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二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河北省邯郸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所故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间,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选自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公择既已涉A其流B探C其源D采剥E其华F实G而咀嚼H其膏味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各因其才”与“因遗策”(《过秦论》)两句中的“因”字意思相同。B.“适”,指前往,与“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适”字意思不同。C.《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D.凡,指总计,与“轩凡四遭火”(《项脊轩志》)中的“凡”字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将书与“象犀珠玉怪珍之物”“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进行对比,指出了书之于人的好处。B.文章第二段先写古人得书之难、读书之刻苦,然后批评了“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不良风气。C.李公择将书赠给自己曾经居住过的僧院是因为李公择离开僧院以后,山中的人怀念他把他住过的地方命名为“李氏山房”。D.作者希望自己能终老于庐山,利用余生有限的闲暇时光,遍读李公择藏书中还没有见过的书,来弥补自己的缺陷。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2)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14.请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内容,概括说明作者写《李氏山房藏书记》的原因。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不知其然而然者,是拱手而待乱也。国家无大兵革几百年矣,天下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有可忧之势,而无可忧之形,此其有未测者也。方今天下,非有水旱盗贼、人民流离之祸,而咨嗟怨愤,常若不安其生;非有乱臣割据、四分五裂之忧,而休养生息,常若不足于用;此臣之所以大惑也。今夫医之治病,切脉观色,听其声音,而知病之所由起,曰此寒也,曰此热也,或曰此寒热之相搏也。及其他,无不可为者。今且有人恍然而不乐,问其所苦,且不能自言,则其受病有深而不可测者矣。其言语饮食起居动作固无以异于常人此庸医之所以为无足忧,而扁鹊、仓公之所以望而惊也。其病之所由起者深,则其所以治之者,固非卤莽因循苟且之所能去也。而天下之士,方且掇拾三代之遗文,补葺汉唐之故事,以为区区之论,可以济世,不亦疏乎?(节选自《苏轼集·卷四十六·策略一》)材料二: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曰:“园有樗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春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因勿伐。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夭。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其时之可否邪?”(节选自欧阳修《伐树记》)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A言语饮食B起居动作C固无以异D于常人E此庸医F之所以为G无足忧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好像,与《种树郭橐驼传》“若不过焉则不及”的“若”意思不同。B.切,按脉诊病,与《陈情表》“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切”意思相同。C.启,禀告,与《孔雀东南飞》“堂上启阿母”的“启”意思相同。D.以,因为,与《项脊轩志》“以手阖门”的“以”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开门见山,开篇直接提出了“没有比祸患发生了却不知道祸患为什么发生更可怕”的观点。B.国家没有乱臣叛乱,然而老百姓休养生息所需要的财物却得不到满足,这是苏轼非常困惑的地方。C.通过观色听音等方法,医生可以判定一些病症的原因,但对那些深不可测的病,庸医是看不出病因的。D.材料二中园守认为东园的樗树根壮叶大且木材不值得养,应当砍掉;最终樗树全被砍成了木柴。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则其所以治之者,固非卤莽因循苟且之所能去也。(2)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1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观点的时候,都使用了“类比说理”,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十二月,丁未,朗陵公何曾卒。曾厚自奉养,过于人主。司隶校尉东莱刘毅数劾奏曾侈汰无度,帝以其重臣,不问。及卒,博士新兴秦秀议曰:“曾骄奢过度,名被九域。宰相大臣,人之表仪,若生极其情,死又无贬,王公贵人复何畏哉!谨按谥法名与实爽曰缪怙乱肆行曰丑宜谥缪丑公。帝策谥曰孝。绥,曾之孙也。初,何曾侍武帝宴,退谓诸子曰:“主上开创大业,吾每宴见,未尝闻经国远图,惟说平生常事,非贻厥孙谋之道也。及身而已,后嗣其殆乎!汝辈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属必及于难。”及绥死,兄嵩哭之曰:“我祖其殆圣乎!”曾日食万钱,犹云无下箸处。子劭,日食二万。绥及弟机、羡,汰侈尤甚,与人书疏,词礼简傲。河内王尼见绥书,谓人曰:“伯蔚居乱世而矜豪乃尔,其能免乎!”人曰:“伯蔚闻卿言,必相危害。”尼曰:“伯蔚比闻我言,自己死矣。”及永嘉之末,何氏无遗种。臣光曰:何曾讥武帝偷惰,取过目前,不为远虑,知天下将乱,子孙必与其忧,何其明也!然身为僭侈,使子孙承流,卒以骄奢亡族,其明安在哉!且身为宰相,知其君之过,不以告而私语于家,非忠臣也。(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节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字母写到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谨A按B谥C法D名E与F实G爽H曰I缪J怙K乱L肆M行N曰O丑P宜Q谥R缪S丑T公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爽”,意为违背,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氓》)中的“爽”意思不同。B.“殆”,意为大概,与“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中“殆”意思相同。C.“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与“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相”的意思相同。D.“博士”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曾生前生活奢侈无度,多次遭到弹劾,但皇帝都因其已然去世而不查问追究。B.何曾子孙后代更加奢侈,且为人十分傲慢,最终落得国破家亡,直至子孙灭绝。C.河内王尼断言何绥的德行有亏,必定命不长久,自己直言批评也不可能被何绥伤害。D.司马光认为何曾缺乏真正的智慧,同时私德不检,缺乏作为一个臣子的忠正品格。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伯蔚居乱世而矜豪乃尔,其能免乎!②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14.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与《训俭示康》中均对“侈”发表议论,但论述方法有异,请简析之。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三年①,桓公将伐鲁,曰:“鲁与寡人近,于是其救宋也疾,寡人且诛焉。”管仲曰:“不可。臣闻有土之君,不勤于兵,不忌于辱,不辅其过,则社稷安。勤于兵,忌于辱,辅其过,则社稷危。”公不听。兴师伐鲁造于长勺鲁庄公兴师逆之大败之。桓公曰:“吾兵犹尚少,吾参围之,安能圉②我?”四年,修兵,同甲十万,车五千乘。谓管仲曰:“吾士既练,吾兵既多,寡人欲服鲁。”管仲喟然叹曰:“齐国危矣。君不竞于德而竞于兵。天下之国带甲十万者不鲜矣,吾欲发小兵以服大兵。内失吾众,诸侯设备,吾人设诈,国欲无危,得已乎?”公不听,果伐鲁。鲁不敢战,去国五十里而为之关。鲁请比于关内,以从于齐,齐亦毋复侵鲁。桓公许诺。鲁人请盟,曰:“鲁,小国也,固不带剑,今而带剑,是交兵闻于诸侯,君不如已。请去兵。”桓公曰:“诺。”乃令从者毋以兵。管仲曰:“不可。诸侯加忌于君,君如是以退可。君果弱鲁君,诸侯又加贪于君,后有事,小国弥坚,大国设备,非齐国之利也。”桓公不听。管仲又谏曰:“君必不去鲁,胡不用兵?曹刿之为人也,坚强以忌,不可以约取也。”桓公不听,果与之遇。庄公自怀剑,曹刿亦怀剑。践坛,庄公抽剑其怀曰:“鲁之境去国五十里,亦无不死而已。”左揕桓公,右自承曰:“均之死也,戮死于君前。”管仲走君,曹刿抽剑当两阶之间,曰:“二君将改图,无有进者。”管仲曰:“君与地,以汶为竞。”桓公许诺,以汶为竟而归。桓公归而修于政,不修于兵革,自圉辟人,以过弭师。(选自《管子》,有删改)材料二: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③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选自苏洵《管仲论》,有删改)[注]①三年:齐桓公三年。②圉:通“御”,抵御。③威公:齐桓公。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兴师A伐鲁B造C于长勺D鲁庄公E兴师F逆G之H大败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疾:文中指快速,与《荀子·劝学》中“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的“疾”意思不同。B.既:文中指已经,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既自以心为形役”的“既”意思不同。C.均:文中指皆,都,与《出师表》中“将军向宠,性行淑均”的“均”意思相同。D.固:文中指本来,与《六国论》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固”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桓公三年,齐桓公打算攻打鲁国,在制定决策上虽然有勇气和雄心,但是他不考量后果,不能听别人的意见,显得较为鲁莽,失败后仍然不甘心。B.鲁国请求会盟,齐桓公不听劝阻前往会盟,结果中计,鲁庄公用剑威逼齐国割让边境地区的五十里土地给鲁国,管仲提议答应鲁国要求,齐桓公同意了。C.管仲不少时候与齐桓公意见相左,结果证明管仲目光长远,心思缜密;材料二对管仲的评价与材料一管仲的表现不同,这是因为苏洵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D.材料一展现了齐桓公作为君主的复杂个性,他有固执己见、一意孤行的一面,但最终能反思自己的决策,并且精兵理政,说明他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君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果弱鲁君,诸侯又加贪于君,后有事,小国弥坚,大国设备。(2)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14.材料二中,苏洵为什么会发出“彼管仲者,何以死哉”的质问?请简要说明。河北省保定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勇[注]字宜僚,少有父风。永初元年,西域反叛,以勇为军司马。与兄雄俱出敦煌,迎都护及西域甲卒而还。延光二年夏,复以勇为西域长史,将兵五百人出屯柳中。明年正月,勇至楼兰,以鄯善归附,特加三绶。而龟兹王白英犹自疑未下,勇开以恩信,白英乃率姑墨、温宿自缚诣勇降。勇因发其兵步骑万余人到车师前王庭,击走匈奴伊蠡王于伊和谷,收得前部五千余人,于是前部始复开通。还,屯田柳中。延光四年秋,勇发敦煌、张掖、酒泉六千骑及鄯善、疏勒、车师前部兵击后部王军就,大破之。首虏八千余人,马畜五万余头。捕得军就及匈奴持节使者,将至索班没处斩之,以报其耻,传首京师。永建元年,更立后部故王子加特奴为王。勇又使别校诛斩东且弥王,亦更立其种人为王,于是车师六国悉平。其冬,勇发诸国兵击匈奴呼衍王,呼衍王亡走。后车师无复虏迹,城郭皆安。唯焉者王元孟未降。永建二年,勇上请攻元孟,于是遣敦煌太守张朗将河西四郡兵三千人配勇。因发诸国兵四万余人,分骑为两道击之。勇从南道,朗从北道,约期俱至焉者。而朗先有罪,欲徼功自赎,遂先期至爵离关,遣司马将兵前战,首虏二千余人。元孟惧诛,逆遣使乞降。元孟竟不肯面缚,唯遣子诣阙贡献。朗遂得免诛。(选自《后汉书·班勇传》,有删改)材料二:太后闻军司马班勇有父风,召诣朝堂问之。勇上议曰:“今府藏未充,师无后继,是示弱于远夷,暴短于海内,臣愚以为不可许也旧敦煌郡有营兵三百人今宜复之复置护西域副校尉。”太尉难之,勇对曰:“置校尉者,宣威布德,以系诸国内向之心而疑匈奴觊觎之情,而无费财耗国之虑也。”于是从勇议。其后匈奴果数与车师共入寇钞,河西大被其害。敦煌太守张珰上书曰:“今亲践其土地,乃知弃西域则河西不能自存。”帝复以班勇为西域长史。(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有删改)[注]勇:班勇,汉将班超的小儿子。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臣愚A以为不可许也B旧敦煌郡C有营兵三百人D今宜E复之F复置G护西域H副校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史”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亲故多劝余为长吏”中的“长吏”官职不同。B.“以鄯善归附”与“具以表闻”(《陈情表》)两句中的“以”词义不同。C.“犹自疑未下”与“信而见疑”(《屈原列传》)两句中的“疑”词义不同。D.“太尉难之”与“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两句中的“难”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班勇年轻时就有父亲班超的大将风度。永初元年,西域反叛。班勇同兄长班雄一起出敦煌,迎接都护和西域的士兵回来。B.延光四年秋,班勇调集多方兵力攻打军就,抓到了军就和匈奴持节使者,替索班报仇雪耻,并将他们的首级送到了京师。C.永建元年,车师六国都被平定了。这年冬天,班勇攻打匈奴呼衍王并斩杀了他,后来车师没有了匈奴的踪迹,城池安宁。D.太后召军司马班勇到朝廷来询问。班勇认为当时国库并不充实,军队没有后援力量,出击匈奴是显示弱点,暴露短处。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勇开以恩信,白英乃率姑墨、温宿自缚诣勇降。(2)欲徼功自赎,遂先期至爵离关,遣司马将兵前战,首虏二千余人。14.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写到了班勇,叙写的角度和内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答案河北省邯郸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BDG11A12.C13.(1)读书人在这样的时代出生,能够读到《六经》的人大概没有几个,他们的学习(条件)可以说是非常困难。(2)因而书籍渐渐地丰富起来,世上没有人没有书,然而读书的人却越来越不认真,为什么呢?14.①李公择邀请"我”为他的庐山藏书作记,应他之约所写。②想要借此希望当今求学的人("学者”)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李公择已经广泛地涉猎了各类图书,探讨了它们的源流,采撷了其中的精华,并且仔细品尝了其中的美味。“涉其流”“探其源”结构一致,各自断开,故BD处应断开;“采剥其华实”“咀嚼其膏味”句式相对,各自断开,并且“而”字一般放在句首,故G处应断开。故BDG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多义、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错误。不同,“因”,凭借/沿袭。句意:各凭他们的才华。/沿袭前代的政策。B.正确。不同,“适”,前往/出嫁。句意:韩宣子前往鲁国。/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C.正确。D.正确。相同,“凡”,均为“总计”。句意:藏书总计九千多卷。/项脊轩总计遭遇四次火灾。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错误,强加因果关系,由原文“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可知,李公择并不是因为山中的人怀念他把他住过的地方命名为“李氏山房”,才赠送书,他赠送给后来之人书的目的,是供他们无穷无尽地索求,而满足不同才分的人各自相应的需求。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生于是时”,状语后置,“于是时生”;“得”,能够;“盖”,大概。(2)前一个“益”,渐渐地;后一个“益”,更加;“苟简”,马虎简略,不认真。【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可知,应李公择之约所写;由原文“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可知,想要借这个机会,希望让后来的人知道从前君子读书的困难,当今求学的人(“学者”)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参考译文:象牙、犀角、珍珠、宝玉等奇异珍贵之物,能让人看了感到愉悦,然而不适于实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能适于实用,但用过就败坏,索取就穷尽。能让人看了感到愉悦,而又适于实用,用它而不坏,取它而不尽,贤和不贤的收获,各凭他们的才华;仁者和智者的见解,各随他们的天分;尽管才华天分各不相同,然而只要求取就没有人无收获的,只有书啊!孔子这样的圣人,他的学习一定从读书开始。在这个时候,只有周朝的柱下史老聃掌管很多书。韩宣子到鲁国,然后见到《易象》和《鲁春秋》。季札被中原诸侯国邀请,然后才能听到《诗经》的风、雅、颂。而楚国只有左史倚相,能读到《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读书人生在这个时代,能见到《六经》的大概没有多少,他们的学习可说是很困难的。然而他们对礼乐都很熟悉,道德修养都很深厚,不是后代的君子所能赶上的。从秦汉以来,写文章的人更多,造纸方法和文字笔画一天比一天趋向简便,而书也更多,世人没有谁不拥有,然而学习的人愈加地马虎不认真,什么道理呢?我还赶上看见老儒先辈,自称他们年轻时,要想求取《史记》《汉书》而不能得到;侥幸得到了,都亲手抄写,日夜诵读,惟恐来不及读。近年书商辗转翻刻,诸子百家的书,一天要流传一万张纸。书对学习的人来说,多而且容易获取到这样的地步,他们的文章学术,理应超过前人好多倍。然而年轻的科举士子,都把书捆起来不读,谈吐没有根底,这又是什么道理呢?我的朋友李公择,年轻时在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的僧房中读书。公择离开后,山中人怀念他,把他住过的僧房命名为“李氏山房”,藏书总计九千多卷。公择已经广泛地涉猎了各类图书,探讨了它们的源流,采撷了其中的精华,并且仔细品尝了其中的美味,化为已有,而转化为自己的学养,表述在文章上,落实在行动上,而在当代出名了。然而书还是和先前一样,未曾稍有损坏。他将它赠送给后来之人,供他们无穷无尽地索求,而满足不同才分的人各自相应的需求。因此不把书藏在家中,而藏在先前所居的僧房。这是仁者的心思啊!我既衰弱又生病,没有什么可被世人利用,希望能有数年的空闲,全部读完那些未曾见过的书。而庐山本来想去游览但不能成行,(如能成行)恐怕我将终老在那里了。我将全部打开公择的藏书,拾取他丢弃的书来充实自己,或许有益吧?公择要求我写篇文章以作藏书记,于是替他写了几句,让后来的人知道从前君子读书的困难,而现在求学的人有书却不读是可惜的。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10.BCE11.B12.B13.(1)那么用来治疗的方法,本来就不是靠轻率地依照老方法马虎敷衍就能(把病)治好的。(2)我到任以后,才开辟它,给贫瘠干涸的土地施肥灌水,开辟成了十几畦的菜园。14.材料一,用庸医不能看出重病的病因作类比,说明治国不能只看表面,只听一些士人的言论,而要抓住治理根本。材料二,通过樗树被砍、杏树留存的事例作类比,指出“有才还是无才,是由所遇的时势不同决定”的道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观察他的言语饮食、起居与动作,本来也同正常的人没有什么不同,这就是那些庸医因为看不出病因而没有什么忧虑。言语、饮食、起居、动作都是并列关系,但因为主语太长,故而两个词语后,中间停顿一下,故第一处和第二处在BC处断开,它们都做前一分句的主语;而“固无以异于常人”是对前面主语的陈述,做谓语,且为状语后置句,故第三处断句选择E处。故选BCE。【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若不过焉则不及”的“若”意思是“如果”。句意:常常好像不能安心于他们的生活。/培土如果不是多了,就是不够。B.错误。“诏书切峻”的“切”意思是“急切”。句意:通过把脉和观察脸色。/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C.正确。句意:管理菜园的人报告说。/便走到堂上禀告阿母。D.正确。“以手阖门”的“以”意思是“用”。句意:因为有杏树的缘故。/用手关门。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老百姓休养生息所需要的财物却得不到满足”错误,文中的“此臣之所以大惑也”的“此”是指上文中列举的多种情况,而不是专指“休养生息,常若不足于用”这一点。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所以”,……的方法;“固”,本来;“卤莽”,轻率。(2)“辟”,开辟;“粪”,施肥;“瘠”,贫瘠的土地。【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材料一,由原文“今夫医之治病,切脉观色,听其声音,而知病之所由起,曰此寒也,曰此热也,或曰此寒热之相搏也……其病之所由起者深,则其所以治之者,固非卤莽因循苟且之所能去也。而天下之士,方且掇拾三代之遗文,补葺汉唐之故事,以为区区之论,可以济世,不亦疏乎”可知,用庸医不能看出重病的病因作类比,说明治国不能只看表面,只听一些士人的言论,而要抓住治理根本。材料二,由原文“园之守启曰:‘园有樗焉,其根壮而叶大……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是亦宜薪’……因勿伐。既而悟且叹曰:‘……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其时之可否邪’”可知,通过樗树被砍、杏树留存的事例作类比,指出“有才还是无才,是由所遇的时势不同决定”的道理。参考译文:材料一:天下最大的祸患,没有比不知道它发生的原因却发生了更可怕的了。不知道它发生的原因而让祸患发生的人,是双手作揖(无所作为)等待祸乱的发生。国家没有大的战事已经有几百年了,天下虽然有治理太平安定的名声,却没有安定太平的事实;虽然有可以让人忧虑的形势,却没有让人可以忧虑的外形可见,这大概就是我们说的那种无法揣测的情况吧。当今天下,没有水旱盗贼、人民四处流亡的灾祸,但是人们叹息抱怨的声音,常常好像不能安心于他们的生活;没有乱臣割据四方、国家四分五裂的忧患,但在人们的休养生息时似乎总是觉得给用不足;这些是我内心非常疑惑不解的事。现在医生给人治病,通过把脉和观察脸色,倾听病人的声音,然后可以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说“这是寒症,这是热症”,或说“这是寒热互相交融的症状”,以及其他的病,没有什么不可以诊断出来的。现在有人神志不清而闷闷不乐,询问他痛苦的原因,他自己又不能说出来,那么这就是得病的原因很深而不可搞测的情况呀。观察他的言语饮食、起居与动作,本来也同正常的人没有什么不同,这就是那些庸医因为看不出病因而没有什么忧虑,而如扁鹊、仓公(这类良医)望见就会感到吃惊的原因吧。正因为他的病引发的原因很深,那么用来治疗的方法,本来就不是靠轻率地依照老方法马虎敷衍就能(把病)治好的。然而天下的士人,正是这样拾取三代遗留下来的文章,再补缀上汉朝、唐朝的历史旧事,认为这些微不足道的言论,就可以用来救济天下,这不是也太不切合实际了吗?材料二:官署东边的园子,杂草丛生,很久没有整治了。我到任以后,才开辟它,给贫瘠干涸的土地施肥灌水,开辟成了十几畦的菜园,又种植了花木、果树、桐树、竹子约百来株。春天阳气上升,草木将要发芽了。管理菜园的人报告说:“园里有樗树在那里,它根茎粗壮,枝叶繁茂。根茎粗壮就阻塞了地下的水分通道,消耗阳气,于是那些新植的花木就得不到养分的滋养;叶大就遮蔽阳光,让新植的花木不能充分享受雨露阳光,不能使枝叶伸展且繁茂。而且它材质弯曲臃肿,疏松轻浮,不坚实,它不值得养,应该砍掉。”于是把樗树全部劈成柴薪。第二天,管理菜园的人又说:“菜园南边有杏树在那里,它的根和枝叶所占据与遮盖的面积方圆约六七尺,树下的土地最为肥沃,因为有杏树的缘故,独不能种菜,这也应该砍掉作柴薪。”我回答说:“唉,现在杏树正逢春发枝,将要开花,可以等待它结果,你难道不能少种几畦蔬菜,把那块地方作为杏树的用地吗?”因而杏树没有被砍掉。随后我省悟这件事,并感叹道:“唉!庄子曾经说:樗树与栎树因为不成材而保全下来,尽了它们的自然年限;桂树、漆树因为有用而到遭到伤害夭折。现今榕树确实不成材,却一下子被全部砍掉,杏树的木质坚硬细密,光泽美观,可以用,反而被保存下来。难道说有才与无才的事物,是由于各自碰上的时势不同而有幸与不幸的吗?”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DJP11.B12.A13.①伯蔚身处乱世却还这样骄傲豪奢,难道能免除祸患吗?②普通人(平民百姓)少欲就能自我谨慎,节约费用,远离罪过,使家庭丰裕。14.①在《资治通鉴》中,采用例证法:举何曾侈奢亡族之事来说明何曾“不明”。

②在《训俭示康》中,采用对比论证:将“俭”与“侈”的影响对比,证明了“侈,恶之大也”。【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句意:我恭敬地根据《谥法》所说‘名称与实际违背叫作缪,乘乱肆意妄为叫作丑’,应当为何曾定谥号为缪丑公。“谨按谥法”,省略主语“我”,构成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应在其后断开,D处断;“名与实爽曰缪”与“怙乱肆行曰丑”结构一致,JP处断。故在DJP三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正确。“爽”:违背/差错。句意:名称与实际违背叫作缪/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B.错误。“‘殆’,意为大概”错误。危险/几乎、将要。句意:他的后代继承人危险呀。/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将要消灭干净的时候。C.正确。“相”,都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句意:一定会加害你。/句意:对你的要求决不会依从允许!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因其已然去世而不查问追究”错误。从原文“帝以其重臣,不问”可知,是因为他是“重臣”而不加过问。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矜”,骄傲;“乃尔”,如此、这样;“其”,难道。(2)“小人”,普通人;“谨身节用”,自我谨慎,节约费用;“远”,形容词动用,远离;“丰”,使……丰裕。【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方法的基础上,具体分析。由原文“曾日食万钱,犹云无下箸处。子劭,日食二万。绥及弟机、羡,汰侈尤甚,与人书疏,词礼简傲”“及永嘉之末,何氏无遗种”可知,在《资治通鉴》中,采用了例证法,何曾、他的儿子和孙子都很奢侈,最后灭族,用何曾侈奢亡族之事来说明何曾“不明”。由原文“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故曰:侈,恶之大也”可知,在《训俭示康》中,采用对比论证,强调了寡欲的好处,多欲的危害,将“俭”与“侈”的影响对比,证明了“侈,恶之大也”。参考译文:材料一:十二月丁未(十三日),晋朗陵公何曾去世。何曾自己生活豪华奢侈,超过了君主。司隶校尉东莱人刘毅,多次弹劾何曾奢侈无度,晋武帝因为何曾是重臣,不加过问。何曾死后,博士新兴人秦秀议论说:“何曾骄纵奢侈超过限度,名声传遍了九州。宰相大臣是人们的表率,如果活着的时候随心所欲,死了以后又不受贬抑,王公贵人还怕什么呢?我恭敬地根据《谥法》所说‘名称与实际违背叫作缪,乘乱肆意妄为叫作丑’,应当为何曾定谥号为缪丑公。”晋武帝(没有采纳秦秀的建议)下令赐何曾谥号为孝。何绥是何曾的孙子。当初,何曾曾在武帝司马炎的宴会上侍奉,离开宴会后对儿子们说:“皇上开创伟大的基业,我每次在宴会上见他,从没有听到治理国家的长远打算,只是听他说平生的日常事情,这不是为子孙后代作考虑的方式。他只考虑自己,他的后代继承人危险呀!你们还能够免祸。”指着孙子们又说:“这一帮人一定会遭到国难。”等到何绥死后,哥哥何嵩哭着说:“我们的祖父大概接近圣人了啊!”何曾生活奢侈,吃饭一天要耗费万钱,还说没有下筷子的地方。儿子何劭,一天吃掉二万钱。何绥和弟弟何机、何羡,更加奢侈,给人写信,用词傲慢。河内人王尼看到何绥写的信,对人说:“伯蔚(何绥字伯蔚)身居乱世还这样骄傲豪奢,难道能免于灾祸吗?”听的人说:“伯蔚听到你的话,一定会加害你。”王尼说:“伯蔚等听到我的话,自己已经死了。”等到永嘉末年,何氏一家已经没有子孙留存在世了。臣司马光认为:何曾议论晋武帝苟且懒惰,只顾眼前利益,不为长远考虑,而预知天下将要发生变乱,子孙一定会卷入这忧虑当中,多么英明!但是自己超越本分奢侈无度,使子孙继承这坏毛病,最后因为骄傲奢侈而亡族,这英明又在哪里呢?再说身为宰相,知道自己君主的过错,不忠告君主却在家私下议论,不是忠臣。材料二:御孙说:“节俭,是所有品德共有的;奢侈,是一切恶行中最大的。”共,就是同,是说有德行的人都是从俭朴中培养出来的。俭朴就会减少欲望,君子少欲就不会被外物役使,就可以正道直行。普通人少欲就能自我谨慎,节约费用,远离罪过,使家庭丰裕。所以说:俭和德同时并存。奢侈就会有过多的欲求,君子欲求过多就会贪图富贵,走邪道招惹祸端。普通人欲求过多就会贪求浪费,使家庭破败,使自身丧命,因此他们做官必然接受贿赂,住在乡野必然成为盗贼。所以说:奢侈是最大的罪恶。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答案】10.BDH11.C12.B13.(1)您真的借盟会削弱了鲁国,各诸侯国又会把“贪”名加在您头上,以后的事,小国愈加顽抗,大国也组织防备

(2)并且还列出他们各自的短处。这样在他的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14.苏洵认为当时天下并不是没有贤者,但是管仲却没有在临死前举贤自代,没有选好接班人,从而使国家陷入危机之中。【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兴兵伐鲁,兵到了长勺。鲁庄公出兵抵抗他,大败齐军。“伐鲁”是“兴师”目的,二者联系紧密,不能断开,其后B处断开;“造于长勺”是状语后置,其后D处断开;“逆之”是动宾结构,“大败之”前省略主语“鲁庄公”,故H处断开。故选BD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快速;强,疾劲。句意:所以他出兵救宋也快。/声音并没有更加疾劲。B.正确。已经;既然。句意:我的战士已经训练。/既然自己使精神受到形体的役使。C.错误。皆,都;公正,公平。句意:一同死了吧。/性情品行善良公正。D.正确。句意:本来就应该如此啊。/(六国)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应该是这样。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鲁庄公用剑威逼齐国割让边境地区的五十里土地给鲁国,管仲提议答应鲁国要求”错误,由原文“右自承曰:‘均之死也,戮死于君前。’……管仲曰:‘君与地,以汶为竞。’桓公许诺”可知,鲁庄公只是想和齐桓公同归于尽,是管仲提出把土地归还给鲁国,以汶水为界的。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弱”,削弱;“弥”,更,愈加;“设备”,组织防备。(2)“疏”,列出;“短”,短处,不足;“以为”,认为。【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可知,苏洵认为当时天下并不是没有贤者,但是管仲却没有在临死前举贤自代,没有选好接班人,从而使国家陷入危机之中。参考译文:材料一:桓公三年,桓公将讨伐鲁国,说:“鲁国同我本来接近,所以他出兵救宋也快,我要讨伐他。”管仲说:“不可以。我听说有土之君,不勤于战争,不忌恨小辱,不重复过错,国家就能安定;勤于战争,忌恨小辱,重复过错,国家就是要危险的。”桓公不听,兴兵伐鲁,兵到了长勺。鲁庄公出兵抵抗他,大败齐军。桓公说:“我的兵还是太少,我若以三倍的兵力包围它,它还怎能阻挡我?”四年,桓公继续修治军备,齐整的甲士有十万人,兵车有五千乘。桓公对管仲说:“我的战士已经训练,军队已经增多,我要征服鲁国了。”管仲深深叹惜说:“齐国危险了。因为您不努力于德政而努力于甲兵。天下各国拥兵十万的不少,我们要发动小的兵力征服大的兵力。国内脱离民众,国外诸侯戒备,我们自己也只好行诈,国家想不危险能办到么?”桓公不听,果然伐鲁。鲁国不敢迎战,只在离国都五十里处,设关防守。鲁国请求以关内侯的依次,服从齐国,要求齐国也不再侵略鲁国。桓公许诺了。鲁国约请会盟说:“鲁是小国,当然不带兵器,若带兵器开会,就是以战争状态传闻于各国诸侯,您还不如作罢。这次会盟请都免带兵器。”桓公说:“可以。”于是命令随员不带兵器。管仲说:“不行。各诸侯国对您都很忌恨,您还是就此告退为好。您真的借盟会削弱了鲁国,各诸侯国又会把‘贪’名加在您头上,以后的事,小国愈加顽抗,大国也组织防备,对齐国都不利。”桓公不听。管仲又谏止说:“您切不可去。鲁国人怎么能不带兵器?曹刿的为人,坚强而狠毒,不是能用盟约来解决问题的。”桓公不听,果然与鲁国相会。鲁庄公怀中带剑,曹判也怀中带剑。上台后,庄公从怀里抽出剑来说:“鲁国边境,离国都只五十里了,也不过一死而已。”左手举剑对着桓公,右手比着自己说:“一同死了吧,我死在您的面前。”管仲跑向桓公,曹刿抽举剑站在两个台阶之间说:“两位国君将改变原来计划,谁也不可进前。”管仲说:“君上请把土地归还给鲁国,以汶水为界好了。”桓公许诺了,确定以汶水为界而回国。桓公这次回来便努力整顿政治而不再增加军备,自守边境,不过问他人,停止过激行动并息兵罢战了。材料二:天下并非没有贤能的人,实际上是有贤臣而没有明君。齐桓公在世时,就说天下再没有管仲这样的人才了,我不相信。管仲的书《管子》里,有记载他将死的时候,谈论到了鲍叔牙、宾胥无的为人,并且还列出他们各自的短处。这样在他的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但他又预料到自己将死,可见这部书实在是荒诞,不值得相信。汉代萧何临死前,推荐了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就应该如此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因一个人而灭亡。贤能的人不为自己的死而感到悲痛,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一定要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那管仲,怎么可以说死就死了呢?河北省保定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BDF11.D12.C13.(1)班勇用恩德信义开导他,白英就率领姑墨、温宿自己绑缚到班勇那里投降。

(2)(张朗)想立功赎罪,于是先期到达爵离关,派司马领兵上前作战,斩获二千多人。14.①材料一从正面叙写班勇的主要作战事迹,凸显其英勇善战。②材料二正侧结合:写太后听说班勇有其父的风范并召见他,从侧面衬托班勇有英雄之气;从正面写班勇谏言,凸显其智慧。【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愚昧地认为不能批准曹宗的请求。从前敦煌郡有三百人屯驻营垒,现在应该恢复,并且重新设置护西域副校尉。“也”是句末语气助词,其后B处断开;“旧敦煌郡有营兵三百人”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D处断开;“今宜复之”中“复之”是动宾结构,其后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