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作文_第1页
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作文_第2页
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作文_第3页
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作文_第4页
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作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作文上海市嘉定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2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辈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决策。这一观点启发我们反思在同辈群体中的交往。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认识。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2024年上海市静安区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试题19.写作。有的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有的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出发和到达,哪个更令人激动?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看法。上海市宝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科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25.完成作文。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一旦孩子做错了事,总有某位长辈出面说,“他还是个孩子嘛。”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25.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我眼中的我未必是我,我眼中的别人才是我。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上海市宝山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1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作。“后真相”一词是《牛津词典》2016年度词汇,它的特点是凭情感和信念来认知真相。在“后真相”时代,人们渴望真相却又常常感到抓不住真相。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上海敬业中学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有人说,正确的废话比全然的谎言更可怕。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答案上海市嘉定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例文:良境促成长,良才润环境晋代傅玄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启迪我们良好环境对个人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荀子则言:“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启发我们个人同样可以通过自身修养和才能影响他人,改变环境。诚哉二子之言,私认为,吾辈青年当双管齐下,处良境则顺势成长,未遇良境则以自身德馨改变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出环境的重要性,吾辈青平当有此认知,努力使自身融入良好之境,靠近身边的榜样。忆往昔,孟母三迁为孟子营造良好的学习之境,使其终成一代亚圣,流芳百世。良好的环境为什么如此重要?窥其根源答曰:良好之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隔绝外界纷扰,我们得以专心致志,潜心研究;良好之境中更有榜样为我们指引方向,窥察他人成功之道,可以有效降低误入歧途之风险。看今朝,社会上既有馨香满溢之良境,也有乌烟瘴气之劣境。吾辈青年当擦亮双眼,融入社会主流发展之境,汲航天工作者之奋斗精神,鉴医务工作为民服务之情怀,促自身成长,远离“躺平”、“摆烂”乌烟瘴气之境,保持定力,向好向善。“玉在山而草不润,渊生珠而崖不枯”道出环境虽重要,但若未遇良好之境,也当振作精神,以自身之修养、才能影响他人,改变环境。且看鸦片战争撬开国门之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然陈独秀、李大钊等志士仁人高举救亡图存之旗帜,以自身信仰感染国人,影响国人,终聚团结之势,挽狂澜于既倒。中国共产党人接过历史的交接棒,不断加强党的自我建设,以先进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唤醒国人,终带领中国人民挣脱帝国主义之爪牙,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营造适合自身发展的良好之境。看今日之泱泱华夏,时和岁丰,海晏河清,足证以人之修养与才能亦可改变环境,进而为自身开辟发展道路。揆诸当下,世界正面临百平未有之大变局,吾辈青平既身处世界发展不断向好之良境,又面临逆世界发展潮流之非主流之境,这无疑需要吾辈青年坚定理想信念,融良好之境,促自身发展,以自身之德馨驱散劣境之乌烟瘴气,创“声和响清,形正影直”之良境。千秋有印,华夏有章,望吾辈青年感圣贤之智,在良境中不喾微茫,促自身成长,适炬成阳,以润环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给出一句俗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指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用于比喻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由此可见,材料意在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决定着今后的人生会怎样,甚至能改变成长轨迹,决定着人生成败。而在此基础上,材料则重点针对青少年在同辈群体中交往的这一社会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对此,可以强调环境的重要性,说明外在环境对个体的成长、品质、行为等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从而思考我们应该如何选择环境,趋利避害。也可以尝试反向出发,驳斥材料中的这一俗语,说明从个体发展来看,个体本身的性质、品质、信念等是决定其最终状态的根本因素,从而可以探讨个体在复杂环境中保持自我,坚守初心。或者,也可以综合起来分析,说明对我们青少年来说,外在环境并非决定性因素,但也不容忽视。内在品质与环境影响相互作用,对立统一,共同决定个体的最终状态。然后,在此基础上,说明我们应当明确人生方向,保持自信乐观,坚守理想信念,并积极尝试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良好环境。立意:1.环境影响青年,青年改变未来。2.纵出墨池,吾亦不染。3.内外因辩证统一,共同决定人的状态。2024年上海市静安区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试题【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本次作文题目聚焦于“出发”与“到达”这两个常见的生活现象和充满哲思的话题。题目要求我们深入思考“出发”与“到达”的内涵、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回答:出发和到达,哪个更令人激动?在审题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出发”与“到达”的内涵:“出发”通常指的是开始行动、启程、启程前的准备等,它带有一种起始、启程、展望未来的意味;而“到达”则指的是达到目的地、实现目标、完成任务等,它带有一种结束、完成、实现目标的意味。分析“出发”与“到达”的关系:两者在生活中常常是相互关联的。每一次的“出发”都是为了某个“到达”,而每一个“到达”又可能是下一个“出发”的起点。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挖掘“出发”与“到达”背后的深层意义:除了字面上的意思,我们还需要思考这两个词背后所蕴含的哲理、人生态度、价值观等。例如,“出发”可以代表着勇气、探索、梦想等,而“到达”则可以代表着成就、满足、回报等。写作时一定要明确“哪一个”“更”令人激动。既然有“更”,就要有比较,比较不是否定对方,而是在比较中探寻出所选内容更多、更大的意义。如写“出发”。出发,意味着一段新的旅途的启程,它承载着希望和向往,意味着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人生只有出发,才有可能到达彼岸,因而更令人激动;“出发”意味着要面临各种未知的挑战,它更能激发我们的潜力,征途中不确定的风景更令人激动等等。如写“到达”。到达,意味着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挑战,象征着成功,到达心中一直企盼的终点,必定感慨万分;出发固然代表着希望,令人向往,但到达的过程艰辛不易,我们需要付出很多才能得到美好的结果,这样的到达怎能不令人激动?立意:1.带上勇气出发,开启探索旅程。2.历经千辛万苦,到达意义更大3.出发是希望,有希望才有未来。上海市宝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科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答案】例文:家长“做错了事”也伤不起今天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出现了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曾经最严厉的父母,几十年后不经意之间变成了最温和的祖父母。只要孩子做错了事,大概率会有长辈站出来说“他还是个孩子”。那么,在当下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家长应该如何看待孩子“做错了事”呢?经验表明,家长教育孩子时,不应漠视孩子身上的过错,更不应偏袒护短,教会孩子正确面对错误,才是好的教育。面对弱小懵懂的孩子,即使旁人也会心软,更不要说舐犊情深的父母长辈了。孩子做了错事,作为父母长辈,很自然地会往“年幼无知”“无心之举”方面着想,也会乐于认为孩子会“虚心受教”“知错就改”,因而就会产生“不要为难孩子”“用不着小题大做”的想法,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之常情。那么,对孩子“宽容”一些,真的无伤大雅吗?高铁上,孩子蹬踢前座靠背,引发前座乘客的不满,家长不但不制止,反而“义正词严”地强调“你大人怎么能和孩子一般见识”,甚至有的人明知理亏,还要故意表现出“胡搅蛮缠”,只为在孩子面前保住所谓“面子”。一句“孩子不懂事”就成了孩子做错了事的理由,就成了家长推卸教育责任的“挡箭牌”,一次所谓保住面子的行为,却让孩子的是非观彻底颠倒。或许“熊孩子”确实是还不懂事,但真正不懂事的是“熊孩子”背后的“熊家长”。实际上,孩子做错了事确实没什么大不了的,哪个人的成长过程能不做错事呢?但如果孩子“做错了事”,甚至是“做了错事”之后,父母长辈却还是稀松平常,等闲视之,甚至给孩子做坏的“榜样”,那就是妥妥的护短和渎职了。震惊全国的孙小果案中,其父母竟然将故意伤害、强奸等犯罪行为都视为孩子“不懂事”,至多是“做错了事”,而三番五次地为其脱罪,最终将其推上绝路。孩子再小,做错了事,家长也要学会用他可以理解的方式告诉他事情的是非曲直,也要让孩子树立是非观念,分清善恶标准,这样孩子才能系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当然,对待孩子做错了事,也不必过度紧张,更不应就不让孩子学习“做事”了。实际上,人都是在犯错中成长的,孩子做错了事不过就是“试错”吗?不让孩子“试错”,孩子怎能有机会“试对”呢?对于儿童教育而言,更有价值的是“挫折教育”,给孩子更多“试错”的机会,教会孩子理性认识错误,“做了错事”要勇于承担,积极改正,“做错了事”要汲取教训,形成经验,这才是孩子“做错了事”了,家长应该做的。孩子“做错了事”,是对家长的考验,如果家长在此刻能够以理智战胜情感,不偏袒,不护短,帮助孩子建构正确的是非观,引导孩子认识到错误的本质,带领孩子找到纠正错误的方法,孩子“做错了事”就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还能坏事变好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出家庭教育中对待孩子做错事的问题。注意材料中某些词语的暗示性,如“一旦”“总有”,是说“只要”孩子做错了事,某些长辈就会出面替他(她)开脱。这种做法明显不正确。由此,我们可以把孩子犯的错划分一下类型,看属于哪种错误,是小错还是大错,是无心之失还是有意为之,是偶尔犯错还是经常犯错,犯错造成的后果是什么等等,唯有把这些理清楚,长辈才能针对性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此外,我们还可以分析“长辈”都是哪些人,一般包括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辈的人,这类“隔代亲”更容易让长辈产生溺爱心理,对于孩子犯的错更容易原谅,当然对孩子的危害性也更大。“长辈”也可能包括孩子的父母一辈的人,一般情况下,父母还是比较看重对孩子的正确教育的,但也不可否认,有些孩子之所以走上错误道路,与父母的纵容甚至包庇也不无关系。相比祖父母来说,父母与孩子接触时间长,对他们的影响更大,因此肩上的责任更重,如果处理不好孩子犯错的问题,可能后患无穷。我们还可以分析长辈的心理,他们认为孩子年龄小,不懂事,所以常常以“他还是个孩子嘛”来为其开脱,殊不知,所有的大错都是由小错慢慢积累而成的。尤其是在孩子需要正确引导树立三观的时候,无底线的纵容和开脱其实是埋下了祸根。由此我们不难针对材料中的现象得出观点,孩子犯错,家长责任重大,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关系的是孩子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幸福甚至整个国家的发展。写作时可以先摆现象,然后分析“长辈”包容背后心理,再分析无底线包容的危害,最后给出正确做法。在指出“怎么办”的时候,可以针对“错”的类型给出不同的处理方式。最后再次重申不能孩子一做错事就采取宽容的方式,一定要谨慎处理,让家庭教育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立意:1.正确引导,让熊孩子变成好孩子。2.孩子犯错事不小,家长切莫等闲待。3.允许犯错,但不允许无限纵容。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借助“我”与“别人”的关系,意在引发学生产生对于“自我定位”的全面思考。这句话中,前半句“我眼中的我未必是我”涉及到“自我认知偏差”的心理学观点。人们往往通过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来看待自己,这会受到个人的认知偏差、情绪、自尊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即使是自己,也可能会对真实的自己产生误解和扭曲的看法。而由此生发的“我眼中的别人才是我”,则是说明“我”看到的,都是“我”自己的心境的反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认知和观察角度,这些角度会影响我们对别人和自己的看法。当我们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别人时,我们更容易看到别人身上的一些特点和行为,这些特点是我们在自己内心中所认可的。因此,我们眼中的别人才是真的自己。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非常自信和乐观,他往往会更倾向于看到别人的积极面和优点,而忽略别人的缺点和不足。相反,如果一个人缺乏自信和乐观,他往往会更容易看到别人的负面特征和缺点,而忽略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这个问题涉及到自我认知和社交互动的复杂性。因此,写作时,首先可以说明每个人的眼中都有自己的形象,但这个形象并不完全等同于真实的自己。然后借助上述“自我认知偏差”的相关理论解释原因,从而引出自我人格映射的相关分析说明,引出如何认识自己,就看你如何看待别人的论点以及我们无法改变他人的看法,也无法判断别人是怎么看待我们。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思维,去影响、去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则可适当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好这一规律完善自我:我们应该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认知和观察角度,这些角度会影响我们对别人和自己的看法。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尊重和理解别人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不要过分依赖外界的评价来定义自己的身份和价值。立意:1.从审视自我与他人发现更完整的自己。2.尊重他人,理解自我。3.他人即我,我亦他人。上海市宝山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例文:用理性的光芒照出真相“后真相”,这个词当前在西方引起很多学者的议论,这一热词不仅是慕安会年度安全报告的主题词之一,也成为会议讨论的热点议题。而在国内,这类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真相似乎变得越来越次要。然而,真相毕竟是真相,如今的时代,对真相的追求更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还记得香港的“小黄鸭”事件吗?“内地游客烟头烫漏小黄鸭”的谣言中充满了常识性的漏洞,首先,在维港内行驶的船只离小黄鸭最近也要有十几米的距离,正常人几乎不可能把烟头扔的如此之远,其次,即便烟头可以扔到小黄鸭身上,厚厚的PVC“鸭皮”也不会轻易被烫穿,谣言中还说“肇事人”连续投掷了三十余个烟头,这更是匪夷所思,在足以点燃三十个烟头的时间里,游轮早就驶出了上百米,“肇事人”怎么可能一直掷烟头?正是在大众“后真相”心理的驱使下,主观想法压过了客观事实。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自媒体纷纷涌现。人人都可报道事件、表达观点,借由社交网络的便利,迅速掀起话题。而由此带来的后果是,舆论极易朝着不理性的方向发展。真假莫辨的泛滥信息不仅给公众和社会造成困惑和伤害,更有甚者混淆视听、违法乱纪。一些网络“大V”如秦火火、董良杰等人在网上发布虚假甚至有害信息,败坏风气、攻击政府、捞取不正当利益,破坏了社会正常秩序。阻挡真相的迷雾其实不难散去,大多数谣言都和这条谣言一样充满漏洞,这些漏洞甚至低劣到一眼就能看穿,只要人们用理性的态度去看待这些谣言,它们就没有欺骗公众的机会。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往往会给谣言可乘之机。只要坚守理性,我们就可以战胜这种不信任感,用逻辑和事实将谣言证伪,打破不信任的恶性循环。坚守理性听上去好像很难,但做起来非常简单。当我们听到传言时,只要能够回避感情地先想想这件事合不合理,是否在客观上可能,不让情绪先入为主地剥夺我们判断的空间,理性就能发挥它的力量,让我们远离不实的谣言,重建宝贵的信任。而当传言确实为真时,我们也同样能以理性来面对事实,分析事实,而非简单地让愤怒情绪在心中蔓延。“后真相”时代,治理网络谣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一是要发动群众的力量。对各类谣言,网友们要睁大火眼金睛群起而攻之,该举报就举报,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对一些哗众取宠的言论要有警惕性和甄别意识,明辨是非,不轻易“转发”、“评论”、“点赞”,上网要发布客观真实有价值的信息。二是要公开透明。对一些重大突发及敏感事件,官方必须主动出击,快速反应,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主动率先发声,告诉公众真相,澄清事实,以正视听,避免谣言四起,不给恶意造谣者留空子。三是要用科学和专业治谣,传播真理才能制止谬误。让我们用理性的光芒,穿透重重迷雾,找出背后的真相吧。愿我们都是真相的拥趸。【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这则材料的关键词是“后真相”,“后真相”(post-truth)一词是牛津词典2016年年度热词,伴随着2016年的一系列热门事件如美国总统大选、英国全民公投脱欧以及欧洲移民问题等传播开来。通常而言,对后真相这个词的定义是,“诉诸情感和感觉,不顾推理,破坏了人们对真相的依赖”。后真相的反义词是真相,也就是事实和真实的现实。真相,本该不容辩驳、不可更改,但在“后真相”时代,很多时候人们所感兴趣的不是客观事实,而是自己的主观感受。换而言之,比起基于新闻事实引发个人思考,人们更愿意从主观臆断去重塑甚至扭曲新闻事实。正是在大众“后真相”心理的驱使下,主观想法压过了客观事实。由此可见,“后真相”时代最大的特点是,由于信息过于泛滥,远远超过人们所能辨析的程度,所以人们渴望真相却又常常感到抓不住真相。写作时,可以通过比较“真相”与“后真相”两者来展开行文。首先,可以明确态度,说明从事实本身的角度来看,真相只有一个。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说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后真相”,比如考生可思考要客观、冷静、智慧地去对待:如果了解到的是被个人情感和信念影响了的所谓的“事实”,要坚决尊重事实真相,不能急于下结论或进行评判;对于能够契合自己情感和信念的信息也要冷静,控制好个人情感喜好,客观地去分析评判;如果客观事实对公众意见的影响没有感性诉求产生的影响大,那么我们在接受事实的时候就要绽放理性光芒,坚决不盲从。立意:1.莫让疑云遮望眼,实事求是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