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专家讲座_第1页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专家讲座_第2页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专家讲座_第3页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专家讲座_第4页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专家讲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像学检验及诊疗武汉科技大学从属医院放射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柯要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页2中枢神经系统总论

中枢神经系统包含脑和脊髓,深藏在骨骼包围颅腔和椎管内,普通物理学检验不易到达,影像学检验含有主要意义。当代影像技术如DSA、CT、MRI等提供了高分辨率和高对比度直观图像,极大地提升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水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2页3第一节脑

一、检查技术1.颅骨平片(plainfilmoftheskull)

惯用后前位和侧位,辅助位置有颅底位、汤氏位、切线位

等。方法简单、经济、无创伤。是诊疗颅脑疾病基本X线检验方法。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3页42.脑血管造影(cerebralangiography)

是将有机碘对比剂引入脑血管显示脑血管方法,包含颈动脉造影和椎动脉造影。惯用DSA技术,分别提取脑动脉期、静脉期和静脉窦期图像。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4页53.脑CT:

包含平扫、增强扫描和特殊成像:

(1).平扫(precontrastscan):横断面扫描为主,以眦耳线(OML)为基线依次向上扫描,层厚10mm。有时加冠状面。

(2).增强CT(contrastscan):经静脉注入碘对比剂后再扫描,病灶常显示更清楚。碘过敏者不宜行增强检验.

(3).CTA(CTangiography)

(4).CT灌注成像(perfusionCT)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5页64.脑MRI:包含平扫、增强和特殊成像(MRA、功效性MRI)。惯用SE(自旋回波)序列T1WI和T2WI

增强MRI:对比剂用Gd-GDPA(钆喷替酸二葡甲胺盐)5.脑超声:应用极少。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6页7头颅后前位(正位)片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7页8头颅侧位片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8页9头颅汤氏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9页10正常颅底位照片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0页11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脑血管DSA)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1页12头颅CT平扫(右)和增强(左)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2页13CTA(三维像)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3页14CT灌注成像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4页15核磁共振MRI像:T1WI(右)T2WI(左)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5页16二、影像观察与分析

(一)正常影像学表现1.颅骨平片⑴.颅壁:颅壁分内板、外板及板障三层。内、外板为致密骨。板障居其间为松质骨,密度较低。⑵.颅缝:为颅盖骨缝分为:冠状缝、矢状缝及人字缝,呈锯齿状线状透明影。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6页17⑶.颅壁压迹

①.脑回压迹:是大脑脑回压迫内板而形成局限变薄区,X线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较透明影,多见于颅盖骨。

②.脑膜中动脉压迹:是脑膜中动脉对内板压迫所致,侧位上呈条状透明影。

③.板障静脉压迹:粗细不均呈网状或树状排列,多见于顶骨。

④.蛛网膜颗粒压迹:表现为边缘清楚而不规则低密度区,位于额顶骨中线两旁。压迹本身无病理意义,但应同骨折、骨破坏判别。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7页18蛛网膜颗粒压迹及颅缝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8页19脑膜中动脉压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9页20⑷.蝶鞍

头颅侧位片可观察蝶胺大小、形状及结构。

蝶鞍正常值:前后径:8~16mm,平均为11.5mm,深径:7~14mm,平均为9.5mm。

形状:椭圆形、扁平形和圆形。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20页21正常蝶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21页22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22页23⑸.岩骨及内耳道

后前位片可从眶内观察。内耳道两侧基本对称,大小相差普通不超出0.5mm。内耳道宽径最宽为10mm,平均为5.5mm。内耳道口居内端,呈弧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23页24正常岩骨和内听道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24页25⑹.颅内非病理性钙斑

①.松果体钙斑:侧位居岩骨上后方,后前位上居中线。成人显影率高达40%。其位置较恒定可依据其移位方向,判断肿瘤或血肿大致位置。

②.大脑镰钙斑:后前位上呈三角或带状致密影,居中线。

③.床突间韧带骨化:蝶鞍前床突后床突间韧带钙化。

④.侧脑室脉络丛球钙斑:少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25页26脉络丛球钙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26页27蝶鞍床突间韧带钙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27页282.脑血管造影

颈内动脉——进颅——主干沿途分出——眼动脉前行——脉络膜前动脉及后交通支后行——主干终端——分为大脑前、大脑中二动脉。大脑前动脉——额极动脉、胼缘动脉及胼周动脉大脑中动脉——额顶升支、顶后支、角回支和颞后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28页29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29页30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30页31脑静脉窦:上矢状窦下矢状窦横窦直窦窦汇乙状窦海绵窦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31页323.脑CT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32页33⑴.颅骨及颅腔:可见高密度颅骨、低密度颈静脉孔、

卵圆孔、破裂孔及鼻窦和乳突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33页34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34页35颅底骨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35页36⑵.脑实质:分大脑额、颞、顶、枕叶及脑干。⑶.脑室系统:双侧侧脑室:双侧对称,分体部、三角部、前角、后角、下角。第三脑室:第四脑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36页37⑷.蛛网膜下腔脑沟:大脑各沟回间隙脑裂:纵裂、外侧裂脑池:枕大池、桥脑前池、桥小脑角池、鞍上池、环池、脚间池、四叠体池、大脑大静脉池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37页38桥脑层面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38页39中脑鞍上池层面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39页40丘脑层面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40页41蛛网膜下腔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41页42⑸.CT增强扫描:正常脑实质不强化或仅轻度强化,血管结构直接强化,垂体、松果体及硬膜显著强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42页43正常颅脑CT增强扫描像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43页444.脑核磁共振MRI⑴.脑实质:T1WI脑髓质信号稍高于皮质,T2WI脑髓质信号稍低于皮质。⑵.含脑脊液结构:脑室和蛛网膜下腔。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⑶.颅骨:颅骨内外板:T1WI和T2WI均为低信号。颅骨板障和脂肪组织: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⑷.血管:因血管内血液“流空效应”,T1WI和T2WI均为低信号。血流减慢时则为高信号。⑸.增强扫描:与CT相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44页45MRI:T1WIMRI:T2WI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45页46

(二)基本病变表现

1.颅骨平片⑴.颅内高压:

颅缝增宽:多见于儿童

颅板变薄:多见于儿童

脑回压迹增多而显著:多见于儿童

蝶鞍改变:蝶鞍增大、骨质疏松、鞍背及后床突变小、变短、变薄或消失,多见于成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46页47颅内压增高:显示松果体钙化并前移,颅内板变薄,脑回压迹显著增多,蝶鞍骨质吸收。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47页48(2).颅内肿瘤定位征:

①.颅骨:颅壁不足或广泛性骨破坏或骨增生。

②.蝶鞍改变:

鞍内型:蝶鞍呈气球状增大。

鞍上型:蝶鞍扁平和开口增大。

鞍旁型:肿瘤居蝶鞍旁,蝶鞍增大,同侧鞍底出现双重影像(双底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48页49③.岩骨及内耳道改变:岩骨破坏和内听道扩大。④.钙化:脑瘤较易发生钙斑,显影率为3%~15%。依据钙斑可大致确定脑瘤位置和性质。

⑤.松果体钙斑移位:依据松果体钙斑移位方向可大致预计脑瘤位置。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49页50颅板多发性穿凿样破坏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50页51额骨破坏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51页52垂体肿瘤:蝶鞍扩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52页53右侧听神经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53页542.脑血管造影

(1).良性脑肿瘤:脑血管被推移、牵拉、聚拢和迂曲,管壁光滑自然,肿瘤染色均匀边缘清楚,或无染色。

(2).恶性脑肿瘤:

①.脑血管推移、牵拉和迂曲。

②.肿瘤对血管壁侵蚀:血管走行僵硬、粗细不均、管壁毛糙不整,可看到“血管湖”。

③.肿瘤血循环征:细小紊乱肿瘤血管网,不均匀且边缘不清肿瘤染色,有时可见到静脉早显。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54页55DSA:肿瘤血管征象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55页563.脑CT

(1).平扫:

高密度病灶:密度高于正常脑组织密度。

低密度病灶:低于正常脑组织密度。

等密度病灶:与正常脑组织密度相等。

混杂密度病灶:两种或两种以上密度同时存在。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56页57①高密度病灶:见于血肿、钙化和富血管性肿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57页58②等密度病灶:见于一些肿瘤、血肿、血管性病变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58页59③低密度病灶:见于炎症、梗死、水肿、囊肿、脓肿等。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59页60④混杂密度灶:上述各种密度混合存在。脑挫裂伤:左额叶见不规则点片状高密度影,周围绕以片状低密度水肿。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60页61(2).增强扫描:均匀强化:非均匀性强化:环形强化:无强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61页62①均匀性强化:见于脑膜瘤、转移瘤、动脉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62页63②非均匀性强化:见于胶质瘤,血管畸形等。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63页64③环形强化:见于脑脓肿、结核瘤、胶质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64页65④无强化:见于脑炎、囊肿、水肿等。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65页66⑶.脑结构改变:

①.占位效应:颅内占位病变及水肿使邻近脑组织、脑室结构受压变形移位,中线向对侧推移。

②.脑萎缩:脑沟、脑裂增宽,脑室扩大。

③.脑积水:交通性和梗阻性,脑室系统显著扩大。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66页67①占位效应:由颅内占位病变及水肿引发。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67页68②脑萎缩:表现为脑沟、脑裂增宽,脑室扩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68页69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69页70③脑积水:包含交通性和梗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70页714.脑MRI

脑结构MRI形态改变分析与CT相同。病变增强表现与CT相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71页72㈢.影像学比较

X线、DSA、CT、MRI在反应脑部病变上各有优势和不足:

颅骨平片:能反应颅内病变对颅骨质改变,对颅内病变无法直接显示,且平片阳性率很低。

CT和MRI:能更敏感更详细地显示颅骨及脑组织病变。

脑CT:已成为脑部检验主要技术,尤其是急性期出血CT优于MRI。

MRI:对于中线、后颅窝、颅底、炎症和脱髓鞘疾病,较CT更敏感。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72页73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像学诊疗第一节:脑肿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73页74一、星形细胞肿瘤(astrocitictumors)

1.组织起源:脑胶质细胞,约占全部脑胶质瘤60%~80%。2.部位:成人大脑,儿童小脑。3.分型及分级: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Ⅰ级)、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Ⅰ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Ⅱ级)、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Ⅱ级)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Ⅲ级)、胶质母细胞瘤(Ⅳ级)。

分级越高细胞分化程度越低肿瘤恶性程度越高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74页754.病了解剖特点:

⑴.Ⅰ、Ⅱ级:肿瘤边缘较清楚,瘤内囊腔或囊腔内瘤结节,肿瘤血管较成熟;

⑵.Ⅲ、Ⅳ级:肿瘤生长含有侵蚀性弥漫浸润,轮廓不规则,界限不清,易坏死、出血及囊变,血管丰富分化不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75页76[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病变位于脑白质

⑴.Ⅰ级肿瘤:

①.囊性低密度灶,其内可看到瘤结节。

②.边缘清楚,占位效应轻,瘤周水肿不显著。

③.增强:无或轻度强化。

⑵.Ⅱ—Ⅳ级肿瘤:

①.高、低或混杂密度囊性病灶。

②.边缘不清,占位效应及瘤周水肿显著。

③.可有斑点状钙化或者瘤内出血。

④.增强:不规则环形伴壁结节强化或不均匀性强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76页77

2.MRI检验:

(1).T1WI:呈稍低或混杂信号,T2WI:呈均匀或不均匀性高信号。

(2).增强扫描:可见囊壁和壁结节强化,恶性程度越高强化越显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77页78[影像诊疗]:主要是CT、MRI检验诊疗,80%肿瘤能够做到定性诊疗。

[影像判别诊疗]1.脑梗死2.脑脓肿3.其它:胆脂瘤,蛛网膜囊肿,转移瘤,血管母细胞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78页79Ⅰ~Ⅱ级星形细胞瘤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79页80Ⅲ

Ⅳ级星形细胞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80页81Ⅲ

级星形细胞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81页82Ⅲ

级星形细胞瘤(MRI增强像)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82页83

二、脑膜瘤(meningioma)1.细胞起源:蛛网膜粒帽细胞,位于脑外,与硬脑膜粘连。2.好发人群:中年女性3.好发部位:矢状窦旁、脑凸面、蝶骨嵴、嗅沟、桥小脑脚、大脑镰或小脑幕,少数位于脑室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83页844.肿瘤病理特点:

①.包膜完整,宽基底,紧贴硬脑膜和颅骨内板。②.血运丰富(颅内外双重供血)。③.有钙化,少数有出血,坏死,囊变。④.可有颅骨破坏和增生。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84页85[影像学表现]:1.颅骨平片:⑴.不足骨质改变:骨破坏和骨增生同时存在。

①.颅骨破坏:溶骨性

②.颅骨增生:含有一定特征性,外板特征性层状或针状放射骨刺。⑵.血管迹影增多粗大

①.脑膜动脉沟粗大加深。

②.颅骨穿支动脉孔扩大。⑶.钙化:3~18%,斑点状、片状或不定形团块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85页862.CT表现:⑴.平扫:①.肿块类圆形,边界清楚,等或高密度。②.宽基底,紧贴颅骨内板或硬脑膜,可见斑点状钙化。

③.瘤周水肿轻或无,静脉或静脉窦受压时可出现中或重度水肿。④.颅板受到侵犯时可出现骨质增生或破坏。⑵.增强扫描:肿块呈均匀性显著强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86页873.MRI表现:⑴.平扫: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

⑵.增强:均匀强化,可见邻近脑膜强化称为“脑膜尾征”,含有特征性意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87页88[影像诊疗及判别诊疗]:依据脑膜瘤特征性影像表现,结合好发部位、性别和年纪,诊疗较为轻易。不经典者须与星形细胞瘤、转移瘤和脑脓肿相判别。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88页89顶凸面脑膜瘤:顶骨针孔样透光区为颅骨穿孔动脉增生

所致,伴脑膜中动脉沟增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89页90右侧大脑镰旁脑膜瘤CT像:右平扫高密度团块

左增强均匀强化,且大脑镰也显著强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90页91脑膜瘤可见显著骨质增生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91页92

三.脑转移瘤(metastatictumorofbrain)

1.发病及性别:年纪40~60岁,约占80%,男性以肺癌转移最多,女性以乳腺癌转移最多。2.肿瘤脑转移频率:(由多最少)肺癌,乳腺癌,胃癌,结肠癌,肾癌,甲状腺癌等。3.转移部位:以幕上多见(大脑顶枕区80%)幕下较少(小脑、脑干20%)。多位于皮质髓质交界区,肿瘤可发生坏死、囊变、出血,瘤周水肿显著。4.转移路径:血行转移型多见,其次为脑膜播散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92页93[影像学表现]:1.颅骨平片:当转移瘤侵及颅骨时,颅骨平片可见溶骨性或成骨性破坏。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93页942.CT表现:⑴.平扫:

①.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区。

②.肿瘤密度不等,多为多发,小为实性结节,大肿瘤中间可有坏死,呈不规则状。

③.绝大多数有脑水肿,小肿瘤大水肿为转移瘤特征。⑵.增强扫描:

①.绝大多数有增强,无坏死者呈结节状,有坏死者呈环状,环壁较厚且不规则。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94页953.MRI表现:⑴.平扫:肿瘤在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肿瘤周围水肿广泛,占位效应显著。

⑵.增强:注射Gd-DTPA(钆喷替酸二葡甲胺盐)肿瘤显著强化,结节状、不规则环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95页96[影像诊疗]:

多发性病灶,位于皮质下区,病灶周围有显著水肿,有均匀或环状强化,则可诊疗为转移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96页97肺癌脑转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97页98左侧枕叶脑转移瘤CT像:右平扫:平扫肿瘤为高密度。左增强:增强呈显著不均匀强化,瘤周水肿显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98页99脑顶叶多个转移瘤:CT平扫(右):见转移瘤呈不一样密度,其中见有囊状坏死。增强(左):见环状和结节状强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99页100第二节:脑外伤

一.脑挫裂伤(lacerationandcontusionofbrain):

病理:脑挫伤为脑内散在出血灶,静脉淤血脑血肿和脑肿胀,脑裂伤是合并有脑膜、脑或血管撕裂,二者合并称之为脑挫裂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00页101[影像学表现]:1.CT表现:

⑴.局部呈低密度改变:形态不规则,边缘含糊,数天至数周后部分可恢复至正常脑组织密度,部分深入发展至更低密度脑软化灶。

⑵.散在点片状出血:低密度区内见形态不规则点、片高密度影,有些可融合。3~7天开始吸收,1~2月完全吸收为低密度区。

⑶.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大脑纵裂、脑池、脑沟密度增高。数天后密度即减低、消失。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01页102

⑷.占位及脑萎缩表现:同侧脑室受压,中线移位,重者出现脑疝。后期可出现脑萎缩征象。

⑸.合并有其它征象:脑内、外血肿,颅骨骨折,颅内积气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02页103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03页1042.MRI表现:

(1).脑水肿,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2).血肿信号改变与血肿龄相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04页105左额叶脑挫裂伤:CT平扫见左额叶不规则点片状高

密度影,周围绕以片状低密度水肿。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05页106

二、脑内血肿(intracerebralhematoma)多发生于额、颞叶,位于受力点或对冲部位脑表面区,而高血压性脑出血则好发于基底节和丘脑区,此可为判别点之一。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06页107[影像表现]:1.CT表现:表现为边界清楚地类圆形高密度灶。周围有低密度水肿带,伴有占位效应。2.MRI表现:急性期均为等信号,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则为高信号。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07页108右侧颞叶脑血肿:CT平扫见右侧颞叶有一椭圆形高密度灶,

周围绕以低密度水肿带。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08页109三、硬膜外血肿(epiduralhematoma)1.颅内出血集聚于颅骨和硬膜之间,称为硬膜外血肿。2.发生于头颅直接损伤处,损伤部位多有骨折。3.由脑膜血管损伤所致,脑膜中动脉常见。4.因为硬膜和颅骨粘连紧密,故血肿较为局限,成梭形。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09页110

[影像学表现]1.CT表现:

⑴.双凸弧形高致密影:多在颅骨内板骨折下方,边缘锐利,血肿范围普通不超出颅缝,密度均匀。

⑵.占位效应:可见中线结构移位,侧脑室受压、变形和移位等。

⑶.骨折:骨窗可显示损伤部位有头颅骨骨折。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10页1112.MRI表现:

(1).呈梭形,边缘锐利。

(2).血肿急性期: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

(3).血肿亚急性期和慢性期:T1WI及T2WI均为高信号。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11页112硬膜外血肿:颅内板下不足高密度梭形影,可见中线

移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12页113硬膜外血肿:颅内板下见不足高密度梭形影,显著

占位效应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13页114

四.硬膜下血肿(subduralhemotoma)颅内出血集聚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称为硬膜下血肿。多由桥静脉和静脉窦损伤出血所致。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14页115[影像表现]:1.CT表现:

⑴.新月形高密度影:在颅板下方,血肿范围广泛,不受颅缝限制,急性期为高密度,亚急性期或慢性期则密度不等,脑水肿和占位效应显著。

⑵.常伴有脑挫裂伤或脑内血肿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15页116

2.MRI表现:血肿期龄不一样信号不一样: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16页117急性硬膜下血肿:CT平扫:右额颞部骨内板下新月形致密影,

伴有中线结构显著向左侧移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17页118亚急性硬膜下血肿:CT平扫:左额顶骨内板下半月形稍低密

度影,侧脑室受压变小,邻近

脑实质右侧移位,脑沟消失。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18页119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T平扫:右侧额骨内板下半月形混杂密

度影,边缘清楚,内见多个片

状囊性低密度影。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19页120

五、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所致。

1.分型:

外伤性:多见于儿童

自发性:颅内动脉瘤51%,高血压动脉硬化15%,和动静脉畸形(AVM)6%。

2.发病年纪:各个年纪组都可发生,以30~40岁组率最高。

3.临床表现:猛烈头痛、脑膜刺激征、血性脑脊液三联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20页121[影像学表现]:1.CT表现:

⑴.直接征象:脑沟、脑池密度增高,血量大时呈铸型。

⑵.蛛网膜下腔出血普通一周左右被去除和吸收,若7天后,CT仍见蛛网膜下腔出血则提醒可能有再次出血。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21页1222.MRI表现:⑴.急性期:T1WI像为稍高信号影,T2WI像为稍低信号影。

⑵.亚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内出现局灶性T1WI高信号影。

⑶.慢性期:T2WI出现含铁血黄素沉积低信号影,较具特征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22页123[影像诊疗]:经典CT表现,MRI表现,临床症状三联症,诊疗不难。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23页124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沟、脑池出现铸型高密度影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24页125第三节:脑血管疾病

一.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1.发病年纪:好发于50岁以上成年人。2.原发病:多继发于高血压、动脉瘤、血管畸形、血液病及脑肿瘤等。高血压性脑出血最为常见,发生率占脑出血40%。3.部位:基底节、丘脑、脑桥和小脑。而且易突破入脑室。4.血肿分期:急性期、吸收期和囊变期。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25页126[影像学表现]:1.CT表现:

⑴.急性期(小于一周):血肿为肾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楚,均匀高密度,周围水肿带宽窄不一,局部脑室受压移位。破入脑室者可见脑室积血。

⑵.吸收期(2周~2个月):血肿周围变含糊,水肿带增宽,血肿缩小并密度减低,小血肿可完全吸收。

⑶.囊变期(大于2个月):血肿吸收后常遗留大小不等囊腔,伴有不一样程度脑萎缩。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26页1272.MRI表现:

⑴.急性期: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低信号,显示不如CT清楚;

⑵.亚急性期及慢性期:T1WI和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

⑶.囊变期: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周围可见含铁血黄素从容所致低信号环,此期MRI探测较CT敏感。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27页128[影像诊疗]:依据严重临床症状:起病急、猛烈头疼、很快意识障碍、可进入深昏迷;经典CT、MRI表现,脑出血很轻易诊疗。CT和MRI在脑出血诊疗上含有互补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28页129脑出血:CT平扫:见左侧丘脑区圆形高密度影,

周围见线状低密度水肿。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讲义第129页130脑出血:右侧基地节区见椭圆形高密度影周围有低密度水肿带,

双侧脑室三角区见高密度影,并与脑脊液有分层现象。中枢神经系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