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规程》(征求意见稿)_第1页
《居住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规程》(征求意见稿)_第2页
《居住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规程》(征求意见稿)_第3页
《居住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规程》(征求意见稿)_第4页
《居住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规程》(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JXXXXX-2022DB32/TXXX-2022居住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规程Codeforintelligentengineeringdesignofresidentialbuildings(征求意见稿)20XX-XX-XX发布20XX-XX-XX实施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发布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前言根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申报2017年度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和标准设计编制、修订计划的通知》(苏建函科﹝2017﹞39号),规范编制组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内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规范。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信息基础设施设计;5.安全防范系统设计;6.建筑设备管理系统设计;7.信息服务系统设计;8.智能化系统集成平台设计;9.机房工程设计。本规范在修订过程中,编制组对相关的国家及地方标准、规范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调研,总结了我省智能小区设计领域近些年来的实践经验,结合几年来智能小区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参考了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法规和标准编制而成。本规范由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站负责管理和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修改的意见和建议,请反馈至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站(地址:南京市江东北路287号银城大厦辅楼4楼;邮政编码:210036)。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主要审查人:信息服务系统设计7.1一般规定7.1.1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宜包括信息发布、公共广播、物业管理等信息服务系统。7.1.2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江苏省住宅设计标准》DB32-3920、《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32-3962等的有关规定。7.1.3信息服务系统的防雷和接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的有关规定。7.2信息发布系统7.2.1居住小区应设置信息发布设施,具有信息告示、标识导引等多媒体信息发布功能。7.2.2应在居住小区室外主出入口,宜在居民活动场所及单元门厅主要出入口设置信息发布设施。7.2.3信息发布系统应采用全数字网络架构。7.2.4信息发布系统应具有脱机独立工作和联机在线工作功能。在服务器瘫痪或网络断开时,不影响媒体显示终端的播放和显示。7.2.5中心控制系统应具有资源管理、播放设置、终端管理及用户管理等主要功能模块,可对播放内容进行编辑、审核、发布、监控等,对所有播放器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也可点对点或一对多个播放器进行管理和控制。7.2.6终端显示系统应能将接收的多媒体信息展示在显示终端。多媒体信息可为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显示终端室外宜为LED全彩屏,室内可为LED全彩屏、液晶屏等。7.3公共广播系统7.3.1居住小区室外公共场所宜设置公共广播设施,宜采用基于TCP/IP的数字IP网络广播系统。7.3.2公共广播应具有自动定时播放(允许手动干预)、音量调节、分区管理功能。7.3.3当与紧急广播共用时,应具有最高级别优先权,应有在手动或警报信号触发的10秒内,发出警示信号、警报语声或实时指挥语声,及时通知居民避险。以《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五类声环境功能区的环境噪声限值为基准,紧急广播的信噪比应≥12dB。7.3.4公共广播系统应为单声道广播,扬声器应备声压级应≥80dB。7.3.5广播分区管理时,每一分区内功放额定功率应为该分区广播扬声器的总功率的1.5倍。7.3.6室外扬声器的灵敏度、额定功率、频率响应、指向性等性能指标应符合声场设计的要求,宜选用与环境相适应的扬声器,扬声器应均匀、分散地配置于居住小区内,其分散的程度应保证广播服务区内的信噪比不小于15dB。扬声器的声压级应比环境噪声大10-15dB。7.3.7公共广播系统宜采用70V或100V定电压高阻抗输送,以减少传输线路损耗。7.3.8公共广播的功率放大器宜选用定压式功放,其标称输出电压应与广播线路额定传输电压相同。全部功率放大器的功率总容量,应满足所有广播分区同时发布紧急广播的要求。7.4物业管理系统7.4.1居住小区应建立数字化、网络化的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小区的各类物业服务,实现物业运营管理信息化、规范化。7.4.2物业管理信息系统应满足小区物业管理的实际需求。并根据管理需要与设备管理系统和政府的管理系统进行对接,实现不同应用之间的数据互通。并可连接智慧城市的数据资源和平台,提供社区政务、公共服务、商业及生活资讯等服务。8智能化系统集成平台设计8.1一般规定8.1.1应依据小区智能化管理的功能及性能提升要求确定集成系统的组成及功能。8.1.2集成系统宜将各自分离的子系统、设备功能和信息处理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平台上,实现对小区内被集成的各子系统进行监视、控制和综合管理。8.1.3智能化集成系统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系统应具有对各子系统的信息进行实时采集数据通信及综合处理能力。2系统采用统一的信息平台、标准化的互联技术协议及通信接口。3系统应具有安全性、可靠性、可容错性及可扩展性。8.1.4智能化集成系统功能应符合下列要求:1系统应实现建筑设备与专用设备网络互联、信息互通。2系统应能实现各子系统监控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协同管理。3系统应能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联动控制。4系统应符合业务功能及运营管理模式的需求。5系统应具有记录保存历史数据的功能,提供数据综合分析处理和综合信息管理的能力。6操作界面应是中文图形界面应有分级管理权限。8.2平台设计8.2.1智能化信息集成平台宜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集成系统平台应用程序、各纳入集成管理的智能化设施系统与集成互为关联的各类信息通信接口等。8.2.2系统组成可以根据居住小区对系统规模和实际需求进行选配。系统宜具有虚拟化、分布式应用、统一安全管理等整体平台的支撑能力。8.2.3集成系统应根据各子系统提供的参数表平面图原理图等资料,按照集成系统平台的要求绘制所有图形界面配置所有信息点参数。8.2.4集成系统应能将智能化各子系统的信息汇集形成应用系统的信息中心,在集成平台上应能够提供并显示以下信息:1应能图形化显示所有被集成的子系统的系统图、流程图、平面图。2应能图形化显示所有设备的平面位置。3应能实时图形化显示所有设备的开关、运行状态。4应能实时图形化显示所有监测处的物理量(如温湿度、流量、能量消耗、空气质量等)。5应能实时图形化显示特别事件报警信息(系统故障、火灾报警、超限报警非授权的侵人等)。6应能实时图形化显示趋势类信息(如能量消耗曲线)。7应能显示特殊管控情况下人员出入小区的时间、次数等。8.2.5集成系统应具备监视控制联动和综合管理的功能,应能根据监测的实时数据,通过其相应的控制程序实现各子系统的联动功能:1必须将各子系统在同一个平台上连接,并使其相互之间可进行信息的交换和资源共享。2根据设计的控制流程应能够实现各于系统的联动控制要求。8.2.6集成系统服务器上安装的软件及所有其它相关软件,应在调试过程中和调试完成后及时备份,并应使用独立的存储设备保存备份文件。9机房工程设计9.1.1居住小区机房包括信息接入机房、移动通讯机房、有线电视机房、监控中心和电信间(弱电间)。9.1.2机房面积应满足2-3家通信运营商的接入需要。9.1.3监控中心与消防控制室共用时,应满足消防设备及智能化设备机柜(架)的布局要求,并应预留足够的操作空间,具体应满足以下要求。1控制台前操作距离不应小于1.5m。2面对面布置的机柜或机架正面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1.2m。3背对背布置的机柜或机架背面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1m。4控制台(柜后维修距离不应小于1m。5控制台(柜)距侧墙的通道距离不应小于0.8m;控制台(柜)的排列长度大于6m时,控制台(柜)两端应设置宽度不应小于0.8m的通道。9.1.3安装智能化设备的竖井应单独设置,其面积应满足智能化系统设备安装的需求,各楼层上下位置应垂直对齐。9.1.4信息接入机房、监控中心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不应设在厕所浴室水泵房或其它经常积水场所的正下方,且不宜与上述场所贴邻。2设在多尘或有腐蚀性气体的场所当无法远离时,不应设在污染源的下风侧。3不应设在有剧烈振动或高温的场所。4不应设在有强振源强噪声源的场所。5不应设置在有较强电磁场干扰的场所,当无法避开强电磁场干扰时,应采用有效的电磁屏蔽措施。6信息接入机房宜设置在建筑物首层或地下一层(当建筑物有地下多层)。7监控中心与消防控制室合并设置时应满足消防控制室设置的要求。9.1.5机房内不应有无关的管路及电气线路穿过。9.1.6监控中心与信息接入机房的设计宜包括建筑、结构、装饰、配电、不间断电源、照明、空调、通风、消防、安防及防雷接地等。9.1.7监控中心的地板荷载不应小于6kN/m信息机房的地板荷载不应小于8kN/㎡。9.1.8机房配电及不间断电源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GB51348的相关规定及本标准第4.10节的相关要求。9.1.9照明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监控中心平均照度不应小于300Lx,信息机房平均照度不应小于500Lx,均匀度不宜小于0.7。2应设置备用照明,监控中心备用照明的照度值应与正常照明照度值一致信息中心备用照明的照度值不应低于正常照明照度值10%。3监控中心应急照明时间不应少于3h。4照明光源宜采用LED高效节能灯。5灯具的配电线路应有接地保护线接地保护线应与金属灯具外壳做电气连接。9.1.10空调及通风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监控中心应采用独立空调系统,其他机房宜设置独立空调系统。2机房室内温度宜为18℃~28℃,相对湿度宜为30%~70%。3空调室内机区域应设置防水围堰并有排水措施。4空调系统无备份设备时单台空调制冷设备的制冷能力应留有15%~20%的余量。9.1.11机房的防雷接地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本标准用词说明1为了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标准中指定应按其它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非必须按所指定的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可参照……的规定执行”。引用标准名录1《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2《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3《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503124《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GB508467《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8478《有线电视网络工程设计标准》GB/T5020010《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信息安全技术要求》GB3511411《安全防范视频监控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2818112《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通用技术要求》GB/T2174113《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9614《电子巡查系统技术要求》GA/T64415《出入口控制系统技术要求》

GA/T39416《联网型可视对讲系统技术要求》GA/T67817《出入口控制人脸识别系统技术要求》GA/T109320《停车库(场)安全管理系统技术要求》GA/T76121《车辆出入口电动栏杆机技术要求》GA/T113222《入侵和紧急报警系统技术要求》GB/T3258123《脉冲电子围栏及其安装和安全运行》GB/T794624《入侵探测器》GB1040829《张力式电子围栏通用技术要求》GA/T103230《激光对射入侵探测器技术要求》GA/T115831《光纤振动入侵探测器技术要求》GA/T121732《安全防范工程技术标准》GB5034833《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434《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03951035《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636《江苏省绿色建设设计标准》DGJ32/J173条文说明编制说明本标准制订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并通过反复讨论、修改和完善,制定完成本标准。为便于设计、施工、验收等单位相关人员在使用本标准时能够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居住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规程》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关键点、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正文同等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目次200273基本规定 31255954信息基础设施设计 3273024.1一般规定 32230304.2信息接入系统 32120664.3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 32325344.4信息网络系统 32309775安全防范系统设计 3313725.1一般规定 3329875.2视频监控系统 33270225.3出入口控制系统 33257645.4停车场管理系统 34162735.5入侵及紧急报警系统 34273705.6访客对讲系统 3447235.7巡查系统 35177405.8综合安防平台系统 35322116建筑设备管理系统设计 36145196.1一般规定 3650096.4能耗监测计量与管理平台 36301197信息服务系统设计 37306927.2信息发布系统 37139187.3公共广播系统 37121117.4物业管理 38234389机房工程设计 39总则1.0.2公寓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可参照住宅小区的相关要求进行设计。3基本规定3.0.1根据以往工程经验,住宅小区智能化集成平台非必要系统。小区智能化集成首先是安防系统的集成,这个要求在安防系统章节提出。小区各智能化子系统的集成从功能价值看尚未有明显的作用,故本标准未把智能化系统集成平台建设作为必要系统。是否建设集成平台由建设单位根据具体要求确定。3.0.4各地的公安部门、电信部门等对小区的有关智能化系统设计均有行业管理的规定,在小区智能化系统设计时还应遵循各地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定。3.0.6小区的智能化管理及信息化服务应坚持开放性理念,把小区智能化系统看作智慧城市的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如微信等)服务小区管理,不宜封闭建设小区智能化服务系统。3.0.7小区应预留与智慧城市、公安专网等网络的接口,实现数据的共享。4信息基础设施设计4.2信息接入系统4.2.1通信网络信息接入的物理边界以小区用地红线为准。公共信息网络包含运营商信息通信接入及有线电视接入,专用网络接入指公安专网的接入和其他专用网络的接入。4.2.3光纤到建筑物和光纤到用户单元通信设施工程的建设应以用户接入点为工程界面,接入点指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接入的位置,宜设置于小区接入机房或网络机房内,连接交换局侧的光缆及配线模块由电信业务经营者负责,连接用户侧的光缆及配线模块由建设方提供。配线箱体空间应满足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设置配线设备。4.3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4.3.2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包括室外基站基础设施和无线通信室内覆盖系统(简称室内覆盖系统)基础设施两部分。智能化系统设计时应为之提供必要条件。4.3.3为响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5G通信网络建设,新建住宅小区项目应考虑5G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包含室外基站设施和无线通信室内覆盖系统。《建筑物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中关键条文3.0.4明确了不同建设面积的小区,室外基站设备的覆盖要求。建筑高度不大于45m的多层住宅每5栋楼选取中间楼栋屋顶设置1个基站,有裙房可设置于裙房顶,对高层进行仰视覆盖。基站位置依据建筑设置位置进行条件预留。4.5家居布线系统4.5.3起居室、主卧的网络信息插座宜与有线电视插座同侧设置,便于网络电视盒子的使用。5安全防范系统设计5.1一般规定5.1.3本标准按安装防范区域、基本功能列出了安全防范系统配置表,为安全防范设计提供了系统配置的比照依据,设计者根据工程项目的建设类别、规模、管理要求、当地政策等实际情况,确定选择安全防范系统配置表中的功能,以满足使用的需要。5.2视频监控系统5.2.1视频监控系统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的相关规定。5.2.2视频图像应有日期、时间、监视画面位置等的字符叠加显示功能,字符叠加应不影响对图像的监视和记录回放效果。字符设置应符合GA/T751和相关标准要求的规定,字符时间与标准时间的误差应在±30s以内。摄像机图像质量按五级损伤制评定,图像质量不应低于4分,8级。5.2.5高空抛物摄像机安装、选型可参照下图表进行设计。图5.2.5表5.2.55.2.7适老适幼监控建设应关注老年人和儿童的隐私。5.3出入口控制系统5.3.1出入口控制系统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6的相关规定。5.3.2出入口控制系统的设计必须满足在紧急疏散及消防的需要,并不是说每个出入口必须与消防联动,只有符合《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标准9.0.1条第2款的条件下必须联动。5.3.3系统具备防拆、防破坏,在设计应用中,要结合项目本身需求,根据不同的安全和管理要求,选择系统和产品。5.3.11在防疫等特殊管控情况下,小区可能要实施封控或管控措施。门禁系统应能对人员进出进行相关的控制,如限制进出时间、进出次数等。5.4停车场管理系统5.4.1车牌识别系统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机动车号牌图像自动识别技术规范》GA/T833的相关规定。5.4.2停车场管理系统设备安装的位置应与出入口布局相适应。5.4.3出入口道闸应能起到防止人员跨越的作用,应有清晰的警示标志,道闸应有防止由于误操作造成砸人、砸车等事故发生的安全措施。5.5入侵及紧急报警系统5.5.1入侵及紧急报警系统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4的相关规定。5.5.2误报警与设计、安装、气候、环境等因素有很大关系,在设计阶段,应结合景观图纸,有条件可对现场具体情况进行细致的考察。5.5.3有线传输方式多分为总线型、分线型、网络型,入侵报警系统结构可采用三种方式组合,也可以单独使用。无线传输通常用于现场难以布线的情况,可作为补充。5.2.4入侵探测器的选型和布设应根据设备的原理、特点、使用范围、现场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探测器、设计合适的安装位置以及系统布线。5.3.5入侵报警系统应有严密的保护措施,探测器、控制器应具备防拆报警功能,线路应具备短路、断路和故障的报警功能。5.2.6报警控制器的选择应满足防区容量、不同防区类型的要求。5.2.7周界报警系统应与视频监控系统联动,当周界入侵探测器发出警报信号时,监控中心图像显示装置应能立即自动切换出与报警防区相关的视频图像。5.6访客对讲系统5.6.1访客对讲系统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联网型可视对讲技术要求》GA/T678的相关规定。5.6.2系统应优先配置联网型访客(可视)对讲系统,带有住户报警功能的访客对讲系统,器报警部分应符合《入侵和紧急报警系统控制指示设备》GB12663的规定。5.6.3对于可视系统,显示图像的颜色和被拍摄物对比,在同等色温环境下应无明显偏色,彩色图像灰度登记应大于等于7级。5.6.4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访客呼叫机的安装和辅助装置应相适应。5.7巡查系统5.7.1巡更区域、巡更路线,系统应能准确反应正常巡逻、异常巡检的详细结果;对每个巡查点应能准确反应时间、地点、人员信息。5.7.2巡更点应设置在便于识别、易于操作、注意放破坏。5.7.3系统的安全性应符合《电子巡更系统技术要求》GB/T644标准7.1条的规定。5.8综合安防平台系统5.8.1综合安防平台系统能提供安防各子系统之间的互联性和互操作性解决方案。5.8.2安防各子系统必须提供其系统的物理接口标准和接口通讯协议,并配合集成实施,物理接口标准规定使用何种通讯介质、链路层的接口标准,如RS232、RS485、以太网等;接口通讯协议规定通讯双方约定的命令及数据响应格式、数据校验方式等。6建筑设备管理系统设计6.3公共设备监控管理系统6.3.5小区采用集中空调系统时(如集中的地源热泵系统等),集中空调系统应独立设置自动监测与控制系统。其监控范围包括冷冻站、输配系统。也可根据管理要求对住户冷热量进行计量和调控。6.3.7可通过传感器识别、或视频追踪监测分类情况,垃圾分类用房自带监测装置的可将数据接入居住小区建筑设备管理平台。6.3.9小区室外开阔区域可设置1个小气象站,用于观测室外气象数据、温湿度、风速、雨量辐射、噪音、PM2.5、TVOC等。也可通过接入网络气象数据发布给业主。6.4能效监管系统6.4.1小区能耗监测的范围主要是公共用能设施,如电梯、地下出库风机、水泵等。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光伏发电也将普遍应用,小区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量、自用量、上网电量也应分别计量。7信息服务系统设计7.2信息发布系统7.2.1对居住小区的各类信息进行汇聚和统一管理,满足不同渠道对信息发布的需求。也可及时发布各类政府通知、公告,让居住居民了解各类公共信息,应享尽享各类政策。7.2.2也可根据居住小区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智能终端(电视机、可视对讲、触摸显示屏、智能手机、小区LED屏)等多种载体,面向住户发布和推送具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信息。7.2.5可根据需要对每个显示屏任意划分,每个划分区域可显示不同的内容。可即时向每个显示屏发布相同或不同多媒体信息,包括视频、PPT、滚动字幕、FLASH、文本、Word、Excel等。7.3公共广播系统7.3.1IP网络广播系统是基于TCP/IP网络技术,将音频信号以标准IP包形式在局域网和广域网上进行传送,是一套纯数字传输的音频扩声系统。该系统设备使用简单,安装扩展方便,只需将音频终端接入计算机网络即可构成功能强大的数字化广播系统。IP网络广播系统核心设备主要有:IP网络主控机、系统软件包、IP网络寻呼话筒、IP网络音频终端等,周边设备如功放、音箱、报警矩阵等可根据需要配置。7.3.2公共广播系统可在特定的时间、区域内进行背景音乐广播、物业管理通知广播、会议广播、火灾报警联动广播、防盗报警联动广播以及紧急广播。具有手动干预功能。在发生火警、盗警等紧急事件时可强制切入紧急广播使用。7.3.3接通电源及系统初始化所需要的时间总计10秒,若系统接通电源及初始化所需要的时间超过10秒,则相应设备必须支持24小时待机,才能满足要求。《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规定了五类声环境功能区的环境噪声限值,适用于声环境质量评价与管理。噪声限值规定:类别昼间夜间0类50分贝40分贝1类55分贝45分贝2类60分贝50分贝3类65分贝55分贝4类70分贝55分贝各类标准的适用区域(1)0类标准适用于疗养区、高级别墅区、高级宾馆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位于城郊和乡村的这一类区域分别按严于0类标准5分贝执行。(2)1类标准适用于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乡村居住环境可参照执行该类标准。(3)2类标准适用于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4)3类标准适用于工业区。(5)4类标准适用于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区域,穿越城区的内河航道两侧区域。穿越城区的铁路主、次干线两侧区域的背景噪声(指不通过列车时的噪声水平)限值也执行该类标准。7.3.4公共广播原则上是单声道广播而不是立体声广播。例如,不可能或不必要在居住小区的室外配置立体声的公共广播系统。应估算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现场环境的噪声水平,以确定紧急广播的应备声压级。由于环境的差异,在符合本条规定的前提下,同一个系统(或同一分区)内,不同区域的紧急广播声压级可以不同。7.3.5广播分区的设置主要是为了便于管理,同时分散运行风险、避免设备的容量太大。功放的额定输出功率一般应按下式计算:P=K1.K2.P0∑(2)P-功放设备输出总电功率(W)P0-每一分区同时广播时最大电功率P0=Ki·PiPi-第i分区扬声器额定功率Ki-第1分区同时需要系数:背景音乐系统,取0.5~0.6;火灾事故广播,取1.0;K1;线路衰耗补偿系数:1.26~1.58;K2-老化系数:1.2~1.4。据此,如果是背景音乐系统,广播功放的额定输出功率应是广播喇叭总功率的1.5倍左右。7.3.6广播扬声器的选型、布点,是保障广播服务区重放声场达标的关键,是系统设计时应优先考虑的。系统其他部分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