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Arabic7浚县庙会的民间艺术及其发展传承对策目录TOC\o"1-3"\h\u350摘要 I22801第一章浚县庙会的起源 35269第一节浚县庙会起源的地理因素 322424第二节浚县庙会的文化因素 311259第二章浚县庙会的民间艺术 68748第一节民间手工艺作品 616367第二节民间杂艺演出 717294第三章浚县庙会发展遇到的问题 1327755第一节现代化对庙会的冲击 1324475第二节现代化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冲击 1415015第三节疫情对浚县古庙会的影响 1420960第四章庙会发展面临问题的对策 16143第一节浚县民间的自觉传承 1628311第二节政府保护支持 1621219第三节加强网络宣传 1722960结论 1912319参考文献 20摘要浚县正月古庙会可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在发展过程中交融了周边的文化并与时俱进的加入了现代通俗文化等新元素,在发展中创造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历史悠久的传统表演项目有踩高跷,竹马,背阁,大盘,鼓花船等类。最为独特的地方手工艺品文化为彩塑泥咕咕文化,浚县庙会的文艺演出巧妙的将地方的祭祀文化,本土特色风情面貌结合在一起通过庙会演出呈现在人们面前,催生出了特色鲜明的浚县古庙会文化。浚县庙会在历史发展中成为人们联络感情,寄托祝福的好地方。然而伴随的社会工业化以及城市化的推进,浚县古庙会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它的复兴我们要予以帮助。因此我们需要提高文化自信,增强民族的文化自觉性,同时浚县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发展保护庙会文化才能让这一区域性民间文化重新辉煌。关键词:浚县庙会,民间杂艺,民间手工艺作品。浚县庙会的起源第一节浚县庙会起源的地理因素优越的地理环境浚县位于河南省豫北地区是鹤壁市的一个县城,嘉庆本《浚县志》载:“浚州在浮丘山之西,洪武三年四月降州为县。”[清]熊象阶:《浚县志》-卷十九-《循政》.[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973-975页。从文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的浚县的地理位置,浚县位于县城内浮丘山西边。[清]熊象阶:《浚县志》-卷十九-《循政》.[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973-975页。人口迁徙中的文化吸收因为政府政策和独特的地理位置,给浚县带来了人口迁徙和巨大的人流量。在浚县古县城善堂镇下河村有一块清康熙年间所立的《刘氏墓碑》[清]郭瑞昌:浚县文物旅游局编.天书地字:大任文化(二)[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22页。碑文的大致意思是我们本来是山西洪洞县人,在明太祖时期受命迁徙到了浚县。从碑文中我们可以知道,浚县接收了一部分来自洪洞县的人口。这批人口的迁徙是强制性的,这次特定的人口迁徙使浚县文化迎来了新一轮的文化融合。因为这次人口迁徙,浚县古庙会中的民间艺术表演很大程度上了受到了陕北文化的影响,例如善堂镇的伞头秧歌就是山西民间经典表演[清]郭瑞昌:浚县文物旅游局编.天书地字:大任文化(二)[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22页。浚县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物产丰富,商贸来往频繁北上及南下的人流为这片地方庙会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便利。且此地位于豫北人口基数大,本来文化资源就很丰富南北文化在此汇聚孕育出了别具一格的浚县庙会。第二节浚县庙会的文化因素浚县庙会文化和民间艺术形成过程中受到了三个方面的影响:祭祀文化在佛教没有传入、道观还没有大规模盛行之前,浚县本地就已经有了祭祀的习惯,以前最主要的是祭祀祖先但是在发展中慢慢变成了祀神、祭社、祈雨、禳灾、祈福等活动,以达到能有个好收成或者为自己求平安,获得心理上的安慰。这些活动都是古代民间自发性的祭祀活动,纳福是祭祀的核心。因起源较早,它可被视为中国宗教文化流传的开始,这些祭祀活动通常得到官方的支持和默认,在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开始在一年中的规定日子举行祭祀活动,主要是祭祀天地以求得地方风调雨顺。在《周礼•春官•肆师》中记载着祭祀分为三种类型:“上祀”、“中祀”和“群祀”《周礼•《周礼•春官•肆师》,[汉]郑玄注,周礼注疏[M]:卷十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587-588页。香客的礼拜活动香客和信徒的礼拜活动的对象为道教和佛教,鹤壁市浚县境内有两座名山,分别是东面的大伾山和西面的浮丘山。所以在当地有“东山佛爷南山奶”的说法,分别代指的大伾山上的七尺大佛和浮丘山上的“送子老奶奶”。浚县已知的教会活动,源于魏晋时的社会风气,从那时候起佛寺、道观的数量开始变多,虽然中间经历过一些毁坏,但在唐宋社会比较安定的时候逐渐鼎盛,在明清时期形成盛况。大侄山、浮丘山的寺观大多修建于明清时期,因为社会环境安定大多数人们的愿望不再是温饱而是祈祷自己能够幸福安康,所以寺庙的香火钱与日俱增,道观和庙宇也多了起来。明代嘉靖年间,官府和乡民便自发的筹建新庙,并在大伾山和浮丘山之间修缮道路,从而使浚县庙会得以继续保留发展下来。从那时候起浚县地方群众和宗族就开始自发的组成民间会社组织,并在每年在两山之间进行大规模的庙会活动。自发的集市活动最后是围绕地方农耕文明和小农经济而发展的集市活动。集市的前身是草市,开始时间大约在唐末市和坊的界限开始打破。集市具有自发性的特点,是民众为了生产交流和商品互换自发聚集到特定的地方。集市为小农经济时期的农民提供了商品交换,联络感情,信息交换的好地方,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政令的传达提供了便利。比如那些出现在浚县庙会中的彩塑、编织、评话、表演等形式,都是在农民农闲之余不断被创作的,并在集会的交流过程中不断改进。以上三类活动,为浚县古庙会民间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得庙会文化有了发展的地方,为庙会中诞生的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生存土壤,也为百姓祈福和百姓心灵的寄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空间,使得民众精神交流和精神放松有了一定的去处。比如浚县后续建的道观神庙,为了娱神或者自娱而编排的舞蹈和戏曲在地方流传的民谣等;最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民众去参与,促进了浚县庙会的加速发展。综上所述在庙会发展过程中,地方本土的祭祀文化,人群的大规模聚集,固定聚集场所的出现,良好的物质基础,本地的文化沉淀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社会环境,便捷的交通,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为古庙会的发展形成提供了便利。
第二章浚县庙会的民间艺术民间手工艺作品泥咕咕泥咕咕的起源图1泥咕咕是浚县本地历史悠久的传统\t"/item/%E6%B3%A5%E5%92%95%E5%92%95/_blank"手工艺品,是\t"/item/%E6%B3%A5%E5%92%95%E5%92%95/_blank"浚县本地对\t"/item/%E6%B3%A5%E5%92%95%E5%92%95/_blank"泥塑小玩物类的别称。被称为“咕咕”是因为泥咕咕的小孔能用嘴吹出不同的声响。离我们时间较近的记录是《资治通鉴》中说的:泥咕咕的产生大致与李密的瓦岗军有关。还有一种是说法在《浚县泥咕咕研究》中它说:泥咕咕起源于汉代时期,这种说法与考古实物相互佐证。“2002年邯郸杨玘屯一座汉墓里出土了两个陶质“泥咕咕”,手掌大小,形状是鸽子。此外在东汉王符在《潜夫论•浮侈篇》王符:《潜夫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卷。中有这一的记载:“或做泥车、瓦狗、马骑、倡俳,诸戏弄小儿之具以马巧诈。”从这里可了解到,在汉代期间,民间泥塑玩具已流风,泥塑玩具的陶烧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文献的记载和出土文物的相互应征,因此我大胆推测泥咕咕在汉代时期已经存在。图1王符:《潜夫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卷。泥咕咕的制作及其特点浚县泥咕咕最普遍的制造方法是模具制作和手工捏制,泥咕咕创作主要以动物为主,以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为主。原料来自田边,村民把田间的黄胶泥挖回家,加水弄成泥巴,用木棍捶打,使泥土变得柔软细腻。然后把木棍削尖,用它来雕画泥像。创作者依据其外形,在泥像身体部位打孔,然后烧制晾干。扎口是为了叫嘴能吹出不同的声响。在长期的发展中泥咕咕被浚县人民赋予了一定的文化意义,泥咕咕通常被人们捏造成动物的模样被赋予纳福纳吉的含义。例如图片展示的抱桃猴通常送给即将过生日的寿星,意为希望此人健康长寿,泥咕咕最为普遍的造型为鸟类,因为古时代人们听见喜鹊叫意为将有好事情发生,所以鸟类的泥咕咕是最受当地民众喜欢的泥咕咕制品,这些泥咕咕制品表达了浚县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木制器具浚县木制兵器玩具的制作材料主要是当地的槐树和柳树,创作者将本地的木材经过多道工艺的处理,打磨,抛光,晾晒等工艺。然后将木材勾勒出武器的外貌再进行削制,然后对其泡水后晾晒然后进行上色再以彩笔画出武器的细节。最为常见的样貌为刀和剑,最受欢迎的是关公所持的青龙刀,这跟关公所代表的忠义有关,大人们买此刀送给家里的小孩是希望他们长大后成为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小孩们拿着大人买来的玩具在大人们的闲聊中嬉戏打闹模仿古时代的将军对决。木质器具的售卖为百姓的生产生活和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便利。第二节民间杂艺演出浚县民间艺术的发展历史悠久,浚县庙会民间艺术表演的种类也可谓百花齐放,我为大家介绍的是高跷、花船、秧歌、背阁、盘鼓等群众比较聚集的几个项目。高跷表演图2高跷是社火表演中最吸引人的,高跷分为文高跷和武高跷。高跷表演时表演者要绑上长木跷,在人群中行走,与观众互动表演技能,表演时演员站在高处,可以使人群从远地方就可以看到,因此表演时深大众的围观和赞赏,所以踩高跷是人们最喜欢的表演(图2)。浚县的高跷演出文高跷比较少,最主要的是武高跷技能性强很具有观赏性。浚县高跷队伍以前很多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队伍减少。现在可查的高跷队只剩下有二十家左右。浚县踩高跷的角色大约被分为9组一般每组两人根据角色可调整,每个人有一个角色,每个角色有一定的内容和寓意:每组人物都是中国传统的文化里的神仙,有的还加入了文学著作里的人物,来丰富表演种类。高跷表演的人物角色大体上都一样,但是会根据情况对角色进行调整,而一些角色因时代潮流的变更被淘汰。图2背阁表演背阁的起源图3背阁大约是元末明初的时候被创造出来与民众的生活有关,背阁在当地被叫“背装”,它的功能主要是祭祀,后来演化为特殊节日非官方的一种娱乐活动。在浚县民间背阁的出现广为流传的是“清末年间人们看社火演出时,穷人们因地位问题被安排在队伍最后面,穷人的娃娃们看不到,家长们为了孩子看清表演只好把孩子举在头顶,但是时间久了,家长就会胳膊麻木。这时候有一个聪明人找来一个木凳,用绳子把孩子绑到上面,再放到肩膀上,这种方法使家长节省了较多的体力,孩子也能看到表演。就这样流传下来,再后来穷人们为了相互攀比,背孩子看社火时,穷人们就把自己孩子装扮一下,互相进行评比。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模仿起来,于是民间对其加以修改将这个动作融入到了社火表演中。图3背阁的演出背阁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层表演者称为“上装”,是由儿童扮演;下层表演者被称为“下装”,是体质强状的成年男子饰演;中间部分称为“中装”,是连接“上装”和“下装”的机关。背阁演出看的是“上装”的娃娃们,他们年龄一般是8岁以下不含婴儿,被装扮成人们比较喜闻乐见的人物。娃娃们在会社演出的时候起床很早,一般在凌晨三点,他们被家长送到会社,再由化妆师给儿童化妆,经过面容处理,稚嫩的脸庞就变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妆容。短暂休息后,娃娃们开始穿上各自演出的服装,在大人的帮助下上架。此时,“下装”早已穿上经过特殊处理的背心,让姓姓骑坐到一个马鞍形支架上,再穿上带假脚的很长的宽彩裤,原先坐着的娃姓们变得看起来像是站在下层的肩膀上。人们再将娃娃们送到成年男子肩头的用具上,机关扣合后便把儿童铁举在了空中。此时“上装”和“下装”相互配合就能摆出各种姿态。浚县背阁表演时上、中、下相互配合,扮装和服装都有很强的故事性,对人有启发教育的意义,演出时会有人在一旁演奏乐器,背阁演出将造型、杂技、戏剧、音乐四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给人视觉听觉上的一种盛宴,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花船表演图4浚县花船表演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演出道具的包装制作,表演者的演绎,艄公与船娘子两个人物的默契,演员与观众的互动。浚县的花船使用轻质的木条或竹子做成船的模样,船的底部中空,船两旁用彩色的布多为黄色和海蓝色的棉布包围起来的,船的顶是用红绸包装再缝上纸花给予装饰。表演时,演员们把花船挎在肩上,再穿上表演的彩衣,船上有船门,花船前端有假足,船旁有一划桨艄公跟随,以示操船。表演中,艄公在船前带路,并模仿水中各式划船动作,而船娘子则要配合着艄公动作表示自己在船上,船娘子有一个大回旋动作难度很高,这一表演动作,对“船娘子”基本功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图4船娘子的表演动作主要有蹲步、搓步、快慢步等,表演者用手把持船身,在行进中要表演出小船随水势而上下起伏的感觉,除此外还要表演船在水中行驶的各种样子,如前后飘,顺水逆水,打旋儿等。表演时船娘子需用布绳带交叉在两肩上,把船固定在自己身边,行进中担着花船表演,整个过程很费力。这一角色在过去是男扮女装由体力好的男子扮演。如今,由于合金的普及,旱船表演者以女性居多。现在花船表演内容有所缩减,主要是由于人员缺少和道具太大缺少空间存放引起的。花船表演以前是由三个演员共同表演,分别是艄公、纤夫和船娘子,纤夫是由儿童扮演,但是庙会期间小朋友都已经开学,符合标准的儿童稀缺,家长们观念发生转变,不希望孩子因为演出而耽误前途,所以花船表演中没有了纤夫这一角色变成了变成了两人演出。最后是花船表演的道具保存,花船表演于其跟他表演项目不同,花船表演中花船本身占主体,表演的是船上的晃动感。以前的花船主要由实木制作,现在的花船主要使用合金制作,变得轻巧起来。结束后道具随意堆在庙宇内,一般没有人看管打理,风吹日晒损毁严重。因为花船的损害导致花船表演的规模缩小,也导致了花船表演在演出时处于边缘化,以前花船表演是将花船作为主要表演,船公船娘表演是点缀,但是现在花船表演更侧重于和观众的互动,花船的表演在整体表演中的比重大幅降低,大量表演枯燥乏味,仅有动作和队形,缺少了原来的故事性和连贯性。
盘鼓表演(图5)盘鼓来源盘鼓表演是浚县庙会表演中的一个项目,盘鼓又名大鼓,发展于军队中一种叫做迓鼓的器具。迓鼓有两种含意:最重要的功能是用于迎送宾客。迓鼓在古代军队中,用于迎送贵宾到访和离开,在非官方的场合用于祭祀仪式及节日庆典。根据字面有有行进中演奏的意思。演奏迓鼓时演员将大鼓绑在腰前,在队伍前进中演奏。河北磁县的北魏墓葬中曾考古发掘了一批站立鼓俑,演奏动作与当前的盘鼓差不多一样。图5盘鼓演出特色 图5在浚县庙会活动中,浚县盘鼓表演队身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鼓槌和大镣上都系有红色的绸子,演出时带子随节奏飘动,红色在击打中随鼓风而动,场面震撼人心,表演时气氛喜庆、祥和演出者还会口中喊出口号气势恢宏,成为浚县百姓年节庆典必看的节目。浚县盘鼓是很纯粹的鼓乐表演。鼓队所用乐器为鼓和大镣等击打铜器。鼓队没有固定人数,根据规模调整,通常按“鼓二镣一”的人员比例进行编排,人数可多可少。鼓队所用的木框扁鼓款式相同。演奏时,将鼓面置于腰前,鼓面向稍微外翻,然后用双鼓槌敲打。击鼓的节奏是“敲鼓面,击鼓面,敲击鼓框”等。各个盘鼓队,无论人员多少,都会有一个人指挥手持“令”字的三角旗担任指挥,称之为令旗手。这一习俗源自古代军队。表演时鼓手通过观察的小旗决定鼓的节奏,强弱,速度等。旗手的责任是保证鼓队节奏清晰、整齐。浚县盘鼓有拉场表演有行进表演两种。拉场表演时,鼓队大开大合,令旗的拥有者站于各种阵式的前方,鼓手们面向令旗手,随着令的指挥,敲出节奏,鼓手们的步伐则按鼓点的节奏踩踏,鼓队前进的速度放慢时,鼓的动作幅度会加大,反之则鼓手动作加快。整个鼓队跟着节奏走走停停,演出队伍的动作整齐统一,又有几分威严,极富纪律性。在浚县盘鼓表演中,全体鼓手会跟着鼓的节奏做出相应的动作。这些动作十分壮烈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如同兵临城下的紧张感,表演时常常赢得观众的阵阵喝采。浚县盘鼓气势恢弘,每当演出时,节奏紧凑,声音如雷鸣,有排山倒海的气势。鼓点具有多变性、节奏快,表演热闹、粗犷豪收等特点,使表演者具有一种近于原始、粗放的气质,令人感同身受,深受人们喜爱。
秧歌表演秧歌的起源图6秧歌是浚县庙会表演中最喜庆的节目。扭秧歌,是我国属于民间舞蹈的一种,是一种民间为了庆祝而创造的一种舞蹈。关于秧歌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主要的说法为古南方稻谷种植区的插秧之歌,最喜剧的说法是宋代以“姓哥”为主要的西域歌舞,与汉族元宵的祭祀舞蹈结合,而形成“秧歌”。贴近的说法是为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所做。无论如何秧歌的形成与古代祭祀文化紧密相关,跟其它庙会表演一样在浚县古庙会的氛围中得到生存发展,并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本地文化,最终形成了现在人们所见的表演项目。图6秧歌的演出特色浚县秧歌独具特色,跟盘鼓表演一样有拉场表演和行进表演两种。行进表演就字面意思边走边表演。拉场表演就是演员散开在一空旷地方表演特定的曲目。浚县秧歌舞姿丰富,节目效果喜庆有很大的群众基础,广泛的存在于浚县县城周边因此它的保存也比较完整。秧歌的曲调繁多最主要的是花鼓调和秧稻歌等。浚县秧歌还在发展过程中吸取豫剧曲调来丰富自己的曲牌。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目前,浚县秧歌的传统秧歌曲词有百余个,大多是劝醒人们弃恶从善,有着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此外,浚县秧歌的歌曲和舞蹈,体现了当地人民对坏人的批判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表达了人们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浚县的民间文艺演出使得民众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而浚县的庙会商品售卖也促进了民众的生产生活,尤其是民众们创造的手工业艺品表达了浚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浚县的民间艺术极大的促进了浚县本地的社会发展。
第三章浚县庙会发展遇到的问题现代化对庙会的冲击在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中,民间手工艺术面临着被替代的风险。在国外工业化基本完成的国家,手工艺品已经不复存在,特别是在生活中,手工制品的市场被工业制品所蚕食。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传统民间工艺品已不再引起大多数人们的兴趣,人们更加追求效率和方便快捷。传统民间手工艺能否走出重生,我们难以预料。民间手工艺品是记录人类文明成果的活化石,它包含着人类的创作理念和人类严谨的逻辑思维,它从不同方面展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我国是一个小农经济深厚的国家,不同于海洋文明的商业思想,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和传统农业地位的下降,民间手工艺品赖以生存的根本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因此我们需要作出相应对策。社会的转型发展使得年轻人不再喜欢手工类的玩具,他们现在的玩具都是一些电子类的产品如无人机和遥控汽车。还有更多的是塑料制品,如“乐高,塑料的动漫人物等。”同时手工艺品因为制作麻烦,耗时长,人工产出少等原因它的市场份额也一步步的被模具出来的塑料制品所侵蚀。因此年轻人也因为这门手艺类挣钱少也不愿再学习这门手艺,传统手艺面临传承的问题,亟需要抢救。社会的转型也对民间传统价值观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在历史长河中,民间的价值观念深受农耕的影响,特别是封建王朝中的重农抑商、农本商末的观念,使得人们对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模式很满足,而对于从商有一种抗拒。例如,浚县许多会社仍然拒绝商业化赞助,他们认为信仰不能够掺杂其他利益,一旦接受信仰会不纯粹。反而他们而更倾向于用收取捐赠和收纳会员费来维持会社的运转。民众认为,缴纳香火钱是对于神灵的尊敬,而商业赞助则是为商业服务。此外,在传统道德观念中,人们奉行小富即安、安贫乐道的观念,因为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性,人们被习惯性费束缚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成为大势,传统的农耕文明的生活方式被严重影响,民众的观念与社会发展依旧不在一个频道。虽然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但是现代社会功利观念与民众信奉的传统道义观念有很大的冲突。现代化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冲击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了工业化时代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年轻人对庙会的情感已经不如从前,在年轻人眼中庙会只是个过年凑热闹的地方,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以及社会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慢节奏的问题越来越不受年轻人的喜爱,现在许多年轻人都受美国电影以及美国文化的影响他们喜欢的东西不在是传统的工艺品,他们喜欢的反而是NBA,漫威英雄,Nike等一些文化,同时以前学一门手艺有饭吃的心理也发生了改变,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去上学或者孩子去工厂打工,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的问题例如泥咕咕踩高跷,打花棍,舞狮子,舞龙等学习的人越来越少.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的问题。传承与保护的问题主要可以概括为这几点。第一社会工业化进程加快农业的地位不如以前那么重要,传统文化联系的土壤出现脱节。第二青少年以及家长心理的变化,现在孩子要不是上学要不是打工没有以前那种师徒传承了。第三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文化渗透的加剧孩子现在接触最多的东西与传统文化脱节。第四互联网以及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孩子以及家长的影响,不在重视传统的手工艺品。疫情对浚县古庙会的影响进入千禧年后浚县古庙会受到过两次疫情的影响,分别是2003年的非典和2020年的新冠。03年的非典疫情对庙会产生的影响比较小因为持续时间较短。而现在的新冠具有持续性的特点,并且是全世界流行,我国为了限制新冠病例的流入对入境要求极为严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浚县庙会吸引外国游客产生了影响。新冠刚出现时全国限制了人口的流动,进行了全国大范围的戒严行动,人口被限制在家里或者社区内,工业也被迫陷入了停滞状态,而那些希望通过庙会来冲刺自己今年小目标的人,失去了一次挣钱的好机会。而那些为了庙会而准备的食品也因为庙会的取消,商家们只能自己消化,自负盈亏。其次疫情的影响,山上的景区也失去了一部分经费去修缮景区内的道观和实施。因为人口的大密度聚集问题被限制取消,而那些被堆放的道具会不会因为没有人的管理变得更加破击甚至毁坏。浚县庙会被迫取消丧失了一次宣传自己的机会,如果疫情持续下去,全国大范围的禁行势必会持续下去,人口的不流通,以及工业的不生产势必会对浚县庙会文化以及社会经济生产产生非常的影响和破坏。
第四章庙会发展面临问题的对策第一节浚县民间的自觉传承师徒传承庙会是一场特殊的集会,在古代是集教化,祭祀,娱乐,商品交换于一体的特殊场合。浚县古庙会能有现在的规模,传统技艺的保存还相对完整,更多的是民间艺人的相互传承,这个传承方式一般是父子相传或开班收弟子。不然即便寺庙和道观存在于此,也会因缺少一些娱乐属性而难以形成规模。浚县民间的会社们依旧保持着这个传统,开班收弟子或者传给自己的儿子们,虽然现在的徒弟不如以前那么多但是他们为了这门手艺不消失他们依旧想尽各种办法去收徒弟,让这一门手艺传承下去。其次是浚县本土宗族的内部传承,他们比会社的组织更牢固,他们的身份之便为他们收徒弟减少了不少麻烦。正是有民间的会社和宗族的自觉寻找传承人使得一些浚县的演艺项目和手工艺技术得以保存发展下去。修建民俗馆针对民间的文艺表演和手工艺品我建议可以修建一个民俗馆将其的诞生,发展,或者制作工艺以文字的方法记录下来,这样传统的手工业的传承和保存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解决,我们可以让他们活在纸上,以便当这种工艺或者表演快要消逝时我们可以根据文字记载对其进行复兴。第二节政府保护支持 政策支持鹤壁市政府以托浚县正月古庙会为媒介,从2009年起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比较出名的是在正月十五前后举办“中国春节文化高峰论坛”这项活动,邀请学者专家来此参会并考察鹤壁及浚县的正月古庙会社火展演等活动,同时学者们以浚县庙会研究为主题出版了相关专著和学术论文。同时鹤壁政府为浚县的庙会做了产业规划积极开发旅游路线。过去几年中,浚县庙会开始想有了复苏的迹象,庙会客流量越来越多,促使了庙会规模的不断壮大。当地政府也相应的制订出一些方案措施来促进庙会的发展,并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这些措施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庙会中的民间艺术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课堂我们可以响应国家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号召,在学的课堂中可以结合本地的文化特色,将泥咕咕,高跷等本地特色讲解给小学生,从课堂帮助他们树立新的价值观念,用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震撼他们的心灵,让他们了解到这世界上不仅有奥特曼,NBA,篮球等,而且还有这么生动震撼人心的项目和工艺品,我们还可以请师傅到课堂给孩子们讲解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丰富孩子们的心灵和学识。同时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解一些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来丰富他们的价值观帮他们塑造世界观,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被世界流行思想的侵蚀,也可以帮助他们不走上歪路。利用新时代的思想宣传庙会文化存在于中国的记忆深处,是中国传统文明里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从孩童时代就对庙会有深刻的印象,长大后才晓得它影响如此深远。庙会是中国民间宗教和年时的风俗,一般在正月举行,是中国集市贸易的一种。庙会多设在庙内及庙宇附近,在寺庙的节日和规定的日期举办。庙会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庙会所蕴藏着的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思想在一些方面具有相同的地方。庙会中的祈福是关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同时庙会中所包涵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与爱国主义具有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在庙会中设几处思想宣传,同时这繁荣的庙会场面不也是我们国家繁荣昌盛的展示,优秀的庙会文化会在创新中与我们的新时代思想相互融合促进发展的。庙会所蕴藏着的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思想在一些方面具有相同的地方。庙会是关于人的一种信仰,关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庙会中所包涵的传统文化里面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与爱国主义具有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在庙会中设几处标语进行思想宣传,同时这繁荣的庙会场面也是我们国家繁荣昌盛的展示,优秀的庙会文化会在创新中与我们的新时代思想相互融合促进发展的。第三节加强网络宣传利用互联网平台宣传因为疫情影响人们在家足不出户,在家更多的时间是用来耍手机的,这几年以数字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势力迅速发展崛起,人们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手机的普及和5g的发展,抖音、微博、微信等APP载体的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出现了短视频的热潮和直播热,我们可以创建几个账号例如公众号,在上面发一些关于自己民间演出和民间手工业由来的文章,另外我们可以剪辑一些庙会以前演出的视频放在一些短视频平台,通过这些方法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为浚县庙会引流创建IP我们可以创建一个属于浚县庙会的IP,开展多元化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宣传最经典的是互联网网红IP李子柒,我们可以学习她创建一个属于浚县庙会的个人IP,利用好短视频平台宣传自己的文化。其二可以利用浚县丰富的古建筑资源和历史人物,发掘动漫IP。近些年来国漫开始慢慢崛起,我们可以以当地的历史名人为背景,以历史为框架勾勒一些动漫,比如孔子的弟子子贡等,通过动漫来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结论近年来,庙会逐渐被人淡忘,人们更热衷于新奇的事物,年轻人忙着追求新鲜猎奇的事物寻找刺激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版房屋租赁合同(简化版)
- 2025版跨境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实务拟合同3篇
- 2025版金属栏杆定制安装与售后保养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精制粉生产线自动化改造合同3篇
- 2024年债转股协议书范本:风险控制与收益共享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厨具租赁、维修与升级服务合同样本3篇
- 2024年股权未缴款转让协议模板版
- 2024年生物科技实验室建设合作合同
- 2025版食品包装盒设计与环保材料采购合同范本2篇
- 2025年度安全风险评估与隐患排查治理合同5篇
- 大班音乐《欢乐颂》课件
- 2023年35kV集电线路直埋施工方案
- 《钢结构》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要点-2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 思政教师培训心得体会2021
- 零基础的住宅和城市设计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同济大学
- 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2023版
- 建办号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及使用管理规定
- GB/T 30170-2013地理信息基于坐标的空间参照
-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灭菌质控评分表
- 2022年学校寒假德育特色作业实践方案(详细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