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通史版2024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训练9农业文明的多元面貌-从史前时代到中古时期_第1页
新教材通史版2024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训练9农业文明的多元面貌-从史前时代到中古时期_第2页
新教材通史版2024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训练9农业文明的多元面貌-从史前时代到中古时期_第3页
新教材通史版2024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训练9农业文明的多元面貌-从史前时代到中古时期_第4页
新教材通史版2024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训练9农业文明的多元面貌-从史前时代到中古时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史训练9农业文明的多元面貌——从史前时代到中古时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4·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二模]人类最初的各农业文明及早期的各帝国出现于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在这个纬度区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宏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A.人类文明的发展有肯定的内在规律B.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确定性因素C.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文化引导的结果D.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亲密的联系2.[2024·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二模]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贮存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实力大批地定居下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起先分别B.人类在采集和狩猎过程中学会了种植农业C.人类很早就学会了保藏食物D.能够生产食物是人类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3.下表为字母演化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B.私有制发展推动了文字的产生C.文字的发展是由繁到简的过程D.文字起源之初已是完整的体系4.[2024·广东华附、省实、广雅、深中四校联考]有学者认为:不同地区各自“独创”了农业;考古证据也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该学者意在说明()A.非洲湖区孕育了最初文明B.世界文明呈多元一体的特征C.人类早期文明具有独立性D.早期技术传播存在地理障碍5.[2024·福建泉州二模]公元2世纪,罗马的道路系统几乎遍及帝国全境,东起幼发拉底河,北达苏格兰低地,穿越不列颠、欧洲、北非、小亚细亚和阿拉伯、叙利亚及美索不达米亚的沙漠。罗马四通八达的马路网()A.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B.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C.消退了帝国民族间差异D.加快了罗马城市化进程6.[2024·山东菏泽一模]亚历山大折服埃及后,率军前往位于埃及腹地的阿蒙神庙祭拜,宣称获得阿蒙的神谕成为埃及的法老并进行正式加冕。如图是亚历山大被刻画成法老的形象。这突出说明白()A.文明的相互碰撞B.宽容的宗教氛围C.埃及文化的复兴D.政治体制的创新7.[2024·吉林延边一模]《一千零一夜》以古波斯故事为蓝本,增加印度、希腊、埃及各种东方民间故事,其叙事结构和内容影响《十日谈》等近代欧洲著作。这说明阿拉伯帝国()A.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汇B.推动了欧亚非文化的统一C.变更了西方文明的进程D.贯穿了陆上海上丝绸之路8.[2024·福建三明一模]下列选项中,史实与史论相符合的是()史实史论A《汉谟拉比法典》的很多条文涉及土地的转让、继承、出卖和租赁。汉谟拉比时期土地私有制较为盛行B亚历山大竭力推行马其顿人与东方人融合的政策,提倡马其顿人与东方女子通婚。亚历山大东征是一场掠夺性斗争C12世纪末,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将军为首的幕府驾驭实权。日本仿照中国建立了中心集权制国家D《大宪章》规定未经教、俗贵族开会同意,国王不得向干脆封臣征派补助金。英国君主立宪制得到确立9.[2024·安徽宣城二模]大流士统治下的波斯帝国,是一个幅员广袤的国家,大流士修筑了很多新的驿道,从苏萨到小亚爱斐斯的“御道”全程2400公里,每20公里设一驿站,苏萨发出的吩咐和文件,站站相传,日夜不停,7天即可到达终点。大流士的这一做法意在()A.强化国家治理B.促进经济沟通C.扩大统治疆域D.便利人们出行10.[2024·福建泉州二模]英国闻名科学史家W.C.丹皮尔指出,印度数字先由希腊人独创,后传入印度,再以早期的形式传给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又修改为古巴尔字体(又称阿拉伯数字),替代了累赘的罗马数字。这体现了()A.文化沟通促进文明进步B.古印度科技领先世界C.商业贸易加速文明沟通D.阿拉伯擅长学习创新11.[2024·河北沧州一模]在扩张过程中,古罗马人把公民权授予意大利中部广袤地区的一些社群。有时,它包括完整的公民权利和特权,包括罗马选举中投票或参选。有时,它只是“无投票权的公民权”,如与罗马人通婚、互订契约和自由迁徙的权利。罗马此举()A.促进了贵族寡头政治逐步建立B.消退了奴隶制造成的危机C.协调了境内各民族的利益关系D.有助于增加国家的凝合力12.如表为阿拉伯历史上“百年翻译运动”时期(约750~850年)所翻译书籍的状况。据此可知,百年翻译运动()所译书籍的来源侧重的领域波斯文学古希腊科学、哲学印度数学、天文学、医学A.旨在融合东西方文化B.以翻译古希腊典籍为主导C.侧重自然科学的探讨D.丰富了伊斯兰文化的内涵13.[2024·河北省邢台市月考]如图所示为2024年在新疆哈密市五堡乡博斯坦村考古发掘的一处唐朝时期的墓地群(拉甫却克墓地群)中出土的货币。这些货币反映了()A.东西方经济贸易的发展B.铸钱技术的发展C.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D.丝绸之路的兴起14.[2024·黑龙江省龙西北地区八校联考]印加人在创建帝国的过程中,在没有文字的状况下,采纳了和亚欧大陆上的古代帝国几乎相同的强化统治的措施。这体现()A.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同性B.语言宗教传播的广泛性C.文明区域发展的融合性D.人类历史发展的多元性15.[2024·湖北省荆、襄、宜七地考试]在日本镰仓时代,将军与家人(武士)之间的主从关系称为御家人制度。在这一制度中,“将军”位于主从关系链条的顶端,处于中间环节的各级武士拥有家臣与主君的双重身份,对上是家臣,对下是主君。这一制度()A.标记着日本建立了中心集权制度B.加强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心政府的实权C.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D.构成了镰仓幕府政权支配体系的主干16.[2024·天津市和平区模拟]从10世纪起先,西欧的城市逐步发展复兴,他们通过斗争或赎买政策取得了城市的肯定的自治权,甚至有的城市成为城市共和国。这一现象的出现()A.说明城市市民已经转化成为资产阶级B.为西欧统一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使农村的封建经济起先大规模解体D.为西欧社会逐步转型供应了条件二、非选择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17.[2024·福建百校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种姓制度具有极强的适应实力。在印度历史上,很多富有改革精神的统治者和思想家都在不同程度上试图消退或改革这一制度,但没有一个人胜利。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被认为是最早反对种姓制度的宗教领袖,他曾抨击种姓制度和与之相联系的婆罗门教,力倡“四姓同等”。但即便是在佛教最盛时代,种姓制度也没有无影无踪,它不仅仍在一般民众中起作用,而且深刻影响了印度佛教本身,印度佛教教徒也按种姓分成不同的集团。印度历史上统治王朝不断更迭交替,外来文化冲击一次接一次,但种姓制度始终没有灭亡。——摘编自尚会鹏《种姓与印度教社会》材料二印度学者维兰德拉·辛格指出,印度种姓制将亲族、地位、等级、职业、阶级、人种(文化)以及权力等都协调地组织为一体,创建出一个强大、错综完整的分层体系。这个体系特别适合早期国家组织治理下的农业生产,因为它严格地区分了主要生产资源的全部者和非全部者。——摘编自张红《试析印度的原工业化及其中断》(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具有极强的适应实力”的缘由。(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评价种姓制度对古代印度社会的影响。(8分)18.[2024·吉林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视察以上图片,并结合所学学问,在图片中分别提炼出一个或两个信息,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的内容进行比较说明。(要求:提炼信息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通史训练9农业文明的多元面貌——从史前时代到中古时期1.解析:题干中“(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宏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可知,人类文明受到了地理气候、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肯定的阶段性特点,故选A项。答案:A2.解析:“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把食物贮存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实力大批地定居下来”说明定居的缘由是须要对生产的食物固定贮存,所以生产足够的食物是定居的前提,故选D项。答案:D3.解析:依据图片信息可知,文字的发展从图画文字到成熟文字,体现了笔画渐渐简洁,从详细走向抽象,故选C项;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文字,解除A项;阶级和国家的兴起推动了文字的产生,解除B项;文字的发展经验了一系列系统的演化过程,解除D项。答案:C4.解析:由材料可知,不同地区各自独创了农业,西亚、东非独立的独创了炼铁,这说明人类早期文明具有独立性,故选C项;西亚地区孕育了最初的文明,解除A项;材料所述史实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元性,但未表现出相互沟通融为一个文明主体的趋向,未体现“一体”特征,解除B项;各地独立的独创农业和技术并非是技术传播障碍导致的,而是各地生产力发展水平确定的,解除D项。答案:C5.解析:据材料“罗马的道路系统几乎遍及帝国全境”并结合所学可知,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四通八达的马路网有利于罗马的统治,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公元2世纪的罗马是奴隶制经济,解除A项;据所学可知,罗马四通八达的马路网便利了帝国内部各民族的交往,但不能消退帝国民族间差异,解除C项;材料中罗马四通八达的马路网是全国性的,而非一个城市的,与城市化无关,解除D项。答案:B6.解析: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折服埃及后,祭拜埃及的神庙,宣称成为了埃及法老并加冕,并且将自身刻画为埃及法老的形象,说明亚历山大接受埃及文明,同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他也将希腊文明带到了埃及,故这个过程体现了文明的沟通与碰撞,故选A项;利用埃及宗教神谕加冕应属于政治行为,而不是宗教内容,解除B项;材料强调亚历山大对埃及文化的看法,而不是复兴埃及文化,解除C项;材料虽然涉及亚历山大加冕,但加冕只是一种形式,它不属于政治体制的创新,解除D项。答案:A7.解析:据材料“以古波斯故事为蓝本,增加印度、希腊、埃及各种东方民间故事,其叙事结构和内容影响《十日谈》等近代欧洲著作”可知,《一千零一夜》受到东西方文化影响,并影响近代欧洲著作,有利于不同地区多元文明的交汇,故选A项;《一千零一夜》吸取了亚非文化的影响,不代表就推动了文化“统一”,欧亚非各地的文化发展具有多元性的特点,解除B项;“变更了”夸大了阿拉伯文化对西方文明的作用,解除C项;阿拉伯帝国只是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而丝绸之路在阿拉伯帝国建立之前已经贯穿,解除D项。答案:A8.解析:据材料“涉及土地的转让、继承、出卖和租赁”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比较重视规范土地交易的过程,说明当时土地私有制比较盛行,故选A项;“与东方人融合”“提倡马其顿人与东方女子通婚”说明亚历山大东征也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过程,解除B项;大化改新是日本仿照中国建立中心集权制的表现,幕府驾驭实权使天皇被架空,日本的中心集权体制面临崩溃,解除C项;《权利法案》的颁布标记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解除D项。答案:A9.解析:据材料“从苏萨到小亚爱斐斯的‘御道’全程2400公里,每20公里设一驿站,苏萨发出的吩咐和文件,站站相传,日夜不停,7天即可到达终点”可知,修筑驿道有利于加强信息的传递,加强中心集权,强化国家治理,故选A项;修筑驿道主要用于军事和政治目的,并非经济目的,解除B项;驿道是在波斯帝国境内修建的,这时波斯帝国已经统一了,驿道并不能扩大统治疆域,解除C项;材料“苏萨发出的吩咐和文件,站站相传,日夜不停”说明官方修建的驿道主要是为了满意军政事务等官方目的,解除D项。答案:A10.解析:据材料“印度数字先由希腊人独创,后传入印度……替代了累赘的罗马数字”可知,阿拉伯数字是在文明的沟通中不断的演化进步而产生,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了印度数字,不能推断其科技领先世界,解除B项;材料主旨是阿拉伯数字的产生过程,没有涉及商业贸易,解除C项;据材料“印度数字先由希腊人独创,后传入印度,再以早期的形式传给阿拉伯人”可知,阿拉伯数字的产生过程中涉及了多个国家,阿拉伯擅长学习创新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解除D项。答案:A11.解析:材料反映了古罗马人向意大利中部地区扩张,不同程度地给予被占据社群以公民权,有利于协调共和国辖区内各种社会关系,增加国家的凝合力,故D项正确;当时,罗马贵族寡头政治已经建立,A项解除;B、C两项表述过于肯定,解除。答案:D12.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翻译包括波斯、印度、古希腊等书籍,能够丰富伊斯兰文化的内涵,故选D项;百年翻译运动主要是为吸取先进文化遗产,不是旨在融合东西方文化,解除A项;材料除了古希腊典籍外,还有印度、波斯典籍,无法看出主导,解除B项;材料体现的不光有自然科学,也有人文科学,解除C项。答案:D13.解析:在新疆一处唐朝时期的墓地群中出土了唐代的开元通宝货币和波斯银币,反映了唐朝东西方经济贸易的发展状况,故选A项;材料只是展示两种货币,但未提及货币的详细制作内容和过程,无法体现铸钱技术的发展,解除B项;墓地群出土了波斯银币,与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无关,解除C项;丝绸之路于西汉时已兴起,解除D项。答案:A14.解析:据材料“在没有文字的状况下,采纳了和亚欧大陆上的古代帝国几乎相同的强化统治的措施”可知,印加文明在强化统治措施方面与欧亚地区的其他帝国具有极强的类似性,故选A项;印加人的宗教和语言与亚欧大陆其他地区的文明具有很强的差异性,解除B项;结合所学学问,人类早期文明受到生产力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具有独立发展的特点,解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统治措施的相像性,与多元性相冲突,解除D项。答案:A15.解析:由材料可知,依据主从关系建立的御家人制度,构成镰仓政权支配体系的主干,所以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将军的武士集团统治的建立,不是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解除A项;这一措施减弱了天皇的统治,解除B项;646年的“大化改新”推动日本由奴隶制度进入封建制度,所以C项错误。答案:D16.解析:材料“他们通过斗争或赎买政策取得了城市的肯定的自治权,甚至有的城市成为城市共和国”说明这些地方已经不同于中世纪的制度,代表近代势力的渐渐兴起,促进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故选D项;依据材料“从10世纪起先西欧的城市逐步发展复兴,他们通过斗争或赎买政策取得了城市的自治权”并结合所学,参加斗争的人多半是工商业者,他们在中世纪还不能明确说明是资产阶级,解除A项;据材料“通过斗争或赎买政策取得了城市的自治权”可知,取得自治的这些城市是相对独立,而不是连成一体的,解除B项;材料“从10世纪起先,西欧的城市逐步发展复兴”强调了城市的发展状况,而不是农村,解除C项。答案:D17.解析:第(1)问结合种姓制度的作用可知,种姓制度适应了稳定社会统治秩序的须要;结合种姓制度的内容可知,婆罗门教和印度教对其神圣性的诠释;结合种姓制度的影响范围可知,种姓制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第(2)问据材料二“印度种姓制将亲族、地位、等级、职业、阶级、人种(文化)以及权力等都协调地组织为一体,创建出一个强大、错综完整的分层体系”可知,种姓制度的长期实施,客观上有利于印度社会结构的稳定;结合种姓制度的内容可知,较好地协调了神权和王权(世俗权力)的冲突;据材料二“这个体系特别适合早期国家组织治理下的农业生产,因为它严格地区分了主要生产资源的全部者和非全部者”可知,肯定程度上保证了各行业劳动力的数量;据材料一“它不仅仍在一般民众中起作用,而且深刻影响了印度佛教本身,印度佛教教徒也按种姓分成不同的集团”可知,推动了印度本土宗教的发展;从种姓制度对等级身份的限制、阶层的固化、思想的束缚等方面分析可知,造成了古代印度社会结构的固化,阻碍了阶层流淌;使印度农业文明难以孕育革命性的变更;导致社会不公长期存在;肯定程度上阻碍了民众的思想解放。答案:(1)缘由:种姓制度以古印度农业发展模式为根基;种姓制度适应了稳定社会统治秩序的须要;婆罗门教和印度教对其神圣性的诠释;种姓制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6分)(2)评价:进步:种姓制度的长期实施,客观上有利于印度社会结构的稳定;较好地协调了神权和王权(世俗权力)的冲突;肯定程度上保证了各行业劳动力的数量;推动了印度本土宗教的发展。(答出两点即可)(4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