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复习笔记_第1页
产业经济学复习笔记_第2页
产业经济学复习笔记_第3页
产业经济学复习笔记_第4页
产业经济学复习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业经济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导论

1、什么是产业?

定义:产业是大〃坏同、数目繁多的,因具有某种同一属性而组合到一起的企业集合,可以看成是将国民

经济按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是介于国民经济和企业家庭之间的经济单位。

为了经济分析的需要,产业经济学对产业划分的基准不同。服从企业市场关系结构的分析需要,产业组织

理论中的产业是指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产品、服务的企业集合;服从于行业内各中间产品之间均衡

状态的分析需要,产业关联理论中的产业是指使用相同原材料或相同生产技术和工艺或相同产品用途的企

业集合;服从于大类部门之间经济活动的分析需要,产业结构理论中的产业是指具有相同原材料、产品和

生产过程特征的企业集合。

产业的特性:中观性、专门化、规模性

2、当代中国产业经济学的体系、思路和派别。

中国学者们的产业经济学内容体系观可以归纳为三种流派:一板块说、四板块说和多板块说。

一板块说的代表人物是汪祥春、于立和刘志彪.她们观点与欧美主流一致,认为产业组织和产业经济是同

义语,产业经济学就是产业组织理论,其理论体系包括使用产业经济学经常使用的经典模型,对模型进行

的经验验证以及对工商企业的公共政策含义。四板块说代表人物是杨治,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均属此派。

他们认为产业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体系为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布局理论和产业政策理论。多

板块说的代表人物是李悦,其内容体系既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政策的基本内容,也包括经济增

长理论、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还包括一些具体的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分析。

第二章产业结构理论

1、产业结构理论的学术历史

时间

产亶绢构理论的思想1690威廉配第政治莫术

渊源

1758、1766弗朗索瓦一整奈《经济表》、《经济袤分析》

1935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

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的1940克拉克《经济发展条件》

形成

1941库法涅茨国民收入及其构成

1941里昂得夫<1919-1929年美国经济结构》

产费结构理论的发展刘斯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1954昂

惕《美国经济结构研究》、《投入产出经济学》

1953箱

曼《经济发展战略

1966兹

库3

涅现代经济增长、《各国的经济增长》

1958斯

罗g3

托«经济成长的过程》

1966钱

里《产业关联经济学》、《发展的模式》

曼《世纪英国工业的变化与发展》

直20

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和经济增长》

斯制定经济政彝的理论(性质政策)

三《经济发展:原则、问超与政策》

健《产业结构论》《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

降《产业经济学》

宫(1975)

利《日本的产业政策》

战略产业领先增长理论

2、配第克拉克定律

*配第一克拉克定理的理论前提

*以若干国家在时间推移中发生的变化为依据

*首先使用了劳动力这个指标

*三次产业分类法

*配第一克拉克定理的主要内容

*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

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

况,第一次产业将减少,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将增加。

*根据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通过一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比较和不同国家的横截面比较,可以判定一个

国家产业结构所处的阶段及特点,为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利用这一定理对未来就业需求进行预测,以便制定相应的劳动就业政策。

3、霍夫曼定律

霍夫曼定理: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霍夫曼系数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划分依据:霍夫曼系数(消费品工业净产值/资本品工业净产值)

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占统治地位,资本品工业不发达

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的增长快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但消费品工业的规模仍然比资本品工业的规模大。

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继续比消费品工业更快地增长。

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的净产值已经超过消费品工业的净产值。

霍夫曼系数越小,重工业化程度越高,工业化水平也越高。

霍夫曼定理的评价和反思:

*对于资本品工业比重稳步上升、工业部门结构的主要转换点的结论是科学的

*仅从工业内部比例关系分析工业化过程不够全面

*划分资本品和消费品工业的标准不完善,从而影响其结论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4、西蒙库兹涅茨(库兹涅茨法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产业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该产业中劳动力相对比重一样,呈不断

下降趋势.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相对上升,劳动力相对比重的基本趋势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的样本国家都呈上升趋势。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未必与之同

步,综合地看,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在这些样本国家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经历一个由上升到下降的"IT型变化。

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及劳动力的相对比重趋于减少的原因

(1)农产品的收入弹性较低,是导致第一产业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2)农业处于报酬递减状态,也是导致第一产业国民收入相对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3)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第一产业劳动力相对比重下降的重要原因

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及劳动力相对比重先升后降、基本不变的原因

消费结构变化使工业产品的需求量增加,从而使工业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处于有利的地位;

国民收入中用于投资部分的增长在不断扩充着生产资料的工业品市场,工业品市场的扩大反过来又给工业

的增长和工业提供国民收入的增长创造了条件;

工业化推进到一定阶段后,工业内部存在着排斥和吸纳劳动力的两股力量势均力敌,即工业技术进步迅

速,工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产生出排斥工业部门本身劳动力的力量;与此同时,工业部门

内部的行业扩大与增加又产生出吸纳劳动力的力量,这种排斥与吸纳力量趋于平衡,就使第二产业的劳动

力相对比重趋于稳定。

第三产业劳动力相对比重上升及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大体不变的原因

第三产业的资本、技术的"进入壁垒低",为劳动力大量进入该产业提供了可能;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服务”等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高,"服务”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大,使劳动力进

入第三产业成为必然;服务性产品"差别小",因而该产业内竞争激烈,不易形成垄断,服务产品附加价

值少,随着经济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第三产业的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大而导致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

的有利因素,大部分被该产业产品附加价值较小的不利因素相抵偿,从而使第三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

上升不多,处于微升状态。

5、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

钱纳里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9个准工业化国家(地区)1960—1980间

的历史资料,建立了多国模型,利用回归方程建立了GDP市场占有率模型,即提出了标准产业结构。即根据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工业经济整个变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从任何一个发展

阶段向更高一个阶段的跃进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动的。

1)初级产业,是指经济发展初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例如食品、皮革、纺织等部门;

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经济阶段。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没有或极少有现代工业,生产力水平很低。

第二阶段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以现代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构转

变,工业中则以食品、烟草、采掘、建材等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这一时期的产业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

业为主。2)

中期产业,是指经济发展中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例如非金属矿产品、橡胶制品、木材

加工、石油、化工、煤炭制造等部门;

第三阶段是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型工业的迅速增长,非农业劳动力

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也就是所谓的重化工业阶段。重化工业的大规模发展是支持区域经

济高速增长的关键因素,这一阶段产业大部分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

第四阶段是工业化后期阶段.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

高速增长,并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这一时期发展最快的领域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

如金融、信息、广告、公用事业、咨询服务等。3)

后期产业,指在经济发展后期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例如服装和日用品、印刷出版、粗钢、纸制品、

金属制品和机械制造等部门。

第五阶段是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内部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换,同

时生活方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被推广普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第六阶段是现代化社会。第三产业开始分化,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位:

人们消费的欲望成现出多样性和多边性,追求个性。

6、赤松要的雁型理论

后进工业国发展的雁行过程:

工业品呈现进口一国内生产一出口三个环节的继起图形.

次层雁行形态

从国内消费品进口、生产和出口一资本品的进口、生产和出口

从低附加价值制品(粗制品)的进口、生产和出口到高附加值制品(精密制品)的进口、生产和出口依次

继起的图形

雁行形态的地区性波及(第二次层的雁行形态)(1974年)

以发达国家为顶端,处于各个不同发展阶段顺序排列的国家系列

某一产品的进口一生产一出口的这组动态演化,依次在国与国间逐个传导的图像

7、产业结构影响因素分析(供给、需求、国际、政策因素)分析思路,分析某些因素对某

产业的影响

供给因素:①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②劳动力供应状况③资金供应状况④技术供应状况

需求因素:①个人消费结构②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③最终需求中消费和投资的比例④投资结构

国际因素:①国际贸易②国际投资

政策因素:产业政策扶植或抑制

定量分析指标分析用途

1.产业比较优势度

比较劳动生产率上升率反映产业结构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

产业结构超前系数

2.产业专门化率反映产业结构中专业化部门及其专业化程度

3.相关系数

反映与对比国家产业结构的异同程度

4.相似系数

5.产业结构变化率反映产业结构随时间的变化程度

7.产业结构效益指数

反映产业结构的素质和效益的好坏

8.偏离——份额分析

场斗

比较菁动生产神播某疑施境角■腐期映的造瞬年的年增长率

*L2:较高层次国家同产业同一时期内的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率

*B2:研究国家某产业某一时期内的劳动生产率上升率

*B2>1,说明研究国家该产业劳动生产率高于较高层次国家的平均水平,说明研究国家该产业具

有比较优势。

*B2<1,说明研究国家该产业业不具有比较优势。

产业结构超前系数:测定某一部门结构增长对经济系统中平均增长趋势的超前程度。

Ei=ai+(ai-l)/Rt

ai:第i部门期末所占份额与期初所占份额之比

Rt―同期经济系统中平均的增长率

Ei-第i部门的结构超前系数,>1越大,越超前,<1越落后

2=二5

产业专门化率:

*gl和g2:研究国家某产业及其较高层次国家同产业的净产值

*Q1和Q2:研究国家及其较高层次国家全部产业净产值

*Z>1,说明该产业是研究国家的专门化部门,Z值越大,说明该产业在研究国家中专门化程度,

即集中程度越高,该产业的产品输出规模越大。

*Z<1,说明该产业不是研究国家的专门化部门。

相关系数

S(Xik-Xj)(Xjk-Xj)

弓二Inn-二=一]&汶]

22

JS(x^-Xj)*S(Xjk-Xj)

Yk=lk=l

*Xik和xjk:国家i和国家j各自k部门在其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

*Rij:国家i和国家j产业结构的相关系数

*rij=-l时,两国家产业结构截然相反

*rij=l,两国家产业结构完全相同

*rij=O,两国家产业结构不相关。

相似系数

S=E(%%)/傀郎侬

*xin和xjn:国家i和国家j各自产业部门n在本区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

*S:两国家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

*S=1时,说明两个国家产业结构完全T攵

*S=0,说明两个国家产业结构完全不一致

*通常情况:S介于0和1之间,S数值越大,说明两个国家产业结构越是相似,S越小,说明越

是不相似。

产业结构变化率(卜0

*xin和xjn:国家i和国家j各自产业部门n在本区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

*S:两国家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

*S=1时,说明两个国家产业结构完全一致

*S=0,说明两个国家产业结构完全不一致

*通常情况:S介于0和1之间,S数值越大,说明两个国家产业结构越是相似,S越小,说明越

是不相似。

名词解释

1、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按照产品用途不同,将物质生产部门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和生

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优点:揭示了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时两大部类产业间的实物和价值构成的比

例平衡关系,是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理论基础。缺点:覆盖面窄、实际应用困难难以描述产业间错

综复杂的投入产出关系和其他产业关联关系

2、列宁的农轻重产业分类法:以物质生产的不同特点为标准,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

产业轻工业:纺织、食品、服装、制革、毛皮、家具重工业:燃料、冶金(如钢铁)、煤炭、石

油、化工等

产业经济系统=({农,轻,重},{农,轻,重之间的关系})

优点:简便易行

缺点:没有把全部物质生产部门都包括进去,更没有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轻重工业的界定日益困

难;不能全面反映产品使用价值的多样性与交叉性。

3、三次产业分类法:

分类标准:以产业发展的层次顺序及其与自然界的关系作为标准

定义:第一产业: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的物质生产部门,即广义的农业

第二产业:加工取自自然物质的物质生产部门,即广义的制造业或工业

第三产业:派生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活动之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即广义的服务业

产业经济系统=({第i次产业Ii=L2,3},{第i,j产业之间的关系|1,2,3))

a.对全部经济活动的简明分类b.虽不严密,但具应用性,(克拉克、Kuznets)伴随经济发展的资

源分配结构的变化趋势,广为流传c.第三次产业“混合部队",引起争议

4、基础产业:在产业结构体系中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并为大多数产业提供服务的产业

5.瓶颈产业:在产业结构体系中未得到应有的发展并已严重制约其他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

6、支柱产业:在产业结构体系的总产出中占较大比例的产业

7.主导产业:在产业结构体系中处于迅速发展并对产业发展具有引导和支撑作用的产业

主导产业的具体含义

①在产业结构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比重较大,综合效益较好并具有较大增长潜力的产业;

②建立在大规模生产和广泛的商品交础上专门化、社会化、商品化高的产业;

③产业链较长,关联度较高,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大,能带动和促进经济的发展。

主导产业的特点:①技术上的先进性。②时间上的阶段性。③结构上的层次性。

8、产业结构: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狭义的产业结构内容包括:构成产业总体的产业

类型、组合方式,各产业之间的本质联系,各产业的技术基础、发展程度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

作用。广义的还包括产业之间数量比例上的关系。

第三章产业关联

名词解释:

1、产业关联:指经济活动中各产业间存在的以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广泛、复杂、密切的技术经

济联系,主要包括产业之间投入产出、供给需求的数量关系。

按产业关联的纽带不同分类

2、产品或劳务关联一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些产业部门为另一些产业部门提供产品或劳务,或者产业

部门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

3、生产技术关联一一些产业部门为另一些产业部门提供满足技术性能要求的机器设备、产品零部件、原

材料以及劳务等

4、价格关联一产业间产业和服务关联价值量的货币表现

5、劳动就业关联一某一产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相关产业增加劳动就业机会

6、投资关联一某一产业的直接投资必然导致大量的相关产业的投资

按产业间关联的方向不同分类

7、前向关联一指某一产业的产品在其他产业中的利用而形成的产业关联。

8、后向关联T旨某一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从其他产业获得投入品所形成的依赖关系。

9、环向关联——经济活动中的各产业依据前向关联、后相关联联系组成了产业链。产业链通过复杂的

技术经济联系往往会形成一个"环"。

按产业间技术工艺的方向和特点分类

10、单向关联-----系列产业部门之间,先行产业部门为后续产业部门提供产品,以供其生产时的直接

消耗,但后续产业部门的产品不再返回先行产业部门的生产过程。

棉花一棉纱一色布―服装

11.多向关联-----系列产业部门之间,先行产业为后续产业部门提供产品,以供其生产时直接消耗,

同时后续产业部门的产业也为其先行产业部门提供产业,与先行产业发生前向关联

煤炭一钢铁一矿山机械部件一煤炭

按产业间的依赖程度分类

12、直接关联一两个产业之间存在着直接提供和被提供产品、服务、技术等方面的联系。

13、间接关联一两个产业部门之间本身不发生直接的生产技术联系,而是通过其他一些产业部门的中介

而产生的技术经济方面的联系。

投入产出法的几个概念

14、投入:产品生产所需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力的投入,包括中间投

入和新增价值部分。

15、产出:指产品生产的总量及其分配使用的方向和数量,包括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两部分。

16、投入产出法: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即投入产出模型),综合分析

和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分析重要的宏观经济比例关系及产业结构等基本问题。

17、投入产出表:反映各种产品生产投入来源和去向的一种棋盘式表格。

18、投入产出模型:用数学形式体现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线性代数方程组.

论述题

第一象限中间产品,第二象限最终产品,第三象限增加值象限。

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中的平衡关系

®行平衡关系

各产业(各行)提供的中间产品价值+各产业(各行)最终产品价值=各产业(各行)的总产值

[x+x++x+Y=X

1112In11

x+x++x+Y=X

<21222n22

x+x+.•-+x+Y=X

nln2nnnn

-di………2,…,n)

yii

7=1

②列平衡关系

各产业(各列)的中间投入+(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Vj+生产税净额Tj+营业盈余Mj)=各产业

(各列)的总产值。

设Nj=Dj+Vj+Tj+Mj

x+x++x+N=X

1112In11

x+x++x+N=X

<21222n22

x+x+...+x+N-X

nln2nnnn

Z"x+N=X

ijjj

z=l

③其他平衡关系

XXij+y,.=XX+N

ijj

z=l

EX.+Y)=S(ZX+N)

1J1iji

i=lj=lz=lz=l

1、2象限之和=1、3象限之和

Xy.=XN

i=1j=l

第2象限合计=第3象限合计

1.直接消耗系数

(1)直接消耗系数一ffi生产单位j产品时对i产品的直接消耗量。

X

a=___a__

UX

特点:①Osa.<1(i,j=1,2,…,n)0a越大说明第j产业与第i产业密切联系,反之联系松散,若

a=0则说明第j产业与第i产业没有直接的生产与分配关系.

②具有相对稳定性。单位j产品对i产品的消耗量主要取决于当时的生产技术,而生产技术水平的发展一

般比较平稳渐进。

2.利用直接消耗系数建立投入产出模型

(1)把直接消耗系数引入产品分配平衡方程组一行模型

QX+QX++QX+Y=X

111122Inn11

QX+QX++aX+Y=X

<!211222Inn22

aX+QX++Y=X

・・・・・+aX

-nLL..«2..-2.••rm*"nnn

Z”aX+y=X

ijji

7=1

行模型的意义:

用总产出表达最终产品——如果已知各部门的最终产品,可以推算各部门的总产出

用最终产品表达总产出——如果已知各部门的总产出,可以推算各部门的最终产品

3、完全消耗系数

完全消耗:生产第j种产品对第i种产品的直接消耗和所有间接消耗之和,就是第j种产品对第i种产品

的完全消耗。

4=%++b,2ai++3a

8二”,4尸-/

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等于里昂惕夫逆矩阵减去一个单位矩阵

横行上所有元素之和,代表国民经济各产业都生产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时,对某一个特定产业的完全消

纵列上所有元素之和,代表国民经济某个特定产业生产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所有产业的完

全消耗。

•由直接消耗系数推导的指标

中间投入率、中间需求率、其他参数

中间投入率即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列和(反映j产业生产单位产出对各个产业的直接消耗):、。(/=1,2,,八)

一'J

以L表示j产业的生产依存度系数:

a_

4的值在1上下波动,大于1表示j产业对各个产业的生产依存度和直接影响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中间需求率即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行和(反映各产业生产单位总产品需要的i产品数量之和):*“a(i=1,2,,n)

以4表示i产业的生存制约度系数:

告在1上下波动,大于1说明i产业对各个产业的生产之阅读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IXXa

ny

z=1;=1

•由里昂惕夫逆系数推导的指标

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

影响力系数

ZII

5

ij(j=1,2,,n)

•里昂惕夫逆矩阵中,每一列的合计事,

是j产业的最终需求增加一个单位时,对全社会总产出的需求。

•或者说,j产业的最终需求增加一个单位时,对国民经济各个产业的影响。所以,称之为j产业

的影响力。常用来分析产业的后向关联度,即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

•为了便于比较各产业的影响力,常常把里昂惕夫逆矩阵中每一列的合计与各列合计的平均值(社

会平均影响力)对比,这样得到的系数称为影响力系数。

感应度系数

里昂惕夫逆矩阵中,每一行的合计是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最终需求都增加一个单位时,i产业应该增加的

总产出量。或者说,国民经济各产业的最翳需求都增加一个单位时,i产业应该做出的反映或者感应。反

映的是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撑作用,所以常用来分析产业的前向关联。

为了比较各产业的感应度,常常把里昂惕夫逆矩阵中每一行的合计与各行合计的平均值对比,得到感

应度系数。

综合相关度系数,即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平均值。用该系数分析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和支撑作

用。

第四章产业结构优化和主导产业的选择1、

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前者依据产业关联技术经济的客观比例关

系,来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后者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创

新加速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

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三个要点:

(1)动态优化过程,是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不断升级的过程,在一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产业

结构优化的衡量标准不同。

(2)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是指产业结构水平的绝对高低,而是既定目标下,调整产

业结构,使之与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资源条件、科技水平、国际经济关系等相适应。

(3)实质是实现资源在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产业经济协调、稳定、高效发展。

2、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

(1)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资源配置最优化和宏观经济效益最大化)

(2)产业结构优化的对象(见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供给结构的优化需求结构的优化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

(3)产业结构优化的机理

从产业结构优化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的实现机制。产业结构效应,是指产业结构变化的作用对经济

增长所产生的效果,即对经济增长发挥的一种特殊作用。产业的关联效应,前向关联、后向关联、侧向

关联,前向关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侧向关联效应。

产业结构优化的机理

调整影响产业结构的决定因素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U

产业结构效应(前、后、侧)发挥作用

国民经济在产业结构效应的积极作用下

取得比正常增长速度快得多的增长

系对其他产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前向关联效应:指一个产业在生产、产值、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引起它前向关联产业在这些方面的

变化,如导致新技术的出现、新产业部门的创建等。

•后向关联效应:指一个产业在生产、产值、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引起它的后向关联产业在这些方面

的变化,

3、产业结构合理化

(1)产业结构合理化概念辨析:

结构协调论(李京文等):协调即合理,合理即协调。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

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

结构功能论(周振华等):各产业间存在着较高的聚合质量.

结构动态均衡论(苏东水):产业与产业之间协商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产业

结构合理化就是要促进产业结构的动态均衡和产业素质的提高.

资源配置论(史忠良等):把产业结构视为某种资源转换器,并从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结构及利用的角度考

察产业结构合理化。定义:"在一定的经济发展的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理顺结构,使资源

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理论判定基准

•能满足有效需求(包括生活上的最终需求和生产上的中间需求),并与需求结构相适应;

•具有较为显著的结构效益;

•资源配置合理并得到有效利用,出现资源供给不足或产品过量时,能通过进出口贸易进行补充调

节;

•各产业间能相互补充配套;

•能吸收先进技术,有利于技术进步;

•在保证技术进步的前提下吸收较多的就业人数;

•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国际基准(钱纳里标准结构模型),供求结构基准,产业间比例平衡基准,结构效益基准,”自组织能

力”基准。

4、产业结构高度化

(1)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含义:遵循产峥构演化规律,通过创新技术进步,1±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

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的过程。强调技术集约化程度的提高,要求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尽快成长和更替。

(2)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本质内容:结构规模逐步扩大:产业部门的数量及本身的规模日趋扩大;结构水

平逐渐提高:产业经济技术水平提高;结构联系愈益有序:各产业部门间客观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后向与前

向联系愈益有序规范;投入产出须符合一定比例的要求,能更为顺利地实现

(3)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根本动因:

创新:引入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以提高社会潜在的产出能力。而这种“新的生产函数"可以归纳为五个方

面:

•一是推出了一种新的产品重大包新

•二是应用了一种新的生产要素

•三是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

技术改革'技术进步和新产业的产生

•四是采用了一种新的原材料

•五是实行了一种新的生产组织方式

创新直接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路径:

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L创新导致了技术进步

•2.创新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

•3.创新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5、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衡量办法

(1)"标准结构”法

三大指标:产值结构、劳动力结构.相对劳动生产率结构

(2)相对比较法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计算方法:

•设A为被比较的产业结构,B是参照系,

•和XB肉别是产业i在A和B中的比重

•则产业结构A和参照系B之间的结构相似系数:

(XX/XX

SAB.1]AiB?^.1|Ai^,Bi

(3)以高级要素为特征的高技术部门比重

衡量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程度的指标:

资本一劳动力比率(即有机构成):该指标提高表示产业技术水平相对提高,其产业结构趋向高度化;

资本产出比率(即资本系数或加速系数),该系数降低表示经济中各产业的资金使用效率提高,产业结构

趋向优化升级;

产出——劳动力比率(即劳动生产率),该指标提高表示结构趋向高级化。

衡量技术密集度的指标:

R&D费用/销售额;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麻业总人数;R&D费用/从事R&D人员

数。

(4)产业结构高度化综合指标体系

•1、产业结构变动度指标

•(1)一次产业产值变动率

•(2)二次产业产值变动率

•(3)三次产业产值变动率

•2、霍夫曼比例指标:轻工业净产值与重工业净产值之比

•3、工业加工程度指标:制造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之比

•4、高技术产业密集度指标: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5、新兴产业产值比重指标:新兴产业产值(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6、基础产业超前系数:基础产业产值增加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率之比

•7、产业水平满足率:该产业社会需求量与生产供应量的比值

•8、生态环保产业的进程指标:环保投资额的增长情况、环保产业结构及人员的增长速度、三废治

理率、绿化面积数及增长率

优点:相比前述而言更加科学全面;考虑了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缺点:其一,均以产业间结构高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产业链结构高度重视不足;其二,部分

指标虽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取值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其三,未能选取样本进一步测

算具体指标值以从实证角度验证该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5)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测评指标体系

•特点:将总目标分解为一组各有侧重且相互联系,能够系统综合反映工业产业结构高度的指标

群,以此作为综合评价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依据。

•指标体系大类:

•L产业间结构高度:7个个体指标,权重总和46%

•2.产业链结构高度:4个个体才旨标,权重总和28%

•3.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能力:5个个体指标权重总和为26%

•指标设立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简单原则;动态化原则

小结: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合理化的关系、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高级化的基础。

•产业结构高级化会促使产业结构在更高层次上迈向合理化。

•高级化不等于合理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是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的两个基点,二者在动态变化中相互依赖,相互

影响,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产业结构渐进优化的动态过程,而这种渐进优化的过程

又为持续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反过来,在经济增长发生阶段性跃升的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动

会更为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经济增长方

式转变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渐进优化。

6、主导产业理论及主导产业的选择

•主导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并起着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支撑作用的产业。

•主导产业的显著特征:

(1)高技术进步率和高增长率(2)产业的综合性和多层次性(3)高关联性(4)序列更替性

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的联系

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同属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体系中占据战略地位的产业;和主导产业一样,支柱产业也

具有序列更替性;动态地看,主导产业可能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的区别

二者在国民经济中重要性的体现方式不同;主导产业的高增长率特征只是提供了成长为支柱产业的可能

性,并不意味着主导产业必然会成为支柱产业;某些支柱产业是由主导产业逐步发展而来,但并不是所有

支出产业最初都是主导产业。

回顾效应是指当一个产业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时,由于其技术经济联系的要求,会对后向关联的部门提出新

的投入需求。而这些新的投入需求,将会促进后向关联部门技术、组织以及制度等方面的创新与发展。

旁侧效应是指主导部门的成长还会引起它周围地区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趋向于在更

广泛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升级。

前瞻效应是^主导产业的发展激发了一种“刺激力”,即主导部门的成长诱导了新兴工业部门、新技术、

新原料、新材料的出现,改善了自己提供给其他产业产品的质量。

主导产业的基准

①罗斯托基准:上文的回顾、旁侧和前瞻三种扩散效应视为判断主导产业的关键。

②赫希曼基准:利用投入产出法中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衡量、分析和反映产业关联强度.

主导产业应选择具有较大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产业.

③筱原两基准:收入弹性原则和生产率上升率原则。把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对象,优先发

展生产率上升的可能性比较大的部门。

④过密环境基准和丰富劳动内容基准:过密环境基准是指政府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必须以环境污染少、

能源消耗低、生态既不失衡又不至于造成过度集中的环境等为选择基准。丰富劳动内容基准要求在

选择主导产业时首先考虑发展能为劳动者提供舒适安全的工作岗位和稳定的劳动场所的产业.

主导产业形成的条件1.足够的资本积累。2.充足的市场需求。3.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主导产业的实现形式1.市场自发调节。2.政府积极干预。

第五章产业组织理论演变

产业组织: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垄断、竞争的不同程度的结合形态。或指产业内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的具体的

组织形态。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演进,从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到新产业组织理论(形成、源起,代表人物,基本观

点,理论及分析思路上的差异、政策应用上的不同)

哈佛学派的起源时间是1938年,代表人物是梅森和贝恩,哈佛学派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完整的

SCP范式。理论起源于张伯伦梅森首先在哈佛大学开设了产业组织课程,以深入的个案研究为手段,分

析若干行业的市场结构,对市场竞争过程的组织结构、竞争行为方式和市场竞争结果进行经验性研究。产

业组织理论学者认识到市场机制并总是有效率的,当市场失灵时,就需要政府的干预。1940年,克拉克

发表《论有砥争的概念》一文,提出"有砥争"葡弋"完全竞争"。麻胃有盛争,就是既有利于维

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随后,梅森归纳了两大类基本的有效竞争标准。继梅森之

后,史蒂芬又解效竞争的标准进一步拓展为市场结构标准、市场行为标准和市场绩耕示准。1959年贝恩

的《产业组织》系统提出了产业维只理论的基本框架,标志着现代产业包只理论的基本形成。明确地阐述

了产业组织研究的目的和方法;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三个基本范畴: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产业组织研究的三分法。谢勒1970年出版了《产业市场结构和经济绩效》一书,弥补了前人研究的不

足,提出了更为完整的SCP范式,从而将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哈佛学派的基本观点:市场结构影响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影响市场绩效。

市场结构是指一个市场的组织结构特征。衡量市场结构的主要标志有①市场集中度②产品差异化程度③新

企业的进入壁垒。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根据市场供求条件并考虑与其他企业关系的基础上,为取得竞争优势所采取的各种决

策行为。

市场绩效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获得的最终成果的总和,反映了市场运行的效率,包括利润率水平、技

术进步和充分就业等。

哈佛学派的理论重点:一个产业内部的市场结构将影响其竞争绩效。

(1)在一个部门内,过高的生产集中程度会导致糟糕的市场结果,但规模效益显著的部门除外。

(2)过高的产品差异程度通常并不会带来很好的市场结果,有效竞争所要求的并不是特别高的产品差异

程度,而只是要求适度的产品差异。

(3)高度的市场进入限制,与中等的和较低的市场进入限制相比,对市场结果具有负面影响;通过高度

市场进入限制得到保护的高度集中的生产部门比带有中等程度市场进入限制的高度集中生产部门,一般会

导致更为糟糕的市场结果。故要获得有效市场结果就须消除人为的市场进入的限制

•贝恩结论:”如果存在着集中的市场结构,厂商就有可能成功地限制产出,把价格提高到正常收

益以上的水平。"

“集中度-----利润率”假说:

•在SCP分析框架中,作为市场结构指标之一的集中度和作为市场绩效基准之一的利润率之间关

系的研究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

•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的产业中,由于存在着少数企业间的共谋、协调行为及通过高进入壁

垒限制竞争的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是产生超额利润,破坏资源配置效率。

理论特征:分析框架中突出市场结构;研究方法上偏重实证研究

哈佛学派的政策主张:

维护企业间的竞争活力,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和推动技术进步。

高度集中的市场中容易达成垄断合谋并形成限制产出、固定价格、市场协议分割、默契的价格领导等行

为,这就必然会影响市场绩效,须制定严格的反垄断政策,完善维护公平竞争的法律体系。

禁止卡特尔/禁止垄断行为/限制横向企业间的合并与兼并/取消歧视性价格

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绩效主义

代表学者:施蒂格勒(V.Stigler)德姆塞茨(H.Demsetz)布罗曾(Y.Brozen)波斯纳(R.Posener)

芝加哥学派与哈佛学派争论焦点

在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中期常具有的高额利润的来源

垄断势力?抑或大企业的高效率?

绩效主义观点:

(1)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决定了市场结构

(2)经验事实和理论研究都证明了即使高集中度的产业中,企业的市场行为也是竞争性的,故绝大多

数反托拉斯措施都是不必要的。

(3)真正的进入壁垒是政府管制。

政府管制俘虏理论

@立法俘虏②执法俘虏③权势俘虏

受管制的产业并不比无管制的产业具有更高的效率和较低的价格。

政府管制是特定利益集团的一种收益来源,通过政府权力在社会各利益集团之间再分配财富,该利益集团

就增加了收益。

既然政府管制是为适应利益集团实现收入最大化,这是一种有可能降低产业经济效率和代价过于昂贵的政

府干预,因此,就应该全面实行放松政府管制,让具有不同市场力量的消费者和企业实行外部交易可能更

有效。

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政策主张

(1)政府应放松反托拉斯法的实施和政府规制政策,尽量减少对产业活动的干预,以扩大企业和私人

的自由经济活动范围。

(2)反托拉斯政策的重点应放在对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行干预上,其中主要是对卡特尔等企业间价格协

调行为和分配市场的协调行为实行禁止和控制,因为惟有这些市场行为限制了产业,而未能提高

生产效率,从而损害了消费者福利。

芝加哥学派和哈佛学派的比较:

•1、分析方法

哈:强调经验性的检睑过程,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出解释;

芝:理论模型分析,从价格理论固有的前提出发,得出各种结论

•2、分析角度

哈:强调如何改善资源的低效率配置,讨论市场势力形成的固有的结构条件;

芝:重视长期的竞争效率均衡,坚持短期的低效率、非均衡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自由进入和退出来得到解

决。

•3、政策含义

哈:强调政府对高集中度产业的反托拉斯干预

芝:反对政府干预,认为政府干预本身会带来壁垒,降低市场机制的配置效率。

新产业组织理论

,策略性行为(StrategicBehavior)理论

•策略性行为:一家企业为提高其利润所采取的旨在影响市场环境的行为总称。

1、策略性行为的类型

(1)合作策略性行为:企业旨在协调本行业各家企业行动和限制竞争性行为发生而采取的一些行动。这

种行为通过减少竞争使本行业内的各家企业均获其利.

(2)非合作策略性行为:企业为追求利润极大化所采取的提高其竞争地位的行动。这类行为通常以降低

竞争者的利润为代价来实现己方的利润增长。

2、策略性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

(1)影响未来市场需求函数和成本函数的策略性行为

过度生产能力策略提高对手成本策略品牌多样化策略

(2)影响竞争者对事件估计信念的策略性行为

限制性定价策略掠夺性定价策略消耗战策略研发竞赛策略

•新制度学派的交易费用理论

企业的边界不仅仅是由技术因素决定的,而是由技术、交易费用和组织费用等因素共同决定。

主要观点:借助于资产专用性、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等概念,认为当市场交易活动产生的交易费用大于企

业内部的组织费用时,企业规模应当扩大,企业之间应当实行兼并、联合;反之,企业规模应当缩小.指

出企业组织也是对资源配置的一种合理、有效的方式,企业组织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机制这只"看

不见的手"共同参与对资源的配置。

•企业组织理论

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导致企业目标发生巨大的转变,出现企业目标多元化一代理问题.

代理理论——解决代理人目标偏离及其治理问题的理论。

•新产业组织理论政策主张

1.反垄断政策的变化:从注重反垄断结构到注重反垄断行为的变化;反垄断政策的目标有了潜移默化

的变化;反垄断政策有了明显松动。

2.管制政策的变化:对公用事业部门的自由化和私有化实施放松管制的政策;以激励性管制取代过去传

统的管制方式;在放松经济性管制的同时,强化社会性管制,以加强环境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和保护消

费者权益不受侵害。

第六章市场结构与绩效的度量

一、市场结构

含义:市场结构是指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的关系。包括卖方之间、买方之

间、买卖双方之间的关系。

•度量市场结构的三个主要因素和计量指标

集中度/产品差异/进入和退出壁垒

集中度指数(concentrationratio):一般以产业内最大若干家厂商的销售额占全产业销售额的比重来

衡量,有时也使用用产量、利润额、资产等其他指标。

CR=EXI碧X

nii

Z=1Z=1

该指标的优点:测算相对比较容易;能较好地反映产业内的生产集中状况,显示产业的垄断和竞争程度,

反映了行业中大厂商的数量和规模。

该指标的缺点:只考察了少数大厂商的生产集中程度,而没有考察产业内厂商规模分布情况。不全面;如

果n取的数值不同,不同产业集中度的大小关系可能会变化.

当四企业集中率超过40%时——寡头垄断市场;

当四企业集中率低于40%时——垄断竞争市场。

HHI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