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河北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河北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河北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河北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一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光昔从介甫游,介甫于诸书无不观,而特好孟子与老子之言,今得君得位而行其道,是宜先其所美,必不先其所不美也。孟子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今介甫为政,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岂孟子之志乎?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①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何介甫总角读书、白头秉政,乃尽弃其所学而从今世浅丈夫之谋乎?古者国有大事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②。”自古立功之事,未有专欲违众而能有济者也。使《诗》《书》皆不可信则已,若犹可信,则岂得尽弃而不顾哉!今介甫独信数人之言而弃先圣之道违天下人之心将以致治,不亦难乎?(节选自《与王介甫书》)材料二: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注】①矻矻(kūkū);紧张忙碌的样子。②刍荛:割草打柴的人。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介甫独信A数人之言B而弃C先圣之道D违天下E人之心F将以致治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游,交往、交际,与《谏太宗十思疏》“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中的“游”意思不同。B.与,和、及,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吾与点也”中的“与”意思相同。C.举,施行,与《谏逐客书》“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中的“举”意思不同。D.固,本来,与《阿房宫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中的“固”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光认为既然王安石特别喜欢孟子和老子的言论,那么他就必须完全按照孟子和老子的思想来做事。B.司马光认为王安石追求财利之事,不守祖宗旧法,行事颠倒,导致社会混乱,分别违背了孟子和老子的思想。C.司马光认为遇到国家大事,应与不同阶层的人商议;要想成就功业,就不能一意孤行,违反众意。D.王安石针对司马光的批评,逐一进行了反驳,并表示他早已预料到这次变法必然会招来很多怨恨非议。13.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14.司马光认为王安石新法存在“征利”的弊病,他的事实依据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答案】10.BDF11.B12.A13.(1)没有一人能够因袭故典、固守常法,(天下)纷繁混乱,没有人可以安居,这难道符合老子的意愿吗?

(2)现在您指教我的,认为我侵夺官吏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非议。14.①建立制置条例司,大肆宣讲财利之事;②派薛向在江、淮地区推行均输法,剥夺商人的利益;③派遣使者派发青苗钱并收取利息,让百姓更困苦。【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今您仅仅相信几个人的话,而抛弃古代圣人的道理,违背天下人的心愿,准备依靠它来治理好国家。“介甫独信数人之言”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B处断开;“弃先圣之道”是动宾结构,其后D处断开;“违天下人之心”是动宾结构,其后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中的“游”意思是游乐。句意:我从前跟从您交往。/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B错误。“吾与点也”中的“与”意思是赞同。句意:并且特别喜欢孟子和老子的学说。/我赞成曾点的观点。C.正确。“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中的“举”是“攻占、攻取”的意思。句意: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张。/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社会安定,国力强盛。D.正确。“日益骄固”中的“固”意思是顽固。句意:那是我本来预料到会这样的。/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必须完全按照孟子和老子的思想来做事”错误,由原文“而特好孟子与老子之言,今得君得位而行其道,是宜先其所美,必不先其所不美也”可知,表述过于绝对。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能够;“袭”,因袭;“岂”,难道。(2)“见教”,指教我;“致”,招致;“怨”,怨恨。【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可知,建立制置条例司,大肆宣讲财利之事;②由原文“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可知,派薛向在江、淮地区推行均输法,剥夺商人的利益;③由原文“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可知,派遣使者派发青苗钱并收取利息,让百姓更困苦。参考译文:材料一:我从前跟从您交往,您对于各种书籍没有不阅读的,并且特别喜欢孟子和老子的学说(言论),现在您得到了君主的信任和宰相的职位,来实行您的政治主张,这就应当首先推行您认为是好的,必然不会首先推行您认为不好的。孟子说:“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说到利益?”当前您执掌朝政,首先建立制置条例司,大肆宣讲财货利益的事,又委派薛向在江、淮一带推行均输法,想要全部剥夺商贾的利益;又分派使者向各地发放青苗钱并征收其利息,致使人人感到忧愁、痛苦,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流离失散,这难道符合孟子的意愿吗?现今您治理国家,完全改变祖宗以前的法律,该在前边的放在后面,该在上面的放在下面,该在右面的放在左面,已经建成的就毁坏它,已经废弃的反而采取任用它,整天忙忙碌碌,尽心竭力,夜以继日不得休息,使上自朝廷、下到田野、内起京都、外至四海,士人、官吏、兵卒、农夫、工匠、商贾、僧徒、道士,没有一人能够因袭故典、固守常法,(天下)纷繁混乱,没有人可以安居,这难道符合老子的意愿吗!您束发读书,白头执政,为什么反而要全部丢掉自己学到的东西而去听从当今浅薄之徒的主意呢?古时候国家有大事常常同执政士臣商议,同平民百姓商议。《诗经》说:“古时贤人说过,(有了疑难问题)应该找拾柴的平民百姓商量。”从古以来建立功业的事,没有一意孤行、违反众议而能成功的。假使《诗经》《尚书》都不能相信就算了,如果还可以相信,怎么能完全抛弃而不顾呢!现今您仅仅相信几个人的话,而抛弃古代圣人的道理,违背天下人的心愿,准备依靠它来治理好国家,不是很困难吗?材料二:现在您指教我的,认为我侵夺官吏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非议。我却认为从皇上那里接受命令,商议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夺官吏职权;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张,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生事扰民;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批驳荒谬有害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这不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天下对我那么多的怨恨和非议,那是我本来预料到会这样的。河北省保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裴寂坐事免,放归乡宅。寂表乞住京师,久而不去。太宗大怒,长安令王文楷坐不发遣,令笞三十。公进谏曰:“裴寂所为事合万死,今陛下念其旧功,不置于法,唯解其官,止削半封,合流之人尚自给假,况寂放还乡宅。古人云:进人以礼,退人以礼。臣愚以为,文楷识陛下恩贷,见寂是大臣,不时蹙逼,论其此情,未合得罪。”太宗曰:“朕令寂拜埽,岂非礼邪!”乃释文楷不问。使者从奚契丹中返者,太宗问其土俗,对曰:“最爱肉珠,以数百珠博一马。”太宗曰:“何为爱重此物?”对曰:“穿以系颈及交络身。”太宗哂之。公曰:“此物诚不足重,人各有所惑。西域诸贾,爱重珍宝,若遇好殊,则倾家市取,乃劈肌肤,藏之于身内,此人有所经过,咸共敬重,其意所须,莫不资给,人闻皆以为笑。然国家今日亦太重之。”太宗曰:“魏徵即以我为一胡也,事皆如此。往者见林邑使人,每旦磨沈水等诸香,用涂身体,皆共笑之,以为虚费;我今爱重此物与彼亦何异乎有识者还共笑我耳安可不深思也?”(节选自《魏郑公谏录》卷一)材料二:三代分善不善,故王。今天下弥衰,圣王之道废绝。世主多盛其欢乐,大其钟鼓,侈其台苑囿,以夺人财;攻无辜之国以索地,诛不辜之民以求利;而欲宗庙之安也,社稷之不危也,不亦难乎?今有人曰:“某氏多货,其室培湿,守狗死,其势可穴也。”则必非之矣。曰:“某国饥,其城郭庳,其守具寡,可袭而篡之。”则不非之,乃不知类矣。《周书》曰:“往者不可及,来者不可待,贤明其世,谓之天子。”故当今之世,有能分善不善者,其王不难矣。善不善本于义,本于爱,爱利之为道大矣。夫流于海者,行之旬月,见似人者而喜矣。及其期年也,见其所尝见物于中国者而喜矣。夫去人滋久,而思人滋深欤!乱世之民,其去圣王亦久矣。其愿见之,日夜无间,故贤王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不可不务也。(节选自《吕氏春秋·有始览·听言》)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我今爱A重此物B与彼C亦何异乎D有识者还E共笑我耳F安可不H深思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合,符合,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而议事每不合”中的“合”词义相同。B.博,换取,与《促织》中“顾念蓄劣物……不如拼博一笑”中的“博”词义不同。C.道,道理,与《庖丁解牛》中的“臣之所好者道也”中的“道”词义不相同。D.黔首,百姓,与《谏逐客书》中“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中的“黔首”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裴寂被免官归乡,却长期滞留京城,太宗发怒要处罚长安令王文楷,魏郑公二人求情,认为不应该责罚他们。B.西域诸贾看重珍宝,即使倾家荡产也要买来据为己有,太宗认为这与林邑使者磨沉水香涂抹身体类似,都属虚费。C.夏商周三代君主明辨善恶,所以能够称王天下。后世之君废除先王之道,只顾自己享乐,贪求私利,国势衰颓。D.乘人之危抢夺他人钱财,强占其住所,会遭非议,但趁某国饥馑衰弱去袭击,却不会被指责,这是不懂得类推。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意所须,莫不资给,人闻皆以为笑。(2)及其期年也,见其所尝见物于中国者而喜矣。14.在古代,要成为被百姓思念渴慕的君主,应该怎样做?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答案】10.BDF11.D12.A13.(1)他心里想要的东西,(西域当地人)没有人不供给的,内地人听了都把这当做笑话。(2)等到(他们在海上漂流)满一年了,见到他们曾经在中原地区见到的物品就很高兴了。14.(1)进退官员应遵照礼法,而不能只凭个人情感。

(2)戒除奢侈浪费。

(3)不贪图享乐,不随意攻伐杀掠。

(4)区分善恶,爱惜百姓。

(5)善于察纳雅言。【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我爱惜看重这些珠宝,与他们有什么不同呢?有见识的人还一起嘲笑我啊,怎么可以不深思呢?”“重此物”作“爱”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B处断句;“乎”“耳”句末语气词,所以DF处断句;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词义不同。应该;/契合、融洽。句意:裴寂所做的事应该死一万次。/可是商讨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B.错误。词义相同,都是“换取”的意思。句意:用几百颗肉珠换取一匹马。/但是(成名)想到储存了低劣的东西终究也没有用处,不如拿出来斗一斗,也可获得一笑。C.错误。“圣人之道”的“道”是“主张、法则”,并非“道理”之义;《庖丁解牛》中“臣之所好者道也”中的“道”是“天道,自然规律”,二者词义不同。句意:圣人的主张或法则被废弃。/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解牛的规律。D.正确。句意:所以那些要想为百姓分忧的圣贤君主和杰出人士。/现在竟然抛弃百姓去资助敌对国家。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认为不应该责罚他们”错误。魏郑公认为不应该责罚王文楷,据原文“裴寂所为事合万死”,他认为裴寂应该受责罚,只是不能太急切地催逼他回乡。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须”,需要,需求;“资给”,供给;“以为”,省略句,把……当做。(2)“期年”,满一年;“中国”,中原地区;“见物于中国”,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中国见物”。【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材料一第一自然段,魏郑公劝太宗“进人以礼,退人以礼”,即进退官员应该讲究礼法,不要随意惩戒臣下。第二自然段,借契丹过分看重珠宝,劝太宗戒奢以俭。材料二,根据“世主多盛其欢乐,大其钟鼓,侈其台苑囿,以夺人财;攻无辜之国以索地,诛不辜之民以求利;而欲宗庙之安也,社稷之不危也,不亦难乎”可概括出:君主不要贪图享乐,不要肆意杀伐攻掠;根据“有能分善不善者,其王不难矣。善不善本于义,本于爱,爱利之为道大矣”可概括为:君主应区分善恶、爱惜百姓。综合各段内容,可概括出:君主要善于纳谏,即察纳雅言。参考译文材料一:裴寂因事被免职,(皇帝下诏)放他归家乡。裴寂上表请求住在京城,过了很久也没有离开。太宗非常愤怒,长安令王文楷因没有遣送裴寂犯罪,下令鞭笞他三十。魏郑公进谏说:“裴寂所做的事应该死一万次,现在陛下感念他以前的功劳,没有按法律处置他,只解除他的官职,只是削去他一半的封邑,应该流放的人尚且给假期,何况裴寂是放还家乡。古人说:按礼法举荐官员,也按礼法贬黜官员。我认为,文楷知道陛下有恩德能宽恕,见裴寂是大臣,没有及时逼迫裴寂离京,论他这种情况,不应该获罪。”太宗曰:“我让裴寂回家拜扫,难道不合礼法吗!”于是放出王文楷,不再追究他的罪责。有使者从奚(库莫奚,与契丹人同一个祖先,即鲜卑宇文部)契丹中返回,太宗问那里的民间习俗,使者回答说:“他们最爱肉珠,用几百颗肉珠换取一匹马。”太宗说:“为什么喜爱看重这东西呢?”使者回答说:“他们把它串起来挂到脖子上并且交叉着缠绕在身上。”太宗对着他微微一笑。魏郑公说:“这东西确实不值得看重,人们各自有所迷惑。西域各商人,喜爱看重珠宝,如果遇到好的珍珠,就倾尽家财买来,然后就割破肌肤,把它藏到身体内。这个藏珠的人经过的地方,大家都敬重他,他心里所想要的东西,(西域当地人)没有不供给的,内地人听了都把这当做笑话。但是我们国家现在也太看重这些珠宝了。”太宗说:“魏徵就把我当成一个胡人了,事情都是这样。过去见到从林邑来的使者,每天早晨磨沉水香等香料,用来涂抹身体,大家都一起笑他们,认为白白地浪费;现在我爱惜看重这些珠宝,与他们有什么不同呢?有见识的人还一起嘲笑我啊,怎么可以不深思呢?”(节选自《魏郑公谏录》卷一)材料二:夏、商、周三代能明辨善恶,所以能够在天下称王。如今天下越来越衰微,圣人的主张或法则被废弃。世上的君主大多寻欢作乐,把钟鼓等乐器造得很大,把亭台园林修得很豪华,因此耗费了百姓的人力和财力;攻打没有罪的国家以便索取土地,诛杀无辜的百姓来谋取更多的利益;这样想要让宗庙安宁,国家不危险,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吗?假如有人说:“某人家有很多财物,屋子的后墙又潮湿,守门的狗死掉了,这是可以挖墙洞的好机会。”人们一定会非议这个人。如果又有人说:“某个国家在闹饥荒,它的城墙低矮,可用来守护的兵器很少,可以偷袭并谋夺这个国家。”人们却不非议这个人,是不知道这两种情况是一类的道理。《周书》上说:“过去的事不可以追到,将来的事难以等待,能使世道贤明的,就可称为天子了。”所以,当今世上有能够分辨好与不好的,他称王天下不难。区分好与不好的根本在于义,在于爱人,爱护百姓,对百姓有利,这个准则很重要。漂流在海上的人,漂流了一个月,见到像人的东西就十分狂喜。等到(他们在海上漂流)满一年了,见到他曾经在中原见到过的物品就很高兴了。所以人离开得越久,思念别人的心情就越深!乱世的百姓,他们离圣贤的君主统治的世道也很久了。他们想见到圣王的愿望,日夜不曾间断,所以那些要想为百姓分忧的圣贤君主和杰出人士,就不可以不在这方面努力啊。(节选自《吕氏春秋·有始览·听言》)河北省邯郸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谊也,爱之而已矣。民失其所务,则害之也;农失其时,则败之也;重赋敛者,则夺之也;多徭役以罢民力,则苦之也;劳而扰之,则怒之也。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武王问于太公曰:“贤君治国何如?”对曰:“贤君之治国,其政平,其吏不苛,其赋敛节,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施于无罪,不因喜以赏,不因怒以诛,害民者有罪,进贤举过者有赏,不新宫室以费财,不多观游台池以罢民,不雕文刻镂以逞耳目。宫无腐蠹之藏,国无流饿之民,此贤君之治国也。”武王曰:“善哉!”

(节选自《说苑•政理》)材料二: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若安A天下B必须先正C其身D未有E身正F而影曲G上治H而下乱者。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夺,掠夺,与《齐桓晋文之事》“勿夺其时”中的“夺”意思不同。

B.遇,对待,与《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中的“遇”意思相同。

C.既,已经,与《烛之武退秦师》“郑既知亡矣”中的“既”意思不同。

D.弊,衰败、破败,与《六国论》“弊在赂秦”中的“弊”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太公认为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不会让百姓失业,不会耽误农时,不会加重赋税和徭役的征敛,不会侵扰百姓。

B.材料一中武王的问题虽然不同,但太公的答案却是相通的,两个答案的核心都指向了爱惜百姓,都只是在教导武王如何对待百姓。

C.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君主不能损害百姓来奉养自己,不能声色犬马尽情享乐,不能说不合情理的话,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众叛亲离。

D.材料二中魏征认为守成比创业更难,是因为创业是推翻混乱黑暗的统治,更易得到百姓拥戴;而守成多因君主骄奢淫逸而失去民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

②害民者有罪,进贤举过者有赏,不新宫室以费财。

14.材料一中,太公提到的“贤君治国”的禁忌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十思”有很多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明确古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及词语含义,再判断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解答】(1)句意: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的现象,也没有上边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情况。

“若……必须……”构成假设关系复句,且“天下”作“安”的宾语,故B处需断开;

“正”为使动用法,其宾语为“其身”,故D处需断开;

“未有”的宾语为“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且“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句式相同,故中间G处需断开。

故BDG三处需要断句。

(2)A.正确。掠夺。/耽误。句意:要给予人民实惠而不要掠夺他们。/不要耽误了它们的生长时间。

B.正确。句意:所以善于治国的君主对待人民。/不如趁此机会好好对待他。

C.错误。两个“既”都是“已经”的意思。句意:然而已经取得天下之后。/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D.正确。衰败,破败。/弊端、弊病。句意:国家的衰败。/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故选C。

(3)B.“都指向了爱惜百姓,都只是在教导武王如何对待百姓”错误,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涉及的范围较广,有对政策、官吏的要求,君主本身的自律和领导臣民的具体做法等。

故选B。

(4)①“问于太公”,状语后置句,于太公问;“道”,道理;“若何”,怎样。译文:武王向太公问道:“治国的道理是怎样的呢?”

②“罪”,惩罚;“贤”,形容词作名词,贤人;“新”,翻新,新建。译文:伤害百姓的人有惩罚,推荐贤人、揭发过错的人有赏赐,不翻新宫殿来浪费钱财。

(5)①结合“不雕文刻镂以逞耳目”可概括出,不可放纵自己的欲望。

②结合“不新宫室以费财,不多观游台池以罢民”可概括出,不能大兴土木。

③结合“宫无腐蠹之藏”可概括出,不能容纳奸邪小人。

④结合“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施于无罪,不因喜以赏,不因怒以诛”可概括出,不能赏罚不明。

答案:

(1)BDG

(2)C

(3)B

(4)①武王向太公问道:“治国的道理是怎样的呢?”

②伤害百姓的人有惩罚,推荐贤人、揭发过错的人有赏赐,不翻新宫殿来浪费钱财。

(5)①不可放纵自己的欲望。②不能大兴土木。③不能容纳奸邪小人。④不能赏罚不明。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武王向太公问道:“治国的道理是怎样的呢?”太公回答:“治国的根本道理,只有爱民罢了!”又问:“应当怎样爱民呢?”太公说:“执政要利于人民而不要损害他们,成就他们而不要破坏他们,要保护人民的生命而不要杀害他们,要给予人民实惠而不要掠夺他们,要使人民安乐而不使他们痛苦,要使人民喜悦而不使他们愤怒,这就是治理国家的道理。让百姓达到合宜的道德(水平),爱护他们就可以了。人民失去职业,就是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耽误农时,就是破坏了他们的生产;加重对人民征收赋税,就是掠夺他们的财富;多征敛徭役让人民感觉疲惫,就是让他们受苦;使人民劳苦并且不断侵扰,就会使人民愤怒。所以善于治国的君主对待人民,就像父母爱护子女,兄长爱护兄弟那样,听闻他们挨饿受冻,就感到哀怜,见到他们受苦就会(为他们)感到伤心。”

武王问太公道:“贤明的君主怎样治理国家?”太公回答:“贤明的君主治理国家,政治平和,官员执法不苛刻,赋税和其他征收非常有节制,国君供养自己的东西少,不因为个人的喜好去妨碍国家法理,不会赏赐没有功劳的人,也不会惩罚没有罪过的人,不会因个人喜欢就赏赐,也不会因为自己生气就诛杀,伤害百姓的人有惩罚,推荐贤人、揭发过错的人有赏赐,不翻新宫殿来浪费钱财,也不修建游玩的台池来让百姓疲惫,不过分雕饰镂刻来满足耳目的欲望,朝廷中没有藏匿像蛀虫一样的奸邪,国内没有流亡饿死的百姓,这就是贤明的君主治理的国家。”武王说:“说得好!”

材料二: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让百姓存活。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如同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的现象,也没有上边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情况。如果一味贪恋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想要得到的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有)放纵取乐、贪图安逸(的想法)。”

贞观十年时,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说:“在帝王的事业中,创业与守业哪件事比较艰难?”魏征对答说:“帝王的兴起,一定是在前朝衰乱的时候,这时推翻昏乱的旧主,百姓就乐于拥戴,四海之内也都会归顺他,这正是天授人与,如此看来创业并不艰难。然而已经取得天下之后,骄傲放纵,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徭役却没有休止,百姓已经穷困凋敝而奢侈的事务还仍然不停,国家的衰败,常常就是这样开始的。这样看来,守业更难。”【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河北省廊坊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六年,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臣曰:“吾闻语曰:‘一岁再故,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论太宗世,用之无所变改。(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材料二: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平?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节选自欧阳修《纵囚论》)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因为上言A王政本B于仁恩C太宗欣然D纳之E遂以宽仁F治天下G而于刑法H尤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幸,指心存侥幸,与《鸿门宴》“故幸来告良”中的“幸”意思不同。B.盖,因为,与《庖丁解牛》“技盖至此乎”中的“盖”意思不同。C.意,意料,与《谏逐客书》“快意当前”中的“意”意思相同。D.以,表目的,与《烛之武退秦师》“焉用亡郑以陪邻”中的“以”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宗英明神勇,天性仁爱宽容,他刚即位时,有大臣提出应当用严厉的刑法治理天下,而魏征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B.太宗赦免的罪犯结果没有一个晚归的,太宗赞赏他们的诚信,就赦免了他们的死罪,但太宗也认为不可以多次赦免罪犯,否则会有不良影响。C.为信义而死,不苟且偷生,且视死如归,即使是君子也很难做到,但欧阳修认为,唐太宗释放的那些囚犯却做到了,也是人之常情。D.太宗纵囚复归,再赦免他们,这样的事情只能偶尔为之,如果屡次这样做,杀人犯就得不到惩罚,这样就违背了圣人常法。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2)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14.对材料一中“太宗纵囚”一事,欧阳修的态度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10.CEG(“为上言”是魏征向皇上言说“王政”的根本,“仁恩”是“王政”的内容,故A、B两处不能断开,“太宗”是下句的主语,应在C处断开;“欣然”修饰“纳之”,应在E处断开;“而于刑法尤慎”是对“遂以宽仁治天下”的补充,应在G处断开。原文标点为: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11.C(A项,“故幸来告良”中的“幸”意思是幸亏、幸而;B项,“技盖至此乎”中的“盖”同“盍”,意思是何、怎么;C项,意思不同,“快意当前”中的“意”意思是心情;D项,正确。)12.C(“也是人之常情”错误,根据原文“此岂近于人情哉”可知,欧阳修认为这不符合人之常情,且那群囚犯之所以按时回去,是揣测圣意后的选择,并不是真的视死如归。)13.(1)(太宗)亲自审讯囚犯,同情三百九十名犯了死罪的囚犯,放他们回家,约定第二年秋天回来接受刑罚。(“录”“闵”“期”各1分,句意通顺1分)(2)我只看见上面和下面的人互相窥测而形成这种声誉,哪里有所说的布施恩德的皇帝和懂得信义的罪犯呢?(“成”“乌”“知”各1分,句意通顺1分)14.①欧阳修对太宗纵囚持质疑态度。②他认为这是唐太宗求取美名的手段,③这样做不符合人之常情,也不符合圣人常法。(每点2分,答满两点意对即可得5分)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唐太宗凭借英明神武平定天下,但他天性仁爱宽容。刚登皇位时,有人劝他用严厉的刑法整肃天下,魏征认为不可以,趁机向太宗上奏王道应以仁爱恩德为根本,太宗欣然采纳了他的谏言,于是用宽和仁厚来治理天下,但在刑法方面格外慎重。贞观四年,天下被判处死罪的只有二十九人。贞观六年,(太宗)亲自审讯囚犯,同情三百九十名犯了死罪的囚犯,放他们回家,约定第二年秋天回来接受刑罚;到了(约定的)期限,囚犯都来到朝堂,没有晚回的,太宗赞许他们诚实守信,全部赦免了他们(的死罪)。然而(太宗)曾经对群臣说:“我听古语说:‘一年中两次赦免犯人,好人不再发表意见。’我拥有天下之后不曾多次赦免罪犯,是不想诱导人们对犯法免罪心存侥幸啊。”自从房玄龄等人修订律、令、格、式后,整个太宗年间,一直沿用没有什么变更修改。材料二:对君子讲信义,对小人施刑罚。刑罚定成死罪,是罪恶大到极点,这又是小人中最严重的了。宁可为了信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把死看得像回家一般,这又是君子最难能可贵的。当唐太宗贞观六年的时候,审讯三百多名犯死罪的囚犯,释放他们让他们回家,并约定时间叫他们自己回来接受死刑。这是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小人却轻而易举地做到了。这难道是符合人情的吗?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就可以使他改变并成为君子。因为恩德进入人心很深,能很快改变人,有像这样的情况啊。(我)说:唐太宗这样做,是他用来求得这种声誉的手段啊。哪里知道放囚犯回去,不会想到他们一定会回来以希望被赦免,所以才释放他们呢?又哪里知道被释放回去的囚犯,不会想到自己回来一定能够获得赦免,所以才回来呢?意料囚犯一定会回来才释放他们,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料想上面一定赦免他们才再回来,这是下面揣摩上面的心思。我只看见上面和下面的人互相窥测而形成这种声誉,哪里有所说的布施恩德的皇帝和懂得信义的罪犯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唐太宗向天下布施恩德,到这时已经六年了,还不能使小人不做罪大恶极的事,但是一天的恩德,却能使他们视死如归,保存信义。这又是讲不通的理论啊!既然这样,那么怎样做才好呢?(我)说:释放后又回来的,把他们杀掉而不赦免;然后再释放一批,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能知道是布施恩德所造成的。然而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啊。假如释放了能够自动回来再加以赦免,只能够偶然试一试罢了。如果屡次这样做,那么杀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通行不变的法律吗?不能作为通行不变的法律,难道是圣人的法律吗?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用人情作为根本,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①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寨,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会高宗崩,孝宗欲行三年丧,创议事堂,命皇太子参决庶务。万里上疏力谏,且上太子书,言:“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一履危机,悔之何及?与其悔之而无及,孰若辞之而不居。愿殿下三辞五辞,而必不居也。”太子悚然。孝宗不悦,曰:“万里以朕为何如主!”由是以直秘阁出知筠州。宁宗嗣位,召赴行在,辞。引年乞休致,进宝文阁待制,致仕。嘉泰三年,诏进宝谟阁直学士,给赐衣带。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侂胄恚,改命他人。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赐谥文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有删改)6【注】①追胥:追租的公差。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韩侂胄用事A欲网罗四方B知名士C相羽翼D尝筑南园E属万里F为之记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绍兴,宋高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从汉武帝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中的“元嘉”即为年号。B.除,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古代表示官职任免调动的词还有迁、擢、改等,如《琵琶行(并序)》“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左迁”表示贬官。C.崩,本义是指山倒塌,文中指帝王之死。《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D.谥,即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的具有褒扬意义的称号,如陶渊明谥号“靖节”。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杨万里具有管理才能,担任奉新县知县时,阻止收税的官吏下乡扰民,只把逃税人的名字张贴在集市中,老百姓就高兴地纷纷前往缴税,县里大治。B.杨万里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后,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讨平,后被任命为提点刑狱,请求在潮、惠二州的外围修筑寨堡来防范盗贼,但不久杨万里因母丧离职。C.杨万里慧眼识人才。担任东宫侍读时,他认为选拔人才最为重要,他所举荐的朱熹、袁枢等六十人,先后被提拔任用,因此得到太子深深的敬重。D.宋孝宗起初很喜爱杨万里的才能,称他有“仁者之勇”,受到重用;后来征求周必大的意见,周必大对杨万里没有好评,从此杨万里不再被重用。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8分)(1)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4分)(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分)14.杨万里为人正直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3分)【答案】10.ADE11.D12.C13.(1)恰逢陈俊卿、虞允文做宰相,两人共同举荐杨万里,杨万里被征召为国子博士。(2)不明句读,不解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见他的明智。14.①孝宗命太子参与政务,他上疏力谏,劝阻太子;②韩侂胄掌权时,他宁可丢官也不为其作记;③韩侂胄用兵时,他写文痛骂。【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韩侂胄当政后,想网罗四方知名人士为他的羽翼,他曾经修筑南园,让杨万里作记。“韩侂胄用事”句意完整,应在其后断开,且“欲”意思是“想要”,后面要跟想要做的事情,“尝筑”的宾语是“南园”,宾语后断开。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朝廷……给予……褒扬……如陶渊明谥号‘靖节’”错误。谥号有褒有贬,有平谥;陶渊明“靖节”非朝廷给予,而是私谥。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因此得到太子深深的敬重”错误,结合原文“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可知,太子敬重他是因为他能根据书中的事实联系实际对太子规劝和告诫,而不是因为他慧眼识珠,举荐的人才都得到了提拔。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会”,恰逢;“交荐”,共同举荐;“召为国子博士”,被动句。(一点1分,句意1分)(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或”,有的;“小”“大”,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一点1分,句意1分)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依据“会高宗崩,孝宗欲行三年丧,创议事堂,命皇太子参决庶务。万里上疏力谏,且上太子书,言……”可概括为:孝宗命太子参与政务,他上疏力谏,劝阻太子;依据“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可概括为:韩侂胄掌权时,他宁可丢官也不为其作记;依据“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可概括为:韩侂胄用兵时,他写文痛骂。参考译文: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他考取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任赣州司户官,又调任永州零陵县做县丞。这时张浚被贬谪到永州,关闭大门,谢绝来客,杨万里三次拜访都没有见到,便写了一封信极力请求,张浚才见他。张浚用使心意正直诚恳的学问勉励他,杨万里(立志)一生都服从他的教诲,于是把书斋命名为“诚斋”。张浚入朝做宰相,将杨万里推荐给朝廷。杨万里被升任为临安府教授,还没有赴任,父亲去世,他在家守丧。后改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他阻止催讨赋税的官吏下乡扰民,有逃避赋税的老百姓只把他们的名字张贴在集市中,老百姓就高兴地纷纷前往缴税,不扰民赋税就交清了,县里因而治理得很好。恰逢陈俊卿、虞允文做宰相,两人共同举荐杨万里,杨万里被征召为国子博士。不久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讨平,宋孝宗称他为“仁者之勇”,于是有了重用杨万里的想法,提升他为提点刑狱。杨万里请求在潮、惠二州的外围修筑寨堡,潮州用来震慑盗贼的巢穴,惠州用来扼住盗贼的道路。但不久杨万里因母丧离职。太子东宫缺少讲官,皇帝亲自提拔杨万里为侍读。有一天太子读《陆宣公奏议》等书,杨万里都根据书中的事实联系实际对太子规劝和告诫,太子深深地敬重他。这时王淮做宰相,有一天王淮问杨万里:“宰相最先办的应是什么事情?”杨万里回答说:“人才。”王淮又问:“哪些人是人才呢?”杨万里就写上朱熹、袁枢等六十人的名字献上去,王淮陆续将这些人擢用。赶上高宗驾崩,孝宗想要执行三年守丧的制度,创建议事堂,命令皇太子参与决定各种政务。杨万里上奏章极力劝谏,又上书太子,说:“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一旦履行职务遇到危机,懊悔怎么来得及?与其懊悔来不及,不如推辞而不担此重任。希望殿下三番五次推辞,一定不居任。”太子为之恐惧。孝宗很不高兴,说:“杨万里把朕看成了什么样的皇帝!”因此杨万里以直秘阁出任筠州知州。宁宗即位,召杨万里赶赴朝廷,他辞却了。他以年老请求退休,进宝文阁待制,退休。嘉泰三年,皇帝下令进封他为宝谟阁直学士,赏赐衣带。孝宗起初喜爱他的才能,征求周必大的意见,周必大对杨万里没有好评,从此杨万里不再被重用。韩侂胄当政后,想网罗四方知名人士为他的羽翼,他曾经修筑南园,让杨万里作记。杨万里说:“官可以不作,记却不可以写。”韩侂胄非常生气,便改命他人作记。韩侂胄专权僭越日益严重,杨万里心中忧愤,怏怏不乐,终于病倒了。家人知道他是忧虑国事,凡是和时政有关的事情都不告诉他。有一天宗族里有个年轻人忽然从外面回来了,仓促间说起韩侂胄用兵的事情。杨万里失声痛苦,急忙叫拿来纸笔写道:“韩侂胄是个奸臣,擅自专权,目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阴谋危害国家,我空有这样的头颅,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扔下笔就去世了。杨万里精通作诗,曾经著有《易传》流行于世。死后赐谥“文节”。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20分)何敌之?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子姑整军而经武乎!乎?”师遂济。楚子北师次于邸。将饮马于河而归。闻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