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规划管理集_第1页
人力资源规划管理集_第2页
人力资源规划管理集_第3页
人力资源规划管理集_第4页
人力资源规划管理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一、人力资源规划实务 51、人力资源规划基本操作步骤 52、人力规划的内容 83、人力资源规划与组织设计 9人力资源规划——规划什么和怎么规划? 9组织设计——原则、类型与方法 10二、人力资源战略管理 151、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152、人事决策与人力规则 183、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案例 21三、绩效考核 221、员工绩效考核制度 22员工绩效考核办法 232、绩效考评 243、人事考核与能力开发制度 254、销售人员绩效考核办法 275、员工考核管理办法 296、人事考核制度 317、工作表现评估报告 358、软件工程师考评标准 479、试用员工考核表 5010、如何评价管理人员(案例) 5111、全方位评估 6412、CEO业绩评估 7113、MAP管理才能评鉴 7914、MBO规程 8815、全视角绩效考核法 9016、绩效评估时可能的偏差 9117、绩效考核流程 92四、素质词典 120第一部分介绍 120第二部分通用素质(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121成就导向(ACH) 121演绎思维(AT) 121归纳思维(CT) 122服务精神(CSO) 123培养人才(DEV) 124监控能力(DIR) 125灵活性(FLX) 126影响能力(IMP) 127收集信息(INF) 128主动性(INT) 129诚实正直(ING) 130人际理解能力(IU) 131组织意识(OA) 132献身组织精神(OC) 132关系建立(RB) 132自信(SCF) 132领导能力(TL) 132合作精神(TW) 132小结 1322、补充素质 1323、新出现的素质 1324、素质测评模型 1325、素质练习卡 132五、招聘甄选 1321、面试的基本模式 1322、招聘面试题库 132六、人力资本统计框架的构建 132七、人力资源摩擦性耗费 132八、员工满意度调查 1321、对公司的意见 1322、支持部门的服务态度 1323、个人资料 132九、企业内人力资源的虚拟管理 132十、企业战略性成长与人力资源管理 132十一、人力资源管理之职务分析 1321、职务分析 1322、职务分析表 1323、职务分析调研报告实例 1324、企业如何进行工作分析及制作工作说明书 1325、工作分析、工作说明书与工作规范 1326、职务分析表 1327、工作分析及制作工作说明书 132人力资源管理类 132经营管理类 132市场营销类 132销售业务类 132客户服务类 132十二、先进制造技术环境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132十三、招聘成本 132十四、人力资产价值的确认与计量 132十五、考绩考评制度案例 132十六、薪酬管理 1321、薪资系统的设计 1322、薪酬设计按步走 1323、薪资方案的操作程序 132十七、培训管理 1321、培训概要 1322、怎样确定培训需求 1323、培训准备工作要点 1324、培训管理与培训授课 1325、员工培训管理办法 1326、员工入职培训教材 1327、培训方案的实施与评估 1328、培训中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132十八、员工事业发展计划 1321、员工职前培训办法 1322、新员工培训成果检测表 1323、FTF培训个人素质培训参考资料 132十九、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 132二十、人才素质测评工具 132二十一、团队建设实施 132二十二、人才综合素质测评中诸因素的权重计算 132二十三、人力资源管理指标分析库 1321、部门经理级及以上岗位KPI指标设置 132一、人力资源规划实务1、人力资源规划基本操作步骤人力资源规划基本操作步骤一:核查现有人力资源

这一阶段是后面各阶段的基础,

是人力资源规划的第一个过程,

它的质量如何对整个工作影响很大,必须高度重视。

核查现有人力资源关键在于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及分布状况。这一部分工作需要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职务分析的有关信息来进行。如果企业尚未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这步工作最好与建立该信息系统同时进行。一个良好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应尽量输入与员工个人和工作情况的资料,以备管理分析适用。人力资源信息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自然情况,如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体自然状况和健康状况、婚姻、民族和所参加的党派等;

(2)录用资料,包括合同签定时间、候选人征募来源、管理经历、外语种类和水平、特殊技能,以及对企业有潜在价值的爱好或特长;

(3)教育资料,包括受教育的程度、专业领域、各类培训证书等;

(4)工资资料,包括工资类别、等级、工资额、上次加薪日期、以及对下次加薪日期和量的预测;

(5)工作执行评价,包括上次评价时间、评价或成绩报告、历次评价的原始资料等;

(6)工作经历,包括以往的工作单位和部门、学徒或特殊培训资料、升降职原因、有否受过处分的原因和类型、最后一次内部转换的资料等;

(7)服务与离职资料,包括任职时间长度、离职次数及离职原因;

(8)工作态度,包括生产效率、质量状态、缺勤和迟到早退记录、有否建议及建议数量和采纳数,有否抱怨及经常性与否和抱怨内容等;

(9)安全与事故资料,包括因工受伤和非因工受伤、伤害程度、事故次数类型及原因等;

(10)工作或职务情况;

(11)工作环境情况;

(12)工作或职务的历史资料等等。

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的企业和组织可以十分方便地存储和利用这些信息。

这一阶段必须获取和参考的另一项重要的信息,

是职务分析的有关信息情况。职务分析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5大要素(获取、整合、保持与激励、控制与调整、开发)中起核心作用的要素,

是下一步工作的基础。职位分析明确地指处了每个职位应有的职务、责任、权力,

以及履行这些职、责、权所需的资格条件,

这些条件就是对员工的质上的水平要求。人力资源规划基本操作步骤二:人力需求预测

这一步工作与人力资源核查可同时进行,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和本企业的内外部条件选择预测技术,然后对人力需求的结构和数量、质量进行预测。

在预测人员需求时,

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对人员需求的数量上和质量上以及构成上的影响:

市场需求、产品或服务质量升级或决定进入新的市场●

产品和服务的要求

人力稳定性,如计划内更替、人员流失(跳槽)

培训和教育(与公司变化的需求相关)

为提高生产率而进行的技术和组织管理革新

工作时间

预测活动的变化

各部门可用的财务预算

在预测过程中,

预测者及其管理判断能力与预测的准确与否关系重大。

一般来说,商业因素是影响员工需要类型、数量的重要变量,

预测者通过分离这些因素,

并且收集历史资料去做预测的基础。从逻辑上讲,

人力资源需求是产量、销量、税收等的函数,

但对不同的企业或组织,

每一因素的影响并不相同。人力资源规划基本操作步骤三:人力供给预测

人员供给预测也称为人员拥有量预测,是人力预测的又一个关键环节,只有进行人员拥有量预测并把它与人员需求量相对比之后,才能制定各种具体的规划。人力供给预测包括两部分:一是内部拥有量预测,即是根据现有人力资源即其未来变动情况,预测出规划各时间点上的人员拥有量;另一部分是对外部人力资源供给量进行预测,确定在规划各时间点上的各类人员的可供量。

人力资源规划基本操作步骤四:起草计划匹配供需

起草计划匹配供需包括

(一)确定纯人员需求量

这步主要是把预测到的各规划时间点上的供给与需求进行比较,确定人员在质量、数量、结构及分布不一致之处,从而得到纯人员需求量。

(二)制定匹配政策以确保需求与供给的一致

这步实际是制定各种具体的规划和行动方案,保证需求与供给在规划各时间点上的匹配。主要包括:晋升规划、补充规划、培训开发现划、配备规划等。

(三)具体行动方案中国最庞大的数据库下载人力资源规划基本操作步骤五:执行规划和实施监控

人力资源规划应包括预算、目标和标准设置,它同时也应承但执行和控制的责任,并建立一整套报告程序来保证对规划的监控。可以只报告对全公司的雇佣总数量(确认那些在岗的和正在上岗前期的)和为达到招聘目标而招聘的人员数量。同时应报告与预算相比雇佣费用情况如何,损耗量和雇佣量的比率变化趋势如何。

(1)执行确定的行动计划。在各分类规划的指导下,确定企业如何具体实施规划,是这一步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说,在技术上或操作上没有什么困难。

(2)实施监控。实施监控的目的在于为总体规划和具体规划的修订或调整提供可靠信息,强调监控的重要性。在预测中,由于不可控因素很多,常会发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或问题,如若不对规划进行动态的监控、调整,人力规划最后就可能成为一纸空文,失去了指导意义。因此,执行监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此外,监控还有加强执行控制的作用。人力资源规划基本操作步骤六:评估人力资源规划

虽然人力需求的结果只有过了预测期限才能得到最终检验,但为了给企业人力规划提供正确决策的可靠依据,有必要事先对预测结果进行初步评估.由专家、用户及有关部门主管人员组成评估组来完成评估工作。

评估者应考虑以下具体问题:

(1)预测所依据的信息的质量、广泛性、详尽性、可靠性,以及信息的误差及原因;

(2)预测所选择的主要因素的影响与人力需求的相关度,

预测方法在使用的时间、范围、对象的特点与数据类型等方面的适用性程度;

(3)人力资源规划者熟悉人事问题的程度以及对他们的重视程度;

(4)他们与提供数据和使用人力资源规划的人事、财务部门以及各业务部门经理之间的工作关系如何;

(5)在有关部门之间信息交流的难易程度(如人力资源规划者去各部门经理处询问情况是否方便);

(6)决策者对人力资源规划中提出的预测结果、行动方案和建议的利用程度;

(7)人力资源规划在决策者心目中的价值如何;

(8)规划实施的可行性。评估预测结果是否符合社会、环境条件的许可,

能否取得达到预测成果所必需的人、财、物、信息、时间等条件。

为了提高人力资源预测的可靠性,有必要使评估连续化,除了上述因素可以对一项人力资源规划评价时提供重要参考外,还要对如下几个因素进行比较:

(1)实际招聘人数与预测的人员需求量比较;

(2)劳动生产率的实际水平与预测水平比较;

(3)实际的与预测的人员流动率的比较;

(4)实际执行的行动方案与规划的行动方案比较;

(5)实施行动方案后的实际结果与预测结果比较;

(6)劳动力和行动方案的成本与预算额的比较;

(7)行动方案的收益与成本的比较;

评估要客观、公正和准确;同时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以及审核规划的有效性;在评估时一定要征求部门经理和基层领导人的意见,因为他们是规划的直接受益者,最有发言权。2、人力规划的内容公司人力规划一般包括岗位职务规划、人员补充规划、教育培训规划、人力分配规划等等。

岗位职务规划主要解决公司定员定编问题。公司要依据公司的近远期目标、劳动生产率、技术设备工艺要求等状况确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岗位职务标准,进行定员定编。

人员补充规划就是在中长期内使岗位职务空缺能从质量上和数量上得到合理的补充。人员补充规划要具体指出各级人员所需要的资历、培训、年龄等要求。

教育培训规划是依据公司发展的需要,通过各种教育培训途径,为公司培养当前和未来所需要的各级各类合格人员。

人力分配规划是依据公司各级组织机构、岗位职务的专业分工来配置所需的人员,包括工人工种分配、干部职务调配及工作调动等内容。3、人力资源规划与组织设计人力资源规划——规划什么和怎么规划?规划什么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方法体系框架,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应主要包括以下项目:2、效率规划

3、培训开发规划

4、薪酬规划

5、考核规划

6、保险与福利规划

……怎么规划第一步:信息的收集、整理需要收集的信息有:

1、企业自身整体状况及发展规划:如产品结构、市场占有率、技术设备、资金情况、经营战略等。

2、人力资源管理的外部环境:

(1)政策环境:国家和地方的劳动保障法规政策。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如与国家政策相抵触,则无效。

(2)劳动力市场环境:如各职种的工资市场价位,供求情况等。

3、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状况:

(1)各部门人数情况

(2)人员空缺或写超编

(3)岗位与人员之间的配置是否合理

(4)各部门员工的教育程度,经验程度,培训情况等第二步:决定规划期限根据收集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和外部市场环境,确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的期限:短期规划

不确定/不稳定长期规划

确定/稳定组织面对诸多竞争者

飞速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

不稳定的产品/劳动需求

政治法律环境经常变化

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

组织规模小

管理混乱

组织居于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地位

渐进的社会、经济环境

稳定的产品/劳动需求

政治法律环境较稳定

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

组织规模大

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第三步:根据企业整体发展规划,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制定出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规划的各项目的

计划。

第四步:人力资源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对其过程及结果必须进行监控、评估,重视信息反馈,不断调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规划和各项计划,使其更切合实际,更好地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究竟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应包括哪些项目,按什么样的程序进行规划工作。要依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至于人力资源规划应如何施行,我们将在“在线课堂”中,陆续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几项重点工作,如:员工招聘,内部培训、绩效考核、工资福利、员工激励等进行细致的分析。组织设计——原则、类型与方法

组织设计的基本概念【什么是组织设计】错误的观念:

组织设计=企业应该有哪些部门

=企业应该有哪些职务

=画框图

正确的观念:

组织设计=组织结构设计+保证组织结构正常运行所需制度和方法的设计【其他相关概念】●管理幅度:一名领导者直接领导的下级人员的数目

●管理层次:从组织最高一级管理组织到最低一级管理组织的各个组织等级,或者是

从最高一级领导职务到最低一级领导职务的各个职务等级。

如总厂分厂车间班组(4层)。

●职权:经由一定的正式程序所赋予某个职位的权力,或者是职务范围内的管理权限。

●直线关系与参谋关系:两类不同的职权关系。

直线关系是指挥和命令关系;参谋关系是服务和协作关系。

●专业化程度:部门分工的清晰程度。

组织设计的原则【任务目标原则】组织设计要为企业的战略任务、经营目标服务,以能否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作为组织设计的标准。【精干高效原则】组织设计要以机构最精、人员最少、

管理效率为高为准则。【专业分工和协作原则】分工要合理,不能太细。分工太细会引起办事程序和管理的复杂化。【指挥统一原则】首脑负责部门间的协调;正职领导副职;指挥点要清晰。

直线职能制组织统一指挥性最强。【有效管理幅度原则】管理幅度小,则层次多;管理幅度大,则层次少。要在保证有效管理幅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管理层次。【责权利相结合原则】在设计企业组织结构时,

必须考虑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集权与分权实际上是上下级的分工关系,

现代企业更强调分权。【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则】直线结构稳定性强,而矩阵结构适应性强。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在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则指导下选择和设计最合适的组织结构。【执行与监督分设原则】直线结构稳定性强,而矩阵结构适应性强。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在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则指导下选择和设计最合适的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的主要类型

【直线结构】直线结构优点:1.决策迅速、命令统一;

2.责任、权限归属明确;

3.容易维持组织秩序;

4.灵活;

5.管理费用低。

缺点:1.没有横向联系;

2.权力集中,易失误。

适用:小型组织;简单环境

【职能结构】职能结构优点:1.发挥职能机构专业管理作用;

2.减轻了直线主管的负担;

3.管理者有分工,易培养选拔。

缺点:1.多头领导;

2.不易划分权限,争权推责。

适合:医院、高校、图书馆、会计师事务所

【直线职能结构】直线职能结构优点:1.命令统一且能发挥参谋人员作用;

2.分工细、职责清、效率高;

3.稳定性高。缺点:1.部门可交流少;

2.直线部门、参谋部门矛盾多;

3.系统刚性大,适应性差。

【事业部结构】事业部结构事业部的要求:

1.有独立的产品和市场;

2.实行独立核算;

3.有足够的权利,能自主经营。

最高管理当局的责任:

资金分配;重要人事任免;战略决策

优点:1.最高管理部门、事业部各得其所;

2.对事业部经理锻炼大;

3.可展开竞争;

4.扩大了有效控制辐度。

缺点:1.管理人员需要量大、要求高;

2.业权、分权关系敏感;

3.易产生本位主义;

4.总体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模拟分权结构】模拟分权结构特点:分权单位模拟核算、互相关联

优点:解决了企业规模过大、不易管理的问题

缺点:1分权不彻底;

2沟通效率较低;

3对干部素质要求高。

适用:大规模、无法分解成事业部的企业

【矩阵结构】矩阵结构优点:1.部门间配合好;

2.灵活,适应力强;

3.可加速工作进度;

4.人员利用率高。

缺点:1.双重领导;

2.对项目负责人要求高;

3.临时性,人心不稳。

适用:大型协作项目;因技术发展迅速、产品品种多而创新性强、管理复杂的企业

组织设计程序与方法设计程序工作内容1.设计原则的确定根据企业的目标和特点,确定组织设计的方针、原则和主要参数2.职能分析和设计确定管理职能及其结构,层层分解到各项管理业务和工作中,进行管理业务的总体设计3.结构框架的设计设计各个管理层次、部门、岗位及其责任、权力。具体表现为确定企业的组织系统图4.联系方式的设计进行控制、信息交流、综合、协调等方式和制度的设计5.管理规范的设计主要设计管理工作程序、管理工作标准和管理工作方法,作为管理人员的行为规范6.人员配备和训练根据结构设计,定质、定量地配备各级各类管理人员7.运行制度的设计设计管理部门和人员绩效考核制度,设计精神鼓励和工资奖励制度,设计管理人员培训制度8.反馈和修正将运行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回去,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上述各项设计进行必要的修正企业组织设计原则

一、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一)管理跨距(控制界限):受单位主管直接有效地指挥、监督部属的能力限制。1.最适当的管理跨距设计并无一定的法则,一般是3~15人。(1)高阶层管理跨距约3~6人。(2)中阶层管理跨距约5~9人。(3)低阶层管理跨距约7~15人。2.设定管理跨距的要素:(1)人员素质:主管或部属能力强、学历高、经验丰富者,可以加大控制。(2)沟通渠道:公司目标、决策制度、命令可迅速而有效的传达者,主管可加大控制。

(3)职务内容:工作性质单纯、标准化者,可加大控制层面。(4)幕僚运用:利用幕僚机构作为沟通协调者,可扩大控制层面。(5)追踪控制:设有良好、彻底、客观追踪执行工具、机构或人员者,则可扩大控制层。(6)组织文化:具有追根究底风气与良好的制度文化背景的公司可加大控制。(7)所辖地域:地域近可多管,地域远则少管。(二)专业化:在可能的范围内由各单位人员担任单一或专业分工的业务活动,将可加强企业面对多变竞争环境的适应能力。二、组织设计的重点1.组织的目标性:使组织内各部分于公司整体经营目标下能充分发挥能力而达成各自目标。2.组织的成长性:考虑公司的业绩经营与持续成长。3.组织的稳定性:随着公司成长而逐步调整组织是必要的,但经常的组织、权责、程序变更将使员工信心动摇。4.组织的简单性:组织的简单将有助于内部协调与人力分配。5.组织的弹性:保持基本形态,又能配合各种环境条件的变化。6.组织的均衡性:各部门业务量的均衡,将有助于内部的平衡与分工。7.指挥的统一性:一人同时接受二位以上主管管理,将使其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8.权责明确化:权责或职责不清将使工作发生重复或遗漏、推诿现象,易使员工产生挫折感。9.作业制度化:明确的制度与标准作业可减少摸索时间,增加作业效率。二、人力资源战略管理1、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策略(strategy)应用在管理学上认为企业策略与产品市场相互关联,企业策略为引导企业改变组织结构的具体方针;策略是企业对于其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政策与计划。由内向外的策略管理,在这样的竞争策略研究下,人力资源被看做是互补性资产的角色。每一个企业首先基于市场条件选择其竞争策略,然后伴随着策略性资产,像是人力资源就是配合事业策略,如今采取权变途径的人力资源研究,皆是着眼于配合事业策略调整其人事活动。从「理性」面来看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SHRM),基本上是环境评估,长期策略主导以投资组合概念去规划人力资源活动。由于人力资源具策略潜能,因此需要HRM扮演更动态的角色,视员工为策略性资源及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是达成企业成功的重要关键。从「人性」面来看,由于就业人口结构改变,员工需求及价值观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也呈现相当多元。就人际关系理论来看,员工的参与、认同与承诺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另一关注的焦点。这也就是一般学者会把密西根模式(Michiganmodel)看成「硬的」(hard),把哈佛模式(Harwardmodel)看成的「软的」(Tichy,Fombrun&Deranna,1982;Beer&Spector,1984)人力资源策略模式。前者强调量化、事业策略导向,理性的将人力资源视为经济因素,后者源自于人际关系学派,强调沟通、激励与领导。基本上企业组织之人力资源策略(humanresourcestrategy)可区分为许多不同类别;Carroll(1991)将人力资源策略区分利用者(utilizer)、累积者(accumulator)及推动者(facilitator)。康乃尔大学的研究中心则将人力资源策略归类为吸引策略、投资策略及参与策略(何永福、杨国安、93年)。吴惠玲(80年)将台湾地区高科技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型态分为家长型(paternalismorientation)及功能型(functionalorientation)两种。尽管如此,大多数的学者在探讨人力资源策略时都会针对外部环境、企业文化、事业策略、不同组织发展阶段等提出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同配合策略类型。尤其是事业策略和人力资源策略的整合与配合具有以下四项优点(Lengnick-Hall,1988):1.对组织面临的复杂问题提供一范围广泛的解答。

2.使组织的人力资源、财务及科技能力能在一既有目标的考量下相互配合。

3.使组织能清楚评估自我实力,考量所需之组织成员。

4.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策略之间的整合会使政策执行不致受限于既有的人力资源,亦不会忽略人力资源作

为兢争优势来源的重要性。基于人力资源必须落实公司的策略,Ulrich(1992)指出,策略必须与人力资源一致。因为策略与人力资源合作可以达到三个优点:1.使公司执行的能力增加。

2.能使公司适应变化的能力增加。

3.因为能产生《策略的一致性》,而使公司更能符合顾客需求与接受挑战。策略的一致性通常存在下列三

种状况,当这种一致性存在时,公司就更容易产生竞争优势。*垂直的一致性:指公司从高层生管到新进人员全体人员都能有共识。

*水平的一致性:指不同部门之间的员工共识。

*外部的一致性:指公司外部的顾客或供应商与公司内部的员工有共识。Ulrich1992并提出策略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关系图,如(图1-1),说明未来的人力资源制度与策略的连结才能创造顾客与员工一致性,进而创造组织的竞争优势,透过此一架构,可以有效的将顾客的期望经由策略的能力转换成组织的能力,因此顾客与员工较能了解公司的运作过程而达到策略的一致性。Miles和Snow(1984)在<设计策略性人力资源系统>一文中提及事业策略和人力资源策略之间的配合<如表>,防御者(defenders)专精于狭窄但较稳定的专一产品市场,因此强调建立自己的人力资源。探勘者(prospectors),不断地找寻新的商机,因此强调如何取得人力资源,分析者(analyzers)则重视人力资源的配置,其措施介于防御者和探勘者之间。事业策略与人力资源管理策略配合HRMS防御者探勘者分析者基本策略建立人力资源取得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招募、甄选、安置*强调「做」

*基层以上较少招募

*以「排除不试用」为甄选员工基楚*强调「卖」

*各层级的招慕均甚复杂

*甄选项目包括任用前心理测验*强调「做和卖」

*混合式招慕和甄选方式人员规划、T&D*训练内容正式、广泛

*技术的建立

*广泛训练计划*训练内容非正式、有限

*技术认定和采用

*有限的训练计划*训练内容正式、广泛

*技术建立和采用l广泛的训练计划

*有限的外部任用绩效评*过程导向

*对训练需求有认知

*个人/团体绩效评估*结果导向

*对任用需求有认知

*部门/公司绩效评估

*跨领域(如其他公司)的评估*几乎是过程导向

*对训练和任用需求有认知

*个人/团体/部门绩效评估

*大部分是长期评估有些跨领域的比较薪资*以公司位阶为导向

*内部一致性

*总薪资倾向于现金,同时注重上司/下属的差异*以绩效为导向

*薪资具外部竞争性

*总薪资重视奖金同时配合任用需要*大多是以位阶导向,少部分以绩效为考量

*内部一致性和外部竞争性

*现金和奖金2、人事决策与人力规则“管理就是决策”这是现代管理的一句名言,人事管理当然也不例外。大到个别人员的选用,都适用这句名言。决策就是判断,下定决心,它包括两个以上可供考虑或选择的方案,决策者戒决策集团以其中一个作为其行动准则。从决策的角度看,决策是一个连贯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孤立的、一次性的行为。因为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很难得到一劳永逸的解决。后续决策受以前决策和随时间而出现的发展的影响。因而,决策讲求系统性、连续性。一个完备的决策程序如图所示。决策的第一个阶段称之为情报收集阶段,用来搜寻环境、探讨决策条件。第二个阶段即方案设计阶段,它是用来创拟、发展和分析可能的行动方案。第三个阶段即抉择阶段。第二个阶段即方案设计阶段,它是用来创拟、发展和分析可能的行动方案。第三个阶段即抉择阶段,就是从第二阶段设计的众多方案中挑选出一个特定的方案,以便实施。第四个阶段是评价阶段,就是对已经选择的方案进行检讨。人事政策是一个组织人事管理基本观念的集中体现,是作为一切人事管理活动的指导思想。人事政策的制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例如国内政治、国家有关政策法今、企业技术构成的特征和层次、员工结构和整体素质特征、领导的管理观念、管理基础以及文化传统和企业的历史延革等。采用什么样的人事政策为好,是一个比较难用固定模式来限定的,这里仅就一般情况作简要说明。(一)直接能力政策。直接能力政策是欧美最普通的一种人事政策,它基于以下基本条件:1、直接能力人事政策的条件。(1)以达的外部劳动市场。有否一个发达的外部劳动市场,是实行直接能力政策的首要条件。我们把劳动力的流动幅度作为衡量外部劳动市场发达程度的标志。因为只有在此条件下,企业和个人才有充分的择人权和择业权。劳动市场是以能田径为基础的竞争场所,个人择业和组织用人,均以能力作为判断的基准。通过激烈的竞争,优秀人才会脱颖而出,使之易于鉴别。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劳动者个人从属于整个社会而不是某一个具体的组织,劳动者个人的去留取决于他所得到的待遇和发展前途,企业则根据劳动者个人对组织的价值而取舍。显然,在这样一种条件下,如果不能保留那些经过实践证明是优秀的劳动力,那么它人事政策一定存在问题。因此,为了稳定那些优秀的劳动力,人事政策必须向通用力倾斜,承认员工的价值,给予相应的待遇和发展机会。(2)劳动契约式的用工形式。为了体现直接能力的人事政策,保证人与工作的相互适应,并在不相适应的情况下及时进行调整,就要求用契约双方中任意一方挡规定权田径提出中止合同的意向时,双方的关系即为中止,但需按合同规定的程序进行办理。(3)实行以工作为中心和管理方式。由于人员变换较大,必须把工作本身的要求作为管理的依据。这就是以工作为中心的管理。用人依工作要求的任职资格审定,考核以工作的要求标准进行评判,工资以工作本身的特征制定,培训计划亦是如此制定。因此,要求对工作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要对工作或职务做系统研究,应进行下述几方面的研究:1、工作的性质;2、工作的职责与权限;3、工作的内涵和外延;4、工作的程序和方法;5、工作的执行标准;6、工作要求的任职资格;7、工作的报酬特征;8、工作的调任范围和升迁路线等。以上内容需通过工作分析、工作评价及作业研究等手段来确认。2直接能力政策的实施控制。为了在管理中体现直接能力的人事政策,必须把握住一个控制基点棗人对工作的适应性。因此在实施具体控制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录用或任用人员时,应根据任职资格进行严格审查,注重人员立即使用的效果;(2)以考核为检验手段,及时获得人与工作适应关系的信息,以便进行调整;(3)严格区分不同性质的培训,避免因培训投资不能及时收回的损失;(4)给有能力的人以相应的地位和待遇,用以稳定核心骨干;(5)以规范化的制度作为管理的主要手段等。3直接能力政策的利弊得失。直接能力人事政策最大的优点在于创造了一个令人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一方面有利于个人能力的发挥和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组织发展中的技术、产品及人员的调整。但是这种政策也存在不少弊端,具体表现为:(1)由于明确的职权限定和制度化、程序人的管理,限制最员工的主动性,不干本职规定任务以外的工作是理所当然的;(2)人情冷漠,群体意识差,于合作不利;(3)人员流动性过大,管理不易;(4)过份强调短期效益,不利于和组织的发展;(5)监督人员数量大,管理成本高;(6)组织的凝聚力差等。4直接能力政策的适用范围。(1)适用于分工较细,主要以熟练劳动为主的企业员工;(2)适用于推销人员;(3)适用于研究开发人员;(4)适用于社会容易获得的人员;(5)适用于那些可做客观评价且要求短期内获取效益的人员。(二)间接能力的人事政策。间接能力的人事政策,是以日本为代表的一种人事政策。这种政策并不完全依赖发达的外部劳动市场,而主要依靠内部劳动市场来进行人与事之间配合关系的调节。1、间接能力人事政策的条件。(1)稳定的劳动关系。为实行间接能力人事政策,其首要前提条件在于员工与企业必须有稳定的劳动关系。这样才有利于员工能力的不断开发。它与直接能力不同,间接理论政策基于这样一种理论观点:一个中草药,随着在企业内工作时间的推移,个人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会为断积累,对企业的价值也会越来越大,因而可按工作时间的长短来叙薪、提升等。正是由于这种管理特征,决定了它的人事政策为间接能力的。间接能力政策并非不讲能力,那些最初被选入企业的人,要接受比直接能力政策更严格的考核。否则,难以保证稳定的劳动关系。(2)人力资源的不断开发。为了使员工的能力能适应企业物质技术基础的不断变化,必须对所有员工进行有计划、分导次的培训开发。正是由于稳定的劳动关系使企业不患投资的损失,因而将培训贯穿于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否则,间接能力的人事政策就会失去基础,演变为不讲能力而只求资格的政策了。(3)员工的内聚力。员工是带有各种需求和价值观念进入组织的,这就容易产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从影响人事政策的实施。为了消除员工价值观念差异带来不利的影剧响,必须建立起一种能统一价值观念的文化。这就是企业文化。在这种文化的不断灌输下,员工和企业形成了一种同舟共济的共同命运集团,发挥出极大的群体效能。(4)实行以人为中心和管理。实行以人为中心管理的着眼点,并不在于看人是否符合工作的要求,而是看每个员工是否发挥了他的全部能力。这种做法与直接能力政策有相当大的区别。由于人员的稳定,使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成为可能。2、间接能力人事政策的实施控制。(1)不断进行群体意识灌输,规范员工为;(2)人员录用时注重其可塑性开发价值,基本素质要高,年龄要轻;(3)通过不断的培训和有计划的工作轮换,培养员工的全面才能和协助员工选择最适宜的职业;(4)建立奖励集体的制度,化个人间的竞争为团队间的竟争;(5)充分关心员工的生活,使员工能与企业同舟共济;(6)考核时强调行为的一贯性,不仅看短期绩效;(7)一展以小组为基础理的参与管理活动;(8)把员工利益与在本企业服务年限联系起来,增强稳定性等。(9)采取双向开以政策,当人的能力不足以顺利履行工作职责时开发人的能力,当人的能力高于工作要求时开发职务,扩大职务外延。3、间接能力人事政策的利弊得失。如前所述,此种政策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发挥群体效能,员工知识经验比较全面,减少了因人员变换过快而给管理造成的因难,同时使管理更具人情味。但这种人事政策也有一些明显的不足:(1)由于过份强调群体行为,压抑了个人的创造性;(2)多少具有一些资历制度的味道,优秀的人才难以脱颖而出;(3)工作不满足感较为明显;(4)因提升机会有限而晋升缓慢;(5)人工成本有逐年增大的趋势等;4、间接能力人事政策的适用范围。(1)技能和经验需长期积累的职(2)劳动力相对供应不足的职位;(3)外部劳动力无法适应的职位;(4)中基层的领导职位;(5)研究、技术骨干和中中坚员工;(6)需要长期密切协调工作的职位等;(三)权变的人事政策。直接能力和间接能力的人事政策各有利弊,单独使用确实不尽理想。因此在最近二十年,东西方的人事管理政策出现相互溶合的趋势,即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特征和人员构成状况采用权变的人事政策。这种政策中增强了员工的稳定性和群体效能,在间接能力政策中增强了个人之间的竞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这种模型中,人力的输入不再仅依赖单一的劳动市场,而是二次输入型,即通过内外两价目劳动市场解决人与工作、人与组织、人与人的相互适应关系,在个人、组织、社会之间达成一种较稳态的平衡。但是由于对不同的人施用不同的人事政策,易使员工感到不甚公平。3、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案例

战略管理过程是很复杂的,它包括很多的组织功能。将人力资源策略与战略规划过程相联系只能使战略管理变得更为复杂。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相对来说很少公司真正进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许多公司有出色的人力资源管理纪录。例如,在《在美国最理想工作的100家公司》一书中包括的企业普遍具有高超的人力资源管理技巧,并且已经形成适应公司战略任务需要的完整的人力资源项目。其中一小部分公司确实是建立在公司的人力资源理念上,并为这种理念所驱动。

电器制造商惠普公司就是其中一个。成立于1939年的惠普公司现已是经营数十亿美元主要电器产品的生产厂家。它的产品包括计算机、计算器、精密计量仪器。该公司明确规定了7条公司目标:

*利润:制造足够的利润用于公司的发展壮大。

*客户:生产出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

*兴趣范围:限制其它公司进入本公司独特产品新领域的可能性。

*增长:在改进能够满足顾客需求的盈利产品的前提下的可能性。

*员工:与公司员工分享共同创造的成功;按照员工的绩效提供工作保障;承认个人成就;帮助员工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管理:促进主动性和创造性;允许在实现明确的目标过程中,个人拥有极大的行为自由度。

*公民权:保证公司所处的社区由于公司的设立比从前更好。

这些目标发展成为“人力资源之路“,它是一系列看法和策略,包括以下几方面:

*信任员工;充分自由。

*尊重和尊严;个人的尊重。

*认同;成就感;参与性。

*保障;持久;员工发展。

*保险;解除个人烦恼。

*利润的分享和责任的分担;互助。

*目标管理(非直接管理);分权制度。

*非正式化;称呼名字;开放式交流。

*错误是学习的机会。

*培训和教育;咨询。

*绩效与热情。

结果形成了参与式管理风格。这种管理要求并且支持个人的自由和主动性,并强调共同的目标和团队合作。根据“人力资源之路”,公司以共同商议下确定的目标的形式为员工指出方向,员工可以创造性地采用自己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为公司的成功做出贡献。随着公司的发展,公司就可象惠普公司一样,作为一个小公司,通过特意的努力来保持员工的目标感,紧密度和非正式化的意识。

惠普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其管理的核心而得到了发展。诸如产品战略,组织和财务方面的企业决策都由“人力资源之路“所驱动,并且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相联系。比如说,为了保证公司以个人为中心,并且保持非正式的、开放的风格,公司内部各部门都实行小型化。当某些分支机构发展起来以致超过了理想的规模,惠普公司就对这些部门在进行划分。一贯坚持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的原则,使公司一直保持领先的地位。结果是三、绩效考核1、员工绩效考核制度第一条工作绩效考核,简称考绩,目的在于通过对员工一定时期的工作成绩、工作能力的考核,把握每一位员工的实际工作状况,为教育培训、工作调动,以及提薪、晋升、奖励、表彰等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评价指导员工有计划地改进工作,以保证公司营运与发展的要求。第二条绩效考核原则。1.考绩不是为了制造员工间的差距,而是实事求是地发现员工工作的长处、短处,以扬长避短,有所改进、提高;2.考绩应以规定的考核项目及其事实为依据;3.考绩应以确认的事实或者可靠的材料为依据;4.考绩自始至终应以公正为原则,决不允许徇私舞弊。第三条适用范围。本规则除下列人员外,适用于公司全员。1.考核期开始后进入公司的员工;2.因私、因病、因伤而连续缺勤三十日以上者;3.因公伤而连续缺勤七十五日以上者;4.虽然在考核期任职,但考核实施日已经退职者。第四条考核步骤。1.确认评价要素与着重点,确定并填写评分档次;2.综合若干评价要素,确定并填写最终评分档次;3.再对考核表进行一次全面回顾与检查,考察各项要素之间的评价结果是否具有内在统一性,清除相互矛盾的因素;4.进一步考察被考核者在同组内的相对位置,即名次排列是否合适;5.进行综合评定部分的考核评价,综合评定的评语,引入对人本身进行评价的综合因素,但切忌脱离事实,随意推测,甚至感情用事,力求客观公正。第五条在考核过程中,要注意加强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与能力开发,通过被考核者填写自考表,了解被考核者的自我评价及对上级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上下级之间相互理解。第六条考核结果的反馈,部门经理通过面谈形式,把考核的结果,以及考核的评定内容与过程告诉被考核者本人,并指明今后努力方向,自我培养和发展的要点,以及相应的期待、目标和条件等等。第七条人力资源部负责考绩的计划和具体组织工作。员工绩效考核办法

员工绩效考核是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一环.它是对员工进行任用、晋升、调薪、奖惩、培训的客观依据,绩效考核的过程和结果也是重要的激励手段,为保证员工绩效考核有效地进行,特制定本办法:第一条员工绩效考核工作由人力资源部统一组织归口管理,各部门和直属单位具体实施。第二条员工绩效考核工作应坚持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程序事先公开,考核由直属主管主持,以员工实绩和行为事实为依据(考核结果与本人见面),考核评分、评语对不同的人应有差别,即考核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差别性等原则以保证考核的客观性与激励性。第三条年度考核分年中考核,年终考核二种。年中考核主要用于改进上半年工作绩效,发放季度或上半年奖金。年终考核主要用于年终奖金、调薪和职务晋升。第四条绩效考核的工作原则:4.1考核结果与员工本人见面。4.2主管及被考核者不能将考核结果泄露他人。4.3考核结果员工应签名,有意见可表述,无签名考核结果同样有效第五条考核因素为_类:各项考核因素及定义(略)各考核要素的定义是明确的、统一的,在考核时,均应以统一的定义作为评价标准,进行相同尺度的评价。设计考核标准时,一般可在定义的“好”或“不好”的基础上加以细分,形成“优”、“良”、“中”、“差”、“劣”五个等级。第六条考核采用评分与评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6.1各类考核因素均分为A、B、C、D、E五等级6.2权重6.3考核在逐项考核计分后由主管写出评语,评语应包括员工的主要工作成效,总体评价和对员工改进工作绩效的计划。第七条强制分配强制分配取之于正态分布,以部门为考核统计单位,按下列分值强制分配五等级制ABCDE分值按每年决算后再公布考核者评核次数考核者被考核者第一次评核第二次评核第九条考核程序考核依下列程序进行:9.1员工以本人的实绩与行为事实为依据,对本人逐项评分。9.2直接主管以下属的实绩与行为事实为依据,对员工逐项评分并写评语。9.3事业部与职能部进行综合评核打分,总评核后直接主管将考核结果告知员工。9.4由直接主管与员工面谈,并提出改进意见.如员工本人不同意主管考核意见,可向上一级主管提出申诉并由上一级主管作出最终考核.职工应理解和服从考核结果。9.5半年考核时,各事业部与职能部仅向人事部送交绩效考核分数汇总表半年性绩效考核表存各事业部与职能部.年终考核时,应将年度绩效考核表和考核分数汇总表一并送交人力资源部。9.6员工的年终考核分数汇总表交人力资源部存档,人力资源部应对年终考核结果作出分类统计分析,报正、副总经理进行签核。第十条考核后的影响10.1半年考核结果交部门保存,并汇总评分上报人力资源部.10.2员工的年终考核交部门,由部门主管进行综合平衡并提出对员工升、降、调、转、奖惩、表彰等意见。部门所提出意见要保证考核结果呈正常态势分布,符合人力资源部有关绩效考评制度。2、绩效考评绩效考评(以下简称“考评”)是指用系统的方法、原理,评定、测量员工在职务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一、考评的目的和用途1、考评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员工的工作表现,以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并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和未来的成就感。2、考评的结果主要用于工作反馈、报酬管理、职务调整和工作改进。二、考评的原则1、一致性:在一段连续时间之内,考评的内容和标准不能有大的变化,至少应保持1年之内考评的方法具有一致性;2、客观性:考评要客观的反映员工的实际情况,避免由于光环效应、新近性、偏见等带来的误差;3、公平性:对于同一岗位的员工使用相同的考评标准;4、公开性:员工要知道自己的详细考评结果。三、考评的内容和分值1、考核的内容分以下三部分:(1)重要任务:本季度内完成的重要工作,考评的工作不超过3个,由任务布置者进行考评;(2)岗位工作:岗位职责中描述的工作内容,由直接上级进行考评;(3)工作态度:指本职工作内的协作精神、积极态度等。由部门内部同事或被服务者进行考评。2、分值计算原则上,总分满分180分,重要任务满分90分,岗位工作、工作态度分别为45分。对于没有“重要任务”项的岗位,原则上其他两项的分数乘以200%为总分。四、考评的一般程序1、员工的直接上级为该员工的考评负责人,具体执行考评程序;2、员工对“岗位工作”和“工作态度”部分进行自评,自评不计入总分;3、直接上级一般为该员工的考评负责人;4、考评结束时,考评负责人必须与该员工单独进行考评沟通;5、具体考评步骤在各岗位的考评实施细则中具体规定。五、保密1、考评结果只对考评负责人、被考评人、人事负责人、(副)总经理公开;2、考评结果及考评文件交由人力资源部存档;3、任何人不得将考评结果告诉无关人员。六、其他事项1、公司的绩效考评工作由人力资源部统一负责;2、考评每季度进行一次,原则上在3月、6月、9月、12月下旬进行;3、考评负责人在第一次开展考评工作前要参加考评培训(由人力资源部组织);4、各岗位的考评实施细则在本制度基础上由人力资源部、考评负责人及被考评人共同制定。七、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实行。工资晋升、奖金分配的总体要求。3、人事考核与能力开发制度一、本公司实施能力开发面谈制度(以下简称面谈制度)的主要目的是:1、通过向员工反馈职务的执行情况和执行结果,为员工创造了解自己优缺点的机会,培养员工以自我认知为基础的自我开发态度。2、在上级主管的协助下,员工独立自主地订立自我开发目标,由此加深员工对工作的关心,藉以培养员工的责任感。3、上级主管与下属员工友好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形成公司的良好协调、沟通氛围。4、正确地把握员工的心理特征、能力及素质,并使员工极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5、具体地掌握员工职务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员工发展的需要,藉以制订个人的培训计划。二、实施要领能力开发面谈表应由当事人与上级主管共同制定。1、对象(附表一)男女正式在职人员。但如果是以正式职式加以看待的临时员工以及公司认为有特别需要的人,也可以作为面谈的对象。原则上应由直接主管负责面谈2、方法人事课于每年3月及9月下旬把能力开发面谈表(以下简称面谈表),报送各单位主管。单位主管接到面谈表后,各直接主管首先同被面谈者商定面谈日期,并至少应在面谈日期前一周把面谈表交被面谈者填写,同时预先告知面谈日期,请被面谈者于面谈之日前呈送所填的面谈表影印本。面谈于4月及10月实施。3、场所面谈须在面谈者、被面谈者均可心平气和沟通交流的场所进行。不可在他人进进出出、说话声、电话的呼叫声等分心的地方进行面谈。如在总公司,可选择会议室、用餐时间外的餐厅、休息室等场所。面谈后在工作场所内实施,原则上要与私人洽谈相区别。4、面谈后的处理面谈结束后,面谈者应填写规定事项,经当事人鉴名(或盖章)确认后,呈送所属部门主管批示。所属部门主管批示后,正本交还被面谈者,副本则由面谈者保存(面谈者并非直接主管时,直接主管应保存一份影印本)。因面谈表是表示员工的绩效、成长履历的重要资料,务必妥善保存。5、面谈的进行方法请于面谈前,详细察看面谈手册,做好充分的准备,使面谈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对面谈有疑问或问题时,可与人事课协调解决。面谈时请准备职能手册、工作项目一览表、工作分配表、能力开发制度,上级主管和员工要充分加以利用。6、面谈表的运用与管理被面谈者经常同自己的能力开发目标对照,查看进展情况,作自我检查。在职务执行过程中,对上级主管所作的指导加以利用。面谈表是显示自己的成长履历,要按年度顺序装订成册妥善保管。上级主管随时查看面谈表,利用这一掌握员工的资料。不间断地根据面谈表作检查跟踪工作。在员工执行职务的过程中,尽可让员工就职务执行的手段,方法等自主地予以处理,籍以提供其本人发挥能力的机会。同时要注意分配给员工力所能及的工作。作为同员工交换有关职务情况或要求改善提案时的材料。将面谈表妥善整理保管,可即时对面谈表进行提示说明。员工调动工作时,应及时送给新单位主管。7、能力开发面谈表的填写能力开发面谈表是以开发员工能力为目的而设计的。员工应充分认识到,面谈表并不是填给别人看的,而是为达到提高自己的能力及素质这一目标而作的计划。员工须就面谈表的内容先同主管充分沟通,取得协助;面谈表填完后,也须同主管作充分洽谈。8、管理、监督者手册的利用与处理编订管理、监督者手册(附表)是为使面谈同管理业务的重要方面洞察员工相结合。面谈阶段,须同时就开发目标、业务目标、改善目标协商,经员工的认同与共识后作出决定。上述三项目标是员工后半年培训的基本项目。根据原来的目标管理构想,具体、明确地订出业务目标和改善目标。制订目标时,应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员工水准上。首先研究清楚员工为完成业务目标、改善目标所必须的培训要点,然后制订开发目标。上级主管要高度重视和关心员工的发展与成长,同时把进步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员工。依据本期的各种目标或每月指导上的重点项目,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地观察、分析。每次观察、分析的结果,都应填在手册上加以保存。手册要特别小心予以保管。手册的处理,不要让员工有手册就是“生死薄”的顾虑、想法,使员工能确实、有效地利用,以达到自我开发的目的。4、销售人员绩效考核办法第一节总则第一条本公司为对营业绩效加以品评、改进,特制订本办法。第二条绩效考核工作不是一种单纯的数字统计工作,而是对于原始资料加以综合性统计、分析、研究的工作。第三条绩效考核工作不是针对个人的统计工作,而是与其他单位或团体不可分割的整体性统计工作。第二节绩效统计第四条本公司对业务人员个人的销售绩效要加以统计,其应统计项目如下:一、固定顾客订货数量的统计:(一)推销订货数量的统计——指各业务员访问顾客时所接受的订货。(二)信电订货数量的统计——指各业务员所辖区域顾客来电或信的订货数量。二、新拓展客户订货数量的统计——即非固定(或非原有)客户的订货。三、销售出货物被退回数量的统计:(一)因业务问题被退货的统计——指生产能力不足,无法按时送货而造成的退货。(二)因品质问题被退货的统计——指因产品品质不良而且造成的退货。(三)因误期问题被退货的统计——指未按客户指定日期送货而造成的退货。四、折让金额的统计。五、销售货物作废的统计——指业务员已开出“销售清单”并已登记入统计表,但在未送货前又取消订单的数量统计。六、销售货物优待款额的统计——指佣金款额的统计。七、实际销售额的统计——即客户的订货累计额扣除退货、折让、作废、优待之后的统计。第五条凡个人销售出货物被退回者,若这批货物是上个月份的订货(或送货),而在下个月份被退回,其被退回数量,应从本月份(或下月份)该业务员的销售实绩中加以扣除,或者追回与该被退回数量相对应的绩效奖金。第六条对业务员个人销售的损失和收益应加以统计,即对个人销售毛利加以统计,其统计项目分别如下:一、个人销售成本价值的统计:(一)制订各产品的边际成本(即边际价格)以及推销成本。(二)销售费用的统计——即工资津贴、机车保养、油料、旅差费等费用的统计。(三)其他费用的统计——即如交际、赠送以及其他费用,运费亦应列入其中。第七条对业务员个人销售货物收入款额的实绩加以统计,其统计项目分列如下:一、本月应收货款的统计(含本月月底之前应收未收的所有款项)。二、本月实收货款的统计(含期票)。三、期票利息损益的统计。第八条对业务员个人销售货物的净利润值应加以统计,即统计销售毛利扣除期票损益后的价值。第九条本公司的销售绩效应分为月份及年度两种加以统计,其统计项目分列如下:一、实际销售货物总额的统计。二、销售货物退回总额的统计。三、分区域、分业务销售货物总额的统计。第三节绩效统计图表第十条销售部门对于销售人员的工作绩效加经统计后,对绩效应列成图表,以提供给经营者,使其了解经营状况。第十一条对业务人员工作绩效的统计图表种类规定如下:一、绩效统计图:(一)个人绩效统计比较图(二)经销商、联络处绩效统计比较图二、每月绩效累计比较图:(一)业务员每月绩效统计比较图(二)经销商、联络处绩效比较图第十二条销售部门应以销售净额为主,对于销售成长率应列成图表,其图表类别规定如下:一、销售总额成长一览表二、各产品销售额成长一览表三、分行业销售总额成长一览表第四节绩效评价第十三条本公司对销售部门应订立销售目标,并制订销售人员的工作方针、原则。第十四条销售部门对销售人员应订立个人月标准销售额。第十五条对销售目标的完成率也应加以计算。第十六条对销售净值指数的计算规定如下:(略)第十七条对销售收入款额指数的规定如下:(略)第十八条对收款期票损益指数计算,按发货之日起的六十天为原则,其计算规定如下:(略)第二十二条为奖励绩效优良的人员,以提高业务人员工作的的热情,增进公司的销售绩效并配合各种制度的实施,对绩效优良人员要酌情发给奖金。第二十三条对绩效优良人员奖金的发放,除按本公司奖惩管理办法规定外,应按本节的规定办理。第二十四条对绩效优良人员奖金的发放规定如下:(略)第二十五条对奖金的发放规定如下:一、月别(分成绩及名次两种)奖金于次月发放工资时一并发与。二、年别奖金于年度结算后发给。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四条所说的年别奖金同年终奖金无关。第五节绩效统计表第二十七条销售部门要定期填具统计表,呈报主管人员作为经营的参考,统计表的种类如下:表单序号表单名称1月份个人销售绩效统计表2月份组别销售绩效统计表3年度业务成绩及费用考核表4销售额季节变动指数计算表5产品构成分析图表6销售管理费分解表7顾客类别回收分析表8销售总利润增减分析表9销售总利润增减计算表10销售成本构成图表5、员工考核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全面了解、评估员工工作绩效,发现优秀人才,提高公司工作效率,特制定本办法。第二章考核范围第二条凡公司全体员工均需考核,适用本办法。第三章考核原则第三条通过考核,全面评价员工的各项工作表现,使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表现与取得报酬、待遇的关系,获得努力向上改善工作的动力。第四条使员工有机会参与公司管理程序、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五条考核目的、考核对象、考核时间、考核指标体系、考核形式相匹配。第六条以岗位职责为主要依据,坚持上下结合、左右结合。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第四章考核目的第七条各类考核目的:1.获得晋升、调配岗位的依据,重点在工作能力及发挥、工作表现考核;2.获得确定工资、奖金的依据,重点在工作成绩(绩效)考核;3.获得潜能开发和培训教育的依据,重点在工作和能力适应性考核。第五章考核时间第八条公司定期考核,可分为月度、季度、半年、年度考核,月度考核以考勤为主。第九条公司为特别事件可以举行不定期专项考核。第六章考核内容第十条公司考核员工的内容见公司员工考评表,共有4大类18个指标组成考核指标体系。第十一条公司员工考评表给出了各类指标的权重体系。该权重为参考性的,对不同考核对象、目标应有调整(各公司依据自身企业特点,生成各类权重表)。第七章考核形式和办法第十二条各类考核形式有:1.上级评议;2.同级同事评议;3.自我鉴定;4.下级评议;5.外部客户评议。各种考核形式各有优缺点,在考核中宜分别选择或综合运用。第十三条考核形式简化为三类:即普通员工、部门经理、公司领导的评议。第十四条各类考核办法有:1.查询记录法:对员工工作记录档案、文件、出勤情况进行整理统计;2.书面报告法:部门、员工提供总结报告;3.重大事件法。所有考核办法最终反映在考核表上。第八章考核程序第十五条人事部根据工作计划,发出员工考核通知,说明考核目的、对象、方式以及考核进度安排。第十六条考核对象准备自我总结,其他有关的各级主管、下级员工准备考评意见。第十七条各考评人的意见、评语汇总到人事部。根据公司要求,该意见可与或不与考评对象见面。第十八条人事部依考核办法使用考评标准量化打分,填写考核表,统计出考评对象的总分。第十九条该总分在1~100分之间,依此可划分优、良、好、中等、一般、差等定性评语。第二十条人事部之考核结果首先与考评对象见面,征求员工对考核的意见,并需其签写书写意见,然后请其主管过目签字。第二十一条考核结果分存入人事部、员工档案、考核对象部门。第二十二条考核之后,还需征求考核对象的意见:1.个人工作表现与相似岗位人员比较;2.需要改善的方面;3.岗位计划与具体措施,未来6个月至1年的工作目标;4.对公司发展的建议。第九章特殊考核第二十三条试用考核。1.对试用期届满的员工均需考核,以决定是否正式录用;2.对试用优秀者,可推荐提前转正;3.该项考核主办为试用员工部门经理,并会同人事部考核定案。第二十四条后进员工考核。1.对认定为后进的员工可因工作表现随时提出考核和改进意见;2.对留职察看期的后进员工表现,作出考核决定;3.该项考核主办为后进员工主管,并会同人事部共同考核定案。第二十五条个案考核。1.对员工日常工作的重大事件即时提出考核意见,决定奖励或处罚;2.该项考核主办为员工主管和人事部;3.该项考核可使用专案报告形式。第二十六条调配考核。1.人事部门考虑调配人员候选资格时,该部门可提出考评意见;2.人事部门确认调配事项后,该部门提出当事人在本部门工作评语供新主管参考;3.该项考核主办为员工部门之经理。第二十七条离职考核。1.员工离职时,须对其在本公司工作情况作出书面考核;2.该项考核须在员工离职前完成;3.公司可为离职员工出具工作履历证明和工作绩效意见;4.该项考核由人事部主办,并需部门主管协办。第十章考核结果及效力第二十八条考核结果一般情况要向本人公开,并留存于员工档案。第二十九条考核结果具有的效力:1.决定员工职位升降的主要依据;2.与员工工资奖金挂钩;3.与福利(住房、培训、休假)等待遇相关;4.决定对员工的奖励与惩罚;5.决定对员工的解聘。第十一章附则第三十条本办法由人事部解释、补充,经公司总经理办公会议通过后颁布生效。6、人事考核制度一、总则一·一目的本制度规定了人事考核工作实施与运行的基本事项。一·二考核的意义人事考核的意义,是为了把握并评定员工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运用考核表,按照规定的考核项目,对员工担当职务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以及职务工作完成情况,做出评定。1.把握每个员工与其担当的职务级别相应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地开发和利用员工的能力。2.把握每个员工所担当的职务工作完成情况,据此公正合理地做出待遇上的安排。二、人事考核的基础二·一人事考核必须把握的能力人事考核把握并测评的能力是职务担当的能力,包括潜在的能力和潜在能力;潜在能力是员工拥有的、可开发的内在能力,潜在能力是指职工在工作中发挥出来的,并表现在业绩上的能力。潜在能力,可根据知识、技能、体力以及经验性能力来把握;显在能力,即可能过工作业绩(质和量),以及对工作的态度来把握。知识、技能潜在能力体力能力经验性能力潜在能力工作业绩质和量态度二·二人事考核的种类人事考核可分为两种:1.能力考核,就是参照职能标准,对员工在一定时间内担当职务的能力,进行评定。2.业绩考核,就是参照职务标准,对员工在一定时间内职务工作完成的情况,进行评定。二·三人事考核的基准人事考核是按照一定的基准以及相应的要求和水平进行的,并且,能力考核的基准是职能标准,业绩考核的基准是职务标准。考核种类基准内容根据能力考核职能标准职务担当的内容与水平职能等级基准业绩考核职务标准工作内容与水平计划、预算、管理项目等二·四人事考核的考核项目1.考核的项目,对在于职务、级别进行设置。2.考核表的格式以及计分标准,由人事部长在听取有关人员意见之后决定。三、人事考核的实施三·一实施期限与评定期限人事考核的实行期限,以及评定期限,如下表所示。(表附-1)表附-1考核的实施期限和评定期限考核种类实施频率实施时期评定期间(时间)业绩考核每年二次每年4月和10月上年10月1日~当年3月31日当年4月1日~当年9月30日能力考核第年一次每年11月当年10月31日三·二考核对象的范围人事考核的对象。限于评定期末在册在员工,下列人员排除在外:1.连续工作年限不满一年者(截止到评定进行时)。连续工作年限包括临时、试用工作期。2.因长期缺勤包括公伤、停职等原因,评定期间出勤不满两个月者。三·三评定者及评定阶段1.被评者与评定者之间,原则上要求在相当长时间中有过上下级管理关系。2.评定者是评定者的直属上级。3.在评定期间,因工作转换、人事调动、原有的考评关系变更,致使不能对被评者进行充分的考核,或者造成考核困难,可以寻找能够替代原直属上司的考评者,完成考核工作。4.在其他难以确定考评者的情况下,原单位部长、事业部长、总公司的部长,以及事业负责人,可以在征得人事部长同意的情况下,指挥考评人员。三·四考评者的职责考核者的职责如下:1.第一次考评者,必须站在直接指导监督的立场上,并且,对于想要特别强调的评分和评语,以及对评定有显著影响的事项,必须予以注明。2.第二次考评者,必须在职务、级别上高于第一次考评者。有关需要特别强调的评分和评语,有关对评定有着显著影响的事项,或者有关与第一次评定有明显差错的地方,必须予以注明。特别在遇到与第一次评定有明显差错的情况下,需要倾听一下第一次考评者的意见,有必要的话,相互商讨,对评定做出调整。在不能做出调整的情况下,至少应该把第二次评定的结果,告诉给第一次考评者。3.裁定、拍板者,参考评定经过报告,做出最终评语。三·五评语等级1.评语等级,原则上分为五等,评语等级的更改,须经人事部长决定。2.与评语等级相对应的评分。如下所示:评语等级评语的意义评分S极优秀90分以上A优秀75-89B中等60-74C较差45-59D很差不满45分四、人事考核结果的运用四·一结果的运用为了把考核的结果,应用于开发利用员工的能力,应用于人事管理的待遇方面的工作中去,做法如下:1.管理者以及教育工作负责人,在考虑教育培训工作时,应把人事考核的结果作为参考资料,借此掌握教育培训,进而是开发、利用能力工作的关键。2.调动调配管理者在进行人员调配岗位或工作调动时,应该参考人事考核的评定结果,把握员工的适应工作和适应环境的能力。3.晋升在根据职能资格制度进行晋升级工作时,应该把能力以及业绩考核的评语,作为参考资料加以运用。考核评语是按职能资格制度要求规范化的。4.提薪在一年一度的提薪之际,应该参照能力考核的评语,决定提薪的幅度。5.奖励为了能够使奖励的分配对应于所做的贡献,应该参照业绩考核的评语进行。五、考核表的保管与查阅五·一考核的保管1.保管者考核表由下列表所规定的保管者加以保管。考核表分类保管员·一般职工·班长、组长人事科长·主任级以上的管理者·特殊员工·调出人员人事部长2.保管期限考核表自制成日起,保存10年。但是,那些与退休退职人员有关的考核表,自退休退职日起,保存一年。五·二表内容的查阅管理者在工作中涉及到某员工人事问题,需要查阅有关内容时,可以向考核表的保管者提出查阅要求。六、考核者训练六·一考核者训练1.在取得考核者资格之后,必须经过考核者训练。2.为了达到下列目的,也必须进行考核者训练。①为了理解人事考核制度的结构;②为了确认考核规定;③为了理解考核内容与项目;④为了统一考核的基准。7、工作表现评估报告PERFORMANCEAPPRAISALREPORT

7、工作表现评估报告

(I)PERSONALDETAILS/个人简历Name/姓名DateJoinedCompany/加入公司日期

Company/公司名称Year/MonthinCurrentPosition/

现职时间(年度/月份)

JobTitle/职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