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材料一当自然召唤我以美,我心急火燎地想要进入它的世界。太美了,真是太美了。我在邻居家的后院里,驻足欣赏一朵向日葵。和雏菊、蒲公英一样,向日葵实际上是一个花序,是由一群小花交织所组成的群落。在向日葵花朵的中心,每朵纤细的筒状花都有能够产生花粉的合生花药、能够迎接花粉的雌蕊柱头,以及内含胚珠的子房,而胚珠日后将发育成种子。另一方面,沿着花中心的边缘,舌状花一瓣一瓣地连成一圈。这对蜜蜂而言就像是一圈环状指示灯。环保人士奥尔多·利奥波德曾写道:“对美的物理研究好像仍停留在黑暗时代。科学家推演着弯曲时空的数学公式,却不曾试着解答美的方程式。”谁都知道北方树林在秋天的景象:大地,红枫,加上披肩松鸡。用传统物理学的方式来看,在每平方米的土地上,一只松鸡只能代表千分之四左右的质量或能量;然而少了松鸡,大地一片死寂。没有花,世界对人类来说也是死寂的。所有的植物,几乎都要靠花来繁殖。现在我们要开始探讨美的物理属性了。哲学家和科学家已经携手合作,整理出了宇宙的一些规律:宇宙有趋于复杂的倾向;宇宙是个紧密连结的网络;宇宙以达到对称为目的;宇宙有自己的节奏;宇宙倾向于自成一体的组织系统;宇宙依靠反馈和回应维持;宇宙是善变而不羁的……这些宇宙间的规律可能就是构成美的元素。可以确定的是,它们正是花的元素。美的物理以数学为基础。向日葵的种子数量呈螺旋状递增,有二十一、三十四、五十五、八十九粒的不同类型。有的花特别大,甚至会有一百四十四粒种子。每一个种子数都是前面两个的总和。这样的模式几乎随处可见,例如松针、软体动物的壳、鹦鹉的喙与螺旋状星系等。第十四个数目之后,每个数字除以前一个数字,就会得到名为“黄金比例”的长宽比。古埃及的金字塔、希腊帕特农神庙以及几乎所有的美术甚至音乐创作,依循的都是这个比例。更巧妙的是,美的物理属性自有一套独一无二、自成一体的组织架构。科学家已经知道,不论是花对外界的敏锐度或采取行动时的个体差异,都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植物会对这个世界做出回应,有自己观察、触碰、品尝、嗅闻、聆听这个世界的方式。来源:高三答案公众号向日葵会随着太阳改变方向,早上向东转,下午向西转。它的茎部有对光敏感的细胞,可以“看”到阳光,而茎生长的方向带动了花转动的方向。在植物中,有些细胞能够看到光谱中的红光,有些可以看到蓝光或绿光。植物甚至可以看到我们看不到的波长的光,比如紫外线。大部分的植物都对触碰有反应,例如捕蝇草会迅速合起来,轻碰豆科植物攀爬的藤须会使它卷起来,而风的吹拂会让幼苗长得矮而结实。它们也“尝遍”了我们周遭的世界。向日葵用根品尝泥土以探寻养分。它的根可以深入地下两三米,品评出最好的食物来源,然后向那边长去。研究显示,有些种子若闻到或尝到烟的味道,会更快发芽。某些特定的声波也可能会促使植物更快发芽。向日葵和豆科植物一样,都会因听到某种类似人声但分贝较高的声音而长得更快。花和传粉者有其他的办法经由声音找到彼此。有种热带藤蔓植物靠蝙蝠传粉,它会用有凹陷的花瓣反射蝙蝠发射的声呐。蝙蝠呼唤花,花也做出回应。我们对花所知越多,它们就越活泼灵动。(摘编自沙曼·阿普特·萝赛《美的物理》)材料二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节选自朱光潜《谈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向日葵、雏菊、蒲公英都是由一群小花交织组成的群落,纤细的筒状花位于花朵的中心,舌状花沿着花中心的边缘连成一圈。B.美的物理以数学为基础,如向日葵的种子数量、鹦鹉的喙等所展现的模式,美术创作所依循的“黄金比例”,都与数学有关。C.植物可通过观察、触碰、品尝、嗅闻等方式感受外界并做出回应,植物的美的物理属性独一无二的组织架构由此得以呈现。D.受到各自性格和情趣的影响,我们在观察同一客观事物时,对事物的感知往往会有区别,得出多种看法,做出不一致的反应。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引用利奥波德的话语,陈述缺少松鸡、花朵带来的影响,分别从道理和事实的角度阐述人类对美的物理研究不够深入的观点。B.材料一加点的“看”和“尝遍”两词使句子具有了拟人的修辞意味,这两处引号的用法与材料二第三段“知觉”的引号有明显不同。C.材料二中,作者将木商、植物学家、画家对古松的态度进行了比较,肯定并突出了审美态度,否定了实用态度和科学态度的价值。D.两则材料的作者都先关注了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现象,再对之进行梳理,发现了基本规律,最后作出结论,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态度。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B.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C.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D.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4.在科普作品中加入第一人称的叙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一画线句简析。(4分)5.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还是兼而有之?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思考。(6分)1(3分)A(“纤细的筒状花位于花朵的中心,舌状花沿着花中心的边缘连成一圈”是向日葵花朵的特征,而非雏菊蒲公英花朵的特征)2.(3分)B(A项“从道理和事实的角度阐述人类对美的物理研究不够深入的观点”分析有误。C项“否定了实用态度和科学态度的价值”分析有误。D项对文章思路的分析有误)3(3分)B4.(4分)①“我心急火燎地想要进入它的世界”,运用第一人称融入个人情感,增强文章感染力。②“我在邻居家的后院里,驻足欣赏一朵向日葵”,运用第一人称融入个体经历,把读者带入具体情境。(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5.(6分)示例1:美是客观存在的。依据材料一,美的物理以数学为基础,美的物理属性自有自成一体的组织架构,这决定了美的客观性,与个人的审美偏好和主观感受无关。虽然材料二认为只有具有审美的眼睛才能看到美,但只能说明有些人没有发现客观美的能力,而不能证明美是主观的。示例2:美是主观感受。依据材料二,对古松或者说是任何自然客体,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美是个人的主观感受。材料一说美的物理属性自有自成一体的组织架构,但见到美,必须要有审美的眼睛。示例3: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依据材料一,美的物理以数学为基础,美的物理属性自有自成一体的组织架构,这决定了美的客观性;依据材料二,古松等自然客体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美又是个人的主观感受。“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美也一样,是主客观的统一。(观点1分,能结合两则材料分析3分,逻辑清晰2分)四川省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我对鸟类的兴趣始于两个名为比尔的人。第一位是我的父亲比尔·勒姆,是他带着我在华盛顿特区我们家附近看鸟,这也是我童年最大的乐趣之一。另一个名为比尔的人,是我在苏塞克斯观鸟俱乐部遇到的比尔·雷什。他每天花上四五个小时观察鸻鹬类和棕色雀形目鸟类。他是一个充满耐心、不知疲惫、专心致志的观鸟爱好者,总是严谨而又翔实地记录观测到的鸟种、时间和地点。而这些重要的记录最终被德玛瓦半岛鸟类协会所采纳,正式成为特拉华州鸟类记录的一部分。比尔是靠目测鉴别鸟种的奇才。他通过观察鸟的整体印象、大小以及形状来鉴定鸟种,他让我明白“看鸟”和“观鸟”之间的区别——前者随意而休闲,后者更为严谨,且目标明确——并督促我从鉴别鸟种转向记录鸟类的行为举止。长久以来,鸟类被认为是智商较低的一类动物。然而这样的观点已经过时。过去20多年来,全球无数的野外观察和实验室研究都能证明,鸟类的思维能力并不亚于灵长类。有一种鸟会把多达3.3万颗种子散布在几十平方英里的区域内,并且在几个月后仍然记得这些种子的位置;有些鸟会计数,做简单的计算。一些报道显示乌鸦在野外使用自制的工具,并且将相应的制作工艺传给下一代。这一行为已有人类文化特征,并且证明了制造和使用复杂的工具的技能不是只有灵长类才能习得的。人们对鸟类认识的谬误来自这样的信念:鸟类大脑容量如此之小,它们只能诉诸本能反应。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事实恰好相反。鸟类的大脑的确迥异于人类,但确实有些鸟类的大脑在身体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就像人类一样。不仅如此,当脑力派上用场的时候,脑神经的数量、位置、连接方式比脑容量大小重要得多。而一些鸟类的大脑含有大量的有效神经元,其密度接近灵长类的大脑,神经网络的连接方式也近乎人类。这也许对解释为何特定种类的鸟有如此高级的认知能力大有帮助。如同人类大脑一样,鸟类的大脑也具有偏侧性,即它们同样以大脑左右半球来处理不同类型的信息。鸟类的脑细胞在需要时也会进行新老更替。尽管鸟类的大脑在组织结构上和人类截然不同,但却有着相似的基因和神经回路,显示它们已达到相当高度的心智水平。尽管鸟类的智力无法媲美人类的复杂思维,但其中已经孕育了复杂思维的种子,比如我们引以为傲的洞察力。关于鸟类是否拥有洞察力,目前存疑,但有些鸟种似乎能够明白因果关系,而这正是发展洞察力的基础。这也同样适用于“心智理论”——一种理解其他个体思维或知识的非常微妙的能力。特定鸟种的某些个体似乎能够站在另一只鸟的立场上,察觉对方的需求,而这是“心智理论”的基础特征。当然,上述测量智力的标准都是站在人类的立场,我们总是想要拿自己的智慧和其他生灵做对比。不过鸟类也有人类无可比拟的优秀之处,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因于直觉或者天性使然。也许“天赋”是一个更好的词汇。“天赋”即具备敏锐而灵巧的洞察力,能够应对诸多环境和社会挑战,很多鸟类似乎都能充分地满足这一定义。这通常意味着创新性的行动——比如利用新的食物来源,或者试图主动发掘食物来源。人类引以为傲的许多智力象征,都或多或少地在鸟类身上有所体现,鸟类智力以独立而巧妙的方式与人类共同演化。人类和鸟类在生物学上的相似性比许多人所想的更多。为什么3亿年前在演化道路上就分道扬镳的生物会拥有类似的认知策略、技巧和能力?其中一点原因是,大自然很擅长创造信手拈来的事物,它会保留各种有用的生物特性,对它们加以改造以适应新的生存挑战。造成人类和其他物种分化的许多改变并非来自新演化出来的基因或细胞,而是源自现存的基因或细胞的细微变化。尽管人类和鸟类在演化道路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二者在应对自然挑战的方式上却有诸多相似之处。这一现象被称为趋同演化,在自然界十分常见。鸟类、蝙蝠、翼龙翅膀的趋同形态都是为了适应飞行要求的结果。人类和某些鸟种都演化出相对身体而言较大的大脑,这一事实有力地证明了趋同演化的存在。二者在睡眠中大脑的活动模式、脑回路以及学习鸣唱和语言方面也存在类似的趋同演化效应。这样的趋同演化有些不同寻常,尤其是当你考虑到人类和鸟类演化距离的时候。有科研团队的研究结果显示基因活动在人类学习说话和鸟类学习鸣唱的大脑中有着高度的相似性,这表明也许人类和鸟类共享一套关于学习的基因表达核心模式,而这一模式的产生源自趋同演化。由于上述原因,在理解人类大脑如何学习和记忆,如何创造语言、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如何在物理空间和社会阶层中定位自己等问题时,鸟类成了极佳的参考对象。鸟类大脑回路中控制社会行为的区域和人类十分相似,由类似的基因和化学物质控制。通过研究鸟类社会习性背后的神经化学机理,人类会在同一领域逐渐了解自己。我们如果能理解鸟类在练习某个旋律时的大脑活动,也许就能更好地把握自身大脑学习语言的过程,明白学习一门新语言日益困难的原因。如果能理解在亲缘关系上相距甚远的两个物种为何演化出同样的睡眠中大脑活动模式,我们也许就能解开大自然的一个奥秘——睡眠的作用。(摘编自珍妮弗·阿克曼《鸟类的天赋》,沈汉中李思琪译)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鸟类的大脑与人类一样,有着相似的基因和神经回路,显示鸟类达到了相当高度的心智水平,但二者的大脑组织结构是截然不同的。B.很多鸟类可以利用新的食物来源或主动发掘食物来源,这昭示着鸟类具备敏锐而灵巧的洞察力,能够应对诸多环境和社会挑战。C.人类和鸟类在生物学上的相似性很多,根本原因是大自然会保留各种有用的生物特性,对它们加以改造以适应新的生存挑战。D.人类通过研究鸟类社会习性背后的神经化学机理,就会逐渐了解自己,并解开大自然的奥秘,比如睡眠的作用。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告诉我们,人类仅凭大脑容量的大小来衡量生物智力水平的高低,很可能会造成认知的谬误。B.“有些鸟种似乎能够明白因果关系”“很多鸟类似乎都能满足这一定义”,两个“似乎”体现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C.基因活动在人类学习说话和鸟类学习鸣唱的大脑中有着高度的相似性,这一事例也许可证明趋同演化的存在。D.文本中引入科学家的观察记录和实验研究结果,让读者认识到科学研究者们的这些做法才是让科学进步的原因。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3分)A.笛鸻配得上影帝的称号,这种鸟会假装自己翅膀“受伤”,以此诱使掠食者离开它那暴露在外的脆弱的鸟巢。B.山雀会用几种特定的叫声告诉同伴自己的位置,或者警告同伴捕食者来了,并告知捕食者的种类和威胁程度。C.有些鸟类会把它们的鸟巢装饰得华丽绚烂,鹗把闪亮的缎带带回巢,园丁鸟会寻找特定颜色的宝物,并将物品排列整齐。D.短嘴鸦把两片饼干叠放在路中间,飞到安全的地方等待过往车辆将饼干碾碎,之后又飞下来享受它的“战利品”。4.作者认为“鸟类被认为是智商较低的一类动物”这一观点已经过时,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理由。(4分)5.选文关于鸟类思维能力的研究对人类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A2.D3.C4.①有些鸟类大脑在身体中所占比重大,含有大量的有效神经元,也具有偏侧性,有着与人类相似的基因和神经回路。②有的鸟类智力中孕育了复杂思维的种子,具有敏锐而灵巧的洞察力,能够应对诸多环境和社会挑战。③趋同演化,鸟类会保留各种有用的生物特性以适应新的生存挑战。5.意义:人类通过研究鸟类可以理解人类大脑的机理,更好地在同一领域了解自己。(2分)启示:①科研兴趣促使科学研究开展;②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态度和明确的目标。③科学研究要重视重要事实和实验验证。(4分)四川省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大自然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时不时地带给我们惊喜和震撼。神奇的寒夜灯柱就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视觉盛宴。寒夜灯柱背后的科学原理并不复杂,简单来讲,就是光的镜面反射现象。寒夜灯柱究竟是如何产生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在寒夜灯柱产生的过程中,冰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大气中水平排列的冰晶就像一层层舞台幕布,挡在地面和夜空之中,成为地面灯光的“幕布”。我们知道,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它们凝结后会成为水滴;若水蒸气发生凝华,就直接变成了冰晶。凝华是寒冷地区很容易出现的一种物理现象:过低的气温让大气里的水蒸气结冰,形成细小的冰晶。生活中,我们肉眼可见的云中就含有大量的水滴和冰晶。那么,是不是有了冰晶,就能看到寒夜灯柱呢?当然不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冰晶都对寒夜灯柱的出现做出了贡献。大气中的冰晶主要有柱状冰晶和片状冰晶两种。此外,还有罕见的角锥状冰晶和异形冰晶。其中,片状冰晶对寒夜灯柱现象做出的贡献最大。片状冰晶的形成一般会受到空气温度与湿度等因素的影响,它产生于空气寒冷且下层大气结构相当稳定的环境中。如果夜空中悬浮着大量呈水平方向排列的片状冰晶,且天空无风,这些冰晶就会像一面面微型镜子一般飘浮于空中。此时,在大气层竖直方向上,各类灯光被处在不同高度的片状冰晶反射,最终集合成了一根根光柱,这就是我们所看见的寒夜灯柱。气象监测显示,当气温在-20℃—-10℃之间时,冰晶和水滴并存,这一温度对于水蒸气凝华成片状冰晶最为有利。从-10℃等温线开始,片状冰晶一般是随着海拔高度增高而逐渐增多。尤其是在降雪前后,由于气温下降和空气湿度增大,非常有利于片状冰晶的形成。除了冰晶,寒夜灯柱的主要贡献者中还包括人造光源。如果缺少照射光源,即使冰晶在天地之间形成了“幕布”,也无法产生寒夜灯柱。这与彩虹的形成有着类似的原理,所不同的是,彩虹反射的是太阳光线,而在寒夜灯柱的形成过程中,夜间的人造光源做出的贡献非常大。在无雨的情况下,这些人造光源在人类肉眼中就是原始的光点;而在下雨天,由于雨滴的反射和折射,我们所看到的就是线状或多维度的射线状光束。在没有明显云雾遮挡、天气较为通透的夜间,能够照射到冰晶上发生反射的地面光源有很多,如地面的射灯,城市中明亮的街灯、探照灯、霓虹灯等。2022年10月,韩国济州岛就出现了一次寒夜灯柱现象。据当地气象厅分析,这次寒夜灯柱是由在济州岛近海作业的渔船灯的灯光经由冰晶反射造成的。2022年11月,我国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在降雪过后,也出现了一次寒夜灯柱现象,专家认为此次寒夜灯柱现象的出现与当地照明灯光有关。通常情况下,地面上的灯光是什么颜色,寒夜灯柱就会是什么颜色。有了光源和冰晶“幕布”,神奇的寒夜灯柱还需要另外一个重要的参与者,那就是气象要素。气温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冰晶需要在过低的气温下才能形成,尤其是当气温在-10℃以下时,对冰晶的形成最为有利。另一个重要的气象要素就是风速。冰晶的质量非常小,尤其是片状冰晶,如果风速太大,冰晶会随风剧烈摆动,甚至被吹散,不容易形成完整的准镜面,我们也就无法看到上下笔直的“灯柱”奇观了。这意味着,要想看到寒夜灯柱,只能在微风或是无风的天气条件下。(摘编自张玉成《是谁创造了神奇的寒夜灯柱》)材料二:极光与寒夜灯柱的形成原因有所不同。寒夜灯柱的形成与天气有直接关系,且出现的高度较低,一般出现在距地面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地方。极光的形成与天气没有直接关系,它实际上是太阳带电粒子流和地球磁场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剧烈时,太阳射出大量强烈的带电粒子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太阳风”。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磁场的作用范围时,受地球磁场的影响,便沿着地球磁力线高速进入到南北磁极附近的高层大气中,与氧原子、氣分子等发生碰撞,从而形成了绚丽壮观的极光。极光的形成需要三个要素:太阳风、地球磁场和高层大气。太阳风提供带电粒子,地球磁场提供动能,高层大气为极光提供舞台。极光的形状通常为带状、弧状、幕状、放射状等,颜色多为绿色,也可能出现红色、白色或蓝色,而且随着极光的生消变化,其颜色同样会产生变化。从极光出现的高度看,其下边界高度离地面不到100千米,发光处在110千米左右。虽然寒夜灯柱与极光产生的原因不同,但两者也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它们多发生于中、高纬度地区。看极光,一定要选好时间。不管是北极光还是南极光,最佳的观测时间都是当地的秋冬季节,因为此时地球的位置与“磁索”相交角度最大,地球大气层能够轻松地把带电粒子“抓”进来,形成极光。虽然极光很好看,但太阳耀斑爆发时发出的电离辐射会干扰地球大气的电离层,因此,出现极光的时候,还可能出现雷达和通讯设备失灵的情况;同时,地磁扰动会引起高层大气密度的增加,进而导致大气阻力增加,使得卫星的轨道高度下降,缩短卫星寿命。(摘编自李忠东《极光,最漂亮的自然景观之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在温度过低的情况下会发生凝华,此时的水蒸气将直接变成冰晶。B.寒夜灯柱的原理是光的镜面反射,地面灯光是光源,大气中水平排列的片状冰晶则是镜面。C.人造光源发射的光线被片状冰晶反射,最终形成了寒夜灯柱,寒夜灯柱颜色以红绿色为主。D.时间和地点对观赏极光有重要影响,5-8月是去南半球高纬度地区观赏极光的适宜时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冰晶和水滴并存的状态有利于形成片状冰晶,这是因为随着气温的降低,越来越多的水滴将凝结成片状冰晶。B.柱状和片状冰晶都对寒夜灯柱的形成做出了贡献,前者反射出的光线易形成柱状光束,后者易形成射线状光束。C.受地磁扰动的影响,高层大气的密度将增加,这会导致卫星的轨道高度下降,并对卫星的寿命产生负面影响。D.虽然寒夜灯柱和极光形成的原因都和天气有关但二种景观出现的高度却不同,前者出现的高度要低于后者。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以济州岛和锡林浩特两地出现寒夜灯柱的现象为例,说明了降雪或降雨对寒夜灯柱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B.材料一从大气中的冰晶、人造光源和气象等方面对寒夜灯柱的成因进行了介绍,说明具有条理性,让读者易于理解。.C.材料二介绍了极光形成的原因,告诉读者观赏极光的适宜地区和最佳时间,同时也交代了极光可能会带来的不利影响。D.两则材料均体现了科普文语言生动性的特点,例如材料-把水平排列的冰晶比作幕布,材料二把高层大气比作极光的舞台。4.北京时间2023年4月24日凌晨,新疆克拉玛依出现了绚丽的极光。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属于此次极光产生条件的一项是(3分)①强劲的太阳风产生了大量的带电粒子②克拉玛依处于中纬度地区,且夜间温度较低③带电粒子流被地球磁场捕获④太阳发出的电离辐射干扰地球大气的电离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气象学家通过监测发现,寒夜灯柱多发生在高寒地区的降雪前后、天气较通透的夜间。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6分)1.C(“寒夜灯柱颜色以红绿色为主”错)2.C(A.“越来越多的水滴将凝结成片状冰晶”错;B.“前者反射出的光线易形成柱状光束,后者易形成射线状光束”错;D.“虽然寒夜灯柱和极光形成的原因都和天气有关”错)3.A(“说明了降雪或降雨对寒夜灯柱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错)4.B5.①高寒地区利于冰晶形成:高寒地区过低的气温,以及降雪前后气温的下降和空气湿度的增大,更有利于冰晶的形成;②天气通透利于反射光线:在没有明显云雾遮挡、天气较为通透的时候,会有更多照射到冰晶上发生反射的地面光源;③夜晚产生的光源更充足:夜间会出现大量人造光源,在寒夜灯柱的形成过程中做出的贡献非常大。四川省遂宁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平家蟹的大量繁衍无关螃蟹的自身愿望,而是渔民们无意识选择的结果。我们把这个过程叫作“人工选择”。实际上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有意识地选择哪些动植物应该生存,哪些应该淘汰。我们从小就接触的果蔬家畜来自哪儿?它们是不是在野外自由地生活着,后来才决定去农场过不那么艰苦的生活?不,当然不是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品种都是人类造就的。人工选择的本质——包括平家蟹、狗、奶牛和大穗玉米——可以归结于:动植物的性状和行为都是遗传的,人类出于某些原因,会选育其中的一些种类,淘汰另一些。得到选择的品种繁衍壮大;另一些日渐稀少,甚至灭绝。既然人类能让动植物产生新品种,那大自然难道就不能了吗?当然能了。类似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亿万年光阴里,生物发生彻头彻尾的变化,本质和人类在短时间内改变动植物的性状并无不同。这一观点有化石作为证据支撑。化石记录清楚地显示,许多曾经横行于地球的生物如今彻底消失。灭绝的物种,远比现存的物种要多;它们是漫长生物演化史中已经终结的试验。物种驯化的遗传变异速度惊人。直到中世纪早期,兔子才得到驯化;咖啡要等到15世纪才被驯化;甜菜则是19世纪;貂依然处在驯化的早期阶段。不到一万年里,驯化让羊从每次产出不到1千克的粗毛,变成了10千克甚至20千克的细毛;奶牛泌乳期产出的牛奶,也从几百毫升增至足足百万毫升。如果人工选择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造成如此巨大的改变,那持续亿万年的自然选择,又能带来什么呢?答案是千姿百态、斗艳争辉的生物界。物种演化绝非空中楼阁似的理论,它有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大自然里新生的动植物数量,远比最终活下来的要多,环境压力选择了那些因为偶发变异而更适宜生存的物种繁衍后代。变异——遗传上的突变——是真的,为演化提供着基础素材。大自然选择那些更适宜生存的突变体,导致生命逐渐从一个形态转变到另一个新形态,而这就是新物种的由来。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写道:人类并不能直接改变物种;他们只是把生物置于新的环境下。是自然法则在影响那些生物,导致它们变异。但人类确实可以在自然变异中进行选择,并按自身意愿让其逐渐累积。通过这种方式,他就培育出了更符合自身利益或喜好的动植物。这一过程可以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也可能是无意识行为的结果。比如他只是保留了最有用的个体,对于品种本身的改变并未加以考虑……我找不到明显的理由,认为在驯化环境下行之有效的原则,在自然条件下却不会发生作用……生物的繁殖数量,远比最终存活的要多……无论什么物种、什么年月、什么季节,只要它能比竞争对手多一点点优势,或对周遭环境的适应力更好一些,就会打破平衡。赫胥黎是演化论在19世纪时最坚定的捍卫者和推广者,他曾这样评价达尔文和华莱士的著作:“一道刺破黑夜的光,让迷失的人找到了路。无论这条路能否带他回家,至少提供了前进的方向……”第一次读到《物种起源》时,我禁不住感叹:“我居然没想到这一点,真是愚蠢啊!”我猜,哥伦布的同伴们也说过一样的话……物种多样化、生存竞争、对环境的适应,这些事众所周知;然而在达尔文和华莱士驱散黑暗之前,谁也没想到通往问题核心的道路就在我们身边。演化论和自然选择这两个概念曾让世人震惊不已,对不少今人而言依然如此。生物的优雅简洁,它们结构与功能的高度吻合,让我们的祖先赞叹折服,从而相信那是出自伟大设计师的手笔。即使是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也比最精巧的怀表复杂,而怀表不会自己进行组装,或者慢慢发生变化,更不会从落地钟演变而来。钟表的存在,意味着钟表匠的存在。原子和分子似乎不可能自发结合,创造出那些无处不在的、复杂又微妙的生物。我们祖先掌握的历史记录十分有限,因此他们认为每个生物都经过精心设计,一个物种不会变成另一个物种。我们渴望理解自然的意义及其法则,而“伟大设计师的精心设计”恰好满足了这种渴望。这解释既自然,又动人,而且富有人性。但正如达尔文和华莱士所示,还有另一种解释。它不仅同样自然、动人、富有人性,而且比前者更令人信服:那就是自然选择。它使生命乐章随着世代流逝而愈发美妙。(节选自卡尔·萨根《宇宙》,虞北冥译)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类一直在有意或无意地选择淘汰某些动植物,大量繁衍的平家蟹以及今天生活中的果蔬家畜大都是人类如此选择的结果。B.自然选择也可使动植物产生新品种,生物在亿万年光阴里发生彻头彻尾变化与人类短时间内改变动植物的性状本质相同。C.物种驯化使那些因环境压力偶发变异而更适宜生存的物种得以繁衍后代,以致大自然里最终活下来的动植物比新生的少。D.达尔文认为,自然法则使物种发生变异,人类并不能直接改变物种,但人类可按自身意愿在自然变异中培育符合需求的物种。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从人们熟悉的物种出发讲述自然界的人工选择,文中多处运用拟人、设问,语言生动幽默,有助于激发读者阅读兴趣。B.为了说明物种驯化的遗传变异速度惊人,作者通过列举羊产羊毛及奶牛产奶的具体数字,有效地增强了文章说服力。C.作者引用《物种起源》中的相关文字阐述了新物种的由来,并进一步引用赫胥黎的评价肯定了演化论的权威性。D.文章以钟表和钟表匠为喻说明生物演变遵循了自然法则,是“伟大设计师的精心设计”,通俗易懂,便于科学普及。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漫长的生物演化史表明人类的动植物试验终结了一些曾横行于地球的生物,因此,为保护动植物,人类应减少此类试验。B.人类对物种的驯化并非随物种产生而进行,而是到了一定发展阶段才开始的,这与人类的某种利益需求及其目的紧密相关。C.任何物种任何时候只要比竞争对手多点优势或对环境适应力更强,就会打破生态平衡,人类应抑制其生长以保护生态平衡。D.生物的结构与功能高度吻合,即使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也显得十分精巧,因而大量发展单细胞生物更有利于新物种产生。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比喻,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材料说说你对这句话含意的理解。(4分)5.本文具体形象地讲述了物种演变的科学知识,请简要梳理本文的思路。(6分)1.【参考答案】C(3分)【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检索提取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归纳整合文中信息和内容要点的能力。【试题分析】A项,考查对材料第一段内容的概括,该段主要讲物种繁衍过程的人工选择,原文表述为“平家蟹的大量繁衍……是渔民们无意识选择的结果。……人类一直在有意识地选择哪些动植物应该生存,哪些应该淘汰。我们从小就接触的果蔬家畜……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品种都是人类造就的”,故正确。B项,考查对材料第三段的主要信息和内容的整体把握理解,该段主要讲物种的自然选择,在本质上物种的自然选择与人类短时间内对其性状的改变没有差别,原文表述为“亿万年光阴里,生物发生彻头彻尾的变化,本质和人类在短时间内改变动植物的性状并无不同”,故正确。C项,关联第四段和第五段,考查对重要概念及材料主要信息和内容的理解,第四段讲物种遗传变异的速度令人惊叹,第五段讲物种的自然选择使一些不适应环境压力的物种被淘汰,所以物种驯化并非使大自然里最终活下来的动植物比新生的少,而是一些动植物不能适应环境压力所致,故错。D项,考查对第七段达尔文观点的理解,达尔文认为自然法则使物种发生变异,人类虽不能违反这一法则直接改变物种,但可按自身意愿在其变异过程中培育符合人类需求的新品种,故正确。2.【参考答案】D(3分)【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学生融会贯通地把握信息,对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准确判断、分析评价,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合理分析评价的能力。【试题分析】A项是对材料第一段主要信息的分析评价,分析评价正确。B项是对材料第四段内容的分析评价,文章列举羊产羊毛及奶牛产奶的具体数字证明,物种驯化的遗传变异速度惊人,说服力强,分析评价正确。C项是对材料第五至八段内容的分析评价,第七段引述达尔文的观点,第八段引述赫胥黎的评价,分析评价正确。D项是对第十段内容的分析评价,文章以钟表和钟表匠为喻是为了说明前人关于物种演变是人工选择(即“伟大设计师的精心设计”)的错误观点,并非是为了说明生物演变遵循了自然法则,故错。3.【参考答案】B(3分)【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学生信息解码能力、根据文本内容作出合理推论,运用文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试题分析】A项,“人类的动植物试验终结了一些曾横行于地球的生物”错,是自然选择所致,前提错误,推不出“因此,为保护动植物,人类应减少此类试验”这一结论,原文表述为“……类似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化石记录清楚地显示,许多曾经横行于地球的生物如今彻底消失。……它们是漫长生物演化史中已经终结的试验”,故错。B项,人类对兔子、咖啡、貂等驯化说明人类对物种的驯化并非随物种产生而进行,而是到了一定发展阶段才开始的,并且与人类的某种利益需求及其目的紧密相关,所以推断正确。C项,物种对环境的适应及在环境中的自然竞争遵循了自然法则,“应抑制其生长”破坏了这一法则,也不利于保护生态平衡,推断不合逻辑,故错。D项,结论与前提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强加因果,故错。4.【参考答案】这一句中的“黑夜”比喻前人关于物种演变的认识是糊涂而错误的;“光”比喻达尔文和华莱士的认识改变了前人的错误认识,具有创新性(或开拓性);“让迷失的人找到了路”比喻帮助人们找到正确的研究和认识的道路。这一句话高度评价了达尔文和华莱士研究所取得成果的历史意义。【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丰富含意的理解。5.【参考答案】①文章首先从平家蟹和人们从小接触的果蔬家畜入手讲述物种繁衍中的“人工选择”及其本质,②接着通过对比和设问引出对“自然选择”的讲述,分析了物种驯化与自然选择的情况,并引用达尔文的观点加以印证,③最后讲述了物种演变的自然选择比人工选择更令人信服、更美妙。【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路的把握与梳理,体现教材第13课“学习提示”中关于“还要梳理讲述的顺序”这一学习要求。【试题分析】抓住“我们把这个过程叫作‘人工选择’”“人工选择的本质”梳理出第一层次及内容,提炼答案①;抓住“那大自然难道就不能了吗?当然能了”“物种驯化的遗传变异速度惊人”“那持续亿万年的自然选择,又能带来什么呢?”“大自然里新生的动植物数量,远比最终活下来的要多”“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写道”梳理出第二层次及内容,提炼答案②;抓住“它不仅同样自然、动人、富有人性,而且比前者更令人信服:那就是自然选择。它使生命乐章随着世代流逝而愈发美妙”梳理出第三层次及内容,提炼答案③。同时注意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方式表述准确答案。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华文明漫漫长河,孕育了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重德”作为中国古老的价值观念,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大学》开宗明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学历来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价值,“立德”即明明德而完成修身,树立圣人之大德,是“内圣”的功夫,而“立功”“立言”为“外王”的功夫,彰显了儒家一贯主张的“内圣外王”之道。其中,“内圣”为体,是对内塑造君子人格,具备圣人德才,是一种向内的超越;“外王”为用,指对外施行王道,建功立业,是一种向外的超越。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正德厚生”。当人有了正德,则可“敬德保民”“以德配天”,使“天下归仁”,进而通达“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儒学“为仁由己”“忠恕之道”“为政以德”“博施济众”等皆是主张正心明道、修身立德,以塑造君子人格、树立家国情怀、涵养圣贤气象。“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礼记·礼运篇》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系统论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原则,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实现定分止争、无诈无虞、和睦太平的美好社会。《论语》提出“仁者爱人”,认为“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爱人”要“推己及人”,即是孔子所云“泛爱众而亲仁”。孟子曰:“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将之概括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现“天下归仁”,仁德之君要为民着想,以“公心”示范天下。诚以仁义公心治理天下国家,则人人效仿,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论语·里仁》有云:“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认为,“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故人君修德于上,则万姓归心,四夷向化,而天下为一家”。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代良传统,在儒学思想中有着深厚的渊源。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等“和合”思想与处世之道。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生息、创造、传承、积累,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对个人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法、行为模式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我国今天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大道在人心,是非有公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坚定的文化自信,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中国共产党作为追求人类解放、“天下一家”的政党,朋友圈必将越来越大;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势必为世界持续和平与永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助力世界人民一道开创美好未来。(摘编自王艳峰《德之所在,天下归之》)材料二:中国古人提出的天下大同、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天下观,表达了中国古人常高的政治理想。中国古人早就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要达到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目标,需要有天下为公的责任担当。《礼记·礼运篇》中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样才能实现《尚书·尧典》中提出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先贤都怀有“天下”的胸怀,这里的天下是指人类的总体,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下观以其宽广的格局超越了狭隘的国家观,显示出中国古人的雄浑气魄和非凡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发扬了“协和万邦”的天下观,提倡各个国家之间能够“和而不同”,相互尊重、携手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各国的共同利益诉求,提倡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和责任感落实到实践中,为人类的发展规划了一个共同奋斗目标,也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提供了方向。孔子在《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不断弘扬每个人内心中的光明美德,使人能够通过学习,去污而自新,达到“至善”的道德境界。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思想家们就对人的本性进行了思考。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都把“善”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道德经》中提出“上善若水”,老子认为水施利于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这是最接近“道”的品格,道德高尚的人就应该具有水那样的品格。“人心和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内在道德原则,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基础。(摘编自孙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统文化根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儒家主张“内圣外王”之道,其中“内圣”为体,强调“立德”;“外王”为用,强调“立功”“立言”。B.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在儒学思想中有着深厚渊源,爱好和平的思想也是我国今天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C.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下观有宽广的格局,超越了狭隘的国家观,塑造了中国古人的雄浑气魄和非凡智慧。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诉求,体现了大国的担当。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文明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已融入中国人的个人修养、社会理想和天下情怀中。B.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正德厚生”,有正心明道、修身立德的主张,认为“正德”的终极目标是使“天下归仁”。C.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承于儒家思想,体现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D.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是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命运,有助于世界持久和平与永续发展。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中人性“善”的追求的一项是(3分)A.《论语》:“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B.《孟子》:“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C.《老子》:“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D.《墨子》:“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5.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华传统文化中“重德”的价值观念有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1.C2.B3.C4.材料一《德之所在,天下归之》(1)主要围绕着“重德”的价值观念展开;(2)分别论述其内涵包含的三个方面:“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3)最后一段点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坚定的文化自信,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新的内涵。(4)是总分总的结构。5.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新的内涵。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发扬了“协和万邦”的天下观。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内在道德原则“人心和善”,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基础。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灿烂。传统文论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审美风范。传统文论对文艺的本质进行了广泛深刻的讨论。例如,就诗歌的本质而言,传统文论从伦理、教化、情感与心理等角度提出不同观点。如西汉司马迁的“发愤说”,即“《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西晋陆机的“缘情说”,即“诗缘情而绮靡”。这些都是基于扎实的文艺实践和研究得出的理论成果。这和西方文论中的类似思想,如柏拉图的“模仿说”、华兹华斯的“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等,可谓各有千秋,二者之间能够形成有效的对话、互补与交融。传统文论在总结文艺创作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比如,王国维指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主张诗人要对宇宙人生了然于胸,感悟透彻,这样才能写出好的诗歌。传统文论还对文艺批评提出许多重要而深刻的见解。比如,孟子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句话强调文艺批评要“知人论世”,把作品与作家的人品、所处时代联系起来理解。这与恩格斯提出的文艺批评方法十分契合。刘勰提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坚持文艺批评需通过广泛阅读作品来提高鉴赏力。传统文论是千百年来在中华文化圈中形成的一个自足的话语体系,凸显着鲜明的中国特色,蕴含着中国人的认知方式、哲学观念、价值取向与审美风尚。它是深深扎根于我们这片土地,生长出来的一束束“花朵”,在当下依然是鲜活的。不能将传统文论束之高阁,也不能照搬挪用,而应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掘传统文论的当代意义,使之更好地作用于当代文艺实践。摆脱近现代以来中国文论“文化失语症”的困扰,打破“西方中心论”的神话,亟待重新认识和激活传统文论不可替代的优势。杨义在《中国叙事学》里写道:“中西文化是两个虽然有所相交……但依然是不同心的圆。倘若不加消化和变通地把另一个圆所引导出来的理论体系,硬套在这一个圆上,就有可能失去这个圆心附近属于精华,或属于自身特色的一些东西。”他坚持不能简单地运用西方文论来衡量与评估中国传统文论,主张返回中国传统叙事本身。坚持守正创新,以开放性视野加强与西方文论的对话、沟通,从而全面、深刻地发掘传统文论的理论资源与当代价值。在整理、发掘、保护、传承与创新传统文论方面,一大批学者系统地总结与阐释了传统文论的精华,但重建传统文论话语体系是一场持久的接力赛。如何突破西方文论的迷雾、融汇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传统文论,建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骨的中国文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明确目标,统筹与培养专门的人才队伍,从课题规划、学科建设与科研攻关等方面展开行动,逐步取得成效。(摘编自吴道毅、吴行健《传统文论照亮当代文艺实践》)材料二中国当代文论在结合到具体文体时,关注比较多的是戏剧和小说这两个文体,而中国传统文论则主要是关于诗歌和散文这两个文体的理论。中国传统文论难以在今天直接照搬沿用,这种文体的错位是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中国传统文论本来就没有把戏剧、小说看成文艺理论研究的对象。中国传统文论主要是关于传统诗歌和散文的理论。这与古代人多重视诗歌散文创作,忽视戏剧小说创作这一“传统”有关。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指出:“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有之,则先见于外国人所作之中国文学史中,而后中国人所作之文学史中亦有之,然其量皆不过全书之十一,故与小说仍不详。”而在当代文艺领域,戏剧、小说的地位已由边缘进入到中心。时代赋予了知识分子启蒙民众的历史重任。正是因为这种诉求,小说伴随着社会的转型进入了中心地位。小说由“补史”的工具演变为反映现实生活的工具。中国文论由以诗文中心转到以小说中心,这使得我们在今天必须用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中国传统文论。当我们面对今天的文艺现实时,我们必须转换我们看待问题的视角。中国传统文论并不重视叙事文学,只是把叙事问题作为历史讲述的一个方面,譬如旧的《红楼梦》研究,主要精力和关注焦点是影射问题,较少对小说中所写的人和事进行研究。所以当文学研究重点转到叙事时,中国传统文论确实有些关注不够,不能给予我们更多的启迪。(摘编自张荣翼《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价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与西方文论相比较,中国传统文论在思想上更显厚重,更为关注对文艺功能的深入研究。B.华兹华斯认为诗歌是诗人情感的流露,这一观点和陆机所认为的“缘情说”观点相同。C.与小说在文学上的贡献相比,古人更看重其在史学上的价值,常将其视为对正史的补充。D.传统文论在探讨文章叙事方面关注不高,因此在评价文章的叙事技巧时,无法发挥作用。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作者引用刘勰的观点,以此证明阅读是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条件。B.材料一从文艺的本质、文艺的创作和文艺批评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文论的特点。C.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属于不同的体系,杨义用“不同心的圆”对此进行了生动的解释。D.材料二认为中国传统文论在当今难以继续沿用,这和当前小说地位发生重要变化有关。3.下列选项,最适合放入材料一第二段中的一项是()A.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钟嵘《诗品序》)B.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C.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袁枚《随园诗话》)D.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严羽《沧浪诗话》)4.材料二中,作者什么认为中国传统文论难以在今天直接照搬沿用?请简要回答。5.如何才能更好地让传统文论照亮当代文艺实践?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C2.A3.B4.①文体错位:中国传统文论主要关注诗歌和散文这两个文体,而当代文论更多地关注戏剧和小说,文体的错位导致传统文论难以直接适用于当代文艺研究。②研究重点的转变:文学研究的重点已从传统的诗歌和散文转向了叙事文学,尤其是小说。传统文论在叙事文学方面的研究不足,难以提供足够的启迪和指导。③社会功能的转变:小说在当代已转变为反映现实生活的工具,具有更加重要的社会功能。而传统文论主要关注小说的教化功能,对小说其他方面的关注较少。5.①坚持守正创新,加强与西方文论的对话和沟通,挖掘传统文论的当代价值;②明确发展目标,从课题规划、学科建设和科研攻关等方面展开研究行动;③重视队伍建设,统筹和培养专门的人才队伍,投身于文论研究与创作工作;④调整关注视角,以全新的眼光审视中国传统文论,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中国传统文论的底蕴更加厚重,更加重视对文艺功能的研究”错。结合材料一第二段“这些都是基于扎实的文艺实践和研究得出的理论成果。这和西方文论中的类似思想……可谓各有千秋,二者之间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