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GBT 8190.1-2023 往复式内燃机 排放测量 第1部分:气体和颗粒排放物的试验台测量系统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8/26/2F/wKhkGWaSjsCAW5-oAAEsZF8NRZA879.jpg)
![(高清版)GBT 8190.1-2023 往复式内燃机 排放测量 第1部分:气体和颗粒排放物的试验台测量系统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8/26/2F/wKhkGWaSjsCAW5-oAAEsZF8NRZA8792.jpg)
![(高清版)GBT 8190.1-2023 往复式内燃机 排放测量 第1部分:气体和颗粒排放物的试验台测量系统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8/26/2F/wKhkGWaSjsCAW5-oAAEsZF8NRZA8793.jpg)
![(高清版)GBT 8190.1-2023 往复式内燃机 排放测量 第1部分:气体和颗粒排放物的试验台测量系统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8/26/2F/wKhkGWaSjsCAW5-oAAEsZF8NRZA8794.jpg)
![(高清版)GBT 8190.1-2023 往复式内燃机 排放测量 第1部分:气体和颗粒排放物的试验台测量系统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8/26/2F/wKhkGWaSjsCAW5-oAAEsZF8NRZA87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27.020GB/T8190.1—2023/ISO8178-1:2020代替GB/T8190.1—2010,部分代替GB/T8190.11—2009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1部分:气体和颗粒排放物的试验台测量系统Part1:Test-bedmeasurementsystemsofgaseousandparticulateemissions(ISO8178-1:2020,IDT)IGB/T8190.1—2023/ISO8178-1:2020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4符号和缩略语 84.1通用符号 84.2燃料成分符号 94.3化学成分符号和缩略语 4.4缩略语 5一般测量原理 5.1排放测量原理 5.1.1排放组分质量 5.2排气取样和稀释 5.2.1取样一般要求 5.2.2气体取样 5.2.3气体排放的原排气取样 5.2.4气体排放的稀释取样 5.2.5稀释系统 5.2.6颗粒排放的稀释取样 5.3测量仪器 5.3.1总则 5.3.3测量仪器的性能规范 206发动机及环境相关测量设备 6.1测功器规范 216.2转速和扭矩传感器 226.2.1轴功 226.2.2转速传感器 22 22 22 226.4流量有关测量 236.4.1燃料流量 236.4.2进气空气流量 23 23GB/T8190.1—2023/ISO8178-1:20206.4.4间接排气流量 24 6,4.6分批取样用样品流量表 6.4.7气体分配器的使用 7气体组分的测定 7.1通用规范 267.2气体干燥 267.3分析仪 26 7.3.2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碳(CO₂)分析 267.3.3氧气(O₂)分析 277.3.4碳氢化合物(HC)分析 277.3.5非甲烷碳氢化合物(NMHC)分析 277.3.6氮氧化物(NO₂)分析 277.3.7二氧化硫(SO₂)分析 297.3.8氨(NH₃)分析 29 7.3.10甲醛(HCHO)分析 297.3.11甲醇(CH₂OH)分析 7.3.12空燃比测量 7.4.2分析系统 7.4.4甲烷分析 7.4.5甲醇分析 8颗粒物的测定 8.1颗粒物质量 8.1.1PSP 408.1.3预分级器 40 408.1.5称重室和分析天平规范 418.2颗粒数 42 428.2.2颗粒数样品流量的补偿——全流稀释系统 8.2.3颗粒数样品流量的补偿——部分流稀释系统 428.2.4PM测量修正 438.2.5部分流稀释取样比例 438.3颗粒稀释取样系统设备 438.3.1概述 43ⅢGB/T8190.1—2023/ISO8178-1:20208.3.2部分流稀释系统 438.3.3全流稀释系统 458.3.4颗粒取样系统 478.4颗粒数测量设备 498.4.1系统概述 8.4.2一般要求 498.4.3特殊要求 498.4.4典型系统概述 9校准和验证 9.1校准和性能检查 9.1.2校准和验证综述 9.1.5连续气体分析系统响应和更新记录验证 9.2分析气 9.2.2气体规范 9.2.3浓度和有效期 9.2.4气体输送 9.3真空侧泄漏验证 9.3.1范围和频率 9.3.4量距气稀释泄漏试验 9.4NO₂转换为NO转换器转换验证 9.4.2测量原理 9.4.3系统要求 9.5气体测量的校准和设定 9.5.3HCFID响应优化 9.5.4HCFID甲烷响应系数的确定 9.5.5HCFID甲烷(CH₄)响应验证 9.5.6非理想配比的原排气FIDO₂干涉验证 9.5.7NMC效率 9.5.10甲醇响应系数 MGB/T8190.1—2023/ISO8178-1:20209.6颗粒物质量测量系统的校准 9.6.2部分流状态检查 9.6.3PM天平验证和称重过程验证 9.7颗粒数测量系统的校准 9.7.1颗粒数计数器的校准 9.7.2VPR的校准/验证 9.7.3颗粒数系统检查规程 9.8CVS全流稀释系统的校准 9.8.1概述 9.8.2PDP的校准 9.8.3CFV的校准 9.8.4SSV的校准 9.8.5CVS系统和分批取样器验证(丙烷检查) 9.8.6部分流PM及相关原排气测量系统的周期性校准 9.9测功器校准 9.9.1扭矩校准 9.11流量有关的测量 9.11.1燃料流量校准 9.11.2进气空气流量校准 9.11.3排气流量校准 附录A(规范性)1980国际重力公式 附录B(规范性)系统等效性确定 附录C(规范性)碳流量检查 附录D(规范性)统计公式 附录E(资料性)部分流稀释系统样例 附录F(资料性)排气分析系统样例 参考文献 7图2排放质量测量的试验规程 图5甲醇分析流程图 图6甲醛分析流程图 图7带帽状预分级器的取样探头示意图 图8部分流稀释系统 44图9全流稀释系统 45图10颗粒取样系统 47VGB/T8190.1—2023/ISO8178-1:2020图11第二次稀释和颗粒取样系统(仅全流系统) 48图12典型颗粒取样系统示意图——部分流取样 图13典型颗粒取样系统示意图——全流取样 图14典型颗粒取样系统示意图——原排气取样 图15稀释排气CVS校准示意图 图C.1碳流量检查用测量点 图E.1带等速探头和比例取样(SB控制)的部分流稀释系统 图E.2带等速探头和比例取样(PB控制)的部分流稀释系统 图E.3带CO₂或NO,浓度测量和比例取样的部分流稀释系统 图E.5带单个文丘里管、浓度测量和比例取样的部分流稀释系统 图E.6带双文丘里管或双孔板流量表、浓度测量和比例取样的部分流稀释系统 图E.7带多管分流、浓度测量和比例取样的部分流稀释系统 图E.8带流量控制和比例取样的部分流稀释系统 图F.1对原排气中CO、CO₂、NO,、HC和O₂进行分析的系统流程图 图F.2对稀释排气中CO、CO₂、NO,、HC和O₂进行分析的系统流程图 表1国际可追溯认可标准 3表2通用符号 表3气体分批取样容器材料 表4数据记录和控制最小频率 表5推荐的测量仪器性能规范 20表6要求的校准和验证总结 表8适用于原排气或稀释排气测量的污染物限值 表9适用于原排气测量的污染物限值 表D.1对应于自由度v的临界:值 表D.290%置信度时对应于不同(N-1)值及(N-1)值的F临界值Fa 表D.395%置信度时对应于不同(N-1)值及(N-1)值的F临界值Fas GB/T8190.1—2023/ISO8178-1:2020本文件代替GB/T8190.1—2010《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1部分:气体和颗粒排放物的试验动机瞬态工况下气体和颗粒排放物的试验台测量》。本文件以GB/T8190.1—2010为主,整合了——删除了试验条件(见2010版的第3章);——更改了发动机转速和扭矩测量设备的准确度要求(见表5.2010年版的7.4); ——更改了仪器设备的校准间隔时间(见第9章表6,2010年版的8.10);—删除了运行工况(试验循环)(见2010年版的第11章);——删除了试验运行(见2010年版的第12章);——-删除了排放数据评定(见2010年版的第13章);——删除了气体排放物的计算(见2010年版的第14章);—删除了颗粒排放物的计算(见2010年版的第15章);——删除了排气质量流量和/或燃烧空气质量流量的计算(见2010年版的附录A);——删除了排气质量流量计算程序表示例(见2010年版的附录B);GB/T8190.1—2023/ISO8178-1:2020本文件等同采用ISO8178-1:2020《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1部分:气体和颗粒排放物的试——GB/T8190.1,1999年首次发布为GB/T8190.1—1999(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8190.11,2009年首次发布。GB/T8190.1—2023/ISO8178-1:2020本文件用于确定非车用往复式内燃机气体和颗粒污染物排放水平的测量规程。其目的是提供发动下的排放水平。排放结果以克每千瓦时为单路用途主要包括将负载从铺砌道路上的一点移动到另一点。铺砌道路、最大可接受路面荷载和最大允为设备提供动力的发动机。许多发动机太大,无法使用道路上可接受的试验设备和方法。在无法使用在有限的情况下,需根据GB/T8190.2在现场进行试验的发动机可在试验台上对发动机进行试验。但这只有在有关各方同意的情况下方可进行。宜认识到,在这些情况下获得的数据可能与根据本文件在以前或未来获得的数据不完全一致。特殊评估方法。若无法使用试验台或需要在用发动机产生的实际排放信息,可采用GB/T8190.2规定的现场试验规程和计算方法。ISO8178由ISO/TC70/SC8归口,1994年—2006年,ISO/TC70/SC8发布了11个部分。——第1部分:气体和颗粒排放物的试验台测量。目的在于确立往复式内燃机稳态工况下气体和颗粒排放物的试验台测量和评定方法。 —第2部分:气体和颗粒排放物的现场测量。目的在于确立往复式内燃机稳态和瞬态工况下气体和颗粒排放物的现场测试和评定方法。-第3部分:稳态工况排气烟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目的在于确立往复式内燃机稳态工况下两是用测量滤纸的黑度来评定碳烟含量。 -第4部分:不同用途发动机的稳态试验循环。目的在于确立用于测量和评定与测功器连接的往复式内燃机气体和颗粒排放物的稳态试验循环。—第5部分:试验燃料。目的在于确立按ISO8178-4所述排放试验循环进行排放测量所推荐使用的燃料。—第6部分:测量结果和试验报告。目的在于确立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结果报告的数据格式。——第7部分:发动机系族的确定。目的在于确立用以确定发动机系族技术规格和选择源机的参数。 —第8部分:发动机系组的确定。目的在于确立用以确定发动机系组技术规格和选择系组源机的参数。——第9部分:压燃式发动机瞬态工况排气烟度试验台测量用试验循环和测试规程。目的在于确立在试验台上评定压燃式发动机排气烟度的试验循环和测试规程。—第10部分:压燃式发动机瞬态工况排气烟度现场测量用试验循环和测试规程。目的在于确立在现场状况下评定压燃式发动机排气烟度的试验循环和测试规程。XGB/T8190.1—2023/ISO8178-1:20202010年之后,ISO/TC70/SC8启动了对ISO8178的整合。至2017年,完成了对ISO8178-1:2006、ISO8178-4:2007和ISO8178-11:2006整合,发布了ISO年再次修订为ISO8178-1:2020和ISO8178-4:2020);2019年,将ISO8178-3:1994、ISO8178-9:2012—第1部分:气体和颗粒排放物的试验台测量系统。目的在于确立往复式内燃机气体和颗粒排——第2部分:气体和颗粒排放物的现场测量。目的在于确立气体和颗粒排放物的现场测试和评—第3部分:使用滤纸式烟度计测量压燃式发动机排气烟度的测试规程。目的在于确立往复式 ——第5部分:试验燃料。目的在于确立按GB/T8190.4所述排放试验循环进行排放测量所推荐—第6部分:测量结果和试验报告。目的在于确立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结果报—第7部分:发动机系族的确定。目的在于确立用以确定发动机系族技术规格和选择源机的参数。 第9部分:使用不透光烟度计测量压燃式发动机排气烟度的试验循环和测试规程。目的在于1GB/T8190.1—2023/ISO8178-1:2020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1部分:气体和颗粒排放物的试验台测量系统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GB/T8190.4—2023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第4部分:不同用途发动机的稳态和瞬态试验循环(ISO8178-4:2020,IDT)ISO5725-2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第2部分:确定标准测量方法重复性与再现性的基本方法[Accuracy(truenessandprecision)ofmeasurementmethodsandresults—Part2:Basicmethodforthedeterminationofrepeatabilityandreproducibilityofastandardmeasurementmethod]注:GB/T6379.2—2004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第2部分:确定标准测量方法重复性与再现性的基本方法(ISO5725-2:1994.IDT)ASTMF1471-1993高效粒子空气过滤器系统空气净化性能的标准试验方法(StandardtestMethodforAirCleaningPerformanceofaHigh-EfficiencyParticulateAir-FilterSystem)3术语和定义基准量ym与10个y,的算术平均值y之间的绝对差。注1:准确度的计算样例见附录D.注2:仪器准确度的规定参见表5.动机空燃比和燃料组分(包括燃料中氢的含量和硫的含量)的变化而变化。2GB/T8190.1—2023/ISO8178-1:2020校准calibration认证certificationNMC转换效率conversionefficiencyofNMCE通过氧化甲烷以外的所有碳氢化合物来去除样气中非甲烷碳氢化合物(3.21)的非甲烷截止器在给定压力下,以水汽从给定绝对湿度的潮湿空气中凝结的平衡温度表示的湿度的量度。漂移drift3GB/T8190.1—2023/ISO8178-1:2020全流稀释fullflowdilution高效颗粒空气(HEPA)滤清器HEPAfilter根据ASTMF1471-1993或相当标准,其原始颗粒去除效率至少达到99.97%的高效颗粒空气滤清器。HC3.16表1所列但又不限于此的国际标准。国际认可标准标准文本可购买地址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AmericanSocietyforTestingandMaterials,100BarrHarbourDr.,P.O.BoxC700.WestConshohocken,PA19428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0.Switzerland或www,iso,org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GovernmentPrintingOffice.Washington,DC20402或downloadthemfreefromtheInternetatwwe,nist,gov汽车工程师学会(SAE)SocietyofAutomotiveEngineers,400CommonwealthDrive.Warrendale,PA15096或wuw,sae,org石油学会EnergyInstitute,61NewCavendishStreet,London,WIG7AR.UK,+44(0)2074677100或www,energyinst,org,uk日本国家计量研究所(NMIJ)AISTTsukubaHeadquarters.1-1-1Umezono.Tsukuba.Tbaraki305-8568,Japan或wuw,nmij.jp/english/info/日本工业标准(JIS)pan或.jp/defaultenglish.asp3.17等速取样isokineticsampling4GB/T8190.1—2023/ISO8178-1:20203.183.19NMHCNO注:氮氧化物中的NO可以以当量的NO₂形式表示,因此所有氮氧化物的有效摩尔质量都可用NO₂的有效摩尔颗粒物particulatematter5GB/T8190.1—2023/ISO8178-1:2020注1:见非甲烷截止器(NMC)转化效率E(3.7)。注2:理想的非甲烷截止器,其甲烷渗透率frch₂为1.000(即甲烷转化效率Ecn为0),用fnc₂n表示的所有其他碳氢化合物(3.15)的渗透率为0(即乙烷转化效率Ec₂n为1)。它们之间的关系是:fwcn,=1-Ecn,和fwc₂n=3.30注:再生有两种类型,连续再生(见GB/T8190.4-2023中的.1)和非连续(周期)再生(见GB/T8190.4—可重复性repeatability10个误差的标准偏差的2倍,即r=2o.。注:标准偏差计算样例见附录D。仪器的可重复性宜符合表5的规定。3.33以取样探头(3.28)作为基准点,从被测组分在基准点处开始变化到系统响应达到90%最终读数的时间差(to),其中被测组分的变化至少达到满量程(FS)的60%且气体切换装置应在0.1s内完成气体注:系统响应时间包括系统延迟时间(3.8)和系统上升时间(3,34)。从最终读数的10%响应至最终读数的90%响应的时间差(tgo—t10)。注:在试验循环颗粒取样阶段,通过调节样品流量和/或取样时间来考虑模态加权系数,取样持续时间和流量对于该方法特别重要。调节仪器,使其对校准(3.4)标准(即仪器量程或预期工作量程最大值的75%~100%)有适当的6GB/T8190.1—2023/ISO8178-1:20203.413.433.44试验循环testcycle注:附录A~附录C规定了工作循环。单个工作循环可含有一个或多个试验间隔(3,45)。3.453.46(E10)],2.525(LPG)、4.0(NG/生物甲烷)或2.74[乙醇汽油(E85)].被测组分在以取样探头(3.28)作为的基准点处开始变化到系统响应达到50%最终读数的时间差(tso)。注:转换时间用于不同测量仪器之间的信号对齐(见图1)。7GB/T8190.1—2023/ISO8178-1:2020标引序号说明:1——阶跃输入时间;2——响应时间(3.33);3——转换时间(3.48);4——延迟时间(3.8);5——上升时间(3.34);1——时间:瞬态试验循环transienttestcycle注:见GB/T8190.4—2023的7.6。更新记录updating-recording分析仪提供新的、实时数值的频率。为了验收而对测量系统的输出是否与预先确定的一个或多个阈值内的一系列适用基准信号相一致所做的评估。注:与校准(3.4)相对照。调节仪器,使其对诸如纯氮气或纯空气的零校准(3.4)标准产生零响应(3.54)。注:零气可以是纯氮气、纯空气、纯空气和纯氮的混合物。8GB/T8190.1—2023/ISO8178-1:20203.544.1通用符号表2通用符号符号术语单位a回归线的y截距a回归线斜率一CFV流出系数[-]d直径mE转化效率%乙烷效率%FF-试验统计值排气动力黏度运动黏度m²/sH.预计的水蒸气最高浓度%m质量稀释排气总质量m采集到的颗粒样品质量mgmpM试验循环期间的颗粒排放质量gm通过稀释通道的稀释排气质量发动机转速r/minp压力kPap.绝对压力kPap功率渗透率%poat总大气压力kPa9颗粒数样品质量流量kg/s湿基进气质量流量kg/s湿基稀释排气质量流量kg/s湿基稀释空气质量流量kg/s9GB/T8190.1—2023/ISO8178-1:2020表2通用符号(续)符号术语单位湿基排气质量流量kg/s燃料质量流量kg/sq进入部分流稀释系统的排气取样质量流量kg/s9vesv空气流量m²/s反馈至稀释通道,以补偿被提取粒子数样本的质量流量kg/s体积流量m³/s可决系数稀释比rFID的甲醇响应系数rSSV喉管处与进气口处绝对静压的比值rSSV喉管直径d与进气管内径(dm)的比值R摩尔气体常数J/(mol·K)雷诺数0标准偏差P密度kg/m³Sy对x的估计标准误差T温度℃T发动机扭矩N·m时间5从阶跃输入至0%最终读数的时间s从阶跃输入至10%最终读数的时间s从阶跃输入至50%最终读数的时间s从阶跃输入至90%最终读数的时间s制冷器绝对温度KT露点绝对温度KV体积mW功kW·hx浓度pmol/mol或%4.2燃料成分符号Wh燃料中氢的质量分数,%Wc燃料中碳的质量分数,%Ws燃料中硫的质量分数,%Wy燃料中氮的质量分数,%Wo燃料中氧的质量分数,%GB/T8190.1—2023/ISO8178-1:2020a氢碳摩尔比(H/C)注:GB/T8190.4—2023公式(D.3)为摩尔比与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公式。Cx碳X当量碳氢化合物CH₃OH甲醇CO一氧化碳CO₂二氧化碳DNPH二硝基苯联氨H,氢分子H₂O水HCHO甲醛He氦N₂O一氧化二氮NH氨NO一氧化氮NO₂二氧化氮O₂氧气CFV临界流量文丘里管(CriticalFlowVenturi)CI压燃试(Compression-ignition)CLD化学发光检测器(ChemiluminescentDetector)CVS定容取样(ConstantVolumeSampling)deNO,NO,后处理系统(NO,After-treatmentSystem)DAF稀释空气过滤装置(DilutionAirFilter)DC阻尼室(DampingChamber)DPT压差传感器(DifferentialPressureTransducer)DT稀释通道(DilutionTunnel)EDL无电极放电灯(Electrode-lessDischargeLamp)GB/T8190.1—2023/ISO8178-1:2020EFC电子流补偿(ElectronicFlowCompensation)EGR排气管(ExhaustPipe)蒸发管(EvaporationTube)FC流量控制器(FlowController)FD流量分配器(FlowDivider)FH滤纸支座(FilterHolder)FIDFL流量表(FlowMeter)FM流量测量装置(FlowMeasurementDevice)FS满刻度(FullScale)FTIR傅里叶转换红外(分析仪)[FourierTransformInfrared(analyser)]气相色谱仪(GasChromatograph)HCLD加热型化学发光检测器(HeatedCemiluminescentDetector)HE热交换器(HeatExchanger)HEPAHFID加热型火焰离子化检测器(HeatedFlameIonizationDetector)HSL加热的取样管(HeatedSamplingInHPLC高效液相色谱仪(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IR红外线(Infrared)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LPG液化石油气(LiquefiedPetroleumGas)NDIRNDUVNDUV-RAS不分光紫外线谐振吸收光谱法(Non-dispersiveUltraviolet-resonantAbsorptionSpectroscopy)NMC非甲烷截止器(Non-methaneCutter)出口管(OutletTube)PCF颗粒预分级器(ParticlePre-classifier)PDP容积式泵(PositiveDisplacementPump)PF渗透率(PenetrationFraction)PFD部分流稀释(PartialFlowDilution)PM颗粒物(ParticulateMatter)PMD顺磁探测器(ParamagneticDetector)PN颗粒数(ParticleNumber)PNC颗粒计数器(ParticleNumberCounter)PND颗粒数稀释器(ParticleNumberDiluter)颗粒取样探头(ParticulateSamplingProbes)PTFE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S颗粒输送系统(ParticleTransferSystem)PTT颗粒输送管(ParticleTransferTube)GB/T8190.1—2023/ISO8178-1:2020RICRTDTDLUFMUVVVPR定量多级激光器(分析仪)[QuantumCascadeLaser(analyser)]往复式内燃(发动机)[ReciprocatingInternalCombustion(engines)]电阻式温度检测器(ResistiveTemperatureDetector)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ocietyofAutomotiveEngineers)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器(分析仪)[TunableDiodeLaser(analyser)]紫外线(Ultraviolet)易挥发颗粒去除器(VolatileParticleRemover)受试发动机气体和颗粒物排放应按第6章~第8章所述方法进行测量。这些章节叙述了与发动机和环境条件相关的测量系统(第6章)、气体排放分析系统(第7章)和颗粒取样系统(第8章),第9章叙5.1.1排放组分质量气),分批取样取自这些原排气或稀释排气。这个乘积就是排放组分的总质量或质量流量。为了计算GB/T8190.1—2023/ISO8178-1:2020图2所示为排放测量用试验规程两个方面的内容:带原排气和稀释排气取样管路的设备和计算稳态和瞬态试验循环下污染物排放量所要求的操作方法。排气循环稳态循环RMC循环连续流量测量气体浓度每个PN每个PN况PM过滤器各工况排各工况排放计算PM过滤装置分析或PN浓度计算批量取样气体(任选)加权系数放计算排气量比例稀释器或恒定稀释器适用于PN测量(见图14)。注:术语“部分流PM取样”包括按恒定稀释比或可变稀释比仅抽取原排气所进行的部分流稀释。图2排放质量测量的试验规程5.2排气取样和稀释5.2.1取样一般要求表面与排气是接触的。样品从探头内被输送至输送管。的材料。取样探头应位于各组分混合至其平均样品浓度处,且尽量减少对其他探头的干涉。所有探头一个以上的组分。GB/T8190.1—2023/ISO8178-1:2020输送管a)当从恒定流量中抽取时,样品也应以恒定流量进行输送;c)比例取样应按照GB/T8190,4—2023中8.2.1的规定进行验证。气体排放组分可用原排气或稀释排气测量,而PM和PN测量需要稀释。5.2.2气体取样气体排放取样既可用单通道探头,也可用多通道探头。探头相对于原排气气流或稀释排气气流可a)从稀释排气中取样NO,时,应控制探头壁温以防凝结成水;b)从稀释排气中取样碳氢化合物时,探头壁温宜控制在191℃左右,以使杂质最小化。应采用内表面为不锈钢、聚四氟乙烯(PTFE)、氟橡胶或其他任何具有更好排放取样性能材料制成的输送管。应采用能承受排气温度且不发生反应的材料。若过滤装置及其罩壳能满足与输送管一样a)对于满足9.4要求的NO₂-NO转换器或满足要求的冷却器上游的NO,输送管,应保持防止水凝结的样品温度;b)对于THC输送管,整个管路壁温应保持在191℃±11℃范围内。若从原排气中取样,可将未加热的绝热输送管直接与取样探头连接。输送管长度和绝热设计应能将最高预期原排气温度在输送管出口处测量时被冷却至不低于191℃。对于稀释取样,允许在探头和输送管之间有一个长度可达0.92m的过渡段,将壁温过渡至191℃±11℃。除湿设备应满足后续段落所述最低要求。GB/T8190.4—2023公式(43)采用的湿气含水量为0.8%的体积浓度。对于预期的最高水蒸气浓度H。,除水技术应将CLD湿度保持在小于或等于5g(水)/kg(干空气)(或水的体积分数大约为0.8%),该湿度对应3.9℃、101.3kPa压力时的相对湿度为100%,这一湿度规范也相当于25℃、101.3kPa压力时的相对湿度大约为25%。这可通过测量热能型除湿器出口温度或刚好在CLD上游的点的湿度来证实。1)氟橡胶是可购买到的合适产品样例。给出此信息是为了方便本文件的使用者,并不构成ISO对该产品的宣传GB/T8190.1—2023/ISO8178-1:2020温度要求。应监测渗透膜式干燥器下游的露点T和绝对压力pionl。通过连续记录的Td和pon值或试验期间观测到的峰值或对他们设定的报警值,应按GB/T8190.4—2023中为名义绝对压力poal。b)对于压燃式发动机,可以不采用位于THC测量系统上游的热能型制冷器。若在NO₂-NO转中规定的NO₂损失性能检查要求。应监测热能型制冷器下游的露点Tdcw和绝对压力pout应根据GB/T8190.4—2023中H.3.2的规定,通过使用连续记录的Ta和piou值或试验期间确定恒定的水量。若假定Ta。等于Taw是有效的,根据GB/T8190.4—2023附录H,Tm可替代Tu来使用。若根据在制冷器出口至温度测量位置之间已知和固定的样品再加热量,假定Thi和T之间有一个恒定的温度差是有效的,则可将这假定的温度差值考虑到排放.2取样泵b)若采用THC分析仪或储存介质上游的THC取样泵,其内表面应加热至191℃±11℃。.3氨洗涤器工程经验判断来确定储存介质清洁度和渗透性的可接受阈值。应采用温控环境中的柔性容器(如袋CO、CO、0NO、NO聚氟乙烯(PVF)"、聚偏二氟乙烯"聚四氟乙烯不锈钢THC、NMHC聚四氟乙烯薄膜“或不锈钢只要能防止储存容器中产生冷凝水。可达40℃.可达202℃。“在191℃±11℃范围内。GB/T8190.1—2023/ISO8178-1:2020气体排放取样探头应安装在排气系统出口上游至少0.5m或三倍于排气管直径处——取较大者,应根据浓度和排气质量流量计算各组的排放量。总体结果应通过各组排放物的数学组合来b)不符合a)要求的方法。在此情况下,应证明发动机排放计算中产生的误差不超过2%,以满足5.2.4气体排放的稀释取样5.2.5稀释系统稀释排气。气体排放测量时,稀释剂温度应至少为15℃。PM取样时,对于CVS.稀释剂温度规定见a)可测量稀释剂中组分浓度,并补偿背景浓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对背景浓度的补偿计算见GB/T8190.4—2023第9章和H.6.1。GB/T8190.1—2023/ISO8178-1:20201)为了去除背景PM,应采用高效颗粒空气(HEPA)过滤装置对稀释剂进行过滤,该过滤装置按ASTMF1471—1993或相当标准,其最小初始捕集效率为99.97%;2)对未采用HEPA进行过滤的背景PM进行修正时,背景PM对样品滤纸上捕集到的PM净值贡献率应不超过50%;3)允许在采用HEPA进行过滤时对PM净值进行无约束的背景修正。c)对稀释空气进行本底取样和测量其中的气体或颗粒污染物时,允许对5.2、第7章和第8章的要求做如下改变:1)不应要求采用比例取样;2)可采用不加热取样系统;3)无论稀释排放物是否采用分批取样,都可使用连续取样;4)无论稀释排放物是否采用连续取样,都可使用分批取样。在靠近稀释通道入口处,稀释剂(引自5.2.5,环境空气、纯气或氮气)温度应保持在20℃~52℃。波动做出响应,将稀释剂引入样品中,以使试验中所用过滤装置处的温度达到8.1.4的规定值。因此,为确保测量的流量与测量的浓度相对应,应防止在取样探头处与稀释通道上流量表进口处之间出以防止水的凝结。整个稀释通道都应防止水的凝结。根据试验循环或试验间隔期间发动机最大排气质量流量,最小稀释比应为5:1~7:1。可用不同类型的稀释系统进行排气气流的分流和稀释处理,对于随后的颗粒捕集,所有稀释排气或仅仅一部分稀释排气进入颗粒取样系统(见图E.1~图E.8)。第一种方法被认作为总体取样型,第二种方法被认作为比例取样型。根据所用系统类型来计算稀释比。部分流稀释系统布置样例见附录E。PFD可用于任何瞬态工况循环、离散型稳态工况循环或带过渡工况的稳态循环下进行PM或气体PFD系统也可用于预先稀释过的排气,已按恒定稀释比对一定比例的该排气流量进行了稀释(见图8)。这是通过CVS通道完成第二次稀释以达到PM取样所需的综合稀释比的方法。颗粒物取样探头应安装在规定的气体探头附近和上游。见附录E。全流稀释,CVS。原排气所有气流都在稀释通道内稀释。可通过使流量表处温度和压力保持在规定的限值范围内来保持流量恒定。对于非恒定流量,应直接测量流量以允许比例取样。全流稀释系统应按如下所述进行设计(样例见图9)。a)应采用内表面为不锈钢材料的稀释通道。整个稀释通道应接地,为了减小稀释通道壁面与排b)稀释空气进气系统不应人为地降低排气系统背压。在原排气引入稀释通道处静压应保持在大GB/T8190.1—2023/ISO8178-1:2020氮气)温度应保持在20℃~52℃。e)对于稀释过的排气流,雷诺数Re至少应为4000,此处雷诺数Re基于稀释通道的内径。Re的定义见及GB/T8190.4—2023中的H.8.4。应验证当将取样探头沿水平和垂直方加热的HC或PM取样探头下游:1)可使用流向矫直器、脉动阻尼器或同时使用这两个设备;2)可使用过滤装置;对于PM取样,来自CVS已经为比例流量的排气通过二次稀释(一次或一次以上)以达到图11所示的总稀释比。h)最小总稀释比应为5:1~7:1,且试验循环或试验间隔期间基于发动机最大排气流量的初级稀释比至少应为2:1。5.3测量仪器ISO8178(所有部分)提及的任何仪器都应按其自己的标准使用(见表7,这些仪器提供的测量量)。GB/T8190.1—2023/ISO8178-1:2020无论何时,当本文件提及的仪器没有按规定的方法进行使用时,或用其他仪器代替使用时,应符合第5章规定的等效性要求。若规定了一种以上的特定测量仪器,则型式核准或认证机构在申请时确定其中在获得型式核准或认证机构事先批准的情况下,用于计算单个试验结果的多个仪器的数据可用于所述的所有测量仪器。应记录所有测量结果,并保留原始数据。无论计算中是否实际使用测量5.3.2数据记录和控制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应能以表4规定的最小频率进行记录(该表不适用于离散工况测量)。表4数据记录和控制最小频率适用于GB/T8190.4—2023的试验协议章条号测量值最小命令和控制频率最小记录频率b发动机阶梯式图谱试验期间的转速和扭矩均值发动机扫描图谱期间的转速和扭矩平均1Hz8.6.3瞬态工况循环基准及反馈的转速和扭矩平均1Hz8.6.2稳态和带过渡工况循环基准及反馈的转速和扭矩连续取样的原排气浓度分析仪N/A连续取样的稀释排气浓度分析仪N/A分批取样的原排气或稀释排气浓度分析仪N/A每个试验间隔一个平均值8.2.1在流量测量上游带热交换器的CVS处流出的稀释排气流量N/A8.2.1在流量测量上游不带热交换器的CVS处流出的稀释排气流量平均1Hz8.2.1N/A平均1Hz8.2.1主动控制情况下的稀释空气流量(例如,部分流PM取样系统)平均1Hz20GB/T8190.1—2023/ISO8178-1:2020表4数据记录和控制最小频率(续)适用于GB/T8190.4—2023的试验协议章条号测量值最小命令和控制频率“最小记录频率8.2.1从带热交换器的CVS系统流出的样品流量8.2.1从不带热交换器的CVS系统流出的样品流量平均1Hz由于工作原理,不采用主动控制的CFVs可不满足这一要求。平均1Hz是测量设备以较高频率报告的数据,但以1Hz的速率记录的一系列1s平均值。对于CVS中的CFV,最小记录频率为1Hz。对以前常用于控制从CFVcVS中取样的CFVs.最小记录频率不适用。“若用于确定瞬态原排气流量。不适用于CVS稀释空气。5.3.3测量仪器的性能规范所有测量仪器的校准都应能追溯至国家(国际)标准。整个测试系统应满足第9章规定的所有适用的校准、验证和试验验证标准要求,包括9.1.4和GB/T8190.4—2023中8.2规定的线性检查要求。仪器应符合表5中用于测试的所有量程的要求。此外,应保存仪器供应商提供的、证明仪器满足表5要求的任何资料。部件要求表5所示为扭矩、转速和压力转换器,温度和露点传感器及其他仪器的规范。测量给定物理量和或化学量的整个系统应满足9.1.4的线性验证要求。对于气体排放测量,可使用具有补偿算法的分析仪,这些运算法则是其他被测气体组分和某个特定发动机试验所用燃料特性的函数。任何补偿算法应表5推荐的测量仪器性能规范测量仪器被测量符号整个系统的上升时间(10-90)和下降时间记录更新频率准确度可重复性噪声发动机转速转换器平均1Hzpt的2%或max的0.5%pt的1%或max的0.25%max的0.05%发动机扭矩转换器T平均1Hzpt的2%或max的1%pt的1%或max的0.5%max的0.05%电功(有功功率表)W平均1Hzpt的2%或max的0.5%pt的1%或max的0.25%max的0.05%21GB/T8190.1—2023/ISO8178-1:2020表5推荐的测量仪器性能规范(续)测量仪器被测量符号整个系统的上时间(t10-)和下降时间记录更新频率准确度可重复性"噪声通用压力转换器(非其他仪器的一部分)ppt的2%或max的1%pt的1%或max的0.5%max的0.1%用于PM稳定和平衡环境的大气压力表p.每小时5次通用大气压力表p.每小时5次PM稳定和平衡环境用温度传感器T其他温度传感器(非其他仪器的一部分)Tpt.K的0.4%或max.K的0.2%pt.K的0.2%或max.K的0.1%max的0.1%PM稳定和平衡环境用露点温度传感器T其他露点温度传感器T燃料流量表(燃料计算器)pt的2%或max的1.5%pt的1%或max的0.75%max的0.5%总的稀释排气流量表(CVS)(流量表前有热交换)平均1Hzpt的2%或max的1.5%pt的1%或max的0.75%max的1%5Hz样品平均1Hzmax的1.5%pt的1.25%或max的0.75%max的1%析仪xmeas的2%meas的1%max的1%分批取样气体分析仪x meas的2%meas的1%max的1%PM质量天平mi见·本表给出的性能规范分别适用于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间隔期间测量到的实际流量加权平均值。量噪声。6.1测功器规范22GB/T8190.1—2023/ISO8178-1:2020a)电涡流测功器或水力测功器;b)交流测功器或直流测功器;c)一台或多台测功器。6.2转速和扭矩传感器发动机运行期间功的输入和输出测量仪器应满足6.1的要求。传感器、转换器和仪表宜满足表56.2.2转速传感器宜采用分辨率至少为每转60个计数的磁性或光学轴位检测器,并结合抑制共模噪声的频率计数传感器上的扭矩读数加上制动器惯性矩乘以角加速度而得的扭矩。控制系统应该实时完成这样的到测功器外壳的杠杆臂上安装应变片或类似仪器来测量。只要按9.9.1所述校准该测量值,就可根据运行后处理装置。这些附件应按GB/T8190.4—2023中5.2的要求进行安装。测量压力、温度和露点的整个系统应满足9.10规定的校准要求。压力转换器应位于温控环境中,23GB/T8190.1—2023/ISO8178-1:2020b)应变片或应用于其他场合的电容型压力转换器;露点测量表可包括:a)PM稳定环境用冷冻表面湿度计,包括冷冻镜面检测器和冷冻表面声波(SAW);b)其他用途用薄片式电容传感器;6.4流量有关测量性产生影响。对某些仪表,通过采用足够长的直管(例如,长度至少为管径的10倍)或采用特殊设计的曲线来完成调节。燃料流量测量的整个系统应满足9.11.1规定的校准要求。燃料流量测量时,应考虑旁通或回流至储油箱中的燃料。可采用带一个或多个称的流量表或使用科里奥利流量表。6.4.2进气空气流量测量进气空气流量的整个系统应满足9.11.2和9.1.4规定的校准和线性验证要求。速计。流量调整应按6.4开始部分所述进行。6.4.3原排气流量测量原排气流量的整个系统应满足9.1.4规定的线性要求。任何原排气流量表都应设计成可在原为了控制部分流稀释系统,以抽取一定比例的原排气样品,要求流量表响应时间快于表5规定值。对于带有在线控制的部分流稀释系统,流量表响应时间应满足GB/T8190.4—2023中的要求。任何直接测量排气的仪表都应设计成能对原排气的热力、流体和成分状态的变化做出适当补偿。量原理的仪表。这通常不包括层流元件流量表或热质量表。应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产生影响排放值误差的测量误差。这些预防措施包括按照测量仪供应商的建议或良好的工程实践经验来细心安装发动机排气系统中的设备。尤其,这些设备的安装不应影响到发动机性能和排放。适用于排气离开发动机后的冷却。它不是指由于发动机的设计,在正常发动机运行时可能24GB/T8190.1—2023/ISO8178-1:2020a)不宜在冷却系统下游进行PM取样。b)若冷却使排气温度从202℃以上降至180℃以下,则不宜在下述发动机冷却系统下游进行NMHC取样:●压燃式发动机;●二冲程点燃式发动机;●19kW以下四冲程点燃式发动机。c)冷却不应产生冷凝水。应用可按如下方法使用测得的原排气流量。a)下列情况下应使用计算过的原排气实际流量值:1)将原排气实际流量值乘以连续取样浓度;2)将总的原排气流量乘以分批取样浓度。b)下列情况下,可采用原排气流量表信号,只要该信号与排气流量实际计算值成线性比例关系,该信号不能给出原排气流量实际值:2)若相同的信号应用于用有效燃料消耗率和燃料消耗量进行化学平衡计算,以确定所做的气流量表信号代替排气流量表信号:b)若相同的信号应用于用有效燃料消耗率和燃料消耗量进行化学平衡计算,以确定所做的功时,乘以连续取样气体浓度。6.4.4间接排气流量这包括空气流量和燃料流量的测量。应采用准确度符合5.3要求的空气流量表和燃料流量表。瞬态排气流量是时间校准的瞬态空气质量流量和燃料质量流量之和。这包括采用碳平衡法,通过燃料消耗量、燃料成分和排气浓度来计算排气质量。排气流量应按GB/T8190.4—2023中D.的规定进行计算。统的空气和燃料质量流量。示踪测量法这包括排气中示踪气浓度的测量。应将已知量的惰性气体(例如纯氦)作为示踪物注入排气气流中。该示踪气与排气混合并被其稀为了确保示踪气能完全混合,排气取样探头安装位置至少应在示踪气注入点下游1m或排气管直25GB/T8190.1—2023/ISO8178-1:2020径的30倍处(以较大者为准)。当示踪气在发动机上游注入时,若通过比较示踪气浓度与基准浓度来验可用试验运行前后的本底浓度平均值来确定示踪气c₀的本底浓度。当本底浓度低于最大排气流量时混合后的示踪气浓度cm的1%,则本底浓度可忽略不计。空气流量和空燃比的测量方法这包括通过空气流量和空燃比来计算排气质量。应按如下所述计算排气流量:空气流量表准确度应满足表5的要求。所用CO₂分析仪应满足7.3.2的要求,整个系统应满足排气流量测量准确度要求。或者,可用满足7.3.12要求的空燃比测量设备(例如氧化锆型传感器)测量过量空气比。6.4.5稀释空气和稀释排气流量表应采用稀释排气流量表来确定试验间隔内的瞬态稀释排气流量或总稀释排气流量。可根据稀释排气流量表和稀释空气流量表之间的差值计算试验间隔内的原排气流量或原排气总流量。建议稀释排气流量表满足表5规定的要求。测量稀释排气流量的整个系统应满足9.8规定的校准和验证要求。可采用下列仪表。a)对于稀释排气总流量的CVS,可采用一个或多个并联的CFV、PDP、SSV或UFM。CFV或PDP与上游热交换器组合,通过在CVS系统中保持稀释排气温度恒定,也将起到被动流量控制器的作用。b)对于部分流稀释(PFD)系统,可采用任何流量表与任何主动流量控制系统的组合,以保持排气确度和可重复性产生影响。对某些仪表,可通过采用足够长的直管(例如,长度至少为管径的10倍)或本条适用于排气离开发动机后的冷却。它不是指由于发动机的设计,在发动机正常运行时可能出a)不应在冷却系统下游对PM进行取样。b)若冷却使排气温度从202℃以上降至180℃以下,不应在冷却系统下游对NMHC进行取样。c)若冷却产生冷凝水,除非冷却器满足的性能验证要求,否则不应在冷却系统下游对NO,进行取样。d)若在气流到达流量表之前,冷却产生冷凝水,应在流量表进口处测量露点T和压力pout。按GB/T8190.4—2023附录H进行排放计算时应使用这些数据。26GB/T8190.1—2023/ISO8178-1:20206.4.6分批取样用样品流量表应使用样品流量表来确定一个试验间隔期内取样至分批取样系统的样品流量或总流量。两个流量表之间的差值可用于计算进入稀释通道的样品流量,例如,对于部分流稀释的PM测量和二次稀释的推荐采用符合表5要求的样品流量表。样品流量表可包括层流元件、UFM、SSV、CFV或并联布置满足9.1.4规定的线性验证要求。在用CFV对稀释排气和样品流量两者都进行测量且试验期间他们的上游压力及温度保持相似的特殊情况下,不必量化样品流量测量用CFV的流量。在这特殊情况下,样品流量CFV固有地对分批样品进行流量加权。样品流量表的整个系统应满足9.11.3规定的校准要求。重复性产生影响。对某些流量表,可通过采用足够长的直管(例如,长度至少为管径的10倍)或采用特6.4.7气体分配器的使用可用气体分配器来混合校准气。若使用气体分配器,应将气体混合至9.2规定的规范和试验期间预期的浓度。可使用临界流气体分配器、毛细管气体分配器或热质量表气体分配器。必要时应进行黏度修正(若未通过气体分配器内部软件进行修正),以确保正确的气体分配。气体分配器系统应满足规定的线性验证要求。或者,可用本质上为线性的仪器来检查混合装置,例如,使用带CLD的NO气体。应使用直接连接至仪器的量距气来调节仪器的量距值。应在所用设定值下检查气体分配器,并将其标称值与仪器测得的浓度进行比较。7气体组分的测定7.1通用规范分析仪的测量范围应适合测量排气组分浓度所需的准确度。7.2气体干燥排气可在湿式或干式状态下测量。若使用气体干燥器,则其对被测气体组分的影响应为最小。不可采用化学干燥剂从样品中去除水分。7.3分析仪7.3.2~7.3.12定义了要使用的测量原则。测量系统的详细说明见7.4。应使用下列仪器来分析待7.3.2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碳(CO₂)分析应采用不分光红外线(NDIR)分析仪来测量分批或连续取样的原排气或稀释排气中的CO和CO27GB/T8190.1—2023/ISO8178-1:2020浓度。基于NDIR的系统应满足9.5.8规定的校准和验证要求。7.3.3氧气(O₂)分析应采用PMD分析仪来测量分批或连续取样的原排气或稀释排气中的O₂浓度。7.3.4碳氢化合物(HC)分析应采用HFID分析仪来测量分批或连续取样的原排气或稀释排气中的碳氢化合物浓度。碳氢化合物浓度应在碳1当量碳氢化合物(即C₁)的基础上确定。应按所述来确定甲烷和非甲烷碳氢化合物值。加热型FID分析仪所有暴露在排放物中的表面温度应保持为191℃±11℃。对于甲醇燃料发动机,温度要求按的规定。(可选)对于气体燃料发动机和火花点燃式发动机稀释试验,碳氢化合物分析仪可为非加热型FID型。FID燃料和燃烧器空气FID燃料和燃烧器空气应满足9.2的要求。在进入FID分析仪之前,不应混合FID燃料和燃烧器空气,以确保FID分析仪在扩散火焰而非预混合火焰下工作。7.3.5非甲烷碳氢化合物(NMHC)分析FID分析仪测量THC。为了测定NMHC,应采用所述NMC和FID分析仪或所述气相色谱仪来确定甲烷量。对用于确定NMHC的FID分析仪,应按9.5所述测定其对CH₁的响应系数fkFCH,。NMHC有关的计算见GB/T8190.4—2023第9章和附录H。对于仅使用柴油的发动机,允许假定测得的THC的2%为甲烷,代替测量甲烷。可用气相色谱仪测量分批取样稀释排气中CH,的浓度。同时,也可用非甲烷截止器测量CH,,如所述,应将基于气相色谱仪的基准规程与附录B的非甲烷截止器(NMC)法可用NMC与FID分析仪一起测量CH。NMC将所有非甲烷碳氢化合物氧化成CO₂和H₂O。NMC可用于分批取样或连续取样的原排气或稀释排气。应按9.5.7所述确定NMC的性能,并应将其结果用于GB/T8190.4-2023第9章和附录H中的NMHC排放计算。可优化NMC,以最大限度地提高CH₁的渗透率和所有其他碳氢化合物氧化性。可在NMC上游用净化空气或氧气(O₂)对样品进行增湿和稀释,以优化其性能。排放计算时应考虑任何样品的增湿和稀释。7.3.6氮氧化物(NO₂)分析何一种仪器。应将化学发光检测器用作基准规程,与附录B建议的任何替代测量规程进行比较。28GB/T8190.1—2023/ISO8178-1:2020CLD在大气压力或真空下工作的CLD。应将符合9.4所述验证要求的内部或外部NO₂-NO应保持所有CLD的温度以防止产生冷凝水。为了去除CLD上游样品的湿气,应采用下列之一a)连接任何干燥器或制冷器下游的CLD,该干燥器或制冷器位于满足9.4验证要求的NO₂-NOb)连接至满足验证要求的任何干燥器或热能型制冷器下游的CLD。NDUV用NDUV分析仪来测量分批取样或连续取样的原排气或稀释排气中的NO,浓度,若NDUV分析仪仅测量NO,则应将满足9.4验证要求的内部或外部NO₂-NO转换器置于NDUV分析仪的上游。应保持所有NDUV的温度以防止产生冷凝水。为了去除NDUV上游样品的湿气,应采用下列之a)连接至任何干燥器或制冷器下游的NDUV,该干燥器或制冷器位于满足9.4验证要求的NO₂-NO转换器下游;b)在符合验证要求的任何干燥器或热能型制冷器下游连接的NDUV。NDUV-RAS可用NDUV-RAS分析仪来测量氮氧化物,而无需使用NO₂-NO转换器。NDUV-RAS分析仪通出的光通过干涉滤波器相关性测量以相同的设置确定NO₂浓度。若NDUV-RAS分析仪仅测量NO,则应将具有旁通功能的NO₂-NO转换器置于分析仪的上游。或应在分析仪上游连接干燥器或气体冷却器。若NDUV-RAS分析仪连接至NO₂-NO转换器,则应在会产生太多的其他种类NO,排放,NO,浓度可由NO₂浓度和NO浓度相加确定。应保持样品管线温GB/T8190.1—2023/ISO8178-1:20207.3.7二氧化硫(SO₂)分析qmS₀:=Qm×WGAM×20 (1)二氧化硫分析仪应为FTIR、NDIR或NDUV型。7.3.8氨(NH₃)分析7.3.9氧化二氮(N₂O)分析根据仪器供应商使用说明书,可使用FTIR分析仪、NDIR分析仪、激光红外分析仪或NDUV分器或涂有2.4-DNPH的硅胶筒来测定甲醛。应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在365nm处使用紫外检应通过将排气样品通过含有去离子水的撞击器来测定甲醇。样品应通过带有FID的气相色谱HFID法用丙烷校准过的HFID应在112℃±10℃温度范围内运行。应按9.5.10规定在样品浓度范围内GB/T8190.1—2023/ISO8178-1:20207.3.12空燃比测量用于确定规定的排气流量的空燃比测量设备应是宽量程空燃比传感器或氧化锆型λ传感器。——λ<2,读数的±3%;—2≤λ<5,读数的±5%;7.4测量系统7.4.2~7.4.6和图3~图6含有典型取样和分析系统的详细说明。由于各种配置可以产生相同的根据7.3所述分析仪的使用,阐述了测定原排气或稀释排气中气体排放的分析系统。附录F提供NH₃测量不应使用气体干燥器。扫描。GB/T8190.1—2023/ISO8178-1:2020按照仪器制造商使用说明书,分析仪应直接安装在排气管上(现场)或采用萃取取样方法的分析仪加热至110℃~202℃,以使NH损失及取样人工制品最小化。此外,取样管路应尽可能短。装置上游对其他排气组分进行取样。.1FTIR分析仪FTIR应用宽波段红外光谱学原理。它允许同时测量其标准化光谱在仪器中可用的排气组分。吸收的光谱(强度/波长)通过傅里叶转换法从测得的干涉图(强度/时间)计算得出。应按仪器制造商的使用说明书来安装FTIR。应选择NH。波长以便进行评估。样品通路(取样管路、预滤纸和阀门)应由不锈钢或PTFE材料制造,并应加热通路至110℃~202℃,以使NH₃损失及.2NDUV-RAS法该方法称为不分光紫外线谐振吸收光谱(NDUV-RAS)法,因为该方法基于纯物理原理,不需要辅光度计主要元件是EDL。它能在紫外线范围内产生结构清晰的辐射,从而能够测量诸如NH₃的多测光学系统采用双光束实时设计,通过滤波为了实现测量信号的高稳定性,时间双光束设计与空间双光束设计相结合。探测器信号处理产生的零点漂移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应按仪器制造商使用说明书将分析仪安装在萃取取样的分析仪柜内。GB/T8190.1—2023/ISO8178-1:2020热通路至110℃~202℃。需选择适当的光谱范围,以使伴生气的交叉干涉最小化。造成NH₃测量交叉敏感的典型组分是钢或PTFE材料制造,并应加热至110℃~202℃,以使NH₃损失及取样人工制品最小化。此外,取样.3.3NH₂激光红外分析仪的干涉验证(交叉干涉)a)范围和频率。若用激光红外分析仪测量NH₂,应在分析仪初次安装b)干涉验证的测量原理。应运用良好的工程判断来确定激光红外分析仪用干涉气。请注意干涉种类(H₂O除外)取决于仪器制造商选择的NH,红外吸收频带。为每个分析仪确定NH₃红外吸收频带。对于每个GB/T8190.1—2023/ISO8178-1:2020若7.4,的规定不适用于仪器,应确定零点和量距响应。对于量距响应,应采用满足.2排放相关数据的收集.4分析仪漂移间的差值应小于满量程的2%。a)若仪器制造商按.2.3和.2.4规定的零点漂移和量距漂移满足.4.1的分析仪应符合表7规定的线性要求。按9.1.4规定进行的线性验证频率应至少为表6所示的最小信号用于补偿算法的仪器应满足表7规定的线性要求。线性验证应按内部审查规程要求或仪器制造商要求进行。建议执行诸如ISO9000的质量管理体系。准确度(定义为分析仪读数与基准值的偏差)不应超过读数的±3%或±2μmol/mol,以较大者GB/T8190.1—2023/ISO8178-1:2020.2.7NH₃校准气校准气的实际浓度应在名义值的±3%范围内。应以体积为基础给出NH₃的浓度(体积分数或μmol/mol)。.2.8干涉验证规程露点温度Ta和绝对压力protal,以便计算xH₂0。e)应运用良好的工程判断来防止输送管线、接头配件或阀门中在分析仪测量xho处产生冷f)应允许有分析仪响应达到稳定的时间。i)各干涉气的干涉规程也可单独进行。若所用干涉气浓度大于试验期间预期的最大水平,则每来缩小。可运行低于试验期间预期的最大水平的单独水干涉浓度(低至0.025mol/molH₂Oj)分析仪的组合干涉应在±2ppm(±2×10)范围内或由相关方规定。GB/T8190.1—2023/ISO8178-1:2020此处“结果”应指为适用循环计算的平均NH₃浓度。本方法详见SAEJ1151。对于CH,应采用带FID的自动GC法。从排气中取样至取样袋中,再从取样袋中取出一部分并注入GC。在多孔性聚合物微球制成的柱状容器上将样品分为两入的完整循环可在30s内完成。图3所示为常规测定CH₁的GC总成示例。“样品。燃料进口。GB/T8190.1—2023/ISO8178-1:2020图3部件MSC——分子筛柱OV——烤箱P——泵HCFID控制流向FID的空气流量。FL1——流量表截止器将除CH₄以外的所有碳氢化合物氧化成CO₂和H₂O,因此通过使样品通过NMC,HFID仅GB/T8190.1—2023/ISO8178-1:2020FL1HCNMCHC1HFID量距气图4甲烷分析流程图(NMC法)图4部件NMC——非甲烷截止器HC用HFID测量HC和CH,浓度。温度应保持在191℃±11℃。FLI——流量表FTIR法经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竞价出售方案
- 水池模板制作安装施工方案
- 桥梁现场焊接方案
- 2024年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实施细则范文(二篇)
- 美术二年级听评课记录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5.1《乘方》听评课记录1
-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5《整式的加法和减法》听评课记录3
- 电力行业人才培养与投资战略研究
-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地图的阅读》听课评课记录4
- 特种定制电源行业的网络公关与社交媒体的联动
- 初中 初一 数学 绝对值 课件
- 中国律师学完整版课件全套教学ppt教程
- 守纪律讲卫生懂礼仪
- 脑控受害者解救方法
- 全国“创新杯”说课大赛计算机应用基础类优秀作品-:处理数据说课课件(35页PPT)
- 滁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 保理业务解决方案
- 图纸会审答疑
- PCCP安装与水压试验
- 招标工作手册
- 信访事项听证程序流程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