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事迹作文素材五篇范文_第1页
科学家事迹作文素材五篇范文_第2页
科学家事迹作文素材五篇范文_第3页
科学家事迹作文素材五篇范文_第4页
科学家事迹作文素材五篇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家事迹作文素材五篇范文科学家事迹作文素材五篇范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有写事迹的经受,对事迹很是熟识吧,依据事迹的性质,可分为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科学家事迹作文素材五篇范文。盼望可以关心大家。

科学家事迹素材1

如今,电话走进了千家万户,你知道电话是谁创造的吗?

贝尔,就是创造电话的人。他1847年生于英国,年轻时跟父亲从事聋哑人的教学工作,曾想制造一种让聋哑人用眼睛看到声音的机器。

1873年,成为美国波士顿高校教授的贝尔,开头讨论在同一线路上传送很多电报的装置--多工电报,并萌发了利用电流把人的说话声传向远方的念头,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人能犹如面对面的交谈。于是,贝尔开头了电话的讨论。

贝尔和华生按新的设想制成了电话机。在一次试验中,一滴硫酸溅到贝尔的腿上,疼得他直叫喊:“华生先生,我需要你,请到我这里来!”这句话由电话机经电线传到华生的耳朵里,电话胜利了!1876年3月7日,贝尔成为电话创造的专利人。

人物轶事:

电报的创造,把人们想要传递的信息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传向远方。这是人类信息史上划时代的创举。但久而久之,人们又有点不满意了。由于发一份电报,需要先拟好电报稿,然后再译成电码,交报务员发送出去;对方报务员收到报文后,得先把电码译成文字,然后投送给收报人。这不仅手续繁多,而且不能准时地进行双向信息沟通;要得到对方的回电,还需要等较长的时间。

人们对电报的不满,促使科学家们开头新的探究。

最早提出远距离传送话筒接力传送信息的建议。虽然这种方法不太切合实际,但休斯为这种通话方式所取的名字——“电话”,却始终沿用至今。

19世纪30年月之后,人们开头探究用电磁现象来传送音乐和话音的方法,其中最有成就的要算是贝尔和格雷了。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1847年生于英国苏格兰,他的祖父亲毕生都从事聋哑人的教育事业,由于家庭的影响,他从小就对声学和语言学有深厚的爱好。开头,他的爱好是在讨论电报上。有一次,当他在做电报试验时,偶然发觉了一块铁片在磁铁前振动会发出微弱声音的.现象,而且他还发觉这种声音能通过导线传向远方。这给贝尔以很大的启发。他想,假如对着铁片讲话,不也可以引起铁片的振动吗?这就是贝尔关于电话的最初构想。

贝尔创造电话的努力得到了当时美国闻名的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的鼓舞。亨利对他说:“你有一个宏大创造的设想,干吧!”当贝尔说到自己缺乏电学学问时,亨利说:“学吧”。在亨利的鼓舞下,贝尔开头了试验,一次不当心把瓶内的硫酸溅到了自己的腿上,他痛苦得喊叫起来:“沃森先生,快来帮我啊!”想不到,这一句极一般的话,竟成了人类通过电话传送的第一句话音。正在另一个房间工作的贝尔先生的助手沃森,是第一个从电话里听到电话声音的人。贝尔在得知自己试验的电话已经能够传送声音时,热泪盈眶。当天晚上,他写给母亲的信中预言:“伴侣们各自留在家里,不用出门也能相互交谈的日子就要到来了!”

说到电话的创造,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由于贝尔1876年3月10日所使用的这部电话机的送话器,在原理上与另一位电话创造家格雷的创造雷同,因而格雷便向法院提出起诉。一场争夺电话创造权的诉讼案便由此绽开,并始终持续了十多年。最终,法院依据贝尔的磁石电话与格雷的液体电话有所不同,而且比格雷早几个小时提交了专利申请等这些因素,作出了现在大家已经知道结果的判决,电话创造权案至此画上句号。

尽管如此,电话仍旧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分散着包括贝尔在内的很多电话创造家的才智和汗水。

科学家事迹素材2

钱学森,闻名科学家。我国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导弹之父。

钱学森3岁时就有非凡的记忆力,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专心算加减乘除。大家称他为“神童”。

5岁时,他已可读懂《水浒》了。他对爸爸说:“英雄假如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能够做英雄了。”爸爸说:“你也能够做英雄。可是,必需好好读书,努力学习学问,贡献社会”。

在学校低班级时期,男孩子最喜爱玩用废纸折的飞镖。每次比试,总是钱学森扔得最远,投得最准。同学们不服气,捡起他折的飞镖认真讨论,原先他折叠的飞镖有棱有角,特别规正,所以投起来空气阻力很小;投扔时又会利用风向风力,难怪每回都数他投得最远最准呢!小小年纪的钱学森竟然领悟了某些空气动力学的常识,这不仅仅使同学们,并且使老师也赞叹不已。

20多年后,钱学森果真成了国际知名的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家。

科学家事迹素材3

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人。高校学农的袁隆平因亲身经受上世纪六十年月大饥荒,让他不满意于在农业学校当了一名老师,于是转向讨论杂交水稻。半个多世纪以来,袁隆平将“禾下乘凉、掩盖全球”的个人幻想与“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保障国家粮食平安”的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几十年来他披星戴月,寒来暑往,为我国粮食平安和世界粮食产量增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荣膺“国家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等多项国家顶尖荣誉。

按理说,袁隆平专注水稻讨论已几十年,早已功成名就,荣誉很多,完全可以光荣退休,安享余年,享受天伦之乐。然而,他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为自己的人生设置一个又一个更高的目标。这让我又想起2022年,当时已近七十岁的袁隆平在回应有关他落选中科院院士话题时曾说过一句话:“我没当上院士,还是说明我水平不够,所以我今后还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但是有一点,我努力并不是为了当院士,当时我的态度是如此,现在依旧如此。”

这些年来,袁隆平不仅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即使耄耋之年,他依旧选择坚守在农业科研一线,每天戴着一顶草帽,卷着两只裤腿,在烈日下、在稻田里不分日夜地劳碌着,连续为实现“禾下乘凉、掩盖全球”的幻想不懈奋斗、辛勤耕耘。这些年来袁隆平以解决世界的粮食问题为己任,在不断追求的路上,服务了百姓,也成就了自己。可以说,袁隆平用自己不懈的努力,不仅向世人诠释了一个农夫科学家对粮食问题的理解,而且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更用其自身的实践,让我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就在不断的追求。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里,每个人都想要仰视星空,绚烂的星河也的确令人憧憬,但若不脚踏实地,锲而不舍,怎么能到达那些看似不行攀的高处呢?年轻的伴侣们,让我们以袁隆平院士为榜样,始终坚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精神,并融于岗位、融于日常,以食不甘味、寝担心席的敬业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担当,答好人生每一道考卷,走好自己事业追梦路。

科学家事迹素材4

作为大科学家,袁隆平自然而然成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要收到很多来信。有一次,他收到寄自上海的一位双目失明的小伴侣的来信,信中除了表达对他的崇敬以外,还道出了这位小伴侣对前途的迷茫和困惑。读着小伴侣真挚的来信,袁隆平深受感动,马上铺开纸,拿起笔,动情地题写道:

“生活是完善的,我们这个世界是完善的,并且会越来越完善。你虽然看不见,但你的心能感受到,四周的爷爷、伯伯、叔叔们都在关怀你,帮忙你。你是一个有志气有幻想的孩子,好好用功读书,将来长大了,必需会有比别人更加光明的前途。不知你听过大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没有,这位大作曲家虽然双目失明,却从小发奋图强,在钢琴的键盘里创作了奇妙的乐章,让音乐伴随着人类走向史诗般如痴如醉的境界,努力吧,孩子,你虽为盲童,但前途光明……”

看得出来,袁隆平回这封信是布满着真实的情感的,对于一个素昧平生而来自远方的信,袁隆平尚且能够仔细对待,并动之以情,情真意切地亲笔回信,从中,我们不难读懂这位科学家的心地是何等的和善,社会职责感是何等的剧烈,情操和人格是何等的漂亮。

科学家事迹素材5

一粒种子转变世界,盘古开天辟地,人类呱呱诞生,从那一刻起,摆脱饥饿,奋力生存便成了人类历史的不朽主题,滚滚历史长河中的历朝历代,各君各王,虽处在不同国度,不同疆域,却拥有着同一个亘古不变的幻想,解决粮食问题。民以食为天,人类从未停止过对饥饿的抗争,从未停留过对粮食的渴望。当历史的刻度停留在21世纪,世界人口已经达到60亿的眼下,却依旧有8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平均每天有24000人死于饥饿。在粮食问题日益凸现的今日,世界将目光投向了中国,这片广袤无垠的国度,耕地面积只占世界7%,人口却占世界22%的第一人口大国。

面对冷峻现实,世界陷入了粮食恐慌,人们不仅连连发问:谁来养活中国,谁来养活世界?时事造英雄,20世纪70年月,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绿色革命”,通过对杂交水稻的胜利讨论,最终将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并推广2.3亿多亩,增产200多亿公斤,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英雄用一粒种子转变了世界,英雄满怀信念地向世界宣称,中国人不仅可以自己养活自己,更能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作出巨大贡献。英雄的名字从今响彻天际,被百姓们爱称为“当代神农氏”,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回眸奇迹的诞生,竟源自儿时的一次郊游。6岁在武汉园艺场时,当他看到满园里郁郁葱葱,处处是芳香的花草和一串串艳丽的果实,马上被这派美景所吸引。

心想长大以后也去学农。谁也不知道,那时命运已经开头静静支配奇迹的发生。袁隆平沿着儿时单纯的幻想一步步走着,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的袁隆平,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毅然从四川重庆来到了偏僻的湘西雪峰山旁的安江农校任教,一教便是19个春秋。同学们都很敬重他,视他为良师益友,更被他对稻田的专注精神所感动。这个从小长在大城市里的学问分子,从来不怕臭,不怕脏,随时都能弯腰赤脚下田地,观看稻田的生长状况。刮风下雨也不能阻挡他的热忱,农夫都打趣的称他为“袁癫子”。正是这种外人难以理解的痴迷之情,在无形的支持着他,正是这种对幻想的执着信念在背后推动着他,细心进行着每一份耕耘,正是这种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最终赢来了盆满钵满的丰收硕果。岁月不居,天道酬勤,穿越过十年风雨的艰辛,杂交水稻的讨论才有了今日的成就。袁隆平为了一个“人类没有饥饿的将来”付出了自己全部的青春年华,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精力汗水。一次次人为的恶意破坏,让细心培育的秧苗毁于一旦;一次次的天灾所难,让科研进程举步维艰。但是十年间的困难险阻最终都在幻想的力气下低了头,都在与幻想的较量中败下了阵,这个刚毅的汉子,在一次次跌倒后依旧不屈前行,在苦难面前他甚至劝慰妻子说:“山谷越深,山峰越高。

我们眼前所经受的苦难,其实是对我们将来的祝愿。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无不是从患难中走来。应当说,苦难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最好的礼品。”朴实无华的话语中透露着圣哲的光线,平和的心态中预示着胜利的讯息。袁隆平和他的同学们像候鸟一样频繁迁徙,春长沙,秋南宁,冬海南,南北辗转,一年三地,不辞辛苦的奔波全都是为了给种子供应适当的环境。他们还在南开北往的火车,轮船,飞机上浸种,甚至把宝贵的种子绑在腰上,利用体温催芽。从1946年到1970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经过了整整六年的时间,2190个日日夜夜,先后用了1000多个水稻品种,做了3000多个试验,但最终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心情懊丧的袁隆平并没有连续低迷,在得到党和政府一如既往的支持下,他快速调整了讨论方案,再次乐观的投入到了又一次试验当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973年,已逾不惑之年的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胜利将水稻产量从每亩300公斤提高到了每亩500公斤以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实实在在的解决了中华民族的吃饭问题,农夫亲切的称他为“米菩萨”。这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平日不拘小节,看上去就是一介农夫,面对笑他土气的人,他只是淡淡一笑,说:“我现在是干的农业活,穿得太讲究会让农夫觉得生分,他们就不会同我交伴侣了,再说,下地干活也就不便利了。”这种平易近人的性格,让他与乡亲们之间建立了一种血浓于水的真实情意。

有一次,郴州一个农夫见到袁隆平说:“袁老师啊,我们要感谢你,又要埋怨你,你把产量弄得那么高,现在粮食都不值钱了哦。”袁隆平若有所思的对乡亲说:“如今种粮食的确不赚钱,但是又少不得。你可以拿一部分田出来种高产水稻,腾出一些地方来种赚钱的作物,那不是又有饭吃又有钱赚了吗?”过了两年,又见到这个农夫,他感动的对袁隆平说,袁老师,根据你的方法胜利了,粮食丰收了,西瓜,蔬菜也卖了好价钱,现在我们是百分之百感谢你了。运用辩证的眼光,袁隆平为乡亲们解决了“谷贱伤农”的问题。答案补充如今,袁隆平已经不再是中国的袁隆平,他更属于世界,属于整个人类。袁隆平十几次赴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孟加拉国等国指导推广杂交水稻,为20多个国家培训了300多名技术骨干。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还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袁隆平星”,这颗小行星在浩瀚的宇宙中闪耀飞翔。儿时的幻想已经实现,这个不知疲乏的追梦人又有了新的幻想,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