”“尊孔”两项,主张民国教育应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为方针。同年7月,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在北京举行,讨论通过了民国教育宗旨。9月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可以看出,除世界观教育未被采纳外,蔡元培的四项主张均得到反映。——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田正平《蔡元培与民初教育改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教育会成立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民初教育发展的意义。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27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纷纷建立,使乡村权力从地主士绅手中转移到农民手里,乡村政权的基础由地主士绅变为工农群众。乡苏维埃作为民众选举出来的乡政权机关,在其领导之下让农民直接参与行政管理,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