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复活(节选)》教学设计_第1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复活(节选)》教学设计_第2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复活(节选)》教学设计_第3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复活(节选)》教学设计_第4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复活(节选)》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跳出心狱,走向复活——《复活》教学设计(3课时)01教学内容分析《复活》一课所处的单元属“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要求引导学生研习外国文学名著名篇,了解若干国家和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感受人类世界的丰富,培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和开放的心态。该单元的人文主题为“多样的文化”,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体察小说展现的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探寻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感受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复活》(节选),节选的是第一部的第43章。在节选部分中,通过描写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对当年被自己深深伤害的玛丝洛娃进行忏悔、祈求宽恕,以聂赫留朵夫寻求“精神复活”的轨迹探讨了人的精神“复活”之路,寄寓了作者的人性理想。在节选部分,聂赫留朵夫对于拯救玛丝洛娃的情绪经历了由动摇到坚定的过程。而在作品整体中,聂赫留朵夫在前往监狱的前一天晚上,他已经下定决心要帮助玛丝洛娃、要以和她结婚来赎罪。所以,从第一次探监的整体线索来看,聂赫留朵夫的心灵忏悔和赎罪的动机是由坚定发展为动摇最后再走向坚定的,展现了其精神升华的开始。而在具体的表现当中,一方面,聂赫留朵夫多次变换对于玛丝洛娃的称呼,由“您”到“你”,再由“你”到“您”,历经两次转换,转换源于他对两人距离的不断深入认识,以及他对玛丝洛娃情感的变化。另一方面,结合聂赫留朵夫“忏悔”时的外在表现和心理活动来看,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感情发生了变化,聂赫留朵夫“拯救”玛丝洛娃的动机也由自私变为无私。《复活》一书最初的中文译本名为“心狱”。“心”说明本故事主要围绕人物间的对话和心理活动展开,“狱”在现实意义上指故事发生的环境“监狱”,两人分处监狱两侧,隔绝了物理上交流和精神交流的可能性;在象征意义上指两人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和负罪感。以“心狱”为题,能够表现出中国文化中“良知”“善恶”等关键词,与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密切相关;而“复活”一题中,则与基督教教义密切相关,与人的堕落与救赎联系紧密。对于这两个标题的辨析,以及对“复活”内涵的解读,有助于深化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02学习者分析外国小说知识储备:大部分学生对外国小说的了解来源于教材选文,基本掌握小说三要素等知识;阅读时会关注主题思想和叙事特色,并结合学习资料了解作者的情况和相关创作的地位与思想高度。但大部分学生对整本书的情况了解较少,对文本内容熟悉程度较低,对于整体学习任务推进具有困难。课堂预习情况与学习习惯:在进行预习、初次阅读时,大部分学生采用速读、略读、跳读的方式,对课文进行文本细读的同学较少。部分同学在提示后仍忘记标段号,较少同学主动进行圈点勾画等标注,缺乏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大部分同学习惯于阅读注重情节和行动描写的小说,习惯于粗线条地分析人物形象,但对运用细致心理描写以突出人物形象的作品了解不足。03学习目标确定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细读开头部分选段,联系作品整体,梳理原作故事情节,理清主要人物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关系和人物原始形象。2.联系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的大概念,结合重复细节梳理选文中聂赫留朵夫及玛丝洛娃的心理过程,理解其中蕴含的两人“复活”的可能。3.在通读全文、形成一定阅读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联系19世纪俄国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感受俄国社会风貌;综合托尔斯泰个人创作倾向,品悟“复活”一词及作品《复活》中暗含的宗教意味,拓展文化视野,发展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探究能力。04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梳理原作故事情节,理清主要人物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关系;联系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的大概念,结合重复细节梳理选文中聂赫留朵夫及玛丝洛娃的心理过程,理解其中蕴含的两人“复活”的可能。学习难点:在通读全文、形成一定阅读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品悟“复活”一词及作品《复活》中暗含的宗教意味,拓展文化视野,发展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探究能力。005活动设计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任务一:细读文本,体会节选深意1.齐读课文1-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教材选文为何要从此开始?哪些字词让你觉得别有深意?深意何在?【结合同学分享或教师分享圈画重点字词,进行旁批。】2.齐读课文第3-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哪些词句让你觉得别有深意?你又从哪里读出了聂赫留朵夫的负罪感和忏悔的冲动?【结合同学分享或教师分享圈画重点字词,进行旁批。】3.结合教师提示,初步对比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说话的方式。4.推选两位同学表演主角的对话,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深入分析两人说话的方式和对话中的状态。5.表演同学分享个人表演感受。6.结合教师总结完善个人个人思考,并圈画重点字词进行旁批。思考1.出示课文第1-2自然段。提示学生:课文节选是别有用心的,为什么课文要从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在监狱见面的画面开始写,而不从对话开始写?(也可引导学生分享“你对哪些字词印象深刻,为什么?”)【预设:学生可能会分析“熟悉”“温顺”“嫣然一笑”等关键词。教师可适时进行点拨。其中,对《复活》前情比较熟悉的学生能够结合“熟悉”简要介绍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两人的关系和纠葛。若学生缺乏相应阅读经验,则由老师简要介绍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的关系和二者交往中的重要事件。】2.出示课文第3-4自然段。提示:可结合重复出现的细节、反常的细节和对比强烈的细节进行分析。【预设:学生可能会关注到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称呼的犹豫。也有可能能关注到聂赫留朵夫说话的音调音量。】3.引导学生对比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所说的内容和说话的方式。4.邀请两位同学(一男一女)表演两位主角的对话,提示其他同学注意听并思考:你怎么理解两人对话的状态差异?同学的表演是否符合你心中的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形象?5.邀请表演同学分享个人表演感受。教师适时引导/提示:你说这句话时语气是怎样的?你当时抱有怎样的情感?6.教师总结:虽然玛丝洛娃身处监狱当中,但她更显得游刃有余;聂赫留朵夫虽在监狱之外,但他却局促难堪,这出于聂赫留朵夫内心的负罪感和忏悔的冲动。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任务二:聚焦重复细节,品味情感深意1.结合上一阶段分析成果,在教师引导下,通读全文,找出包含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称呼的句段并对相应称呼进行圈画。2.分享个人阅读查找成果。3.初步思考问题:为什么聂赫留朵夫大部分时间称玛丝洛娃为“您”,只有在少部分时间才称她为“你”?他是在怎样的环境和语境当中发生了称呼的变化或变异的?4.独立阅读第17-19自然段、63-68自然段的上下文,继续思考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称呼变化的原因,圈画关键词语。5.分享个人阅读及圈画成果。结合教师提示进行补充和笔记。6.两位同学朗读、表演聂赫留朵夫称呼变化前后的对话片段,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准备进行朗读评价和朗读指导。7.结合上一阶段分析成果,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读全文,找出包含聂赫留朵夫说话音量声调的句段并进行圈画。可按照“称呼”分析的方式对音量声调相关句段进行整理和总结。8.初步思考问题:在27自然段之前,聂赫留朵夫说话的音量整体呈现变大,音调也不断变高。为什么他要大声、高声地讲话?9.再次阅读课文第27自然段之前部分,结合教师指导,从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角度思考聂赫留朵夫音量、声调变化的原因。10.分享个人阅读查找成果,并对聂赫留朵夫大声说话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11.结合教师总结补充个人的思考成果。12.朗读教师出示的补充材料,边读边思考怎样读出“震耳欲聋”的效果,身处其中有怎样的感受。感受监狱整体气氛。1.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找出包含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称呼的句段,并对相应称呼进行圈画。2.引导学生对个人查找成果进行分享,并按照“你”和“您”的称呼对相关句段进行整理、呈现。3.提示学生结合聂赫留朵夫称玛丝洛娃为“你”时上下文的语句,初步思考问题:为什么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会发生变化?4.对学生阅读与圈画成果进行点评。提示:变化原因主导因素发生转变:由理性主导切换为情感主导;变化原因心理距离:聂赫留朵夫希望拉近与玛丝洛娃的距离。5.再次邀请两位同学朗读、表演聂赫留朵夫称呼变化前后的对话片段,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进行朗读评价和朗读指导。6.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找出并圈画有关聂赫留朵夫说话音量声调的句段。7.提问:在27自然段之前,聂赫留朵夫说话的音量变大、音调变高,为什么他要大声、高声地讲话?(教师提示:可结合课文内容,从主观和客观条件角度进行分析)8.结合学生阅读查找成果和简要分析的原因进行总结和概括。对现实监狱环境的嘈杂补充文本依据(“首先让他吃惊的是一片喧闹声,那是由几百个人的叫嚷声汇合而成的震耳欲聋的声音。直到他走过去,看见房间被一道铁丝网隔成两半,人们像苍蝇钉在糖上那样紧贴在铁丝网上。”)9.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环境的嘈杂,理解聂赫留朵夫大声说话的客观原因。(朗读前提示:要读出“几百个人的叫嚷声汇合而成的震耳欲聋的声音”的感觉;朗读后提问读得最起劲的同学“你是怎么读出这种震耳欲聋的效果的?”朗读后提问没有开口的同学“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有怎样的感受?”)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任务三:循现实之“狱”,探心灵之“狱”1.初步思考问题:玛丝洛娃是否处于“心狱”当中,是否由挣脱出“心狱”的可能?2.结合教师提示,进一步加深对“心狱”的理解,明确“心狱”的判定标准和产生的原因。3.结合阅读体验,思考“玛丝洛娃是否有对自身行为产生过‘负罪感’”。(预设:学生可能较难理解这一问题。可以首先将聂赫留朵夫的“负罪感”相关表现进行重新呈现,如说话支支吾吾、运用敬语、忏悔意识与相关行为,提示学生:玛丝洛娃是否有类似的言行举止,表示出对自己作为一个“妓女”/“罪犯”的负罪感。【作为“妓女”,她没有太多“负罪感”:表情温顺、笑盈盈,继续保持着职业习惯。“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复杂)作为“罪犯”,她也没有太多的负罪感:“我当然没有罪。我又不是小偷,又不是强盗。这儿大家都说,一切全在于律诗。”(她认定自己无罪)】4.朗读课文66自然段,阅读“玛丝洛娃的人生观”相关补充材料,思考玛丝洛娃为何始终拒绝聂赫留朵夫提出的拯救与结婚提议。【总结:玛丝洛娃受苦过深,她选择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并且主动地选择、营造一个与自己的人生观相一致的环境,得过且过、浑浑噩噩地生活下去。但是埋藏本心,总不等于完全遗忘或者驳斥这种想法,意味着还有复活、重新浮出历史地表的可能,还会有恢复本性的可能。玛丝洛娃终究有可能恢复为卡秋莎】【玛丝洛娃所处的心狱是自欺欺人以过着纵容自我肉欲的生活】5.通读《复活》全文对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外貌描写,总结并分享多处描写中的继承关系及相似性,理解作者暗含的对玛丝洛娃“复活”、挣脱“心狱”的可能与期待。6.结合教师提示圈画文中描写玛丝洛娃眼睛的词句,理解玛丝洛娃摆脱“心狱”,争取“复活”的希望。思考1.出示情境材料:2023年是列夫·托尔斯泰诞辰195周年。近期,有关人员在整理托尔斯泰作品时发现,《复活》的首个中译本发行于1914年,由中国近代著名翻译家马君武翻译,译本名为《心狱》,这不同于后来通用的名字《复活》。提示:《复活》当中的“狱”,不仅指现实当中的监狱,也可以指向人们内心的“心狱”。2.提出研讨问题:有人认为,玛丝洛娃处于现实的监狱中,而聂赫留朵夫处于精神层面的“心狱”中,你如何理解这种说法?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追问:玛丝洛娃仅仅处于现实的监狱之中吗?她是否也处于“心狱”当中?她是否也有挣脱出心狱的可能?3.结合聂赫留朵夫及其“心狱”,对“心狱”进行概念界定。【心狱,顾名思义,指的是人心当中的监狱。具有象征意味,主要指人犯“罪”后在精神层面受到桎梏。“罪”的判定:是否有自我“负罪感”。“负罪感”产生原因:出于良知之心】提问:玛丝洛娃有对自身行为产生过“负罪感”吗?可以结合玛丝洛娃的身份、地位,以及她与聂赫留朵夫交流时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进行思考。4.对玛丝洛娃行为中的前后矛盾做出提示:虽然同样没有“负罪感”,但面对聂赫留朵夫的忏悔与提供帮助,玛丝洛娃呈现出不同的态度: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忏悔自己引诱并抛弃她的恶行,导致她沦为妓女、深陷肉欲生活,玛丝洛娃并不接受;而聂赫留朵夫提出帮她找律师,玛丝洛娃马上答应。5.展示课文66自然段“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身上有一样东西,同他水火不相容,使她永远保持现在这种样子,并且不让他闯进她的内心世界”,结合《复活》一书中提到的“玛丝洛娃的人生观”相关内容,探究该现象、心理出现的原因。·“通常人们总以为小偷、凶手、间谍、妓女会承认自己的职业卑贱,会感到羞耻。其实正好相反,凡是由命运安排或者自己造了孽而堕落的人,不论他们的地位多么卑贱,他们对人生往往抱着这样的观点,仿佛他们的地位是正当的、高尚的。为了保持这样的观点,他们总是本能地依附那些肯定他们对人生和所处地位的看法的人。”。·也就因为这个,她竭力避免回忆年轻时的事和她同聂赫留朵夫最初的关系。那些往事的回忆同她现在的世界观格格不入,因此已从她的记忆里抹掉,或者说原封不动地深埋在记忆里,而且封存得那么严密·“为了不丧失自己的生活意义,她本能地依附于具有同样人生观的人。她发觉聂赫留朵夫要把她拉到另一个世界里去,就加以抵制,因为预见到在那个世界里她将丧失这样的生活地位,从而也就丧失自信心和自尊心。”·(自我麻醉)“她已经不能再照原来那样忘掉一切,浑浑噩噩地生活下去,可是清楚地记得过去的事而生活下去,又未免太痛苦。”6.呈现作品前后对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外貌描写,引导学生品悟其中蕴含的对玛丝洛娃“复活”、挣脱“心狱”的可能与期待。(纯洁的卡秋莎)果然是她,是卡秋莎。还是同原来一样,但出落得越发俏丽可爱了。那双纯洁的略带斜睨的黑眼睛仍旧那么笑盈盈地从脚到头打量人。她仍旧系着洁白的围裙(法庭初见)这个女人脚穿麻布袜,外面套着囚犯穿的棉鞋,头上扎着一块白头巾,显然有意让几绺乌黑的鬈发从头巾里露出来。她的脸色异常苍白,仿佛储存在地窖里的土豆的新芽。那是长期坐牢的人的通病。她那双短而阔的手和从囚袍宽大领口里露出来的丰满脖子也是那样苍白。她那双眼睛,在苍白无光的脸庞衬托下,显得格外乌黑发亮,虽然有点浮肿,但十分灵活,其中一只眼睛稍微有些斜视。她挺直身子站着,丰满的胸部高高地隆起。她来到走廊里,微微仰起头,盯住看守长的眼睛,现出一副唯命是从的样子。(入狱后卡秋莎)“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心里想,同时望着这张原来亲切可爱、如今饱经风霜的浮肿的脸,以及那双妖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这双眼睛紧盯着副典狱长和聂赫留朵夫那只紧捏着钞票的手。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出栅栏交谈)过了一分钟,玛丝洛娃从边门走出来,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飘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7.总结:玛丝洛娃的形象,是卡秋莎形象的变体。【眼睛】列夫·托尔斯泰在玛丝洛娃的外表下,费尽心思地保留着表现卡秋莎的基因,这才使她摆脱“心狱”、实现复活成为可能。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任务四:比对标题,感悟文化1.阅读教师提供的有关“复活”与“心狱”标题的表格,理解“复活”一题中蕴含的基督教思想,加深对外国文化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复活”一文主题的理解。2.阅读《复活》创作始末(科尼;有本事)及托尔斯泰的创作思想(依据现实,不强求二者结婚)等材料,加深理解。3.阅读《复活》后续情节,了解“复活”的主旨和表现。4.朗读托尔斯泰创作谈,体会托尔斯泰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精神。1.提示“复活”与“心狱”标题的内涵。【表格形式呈现】主导思想:1.“复活”指向《圣经》叙事中耶稣基督的“复活”,是整个基督教义的基础,与人的堕落和救赎密切相关。2.“心狱”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体系相关,心具有思维功能,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